高情商父母必備的溝通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1-09-27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幼兒園樂高活動方案 大班幼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教育子女,是一大學問。而教育獨生子女,則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其中,如何鼓勵孩子,是高情商父母必修的溝通學分。
例如,孩子今天自己整理了房間。作為父母的你,該如何鼓勵呢?
1.說結果。
注意到了孩子整理房間的行為,父母可以說——
“我發(fā)現(xiàn)你今天已經整理了房間,現(xiàn)在房間煥然一新。做得真好!”
2.說原因(具體細節(jié))。
告訴孩子——
“你不僅把床上的衣服都疊好了,也把書桌上的書都排列整齊了,真棒!”
說得越具體,孩子下次越知道該怎么重復這個行為,也知道了自己哪些行為是受到稱贊的,可以激勵他重復出現(xiàn)這個行為。
3.說內在人格特質。
接著,父母可以說——
“看得出來,你是個很負責任(勤勞,用心……)的人”
稱贊的時候,父母要多談人格特質,而在做批評時,就該談行為,而避談人格特質。
4.說正面影響。
例如,可以這么——
“有你這樣的孩子,爸媽覺得很高興?!?/p>
一氣呵成,就成了:
“我發(fā)現(xiàn)你今天已經整理了房間,現(xiàn)在房間煥然一新。做得真好!你不僅把床上的衣服都疊好了,也把書桌上的書都排列整齊了,真棒!看得出來,你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有你這樣的孩子,爸媽覺得很高興?!?/p>
然而,在“說正面影響”的一項,建議父母要謹慎為之。
大部分父母親都習慣和孩子說:“爸媽以你為榮”,其實這句話的著眼點,應針對人格特質,而非學習成績或表現(xiàn)。
當父母如是說:
“你這次數(shù)學考了滿分,爸媽真以你為榮?!?/p>
孩子會有個感覺,只有滿分,爸媽才會“以他為榮”,那萬一下次沒考好,父母親就不再感到驕傲,甚至還可能“以他為恥”。
換一種說法,強調人格特質就對了——
“這次你考了滿分,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你很努力,才有這么好的進步,這份努力,爸爸、媽媽很引以為榮。”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知道,只要他努力,不論成績如何,父母都會引以為傲。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努力該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取悅任何其他人。所以,當他有好的表現(xiàn),父母更好的說法會是:“爸媽真為你感到高興?!?/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父母學會和孩子協(xié)商可促進親子溝通
父母學會和孩子協(xié)商可促進親子溝通
孩子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歡與孩子協(xié)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父母學會與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就是不可避免的。
學會與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或者當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你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的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好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過,用“建議”,而不是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于改正錯誤,并與你合作。
下面是一位韓國媽媽記錄的自己和孩子“協(xié)商”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去百貨商店購物。本來,那天孩子已經和我說好只是出去轉轉,不買任何東西。可是,當他看到一套價格超過10萬韓元(大約相當于人民幣700元左右)的機器人玩具后,就開始纏著我,讓我給他買。他一邊對我說隔壁家的孩子已經買了,為什么不給他買,一邊熱切地盯著我看。
當時我想,現(xiàn)在是到了要進行協(xié)商的時候了。
首先,我不想把孩子“我想要”的這種要求一筆抹殺,因此我必須找出一些可以緩解他這種要求的理由。
“買來玩兒當然很好,可是好歸好,它的價格太貴了,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嗎?”孩子說不知道,我就把價格告訴了孩子,接著對他說:“景慕,爸爸掙來的錢,我們既要用它來買米,也要用它來買衣服穿呢。如果都用來給你買玩具,那么我們家就沒飯吃了?!?/p>
“沒有10萬韓元,這些就都做不成了嗎?”
孩子開始詢問錢的價值了。因此,我就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對他說明,“10萬韓元是非常大的一筆錢。”
孩子的臉上顯得有些為難,這表示他已經開始有些理解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問:
“那隔壁孩子的媽媽為什么給他買呢?”
“隔壁家可能比我們家富裕。另外,說不定那個玩具是他媽媽在他過生日的時候給他買的。你每年過生日和圣誕節(jié)的時候,不是也會收到很多好的禮物嗎?”
“啊,那么如果現(xiàn)在要買的話,爸爸還要掙更多更多的錢呢?!?/p>
雖然感到有些遺憾,但是孩子的臉上已經出現(xiàn)了能夠理解的神情。
喜歡與孩子協(xié)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也漸漸養(yǎng)成了民主協(xié)商的習慣,都愿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系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運用協(xié)商來促進親子關系呢?
1.商量多些,命令少些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yè)時,你可以說:“你現(xiàn)在是不是該做作業(yè)了,做完作業(yè)就可以看會兒電視?!倍灰f:“趕緊去做作業(yè)!”或“還不去做作業(yè)!”
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2.凡事都要學會商量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協(xié)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
3.以協(xié)商的口吻處理親子沖突
當親子關系出現(xiàn)沖突時,父母總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權威受到挑戰(zhàn),希望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使孩子改變主意。實際上,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意見,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惡化親子關系。
明智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使用協(xié)商的口吻,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尊重,體會到人格的平等,這樣,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見時就比較順利。
沖突產生時,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他人壓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與孩子進行協(xié)商來處理問題,孩子才會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4.與孩子約法三章
對于孩子的問題,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xié)商后制定規(guī)則,并約法三章,讓孩子遵守。不過,父母千萬不可自作主張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約束意義。
與孩子約法三章,僅僅是因為孩子缺乏自制力,規(guī)則是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規(guī)則一定要是孩子內心認可的,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xié)商后再制定規(guī)則,避免產生親子沖突。
父母怎樣與孩子溝通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難與他們溝通。其實,父母如能不以強者的權威壓制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同時,“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沖突時的言語傷害,可以使你冷靜下來,重新去思考,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系有一定的幫助。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以下技巧。
多用贊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許你并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兒園也不愛寫作業(yè),前段時間我在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xiàn)在每天吵著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yè)。我看著也很高興。
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xiàn)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后便改以冷淡的態(tài)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溫和,態(tài)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銳并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說話,盡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說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tài)度。多說“我”,少說“你”。父母應盡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tài)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傾聽孩子說話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a.不急于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shù)氖吕齺碇С肿约旱挠^點,并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后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fā)展完善,不能以恰當?shù)恼Z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說:“媽媽,我最恨醫(yī)生”,此時你應順著他問:“他做了什么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說類似于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d.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著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應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力
情商是近年來心理學家探討的一個熱門的話題。那么什么是情緒智力呢?專家們把它定義為四個主要的成分:
一是準確和適當?shù)刂X、評價和表達情感的能力;二是運用情感進行思考的能力;三是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運用情感知識方面的能力;四是調節(jié)情緒,以促進情感和智力發(fā)展的能力。
其實,這個定義強調了情感對智力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可以使人更加聰明。那么怎么樣來促進孩子情緒智力的發(fā)展呢?
第一,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
先來做個測試吧!
孩子放學回來告訴你:“今天在學校有同學打我!”
身為父母的你,這時候的反應會是……
答案A——“這種小事別放在心上?!?/p>
答案B——“你不會也教訓他嗎,你有沒有打回去?”
答案C——“我現(xiàn)在很忙,晚一點再說?!?/p>
答案D——“還好嗎?有同學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你的答案會是什么呢?
讓我們公布正確答案吧!重視孩子情商的父母親之答案,會是最后一個——D。
原因是什么呢?因為情商高手的基本功,就是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也就是說,要能很快了解自己的當下情緒。因此父母在這個情況下,應先幫助孩子辨識出現(xiàn)有的情緒狀態(tài):“所以你不開心了?”,“所以你感到委屈了?”。
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會帶來兩個天大的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從中明了,接下來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對方”。
也就是說,現(xiàn)在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對方理論,而是應該意識到,真正的困擾其實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那么隨后該努力的,就是如何調試情緒,做出合適反應。
其次,孩子可以從中學會換位思考的能力。這次挨打,心理難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別人,別人也就會有這樣的感受。這個深刻的情緒體會,有助提升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所以從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會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
在協(xié)助孩子辨識情緒之后,接下來,爸爸媽媽就可以再問:“你要不要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親子溝通方式,當父母學會發(fā)問及傾聽,孩子就會愿意開口說話,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會讓彼此的溝通暢行無阻。
第二,幫助孩子發(fā)展負面情緒的管理技巧。
在美國有些中小學,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20分鐘。而最近的實驗發(fā)現(xiàn),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而且能夠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地提升學習效率。像這些設計得當,適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學會,對他們未來的抗壓能力就會有所幫助。我認識一個媽媽,周末會帶著她初二的孩子去上瑜珈課。原因是她發(fā)現(xiàn)孩子上了中學之后,個性變得急噪。而她自己有做瑜珈的習慣,就帶孩子一起去上兒童班。孩子漸漸地學會靜心,放松的技巧,脾氣也隨之溫和多了。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和嗜好,來幫助他們排解壓力,例如帶孩子一起體育鍛煉,畫畫、唱歌等。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做運動是極佳的疏壓方法之一,持續(xù)做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會促進大腦中腦內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緩壓力的作用。
第三,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時能沉穩(wěn)以對,并擁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壓能力,在人際關系上也會得心應手。
父母親該如何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事實上,父母親對孩子的評價,對其自信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若平時只是批評而極少給予表揚,父母親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議父母親可以坐下來,寫下孩子值得欣賞的優(yōu)點。而在這想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這些優(yōu)點不該是孩子和別人比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比如,“很有愛心,對小動物很好;很有禮貌,會主動和朋友打招呼”等等這些人格特質,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較之上的結果。如果要稱贊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學習很認真、負責,會自我督促念書”就會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勵和肯定孩子,讓他對自己有著合適的自信,會讓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四,培養(yǎng)孩子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
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給他們的最佳的禮物就是:一份無可救藥的樂觀心態(tài)。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孩子對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對未來有樂觀的態(tài)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這孩子這輩子不會離幸福太遠。
樂觀孩子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懂得對事情做正面的思考。
我認識的一個孩子,有次老師當眾批評他的歷史成績。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因此而覺得有失顏面而耿耿于懷。然而他做了心態(tài)上的調整,笑著跟媽媽說:“幸好老師批評的是我最爛的一門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門科目還被他批評,那我不就更慘了?!庇羞@樣的正面思維能力,就是樂觀特質的精彩展現(xiàn)。因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環(huán)境中看到事情的優(yōu)點面,從而避免了負面情緒的不當干擾,而找到激勵自己的動力。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看到事情的優(yōu)點面,父母親應常常用正向發(fā)問的方式啟發(fā)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認識的這個新同學,你覺得他有什么優(yōu)點?”
而在碰到挫折時,例如孩子上臺演出不理想,爸媽不該說:“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現(xiàn)得一塌糊涂。”而該用:“這次可能讓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覺得有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來,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還是略有進步”,或者是“學到了重要的經驗,下次上臺該做更充分的準備。”
正向思維能力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時多花點心思,父母親就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樂觀的正向思考習慣。
第五,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應該要多安排些機會,歡迎孩子的玩伴來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學習,以及共同度過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如生日等)。重視情商的父母親在孩子參加這些團體活動時,關注的焦點不會是孩子與他人的比較結果,例如“我的孩子個頭比別人高多少?”,或者念著“我的孩子學習比別人快還是慢?”父母親該觀察的是,孩子在和別人的互動當中,他是主動和他人說話?還是害羞不開口?當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是什么反應?而萬一與他人發(fā)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應的?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與他人較量“的慣性思維中,家長們不妨準備個小的筆記本,提醒自己觀察的重點,并做記錄。
此外,也應鼓勵孩子學會分享。
記得我高中的時候,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聚會,臨離開時,她的媽媽做了一個特別的安排,拿出一個紙袋,要女兒送我們每個在場的同學一人一張相同的磁帶(那時還只有磁帶),現(xiàn)場頓時一片歡呼,因為那是我們共同偶像的最新歌曲專輯,同時也不免狐疑:“不會吧?哪有壽星送禮的道理?”
同學說:“我媽媽的意思是,每個好友一份,這樣在我們念書很累的時候就可以聽同樣的音樂,有著同樣的心情,讓我們感情更加親密?!币恢钡浆F(xiàn)在,我都還記得這個貼心好禮。而現(xiàn)在想來,這個同學媽媽的做法,不但讓孩子會記得這個特別的聚會,更重要的是,她教導了孩子如何分享快樂。有些父母親在孩子的派對中,只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注意力的焦點,而錯失了培養(yǎng)孩子人際關系能力的良機。真正高情商的家長,則會鼓勵孩子去招呼大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
同時,也別忘了鼓勵孩子主動向他人提供協(xié)助,這是團隊協(xié)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個特質。父母親該多鼓勵孩子觀察別人的需求,而主動提供幫助。不妨常問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誰特別需要幫忙嗎?”,“你覺得你能夠做些什么去幫助別人嗎?”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協(xié)助時,例如幫家人提東西,則該立刻給予及時的表揚,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培養(yǎng)出團隊意識及協(xié)作能力。日后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皆會大有助益。
14、15歲之前,是情商能力培養(yǎng)及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若能積極地進行情商教育,從而培養(yǎng)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讓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強,得以應付學習和生活中的低潮與挑戰(zhàn),讓孩子有能力去經營一個成功與快樂并存的美好人生!
社交能力 父母做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成長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當然也包括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打造出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近些年來,大部分中國家庭只育有一個孩子,這唯一的孩子從降生那一天起就被無所不能的成年人團團圍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辦,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做一個乖孩子,給他身邊的成年人帶來歡樂。
人類是群居動物,無論獨生子女如何嬌寵,都無法避免走出家門,與其他人打交道。這個時候,家長的焦慮往往成倍增加,因為父母們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肉嘟嘟的小寶貝,居然不懂社交禮儀!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還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鄰居朋友打招呼,拒絕叫人、問好;他認生、害羞、怯懦、自私、沒有禮貌……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著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沖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fā)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了。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斷地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fā)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家長們往往備感頭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沖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沖突,就意味著關系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沖突、壓制沖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難以克制自己一個箭步沖上前,替孩子解決矛盾的沖動。
在這里,我們不妨向動物學習學習。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fā)進程。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給“社會”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間的沖突,也并非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毫無作為。孩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從他降生第一天開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對象,就是作為他父母的我們。他與別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們這里得到練習,所以,我們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我們怎樣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孩子就怎樣處理他與別人之間的沖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師,是他們社交行為的模板。
對于兒童的社交活動,家長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讓孩子學會謙讓?別人“欺負”我們家孩子了,我該怎么辦?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童年時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親子教育家指出,他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人類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這種堅實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
很多家長這樣說:我的孩子太謙和了,別的孩子搶他的玩具還打他,是不是應該教他誰要打你就打回去,誰搶你的玩具你也搶回來,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著誰搶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訓他,甚至教訓對方孩子的家長,讓孩子知道必須搶打爭斗,不教育他這些不行,他將來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他謙讓別人,別人不謙讓他呀!
由于我們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些問題,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就跟開水一樣滾滾沸騰,家長們生怕孩子眼前吃虧,將來挨欺負。其實這是把成年人內心的擔憂和偏頗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世界的所謂“險惡真相”。
孩子尚處于分辨善和惡的朦朧狀態(tài),如果我們教給他一套懷疑一切、錙銖必較的作為,他成年后會怎樣對待這個世界呢?誰還敢跟他來往呢?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如果我們給孩子營造一個善良的環(huán)境,他成年后會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人,他會主動去做善良的事情,他會下意識地尋找并且吸引同樣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會排斥那些不善良的東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識別“惡”就不那么難了。無論在哪個社會環(huán)境里,一個善良、真誠、謙和、友愛、協(xié)作的人,都是受歡迎的,成功的概率也很高。
孩子的情商能提高嗎
-->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上篇已經介紹過,如果您想擁有一個出色的寶寶,有一個成功的孩子,那么,情商的培養(yǎng)就必須從幼兒教育階段抓起。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的寶寶是情商、智商開發(fā)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3-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產生交往需求和交往欲望,這個階段的孩子情商已經悄悄的發(fā)展起來了,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重視對孩子心里素質和生活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孩子的將來會產生重大影響。
作為家長,在幼兒階段,不要忙于讓孩子報愛好班、興趣班,要從身邊小事中做起,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孩子自身素養(yǎng)。情商的提高就在每個孩子一次次的具體行動中,一次次的自我考驗、自我超越之中。
情商是心理素質的一種,是非智力因素,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要是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zhí)、自負,情緒不穩(wěn)定,那么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難以獲得成功。情商應從小開始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情商呢?
1、培養(yǎng)適應能力
許多父母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長大后就易敏感、退縮。孩子離開母體后需要適應新環(huán)境,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是不會自然萌發(fā)的。
2、培養(yǎng)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開始孩子對外界刺激是被動地接受,漸漸的才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嘗試去摸摸、看看,如果家長什么都不讓孩子動,將來你想讓他有興趣干點什么事,他也懶得動了。
3、培養(yǎng)自信心
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動獲得的,老被喂飯的孩子自己不會吃東西。所以,孩子想自己拿勺子,玩一下遙控器,拉開關時,家長不要制止他,應引導他:“你看,媽媽怎么開電視的。”不要老數(shù)落孩子:“你怎么這樣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是真的不適合孩子玩的東西,可以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媽媽不要怕孩子淘氣,覺得孩子給你添麻煩,應多考慮什么有益于孩子心理的成長,同時也要克制自己的任性。
4、讓孩子多動腦
一個男孩子因為腿短而無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級臺階,他央求媽媽把他抱上去,母親告訴他:“動動腦筋你就會有辦法的?!毙∧泻⑾肓讼耄骸鞍盐业男⊥栖囃系侥莾?,然后站上去?!薄昂芎?,去吧,孩子。”母親說。小男孩這樣做了,一切變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總會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
5、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或弄壞東西都是在所難免的,不要老是數(shù)落孩子:“你怎么這樣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氣給你添麻煩,而要多考慮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因為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家長也要克制自己簡單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讓孩子玩某樣東西,應該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興趣轉移開。
-->6、給予鼓勵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敗,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需要鼓勵和支持,千萬不要潑冷水。盡管他們的夢想對你來說是那么稀奇古怪,你應高興的是他們擁有較強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創(chuàng)造的導師。
7、培養(yǎng)孩子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和合作意識
社會是一個群體,任何一項事情光靠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奮斗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這就要學會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長補短。父母必須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這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并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8、愿意傾聽
上帝給我們兩個耳朵,卻只給我們一個嘴巴,意思是要我們多聽少說。每個人都有被人傾聽的需要,懂得傾聽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親近和喜愛。很多家長苦惱:孩子能好好聽別人說的很少,大人說話時孩子會隨意插話,甚至不想聽父母說話。怎樣才讓孩子能夠耐心地傾聽完他人講完或做完一件事后再去提問,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打斷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傾聽應該是相互的,成人傾聽了孩子,孩子才會傾聽我們。作為成人首先要以身作則,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尊重孩子,而不是一斥了之。在面對孩子向我們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們必須得把孩子當作大人同等對待。
9、少發(fā)牢騷少抱怨
牢騷和抱怨,都是很強的負面情緒。表面看起來我們是在指責別人、對外發(fā)泄怨氣,也是一種“內耗狀態(tài)”,一點點消磨掉了自己的耐心、自信和進取心,影響自己的情緒。牢騷多了,就會會令人疏遠。有的孩子很愛發(fā)牢騷,這時,無論什么原因,父母都不應嚴厲斥責或者不聞不問。這樣會使原本就覺得委屈的孩子心靈受到更大傷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結果孩子的牢騷更多。正確的方法是弄清孩子愛發(fā)牢騷的原因,然后加以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對人寬容,懂得自己負責,逐漸改變孩子的這種心理傾向。
10、啟發(fā)孩子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感受
這種換位思考,通常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1)、我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感受?
當孩子出現(xiàn)傷害他人的言行如爭吵、言語及行為攻擊時,父母要做的是,首先是表現(xiàn)出對對方的同情和關心,啟發(fā)孩子去換位思考自己的言行給對方帶來的不良感受。而不是批評否定孩子的行為,或者是著急馬上解決這件事情。
(2)、對于別人的遭遇,我有什么感受?
當孩子面對別人遭遇的一系列事件,無論是好是壞,雖然這些遭遇不是孩子造成,作為家長,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去思考別人面對這種遭遇的感受和反應,以及對方的需要。
無論哪種情況,你都可以用這幾個常用句式來啟發(fā)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會有什么感覺?”“你還記得你……嗎?”
總之,培養(yǎng)一個孩子的情商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梢哉f,對于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并且是最重要的那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