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怎樣教育小學生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小學生教育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筆記小學小學各年級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知識水平
即使是在美國的華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國小學生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知識水平,這里只有一個粗略的標準可以參考:
●幼兒園畢業(yè)能識別數(shù)字,能用小石頭、小紙片、小木棍等具體的物體,表達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區(qū)別元音和輔音;區(qū)別不同職業(yè)的人大致做什么事;了解生物生命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蟲變蝴蝶;從地球儀、拼圖上學習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國家、不同的膚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學,成年人要上班。
●一年級能夠從1數(shù)到100,能數(shù)雙數(shù)或者5的倍數(shù),知道奇數(shù)和偶數(shù),會簡單的加減法;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門別類;能例證生命的演變過程,了解自然界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使用圖片和照片來表達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個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的關系。
●二年級會讀、寫三位數(shù)的數(shù)字,從隨意取的五個數(shù)中,能夠從小數(shù)到大或從大數(shù)到??;熟練運用兩位數(shù)的加減法,會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單位測量長度,看懂鐘表上的時間;堅持寫讀書筆記或日記,學會寫總結,懂得區(qū)別詩、散文、小說、傳記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了解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區(qū)別;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動物,諸如昆蟲生態(tài)等問題。
●三年級學會如何把資料做成曲線圖;會比較10萬以內數(shù)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練三位數(shù)的加、減、乘、除法;能夠從周圍的環(huán)境就地取材,搜集、組織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雞、小白鼠等小動物的生命演變過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夠明白自己所喜愛的作家、書畫家透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善于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
●四年級用計算器運算很大的數(shù)字,比較100萬以內的數(shù)字大小,學習小數(shù)和分數(shù),畫圖表;能通過地圖、照片、圖表來解釋世界上各地區(qū)氣候的不同;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譬如科幻作品、傳記等。
●五年級會列、讀各種表格,熟練分數(shù)的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利用圖書館的系統(tǒng)和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擬的報告和五段體式的短文;學會寫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間的書信;懂得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門別類,能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并針對其構思、背景、人物塑造、表達方式、語言藝術進行評論。
“做人”是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
也許國內的讀者會覺得,一個已經(jīng)讀到五年級、馬上就要畢業(yè)的美國小學生,對其數(shù)學能力的要求,僅僅限于加、減、乘、除運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兒教育的,她看到美國小學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嘆氣,她對我說,施嘉特今年五年級,馬上就小學畢業(yè)了,要是在中國,學生的壓力已經(jīng)很大,整天埋頭做功課??墒悄憧催@孩子,每天放學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瘋玩,做作業(yè)、彈鋼琴的時間那么少,你做母親的要抓緊?。∥艺f,施嘉特在學校成績幾乎全A,除了偶爾失手,有時候連著拿幾個100分回來。對美國小學生來說,我覺得夠了。小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運動、課外活動、交友聯(lián)誼等的全面發(fā)展。
當然,婆婆還是不滿意,她說美國的功課太松、作業(yè)太淺,估計考試也很容易。她強調,我們中國人講究打基礎———扎實的基礎。其實,美國人也講究打基礎。只是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和美國人的不同罷了。美國人講究做人的底線,這種觀念就是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自信、誠實、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學會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的知識。
然而,與我婆婆持相同觀點的大有人在。有一次華人聚會,孩子們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在場的女士坦白,當年找丈夫的標準幾乎都是要“學習好”,也就是“成績好”的,外形、性情、修養(yǎng)都在其次。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問她們班上男生誰的學習成績最好,她們很茫然,但學校里哪個男生運動最出色,絕對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維某個漂亮的女生,說她可以嫁給一個學習狀元,她多數(shù)會很不屑,甚至覺得受污辱,“什么呀,誰要那些書蟲?”學習尖子(如果只會學習,沒有其他愛好、專長的話)多被同學孤立。在美國孩子眼里,朋友、友情、快樂,比成績重要多了。
小學生敢做博士生的“大論文”
一位帶著9歲兒子來美國的父親感嘆,他給老師看兒子在中國讀的四年級的小學課本,老師告訴他,到六年級他的兒子都不用再學數(shù)學了。他當時就后悔了,把兒子帶到美國耽誤了學業(yè)。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放學,一個學期眨眼就過去了。他不免心虛,問兒子,來美國上學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兒子回答:“自由?!?/p>
再過一陣子,孩子放學后直奔圖書館,倒是常常背滿滿一袋書回來,可是沒兩天就還了。他又問,借這么多書干嗎?兒子回答:“做作業(yè)?!比缓螅吹絻鹤釉陔娔X上打出作業(yè)的題目《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他驚得差點跌地,這都是什么題目?試問哪位在讀博士生敢去做這么大的課題?他責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正色道:“老師說,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每個同學都要寫一篇關于自己祖先生活國度的文章,還要根據(jù)地理、歷史、人文,分析與美國的不同,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边@位父親沒有做聲。
過幾天,他看到兒子的作業(yè)出來了,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整篇文章氣勢磅礴,有理有據(jù),分章斷節(jié),特別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參考書目,做父親的大氣不敢出,這種博士論文的氣派,他是30歲過后才開始學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級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他更是瞠目結舌,老師留給學生一連串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問題,簡直像是國會議員候選人的前期訓練:
“你認為誰應該對這場戰(zhàn)爭負責?”“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tǒng)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么態(tài)度?”“你是否認為,當時結束戰(zhàn)爭最好的辦法就只有投原子彈?”“你認為今天避免戰(zhàn)爭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美國歷史只有區(qū)區(qū)200年,卻足以開啟學生們的智慧大門。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各個國家怎樣“吃苦”教育
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
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14歲的詹妮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yè)就送到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qū),也有講法語的地區(qū),所以這個語言地區(qū)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qū)當傭人。
德國: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分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p>
加拿大: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p>
國外小孩怎樣學理財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同時也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通過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生每年會參加一項儲蓄計劃———“為美國而儲蓄”計劃。
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理財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么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國,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此外,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或者捐贈,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學校也在開設相關課程的同時,鼓勵學生研究證券市場、投資理財、信貸業(yè)務,其中捐贈免稅的理論也在課程中體現(xiàn)。
美國號召孩子從小儲蓄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shù)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
從2011年秋季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英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事務官員表示,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qū)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
英國儲蓄理財成中小學生必修課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很有一套。據(jù)介紹,他們并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為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于錢的教育有以下幾大基本原則:
首先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chǎn),損害要賠償,侵占要付出代價;
第二,對于錢或者個人財產(chǎn)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jié)儉,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猶太人的理財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是關于錢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
小學生怎樣學好英語?
小學生剛剛開始學英語,如何學好英語,學生要注意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課前準備,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知識上的準備,這主要通過預習來完成;物質上的準備,就是準備好課堂所需要的一切學習用具;身體上的準備,要求每個學生要科學地生活,要保證基本的睡眠、營養(yǎng)和鍛煉。
(二)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要認真抓住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專心聽講,不要"走神"。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有強烈的學習渴望,才能專心聽講;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老師的重大作用,才能虛心去聽;二是要努力克服“走神”現(xiàn)象,“走神”破壞了上課聽講的連續(xù)性,是很多學生學不好的重要原因。
(三)要重理解。上課時,要努力爭取當堂理解所學的新知識,要通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來減輕課外的學習負擔,這是一條重要的學習經(jīng)驗,目前重視“出活題,考能力”。
(四)要學會科學地思考問題。主要指學生向老師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把老師思考問題時采用的思維方式、思維規(guī)律和思維方法學到手。課堂上學習雖然是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英語教學來看,任何老師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和方法,在整個教學中都是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的:
一是培養(yǎng)興趣,
二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三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學生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每天大聲朗讀或聽讀20分鐘左右;
2、有意識地識記單詞、句型、文章,積累知識;
3、大膽發(fā)言,敢于質疑;
4、認真完成作業(yè)并及時訂正錯誤;
5、專注地傾聽同學的發(fā)言、老師的講課;
6、每單元結束后,整理所學的知識,自撰單元小結;
7、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8、將遇到的難題記入自己的“難題集錦”中。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成績穩(wěn)步上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穩(wěn)固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條件。
美國人怎樣培養(yǎng)“男子漢”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男子漢的體魄,更需要男子漢的自主精神,自強自尊,意志品質,奮斗面貌,競爭態(tài)度。要根治“文弱”病,需要從頭做起……
我們周圍的美國朋友,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幾乎家家在星期六、星期日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我們家的好朋友阿萊希歐博士有4個孩子。她的幾個孩子都是從3歲開始就參加體操訓練。那么小的年齡,當然也學不到什么,無非是學學翻個筋斗,舉舉手,彎彎腰什么的。有時干脆就讓孩子在大蹦床上一個勁兒地跳。但阿萊希歐博士從沒讓孩子缺席過。
阿萊希歐博士又帶著孩子去學溜冰。看三四歲的孩子學溜冰很有意思。一開始孩子在冰面上根本就站不穩(wěn),教練就給每人一個塑料墩子,讓孩子扶著在冰上走。一個季節(jié)訓練下來,大多數(shù)孩子都學會滑冰了。
當孩子長到四五歲時,足球訓練又開始了。在這個年齡段,在不同的季節(jié),還有壘球、游泳、籃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個運動季節(jié),每個孩子都一定參加一項,或兩項運動。
去年,阿萊希歐博士最大的孩子10歲,最小的3歲。為了帶孩子參加訓練和比賽,她和丈夫古瑞克忙得一塌糊涂。幾乎每個星期六、星期日都是在各種運動場上度過的。即使這么忙,她和丈夫還自告奮勇?lián)瘟舜笈畠簤厩蜿牭慕叹?,小女兒和小兒子的足球隊教練,大兒子籃球隊的教練……
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家庭,重視孩子的體育愛好和發(fā)展,并不以培養(yǎng)運動明星為目的。我曾同阿萊希歐博士探討這個問題。
我問她:“你認為你的孩子中會出現(xiàn)一兩個運動明星嗎?”
她是生理運動學博士,對此道很有研究。她的回答很簡單:“根據(jù)他們的身體條件,根本不可能!但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對他們的性格、身體、智力、協(xié)調能力、自尊心,等等,都有好處,受益終身?!?/p>
阿萊希歐博士和丈夫古瑞克對孩子的體育運動的培育,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的價值取向心態(tài):人們以強健為美,崇尚強健的體魄。這種價值觀念應該說起源于古希臘文化。古希臘人的審美觀,就是以強健為最高境界的。現(xiàn)代奧林匹克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了這個觀點。美國作為一個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從社會心理的層面上來說,也全面接受了這種觀點。
由于對“強健之風”的推崇,使體育運動在美國現(xiàn)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匆豢疵绹嗌倌晟鐣Α翱帷钡睦斫猓纯梢娨话?。
在美國的學校里,學習成績再好,如果在體育上沒有任何特長的話,那你只能列入NERD---“神經(jīng)類的書蟲”的行列。
美國男子,常常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們身上、手臂上一塊塊隆起的肌肉。美國的女孩對身體強健的追求也不亞于男孩。不同的是,她們喜歡的是修長的四肢,豐滿的胸脯,以及不亞于男孩的力量、速度、靈活。身體的強健,帶來了自信和自尊。
中國孩子“玩”的時間越來越少
與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相比較,我注意到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的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現(xiàn)代的“生命在于運動”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國的成人社會和老人社會?!斑\動”成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是傳統(tǒng)的“文弱之風”盛行于中國的青少年生活。“體育”是副科,是最不被重視的一個學科。
有人曾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除了體育課,在校中小學生花在鍛煉上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
在大多數(shù)老師、家長眼里,學習才應該是孩子的“本職工作”。青少年中“文弱之風”一年勝似一年。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低齡化,“豆芽型”身材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的體育“愛好”越來越少,用于體育活動的時間,甚至用于“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呢?對“體育運動”的片面理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绑w育運動”還停留在“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運動”的理解層面上。我的孩子健康得很,從沒什么大病。要不給孩子吃好一點,補一補就行了。用不著搞什么“體育運動”。可以說,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態(tài)。
其實,“體育”的“體”包括了體力、體能、體態(tài)等等。它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還包括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體育運動提倡的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競爭精神,一種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一種開放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
與國內的同齡人相比,美國孩子并沒有把學習成績放在惟一的,或第一的評價位置上。在他們的評價標準里,一個人的自主精神,自強自尊,意志品質,奮斗面貌,競爭態(tài)度,等等等等,都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在“淘汰競爭”中悟出許多道理
美國到了高中才有校際間的足球賽。能不能參加校隊,不像國內由體育老師或教練決定,而是充分地尊重每一個“社會人”的平等的競爭權利:即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報名參加,但最后能不能留在隊里,則看你自己能不能通過一個叫“淘汰競爭”的測試。
高中的男孩們把能不能參加足球隊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礦礦和他初中的好友麥德,為了參加學校的足球C隊,早就做好了參加這個“淘汰競爭”的測試的準備。
“淘汰競爭”于7月16日下午3時開始。烈日當頭,但參加各種運動隊的試訓者熙熙攘攘。我雖戴了遮蔭帽,還頂不住酷熱,鉆到樹蔭底下,妻子干脆站到了教學樓那邊去。
學校要組建A、B、C三支足球隊,一般來說是按年齡和球技分隊,但為了鼓勵競爭,低年級的身體壯、技術好的球員,也可以“提拔”到高年級的隊來,每隊需要25名正式的球員,但參加試訓者約有200人。
開始是環(huán)校跑,可能有1500米,一圈下來,礦礦跑在中間:接著是三組400米跑,礦礦是中上水平;又接著四組100米折返跑,礦礦還不錯,大約在第四、第五名之間。我以為大概就差不多了吧,看孩子們累得那個樣,歪歪斜斜的,耐力速度都知道了,該淘汰誰淘汰誰吧。誰知道,試訓并沒有結束,又進行兩圈環(huán)校跑,三組400米、四組100米折返跑……這一輪下來,直看得我膽戰(zhàn)心驚,以為總該結束了吧。萬萬料不到的是,又進行第三輪……
我看不到自己的臉,反正妻子的臉是失色了。場上有孩子暈倒,有孩子抽筋,有孩子嘔吐……我真想把孩子叫回來,不要試了,那個球隊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要穿過這個偌大的球場,眾目睽睽之下,把孩子叫回來---做第一個,也可能是惟一一個主動退下來的人,又實在難以決斷。
眼前的兒子,我就看不懂啦,老師又沒有選你,是你自己來的,要退就退,又不是沒有余地!再說,這是個小公雞一群的男校,又沒有能讓小年輕赴湯蹈火的一雙雙美麗溫柔的大眼睛……
最后,孩子們到底跑了多少,我們沒有數(shù),孩子也記不得。我迷惑了??粗嫔钒祝还找还盏膬鹤?,心好痛!真想出言勸他,但看兒子并沒有退的意思,我又說不出口。于是,我拐著彎兒說:“那些跑在后面的,都看著沒有希望,為什么還不干脆退了?!”
兒子看也沒看我,說:“爸爸,自己退出來和選不上是不同的,你可以退出足球隊,也可以退出網(wǎng)球隊,退來退去,你還能往哪里退呢?沒有到最后一分鐘,誰都還有機會。跑在前面的,也可能下一輪,挺不住了呢?!”這些話,我從未跟兒子說過。是他在這個既充滿機會,又充滿競爭的美國社會里“悟”到的。
中國傳統(tǒng)推崇的讀書人,是“文弱”“斯文”的。讀書人的“文弱之風”是正面的形象。有的家長向我夸耀自己的兒子時,是用“吹彈可破”來形容孩子的“奶油”和“白嫩”的。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挑戰(zhàn),我們能不能讓我們的“白面書生”們也強健起來呢?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男子漢的體魄,更需要男子漢的自主精神,自強自尊,意志品質,奮斗面貌,競爭態(tài)度。要根治“文弱”病,需要從頭做起……從我們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為他們提供大量的“生長維生素”。這個“生長維生素”,就是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游戲活動。
你怎樣看待孩子告狀 ?
人是生活在社會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當孩子從家庭進入社會后如何為人處事,將是一大課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老師,應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孩子由于長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長輩的痛愛,或多或少地處于優(yōu)越地位,因其智力正處于發(fā)育和開發(fā)時期,小腦袋中只有優(yōu)越環(huán)境條件下的為人處事的概念。當孩子剛離開父母的襁褓,學會走路,獨立玩耍,使用語言與別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狹小的、簡單的空間,生活內容一下子豐富起來,與外界同齡的朋友有了接觸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許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來,習慣于被父母保護的孩子感到自己正處在一種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因此遇到與小朋友發(fā)生糾紛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安全,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狀,其目的是求得保護和幫助。這時作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讓孩子將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講清楚,然后對孩子進行疏導。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建立與他人共享歡樂的意識。千萬不能聽到孩子告狀就憤怒地譴責他人或責罵孩子的玩伴,小題大做和沖動都會強化孩子的告狀行為,使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性格。
較大年齡的孩子告狀,大多數(shù)是由于孩子在家中養(yǎng)尊處優(yōu),受父母的寵愛,長期處于以我為中心的地位。當與他人交往時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因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長輩那樣以他為中心,而產(chǎn)生了委屈、吃虧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當然,也確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狀行為。因此家長在處理時,切記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魯,應對當事人的父母陳述自己的觀點,講清道理,給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過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評自己的孩子,要幫助孩子協(xié)調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善于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