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該不該走貴族化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幼兒園走教案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聽課視點背景
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yè),一個孩子的教育費用是不是和父母的收入相當?本以為上大學的費用會比較高,但調查發(fā)現,同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前教育也是花費驚人,比大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項涉及了杭州、寧波等6個城市的調查顯示,在不考慮物價漲跌的情況下,一個家庭從幼兒園開始,經過小學、中學直至大學,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至少需要12.6萬元,其中,因為國家9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不在義務范圍內的幼兒園階段的支出被凸顯出來,占到所調查費用的65.4%。
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核心在于人才,而基礎在于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摆A在起跑線上”的心理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早早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學習———布置豪華溫馨的教室;國外科學的教育理念、高檔設備和教材、甚至師資力量的引入等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些幼兒園的教育費用逐年攀升。幼兒園教育該不該走貴族化之路———難道只讓有幸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可以享受優(yōu)質教育?
贊同方
存在即合理
教育貴族化出現的原因,多少是對“教育產業(yè)化”觀念理解的失誤。教育產業(yè)化是指把教育機構當做產業(yè)來辦,漸漸地要自負盈虧,鼓勵社會辦學,引進教育行業(yè)競爭,這本身是好事,至少這樣能增加入學機會,提高教學質量,可有人認為教育產業(yè)化就是將教育當成一種商品來做,幼兒教育成為其中一種典型的商業(yè)運作模式。
就太原市來說,如果把公立、民辦以及廠礦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辦園等都算上,現有幼兒園近千家。2003年9月,教育部門、物價部門核定了太原市幼兒園的新收費標準,管理費、保教費、保健費三項費用合計,最高規(guī)格的五星級幼兒園,其收費標準也控制在285元/月(不足三歲幼兒入園時,收費標準在標準基礎上每生每月加收30元);民辦幼兒園根椐辦學成本,參考公辦園自主定價,可上下浮動30%。上幼兒園一年最高3000多元的費用,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還可以承擔。但現實情況是,如果家長想開發(fā)孩子的英語、珠心算、美術、語言表演等特長,特色首先就成了幼兒園的商品,費用也“特”了進來,少則一年要開銷5000多元,中等水平在1萬元左右,高可達3萬元左右。
針對幼兒園該不該走貴族化之路,幼兒園有自己的解釋。太原市已創(chuàng)立5年的某民辦幼兒園園長說:“包括我們幼兒園在內的一些民辦幼兒園的辦學條件要高于公立幼兒園,除了硬件設施外,幼兒教師一般至少要求大專水平,幼兒園投入了高成本,只有在最好的環(huán)境下,孩子們才能相應得到最好的教育。貴族化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最終要看的是教育的成果,過程是什么樣并不重要?!币恍┺k學條件好的民辦幼兒園,吸引了很多家長送孩子入托。公立幼兒園要想爭生源,也只能是逐步提高收費,以此來改善辦學條件,不知不覺走上了貴族化之路。
一些家長也對幼兒園貴族化持默認態(tài)度。有家長認為幼兒智力開發(fā)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需要最好的環(huán)境、最好的玩教具以及特長的啟蒙,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外一個觀點在于,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收入低的原因就是學歷不夠高、沒本事,所以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
反對方
體現不平等
幼兒園越修越豪華,特長班里總是有品種多樣的玩教具,高價打造出來的童趣盎然的室內裝潢,最好的師資力量,這一切無疑給普通班孩子自身以及父母造成一種壓力,因家庭收入存在差距,極易造成其子女受教育的不同。一位母親講述說,她的孩子在太原市一家民辦幼兒園上大班,下午她去接孩子時總會發(fā)現孩子站在英語特長班門口往里看,然后帶著羨慕的口氣對她說:“媽媽,那個教室里的玩具真好,
畫書真多,地毯真漂亮,我想去?!蓖瑫r,孩子所在的普通班,為了給特長班騰地兒,兩個班的孩子擠在一個房間里午睡,房間里床挨著床,也許因為孩子太多,總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作為母親,也想讓孩子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教育,但特長班一年一萬多元的費用,對于在工廠一線工作的她來說,實在承擔不起。
幼兒園教育不在于豪華而在于實用,一些幼兒園硬件貴族化了,軟件開發(fā)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比如師資。教具永遠是一種呆板的東西,關鍵看老師如何應用。
而現在有些幼兒園特長班的老師只是經過短暫的崗前培訓,并不具備兒童早期教育的專業(yè)知識,或者說兒童某些潛能方面的開發(fā)知識,說白了特長班只是一個市場競爭的手段。一位在太原市某機關工作的父親,為了讓自己4歲半的兒子受到好的教育,花了6000多元將孩子送入了一幼兒園的蒙臺梭利班。他去旁聽過幾節(jié)幼兒園的課,每次看到的情況都差不多———老師的課并沒有吸引孩子的注意,上課時孩子們自己各忙各的,老師連最基本的和孩子的溝通都做不到。所以,上了一年多,從孩子身上并沒有表現出入園時老師所講的認知、思維、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的提高,帶著失望,今年3月,幼兒園春季招生時,他把孩子轉到了另一所幼兒園。
當教育變成一種奢侈品的時候,對孩子勤儉、自立等品格的塑造遇到了阻力。一些幼兒園是做到了對孩子全方位的服務,但這樣的孩子培養(yǎng)出來后連自立都做不到還能做什么?特長班的設備和條件要比普通班好,會助長孩子頭腦中歧視他人、金錢至上的心理,泰戈爾曾說:“鳥翼系上了黃金,這鳥永遠不再天上翱翔”,處理得不好,其結果會造成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獻,造成個性發(fā)展偏差。
視點建議
教育平等化
古往今來,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教育家們的共同理想。在西方,柏拉圖最早提出要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亞里士多德更提出要用法律來保證教育權利;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興辦私學的孔子,用簡單的四個字———“有教無類”,表達了“人不分貴賤都有平等受教育權”的主張,理想的平等總是被現實的不平等打破。而且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健康、平安、快樂成長才是最大的財富,而不是他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或者會不會下國際象棋。教育平等化,需要政府、社會、幼兒園甚至家長各方的努力。
首先應以社會各界向幼兒園投入資源的情況為標準來衡量,包括:每個幼兒的單位成本、幼兒園設備、圖書館及師資素質等。在我國臺灣,一張圖紙制造所有的學校,也就是說每一所中小學校的占地、投資、師資配置完全是均衡的,不允許有人為的差別。類似這樣的經驗完全可以拿來借鑒。
其次注重幼兒園內各種無形和抽象的特征。這些抽象因素包括教師的工作精神、教師對幼兒的期望、幼兒學習興趣的高低。例如日本1998年12月頒布的《幼兒教育要領》中,強調個性化教育,要求一定要面向每個幼兒的實際需要,根據家庭以及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并將“適應每個幼兒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幼兒發(fā)展的課題”列為幼兒教育的原則。
對于家長自身來說,一定要走出認識誤區(qū)。不要有攀比心態(tài),不要盲目把孩子放到收費高的幼兒園去接受貴族化的教育。幼兒園收費高低是其經濟運作問題,與質量高低無密切聯系,不能把收費高低與幼兒園的質量等同起來;不必把幼兒園的特色看成選擇幼兒園的第一要義,掌握一技之長,應該是基礎教育之后的事,學齡前階段關鍵是讓兒童全面發(fā)展。但一些家長對于孩子少參加幾個興趣班的建議都不愿意接受,總怕孩子比人家少學了點什么。正確的做法應該不要強求幼兒掌握某一特定技能,況且家長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立場去替代孩子的選擇,惟一的準則就是以天然興趣為主。
教育是引領社會的力量。作為社會構成個體的每個家庭的生活核心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和社會應該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平等健康的受教育環(huán)境,這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幼兒園該不該這樣激勵孩子?
幼兒園該不該這樣激勵孩子?
昨天女兒上舞蹈興趣課,完課我到教室門口接到女兒,旁邊的一個小朋友說:“我有紅蘋果”(即為剪紙紅蘋果)。我問女兒你有嗎,女兒說:“沒有”,同時很失落的樣子。我知道女兒是個自尊心極強的孩子,就安慰她說,“老師忘記給你了,媽媽看見你跳得很好,等等媽媽去問老師拿一個好不好?”。還好,老師給了一個紅蘋果貼在她胸前,自貼上這個紅蘋果后,女兒就像保護什么似的,一直用手捂住紅蘋果,生怕不小心弄丟了,并見人就說自已有紅蘋果,直到今早起床還讓我給她重新貼好,以此為榮。
其實跳舞時我們家長也在旁邊看到,老師只是很隨機的給孩子貼在身上,并非跳得好的孩子才貼,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跳得很不錯,可能要人人都貼老師麻煩,同時也貼不過來,但這在孩子看來是多么榮耀啊,貼到紅蘋果的孩子可能無意間受到鼓勵,沒貼到的孩子,幼小的心靈就被這老師的無意傷到,如果這種無意在這所學校要是經常發(fā)生,在這里成長的幼兒(特別是像我女兒一樣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極有可能形成自悲的性格,影響孩子一身,老師是幼兒心中的太陽,無比神圣,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遠遠大過爸爸媽媽,作為幼兒教育的細心的老師們?yōu)槭裁匆龀鲞@種悲摧的形為呢。
不知這樣激勵孩子會對大多數孩子小小的身心造成什么影響,真的好擔心。
寶寶不聽話該不該打
寶寶長大了,卻不再像小嬰兒時那么乖巧了,越來越調皮,還有了自己的小脾氣,常常對大人哭鬧不止。寶寶不聽話時該不該打呢?不聽話時,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寶寶不聽話該不該打
作為中國的家長,很多時候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尤其是愛面子的家長,如果是大人說出的話或者發(fā)出的命令,就要孩子能夠立刻執(zhí)行,否則會非常嚴厲。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因為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哭鬧不止,有些家長就會忍不住怒氣大打出手。其實打孩子是沒有用的,而且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孩子在下次犯錯誤時更謹慎的尋找別的方法。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對以后的身心發(fā)展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當寶寶出現種種問題,不聽話時,父母應該靜下心來,以更平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
寶寶不聽話家長如何應對
寶寶越長大,卻越不好管,常常會不聽話,跟大人頂嘴,滿足不了寶寶的要求他就會發(fā)脾氣,而且哭鬧不止。面對這些問題,家長應該怎么辦呢?其實當寶寶出現這些情況時,家長應該弄清不聽話的原因,再給予適當的批評教育。每個年齡段的寶寶都處于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有的家長會發(fā)現寶寶脾氣越來越大,愛扔東西。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在性格的敏感期,當他得不到滿足時還不能很好的調整自己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讓寶寶把不好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寶寶出現過激行為時,家長要安靜地陪在他身邊,支持他,讓他的壞情緒慢慢地得到緩解,而不是用暴力的行為制止他。
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不但讓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如果孩子性格較內向,打孩子則會讓他產生陰影,而且有自卑的傾向;如果孩子性格較活潑,就很容易有暴力的行為。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還會傷害孩子的身體,造成嚴重后果,只會教給孩子用野蠻的方法處理問題,同時也會破壞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我的周圍有些朋友在談育兒時,會說孩子打一打也沒什么,孩子會因此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以后會“長記性”。而我總是急切的想要與他們爭辯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傾聽孩子》、《游戲力》這些好書幫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內心,讓我與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實對話。
70后的家長中,童年沒有挨過揍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當時,我在家里被很多親戚稱為“被溺愛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懲罰”。那次是爸爸正在寫材料,我在邊上非讓他給我聽寫生字,被磨煩之后,爸爸伸出了鐵砂掌。我當時驚訝大于恐懼,因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負”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強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當我發(fā)現無論怎么威脅爸爸,他都不停下時,才認清形勢。我說:“別打了,我錯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絕對沒有一丁點兒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認識。事后我對爸爸說:“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難受不難受。”爸爸打完我,一會兒就后悔了,一個勁兒的求我原諒,好話說了一籮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諒他。這次的事情讓我想不明白,為什么這么愛我的爸爸會下此狠手,我不能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這個事實。所以我后來反復的欺負他,在他跟前說話不算話。其實我就是在反復的驗證——爸爸是否還愛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驗,一直沒有再對我發(fā)火,于是我也逐漸的消除了對他的恨。
我想身邊很多人早就忘記當年自己挨打、受懲罰時的感受了,所以能夠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時,理直氣壯的邊打邊說:“我是為了你好,才打你的?!边@個邏輯如何讓孩子來理解?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什么讓我們揮起了手?孩子的行為僅僅是點燃引線的那一點點火星,而炸藥,其實是我們集聚已久的個人負面情緒。雖然我爸爸早就忘記了當年打我的原因,但當我們一同回憶過去的時候,他總是肯定的說:“一定是那天我本來就很煩,你又在邊上調皮搗亂。我對你那么好,這么點兒事兒你還記得哦。”
我當了媽以后,立下誓言——絕不打孩子(打過一次,很懊悔),但是總有很多忍無可忍的時候,會生氣的不理孩子。我還用一個前幾年比較時髦的詞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冷處理!
當孩子不太聽話,或者是我認為他犯了“錯誤”的時候,再三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憤怒的轉身離去,讓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數情況下,孩子會撲上來抱著我的腿哭哭啼啼,我會適時的問上一句:“知道錯了嗎?”兒子很執(zhí)拗的不說話,或者繼續(xù)他的錯誤行為。我很奇怪他為什么就不能嘴軟點兒呢?最近兩年我常常會想兒子犯擰,跟我當年在挨打時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其實是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我想試試我與你的聯結到底怎么樣?你能否經受住我的考驗。很遺憾的是,當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沒有經受住這個考驗。
打孩子是家長特別無能的一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沒有任何辦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說明你只能恃強凌弱了。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議或者是爭執(zhí)什么問題的時候,老板最后的態(tài)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別說了,你再這樣只有炒魷魚一條路了!”
《游戲力》一書中對冷處理的后果是這樣描述的:冷處理,是人類特有的摧殘孩子的方式,但不知為什么卻成了時髦的“積極育兒”工具。冷處理最大的弊端,就是會使本已感到孤獨和聯結斷裂的孩子,在內心更加孤獨。
對于少數孩子來說,冷處理也許可以提供冷靜和反省的機會。但是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它是一種折磨。孩子需要撫慰,害怕孤單,在他們眼里,冷處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間,是一種驅逐。為了抵抗這種“驅逐”,他們會制造出更多的麻煩。
他們可能會可憐兮兮地承諾,堅決改正,不會再犯,好好聽話,但到了下次還是做不到。他們由于恐懼而被迫做出承諾,而實際上卻沒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們卻總是給他反復的演示冷酷。
孔融該不該讓梨?
孔融是東漢文學名家,被譽為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首??兹诔錾硎兰?,為孔子第二十世孫,其年少聰穎,才思敏捷。某次,家里在吃梨,孔融主動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并稱,哥哥比他大,應該吃大梨。而他又是弟弟的哥哥,因而得將大的梨讓給弟弟??兹谥專粫r名傳當時,聲留后世!
這就是千古流芳的“孔融讓梨”故事?!翱兹谧尷妗笔侵腥A民族尊長護幼傳統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于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yǎng),從小養(yǎng)成獨占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內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
但是,“孔融讓梨”是否是當前科學育兒的普遍化標準、具有普遍化的參考意義?是否在孩子面臨正常競爭之時需要提供“孔融讓梨”的謙讓之道?“孔融讓梨”,該讓不該讓?這是很值得思考并極具爭議的話題。
在多數人眼里,中華傳統文華多崇尚謙讓、和諧之道。但與之相比,提倡正當競爭是我們現行教育中的一個短板。在當今社會,激烈競爭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如果對競爭認識不足,亦或是事事謙讓,無益于在工作生活中脫穎而出。以西方早教教育成果來看,早日接觸社會,早日認識社會的競爭殘酷現狀有益于提升孩子社會競爭能力。
因而,從這個角度看,“孔融讓梨”更適用于日常的禮儀與品德之教育,當孩子面臨成長過程中各種正當的競爭之時,家長或者長輩更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敢于面對競爭,敢于主動爭取正當之所得!須知,己有富足,方可救濟大眾。
所謂育兒無標準,關健在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教育方式!“孔融讓梨”是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美德故事,但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在什么場合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