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嗎?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的幼兒園活動方案 我們的城市幼兒園說課稿

對于兒童教育的目標,西方家長認為是“快樂”,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家長則認為是“成功”。由此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良好的教育應建立在對受教育者心理的準確把握之上,可是,我們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嗎?

兒童時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礎階段。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3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中國孩子多55.6%。美國孩子比中國孩愛笑,意味著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更快樂。一些中國專家認為,造成中國孩子微笑少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以及對孩子的高期望有關。

專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攬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也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晰的認識。大包大攬還會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習慣了這種生活的孩子在獨立面對問題時常會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或是淺嘗輒止。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的研究表明,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fā)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31.3%和138%。

高期望和高標準的要求,往往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容易使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產(chǎn)生不良情緒。心理學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fā)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高出52.2%。父母的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同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極的影響。

長久的不快樂會導致抑郁癥。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xiàn)抑郁癥狀,其中4%為臨床抑郁,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癥抑郁。對此,專家的解釋依然與家長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會競爭有關。

兒童異常的心理問題通常表現(xiàn)為焦慮不安、抑郁、恐懼等;異常形為問題則包括自閉、攻擊心理強、膽小、表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極情緒的強烈程度與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問題直接呈正比關系。

中國孩子的自制力不容樂觀,性格內向和自制力差與青少年沉迷網(wǎng)絡有很大關系。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網(wǎng)絡的消極影響,那些注重現(xiàn)時享樂的孩子極易出現(xiàn)網(wǎng)絡成隱的癥狀。而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由于在現(xiàn)實交往中遭遇門檻,他們往往求助于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統(tǒng),這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更加封閉和孤立。美國孩子不經(jīng)常使用網(wǎng)上聊天工具,他們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為什么還要同陌生人交談?

在上網(wǎng)的問題上,中國父母缺少與孩子的平等溝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發(fā)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國兒童教育的癥結集中地體現(xiàn)在大包大攬和高期望值上,而這兩點又都可以歸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和寵愛。對此,專家建議給孩子留出足夠的自我空間,要以平等的方式多與孩子交流,多給孩子一些微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人格。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嗎


導讀:孩子有孩子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中,兒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甚至于存在著與童心世界相隔離的心理障礙,經(jīng)常發(fā)生剝奪童心

孩子有孩子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中,兒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甚至于存在著與童心世界相隔離的心理障礙,經(jīng)常發(fā)生剝奪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許弄濕鞋襪、不許玩泥沙、不許上樹等,認為玩耍是浪費時光,強行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如加做家長的作業(yè)、練書法、學彈琴等,沒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然而不管家長認可與否,游戲是孩子抒發(fā)情感、認識世界的主導活動之一。也許孩子的許多言行、舉止、樂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難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卻是美妙的,是他們的天堂和樂園。孩子通過自由游戲獲得感性知識,接觸世界,觀察世界,開發(fā)了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自由游戲中,他們漸漸明白了人怎樣和自然界打交道,勞動怎樣改變世界,自己應怎樣接觸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繪畫、做玩具、過家家、壘房子等,孩子的雙手靈巧性受到鍛煉,四肢的運動促使了大腦最富創(chuàng)造性區(qū)域的開發(fā)。如果認為孩子會越玩越野而橫加阻攔,試圖縛其手腳,那么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正確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時,教育他們注意安全和衛(wèi)生,誘導他們將興趣轉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戲上,而不應粗暴地干涉、嚴厲訓斥甚至拳腳相加。幼兒時期,不要過多地進行抽象思維的教育,如識字、背古詩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認識所能接受的形式來指導孩子認識世界。通過講童話故事,以及繪畫、唱歌來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和社會,培養(yǎng)幼兒的感性認識能力,使他們能在自由游戲中沖破框框,表現(xiàn)新事物。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總得走進成人世界,只是我們不妨“悠”著點,當孩子還倘徉在童年世界時,家長不必急于催趕,不要拔苗助長,應讓他們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歡樂時光。

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你了解嗎?


“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長的看法不完全正確,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長的看法不完全正確,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二是需要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huán)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fā)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三是需要規(guī)則。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墻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guī)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guī)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四是新的學習經(jīng)驗?,F(xiàn)代兒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fā)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學習經(jīng)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jīng)驗,才能發(fā)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系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和責任。在兒童的教養(yǎng)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xù)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她說,認同的楷模和尊重對兒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chǎn)生正向認同的作用。父母還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利。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權利。

你真的對孩子用心了嗎?


在我接待的家長咨詢中,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讓我那么費勁,怎么辦呢?”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反問一句“又不是去干體力活,你費那么大的勁干什么?”我的反問讓很多家長無語。可以說大凡是說孩子費勁的父母,大都是不懂得用心對待孩子的父母。其實,每一個好孩子的背后,都會有父母做出的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樣罷了。智慧的父母,知道用心而不是用勁。那么家長應如何對孩子用心呢?1、用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有很多父母因為聽不到孩子的真心話而煩惱。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不愿與父母說話的。孩子剛剛咿呀學語,就會不停地與爸爸媽媽說個不停。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和父母的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父母問,孩子也不愿說。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你是怎樣聽孩子說話的?當孩子向你訴說的時候,無論他說的是你想了解的,還是不想了解的;是好事還是壞事;是有意思的還是沒有意思的.....你都要用心地去聽,集中精力去聽,在孩子訴說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說完。

只有用心的、耐心的傾聽,你才能明白孩子想對你說什么。你對孩子的傾聽越多,就對孩子的了解越多,與孩子的溝通越順暢。同時,在你傾聽孩子的時候,他也學會了如何傾聽別人。2、用心地向孩子提問很多家長都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的情況,可總打不開孩子的嘴,孩子要么應付一下,要么根本不回答。怎么樣才能打開孩子的嘴呢?家長要學會開放式提問,具體地提問,你提的問題越具體,孩子越容易回答,如:老師今天表揚哪個小朋友了?今天老師批評哪個小朋友了?吃飯時你和誰坐在一起?有誰挑食不好好吃飯等等。這樣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看似你在問別人,實際上在孩子回答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情況和評判帶了進去。在孩子回答你的提問時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答案,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要著急打斷他的敘述。也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身體語言,了解孩子的內心想要表達的意思。3、用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孩子會向父母提出的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使很多父母感到頭疼,不知道如何回答。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發(fā)問常常是敷衍了事,甚至還會嘲笑孩子的幼稚。長此以往,等孩子長大后,他也不愿意回答問題,更不愿意提出問題,甚至都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而當孩子出現(xiàn)這些問題時,父母往往把矛頭指向孩子,認為是孩子不大方、不自信,卻不知道罪魁禍首原來是自己。就是你對孩子提問的敷衍和嘲笑,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殺在搖籃里。父母應用心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管孩子的問題顯得多么幼稚。比如“老天爺是在天上上班嗎?”媽媽可以很認真地回答說:“是啊,現(xiàn)在老天爺要下班了,月亮姐姐要來接班了!”如果父母能用心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為什么”,而且認真回答,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更喜歡提問和鉆研問題。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到用心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有兩個生命的,一個是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有形的物質生命,一個是你看不見的無形的精神生命。這個有形的身體的成長需要父母的精心養(yǎng)育和照顧,而無形的精神生命需要父母的用心理解和呵護。只有身體和心理的平衡發(fā)展,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你的孩子,你了解嗎?


你的孩子,你了解嗎?

我一直以為我自己很了解兒子?,F(xiàn)在看來,這樣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盡管他還不到七歲。

今天,本來是要兒子就他昨天不禮貌的行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說,在你道歉之前,我不會理你的。

兒子撇撇嘴說:“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歡跟我講話!”說著竟流下委屈的淚水。

我驚愕了:“我什么時候不喜歡跟你說話了!”我的職業(yè)就是說話,決不至于吝嗇和兒子交談。

“走路的時候,你一老跟爸爸講話,很少陪我說話。”說到這里,淚水更奔流得厲害了。

一種愧疚洶涌而來,兒子說的是事實。有時兒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著畫片或者吃著零食。我們意識到兒子丟了很遠的時候,才會停下來催促他快點。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候,任何解釋都是狡辯。我巴巴地望著兒子,乞求他的原諒,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傷里,不肯原諒我。

老公打圓場說:“那時本來是爸爸媽媽有事,你又走得慢些,況且媽媽給你講那么多故事,又沒有給爸爸講過,我還不是不吃醋?!?/p>

可這個非常合理的解釋絲毫不能減輕兒子的委屈,孩子還不懂得換位思考。

老公又說:“也許是你太矮了,爸爸媽媽的耳朵離得近些,說話方便些。東燁,你有話可以跟我們講,我們會聽啊”狡辯里有黔驢技窮的無可奈何。

兒子依然執(zhí)拗地說我不喜歡跟他說話。跟盛怒和悲傷的孩子講理是白費力氣的。我挪過身子,摟著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討好地說:“你什么時候覺得媽媽不喜歡跟你講話的?”

“很久了……”哭,大聲。

我原以為,兒子是可以自得其樂的。原來還有著這樣深沉的委屈,這真是我不可原諒的錯誤!

“我們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媽媽都和你說話,我們三個手牽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們下次就不記得了?!?/p>

“我們都記著,好不好?”

“不好,現(xiàn)在記得,明年你又不記得了!”兒子說得那樣肯定,使我的難受又加了一層。

大人以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卻以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給他留下這樣的印象,盡管我還算講信用,但是百密也難免一疏,答應了卻做不到的時候一定也不會少吧。

有時候,會覺得對孩子講信用是一柄雙刃劍:不守,傷了孩子,蒙受欺騙的感覺多了,孩子會漸漸遠離父母并且關上溝通的門;堅守,累了自己,追求每個承諾的兌現(xiàn),意味著時間金錢還有心靈能量源源不斷的輸出。作為老師,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聲;作為母親,我更能體會父母的無奈。這個命題,很重要,但誰也沒有把握求證出通行的法則。

后來,我用零食來行賄,兒子才好不容易從悲傷中回過神來。

今天晚上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來,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過這種認為,可以很準確地判斷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兒子上學時,我常常會望著他的背影注目許久再緩緩離去。我看到,他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慢慢地走向學校,走向他將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將要面對競爭和挑戰(zhàn)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師會像我們一樣關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爾的小脾氣,他的同學能夠像兄弟姐妹一樣互幫互愛接受他無傷大雅的小缺點;但是,我知道,兒子雖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陽,是眾星捧著的月亮,但是,在集體里,在社會里,他可能連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顆!

世間所有的愛,戀人、朋友、甚至師生,都是以接近為目的的,只有親子之愛,指向遠離??v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縱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愛,要給孩子遠行的力量!

而那時,我們將更不了解我們的孩子——那個脫胎于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的小小人兒!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了解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么


你的孩子有自信嗎?

擁有的是真正的自信嗎?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未來生活品質更高,經(jīng)濟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來出現(xiàn)抑郁和問題行為的可能性更高,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較低。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擁有自信呢?別因為孩子成績好才表達愛,讓孩子感到你無條件接納他

你是否曾經(jīng)對孩子說過:

“只要你考班級前三名,我就給你買玩具?!?/p>

“你要是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長在接納孩子方面存在誤區(qū),認為自己很愛孩子,但是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卻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不愛我的,至少,愛我是有條件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無形中附加了很多條件,并且父母更關注這些條件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評價,是影響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積極心理學認為,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無條件接納,是指父母對孩子傳達的愛、關注、支持和激勵是無條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條件的。

家長日常的話語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設的條件,用這些條件去跟孩子討價還價,似乎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表現(xiàn)好”是父母愛孩子的條件,孩子滿足不了這個條件,就得不到父母的愛。這種附加條件的愛,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它會讓孩子也學會通過這些“條件”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比如有的孩子會認為:一旦我考試沒能讓爸爸媽媽滿意,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爸爸媽媽從此就不喜歡我了。

因此,家長要學會將“孩子行為”和“孩子個人”區(qū)分開來看待。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的“行為”如何,父母是否贊同都應該一直關愛、激勵、接受孩子這個“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信任和悅納,讓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難,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支持。

可能會有家長產(chǎn)生疑惑:無條件接納孩子是一味地縱容孩子嗎?無條件接納孩子不等于無條件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你接納的是孩子這個“人”,而非孩子的這些“行為”,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時,依然需要糾正引導。

學會正確稱贊孩子,讓孩子在“表現(xiàn)良好”中獲得“真實自信”

很多家長有一個疑惑:“我平時都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經(jīng)常表揚孩子, 很少批評孩子,為什么孩子還是不太自信,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呢?”有的家長會誤解“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個概念。“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揚,不是一味地讓孩子“感覺良好”。那些建立在單純感覺良好的“虛假自信”不是真實的自信,對孩子發(fā)展弊大于利。

小明經(jīng)過刻苦訓練參加學校橄欖球隊員選拔賽,可惜表現(xiàn)欠佳,只接到一個球,而且沒有實現(xiàn)一次傳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難過,一味地說“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樣好”。

聽了爸爸的話,小明的悶悶不樂并沒有緩解。這個父親本來懷著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內心受到傷害,想去安慰他,想讓孩子“感覺良好”。像許多父母一樣,他選擇無條件稱贊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該方法起了反作用。

這個父親忽略了客觀事實,一味地稱贊孩子的表現(xiàn),讓孩子覺得父親沒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騙他。父親毫無根據(jù)地稱贊,只會使小明更加氣餒,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現(xiàn)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覺良好”的。

這位父親可以這樣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敗帶來的負性情緒,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敗這一事實;待孩子情緒平復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幫助孩子下次“表現(xiàn)良好”,從而讓孩子真正獲得成功帶來的“感覺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覺良好”。

過于樂觀的孩子往往對現(xiàn)實困難估計不足,對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計,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戰(zhàn),仍然會遭受挫敗,影響自信心。因此,父母要學會合理稱贊孩子。稱贊一定是有理由的,要向孩子講明是因為孩子在哪方面表現(xiàn)好才獲得的稱贊。稱贊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引導和強化,父母可以借助“稱贊的理由”讓孩子所表現(xiàn)出的良好行為再次出現(xiàn),從而固化成良好的習慣。比如,父母帶孩子外出時,孩子主動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問好,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今天你主動和鄰居打招呼,很懂禮貌,做得非常好?!?/p>

另外,父母要學會控制稱贊的程度,使之與孩子取得的成績相匹配,不要過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車安裝成功后再給予稱贊,并說明稱贊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這個成績當成最了不起的事情,要留著去稱贊真正的更高成就,正所謂“留有余地”。

對于孩子做出的某些良好行為,父母不僅可以用口頭語言,還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贊賞和鼓勵,比如給孩子一個擁抱,摸摸孩子的頭,摟摟孩子的肩,這些方式有時候勝過言語。

“表現(xiàn)良好”是“感覺良好”的根基,孩子在表現(xiàn)良好之后通過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建立起來的自信心才是真實的、長久的。

引導孩子學會恰當?shù)慕忉岋L格,樂觀對待成功和失敗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發(fā)展。心理學家花費20年的時間,通過對50萬名兒童和成人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群中存在悲觀解釋風格和樂觀解釋風格。自信的人面對成功和失敗往往有著樂觀的解釋風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著悲觀的解釋風格。

如何解釋某一件好的或壞的事為什么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有兩個重要方面:

從縱向的時間跨度看,永久性(總是VS偶爾)——認為事情是永久不斷地發(fā)生,還是偶然暫時地發(fā)生;

從橫向的影響范圍看,普遍性(一般情況VS特殊情況)——認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還是認為這僅僅是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情況。

如果孩子習慣將不好的事情視為“有時候”、“最近”等特殊情況下造成的結果,是短暫的、可以改變的,而習慣將好的事情視為“總是”,認為由于自身努力學習或討人喜歡才使好事發(fā)生,那么,孩子是樂觀解釋風格,更容易獲得自信心。

如果孩子習慣將不好的事情視為“永遠”或者“從不”,認為是永久的、不可改變的,而習慣將好事視為“有時候”或者“偶爾幸運”等特殊情況下出現(xiàn)的,那么孩子是悲觀解釋風格,更容易喪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歸因傾向可以訓練,通過訓練一個人的解釋方式可以提高自信心。一個男孩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認為“我從來就沒有朋友”、“沒有人喜歡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自卑。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他們只是今天對我很兇”、“他們生我的氣”、“我最近對他們的行為也不太好”,幫助孩子認識到現(xiàn)狀可以改變,從而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學會怎么解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歸因特點。例如,學齡前的孩子容易因為一件“負面”的事情而全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青春期的孩子比較重視同齡人的看法和對事情的解釋,有樂觀解釋風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樂觀的解釋風格。

孩子的自信心主要來自于重要感、自我勝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長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獲得“重要感”。家長讓孩子在“表現(xiàn)良好”中獲得“真實自信”,就是要讓孩子獲得“自我勝任感”。讓孩子學會恰當?shù)慕忉岋L格,其實跟“重要感”和“自我勝任感”都有密切關系。

相關推薦

  • 育兒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育兒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說起讀書,我很是慚愧,自從生過孩子之后,我很少讀過一本完整的書。今年暑假,我拿起了這本孫瑞雪老師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有的人說還是沒有沉下心來不...
    2020-11-02 閱讀全文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蔽蚁耄@兩句話也可以視為給家長們的贈言。不過,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并不容易。 復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簡單...
    2021-11-17 閱讀全文
  •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嗎 導讀:孩子有孩子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中,兒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2022-01-03 閱讀全文
  • 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你了解嗎? “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
    2021-11-24 閱讀全文
  • 你真的對孩子用心了嗎? 在我接待的家長咨詢中,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讓我那么費勁,怎么辦呢?”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反問一句“又不是去干體力活,你費那么大的勁干什么?”我的反問讓很多家長無語??梢哉f大凡是說孩子費勁的父...
    2021-01-12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說起讀書,我很是慚愧,自從生過孩子之后,我很少讀過一本完整的書。今年暑假,我拿起了這本孫瑞雪老師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有的人說還是沒有沉下心來不...

2020-11-02 閱讀全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蔽蚁耄@兩句話也可以視為給家長們的贈言。不過,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并不容易。 復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簡單...

2021-11-17 閱讀全文

導讀:孩子有孩子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中,兒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2022-01-03 閱讀全文

“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

2021-11-24 閱讀全文

在我接待的家長咨詢中,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讓我那么費勁,怎么辦呢?”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反問一句“又不是去干體力活,你費那么大的勁干什么?”我的反問讓很多家長無語??梢哉f大凡是說孩子費勁的父...

2021-01-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