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
發(fā)布時間:2020-12-07 教育孩子筆記 說課稿相信自己幼兒園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昨天因xx爸下午休息,也就有時間給xx做飯了。xx看到難得的一次機會,就約了兩位同學到家里玩。等我到家時幾位小家伙都吃好飯一起在玩玩具。我對xx爸說:“等孩子們玩一會,你就去送他們回家?!眡x爸聽了于是就去跟xx協(xié)商說:“再玩一會,就讓同學們回家?!边@時正玩得興頭上的xx,嫌爸爸煩,于是把房間門啪的一聲關了,并從里面上了反鎖。xx爸吃了閉門羹轉過來對我說:“看,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蔽衣犃似鹕韥淼絰x房門外,敲了敲門并叫了聲xx,xx聽到叫聲把門開了一條縫,露個頭問我有什么事?我說:“因今天不是周未,同學們都有作業(yè),所以我跟你協(xié)商下,大家玩到七點半就讓爸爸送同學回家做作業(yè),等做完作業(yè),若有時間再可以一起到廣場玩會?!眡x聽了表示同意。跟xx說完,我回到自己的房間,沒有跟xx爸做任何解釋,因為我想xx爸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自己會去理會的。七點半同學們走后,xx就開始寫作業(yè),等xx爸回來他已把作業(yè)完成了。這時他要求讓爸爸陪他去廣場,并也打電話約了其中一位同學,具體約他們怎么玩,我沒有去聽。父子倆出門前,我跟xx說,出去玩今晚不得超過九點就必須回來。
九點還差幾分xx回來了,我開始還以為他們是去了廣場。結果xx等我從沖涼房出來,就對我說:“媽媽,我去另一位同學家里時,同學的作業(yè)都還沒寫完呢?!蔽衣犃藛枺骸澳悴皇羌s同學去廣場了嗎?怎么去另一個同學家了呢?”這時xx爸回道:“沒去廣場,xx非要去同學家?!边@時我聽了有點生氣,因為,xx同學從我們家沒走多久,若回到家當誤會作業(yè)肯定沒那么快完成,這時xx緊跟著就去他家玩,那起不是打擾別人寫作業(yè)?
于是我問xx爸,你是陪xx去玩的,怎么可以由著他去同學家呢?xx爸一副很無奈的樣子對我說:“他非得要去,我能有什么辦法?!甭犃藊x爸的話讓我心里有點窩火,于是就問他,對一個孩子,難道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xx爸聽了也提高了聲音說:“那他非要去,難不成我把他捆著?”得了,你反倒有理,那我問你有沒有跟xx說明,不可去的原因呢?xx爸聽了我這一問愣著沒出聲了。我接著說,一個孩子他肯定不會想那么多,那你作為一個家長,你也想不到?再說你沒有一個能說服孩子理由,就想讓孩子聽你的?若當你把這些都說給孩子聽了,他還是不聽取你的意見,這時你就可以告訴他,要去他自己去,你不奉陪并也不會去接他。把條件說出,再讓孩子自己作選擇,這樣孩子要不要去,還要強行阻擋嗎?xx爸聽我這一說,臉上的怒氣消了點。我也平靜地對xx爸說:“以后孩子有什么不對,我們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不要好像拿著孩子就沒辦法了,由著他又逆了你的意,結果和孩子鬧得不愉快?!?/p>
通過這事,也讓我清楚的知道,對xx爸有些管教孩子的地方,還是要言行的給他指點出來,因為他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時間太少,雖然說xx爸現(xiàn)與xx相處比之前融洽了許多,但對孩子的了解這塊,xx爸還沒邁進門檻。加上xx這學期也因我的時間少,現(xiàn)是玩得越來越瘋。但xx爸卻不曾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還以為像之前一樣,說兩句孩子就會聽他的,遠遠低估了xx對玩的誘惑。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孩子犯錯家長巧應對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犯錯,當孩子做了錯事,你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不管是嚴厲訓斥還是一味縱容,都不夠科學。父母要盡己所能讓寶寶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千萬不能再錯上加錯!
下面的這些情景都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希望我們的正確建議指導家長巧妙應對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克服不良行為。
情景一
平時在家里,小宇對于媽媽的指令從不放心上,每次都和沒有聽到一樣。比如,媽媽說:“小宇把電視小點聲?!闭f上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你再不小點聲,我就把電視給你閉了,以后再也不讓你看。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愿意調(diào)就算了吧,你愿意多大聲音就多大聲音。
園長李曼麗建議: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么。談話時,讓他看著你,并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他的肩膀,呼喚他的名字。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后果是什么。
如果多次提醒寶寶“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那么媽媽們應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小家伙會繼續(xù)這種壞習慣的。
情景二
領著仔仔去逛超市,他會不斷地往購物籃里放零食,媽媽要是不同意他就會坐在地上不起來。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要什么要?。×闶硨ι眢w不好,你再鬧,我就把你扔在超市里。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好的寶貝,喜歡吃就多買,不過下次可不能在地上打滾??!
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宋杰建議:
家長遇到這種情景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可以合理教育。告訴寶寶,媽媽今天只帶了買一樣小食品的錢,你可以挑選一個你最喜歡的;二、可以把寶寶的注意力進行轉移,讓他參與到你的購物當中。
情景三
多多是個性急的寶寶,每次不論媽媽在做什么,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媽媽的思路。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聽寶寶說話,并大聲告訴寶寶:“你不要打斷我的思路,再打斷我就再不和你說話了?!?/p>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會放下手中的事,仔細聽寶寶說話。
園長李曼麗建議:
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么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不利于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fā)時光。
如果不對寶寶的這種行為加以糾正他會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敗。下一次在你忙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
如果在你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后告訴他干擾別人并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情景四
依依是個好動的孩子,對家里的電源插座很感興趣,只要大人一不留神,她就會用手去擺弄電源插座。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電源插座不能隨便動,再動媽媽就打你了。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孩子,這個東西有電會電到人,你要實在喜歡,媽媽就把電源關了,你再玩。
園長傅劍英建議:
孩子到了動作敏感期的時候,是孩子培養(yǎng)細微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導好孩子。
嚴厲父母的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孩子停止玩電源插座,還會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不讓玩偏要玩。
正確的做法:讓孩子明白什么是電,家長可以讓孩子親自操作。比如,電源插上了,電視就亮了,電源斷了,電視就黑了。父母可以讓孩子找插座隨便玩,不過要嚴格看著孩子,安全要保證。如果孩子這次玩上了半個小時,那么她以后就不再對這種東西好奇了。
情景五
凡凡就是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食品。已經(jīng)連著吃了三天,可還是吵著媽媽去買。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給吃了,快餐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你要是再鬧,我連看也不讓你看這種東西了。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媽媽今天一定給你買,不要鬧了。
園長傅劍英建議:
遇到這種情景,父母應該采取二選一的法則。在遇到寶寶無理要求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與孩子講條件,告訴孩子,我們要做個約定,那就是在這一個月內(nèi)只能吃兩次快餐,要不然我們的身體就沒有營養(yǎng)了。只要父母能堅持住第一次的約定,就會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
以上情景中嚴厲父母的做法顯然帶有威脅的成分。
其實,無論對幾歲的寶寶,你的這種做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原因在于這樣的威脅本身構不成任何威脅,潛意識中或者他們認為“媽媽不可能不讓我看電視”、“媽媽不可能把我扔在超市”。
縱容父母的做法顯然帶有溺愛成分,寶寶會認為“只要我一哭一鬧,媽媽、爸爸就會答應我所有要求”,這種縱容的行為,可能會讓寶寶變得目中無人并極有控制欲。
孩子犯錯誤 家長如何做?
案例
微信公號家長提問:孩子現(xiàn)在小學五年級了,以前他犯錯誤,我都會說他,有的時候著急也會打兩下,發(fā)現(xiàn)孩子現(xiàn)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覺和孩子越來越遠了,我很著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幫助他糾正錯誤?
專家觀點
北京市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教師陳鐵蘋:
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崛起,自主性逐漸增強。依賴、服從的特征逐漸消退,自主和批判的態(tài)度開始出現(xiàn),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輕易接受別人的觀點。自我調(diào)控能力加強,能比較現(xiàn)實地對待困難和自己的不足,對事務的認識加深了理解。他們強烈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
這個年齡的孩子犯了錯誤,一些家長遇事欠冷靜,嘮叨孩子一通,急了就打兩下,甚至還有人“威脅”孩子幾句,用家長的“威嚴”想來“控制”住孩子,片面地認為這樣就能解決了問題。殊不知,這樣的結果就像案例中所說的,孩子離家長越來越遠。其實,這時的孩子不是怕家長,而是在用一種“不抵抗”辦法,來逃避家長的絮叨和威脅。久而久之,孩子開始逆反,形成叛逆的個性。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控制還是需要家長的悉心呵護和耐心引導。
一、尊重孩子,從真誠溝通開始。
對于孩子的一次小小失誤、錯誤,家長不反復進行說教,反復批評,不提出過于嚴格或過多的要求??梢哉降嘏c孩子好好談一次,將對孩子的某種要求或期望告訴他,或者告訴他某次失誤應該吸取的教訓,說明從小事總結經(jīng)驗的重要性。如果方法得當,一次溝通的效果勝過多次反復說教。家長與孩子溝通,還可以虛心征求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看到家長的真誠,孩子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孩子感覺家長是把自己當大孩子了,心里有一種滿滿的被尊重的感覺,這樣的溝通才有效。
二、尊重孩子,從自我反思開始
五年級的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開始增強,心中總想個平等、民主。當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其實,孩子也會看到家長身上的許多不足。所以,家長應該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家庭教育中家長主動進行反思、改進,尤其在與孩子有矛盾或分歧的時候,家長靜下心來反思教育過程是否得當,這也是家庭民主的表現(xiàn)。家長如果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全家一起努力改正,對孩子會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一定會向家長學習,犯了錯誤及時反思,努力改正。
三、尊重孩子,從賞識鼓勵開始
尊重就是懂得與理解,包容與賞識。對孩子的肯定與賞識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法寶。賞識是一種真摯的愛。孩子出現(xiàn)問題,我們以平和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積極引導,包容、寬恕,幫助孩子制定改正計劃,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與鼓勵,讓孩子在錯誤中能夠汲取教訓,增長經(jīng)驗,堅信孩子是優(yōu)秀的。成功的家長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恰到好處地夸獎孩子,起到激勵和警示作用。
總之,正確認識孩子犯錯的心理動機,走進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的教育不一定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卻需要時刻具有尋找教育時機的意識,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來學習
孩子是多大的孩子?手機里是什么吸引孩子,是小游戲,還是聯(lián)網(wǎng)的手游?家長需要弄清楚這些。如果您的孩子已經(jīng)玩了很長時間的手機,現(xiàn)在讓他突然放下手機,愛上學習是不現(xiàn)實的。還是需要一些方法。我有以下幾個辦法,家長可以視孩子玩手機的程度來用。
一。家長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學習。
其實,有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已經(jīng)掙錢了,不用再學習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活到老,學到老?;蛟S有很多孩子的作業(yè)都是家長不知道的。家長跟孩子在一起,孩子都是有樣學樣。家長是怎么做的,孩子就覺得這樣做就對了。于是,孩子也每天拿著手機玩?zhèn)€不停,因為他覺得家長這樣做是對的,他這樣做也是對的。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放下手機來學習,那么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來學習,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
二.利用電子智能帶孩子走向學習的道路。
1.如果是小朋友,很好引導。其實孩子的自制力很弱,如果強行讓他放下手機,開始學習,有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曾經(jīng)看過一個電視,一個小朋友因為父母離婚,厭棄學習,玩起了ipad。繼母是一個年輕的姑娘,小朋友很討厭繼母,覺得是繼母破壞了他的家庭。繼母也知道讓小朋友接受自己,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自己需要找一種方式,跟小朋友相處。于是就把ipad上了鎖,寫了紙條,跟小朋友說:“如果你做完今天的作業(yè),就可以解開iPad鎖。解鎖的答案是你今天作業(yè)的某一個答案?!睕]辦法,小朋友又很想玩ipad,又沒有密碼。只有一種結果就是趕緊把作業(yè)做完。一個,一個是出iPad答案。每天的解鎖答案都是孩子當天作業(yè)里的答案,孩子就每天都需要完成作業(yè),就是這種方式讓孩子一點一點的愛上學習,遠離ipad。我覺得,這種方法很好??梢赃m用于大多數(shù)玩電子產(chǎn)品,不喜歡學習的學生。
2.如果是大朋友,需要家長用心,了解是什么吸引孩子。慢慢加入孩子的朋友圈,想辦法贏得孩子。大朋友自尊心比較強,一般說話算話,需要有“賭約”。有個例子,有個上高中的孩子,每天跟同學在網(wǎng)吧里打游戲。他的媽媽很著急,就去網(wǎng)吧里看兒子打的什么游戲。于是慢慢學著打,還跟兒子打賭,如果贏了兒子,兒子就去上學。兒子很不屑,連電腦都不摸的人,能打贏他?媽媽也不出聲,就說你記得約定就好。某天中午,兒子依然在網(wǎng)吧里打著游戲忽然游戲里的一個人,一直針對他,直到把他打輸。當然,這個人就是孩子的媽媽。兒子就算輸,也輸?shù)暮苡凶饑馈8市幕丶液煤脤W習。媽媽的用心,換回了兒子好好學習。
三.獎勵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可以陪孩子學習的同時,給孩子一個許諾,如果這次考了第幾,會有什么樣的獎勵。這種方式很現(xiàn)實,卻很有用。這里的陪孩子學習,并不是讓家長跟著做作業(yè),而是孩子做孩子的,家長做家長的。主要是起到榜樣的作用,鼓勵孩子學習。
其實方法很多,關鍵看家長的用心程度。我提供了這幾個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有更多方法,希望一起討論。
要帶好孩子,先修煉自己
要帶好孩子,先修煉自己這幾天對**有說不出來的情緒。愛、悔恨、內(nèi)疚、困惑、擔憂……
生孩子后,看了不少育兒書,我很清楚,育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精神養(yǎng)育的過程。我也深有體會:用心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亦是自己內(nèi)心能量積累的一個過程,是不少心理傷痕修復自治的過程??墒?,很多時候,自己的實行行為,卻似乎是對那些認知的一種嘲諷。寫在博客上,都是一種內(nèi)心挑戰(zhàn)。
比如前天,**(他最近給自己改了昵稱,叫成小熊或者小金豆了)拒絕吃早餐。我坐在沙發(fā)上很無奈。他當然不知道他的飲食是媽媽的負擔。爬過來我身上玩,左踩右踩,左踢右踢。弄得我非常不舒服。我告訴他:你可以吃少一點,但早飯必須吃。他根本不聽,而且越來越放肆,腳下踩得越來越用勁。我勃然大怒,猛地甩開他走開。他不明白媽媽為什么突然如此可怕,哭了起來。
更糟糕的是前天傍晚,我在書房用電腦查詢一個問題,他要求站到窗前去“呼叫”對面的姐姐,但姐姐不在,于是他玩起了筆記本電腦的配件,發(fā)現(xiàn)了電腦連接線上那一小塊磚頭般的東西,拿起來便說:“我炸你!”我正要告訴他不可以,他已經(jīng)猛地將那“小磚頭”砸到了我的腦門上,劇痛讓我本能地抬手摔了他一巴掌?。∷麧M臉“玩過火了”的慚愧和尷尬,于是又走到我電腦邊來,用腳踩連接線,一邊小聲地說:“我踩它,我踩它……”他其實只是在試探我是不是真的發(fā)怒,我明白他的用意,卻提溜著他離開了書房,然后把門關上。剝奪了他和媽媽溝通的機會,他終于撐不住哭了。爸爸過來干涉,問他:“你弄痛了媽媽,要怎么說?。俊彼薜脺I流滿面:“媽媽,對不起!”我卻對他說:“就是不原諒你!討厭你!”**難過得繼續(xù)哭泣……
昨天,**在床上玩,不小心將我放在床邊的一疊書擠丟了兩本,“嘩啦”一聲響。我正要提醒他離開那堆書,不想這一下無意的推擠卻讓他發(fā)現(xiàn)了“新玩法”,他索性將我那疊書全部用力推到地板上去。我提醒自己這不值得生氣,他只是好奇??墒俏业男袨閰s根本不聽我自己的安排,我從衛(wèi)生間里徑直沖過去床邊,將他狠狠地拎到地板上,嘴里沖口而出:“你立即給我把書揀起來!揀!”**立即黑了臉,一本一本地將書乖乖揀起,然后自已找話說:“我把書揀起來啦!”末了,又爬上床鋪,過來逗我。
是的,連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怎么能要求孩子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可是,我這個人大人,又該如何有力地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少對孩子做一些非愛行為呢?那種明明知道自己不對,明明知道更好的方法在哪里,明明理解了孩子,卻仍然做出不當行為來以致孩子受到傷害的心情,真的很折磨自己。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我的內(nèi)心,從來沒有構建好,育兒過程中,是一個新的構建機會。
送孩子入園家長常犯的錯誤
家長都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的度過每一天,這就需要家長來動用一下自己的小聰明來滿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這樣明顯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家長還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并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一些父母因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里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后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于焦慮的消除。
★還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xiàn)焦慮不安的情緒。
★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幼兒不愿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
第一是表現(xiàn)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xiàn)不好,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贊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系,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chǎn)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癥。
第二是表現(xiàn)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xiàn)不好,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贊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系,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chǎn)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癥。
第三,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
家長再送孩子入園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切忌一些錯誤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嚴重的,希望家長可以意識到這一點。讓孩子可以盡早的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之中。
家長懲罰犯錯孩子的十個原則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舊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孩子產(chǎn)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于失敗。
6.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7.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jīng)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chǎn)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9.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