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表明 名字確能影響人生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幼兒故事名字 教育研究方法筆記 教育研究方法讀書筆記有些人喜歡給孩子取個與眾不同的名字,以示個性或者是為了不與別人重復。美國的情況與中國有很大差別,他們通常使用通用的名和姓。不過如今不少人開始給孩子取獨一無二的名字。美國有學者對取名進行了研究,認為取名要慎重,因為名字確實影響一個人的求職婚姻。
美國研究表明名字確能影響人生
美國取名“黑白分明”
目前在美國好萊塢的明星圈中,給孩子取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是最熱門的事。比如,格溫尼絲帕特羅和克里斯馬丁將他們的新生兒取名叫“Apple”(意義是蘋果);湯姆克魯斯給女兒取名為“蘇里”(“Suri”是個東歐人常用的名字),讓外界頗感驚訝。
這些不同尋常的名字聽起來確實讓人難忘,不過在一些研究者看來卻不值得提倡。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副教授羅蘭弗賴爾說:“每年加州出生的30%黑人女嬰都去了一個別人從未使用過的名字。白人取名叫‘莫利’的很常見,加州共有1600萬人叫莫利,其中只有6個是黑人。另外,沒有一個白人叫‘拉卡沙’,這個名字和‘阿伊達’、‘雷金納德’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黑人名字。”
簡歷試驗:
美國廣播公司的王牌節(jié)目——電視新聞雜志《20/20》曾經收集了22對名字,一半是白人,一半是黑人名字,然后將他們分別置于內容完全相同的求職簡歷中,在網上發(fā)出,結果發(fā)現(xiàn),填有“白人名字”簡歷的下載量比“黑人名字”簡歷多得多。
名字影響職業(yè)與擇偶
美國心理學家布雷特佩勒姆曾經研究了數十萬個名字,認為名字明顯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他舉例說,一個名叫“利浦爾”(英文“跳躍者”的意思)的人成為跳高運動員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許多叫“丹尼斯”(Dennis)的人后來成為一名牙科醫(yī)生(dentists)。名字甚至還能影響一個人的婚姻。佩勒姆說:“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名字相像的人們更容易成為婚姻對象或者朋友?!彼e例說,明星湯姆克魯斯與佩內洛普克魯茲約會、帕里斯希爾頓曾經與帕里斯拉奇斯訂婚都不是偶然的。
名字反映社會偏見
專家表示,根據名字作決定也是錯誤的,但“另一方面,名字最能代表你。如果你對自己的名字趕到滿意,那么你對任何類似你名字的事情都會趕到滿意”。名字偏見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偏見。雖然美國主流社會“非洲裔美國人”來尊稱黑人,但在職場等領域存在的名字偏見,使得黑人要付出比別人更多得努力。當然,也有一些杰出的非洲裔美國人克服了黑人名字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社會學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克服偏見需要挑戰(zhàn)的是社會,而不是名字。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仆人型的愛影響孩子未來生存能力
這種家長心中有一種模糊的愛的感覺,一般都對家人給自己的愛不滿。有被愛的欲望,但不知這種感覺如何實施,以為什么都滿足孩子,像對上帝那樣對待孩子就行了,其實是把自己內心想得到的愛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為孩子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無尚敬仰地對待孩子才是愛,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和快樂,于是就把高級餐管服務員照顧客人,電影里看到的宮女照顧皇上的感覺拿來對待孩子,在孩子出現(xiàn)不良情緒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時候,都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來滿足孩子。這種愛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的,而是將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長和成長的導師。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過于被重視,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這樣對待他。對于別人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反而覺得受了委屈和傷害,結果使得其他人都遠離他,因為沒有一個人愿意找一個皇上留在自己身邊。
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群體,也會以高貴的身份與群體進行交往。由于很少順應別人,不能感受別人的需要,也從來不知道應該怎樣服務于他人,這孩子就會被群體排斥。對于孩子來說,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歡,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會產生受害感,要么以為是自己不好,認為自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進而在生活中變得極其自卑和萎縮,要么橫行霸道,蠻不講理,回到家里對親人極其暴虐和強勢,以緩解白天所受的壓抑。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這種境地下都無法找到生活的快樂,其生活是極其可悲的。
這種愛,沒有分寸,會給孩子造成只要別人順應自己,自己無需順應別人的錯誤意識,最終使孩子不能成長起利他的精神,不會關懷別人,也無法與別人很好的相處。由于不能體貼他人,也無法為別人服務,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奪家長,最后只能靠別人養(yǎng)活,靠啃老度過一生。在家長老年后,他依然不能體恤老人,不能計劃和組織自己的生活資源,反而認為社會不公、懷才不遇,既可能危害親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美國研究認為幼兒不宜學游泳
美國小兒科研究院近日建議,4歲以下兒童不宜過早地開始學習游泳,因為這一年齡段兒童的身體發(fā)育情況還不適合接受游泳訓練。
由于嬰兒是在母親的羊水中成長起來的,于是健康專家一直誤認為嬰兒天生會游泳,而且不少專家甚至建議幼兒應該盡早學習游泳。
主張幼兒學習游泳的專家認為,幼兒學習游泳有很多益處。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fā)育最旺盛的時期,利用這一黃金時期開展游泳活動,對身心發(fā)育大有好處。幼兒經常游泳可使心肌發(fā)達,新陳代謝旺盛,心跳比同齡幼兒慢且有力,這就為承擔更大的體力負荷準備了條件。幼兒游泳這一復雜動作是在大腦支配下完成的,這樣在游泳的過程中也會提高大腦的功能,表現(xiàn)為大腦對外界環(huán)境的反應能力快,智力發(fā)育好。幼兒經常游泳,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也得到了提高,表現(xiàn)為肺活量大,憋氣時間長。經常游泳可消耗過多的脂肪,利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使體型勻稱健美。另外,經常游泳還可以提高耐寒和抗病的能力。
然而,美國小兒科研究院近日卻建議那些4歲以下兒童的父母,不要再讓他們的孩子過早地開始學習游泳,因為這一年齡段兒童的身體發(fā)育情況還不適合接受游泳訓練。
研究認為,嬰兒天生會游泳其實是一種誤導。由于人體的密度比水稍低,任何人如果不懼怕水,能放松自己的肌肉,不會游泳也能在水中浮起來??扇祟愒诤筇煨纬闪藢λ膽峙滦睦恚坏剿锞腕@慌失措,拼命掙扎,容易吞水吐氣,反而容易沉下去。而嬰兒還沒有形成對水的懼怕心理,到了水里容易放松,所以比不會游泳的成人容易浮起來。
美國研究人員稱,小于5歲的兒童原則上都不適于學習游泳。這個結論有3個理由:(1)水中的低重力環(huán)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長;(2)幼兒的神經系統(tǒng)尚未完善,學習游泳不安全;(3)游泳的高強度訓練也容易損傷幼兒的身體。但他們也承認,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資料表明到底兒童在何時開始游泳最佳。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兒童到了4歲左右一般已具備學習游泳的能力,但就神經肌肉的發(fā)育程度而言,他們還需要訓練人員的特殊指導才能確保安全。研究人員告誡兒童家長,最好不要將孩子送去參加通過反復把兒童沉入水中等方式來鍛煉游泳技能的培訓班,因為這種號稱首先要培養(yǎng)兒童不懼怕水的心理的訓練,只會增加孩子對水的懼怕心理,而導致孩子成人后對水的心理障礙。
據美國小兒科研究院稱,目前有500至1000萬名美國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已接受過某種形式的水上課程訓練,在一些地區(qū),年滿3歲的兒童就可以報名參加游泳課,但據一些課程的組織者稱,3歲左右兒童的游泳課程只不過是為了讓他們早日開始與水打交道而已,并不教授特別的技能。為此,研究人員告誡說,兒童家長在選擇是否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游泳課以及參加何種課程時應當謹慎為好,并且不要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認定他們經過學習以后就一定能成為游泳高手。
國外幼兒看護研究
近幾十年來,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飛速發(fā)展,國外幼兒看護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在發(fā)達國家。本文介紹國外幼兒看護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以期能給國內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fā)。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幼兒看護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70年代,研究者集中關注的是母親看護和非母親看護的比較。這種研究的起因是女權運動在西方開展,越來越多的母親外出工作?!澳赣H外出工作會對嬰兒造成多大傷害”是幼兒看護研究者所關心的話題。此時研究者尚沒有考慮幼兒看護的類型、質量及家庭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等。第二個階段是在80年代,由于母親外出工作已不再是有爭論的話題,研究者們開始評估幼兒看護機構(如托兒所、幼兒園等)對幼兒看護質量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開始關注幼兒看護質量。第三階段是在90年代。這一階段幼兒看護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了。研究者們開始關注幼兒的整個身心發(fā)展狀況,并綜合考察對幼兒看護有影響的各種因素。下面著重介紹第三階段研究的一些新進展。
一、家庭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
在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中,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人對幼兒的漫不經心或不適當的看護會對幼兒的發(fā)展產生極壞的影響,這一點已經得到許多研究及實際經驗的證實。現(xiàn)在的幼兒看護研究者不僅關注父母親的個性、經濟收入、感情質量、受教育程度及對幼兒教育的態(tài)度等,還關注在幼兒的成長環(huán)境中家庭其他成員對幼兒看護的影響。在家庭因素中對幼兒影響最明顯的是家庭關系,良好、穩(wěn)定、和諧的家庭關系會使幼兒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更強的責任心。影響幼兒看護的另一個重要家庭因素是母親,通常母親與幼兒的接觸最多,與幼兒的感情交流也最頻繁、最直接,因而對幼兒的影響最大。研究者從母親的個性、文化修養(yǎng)、身體狀況、婚姻生活質量以及母親對幼兒的態(tài)度、單身還是再婚、是否外出工作等方面入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研究表明,母親的身體狀況、婚姻生活質量以及是否為單身這三個因素對幼兒看護的影響最為明顯。母親情緒不穩(wěn)定、低落、抑郁等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導致幼兒不易與人相處。另外有縱向研究表明,母親的長期抑郁會導致幼兒的認知功能障礙,語言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單身母親由于本身缺少生活及情感上的穩(wěn)定感,對幼兒看護的態(tài)度也會有很大的波動。如果幼兒長期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情感環(huán)境中,他們的個性及情感發(fā)展都將受到很大的消極影響。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外出工作并不影響對幼兒的看護,只要母親能抽出時間來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
二、幼兒看護機構對幼兒的影響
由幼兒看護機構照顧幼兒是非母親看護的主要方式之一??醋o機構對幼兒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衡量幼兒看護機構的看護質量可以有很多標準,但最基本的標準是能否滿足幼兒的健康和安全要求。另外,是否有足夠適齡的看護人員、看護人員與幼兒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是否有不斷發(fā)展的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和需要的課程、是否有充足的室內外空間等因素也是衡量幼兒看護機構質量的標準。研究表明,幼兒看護機構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看護人員,二是看護機構的管理。看護人員和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幼兒社會行為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處于良好的關系中的幼兒,能較好地與自己的同齡人相處,并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進入學校后,這些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強的領導才能和吸引力。研究表明,這種良好關系的確立取決于看護人員是否經過特殊的職業(yè)訓練,能否及時地對幼兒的需要及行為作出恰當的反應??醋o機構除了要對看護人員、場所及課程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外,還必須加強對整個機構的管理,這種管理包括將幼兒按年齡分組看護,看護的人數要適中,看護人員要相對穩(wěn)定,看護人員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況要符合要求等等。由于看護機構對幼兒的社會化及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對幼兒看護的研究越來越重視。
三、家庭聘請的看護者對幼兒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聘請家庭看護者來照顧幼兒,可以減少陌生環(huán)境給孩子帶來的不適應,在家看護的幼兒不分明確的年齡組別,也沒有統(tǒng)一安排的課程,幼兒活動的余地很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另外,在家庭中由于幼兒不多,看護者與幼兒有更多交流的可能,幼兒可以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指導。在這種條件下,幼兒很少表露出不合作行為,并能從看護者的語言激勵中獲得動力。但由于家庭聘請的看護者一般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職業(yè)訓練,大多數只能進行一般性的照料,幼兒缺少真正的教育。與進入幼兒看護機構的幼兒相比,家庭看護的幼兒探索行為較少,社會適應能力、領導才能及組織能力、使用精神等都比較差。這些研究表明,家庭聘請的看護者并不能給幼兒提供良好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條件。
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
早教要有個尺度,一味強調對孩子的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y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提出警告說,把不足三歲的兒童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fā)育的危險。
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易發(fā)展反社會行為。
比杜爾夫的書名叫《養(yǎng)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托兒所嗎?》,他堅定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發(fā)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后會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去年,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里奇博士也發(fā)出了同樣的警告,她經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由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xiàn)得都更為優(yōu)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對照組的孩子。里奇和兩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另有兩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fā)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情感發(fā)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另外他們的身體發(fā)育也遲緩,神經萎縮,腦發(fā)育異常,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最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
比杜爾夫強調說,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yǎng)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讓幼兒的大腦健康發(fā)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fā)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托兒所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yǎng)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yǎng)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而托兒所里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xiàn)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迫使一些孩子發(fā)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
許多家長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更早地發(fā)展交際能力。但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fā)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xù)的關心,更需要協(xié)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調節(jié)器。
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輩對他們也很重要,他們起著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嬰兒從他們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人類正是通過孩子來傳遞這種情感,有專家說“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就是這個道理,而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
美國專家:“天資”影響學習成績比想象大
(倫敦訊)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常被夸“天資聰穎”。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天資”差異的確存在,并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成績;不過,專家強調,這一結果只說明人在不同領域的天生差異,而環(huán)境與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人員在美國新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上報告說,他們對1萬1000名16歲英國中學生的畢業(yè)考試成績等指標進行了考察,這些學生均為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則有約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發(fā)現(xiàn),在英語、數學和科學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對考試成績的直接影響超過一半,而學校、家庭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約占36%。
從學科差異來看,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成績更容易受基因影響,遺傳因素對這些學科成績的影響可高達58%,而對藝術、音樂等人文學科成績的影響占42%。
領導這項研究的行為遺傳學教授羅伯特·普洛明說,這項研究表明,先天差異的確存在,“天資”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學數學更容易些,有些則更喜歡閱讀,因此“因材施教”和發(fā)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為重要。
研究人員同時強調,人們不應把遺傳學等同于決定論,基因差異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環(huán)境對學習表現(xiàn)的重要影響。
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可能性
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性質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個性正好相反。這就是取決于家長們得方法的不同。
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響,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復制,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兩個極端之間,確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那么,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結果究竟有幾種情況呢?
第一種揚棄性影響
真不知道這個孩子象誰,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
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難想象他是從那樣一個家庭走出來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他有點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的家庭,孩子雖然廣泛的受到父母的影響,但是有明顯的揚棄和很大程度上的豐富,不知內情的人或者對于家庭影響不敏感、缺乏經驗和觀察力的人,
會感到這個孩子的特點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對于前兩種情況來言,是比較少的。這種情況出現(xiàn),一般具備這樣的條件:
孩子天生有開放式的可塑性;2孩子很早就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家庭之外有著豐富而獨立的閱歷;3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第二種反向影響
他一點也不象他父親,他父親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沒便宜的事兒不做,一句實話沒有……沒想到那個家伙還有這么厲害的孩子,真是“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類似于這樣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養(yǎng)了個敗家子,爸爸懦弱無能,可是兒子頂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親鄙視知識、目光短淺,而林肯卻求知若渴,自學成才,從小胸懷大志,在小賣部幫工居然去競選議員。這其實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極必反,一方面還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
一般出現(xiàn)“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
1、父母對孩子愿望和壓制導致極端的逆反;
2、孩子極端厭惡、排斥或者父母的價值觀和做法,立志改變。
有些家長性格極為外向,愛說話、愛表現(xiàn),孩子卻靦腆、內向,喜歡獨處和深思。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因為孩子作為旁觀者,發(fā)現(xiàn)了父母這種個性的不足,覺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為父母某個方面過度發(fā)達和張揚反而壓抑了孩子這方面的傾向。
第三種同向影響
哎呀,這父子倆簡直象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簡直就是一個“翻版”……
我一直納悶這孩子怎么小小年紀這么厲害,直到我見到了他父親,有那么厲害的父親必然就出現(xiàn)這么厲害的兒子……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比較普遍的,所謂“虎父無犬子”“船家的孩子會鳧水”。這種情況表現(xiàn)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同向影響,比如,父母比較有抱負,孩子也從小有志氣,父母爾虞我詐,孩子也從小狡猾。
這種“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備這樣的條件:
1、父母對孩子教育要求頗具影響力
2、孩子對父母的價值觀、人格特質表示贊同和敬佩
當然,與孩子與父母生活時間的長短也有關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的長短不起到決定作用,短時間的相處也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現(xiàn)實中,每種家庭都曾走出過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不可期望我們能夠主掌孩子的命運孩子的道路,我們是孩子命運的一部分,是孩子道路的一個階段。親子教育是一個嶄新的學科,我們需要從生活本身學習的還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