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應在早期開始培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1-09-18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嬰兒早期教育 幼兒早期教育導讀: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專家建議家長:培養(yǎng)孩子情商要趁早。
問:做為家長,我們會帶孩子接觸世界,想讓她眼界更開闊,常會帶她去動物園,植物園,甚至教堂,禪院等,給她講故事,讓她多看、多聽,不知這樣對3歲多的孩子有沒有作用,請專家老師指點,謝謝。
答:孩子開眼界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多帶孩子外出旅行,見多真的會識廣。在這里我也想跟這位家長說聲“謝謝”,因為您是在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孩子最終都是屬于社會,所以說您在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衷心的感謝您在培養(yǎng)孩子,教育孩子方面所做的一切。
問:我的孩子在幼兒園愛欺負人,小朋友都不理他,該怎么辦?
答: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只是有的人表現(xiàn)得非常強烈,有的人控制得很好,幾乎不表現(xiàn)。但是這種“攻擊性”的差異來源于“攻擊性的誘發(fā)”,這需要認真查找誘發(fā)的原因。是不是你的孩子經(jīng)常看有暴力鏡頭的電視片?是不是你的孩子經(jīng)常在家里挨打或受到體罰?這樣孩子就很容易去欺負別人,或有破壞性行為出現(xiàn)。那么,首先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甚至是懲罰方式,其次要調(diào)整孩子的娛樂內(nèi)容,最后,幫助孩子友誼重建。
問:請問近年來,情商在中國提的越來越多,什么是情商?情商可以培養(yǎng)嗎?
答:情商EmotionalQuotient,簡稱EQ,1990年由哈佛大學的PeterSalovey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JohnMayer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其內(nèi)容描述包括:同情心;表達、理解感情;控制個人脾氣;獨立能力;適應能力;討人喜歡;人際關系問題的解決能力;毅力;友愛;仁慈;尊重他人。
到了1995年,美國專欄作家DanielGoleman根據(jù)兩位心理學家的觀念,寫了本叫《EmotionnalIntelligence》的書,即情商,轟動整個美國。人們對EQ的狂熱,是因為它涉及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工作、婚姻、人際關系等所有人類行為。
問:我班有個小朋友很內(nèi)向,課間休息都一個人自愉自樂,不愛與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怎樣去引導呢?
答:你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不說話嗎?是性格還是別的原因?我想首先老師要查明原因,老師要清楚地了解這個孩子的情緒,當他情緒不好的時候,自然不愿意說話,更不會去和小朋友玩。不過我們認為,孩子在園里不說話,應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要主動去和他說話,在和他說話的過程中,慎用激將法,不要用“成人語言”,不要用抽象詞匯,不要一味教育和灌輸,要和孩子做朋友,要了解孩子真正的情緒,調(diào)整孩子的狀態(tài),也可以請班上的其他孩子和他做游戲,或者記錄一段你和他的對話,或者請他講一個他最喜歡的故事,悄悄地錄下來,播放給他聽……只有心和心的溝通,用內(nèi)心愛的語言,才能讓孩子說出心聲。
問:請問專家,幼兒的情商該如何培養(yǎng)呢?
答:幼兒時期是情商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這也是三歲看老的真諦,因為幼兒時期所固化的品質(zhì)會伴隨一生。但是幼兒情商的提高和培養(yǎng)與他的施教者、家庭文化、成長環(huán)境以及所接觸的人群都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幼兒情商的培養(yǎng)不需要說教,真的需要“陪養(yǎng)”。建議家長讀一些情商方面的書,了解情商的內(nèi)涵,和孩子在情商這個領域可以共同成長。
問:專家您好,幼兒幾歲時培養(yǎng)情商最適宜,有什么方法嗎?
答:從孩子出生就可以培養(yǎng)情商,這個沒有時間的界限,一旦孩子壞習慣養(yǎng)成之后,你再去想矯正或這時才想起情商的培養(yǎng)為時已晚。比如孩子做事情散漫,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不能想著孩子還小,慢就慢點吧,其實這對他以后的工作效率、學習效率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做表率作用,或者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事情精力不集中而造成散漫時,家長應該主動去引導,陪孩子一起做,并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這樣孩子就會獲得做事情的思路和技能,自然孩子就能夠提高效率。再比如孩子愛發(fā)脾氣,我想這很大程度是受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對孩子沒有耐心,愛發(fā)脾氣,孩子就會模仿著去做。所以要矯正孩子愛發(fā)脾氣的習慣或性格,首先要矯正我們自己。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早期閱讀應從0歲開始
導讀:幼兒讀物并非是一種只具文學性的純文學,而是帶有明顯的綜合性,其中,文學的因素、科學(語言和知識)的因素、藝術(音樂和繪畫)的因素常常交織相融。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早期閱讀已提前至0歲開始,并且0~3歲這一年齡段的閱讀,對孩子潛力的開發(fā),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歲以前的孩子,語言、表象、想象和思維活動,剛剛開始形成,認知的發(fā)展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因而,幼兒讀物具有啟蒙性的特點。幼兒讀物并非是一種只具文學性的純文學,而是帶有明顯的綜合性,其中,文學的因素、科學(語言和知識)的因素、藝術(音樂和繪畫)的因素常常交織相融。幼兒讀物是文字、圖畫、色彩、聲音、動作和游戲六個方面相互結合、相得益彰的產(chǎn)品,是培養(yǎng)孩子心理素質(zhì)的精神食糧。
這里向年輕的媽媽推薦一篇逾越時代和疆域,受到各國一代又一代孩子們歡迎的名著——由世界著名大作家阿·托爾斯泰撰寫的童話《大蘿卜》。或許在你們的童年就與它交上了朋友,那么現(xiàn)在回味起來也會倍感親切。這則童話的基本情節(jié)十分單純、簡潔,就是蘿卜長得太大,拔不起來??墒牵笞骷野ⅰね袪査固﹨s把它處理得有聲有色。
你看,蘿卜被夸張得碩大不可思議,不僅播種它的老爺爺拔不動,連老奶奶、小孫女、小狗兒、小貓兒合力去拔,也拔不動,最后,小耗子幫了一把,才把它拔起來了。他們相互呼喊——“老奶奶,老奶奶,快來幫忙拔蘿卜”“哎!來了,來了”……一個拉著一個,“嗨喲,嗨喲”拔呀拔的情態(tài),與年齡幼小的孩子真是聲息相通。
在童話中,作家只是把“拔呀拔,還是拔不動”這一行為動作不斷地加以循環(huán)反復,它們構成一幅活潑生動、歡快熱烈、情趣融融的景象,圓滿地體現(xiàn)出稚拙美和純真美。
指導孩子欣賞《大蘿卜》,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藝術形象來感受,這中間不僅有“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而且有勞動的樂趣、豐收的喜悅;不僅有人物、動植物的名稱知識,還有類似于繞口令的反復式的語言韻味。這一切統(tǒng)統(tǒng)以充滿感情和想象的藝術形象滋潤幼兒的心靈。可是孩子們不一定能夠意識到,或者雖然有所意識卻說不出來,這不要緊,不必苛求孩子。
《大蘿卜》傳播到我國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出版了不同類型的版本。它使孩子們獲得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具有無窮的魅力。
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從“玩”書開始
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聰明成長的,都想讓孩子有個好的未來。家長們度想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都想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可是孩子的閱讀心情該怎樣培養(yǎng)呢?
很多家長問我,寶寶就是不喜歡看書,給他講故事都安靜不下來,一會兒就想跑。這到了該讀書的年齡,可怎么辦呀?
我們知道,一歲多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說話了,兩歲左右,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找些圖片或帶文字的圖片來識別;接著買一些小故事畫冊,給孩子講故事。
也就是在這個期間,孩子就會對書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那么,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讓孩子了解、認識書,可以給低齡寶寶買一些顏色豐富、質(zhì)地堅硬的畫書,不必強求學習書中的文字,目的只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新的一類“玩具”——書。
只有把書當玩具一樣喜歡的孩子,才有可能產(chǎn)生閱讀的沖動,才有可能對媽媽給他講書中的故事產(chǎn)生興趣。而恰恰在后面這個階段,給孩子講故事的媽媽卻忽視了,要想讓孩子不從自己的腿上溜走,最重要的是媽媽要學會講故事。
除了媽媽要用兒童的語言和腔調(diào)來念書上的文字。更要對圖畫中的信息進行發(fā)揮,比如“鴨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游過河”,講故事時就可以適當發(fā)揮:“鴨媽媽‘嘎嘎’地招呼孩子們,要小心翼翼地過河。”
當聰明的孩子在媽媽念書的時候偶爾插嘴,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問時,媽媽一定要抓住時機耐心回答,并對孩子的出色表現(xiàn)給予獎勵和表揚。比如夸寶寶聰明的同時,親親孩子的臉頰。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用肢體語言來獎勵寶寶,效果更好。孩子被抱在媽媽身上,若媽媽還能跟孩子的頭更貼近一些,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呼吸,就能更有效地傳達讀書時的情感。
這種“依戀”的感覺也會成為孩子喜歡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媽媽的摟抱、親吻、鼓勵與表揚中,對于故事就會很自然地關注。能把一篇并不很吸引人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那才是做媽媽的本事。在這樣的溫馨讀書環(huán)境中,孩子把對母親的依戀、幸福的感覺無意識地與讀書之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就會慢慢喜歡上書籍,進而喜歡上讀書。
當然,在對0~3歲孩子培養(yǎng)閱讀習慣期間,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自己對閱讀的興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愛模仿的孩子。
因此,讓孩子“玩”書是家長們應該重視的學習好方法,能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從聆聽開始
美國幼教專家,北德州大學教授摩里森說:較早接觸并發(fā)展國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幼兒,上小學之后比較能夠自動自發(fā)閱讀書籍,在學校的學業(yè)及各項表現(xiàn)也較為優(yōu)秀。
要如何及早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親職教育專家吳秀笑老師,以其二十年的長期實驗與編寫教材的經(jīng)驗,建議父母掌握孩子學齡前后的幾個「關鍵時期」,從引導孩子「深度聆聽」開始。
■出生的第一年
根據(jù)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朱斯克齊的研究:嬰兒八個月大就能聆聽別人讀書,并能夠記得住文句內(nèi)容,且還會在數(shù)個月后開口說話時表達出來。
威斯康辛大學專門從事語文學習研究的查普曼更證實:孩子的國語文學習應在人生的頭一年開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聽書」(讀書給孩子聽),孩子會從深度聆聽中奠定深厚的語文根基和閱讀興趣。
除了「人生頭一年」之外,父母還可運用孩子以下幾個階段的身心成長特質(zhì),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二、三歲的秩序敏感期
「愛讀書」是一種習慣。二、三歲是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期,父母除了說故事,還要讓孩子從「聽故事」升級到「聽書」,養(yǎng)成良好的「深度聆聽」習慣,進而延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孩子未來在小學、國中上課「坐得住」和「專心聽講」的重要基礎。
■四~五歲想象力發(fā)展的高峰期
四、五歲是孩子想象力發(fā)展的高峰期。這時期的孩子喜歡夸大,說些想象的話,他們相信小飛俠真的會飛,大象會跟他說話,此時,讓孩子聆聽經(jīng)典名著或以文學的語言寫成的好作品,這些都是引導孩子愛上閱讀的好素材。
■六~九歲的合作期
六到九歲的孩子剛入小學,面臨學習國語文的開端。一般小學在這時期多半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多元訓練,許多家長往往到這個時候才從老師口中得知,孩子坐不住、讀寫有困難。其實這都是孩子缺乏「靜心聆聽」(聽老師講話)、「靜心觀察」(如看黑板、看文字)、「準確操作」(如:寫字、抄作業(yè))等等基礎能力所造成的。
因此,家長務必要掌握小學一到三年級,孩子「愿意合作」、「愿意聽老師和家長的話」的關鍵期,運用「聽讀合一」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的深度聆聽閱讀能力。
所謂「聽讀合一」,是運用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論」與ThomasAmstrong的「優(yōu)勢智能」和「多感官學習」理論,讓兒童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同時運用聽覺、視覺,使用的教材則必須是文字和錄音內(nèi)容完全一致,而且根據(jù)兒童八大智能的優(yōu)勢項來引導的素材。當然你也可以自己讀書給孩子聽,或者采取親子共讀方式,更可以選擇現(xiàn)成的設計良好的教材來運用。
■「具體運思期」結束之前
八到十一歲是皮亞杰認知論的「具體運思期」。建議家長好好把握這個關鍵期,運用具有啟發(fā)性、有深度和廣度的有聲書,跟孩子共讀(包括跟孩子一起聽書),不但可以協(xié)助孩子重建閱讀能力,還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共識」,減少青少年期的叛逆。
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進入尋求獨立的青少年狂風暴雨期,良好喜好或不良喜好已經(jīng)定型,而且朋友的影響力遠大于父母的影響力,要再重新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與興趣是相當困難的。
(吳秀笑現(xiàn)為中華民國優(yōu)勢光譜教育協(xié)會理事長,美國SWIU多元智能啟發(fā)教學講師,臺視、佛光、警廣及復興電臺等節(jié)目主講人)
培養(yǎng)孩子早期閱讀能力的方法
早期閱讀可以激發(fā)識字的興趣,擴大詞匯量,激發(fā)想象力,培養(yǎng)專注力,豐富情感……但更為重要的是,早期閱讀能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求快樂,養(yǎng)成一生有益的閱讀習慣。母嬰專家提醒,年輕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抽出半個小時,與孩子共度閱讀時光。
什么是早期自主閱讀能力呢?
教育部“科學教育”課題組專員、南寧市早教專家商娓娓說,早期自主閱讀能力包括:
1、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對應的能力;
2、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的能力;
3、成為流暢閱讀者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早期自主閱讀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聽大量的文學作品
孩子在成長中,已經(jīng)從豐富的口語環(huán)境中“習得”了口語的表達方式,但書面語言的“學得”,需要家長們有計劃、有目的的創(chuàng)設。讓孩子聽大量的文學作品,可以鍛煉幼兒聽覺的接受與分辨能力、聽覺的記憶能力、聽覺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語言和語法的敏感性,進一步增強孩子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對應的能力。
商娓娓說,家長在一個學期內(nèi),至少要為孩子讀20本形式多樣、風格多樣的兒童文學作品。每個文學作品還應當進行多次重復。研究顯示,用“指字聽讀書”的方法讓孩子聽讀書,即孩子看著文字聽家長讀,讀了15遍之后,就能大致認讀出這些漢字。
方法二:“指字聽讀書”
“指字聽讀書”就是幼兒邊聽成人讀書,邊用右手食指指字,成人讀到哪,幼兒的小手就指到哪。幼兒在看字時只需聽成人讀,而不用發(fā)出聲音。這是從豐富孩子的視覺刺激和語音刺激,使口語言與文字對應,鍛煉孩子的傾聽力和注意力的角度出發(fā)的。商娓娓指出,幼兒左手扶書,右手點字,應該采取“劃指”的方法,而不能跳著手指點字,因為手指動作的跳躍會造成寶寶思維的不連貫,也容易造成跳字跳行。
要讓孩子乖乖地“指字聽讀書”,家長們還要多動動腦筋。商娓娓舉例說,可以叫孩子“開小火車”:“小朋友的小火車指在數(shù)字7的下面,準備好了嗎?小火車要開動了!”……家長念完一篇兒童文學作品后,應該給孩子鼓勵,孩子點字時是快了還是慢了:“小朋友的小火車開得很好!不快也不慢,媽媽讀到哪,小火車就開到哪,媽媽停了,小火車也停了。小朋友的小火車開得太棒了!拍拍手表揚!”
方法三:聽媽媽大聲讀書
讓孩子聽家長朗讀圖書時,可引導孩子正確地評價大人讀得好還是不好,怎么讀最好。家長在讀書之前,要提醒孩子注意:媽媽的讀音正確嗎?是否有錯字、漏字、多字?感情是否表達到位?比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多讀“的”“了”等字,鍛煉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把疑問語氣讀成陳述語氣,讓孩子辨別修正。
方法四:借繪畫樣式了解漢字
了解漢字的結構,是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和辨別能力的前提。家長可以運用繪畫練習來幫助孩子建立上、下、左、右、里、外等空間知覺,培養(yǎng)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掌握前書寫技能。比如在米字格里畫小花,花朵畫在上半格,葉子畫在下半格,兩片葉子分別對稱地畫在左下格和右下格等。這樣的繪畫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漢語文字特征的敏感性和構成規(guī)律的敏感性,從而提高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能力。
方法五:對故事情節(jié)發(fā)問
在給孩子讀完一個文學作品后,要常常問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假如……會怎么樣?”等等。反思、預測、質(zhì)疑、假設,這些都是對閱讀內(nèi)容深入理解的手段,同時也是使寶寶流暢閱讀的技能。家長一定不要放過鍛煉孩子成為一個流暢的閱讀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