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由倒膠水引發(fā)的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1-05-27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分析 幼兒園案例一、背景:
生活中處處隱藏著教育契機,而幼兒接觸最多、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就是各種材料。但材料在某些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幼兒需要在用各種感官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來認識它們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性質及簡單的相互關系,有助于幼兒更好地游戲、生活和學習。在《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適時引導。”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契機,成為一個有心人,捕捉材料瞬間的變化,支持幼兒主動發(fā)起對材料的探究欲望,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
本案例中的明明是一個大班的男孩子,他很愛幫助別人,有著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每次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時,他總會問為什么,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在這次的區(qū)角活動中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二、案例描述:
隨著進行曲的響起,孩子們陸續(xù)收起了玩具。走到美術角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放膠水的碗沒有像往日那樣疊在一起,而是一個一個擺開,每碗中還有一些膠水?!斑@是誰干的呢,收玩具了,怎么膠水還倒得每碗都是,過一會兒會干的,這多浪費呀!”皺著眉頭的我這樣想,就喊了一聲:“這些膠水都是誰放的呀?”隨著問話聲,明明不聲不想地站到了我的身邊,剛想埋怨他幾句,然而轉念一想,平時明明鬼點子最多,也許他有什么理由呢,不妨問問?!懊髅?,你為什么把膠水倒得每碗都是呀?”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柔聲問道。明明斜眼看了看我,低著頭小聲地說道:“我想每碗都倒上膠水,讓小朋友用完一個再用一個,不用經(jīng)常倒了?!倍嗝瓷屏济篮玫囊活w童心呀!原來他是要幫助小朋友,為小朋友制作提供便利的條件。因為,在以往的制作活動中老師往往怕孩子們把膠水灑得到處都是,常幫助他們倒好膠水。若膠水用完了,就需要教師再次幫忙,這樣顯得不太方便。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明明想出了這一“招”。我為孩子的好心所感動,也為他能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而高興。同時,我也注意到明明只考慮到小朋友用著方便,并不知道膠水暴露在空氣中會慢慢蒸發(fā)的道理。若強行命令他把膠水倒回去,他雖然可以做到,但他仍不理解其中的原由。同時也束縛了孩子觀察事物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壓抑了他關心小朋友的情感,喪失了一次好的教育契機,那么何不利用膠水事件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膠水的特性呢?一舉兩得,就這么辦。于是,我一方面表揚了明明為小朋友著想的行為,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向他及全班幼兒提出了觀察的任務:“我們看看,一兩天后倒在碗里的膠水會怎么樣呢?”一天后,明明欣喜地拿著膠水碗跑來告訴我:“孫老師膠水干了,不能用了,還是應該把它裝到瓶子里去?!薄澳z水為什么會變干了呢?”我聽了他的話后進一步提問道。明明撓了撓腦袋認真地說道:“膠水中的水份蒸發(fā)了,慢慢就變干了。”“真會動腦筋。”我高興地表揚道。經(jīng)過他的發(fā)現(xiàn)與提議,現(xiàn)在班級里的美工角多了些小瓶子,孩子們經(jīng)常自己倒著用膠水,用剩的就會倒回瓶中。
三、案例分析
孩子是愛“玩”的,而且也是在“玩”中進行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他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與眾不同的想法,正是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認識事物、探究事物。
像倒膠水這樣的小事,本是孩子的自發(fā)行為,但卻真實地反映著幼兒身上已經(jīng)具有我們教育所要追求的價值——幫助和方便同伴的愛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認識膠水會干的特性。如果我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現(xiàn)后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不僅孩子們做好事和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而且他將失去一次主動學習的機會。如果多次這樣的活動不被發(fā)現(xiàn),不受重視,得不到很好的引導,那么他也許只會甘于受成人擺布,而缺乏主見。然而教師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并通過有效指導讓明明獲得了想辦法解決問題、認識膠水特性等相關的經(jīng)驗。
四、反思:
上述事件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教育因素,并通過積極互動的方式讓幼兒學會學習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尊重幼兒、耐心傾聽是實施教育的前提
新《綱要》指出:“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痹诠ぷ髦形覀兘?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幼兒的興趣與集體的制度相沖突。這時,我們首先要把幼兒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就像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是一個有生長力和生命力的自動的小孩,兒童不是‘小人’。我們應尊重兒童的人格,分析孩子的心態(tài),以朋友的身份傾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同時,教師可在尊重幼兒的前提下向幼兒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引領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如案例中若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采取批評解決的話,就會抑制活動中產生的教育因素,使明明失去了一次嘗試、探究的機會,同時也抹殺了明明美好的心意。反之,則使明明既增長了新的知識,又保護了他愛思考、愛探究的心理。作為教師,要做到尊重幼兒,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2、調整教師行為,滿足幼兒需要是實施教育的先導
在游戲中,教師不應該包辦代替準備好一切材料,教師應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自己決定游戲中的一切。游戲中的材料應以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點為出發(fā)點。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看到了孩子有自己倒膠水的需求,就改變了以前由老師倒膠水的一貫做法,為了方便孩子自己倒,就把膠水碗改成了瓶子。由此可見,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支持和鼓勵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有益于幼兒自理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
3、抓住教育契機,生成教育內容是實施教育的關鍵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確立“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適時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種教育藝術——捕捉教育契機,并能依據(jù)即時即景果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在膠水這一事件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渴望多點膠水的需求和自己倒膠水的行為中已經(jīng)具有了可以生成的教育價值——認識膠水會干的特性,于是我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并將其擴展,實現(xiàn)幼兒預期的發(fā)展。從這例子中說明教師應具有隨時開發(fā)和生成的意識,“心中裝著大目標,隨時調整小目標”,不斷地在幼兒的需求、興趣點和行為基礎上開發(fā)可能的教育目標和內容,生成教育,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4、讓幼兒感受科學探究,體驗發(fā)現(xiàn)樂趣是實施教育的重心
在《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弊鳛榻處熞С钟變喊醋约旱南敕ㄗ觯M管孩子一開始的想法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但教師要提供嘗試的機會,讓幼兒在親身觀察中發(fā)現(xiàn)材料的細微變化。如教師明知道一次倒很多膠水會導致其蒸發(fā),但卻提供給了明明嘗試錯誤的機會,這種嘗試讓明明體驗到自己原有經(jīng)驗的局限性,并為他理解蒸發(fā)現(xiàn)象打下了初步的感性基礎,促使其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孩子面對真實、向真實發(fā)問、與真實接觸,教師要在他們有危機、有挫折時,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給予適時的引導,做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敝挥凶尯⒆觽兏杏X到自己有新發(fā)現(xiàn),是自己得到結果和找到答案的,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通過這次膠水事件,不僅促進了班內美工角更好地開展,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幼兒教育是一項神圣的奠基工程,需要我們樹立“時時處處有教育”的觀念,用一顆細致觀察的心和一雙善于捕捉教育契機的眼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機智,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案例:由”吃飯”引起的思考
一:背景
在家里,夢夢是獨生女,家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把這個寶貝捧在手中,含在嘴里。所以養(yǎng)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夢夢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活潑好動、樂觀開朗,但是她卻有個不好的習慣,做每件事情總是磨磨蹭蹭的,特別是吃飯,像個小蝸牛一樣。
二:案例觀察
每次早飯時間到了,夢夢總是不緊不慢地從盥洗室出來坐在椅子上。每次只要是她不愛吃的東西,她就會吃得很慢。不時地看看這,看看那。有的小朋友已經(jīng)吃完飯進入游戲區(qū),可夢夢的飯還剩不少呢。
有一天,她身體歪坐在桌旁,用嘴咬著勺。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夢夢看見后,卻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樣子。孩子吃飯時間過長,飯菜涼了對身體沒有好處。想到這一點,我開始給她講道理。夢夢看了我一眼,沒說話,還是不吃。我的介入絲毫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huán)視了一下四周,看見夢夢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人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
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俏言說了幾句。轉身后,我發(fā)現(xiàn)夢夢正注視著我這邊。我快步走到她身邊,故作神秘地對她說:“夢夢,俏言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俏言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早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夢夢站起身往后看了看,連說“好”。我終于看見夢夢動了起來,大口大口地但很有秩序地吃了起來。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夢夢來到了娃娃家。
看來,老師的教育不能依賴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shù)臈l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
三:評析
個別幼兒的問題要個別對待。老師善于抓住孩子的特點,利用夢夢喜歡參加游戲這一興趣點,改變他吃飯慢的毛病。這樣做調動了孩子游戲的需求,使他自覺地大口進餐。這種方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使孩子樂于接受。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工作中都應不斷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的方法來解決孩子進餐的問題,切忌用強迫、恐嚇的方式逼孩子進餐。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案例:由擦腳印引發(fā)的反思
一次點心后自由活動時,許多小朋友在走廊里玩游戲,玩得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了起來,我順口提醒了一句:“小心,別踢到了墻,看看,墻角已經(jīng)有了臟腳印了?!彪S后,我繼續(xù)巡視著,視線轉到了走廊的另一邊。正在這時,剛才手舞足蹈的一群人一溜煙全竄進了活動室,我正在納悶呢:“這些小家伙上哪去了?去干什么呀?怎么全不見了?”這時,就瞧見他們每人手里提溜著一塊抹布樂呵呵地跑出來,來到了墻角邊擦起了腳印。他們邊擦邊笑一邊還交流著經(jīng)驗哪!有的說:“喂,你使點勁兒,要不然擦不干凈?!庇械恼f:“要看準了,擦臟的地方,別擦到邊上干凈的地方,不然干凈的地方也弄臟了?!边€有的說:“抹布臟了得弄點肥皂搓搓干凈,不然墻會越擦越臟的?!笨粗?聽著,心里一份暖暖的感動和深深的欣慰油然而生,這些小家伙,真的長大了!
集中游戲的音樂響了,我笑瞇瞇地走到活動室,正想好好地夸獎一番哪,我們班的保育員板著臉走出來:“是誰干的壞事?肥皂扔的盆里都是,抹布都甩在了池子里,地上都是水,而且把擦桌子的干凈抹布都弄地黑乎乎的,怎么擦桌子呀?”我聽了心里明白了大概:這些小家伙事前搶著做好事沒考慮周全,事后聽見集中音樂急著回座,留著好多后患哪。這時,我沖保育員使了個眼色,讓她先坐下聽聽。我仍然笑瞇瞇地對著全班小朋友說:“今天,有一些小朋友很能干,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墻角臟了,他們比老師先想到用抹布去擦干凈,都是誰呢?”“我!”“是我!”“還有我!”……站起了十幾個人,“你們真棒!我還看見你們有很多把墻擦干凈的好方法,輪著來介紹一下,好嗎?”這下他們更有成就感了,在其他小朋友羨慕的眼神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很興奮地交流著。等他們說完了,我依然笑著,“真佩服你們,偷學了這么多好方法。那你們聽了保育員老師的話,有什么想法呢?”孩子們有的吐吐舌,有的扮個鬼臉,有的臉紅了,我繼續(xù)問:“下一次,你們會有什么新的做法嗎?”“我們會先問一下保育員老師用什么抹布合適?!薄坝梅试泶晖昴ú?我們會放好肥皂,掛好抹布。”“我們要小心不讓水滴的地上到處都是。”……我與保育員老師對視一笑,我對著孩子們,翹起了大拇指……
又一次自由活動,我又聽到窗外有小朋友說要擦還沒擦干凈的腳印,不一會兒,我聽到了盥洗室響起了這樣的問話:“阿姨,我們想擦墻,用什么抹布呀?”我的臉上又漾出了笑容,會心的……
當孩子不小心把好事搞糟的時候,我們要更多的珍惜和助長他們的那份主動、善良、愛心,讓他們體會到主動、善良、愛心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滿足和成功感,同時幫助和引導他們自己找出搞糟的原因,想出避免搞糟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幾句或講些教條式的道理。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更主動、更善良、更有愛心,也讓他們自己悟出了、懂得了怎樣去尋找更多的快樂、滿足和成功感!
喝水引發(fā)的思考
案例描述:第一個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又開始了自由活動,有的小便,有的和同伴講話,沒過多久就吃餐點了,孩子們急急忙忙的吃完東西,就立馬跑到飲水區(qū)都要喝水,這下可好飲水區(qū)內一下子就變得亂哄哄的,有的在拿杯子,有的在倒水,沒拿到杯子的幼兒使勁的往前擠要去拿,拿到的幼兒,使勁的往外鉆要去倒水,倒到水的幼兒倒好,悠哉優(yōu)哉的站在那里喝水,不離開等喝完了才離開。我在那里使勁的喊“排好隊,別著急,一個一個來”可是孩子們沒有聽我的,效果甚微,孩子們好像都沒有聽見似的,自顧自的,自顧著自己的“利益”就這樣,這里成了一個盲區(qū)……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大約5分鐘后,才漸漸平息。等我過去看的時候,地板上都是水跡斑斑,哇!真是沒有辦法,為什么采取的措施沒有效果呢?
案例分析:
排隊喝水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件分廠容易的事情。為什么我們班的孩子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呢?事后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班是個新中班,幼兒的常規(guī)本來就比別的班要差一點,孩子們各個都是家里的寶貝,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爺爺奶奶都會包辦,自理能力也相對弱些,我們老師也是抓的很緊,也是經(jīng)常耳根嘴磨,效果也是很有效的。近段時間,班級的區(qū)域活動進行了調整,可能飲水機的范圍被縮小,我們老師也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導致幼兒的恐懼、急躁心理。后來,我們及時的采取行動,在飲水機的前面畫了一條1米白線,規(guī)定了喝水的每次人數(shù),并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后來在喝水的時候效果就立竿見影,馬上見效。
案例反思:
教師要適時的對幼兒的行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盲目的維持原狀,一個班級的好壞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創(chuàng)造。
案例:由擦腳印引發(fā)的……
一次點心后自由活動時,許多小朋友在走廊里玩游戲,玩得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了起來,我順口提醒了一句:“小心,別踢到了墻,看看,墻角已經(jīng)有了臟腳印了?!彪S后,我繼續(xù)巡視著,視線轉到了走廊的另一邊。正在這時,剛才手舞足蹈的一群人一溜煙全竄進了活動室,我正在納悶呢:“這些小家伙上哪去了?去干什么呀?怎么全不見了?”這時,就瞧見他們每人手里提溜著一塊抹布樂呵呵地跑出來,來到了墻角邊擦起了腳印。他們邊擦邊笑一邊還交流著經(jīng)驗哪!有的說:“喂,你使點勁兒,要不然擦不干凈?!庇械恼f:“要看準了,擦臟的地方,別擦到邊上干凈的地方,不然干凈的地方也弄臟了?!边€有的說:“抹布臟了得弄點肥皂搓搓干凈,不然墻會越擦越臟的?!笨粗?,聽著,心里一份暖暖的感動和深深的欣慰油然而生,這些小家伙,真的長大了!
集中游戲的音樂響了,我笑瞇瞇地走到活動室,正想好好地夸獎一番哪,我們班的保育員板著臉走出來:“是誰干的壞事?肥皂扔的盆里都是,抹布都甩在了池子里,地上都是水,而且把擦桌子的干凈抹布都弄地黑乎乎的,怎么擦桌子呀?”我聽了心里明白了大概:這些小家伙事前搶著做好事沒考慮周全,事后聽見集中音樂急著回座,留著好多后患哪。這時,我沖保育員使了個眼色,讓她先坐下聽聽。我仍然笑瞇瞇地對著全班小朋友說:“今天,有一些小朋友很能干,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墻角臟了,他們比老師先想到用抹布去擦干凈,都是誰呢?”“我!”“是我!”“還有我!”……站起了十幾個人,“你們真棒!我還看見你們有很多把墻擦干凈的好方法,輪著來介紹一下,好嗎?”這下他們更有成就感了,在其他小朋友羨慕的眼神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很興奮地交流著。等他們說完了,我依然笑著,“真佩服你們,偷學了這么多好方法。那你們聽了保育員老師的話,有什么想法呢?”孩子們有的吐吐舌,有的扮個鬼臉,有的臉紅了,我繼續(xù)問:“下一次,你們會有什么新的做法嗎?”“我們會先問一下保育員老師用什么抹布合適?!薄坝梅试泶晖昴ú?,我們會放好肥皂,掛好抹布?!薄拔覀円⌒牟蛔屗蔚牡厣系教幎际??!薄遗c保育員老師對視一笑,我對著孩子們,翹起了大拇指……
又一次自由活動,我又聽到窗外有小朋友說要擦還沒擦干凈的腳印,不一會兒,我聽到了盥洗室響起了這樣的問話:“阿姨,我們想擦墻,用什么抹布呀?”我的臉上又漾出了笑容,會心的……
當孩子不小心把好事搞糟的時候,我們要更多的珍惜和助長他們的那份主動、善良、愛心,讓他們體會到主動、善良、愛心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滿足和成功感,同時幫助和引導他們自己找出搞糟的原因,想出避免搞糟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幾句或講些教條式的道理。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更主動、更善良、更有愛心,也讓他們自己悟出了、懂得了怎樣去尋找更多的快樂、滿足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