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中班的孩子愛告狀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中班教育筆記隨筆 中班教育隨筆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中班第二學期,我發(fā)現(xiàn)班級里孩子告狀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了,比如“老師,某某某看書的時候一直在說話”“某某某洗手的時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時候不好好玩”等。那么,告狀行為到底是什么呢?具體地說,告狀行為是指兒童處于同伴侵犯或發(fā)現(xiàn)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guī)則等原因而發(fā)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如此,我不經(jīng)常常思考,為什么到中班了,孩子們變得這么愛告狀了?在查閱相關(guān)資料后我發(fā)現(xiàn)中班孩子開始愛告狀,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這也是與孩子心理發(fā)展水平和道德感的形成息息相關(guān)的。
首先,孩子在中班時期不再僅僅以自我為中心了,他們開始更加關(guān)注周圍的其他事物,同期,他們與同伴交往的需求和能力也都增強了,但處理同伴之間交往的能力又還沒有形成。這時當孩子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時,他們更愿意找老師去解決問題,或者向老師告狀。其次,中班孩子的道德感正在逐步形成。孩子進入小班后,開始融入集體生活當中,并逐漸掌握各種行為規(guī)范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到中班后,孩子們的規(guī)則意識更強了,道德感也不斷得到發(fā)展,從“自律”逐漸走向了“他律”,即開始審視同伴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道德標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就是幼兒對他人行為方面的一種評價,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標準而產(chǎn)生的。
當孩子不斷來告狀時,我們老師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耐心傾聽,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來告狀時,我們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明白事情的緣由,而不是敷衍了事。有時候我們特別忙的時候,孩子來告狀,往往會容易產(chǎn)生不耐煩的感覺,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如果有時候真的事情很急,我會請孩子們耐心等我一會兒或者另外約定一個時間來和老師說。了解事情緣由后,也會仔細處理,不讓孩子們感到失落。
其實,觀察、分析孩子告狀的緣由,并對癥下藥。有的孩子來告狀,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如我們班的陳梓萌,她就是一個比較愛告狀的孩子,而且每次告狀的內(nèi)容都是“某某某不愿意和她交換書本”“某某某就是不把玩具借給她玩”。梓萌是家里的獨生女,又是一直交給外婆帶大的,外婆對于她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以致后來在集體活動當中,梓萌常常會有只要她想要的,大家就必須給她的小公主情結(jié)。因此,我就慢慢開導她明白在我們的集體生活當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讓著你的,如果別人愿意和你交換,那你應該感謝對方,如果別人不愿意交換,那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對方的錯。同時,我逐漸引導梓萌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用有禮貌、好聽的話去與對方商量,促進她交際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以此從根本上解決她愛告狀的行為。與梓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來告狀,是因為要維護規(guī)則,這一類的告狀行為也是最多的。對于一些不符合班級規(guī)則的行為,他們會產(chǎn)生極大的不滿,并因此向老師告狀,而且他們往往針對的都是極個別比較容易不遵守規(guī)則的孩子。針對此種狀況,我會在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后引導告狀孩子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向高一級水平發(fā)展。如我會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讓孩子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學會由關(guān)注同伴行為的物質(zhì)后果,到關(guān)注同伴行為的主觀動機,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我也會更加關(guān)注那些被告狀的孩子,引導他們建立更強的規(guī)則意識。
再次,引導孩子用寬容的心去包容別人。如玩疊疊高這一新玩具時,有的孩子玩不好,每當他玩時高塔總會倒塌,同組的孩子會很氣憤并和老師告狀。這時,我常常引導孩子要寬容別人,并讓孩子明白剛玩游戲時,每個人都是玩不好的,我們要給別人鍛煉的機會,這樣別人才會有進步,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游戲當中。再如,有些孩子很喜歡搗蛋,會影響大家組織活動,孩子們都會很氣憤并紛紛告狀。此時,我會與搗蛋的孩子講道理,并讓他與大家鞠躬道歉,并引導其他孩子要學會相信別人,包容他,原諒他,給他機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干預,孩子們的告狀行為稍有減少,還經(jīng)常還是會有孩子來告狀,這就需要我在下一階段進行更多的干預與調(diào)整,以此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成長。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教育隨筆:愛告狀的欣欣
教育隨筆:愛告狀的欣欣
欣欣是個十分乖巧的小女孩,她有一雙大大的眼睛,撲閃撲閃,好像會說話一樣。她很文靜,不怎么愛說話,可是一說話,準是跑來告狀。
她告的可都不是什么大事,全市同伴間的一些小事,比如:誰踩了誰的腳,誰拉錯了別人的衣服,誰插隊了,誰不讓誰坐在這里了……諸如此類。有的時候,我正在組織活動,根本顧不上她告的這些小狀。于是,我就告訴她:“你能不能自己學會處理這些小事情?”只見她撲閃著一雙大眼睛,不說話,然后走開了……我以為我的舉動傷害了她,不覺有些愧疚。
大概過了一陣子,一天午睡起床,我給欣欣梳辮子。突然察覺她已經(jīng)好久沒有告狀了,于是我趕忙問她:“你怎么好久都沒有向我告狀了?”她轉(zhuǎn)過頭,撲閃著大眼睛問我:“你不是說要我自己處理這些小事情嗎?”我一愣,既而忍不住笑了,瞧他那副天真、認真的樣兒!我問她:“那你都是怎么處理這些小事情的???”她說:“我就告訴他們啊,用好聽的話說給她們聽??!”我笑了……
有時候,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舉動,也許就能給孩子一些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嚴以律己,時刻給孩子們正面的影響,引導她們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教育隨筆:告狀
告狀
升入大班后的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了提升,他們經(jīng)常會主動和老師溝通,告訴老師一些關(guān)于他們自己的想法。但是成長的過程中,難免也會出現(xiàn)一些小問題。
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學會了“告狀”。從晨間活動開始,老師的耳邊就一直圍繞著“告狀”的聲音:“老師,劉昌睿又推我了!”、“老師,王晟鑫插隊!”、“老師,楊鈺鑫總是踩我腳,她是故意的!”。一開始,我會出面了解孩子們爭執(zhí)的原因,幫他們弄清楚誰對誰錯,然后教育一番,幫助他們化解矛盾。但是發(fā)現(xiàn)我一次次的調(diào)解并沒有使“告狀”的現(xiàn)象消減,每天的“告狀”聲依然在繼續(xù)。
我開始反思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錯誤,孩子們好像并沒有認識到“告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老師的幫忙調(diào)解反而讓孩子們有了依賴性。于是,為了改變孩子們告狀的問題,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讓孩子們學會獨立解決問題,不再“告狀”。
今天的晨間活動中,王溪媛又來和我“告狀”:“老師,劉昌睿剛才把我推倒了!”。為了解決孩子們“告狀”的問題,我把王溪媛和劉昌睿叫了過來,讓其他小朋友坐成圓圈。和小朋友們講了王溪媛告狀的原因。然后對所有小朋友說:“孩子們,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是大班的孩子了,大孩子是要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了。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老師希望你們能夠自己來解決和朋友間的不愉快?!苯又覍ν跸抡f:“王溪媛,你說劉昌睿把你推倒了,你想一想,這件事情應該怎么解決呢?”王溪媛想了想說:“我希望劉昌睿跟我道歉,這樣我就可以原諒他了。”劉昌睿聽了后連忙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眱晌恍∨笥褜σ暳艘幌麻_心的笑了,其他小朋友也笑了起來?!澳銈冞@不是能夠解決的嘛?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我相信我們班的小朋友都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不會來和老師“告狀”了,對不對?”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對!”
其實在孩子們成長的路上,老師要用細心和耐心幫助孩子們驅(qū)逐成長中的小烏云,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健康的成長!
教育隨筆:小朋友愛告狀的原因
“老師,文文把湯灑到我衣服上了?!?/p>
“西西打我?!?/p>
“他不讓我玩小汽車?!?/p>
幼兒園里每天像這樣的告狀不計其數(shù),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小告狀精”們呢?
愛告狀是孩子的年齡特征決定的。他們?yōu)槭裁磹鄹鏍??告狀的動機又有哪些?
還是來來聽一聽“小告狀精”們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吧!
“請來保護我”
情境1兩個小朋友同時來找老師,一個哭著說:“沐沐打我了?!绷硪粋€馬上辯解說:“我沒打他,是他先踢了我一腳,我才推了他一下?!?/p>
當幼兒之間的沖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一方或雙方就會向成人告狀,想尋求幫助。這是孩子為了求得公正解決糾紛或請求成人保護自己而產(chǎn)生的告狀行為,它在幼兒的告狀行為中占很大的比例。
3歲左右的孩子,其實也有自己的小思想,和同齡人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小摩擦。有些小孩當感覺自己受了委屈、處于劣勢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長或老師求助。
見招拆招
老師可以問問事情的具體經(jīng)過,適當安慰感到委屈的寶貝,告訴他們,有事要用語言表達,說出來而不是動手。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關(guān)注膽小怯懦的小朋友,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
“請關(guān)注我”
情境2小佳最喜歡放學后和媽媽說說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事情。今天小佳很自豪,因為衣服上貼了兩個小貼畫,她說:“雯雯睡午覺的時候總說話,我好好地躺著,所以老師獎勵給我小貼畫,雯雯沒有?!?/p>
“求賞心理”是小朋友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尤其是當同伴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時,大多數(shù)小朋友一旦發(fā)現(xiàn)就會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狀。這往往是小朋友為了讓成人關(guān)注自己的表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告狀行為,表面看起來是在維護規(guī)則,其實是為了向成人邀功,獲得表揚。
見招拆招
針對這類告狀,大人們首先要給予肯定,所以媽媽可以表揚小佳做得對,然后對孩子進行提示:“你既然知道中午應該好好睡覺,那下次雯雯再不睡覺的時候你就提醒一下她好嗎?這樣他也能得到小貼畫。你們是好朋友,大家都好,那才更高興呢!”這也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好辦法。
“我希望懲罰他”
情境3“老師,彬彬拉完大便沒有沖水,也沒有洗手?!薄八驯翘槟ǖ阶约旱囊路狭恕!薄袄蠋?,小海說他不喜歡你,說你胖,我喜歡你?!薄?/p>
這樣的場景一般出于孩子內(nèi)心對公正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報復或者嫉妒,希望利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見招拆招
老師只需要表示已經(jīng)知道了就可以了。要預防小朋友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懷有嫉妒心理而亂告狀,所以,這種行為不宜鼓勵,更不能當著告狀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
“這樣做,行不行?”
情境4一個小朋友跑來向老師告狀說:“老師,帥帥跑到桌子上蹦去了?!比绻@時老師沒有什么表示的話,告狀的幼兒很可能馬上學著被告狀者的樣子,爬到桌子上去蹦了。
這樣的孩子很聰明,他為了試探大人的態(tài)度而去告狀,目的只是想試探一下大人對這個行為的態(tài)度。這主要是因為幼兒不確定某些做法是否違反了規(guī)則,是否能得到成人的允許,于是就采用詢問、提示等策略向成人告狀求證。他們希望老師能對“被告”的行為做出解釋,如果老師毫無反應,那么照著做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多。
見招拆招
遇到這樣的告狀,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好孩子,咱們?nèi)ソ袔泿浵聛?,他這樣做容易摔下來,是很危險的!”這也是培養(yǎng)兒童的正確判斷力和克制力,同時也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好的行為得到肯定,而我們不希望發(fā)生的行為得到控制。
教育隨筆:告狀的引發(fā)
教育隨筆:告狀的引發(fā)
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特別喜歡告狀。
看看美工區(qū)的幾個孩子,他們在那剪花,這看似一片平靜,其實就在一分鐘之前,彤彤氣呼呼地來告狀:“老師,他搶我的手工紙?!蔽衣犃擞悬c生氣,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應該這樣沒有禮貌,更何況我們幼兒園一直很注重禮儀教育的。我和彤彤一起來到美工區(qū),來問個明白,原來這位濤濤沒有手工紙了,但是他看著其他小朋友都在剪花,自己也很想剪。我知道后,沒有批評他,微笑的告訴他:“乖,你沒有手工紙可以跟小朋友借,但是要別人同意后,并且讓小朋友給你拿,搶別人的東西別人會很傷心的。那你愿意讓小朋友傷心嗎?”他聽了我的話,低下頭了。我看他好像意思到自己錯了,微笑著問他:“那彤彤傷心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旁邊的其他小朋友都說:“道歉了,她就不生氣了?!彼纯茨莻€似乎不太生氣的彤彤,走到她身邊低著頭說:“對不起,我不該搶你的手工紙?!薄皼]關(guān)系,我給你一張手工紙?!蓖f著拿出一張很漂亮的手工紙給他了,他們還商量要比賽誰剪的花最漂亮呢??粗麄円黄痖_心的剪紙,我也笑了,真的為孩子們的懂事而欣慰。希望他們以后都能和平相處。其實,孩子告狀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師的公正處理,并不是要老師一定批評誰.
教育隨筆:小議“告狀”
教育隨筆:小議“告狀”
又到了我們的區(qū)域活動了,孩子們悠然而愜意的選擇著活動區(qū),作為老師的我們卻要拿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看家本領(lǐng)。你聽,又來了:“老師,子騫把我的彩筆扔地上了!”“老師,子騫又來搶我的積木!”我還沒有走到告狀小朋友的身邊,就聽到旁邊小朋友在不停的“火上澆油”。子涵說:“老師,子騫最討厭了,上次把我的排筆扔水槽里了!”依宸說:“對,他最討厭,在院子玩時,他總是推我!”俊銘說:“他是壞孩子,我上次畫畫,他把我的畫紙畫的亂七八糟的!他真壞,我們不喜歡他!”
孩子們爭前恐后的歷數(shù)著子騫的種種“惡行”,雖然我們對子騫的調(diào)皮有目共睹,但聽到孩子們這樣異口同聲的說討厭,我還是頗為吃驚。孩子們之間缺少寬容!區(qū)域活動結(jié)束時,我今天的小結(jié)就是: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讓我震驚的卻是:很多的小朋友想到的都是小朋友的不足。如: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挑食、打人、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yōu)點卻很少提及。
我不禁自問:當孩子們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長此以往,如不及時糾正,只會助長孩子們只看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優(yōu)點、搬弄是非的壞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的時間則漸漸增強,幼兒時期的交往尤其重要。但幼兒之間缺乏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guān)系的建立,幼兒之間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被排擠的幼兒則會對指責自己的幼兒心懷怨恨,不利于幼兒社會關(guān)系的發(fā)展。
作為我們老師更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們應盡量不使用對幼兒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在幼兒對同伴產(chǎn)生無意傷害時,教師應盡量不表現(xiàn)出對過失方嚴厲的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的引導幼兒復述事情的過程,找出告狀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解決的方法。
時代在變,終身學習是教育者自身發(fā)展和適應職業(yè)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21世紀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的要求,是時代的呼喚,是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作為新世紀教師的我們將在這條路上繼續(xù)披荊斬棘、過關(guān)斬將一路狂奔……
教育隨筆:孩子的愛
一天在上課時,我忽然感到肚子疼的厲害,汗水從我的臉上留了下來,實在疼的厲害,我蹲了下去,并用手摁著肚子,這時聽到幾個小朋友說老師怎么了,他們跑到我跟前,軒軒小朋友用她的小手給我擦掉汗水,并說:“老師,不要哭,我給你捶一捶?!彼男∪^在我的背上無力的敲打了起來,還有幾個小朋友也在用小拳頭給我捶背。
看到孩子們這些舉動時,我的心很感動,因為他們的年齡畢竟太小了,他們只是些四五歲的孩子,此刻,我心中的委屈沒有了,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用愛心打開了孩子心靈的七弦琴,用愛心感染了孩子們純凈的心,使他們在被愛中學會了關(guān)愛他人。
現(xiàn)在,有的人將世態(tài)看的有些炎涼,認為現(xiàn)在的人,關(guān)心自己的多,關(guān)愛他人的少了,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受傷,或需要幫助時,也很少有人敢伸出援助的手,因為怕被人訛著。我想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因為世上還是好人多。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一定要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讓他們邁好人生的第一步,教他們?nèi)绾巫鰝€好人,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這樣他們長大后才會有愛心,才能知道關(guān)心、愛護他人,就會像歌曲中唱的那樣:“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教育隨筆:愛孩子
教育隨筆:愛孩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或許是農(nóng)夫的寫照。而對于教師,特別是實幼教師的寫照,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進入實幼的半年以來,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一個個精彩的觀摩活動,使我更懂得了"累"字的內(nèi)涵。
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愛孩子是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作為一名教師,當然更應該做到這一點。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能夠得到教師的關(guān)愛,是每個孩子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愛的力量是神奇的。
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要求獨立行動、獨立自主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以幼兒為本,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賞孩子,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呵護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一滴水就是一個海洋,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孩子越小,年齡差異就越。大,我常常提醒自己要面向全體幼兒,落實"兩個優(yōu)先""兩個關(guān)注",學會去觀察了解孩子某一年齡階段的一般特點,把握個體特點,才能在活動過程中及時解讀幼兒,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行為,讓活動真正適應并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2020幼兒園教育筆記:愛告狀的孩子
今天我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活動,孩子們很高興,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悅悅小朋友跑了過來,“老師!老師!胡國傲又弄壞我的水彩筆了?!蔽易呓豢?,水彩筆被拆得都散架了,我還沒來得及問明原因,就聽見圍觀的小朋友不停抱怨,一諾說:“是啊,胡國傲最壞了,他以前還把我的圖畫本給撕了!”開策說:“對,他不是好孩子,他以前還打過我!”子皓說:“他是壞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畫的畫扯壞了!他很壞的!”
孩子們唧唧喳喳地向我訴說他以前的“惡行”,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他們對同伴缺乏應有的寬容。我也留意到,當請幼兒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時,很多幼兒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紀律、打人、不好好吃飯、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yōu)點卻很少提及。
我們不禁自問:當幼兒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同伴關(guān)系在幼兒期尤顯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則逐漸增加。
相對而言,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兒探索各種社會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兒缺乏對同伴的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guān)系的建立。無法寬容他人的幼兒往往會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寬容的幼兒則可能會感到受到排擠,對一直指責自己的幼兒懷有怨恨之意。長此以往,會導致班級內(nèi)同伴關(guān)系的緊張,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因此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應盡量不使用對幼兒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如“你又這樣啦~你怎么老是這樣呢”等等,避免給幼兒消極的暗示。在幼兒對同伴產(chǎn)生無意傷害行為時,教師應盡量不表現(xiàn)出對過失方的嚴厲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幼兒復述事件的過程,找出引起傷害行為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日后應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