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家長不急,孩子不躁
發(fā)布時間:2020-10-22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育兒觀念:家長不急,孩子不躁
我家智智今年五周歲半,大班人士。和很多在教育路上“跋涉”的家長一樣,身為媽媽的我并沒有真正準備好,只是被動地跟著孩子一路踉蹌前行。
凡是有點求知欲望的父母,大都時不時購置點教育用書瞅瞅,閑時教育論壇泡泡,理論都曉得一點,但轉身想套用自家娃身上,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所有的理論似乎并沒有用武之地。當面對孩子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為,家長終于按捺不住,“這個應該這樣……”“你怎么還不會……”于是,焦慮情緒開始在大人孩子之間傳遞漫延,全家搞得一團糟。
其實,好多事情換一種思維,往往會變簡單。我們只需從容一些,放平心態(tài),嘗試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慢慢等他長大,許多事情就會容易許多。只要家長不急,孩子也就不會那么躁。
比如,爸爸見家里亂七八糟,要求兒子把玩具收拾一下,他要拖地,兒子不予理采。爸爸再三要求,兒子依然我行我素。爸爸很生氣,聲稱再不陪他玩了,并賭氣說不用他收拾了,一人把玩具全部歸置好。
媽媽從廚房出來看到的景象是:爸爸嘴里抱怨著一邊收拾玩具一邊拖地,兒子在一傍玩釣魚游戲玩得不亦樂乎,對爸爸的斥責充耳不聞。媽媽問了下經(jīng)過,要求兒子道歉并幫忙。兒子和爸爸說對不起,但爸爸還在生氣,說不用。兒子立馬和媽媽說,“他說不用?!北阌掷^續(xù)玩了。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也會生氣。但現(xiàn)在,媽媽盡量試著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角度一換,立馬覺得爸爸也有不妥之處了:
1、不應該只是命令式的語氣跟孩子講話,應該和他對視著征求意見,問他是否可以幫忙收拾衛(wèi)生;
2、賭氣說的話意思是反的,但因為孩子之前沒有類似經(jīng)歷,所以體會不到爸爸憤怒的情緒。他聽到爸爸不用他收拾了,便認定這是爸爸的真實意思表示,覺得自己可以繼續(xù)玩耍。
晚上睡覺前,媽媽端來了洗腳水,讓兒子自己洗腳。后來,兒子把水全部弄到地板上了,汪洋一片。換作以前,媽媽會大發(fā)雷霆??涩F(xiàn)在媽媽覺得應該管理好情緒,先解決問題,再調(diào)查原因。于是,先拿來了一個拖把拖水,并要求兒子再去拿一個來幫忙。兒子連忙去拿了另一個拖把過來,并賣力干著。兒子見媽媽把吸了水拖把通過把手擠干,也學習著擠,可因為力氣太小,不成功。又拖了一陣,兒子嘗試去衛(wèi)生間擠水。一陣努力后,回來告訴我,“哎,媽媽,我知道怎么弄了。我把拖把放在馬桶上面(找了個固定點卡住,就可以解放出雙手),然后(兩只手)再一擠就行了……”事后,又興奮的告訴媽媽,“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這是個吸水拖把!”
過后,心平氣和的問兒子,為什么要把水全弄到地上。兒子說,“不是,媽媽,我想讓涼水上一邊,熱水上一邊,這不這面(中間)就是溫溫水了么……”問他,“你試驗成功了?”答:“沒有!”
如果當時控制不了情緒,發(fā)了火,孩子不會發(fā)現(xiàn)“吸水拖把”,不會知道如何自己就可以把拖把中的水擠出來,媽媽恐怕也沒機會知道孩其實是在試驗在一個盆中是否可以把熱水、涼水分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觀念:家長為什么不能打罵孩子?
育兒觀念:家長為什么不能打罵孩子?
人在十八歲之前都被稱為孩子,孩子是不可以隨便被打罵的.可是,有時,孩子實在是太可氣了,但打罵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盡管表面上,孩子服從了,但在心理上,不能解決根源問題.
由于孩子從小認知上的模糊和不正確,所以孩子沒有具備保持原則的處事態(tài)度和做法,沒有正確選擇的能力,沒有果斷處理事情的能力,同時也沒有具備承受事情的能力等等,所以,會出現(xiàn)問題.小到生活的細節(jié),大到自己的前途.
非常理解家長,在孩子三歲之后,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觀等已經(jīng)建立,三到六歲如果沒有及時得到糾正,七歲基本定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所謂的挫折,這些挫折,會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或是不知道的認知等.家長會屢次地詢問,為什么會這樣呢?作為家長,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家長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大多家長都是這樣,孩子出現(xiàn)問題,家長首先是著急,然后是不良情緒,憤怒、埋怨、急噪等等.
二、家長不能理智地分析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孩子是父母及家長共同培養(yǎng)的結果,不能單純地說某一方面的問題.
三、家長需要認知上的正確性和言行一致,有的家長能意識到,有的家長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其實就是在教孩子.
四、家長需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溝通交流是很好的辦法,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才能把心理話講給家長聽,否則,就是長期的壓抑和壓制,時間一長,不可能不出現(xiàn)問題,當問題出現(xiàn)時再面對,就很棘手,不如,早發(fā)現(xiàn),早解決.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家長首先從心理上不要拒絕和孩子一起成長,什么是天倫之樂?和孩子一起成長就是天倫之樂;和妻子一起生活,解決生活、工作、學習上的一切問題,幫助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就是幸福.幸福的定義不是隨性,更不是任性.人,只有有原則、節(jié)制地活著,才能體驗快樂和幸福.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自由的.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從有了自我意識后,就有了自私,自私是每個人都有的,但過分的自私是大家都不接受的.過分的自私首先會體現(xiàn)在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態(tài)度上,所以,讓孩子養(yǎng)成同理心是很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能力,就是一種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上體諒別人、理解別人、感受別人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他在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能考慮別人.現(xiàn)在,我們的孩子尤其需要同理心,因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是年輕一代展示自己個性魅力的年代,如果,他們不具有同理心,將會在很多方面遇到問題.如果,家長的同理心不夠的話,請與孩子一起練習,這沒有什么的,只要是自己不具備的能力,如果想具備,那就再練習好了,一點兒也不難,態(tài)度決定一切.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如果家長能經(jīng)常地反思自己的言行,那將對孩子是一個非常好的影響,事情分主觀和客觀原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過分地強調(diào)主觀原因或客觀原因,并且,主觀原因應該是主要的.如果具有這種內(nèi)省智能的話,那將是巨大的財富,因為這個能力將讓人擁有才能,一種智慧,一種能讓人面對問題和圓滿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般來說,人們往往把人分成感性和理性.還容易把女人歸為感性,男人歸為理性.用成功學理論來說,成功人士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體,既能感性地去感知事物,又能理性地去解決.如果單純地具有或偏重于感性或理性,在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都會有偏差的.在中國的人情世故上,人們偏于感性,但在法律上,那就是實實在在的理性.
從感性和理性方面來分析,家長不能打孩子這類事情,打孩子是非常感性的,為什么不理性一些呢?光有理性,不打孩子,也不解決問題,也是不行的.只有感性和理性地分析和解決,才是目前為止,最好的方法.當然,孩子的問題太多,具體事情,需要具體分析和解決.
從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來看,中國經(jīng)歷了過長時間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帶給人們一種專制,一種獨權.其實,就是一種自私和任性,凡是,不過分自私和任性的帝皇,還是能受到人們的尊重的.但遺留下來的根源問題是家庭問題,現(xiàn)在家庭問題,還是跟我國的傳統(tǒng)分不開的.
從現(xiàn)代社會來看,人們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都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這一點,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也要讓我們的孩子們認識到這一點,這對于孩子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放松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好心情,讓自己擁有一個好情緒和好情感.只有放松了自己,才能輕松地去對待別人,才能不打罵孩子.才能寬容和豁達,試試吧!
對了,有一種很好地排毒方法,可以教給孩子和自己,就是拍手,拍手是一種很好的放松自己的方法,試試看,有效果一定告訴我們.
育兒觀念:家長請不要輕易為孩子許諾
育兒觀念:家長請不要輕易為孩子許諾
新學期開始了,班里又陸續(xù)迎來了幾位新入園的孩子,這讓我們原本忙碌的開學的準備
又增添了不少的困難,聽著他們的哭鬧聲又讓我們回到了剛接收小班時的樣子,好在他
們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一周過去后,他們已經(jīng)基本融入了新的環(huán)境,適應了幼兒園生活
,這讓我們緊張的心情稍微松了口氣,在剛入園的孩子中有個叫崔靖浩的孩子特別吸引
我們的注意。
崔靖浩與別的新入園的孩子不同,他剛來到班里時,沒有哭鬧的現(xiàn)象而是非常的安靜,
雖然他的媽媽說他曾上過幼兒園,但他轉園后的表現(xiàn)的未免也太乖了,我和張老師在安
撫好其他孩子的同時也很注意觀察他,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表現(xiàn)得很好,我們以為他真
正的融入了集體,同時他的媽媽想讓他在幼兒園吃飯,事情就在他在幼兒園里吃飯的這
幾天開始了,他開始了與我們的“對抗”,先是無休止的哭鬧,再就是拒絕吃飯,幾天
下來我們也被折騰得夠嗆,我們用盡了“哄”、“喂”、“講道理”等所有的方法都無
濟于事,針對他的情況我們對他的媽媽做了溝通,可他媽媽的態(tài)度卻很不屑,只是說他
哭一陣就沒事了,但這樣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我們接練幾天找媽媽談話、溝通,可也
無濟于事。
現(xiàn)在的崔靖浩表現(xiàn)的好多了,已開始了在幼兒園吃午飯,苦惱的次數(shù)逐漸減少,這讓我
們感到很欣慰,現(xiàn)在我們時時對他的好行為及表現(xiàn)表示鼓勵,并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他,
,讓他樹立自信。這件事情之后我們也找到了他反常行為的根源在哪里,那就是家長的
輕易許諾,也許在我們大人心里隨口說出來的話不算什么,但他們畢竟是孩子,我們隨
便說的話他們就會當真,崔靖浩來上幼兒園時他的媽媽就對他許下了很多的承諾,比如
:放學后我給你買XX;今天是最后一天在幼兒園吃飯,明天我們就回家吃等等,可是這
些諾言一句也沒實現(xiàn)過,你讓孩子怎能不反抗。家長們,想想自己為孩子許下多少諾言
,有多少是說到做到的,我們時時給孩子說不撒謊,要誠實守信,可我們自己有做到了
嗎?
家長育兒心得:不打不罵不著急
這次家長會讓我有些意外。
因為幼兒園還邀請了何振老師做一個題名為“教育家長從家長做起”的講座。時間安排在家長會之前的1個多小時。
何振老師并不陌生,馮德全老師在文二路杭州師范大學幼教大禮堂做了一個教育演講,當時何振老師作為家庭教育問題研究實踐專家出場,精彩地詮釋了早教的經(jīng)驗以及成效。何振老師領出了他的兒子,那個其貌不揚的小男孩,在學校里是連跳幾級的優(yōu)等生,體育成績優(yōu)異。這些留在我的記憶里非常深刻。
沒想這次又遇上了,而且是在開家長會之前。
這次何老師講了兩個問題:1.孩子任性哭鬧,怎么辦?2.早期閱讀問題。
對于孩子任性無理哭鬧的解決方法有關鍵性三點:1.不要訓斥和罵。2.不要打。3.不要著急。家長用平和的態(tài)度和語氣表明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繼續(xù)哭鬧就告訴他:你可以哭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總之不管你哭多久,這個無理的要求我都不會滿足你。
因為家長不會任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在有需求時,為達自己的目的會想辦法得到家長的支持?;蚴峭ㄟ^自己的勞動獲取自己所想?;蚴峭ㄟ^贊美等語言表達獲取父母開心,家長要適時肯定和鼓勵孩子贊美他人的行為。這樣孩子逐漸學會通過自己的勞動、通過贊美來他人達成自己的愿望,這兩種才能需要培養(yǎng)。這與想要得到某種東西任性無理哭鬧有天壤之別。
關于早期閱讀問題,何老師講到三點:
1.要提高認字速度,可以通過點讀(也就是我平時說的指讀,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的指過去)。
2.家長堅持每天讀書,以吸引孩子。主要是養(yǎng)成讀書、讀故事的習慣以及快樂的讀書,當孩子不愿意聽的時候,不要強迫。另外提到很多打斗情節(jié)的動畫片,盡量不要讓孩子看。
3.怎樣選擇合適的書給孩子讀。何老師提到挑書的三標準:A:圖畫簡潔、色彩不鮮艷的書。B:文字比較少,不要密密麻麻的文字。C:文字大。繪本比較適合幼兒閱讀,何老師報了十幾種繪本的名稱,很幸運的,囡囡已經(jīng)讀了很大部分。
最后,何老師以這樣的話語作為演講的總結:一個家庭中,如果男人能主動承擔責任教育孩子時,教育效果會比媽媽好的多,因為男人理性,說話會到點子上,孩子容易聽取。而媽媽相對會啰嗦些,同樣的事情會重復多遍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若爸爸不能承擔更多責任,媽媽也不要抱怨,抱怨沒有用,反而影響家庭和睦,影響孩子的發(fā)展。
小記:何老師的演講很好,作為一個父親,他能那么細致結合教育孩子的經(jīng)歷,作這么多場演講非常的不容易,非常佩服他。我學到了有用的東西,也擯棄了一些觀點。在早期閱讀方面,我認為那些繪本和故事只能作為“茶余飯后”的點心,而不是主食。他介紹的那些繪本,囡囡讀了大部分,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繪本,畫面之精美絕倫,真的不是語言可以表達,我也非常的喜歡。
但是這些故事書和繪本,無法達到給孩子系統(tǒng)地蒙正養(yǎng)心。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從小給她扎德行的根。當天地初開,萬物都還脆弱,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培養(yǎng)孩子的孝敬、善心、八德、責任心、正氣……,這才是最關鍵的。
讀國學經(jīng)典,從德育入手,孩子的根養(yǎng)好了,做人的基礎夯實了,識字的速度也不自覺的提高了。
這是我在給孩子做早教的過程中,走過很多彎路之后實踐得出的結論。
育兒觀念:是的,孩子不壞
育兒觀念:是的,孩子不壞
為了活躍學生增添生活色彩,又能教導、啟發(fā)學生。在午托或課后時間,安排時間讓學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孩子不壞》。
看了電影《孩子不壞》,其實這些孩子,要的就是關懷、愛、溫暖。很簡單的東西,但他們就是沒有。誤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里缺乏溫暖,小小心靈受傷無數(shù),尤其是對父母從失望到絕望到恨之入骨甚至不共戴天,又求助無門,那種痛苦的煎熬只好透過另一個管道來發(fā)泄。很奇怪的就是,接觸了黑暗,利用黑暗來平衡心理的傷痛,往往就是絕路的開始。孩子會變壞,家庭和父母的關系都是源頭,父母愛孩子天下每個父母都知道,但是執(zhí)行起來的過程中,有那麼多的干擾和影響,正因如此父母要守著一個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從電影中學生們深深地被主人公所打動。即使輸了,我們一點也不氣餒。因為我們學會了看好的一面,再壞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事也有壞的一面,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正如電影中劉老師所說的,自己變化了怪社會怪父母,他們可以代我們挨鞭坐牢嗎?怨恨父母其實是在懲罰自己,自己的前途自己負責。只要沒有放棄自己,這個社會也不會放棄你。
我想告訴大家:是的,孩子不壞。只要沒有放棄你所相信的,不管什么事一定可以獲勝!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我的周圍有些朋友在談育兒時,會說孩子打一打也沒什么,孩子會因此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以后會“長記性”。而我總是急切的想要與他們爭辯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傾聽孩子》、《游戲力》這些好書幫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內(nèi)心,讓我與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實對話。
70后的家長中,童年沒有挨過揍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當時,我在家里被很多親戚稱為“被溺愛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懲罰”。那次是爸爸正在寫材料,我在邊上非讓他給我聽寫生字,被磨煩之后,爸爸伸出了鐵砂掌。我當時驚訝大于恐懼,因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負”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強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當我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威脅爸爸,他都不停下時,才認清形勢。我說:“別打了,我錯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絕對沒有一丁點兒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認識。事后我對爸爸說:“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難受不難受?!卑职执蛲晡?,一會兒就后悔了,一個勁兒的求我原諒,好話說了一籮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諒他。這次的事情讓我想不明白,為什么這么愛我的爸爸會下此狠手,我不能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這個事實。所以我后來反復的欺負他,在他跟前說話不算話。其實我就是在反復的驗證——爸爸是否還愛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驗,一直沒有再對我發(fā)火,于是我也逐漸的消除了對他的恨。
我想身邊很多人早就忘記當年自己挨打、受懲罰時的感受了,所以能夠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時,理直氣壯的邊打邊說:“我是為了你好,才打你的?!边@個邏輯如何讓孩子來理解?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什么讓我們揮起了手?孩子的行為僅僅是點燃引線的那一點點火星,而炸藥,其實是我們集聚已久的個人負面情緒。雖然我爸爸早就忘記了當年打我的原因,但當我們一同回憶過去的時候,他總是肯定的說:“一定是那天我本來就很煩,你又在邊上調(diào)皮搗亂。我對你那么好,這么點兒事兒你還記得哦?!?/p>
我當了媽以后,立下誓言——絕不打孩子(打過一次,很懊悔),但是總有很多忍無可忍的時候,會生氣的不理孩子。我還用一個前幾年比較時髦的詞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冷處理!
當孩子不太聽話,或者是我認為他犯了“錯誤”的時候,再三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憤怒的轉身離去,讓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撲上來抱著我的腿哭哭啼啼,我會適時的問上一句:“知道錯了嗎?”兒子很執(zhí)拗的不說話,或者繼續(xù)他的錯誤行為。我很奇怪他為什么就不能嘴軟點兒呢?最近兩年我常常會想兒子犯擰,跟我當年在挨打時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其實是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我想試試我與你的聯(lián)結到底怎么樣?你能否經(jīng)受住我的考驗。很遺憾的是,當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沒有經(jīng)受住這個考驗。
打孩子是家長特別無能的一種表現(xiàn),說明你已經(jīng)沒有任何辦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說明你只能恃強凌弱了。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議或者是爭執(zhí)什么問題的時候,老板最后的態(tài)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別說了,你再這樣只有炒魷魚一條路了!”
《游戲力》一書中對冷處理的后果是這樣描述的:冷處理,是人類特有的摧殘孩子的方式,但不知為什么卻成了時髦的“積極育兒”工具。冷處理最大的弊端,就是會使本已感到孤獨和聯(lián)結斷裂的孩子,在內(nèi)心更加孤獨。
對于少數(shù)孩子來說,冷處理也許可以提供冷靜和反省的機會。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它是一種折磨。孩子需要撫慰,害怕孤單,在他們眼里,冷處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間,是一種驅(qū)逐。為了抵抗這種“驅(qū)逐”,他們會制造出更多的麻煩。
他們可能會可憐兮兮地承諾,堅決改正,不會再犯,好好聽話,但到了下次還是做不到。他們由于恐懼而被迫做出承諾,而實際上卻沒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們卻總是給他反復的演示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