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jīng)常被欺負,要教他還手嗎?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幼兒園說課稿要脫稿嗎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經(jīng)典故事我有較長的國內(nèi)外早期教育工作經(jīng)驗 回國后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早教市場朝氣蓬勃也野蠻發(fā)展 初來媽網(wǎng) 如果大家愿意看 今后會定期和大家分享討論些家長經(jīng)常問我的問題:
孩子經(jīng)常被欺負,要教他還手嗎?
在我從事教育的十年中,這是被問得最多問題之一,是很多家長的疑惑。
其實我也明白,以牙還牙,被欺負了就打回去這樣的論調(diào)當然看起來更解氣,更爽。畢竟,憑什么自己的寶貝要被別人欺負呀。
但我還是想向各位家長重申一下,我們教育專業(yè)給出的答案是,不要打回去,因為最重要是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打人并不能解決問題。
那么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步:找出沖突發(fā)生的原因。我處理過的小朋友打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有起因的。最常見的是搶玩具和言語上的沖突,因為小朋友,特別是在2歲左右,小朋友剛開始有自我意識,這個階段小朋友會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學術(shù)上成為“自我中心”(egocentric)。這并不是自私,是他們在這個階段還不明白什么叫做分享,所以在物品的歸屬上(比如說玩具、書本)會經(jīng)常性與其他小朋友產(chǎn)生沖突。另外,比較小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弱,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會用肢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時候在家長看來就成了“打架”。
所以我們第一步應(yīng)該找出孩子被欺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是因為玩具或者其他物品的爭搶而造成的打鬧,頻率不是很高話,家長不需要特別擔心,因為合格的幼兒園都能較好地解決。如果是高頻率的無理由地被欺負,則需要引起我們強烈的重視。
第二步:和孩子溝通在我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而是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應(yīng)該教會孩子在遇到這種情況應(yīng)該怎么做。
我們要告訴孩子當被其他孩子打時:
第一是告訴孩子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第一時間打回去。打回去當然解氣,但這會對孩子造成兩個困惑。
一是,我該不該遵守規(guī)則。一個正常的幼兒園肯定是規(guī)定小朋友不能打架的。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打回去,會讓孩子很困惑,我到底要不要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如果我可以不遵守這個規(guī)則,是不是可以不遵守其他的規(guī)則。
二是,我是不是可以通過打斗來獲得我想要的東西,最終可能讓孩子變成一個霸凌者。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叫小D,小D小時候我見過,虎頭虎腦的特別可愛,也很乖。他們班上幾個霸凌者經(jīng)常欺負他,他姥姥就告訴他,你別被人欺負,你可以打回去。還去學校威脅老師,弄得老師最后也不管了。最后小D和他姥姥說,不是打別人就是被人打,他最后成了他學校最大的霸凌者,希望能給各位一些啟示。
第二是遇到其他孩子欺負你時,應(yīng)該怎么做。
一是樹立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告訴他,無論如何欺負人,打人是不對的,用打人的方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二是,利用語言的力量。對于幼兒來說,語言是可以起到較強的作用的。告訴你的孩子,當別人欺負他時,大聲地說“不”“不要”“我不喜歡你打我!”“請讓我一個人玩!”如果不能阻止,則先走開。如果孩子被打,也要提醒孩子告知老師,或者進一步由家長找到老師,要求學校方重申規(guī)則,讓所有孩子都明白霸凌是錯誤的并且需要承擔相應(yīng)的后果。
我不建議家長在第一時間直接去找打人者的家長對峙,因為最重要的是可以由孩子自己解決打鬧的問題。在美國任教時,更是規(guī)定老師不允許在意外事故報告中透露孩子的真實姓名,如果發(fā)生打鬧,我們被要求用女孩,男孩這類的詞代替孩子的姓名。
在這,我想再和各位分享一個我學生小Y的故事。 小Y是一個非??蓯鄣?歲男孩。這個孩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中年得子,是全家人的焦點。
可能受到他父親,一個強勢的領(lǐng)導(dǎo)人員,的影響,小Y很大方,也非常要面子。
可就是這樣個可愛的小男孩,在開學的第一周,把班上一半的孩子都打了。導(dǎo)致其他家長非常擔憂。 當時,我和助教緊急和Y的媽媽面談。 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 Y并不是aggressive(有攻擊性)的孩子。他只是因為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并和其他孩子一起相處。他打人,80%是因為玩具的問題,20%是因為其他小朋友沒有仔細聽他說話,他覺得沒面子。
后來,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全班范圍內(nèi)的教導(dǎo)怎么解決搶玩具和分享的過程。提醒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用語言解決問題。 第二,密切的關(guān)注Y與其他孩子的互動,如果發(fā)現(xiàn)他有打孩子的前兆,及時的引導(dǎo)他。 第三,與Y的媽媽以及家人達成一致,如果在家里,Y出現(xiàn)打人的情況,會參照學校的方法來處理。第四, 當班上發(fā)生其他的打人事件的時候,會及時的制止并引導(dǎo)全班孩子思考如果自己解決問題。第五,在課程中,會模擬打人的場景,并請Y或者其他打人的孩子來解決問題。在經(jīng)過大概1個月的時間反復(fù)貫徹以上的5條紀律,我的班級的孩子打人情況基本上消失了。尤其是Y,他反而成為了我的好幫手,經(jīng)常幫助其他孩子解決爭搶玩具的問題??吹搅藛幔诤⒆觽兊氖澜缋?,真的很少有絕對的善和惡,也許只是因為我們不夠懂他們而已。
第三步:更換環(huán)境在日常生活中,上面我們討論方法已經(jīng)可以應(yīng)對大多數(shù)的情況,但還是有可能遇到,霸凌者因有暴力傾向而無理由欺負別人,而且對方家長無力或無心管教,學校也無法徹底處理。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呢?
我在美國求學期間在很多所不同的幼兒園實習過,它們分散在不同的區(qū),有經(jīng)濟發(fā)達的上東區(qū)也有比較混亂的Bronx(巴朗區(qū)),每個區(qū)之間環(huán)境的差異非常大。這類小朋友我遇見過,他們不當?shù)男袨閹缀醵际窃从诩彝ヒ蛩?,父母教育程度較低或者家庭關(guān)系緊張。不同于我們在《超脫》、《死亡詩社》等經(jīng)典電影中看過的橋段,偉大的教師挽救了生活不幸的學生?,F(xiàn)實中,如果父母放棄看管,學校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對于這部分學生,大部分學校會給予勸退。但目前,我國的各項監(jiān)管措施還不完全完善,學校在執(zhí)行層面差異也很大。如果碰到有暴力傾向的霸凌者,且學校疏于監(jiān)管,那么我建議給孩子轉(zhuǎn)學,讓孩子去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因為當前的學校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保障與關(guān)愛,是一所不合格的學校。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其他孩子的行為,但至少,我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什么才是對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被欺負該不該鼓勵她還手?
孩子被欺負該不該鼓勵她還手?周末的時候三個小朋友和佳寶在小區(qū)里的健身廣場玩,和諧地玩了一個多小時后突然聽到一個小朋友大聲的說:讓你推我,然后速度的把另一個男孩推倒在地,之后被拉開了,由于后來被推倒的男孩手著地的時候擦破皮了,這個男孩的媽媽一看馬上對著另一個媽媽說了你兒子怎么這樣,接著就吵得不可開交,孩子在一邊也沒顧上,我?guī)е軅男∧泻⑷チ松缈堤幚砹艘幌?,其間小男孩對我說,其實當時我想對他道歉,只是還沒來得及說,而且我不喜歡媽媽和別人吵架,這是孩子對媽媽多么直接的表達??!孩子與孩子的世界,自有她們相處的方法,事情發(fā)生的時候過多和過早的介入會適得其反,一如孩子提出的同一個問題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給與她們的答案也是不一樣的,孩子的眼里其實很簡單,如果這兩個媽媽稍微耐心的等待一下,可能也不是這種結(jié)果。
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難免會有沖突,我們不應(yīng)該介入太多,將更多的主動權(quán)給與她們,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一種鼓動勵,但是可以告訴孩子當危險到來時盡量不要讓自己受到傷害。孩子被欺負該不該鼓勵她們還手這不僅僅是個表面問題,問題背后代表的內(nèi)容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做到的一些事和給與孩子好的性格,比如社交、禮儀,平時相處的時候要以身作則,多說禮貌用語,學會感恩、愛與被愛;親子閱讀也不能少,在故事中學會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有了沖突能寬容待人和事;日常生活中多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導(dǎo)孩子思考問題。鼓勵孩子還手與否其實是個品德教育的問題,只要孩子平時吸收的正能量多,至于該不該還手、什么情況下能還手?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她們自己就能處理。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學欺負,你是否會教育他還手?
在校園里被同學欺負甚至毆打,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校園暴力”,就能看見許多觸目驚心的案例。
那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被同學打是否應(yīng)該還手?這個問題應(yīng)該對于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人,不希望灌輸他們以牙還牙的思想。另一方面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表弟小時候比較羸弱,所以在學校偶爾會被同學欺負和毆打。
當一個孩子面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如何反應(yīng)?性格比較軟弱的會選擇連家長都不說自己默默的承受。性格不那么軟弱的則會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
當選擇告訴老師之后,通常老師會讓打人的學生給被欺負的孩子道個歉,頂多找打人學生的家長,然后就此完事,頗有一種清官難斷家務(wù)事的無奈。有人會覺得老師不夠負責任,但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也很難做得更多,畢竟雙方都是未懂事的小孩。但是通常打人的孩子并不會就此收斂,甚至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受害者。而受害者在得知這樣做無效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會報告老師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當選擇告訴家長,應(yīng)該是比較有效的法子。但是畢竟家長沒辦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沒辦法給出全天候的貼身保護。
那么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教育孩子,讓孩子還手打回去嗎?
再講一個故事,小時候經(jīng)常是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經(jīng)常會被一個跟我同年級的胖子欺負。雖然同齡,但是身高體重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于是許多時候選擇忍氣吞聲。但是忍氣吞聲從來就不是對付“惡人”的好法子。這在他們眼中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因為他們知道了欺負你并不用付出多大的代價,反正你也會老老實實的不敢反抗。
直到有一天,當時剛好心情不佳,再加上胖子越來越過分了。當時純粹是很沖動的跟著他在他下車的站下了車,然后一邊哭一邊追著胖子打,無論他怎么跑都緊追不舍,后來胖子也被嚇哭了。從此之后,在公車上還是會經(jīng)常遇到他,只不過沒再被欺負過。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想表達應(yīng)該給孩子灌輸“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理念。而是身為父母,無法時刻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問題時,不是大人眼里小孩鬧著玩這么簡單,可能甚至會給他們留下陰影。因此除了我們看重的品質(zhì)例如禮貌、謙遜之外,還得教會他們怎樣在特殊的情況下學會保護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不隨便動手打人,確實是小孩子的優(yōu)點。但這個優(yōu)點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敢于出手。
孩子被打,應(yīng)該還手嗎?
很多家長朋友在博客、論壇里抱怨說,孩子被人打了,想告訴孩子,被人欺負了應(yīng)該還手,又怕孩子就此成為小霸王;想告訴孩子,忍氣吞聲吧,可在今天遍地是“豺狼”,充滿了競爭與弱肉強食的社會里,長大后懦弱的性格,會被人欺負。
論壇里,家長朋友們有還手派、有忍讓派,一派講求“不主動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還手”,一派講求“不能以暴制暴”。
早教專家指出,兩者可取之處。在現(xiàn)階段,我們倒認為應(yīng)該讓孩子學會打架,把架打回去,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dǎo)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
心理學家說:“打架能增長個體挨打的直接經(jīng)驗,理解拳頭和口頭表達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與被打的反復(fù)操練中,獲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機聯(lián)結(jié)?!?/p>
孩子吵架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因為,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假若他的欲求與別人相沖突時,就會以吵架來解決問題。常打架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自然會找到適當?shù)慕鉀Q方法。通過吵架,孩子們遲早會發(fā)現(xiàn),不用吵架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吵架的現(xiàn)象自然就減少了。換句話說,孩子經(jīng)過吵架可以培養(yǎng)合群性。所以,父母對孩子之間的爭吵,采取何種態(tài)度十分重要??吹胶⒆哟蚣?,我們也只須問吵架的因果,無須責備孩子吵架的事件本身。
其實,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在孩子大家過程中,出現(xiàn)事態(tài)超出孩子所能控制范圍的時候,適當以引導(dǎo),尤其是在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勵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jié)果。
其次,打架是孩子世界的重要溝通方式,也是孩子世界身份地位的得到手段。人際之間的交往、溝通,一旦出現(xiàn)不協(xié)調(diào),就會出現(xiàn)糾紛,解決糾紛的方式,當語言不足以表達,必然出現(xiàn)肢體語言補充。所以,打架是孩子間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中國的父母老師,看到孩子打架,之所以會立即以仲裁者的姿勢出現(xiàn),無非是怕自己的孩子被傷害,或者怕自己的孩子傷害到別人。但是,事實上,打架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當孩子在使用頭腦找尋妥協(xié)點的同時,他們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社會性就慢慢地在孕育了。如果這個過程被父母老師在發(fā)展途中橫加阻隔,必然就把這個寶貴的心理建設(shè)機會給剝奪了,也勢必妨礙孩子協(xié)調(diào)性與社會性的發(fā)展,使孩子成長以后很難得到好人緣。
我們在日常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比較聽話的孩子,性格比較內(nèi)向的孩子,越是不會惹是生非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攻擊,為什么呢?因為好欺負。在動物世界里,以猴子為例,猴王的產(chǎn)生時基于格斗的本領(lǐng),通往猴王寶座的路上,必須擊敗老猴王,同樣在孩子的世界里,要想成為不被別人欺負的人,只能在適當?shù)臅r候,就像軍事演習一樣給其他人留下不好欺負的印象,只有這樣,在以后的日子,才能出現(xiàn)“人不犯我”的局面。
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教導(dǎo)著要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自責自賤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很可能不敢爭取自己應(yīng)得的權(quán)益。
孩子被欺負后會變得自卑嗎?
孩子講道理、性情溫和,可遇到愛動手的小朋友總被打哭,媽媽看了自然心疼!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卑嗎?
[正文]
奶爸您好,很抱歉打擾您!
我平時教育孩子相對比較得心應(yīng)手的,但有一個問題非常困擾我,而且已經(jīng)有兩年了。
就是孩子被人打后該怎么辦?
曾經(jīng)咨詢過一位蒙特梭利國外來的老師,她好像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我也看過一些相關(guān)的書籍,但反手與不反手都各有千秋,我曾經(jīng)教育過我三歲的兒子如果別人刻意的打你你就抓住他的手,即使是打完了也要抓住手,并且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我兒子是那種非常講理,不愛運動,只沉迷汽車和書本的孩子,所以他對打人或被人打沒有概念,被人打以后大都只會哭,他這一哭讓我覺得孩子實在委屈!
奶爸,我個人一直是這樣想的,我不主張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可是遇到愛打人的小朋友總是被人打,我擔心長期這樣下去他會很自卑,很無助,不知奶爸會怎樣處理?
——————————————————
看了你的描述相信你對孩子的教養(yǎng)也是非常用心的。孩子的具體情況我不了解,只能通過你描述的部分考慮,大概和你聊聊
1、對于孩子被打的問題,你教孩子的方法就很好,但可能孩子遇到實際情況時,或許就忘記了。
如果是屬于這種情況,可以平時做角色扮演的游戲,你和孩子分別去扮演打人的和被打的,你可以想一些故事情節(jié),如以前給孩子看過的繪本講過的故事,把這些有趣的情節(jié)加入游戲,通過這種游戲方式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2、平時在家里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發(fā)言、說出自己想法及不同意見的機會。
只有在家里孩子有什么不同意見和想法都敢于說出來、能說出來,在外面與小朋友交往時才能做到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孩子限于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說話比成人會慢很多,這時很多家長往往會急著說出孩子沒說完或是沒表達清楚的話,這樣更限制了孩子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欲望;還有孩子經(jīng)常會有一些奇思怪想,和成人的想法觀點不同,這時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如果家長是鼓勵的態(tài)度,“嗯?你這個想法不錯”,“嗯!你說的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意見!”孩子會越來越愿意發(fā)言,敢想敢說;而如果家長總是急著否定孩子,告訴孩子“正確”的是什么樣,“不對,你聽我說,應(yīng)該是這樣……”孩子會越來越不敢說
3、不貼標簽,不要當著孩子總說他“被打”,“不敢還手”這類話,那只能強化這一結(jié)果。可以換種方式,如:你遇到小朋友用了你不喜歡的方式,推你了、伸手抓你……
4、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接納是給于孩子力量。
孩子被打哭了找你,你可以對他說:我想你一定很不開心,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也會不高興的……(先接納孩子的情緒);那我們想想,如果再遇到這種你不喜歡的情況,我們可以怎么做呢?(情緒平復(fù)后引導(dǎo)孩子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孩子有可能說出你教過他的方法(強化加深一遍記憶);也有可能說出一些他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我害怕、我不敢……”這時接納孩子的感覺很重要,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如“這有什么好怕的?”這類話只會令孩子覺得自己更不如人;
“額~媽媽小時候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也害怕……”(這樣接納認可孩子的感覺,孩子會覺得,哦~原來媽媽也會害怕,不是只有我這樣,孩子心理會釋然,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感到羞愧、自卑)。這時孩子可能會好奇的問你更多你小時候的情況?!皨寢寗傞_始遇到別的小朋友做一些動手或是媽媽不喜歡的方式,媽媽哭著告訴姥爺,姥爺給媽媽講當小朋友動手時,你不喜歡,可以試著抓住小朋友的手,告訴對方你不喜歡這樣啊,這樣做是不對的。剛開始媽媽也不敢,可后來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不開心啊。我就想試一試姥爺?shù)姆椒ò?,試一下也沒什么壞處。結(jié)果有一次媽媽又遇到小朋友推倒了媽媽,媽媽就給自己加油,爬起來抓住那個小朋友的手告訴他,我不喜歡你推我!結(jié)果后來他就不推我啦,我們還在一起玩的很開心”(通過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這種情景模式,孩子會更有興趣聽,也印象更深)
上述這些只是個例子,你理解了這個接納的意義,思考孩子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想更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
5、平時與年齡相仿的孩子發(fā)生沖突,盡量不介入,給孩子時間,讓孩子慢慢從中嘗試著去學會如何處理;遇到比孩子年齡大的孩子,你可以介入阻止
6、孩子成長過程中,盡量多讓爸爸陪伴,父親身上的一些男性特質(zhì),是媽媽無法給予孩子的。如果父親愛運動、有責任感、有勇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這些東西都會無形的傳遞給孩子
最后說下你的擔心,通過你的描述來看:
我覺得你沒必要擔心,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愛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愛什么且能沉迷進去,這是一種自我成長構(gòu)建狀態(tài)很好的體現(xiàn),這樣的孩子通常不會自卑,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跟隨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走;而且孩子的自卑通常也不會因為這樣偶爾的外部事件就造成,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更重要……
【奶爸說】
1、這是前兩天一位媽媽的咨詢,昨晚在孩子們都睡后,才抽出時間來寫了這篇回復(fù)
今天早上看到這位朋友的留言:您説的非常對,孩子的自卑更多的是來自家庭,以后我要更注意了,并且跟您學習更多的具有正能量的育兒知識。之前很擔心您不會回復(fù)我,我所想到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可能像我這樣尋求幫助的人會很多,所以考慮了很久才發(fā)給您的,謝謝奶爸!
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咨詢我確實來不及一一全部回復(fù),畢竟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多時候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向沒能做出回復(fù)的朋友表示歉意。
但我還想說一點的是,孩子的問題、自己的困擾,即便沒得到回復(fù)又能怎樣?把問題描述一遍,發(fā)出來對自己沒什么損失。而且在自己描述事件過程中,你會仔細回憶、思考這件事情該如何客觀的描述記錄清楚,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和總結(jié),很多時候在自己描述的過程中,有些答案不知不覺的就出來了,就好比寫育兒日記、心得記錄是一樣的。
2、孩子被打,被欺負一直是咨詢里很多的一類問題
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些孩子是性格溫和的,而有些孩子是平時在家里總受到家長的暴力鎮(zhèn)壓,孩子的自信、勇氣在家中早已經(jīng)被家長磨滅掉了,到了外面又怎么可能變得不一樣、勇敢起來?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還手
一位媽媽說,她一段時間以來都很苦惱。
孩子4歲半了,在幼兒園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園非常順利,一點也沒有哭鬧,只有一次,接他時晚了幾分鐘,看到別的孩子被爸爸媽媽接走時哭了。
一個月以后,孩子突然開始不愿意入園,而且非常愛掉眼淚。孩子屬于特別乖的那種,基本上沒有大聲哭鬧過,有了委屈會掉眼淚,會哽咽著說話。
問過做幼兒教師的朋友,說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告訴他必須去。
按照朋友說的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生病,幾乎每個月一次,每個月至少一個星期去不了幼兒園(以前他很少生?。?,再送去的時候,感覺孩子明顯不愿意,說還想生病。
春天來了,帶孩子去公園玩,見到孩子班的一個小朋友,才無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孩子欺負。
孩子很知道謙讓,如果有別的孩子和他搶玩具,他總是撒開手,自己則去玩別的。從沒有見過他和別的孩子爭過玩具,也沒有見過他動手打別的孩子,看見過別的孩子向他動手,他總是怯怯站著,從不知道躲閃,打疼了叫媽媽。一次被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抓破了臉,一年多了,膚色也沒有恢復(fù)正常,而那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后來被媽媽們看到就躲,也一直沒有別的玩伴。
原以為孩子爭執(zhí)是很正常的事,總有一天他會學會面對,最起碼學會躲開,結(jié)果并非如此。
問孩子別人打他怎么辦,孩子說:“我告訴老師了,可是老師沒有批評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說孩子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可問題是打人的孩子繼續(xù)打人,被打的孩子繼續(xù)被打。向媽媽們請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媽媽說的方法就是躲開、告訴老師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媽媽們觀點也相當一致,就是一定要學會還手。一位媽媽說得更甚:“我直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不還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從不吃虧,也鍛煉了孩子的好勝心?!?/p>
于是也告訴孩子別人再打你你要還手,你還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開始幾天,孩子每天還是會說誰誰打他了,告訴老師了,老師沒批評他,問他為什么不還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樣子。又過了幾天,孩子說:“我還手了,他還打我。”
沒有一個媽媽聽說孩子被欺負不心疼的,本想告訴孩子繼續(xù)還手的,可又擔心如果真的教會孩子還手了,不知道會不會出來一個先動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說,讓孩子還手,就是讓孩子相互傷害。老師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還手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對于老師來說,就是讓事態(tài)盡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還手,那么一般比較好管理,也不容易鬧出大事。
可是,對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歡欺負人,專門找那種不反抗的孩子欺負著玩。這樣的孩子,當然是不喜歡人家還手打他??墒?,長此下去,他又會被嬌慣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