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過早讓孩子表演到底有何危害?
發(fā)布時間:2020-07-27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表演活動方案 幼兒園的游戲有哪些導讀:唯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為這樣一種人或是那樣一種人,一個人的野心、夢想、偶像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xiàn)。這里面唯一忽視的就是孩子這一個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母才會以孩子的表演來滿足自己的虛榮。
父母為何喜歡讓孩子表演?過早讓孩子表演的心理危害是什么?還有究竟多大的孩子適合單獨表演?這都是需要我們父母面對的問題。
熟悉的場景
每逢兒童節(jié)朋友圈里總會曬許多孩子的節(jié)目表演,單人的、雙人、多人的,各種匯報演出和才藝秀,學校和父母都非常熱衷于這樣的表演,領導喜歡看、學校需要這樣的品牌展示、家長更是炫耀的資本,同時大家也肯定看到了許多孩子表演時出洋相的視頻和畫面,日常生活中:“來,給叔叔阿姨們背首詩、彈段琴!”
父母讓孩子表演背古詩、唱歌、彈琴等才藝秀,極大的滿足了父母的成就感和虛榮心,卻很少關注表演的主角——孩子,孩子的內心感受是什么?表演會給孩子帶來什么?也許一次不完美的表演帶給孩子一生創(chuàng)傷。父母為何喜歡讓孩子表演?過早讓孩子表演的心理危害是什么?還有究竟多大的孩子適合單獨表演?這都是需要我們父母面對的問題。
首先父母為何樂此不疲的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其實不光是父母喜歡讓小孩表演,我們成人何償不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每天上演一出出炫耀和表演的人生戲碼。
進化心理學上有個人類之間地位競爭的炫耀假說,這是由人類學家霍克斯提出來的:女人們都喜歡和展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能力的男人為伴:炫耀他們的肌肉、他們的守獵技術、他們打到的獵物、他們的歌聲。這意味著女人們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安全及照顧。同樣男人們都喜歡和炫耀她們健美體型和善良品質的女人為伴,這意味著男人能等到更好生殖快樂及繁衍更多的后代。炫耀和表演的意義在于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生存質量。所以遠古到現(xiàn)在人類,從小孩到老人,從男人到女人都在炫耀表演著自己的衣著、學識、才藝為的就是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包括吸引更多異性的資源),讓人生更有價值和成就。
同樣現(xiàn)在巨大的社會生存競爭,逼迫年輕的父母必須培養(yǎng)孩子更多的才能,父母相信這些技能一定會幫助到孩子將來的人生,父母有兩個善良的信念:一是孩子越早會一些別人不會的東西,孩子將來的成就更大,如傷仲永的故事。二是孩子會的技能越多(包括表演技能)將來人生的收獲越多,所以我們要上更多興趣班。
這些表演帶給父母的好處就是:一、我是個優(yōu)秀的父母,你看正是我的優(yōu)秀才培養(yǎng)了如此優(yōu)秀的孩子;二、體現(xiàn)一個愛孩子的偉大父母形象,愛你才舍得如此的投資你。但事實上,唯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為這樣一種人或是那樣一種人,一個人的野心、夢想、偶像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xiàn)。這里面唯一忽視的就是孩子這一個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母才會以孩子的表演來滿足自己的虛榮。
大人又為何如此喜歡看表演呢?曾經有位有名的心理咨詢師,一天來了位來訪者,說他非常的焦慮,非常的不快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咨詢師就對他說,聽說劇院里有位喜劇大師,每個人觀看他的節(jié)目都能快樂很久,你也可以去試試。那位來訪者說,我就是你們所說的那位喜劇大師。
看別人表演有三大好處:滿足參與歸屬感,劇中總能有讓自已參與角色,滿足正義感、滿足成就感;總有不如自己的人在表演中出現(xiàn)。觀看孩子的表演除了驚嘆孩子們的才藝外,更多的是孩子們表演中純真的洋相總是能讓大人開懷大笑。所以朋友圈中孩子們出丑的照片和視頻總是絡繹不絕。
根據兒童人格發(fā)展理論,讓孩子表演會對孩子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YJS21.COm
不信任與焦慮
我曾經有個來訪者講述過這樣一件事,他從小就被父母為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而被逼著各種表演,那種害怕、委屈、不情愿的心情到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特別有一次隨父母參加一次大型婚禮,父母突然抱著他上臺,讓他唱一首歌,他當時毫無準備,很不情愿,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面子,要是不答應就會被罵不懂事兒,那種害怕的心情到現(xiàn)在想起來手都會抖、心跳也會加快,關鍵是他覺得是父母出賣了他,以后他再也不愿意隨父母出席別的活動,也就是他不信任他的父母了,同樣成年后也不太信任別人,擔心隨時會被信任的人出賣。
在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就是要培養(yǎng)對父母的基本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沒辦法建立,孩子就會產生持久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及焦慮。健康的人格需要信任的基礎,這樣才會進入下個發(fā)展階段。否則不管年齡多大都無法信任自己和別人。
自我懷疑
一個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他講述過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小時候他經常被父母和學校鼓勵到臺上演講,他對自己的演講能力也非常有信心,在一次全市關于一個政治主題的匯報演講比賽中,市領導、校長、老師、父母、甚至親戚都在臺下,他上臺居然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忘了,后來居然緊張得尿了褲子自己都不知道,從此以后他再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演講能力的人,甚至自我懷疑就是一個完全無用的人,讓父母和學校都丟了臉,孩子還無法把行為和自我這個人區(qū)別開來,別說孩子,就是許多大人也做不到。自我懷疑的孩子需要將來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重新自我肯定重建自我。
內疚和羞愧
還是上面那名主持人,由于那次是全市的政治主題的匯報演講,由于他的發(fā)揮表演失常,學校沒有獲得任何的名次,領導還被批評了,父母也覺得臉上無光,他就特別的內疚,覺得對不起學校和父母,所以到現(xiàn)在還覺得對不住學校和老師,所以學校同學畢業(yè)聚會他都不愿意參加,無法面對當年的老師。內疚和羞愧會深深的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從能量等級上羞愧是最低的。小時候許多人就被逼經?!氨硌荨?,如果不從,父母就厲聲訓斥,“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啦,不出趟啦”。
雖然那時候自己小,對大人的這種心理還不明白,但真心覺得委屈和難過。在咨詢中不止一次遇到來訪者因為當眾表演或展示失敗了,受到老師父母的指責而深深的羞愧,這種羞愧感一直伴隨著他們的人生,有著極低的自我價值感。
競爭與自卑
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參加了一項重大的表演比賽,比賽獲得了第二名,但她一點不高興反而覺得非常的自卑,她覺得第二名就是自己的能力不如人。有表演就會有評判,就會有競爭,第一名只有一個,第二名以后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沒有別人優(yōu)秀。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童年的自卑是人邁向悲觀的一生的開始“。一旦學識和才能被作為成功與控制的手段而加以崇拜,那么世上便會有無情的競爭、對立和永無止息的爭斗。
人生如戲
孩子最早的表演從五個月會笑的時候就開始了,孩子知道我要得到父母很的照顧,就得討他們的開心,他們開心了我就能很好的活下去了。父母媽為體現(xiàn)孩子的優(yōu)秀和能干,不斷的讓孩子進行各種表演,表演模仿大人的說話和動作,表演電視里人物的形象,表演得好,大人就夸獎表揚,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正強化。慢慢的孩子就離自我越來越遠,父母需要什么我就表演什么,因為那樣會得到父母的獎賞強化。
特別是經常上臺表演的孩子,顯得特別的懂事,特別的成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能區(qū)分哪個是舞臺,哪個是生活了。這些孩子讓人總覺得有些不對勁,缺少了那份質樸和真實,因為他們太完美了,永遠要展示最完美的一面,他們自己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哪個才是自己的需求,哪個是父母的需求。人生總是要表演,多做點準備,晚點上臺又何妨,面具一戴就無法取下了。
父母該如何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九歲前的孩子不適合單獨表演,大家可以觀察九歲前單獨表演孩子的身體語言,再怎么流利大方,都掩飾不住肢體和眼神的焦慮。欣喜的是一些真正關注孩子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如華德福教育都不會讓孩子過早的單獨表演,也不會進行才藝匯報演出。即使真的需要表演盡量避免單獨讓九歲前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實在不行可以群體表演。
所有的才藝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和有趣,孩子的才藝也不例外,父母可以更好的告訴孩子的是:用分享取代表演。我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才能,在自我享受的同時,我也可以與別人分享我的快樂和才能。表演以取悅他人為出發(fā)點,在意的是別人的掌聲,焦慮再所難免,分享以自我為中心,得失成敗笑罵由人。
學識和才能雖然能幫助我們贏得別人尊重,卻不能解決內心的壓力和沖突,由于缺少對自我和生命整體的了解,才能卻變成了自我毀滅的手段。父母和學校的教育應該喚醒一個孩子的自我認識的能力,而非滿足于自我虛榮的表演,畢竟孩子不是為了實現(xiàn)父母意志的工具。
我們父母有時把對孩子的愛等同于責任,用為孩子好的名義去任意控制、塑造另一個生命,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就來滿足自已未曾實現(xiàn)的欲望和夢想。培養(yǎng)孩子的成功就是培養(yǎng)如何競爭甚至是斗爭,終將會被社會所斗爭,因為是人總會有破綻,既然我們未曾成功過,又怎么忍心讓孩子繼續(xù)加入這場苦戰(zhàn)。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觀念:損害孩子自信的表揚
育兒觀念:損害孩子自信的表揚
當孩子向你展示一幅畫或者其他自己做好的東西時,很多家長會說“太棒了”或“太漂亮了”之類的話。也許大家不知道,這種表揚不僅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反而可能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家長、老師的這種贊賞,只是對孩子所做事情的結果進行肯定,但是孩子們并不清楚,他究竟棒在哪里。同樣的,如果一次他得不到贊賞,他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別人的贊賞產生依賴,甚至覺得別人的評價比他對自己的評價更為重要。小明參加完學校的表演后回到家,媽媽問他:“你今天表現(xiàn)得怎么樣?”小明說:“應該不怎么好,老師都沒有表揚我。”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生活在表揚聲中的小明,習慣于根據是否獲得表揚來評判自己的表演,他不知道怎樣進行自我評價。也就是說,這種表揚往往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其實,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方式不是對其所作的事情作出對或錯、好或不好的判斷,而是要描述他們所做的事情帶來的好的結果,以及詢問他們關于整個事件的一些問題。比如小明問媽媽:“你看我的畫漂亮嗎?”媽媽不需要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哇,我發(fā)現(xiàn)你的畫用了各種顏色,你是怎樣決定使用哪一種顏色的?”接下來,媽媽就可以和小明交流,為什么他在不同的地方使用那些顏色。這樣的對話,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媽媽對他的肯定是因為他用力很多顏色,而且有些顏色用得很到位。這樣,孩子對事情、對自己的能力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而不需要過分依賴別人的贊賞。再比如,媽媽看到小明把房間收拾整齊了,她不是說:“你自己收拾了房間,真乖!”而是把事情描述出來說:“我看到這里有很多變化,書都放到書架上了,地上的彈珠也都撿起來了?!边@種通過描述孩子的活動,以及詢問相關問題而對孩子做出的反應,通常被稱為鼓勵而不是表揚。這種鼓勵會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成就和行為上,會讓他們對自己所作的事情感覺良好,并且不會損害他們的自主性??梢?,孩子更多的是需要鼓勵,而不是那種大而籠統(tǒng)的表揚。
育兒觀念:到底有沒有“天才兒童”呢?
父母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而又好學,各方面都很出眾的天才,但其實這樣的孩子是很少的。
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養(yǎng)“天才兒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種學習啊、訓練啊、書籍啊,就連玩具都和“天才”掛上鉤了,叫做“智力玩具”。
那么,智力玩具對孩子的智力開發(fā)是否有效?
反正不會有害處,除非是孩子由此受到父母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期望。但是,智力玩具不可能使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天才。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環(huán)境與遺傳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怎么培養(yǎng),不可能產生第二個莫扎特。
就算真能培養(yǎng)出“天才”,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很重要啊,非常聰明的小孩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當他們的父母自喜得意時,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許是很棘手的。
朱迪?加爾布雷思在她的《天才兒童生存指南》一書中,列舉了天才兒童的八大弱點,包括“父母期望我們完美無缺”,“我們離父母的要求太遠”等。
專家認為父母誠實坦率地與孩子相處,與孩子一起解決碰到的問題這很重要;父母應誘導孩子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應對他們要求太多。
幻想對孩子來說猶如音樂課一樣重要,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所天才兒童學校的負責人切維?馬丁說:“我們所要的努力是教育父母設法讓孩子玩得更好些。”(果真有天才兒童學校~)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我們身邊確實有天生高智商的孩子,許多專家認為天才兒童應得到特別培養(yǎng),但也有人擔心這些智力超群的兒童如長期與同齡人分離。
如送往特別的學校進行特別培養(yǎng),會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那些早年被貼上標簽認為是神童的孩子,容易對前途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由于智商高而打保票認為將來一定會成為什么什么,往往會造成悲劇。
在學齡前兒童中搞智商標準更為有害。因為這種智商測試并不可靠,智商高固然可以說小孩聰明伶俐,但智商低,就毫無意義了,因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是小孩在測試時緊張引起的,或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造成的……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天才兒童”呢?
許多從事天才兒童教育的老師告訴家長:“憑自己的直覺”。
雖然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才能會估計過高,但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另外,也有些基本的衡量標準,這些兒童往往具有特別的好奇心、掌握豐富的詞匯等。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到了4歲還不會計算,也不要沮喪,即使是愛因斯坦,他小的時候也被認作是智力遲緩的孩子,只有他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教授”。
育兒觀念:家長到底要給孩子什么
現(xiàn)在都是獨身子女,一個家庭基本只有一個孩子,四個老人兩個家長,一家六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養(yǎng)尊處優(yōu)已經習以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說不得,打不得。大人們對孩子是這樣,反過來,我們的孩子對我們怎樣了呢?!
今年我接了一個中班,帶班幾天,我就深深感到了這個班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特別是一個叫偉偉的小朋友,早上來園,他手上拿著玩具玩,看了老師也不叫,老師和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臉的茫然,一旁的奶奶手上拿著油條,一邊喂一邊說,叫老師叫老師呀,孩子還是玩著玩具不理不采。
我看著那奶奶對孩子百依百順,但是那孩子對奶奶確實不一為然的樣子,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這就成了我們寵孩子的條件嗎?如果是這樣,我認為還是回到過去的窮苦生活好了,至少他們會懂得珍惜。現(xiàn)在的家長對孩子都千依百順,與孩子所反饋給我們的卻形成了反比,這真的應該引起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重視了,我們要向西方學習好的東西,但是不能把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傳統(tǒng)美德給丟了。
“寶寶啊,等會兒熱了,叫阿姨幫你脫脫衣服啊”
“老師我的被子在哪里???”
“我睡哪一頭”
一個中班的孩子能力再差,這些小事應該沒什么問題了吧,作為家長我們要為我們的孩子到底做些什么呢,他們可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不是在你們的懷抱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啊,該放手還是要放手,家長要知道:教會孩子做人比教會1+1=2更重要;教會孩子學會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孩子學會幾個洋文更有意義。
育兒觀念:別讓大人的話傷害孩子
育兒觀念:別讓大人的話傷害孩子
來園的時間到了,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和家長再見后面帶笑容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后走進了活動室,戰(zhàn)重益的媽媽悄悄地告訴我,她家孩子今天沒有吃早餐,順便遞給我兩個包子。再看看這孩子,一臉的不高興,“重益,你怎么了?能告訴老師嗎?”我走過去問他。孩子沒有吱聲,我旁邊的老師告訴我她可能知道原因,原來昨天下午戰(zhàn)重益的媽媽因為工作忙忘了接孩子了,這孩子可能因為這生氣了吧?“孩子,媽媽工作忙,咱都大了,懂事了,原諒媽媽這一次,咱先把飯吃了,這樣才是好孩子,老師最喜歡聽話的孩子了,我看我們重益最懂事了?!痹谖业脑偃齽裾f下,孩子還是不太情愿地把早飯吃了,孩子的臉上始終沒有露出笑容,一直悶悶不樂,我也是一臉的迷惑,我特意安排幾個孩子在活動時主動找他玩。
中午離園的時間到了,回家吃飯的孩子陸陸續(xù)續(xù)地被接走了,重益坐在那掉眼淚了,旁邊的孩子跑過來告訴我:“尹老師,我們沒有欺負重益,他自己在那掉眼淚呢?!蔽易叩剿母?,抱了抱這孩子:“孩子,我覺得你一直都有話想對老師說,只是有點不好意思,對嗎?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們可以一起商量解決問題呀?!焙⒆尤滩蛔×耍吙捱吀嬖V我:“昨天晚上因為媽媽忘了接我,爸爸和媽媽吵架了,爸爸要和媽媽離婚,我不想沒有爸爸,更不想沒有媽媽,老師我要怎么辦呀?”“孩子,這事我可以幫你解決呀。”我一邊抱著他說道,一邊和他商量怎樣讓爸爸媽媽和好,他終于開心的笑了。
下午離園后,我主動和重益的媽媽聯(lián)系了一下,重益的媽媽認識到作為家長有時候做得有些不妥,也主動和孩子解釋了一下。在這里我也想對所有的家長說幾句:別因為一點小事而在孩子面前爭執(zhí),孩子的心是很脆弱的,你的不經意的一句話,會把孩子傷的很深;在孩子面前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之間的關愛,因為這種愛是可以傳遞的,孩子會被這種愛感染。讓我們的孩子沐浴在這種愛的氛圍中健康快樂的長大吧!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為孩子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
如何讓孩子有堅持到底的好習慣?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情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剛開始時認認真真,卻做不到有始有終,時間稍長就堅持不下去了,讓我們家長大傷腦筋。培養(yǎng)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智慧。
一、6歲前,孩子的堅持性水平有何特點?
1、1.5-2歲兒童的堅持性開始萌芽,但3歲之前堅持水平較低,兒童在1.5歲-2歲時已經出現(xiàn)堅持性萌芽,支持兒童在短時間內堅持進行某種感興趣的活動。兒童到3歲時,堅持性發(fā)展的水平仍然較低,他們堅持的時間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難,或者任務比較枯燥,一般會失去堅持完成任務的愿望和行動。
2、3-5歲對培養(yǎng)兒童的堅持性非常重要,5-6歲孩子的堅持性進一步提高。3、3-5歲兒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和日常規(guī)則來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5-6歲的兒童已經能主動克服困難,有時會堅持把事情做完。如堅持畫完一副畫再去玩,堅持自己穿脫衣服等。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抗挫折的經驗和能力,逐漸能接受心理暗示,從而加強堅持性。
二、父母如何培養(yǎng)孩子堅持的好品質?
1、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應該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任務意識
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孩子在執(zhí)行任務前,家長要明確任務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明白任務是自己應該且必須完成的,鼓勵他們堅持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從而培養(yǎng)其任務意識。家長可以適當創(chuàng)設一些有一定困難的任務,當兒童在困難中產生退縮行為時,家長及時給與指導與幫助,讓孩子懂得在完成任務時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積極相處解決辦法,從而培養(yǎng)堅持到底完成任務的良好習慣。
2、不要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家長會處于關心,不分時間、場合經常打斷正在專心做事的兒童,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終的原因之一。當孩子正在看書時,媽媽不時地問他“要不要喝水”,在看書過程中,孩子不斷地被打斷,讀書的興趣自然會受影響。兒童的思維活動需要連續(xù)性,經常受到干擾,他的心就靜不下來,堅持性就無法養(yǎng)成了。因此,當孩子正在一心一意做事時,父母一定不要打擾他,給他一個沉下心來做事的氛圍,長此以往,孩子的堅持性會有提高。
3、利用不同的游戲,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
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促進孩子堅持性的發(fā)展。通過這種游戲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職責,提高他們對游戲的專注性和堅持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堅持性。安排孩子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告訴他們人人都要堅持游戲規(guī)則,要不然就要受到懲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兒童堅持性的培養(yǎng)。游戲目的:在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以“小目標”促進“大目標”。具體游戲:家長給孩子今天的目標是圍著院子跑2-3圈,對完成任務的兒童加以表揚。一星期后給兒童的任務是繞著院子跑4-5圈,就這樣一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便能達成“大目標”。
4、針對不同堅持性類型的孩子,父母采取不同的教養(yǎng)策略。
兒童的堅持性行為大致存在著興趣型、服從型和成就型三種類型。興趣型的孩子其堅持性的強弱取決于對活動的興趣。針對這樣的孩子,應根據其興趣的濃厚、投入的程度來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家長不僅要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培養(yǎng)堅持性,也要適當安排他們參加不那么感興趣的活動,要求并鼓勵他們堅持把事情做完,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習慣和能力,提高堅持性。服從型的孩子其堅持性,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他們的觀念是凡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堅持。父母應根據孩子完成任務的好壞、速度等來表揚、獎勵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也可以故意設置障礙,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也要鼓勵孩子敢闖敢干,幫助孩子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養(yǎng)成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從而提高孩子的堅持性。成就型的孩子其堅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動機來維持,他們渴望成功,能在活動中主動克服困難。對于這類孩子,我們要幫助他確立成就的目標,提出超出他本人水平,但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這樣孩子就有信心又有能力去完成任務。對能堅持完成任務的兒童,家長應給予積極的反饋。
育兒觀念:到底是陪伴還是干擾孩子?
她帶著兒子去趕集,兒子興奮地喊,媽媽快看小雞!
媽媽說,快看大魚。她本意是想補全兒子的話(因為賣雞的跟賣魚的都在一起)。
兒子在客廳里快速地跑來跑去,因為他剛剛2歲,頭一次這么快速地跑。他一邊跑,一邊興奮地仰著臉看著媽媽,期待點什么...
媽媽剛下班,很疲憊,終于說話了,“來,兒子別跑,我給你剪指甲”
區(qū)域活動時間,小寶在幼兒園走廊里面東奔西跑,看見老師走過來,他跑得更歡實了。
老師遠遠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媽媽已經為這個事情打了好幾次電話了”,小寶把滿肚子想告訴老師的新發(fā)現(xiàn)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剛推開門,“小寶先去洗手,小寶第一個回來喝水,小寶真準時?!毕胝胰耸稣f的小寶扭頭就走開了,“我討厭洗手、喝水”
扭頭到了沙池,老師職業(yè)地迎過來,“我們在玩沙子,你要來嗎?”,小寶厭惡地嘟噥著,我知道你們在玩沙子。
大人?。∧銈兌嗝磁伦约簺]用?。〔荒軒秃⒆蛹魝€指甲、喂個飯、穿個鞋,你就覺得自己毫無用處,實在不行,幫孩子表達兩句話,不然,自己為什么活著?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與孩子無關。再好的硬件,再熱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擾。
也或者,當時的你實在找不到別的話說,那句話是你最熟悉、不用過腦子的,那么,請你閉嘴,好嗎?浮躁的時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說,靜靜地聽聽對面那個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樣?他在關注什么?
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
1.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xiàn)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3. .耐心傾聽孩子: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5. 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xié)商: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xié)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xiàn)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zhí)、健忘等表現(xiàn)都很正常。
10. 真誠對待孩子: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了解孩子特點,選擇適當方法,把握教育時機,做好學習表率。
家園共育:如何讓孩子有堅持到底的好習慣?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情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剛開始時認認真真,卻做不到有始有終,時間稍長就堅持不下去了,讓我們家長大傷腦筋。培養(yǎng)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智慧。
一、6歲前,孩子的堅持性水平有何特點?
1、1.5-2歲兒童的堅持性開始萌芽,但3歲之前堅持水平較低
兒童在1.5歲-2歲時已經出現(xiàn)堅持性萌芽,支持兒童在短時間內堅持進行某種感興趣的活動。兒童到3歲時,堅持性發(fā)展的水平仍然較低,他們堅持的時間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難,或者任務比較枯燥,一般會失去堅持完成任務的愿望和行動。
2、3-5歲對培養(yǎng)兒童的堅持性非常重要,5-6歲孩子的堅持性進一步提高。
3、3-5歲兒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和日常規(guī)則來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5-6歲的兒童已經能主動克服困難,有時會堅持把事情做完。如堅持畫完一副畫再去玩,堅持自己穿脫衣服等。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抗挫折的經驗和能力,逐漸能接受心理暗示,從而加強堅持性。
二、父母如何培養(yǎng)孩子堅持的好品質?1、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應該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任務意識。
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孩子在執(zhí)行任務前,家長要明確任務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明白任務是自己應該且必須完成的,鼓勵他們堅持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從而培養(yǎng)其任務意識。
家長可以適當創(chuàng)設一些有一定困難的任務,當兒童在困難中產生退縮行為時,家長及時給與指導與幫助,讓孩子懂得在完成任務時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積極相處解決辦法,從而培養(yǎng)堅持到底完成任務的良好習慣。
2、不要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家長會處于關心,不分時間、場合經常打斷正在專心做事的兒童,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終的原因之一。當孩子正在看書時,媽媽不時地問他“要不要喝水”,在看書過程中,孩子不斷地被打斷,讀書的興趣自然會受影響。兒童的思維活動需要連續(xù)性,經常受到干擾,他的心就靜不下來,堅持性就無法養(yǎng)成了。因此,當孩子正在一心一意做事時,父母一定不要打擾他,給他一個沉下心來做事的氛圍,長此以往,孩子的堅持性會有提高。
3、利用不同的游戲,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
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促進孩子堅持性的發(fā)展。通過這種游戲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職責,提高他們對游戲的專注性和堅持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堅持性。
安排孩子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告訴他們人人都要堅持游戲規(guī)則,要不然就要受到懲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兒童堅持性的培養(yǎng)。
游戲目的:在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以“小目標”促進“大目標”。
具體游戲:家長給孩子今天的目標是圍著院子跑2-3圈,對完成任務的兒童加以表揚。一星期后給兒童的任務是繞著院子跑4-5圈,就這樣一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便能達成“大目標”。
4、針對不同堅持性類型的孩子,父母采取不同的教養(yǎng)策略。
兒童的堅持性行為大致存在著興趣型、服從型和成就型三種類型。
興趣型的孩子
其堅持性的強弱取決于對活動的興趣。針對這樣的孩子,應根據其興趣的濃厚、投入的程度來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家長不僅要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培養(yǎng)堅持性,也要適當安排他們參加不那么感興趣的活動,要求并鼓勵他們堅持把事情做完,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習慣和能力,提高堅持性。
服從型的孩子
其堅持性 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他們的觀念是凡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堅持。父母應根據孩子完成任務的好壞、速度等來表揚、獎勵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也可以 故意設置障礙,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也要鼓勵孩子敢闖敢干,幫助孩子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養(yǎng)成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從而提高孩子的堅持性。
成就型的孩子
其堅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動機來維持,他們渴望成功,能在活動中主動克服困難。對于這類孩子,我們要幫助他確立成就的目標,提出超出他本人水平,但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這樣孩子就有信心又有能力去完成任務。對能堅持完成任務的兒童,家長應給予積極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