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這些方法,不用吼,孩子也會聽你的......
發(fā)布時間:2020-07-16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教育孩子筆記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用了這些方法,不用吼,孩子也會聽你的......“熊孩子”在家是“小王子、小公主”,出門在外搖身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有很多孩子總是在班級里面大吵大鬧。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要不要吼孩子?我們通過網(wǎng)絡或實際的生活當中找到了該問題的答案:需要吼。我想他們一定是出于好意,目的都是想讓孩子們在當今教育大環(huán)境的背景下,可以變得更加優(yōu)秀。但是吼一定會帶來有效的教育價值嗎?我想不一定!曾幾何時,我們有的時候不需要大聲吼,也能收到有價值的教育效果。
建立家規(guī)或班規(guī),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常言道:“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就是在告訴我們:規(guī)則的重要性??墒窃谌粘I钪?,作為成人的我們都沒有真正的做到擁有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更不用說對孩子們進行有效的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就在前幾年,北京野生動物園傷人事件出現(xiàn)不久,網(wǎng)上出現(xiàn)最多的還是受害者缺乏規(guī)則意識,淡漠生活規(guī)則給我們的警示作用等言論。野生動物園的安全巡防車頂層的大喇叭一直在循環(huán)播放著“穿行路段,禁止隨意下車,以免發(fā)生安全事故”,進入該路程時又再次通過警示牌來提醒穿行車輛注意安全??墒钱斒氯恕翱床灰姟币病奥牪灰姟保驗槠浯嬖谥鴥e幸的心理,認為不可能這么巧,輪到我下車,我就會出事故。還有的人隨意的穿行馬路,完全忽視紅綠燈的存在,可是事故發(fā)生后,往往會讓其后悔不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規(guī)則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已經(jīng)不言而喻,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鞏固。在家庭中,可以設立家規(guī),一開始設立時就多不就少,盡可能多的將遵守條目的規(guī)則寫下來。在學校中,我們可以在班級里,由老師與孩子們共同完成屬于自己班級獨一無二的班規(guī)。并且當著所有參與者的面,依次簽字,最后張貼或懸掛在顯眼的地方,給規(guī)則的設立增加“儀式感”。以后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已內化的規(guī)則刪除,新的規(guī)則進行增加等處理。
尊重規(guī)律,遵循“自然后果法”yjs21.com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自然后果法的定義就是,通過兒童自己行為的后果來教育兒童。對于該方法的使用,我們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金錢,它指的是從自然而然的生活場景中,孩子們從自我行為的后果中獲得經(jīng)驗與教訓。比如:兒童打破玻璃怎么辦?在盧梭看來,對打破玻璃的兒童的教育方法不是單純的說教或者嚴厲的體罰,而是讓自然做主,通過兒童打破玻璃的后果來教育兒童。具體實施辦法就是,讓兒童呆在他打破玻璃的房間里,讓他自己去感受沒有玻璃會有多冷,甚至患上感冒。自此,兒童吃了自己行為的苦果,深刻明白不可以打破窗戶。這就是孩子從自然的后果中懂得了如何去做。
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
生活中成人的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fā)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說服……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蔽覀兛梢越?jīng)常聽到:“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則是家長的影子”,殊不知,這句話在班級中也是同樣適用的。5-6歲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已經(jīng)很強了,他們的模仿學習的直接性對象便會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學校老師等。我們成年人有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說出來話,做出來的動作,乃至一句口頭禪都將會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留下些許的痕跡。由于目前該階段的孩子們的認知發(fā)展還沒有達到成人的高度,孩子們的模仿學習榜樣的行為在很大程度易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們一個正面有意義的榜樣形象。
高速發(fā)展的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我們不可隨波逐流,亦不可原地打轉,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同時我們還應當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劑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他們是復雜的、發(fā)展的、多元的。我們不可能只選用一種教育反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孩子,這是困難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選擇適用的教育方法,綜合運用,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對癥下藥”才能收獲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文/Tango說育兒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聲吼孩子有用么?教你不吼管好娃!
說到這個話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一幅大人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孩子,河東獅吼的情景,不禁莞爾。這是最常見的中國式的管教法,但是很遺憾,這種方法完全沒效,而且越大聲效果越差。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例如住在鐵路旁邊的人,一開始時,會被火車聲吵得睡不著覺,不久就習慣了,睡得一樣香甜,但是偶爾到鄉(xiāng)村度假時,反而會因為太安靜而睡不著。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資源有限,它無法不停地注意所有進到大腦里的訊息,所以它會依過去的經(jīng)驗,設立優(yōu)先處理的順序:比如說,動的比靜的順序高,快的比慢的順序高,新奇的比熟悉的順序高,而且出于自我保護機制,大腦會特別去注意那些可能會危害你的訊息。因此,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愿”能被嚇哭,但是次數(shù)多后,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吸引孩子注意,用吼的危害連連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例如偷聽別人講話時,別人的聲音那么小,我們卻能一字不漏地聽進去,這是因為大腦把它所有的資源都調派去做聽的工作了。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責罵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交感神經(jīng)替代了原來的副交感神經(jīng),使他的瞳孔會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膀胱失禁,這時,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
大聲責罵孩子還有一個后遺癥: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會繼續(xù)去吼你的孫子。
管教孩子,不用吼的用什么?
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我們最常惱火的是孩子不聽話,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下他為什么這么著迷,真正理解了他的內心感受,也許你就不會那么生氣了。
同時大人還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要引人入罪,若不要孩子吃糖,請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又不準他吃。
在神經(jīng)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要的行為去取代你不要的行為。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好習慣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對孩子大吼,可能是家長們所犯的通??!當孩子的行為舉止稍微不如家長意時,父母們即會發(fā)飆!大聲吼孩子對孩子的傷害看了上面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是不是還要大聲吼孩子,各位家長請深思而后行吧。不用吼也能管教好孩子的,為什么不去用這種和諧的方式呢?尋根源,針對根源找辦法,這才真正的解決問題。
孩子不聽話,你的操心用對地方了嗎?
很多家長喜歡說:我是對的,是為孩子好!但是您想過沒有,如果有一場親情戰(zhàn)爭,世界上會有能戰(zhàn)勝孩子的家長嗎?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講道理,總以過來人甚至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和孩子講,因為他們深信,自己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對的,不是前人留下千古名言就是自己幾十年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怎么會有錯。正是有著這樣的信念,家長會變得愈發(fā)理直氣壯,甚至是憤怒咆哮,其結果往往是和孩子走得越來越遠。
在孩子尚未有思辨能力的時候,他只能憑借感知到的態(tài)度進行判斷,因此對于家長的憤怒咆哮,他只能理解為,家長是帶著惡意的,他不喜歡,因此他會做出哭鬧的反應。
如果面對十幾歲的孩子,他已然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喜好,面對家長的說教,他會駁斥,碰上心情糟糕時,會選擇轉身走開,不聽就好了,反正家長不懂我?!昂⒆诱娌宦犜??我會害他嗎?我可都是為了他好?。 惫烙嬤@是大部分家長此刻的心理感受。曾經(jīng)的乖寶寶哪里去了?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您想過嗎?
1、您有多久沒和孩子好好地聊天了?
家長可能會說,我天天都在和孩子說話啊,注意聊天前面有一個關鍵詞“好好地”。如果只是每天催促孩子寫作業(yè),詢問考試成績,數(shù)落孩子,這并不能稱為好好地聊天。
好好地聊天是家長能和孩子坐下來,有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有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當然最好能有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比如家里溫馨的客廳,或者樓下公園等等。
關于時機:最好不要在考試前后,這樣無形中會讓孩子感到有壓力,即便這并不是家長的本意。建議在孩子比較放松的時候,比如做完作業(yè)的周末,家里人一起慶祝的日子等等,總之要整體氣氛是溫馨的,讓人放松的。往往在這個時候,孩子能在無意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關于話題:建議不要以學習考試等作為話題的切入點,這些東西是在聊天的過程中,順便帶入的。孩子不喜歡家長過多干預自己的學習,就和我們不喜歡每天被領導追著問目標問業(yè)績是一樣的。
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是很多家長的苦惱。通常我會引導家長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可有家長反映,孩子除了玩,別的什么都不感興趣。真的是這樣嗎?我想對這樣的家長說,家長可能真的忽略孩子太久了。孩子的成長是方方面面的,家長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他的成績上,久而久之,家長也就錯過了孩子成長之路上的很多精彩。
孩子的興趣是多樣化的,有人喜歡籃球,有人偏愛看電影,有的則喜歡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總之和學習有關也好,無關也罷,作為家長,也要嘗試著去了解,去聽孩子說。
2、您說話時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重要的事情,其實不需要說三遍,一遍就夠。當家長不停地重復一件事時,如果孩子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家長的內心其實是崩潰的,壞情緒自然而然就會爆發(fā)。
和孩子聊天第一要有耐心,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孩子聊天第二要懂傾聽,給孩子留有陳述自己想法的余地;
3、您和孩子說話有沒有就事論事?
很多人說話愛把話題扯得很高很遠,毫不避諱地說,這是女人常愛走的路線。和自己的另一半爭論時,總是剪不斷理還亂,談今論古,上綱上線等等,前提是另一半已經(jīng)有了包容能力,可孩子就不一樣,在他看來,這樣的家長就是一個字“煩”。
就事論事其一,只說眼前的事,不說過去的事
比如孩子今天沒做作業(yè),就去玩游戲了,破壞了之前商定好的規(guī)矩,那家長要做的就是和他談“破壞規(guī)矩”這件事,而不是把之前孩子犯的錯,都一一說個遍。本來孩子理虧的事,如果先聽到的是一通數(shù)落,他還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今天的行為嗎?
就事論事其二,只說具體的事,不說抽象的事
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牽扯到孩子的未來,更不要動不動就拿上大學說事。上大學本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如果總是在這種糟糕的場景中被提到,孩子心生反感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就事論事其三,只說當事人,不說其他人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嗎?我想家長只是嘴上說說,其實心里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最棒,孩子不在場的時候,估計沒少夸吧??蔀槭裁床话堰@種夸獎在孩子面前表達呢?反而偏要拿別人家的孩子當樣板。
夸別人家的孩子是一方面,有的家長甚至還會援引所謂“壞孩子”的例子,比如“家長看誰誰家的孩子,你要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和他一樣......”人各有自己的選擇,這種帶著有色眼鏡的評價,對孩子品格的塑造其實是無利的。
看完這些,抓緊時間,找個時機,和孩子好好地聊一次天吧。這樣的聊天,才是有效地溝通。自己認為正確的,其實未必是正確的,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看家長從什么樣的角度看。聽聽孩子的想法,他未必是錯的,即便有錯,也要先學會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然后才是進一步地引導。
孩子不愛寫作業(yè)?這些方法能幫到你!
經(jīng)常有人問我說:“我家的孩子不愛寫作業(yè)。老師,您有什么辦法嗎?”
那么孩子不愛寫作業(yè)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孩子不愛學習。孩子對學習提不起什么興趣。對于他們來說,寫作業(yè)就是在遭罪。孩子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想讓他們做自己不怎么喜歡的事情是不可能長久的。那么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總起來說還是孩子不能從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尤其是學習基礎差的孩子。
2、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于不寫作業(yè),沒有良好的寫作業(yè)的習慣。
我作為一名幼教,經(jīng)常會遇到孩子不寫作業(yè)的情況。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教師采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現(xiàn)總結如下:
1、 口頭批評。這種方法是最常見的,但是這種方法只適合偶爾不寫作業(yè)的情況。對于已經(jīng)厭倦寫作業(yè)的孩子來說根本不見效果。
2、 進行適當?shù)膽土P。這種方法已經(jīng)被老師們用的泛濫了。但是,我是不提倡這種做法的。因為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方式,而且也只適用于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對于非常頑固的情況也是不怎么適用。而且這種方法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造成負面的影響,使孩子厭學?,F(xiàn)在老師們能的懲罰方式也不過幾種,最常用的就是罰站了,這種方法幾乎是不管用的。因為現(xiàn)在不允許老師體罰學生,所以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
3、 通知家長。這種方法帶來的后果是:孩子被家長毆打一頓。然后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不寫作業(yè)的毛病雙犯了。而且大部分家長缺少恒心,往往時間一長又會不管不問。
解決孩子不愛寫作業(yè)的方法:
1、 家長要多跟孩子溝通。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要改變一下。要常跟孩子溝通,不要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忽視了孩子的學習,要經(jīng)常關心一下,多做一下孩子的思想工作,經(jīng)常進行一些教育。要不厭其煩的進行教育。千萬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只要孩子不寫作業(yè)就對他們一頓臭罵,甚至是毒打,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
2、 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愛寫作業(yè),往往是因為缺少信心導致的。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要相信他,每當孩子有一點進步,家長就要及時夸獎?!昂煤⒆邮强涑鰜淼?!”這點很重要。
3、 積極與老師溝通。經(jīng)常跟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是否有進步等。積極協(xié)助老師幫助孩子改掉不愛寫作業(yè)的壞習慣。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什么,不要聽孩子說是什么就是什么,那樣的話很有可能養(yǎng)成孩子說謊的壞習慣。因為有的孩子回家后往往告訴父母說今天沒有作業(yè)(其實今天是有作業(yè)的)。
4、 適當?shù)莫剟钍怯斜匾?。每當孩子作業(yè)寫的好,家長可以適當?shù)倪M行獎勵,可以是一些實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獎勵。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快樂地寫作業(yè)。
5、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好多孩子寫作業(yè)的習慣非常差。比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yè)等。這樣會造成孩子寫作業(yè)時分心,從而影響作業(yè)質量。
6、 家長要及時監(jiān)督。在孩子寫作業(yè)時家長要及時的檢查,發(fā)現(xiàn)錯誤要讓孩子及時糾正,對于不好的習慣要及時幫孩子改正。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有一個良好的作業(yè)習慣,從而提高作業(yè)質量。
7、 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要想讓孩子不偷懶,家長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為人處事的習慣。這樣孩子才會信服我們。
總之,孩子不愛寫作業(yè)的毛病是不能小看的,家長要有恒心,有耐心,堅持努力就一定能收到效果。
這五個方法讓你了解孩子的想法
01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
就是希望借由這種方式強調自己的存在,
有的孩子聽父母的話,用乖巧的行為獲得父母的關愛;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些目的是一致的——強調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關愛。正如阿德勒所說:孩子所有不當?shù)男袨橹皇菫榱艘鹱⒁?,不成為所有人的關注焦點就不肯罷休。
也有很多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借此證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還有一個潛在的目的,即渴望擁有父母手中的權力。因為在孩子看來,威嚴的父親和強勢的母親都是家庭權力的象征,模仿他們的言行意味著自己也可能會有那樣的權力。
孩子會通過不斷地表現(xiàn)和模仿(好的或壞的)來凸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過父母的反應,找到讓父母持續(xù)關注自己的方法,一直使用到成人之后,逐漸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02
孩子通常會拼命努力
來回應父母的期待,
“你真聰明!”孩子聽到父母這樣夸贊自己,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會不斷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聰明”,甚至會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發(fā)揮聰明”,以此回應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簽。對于“聽話的孩子”“有責任的孩子”“容易害羞的孩子”等標簽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拼命努力來回應父母貼給自己的標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許就會被拋棄,就會不被父母所喜歡。此外,當父母向別人夸贊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因此得到了更多關注,從而會更積極地回應父母的期望。
一旦孩子不想再為了父母的希望而活,他就會做出一系列跟父母“對著干”的行為,父母會有一種“遭到背叛”,無法操控孩子的感覺。
對此,父母不應當讓自己的期許和標簽束縛孩子的人格發(fā)展,而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的事物,給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03
父母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般基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孩子小的時候,往往把身邊的人和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通常是父母。
如果母親對孩子采取一種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孩子就傾向于與其他人合作;如果母親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那么孩子就容易排斥他人的接近。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深深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但,人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地生活著,且都有機會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家庭中,孩子也是如此,對于父母的行為,他們并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可以選擇接受其中自己認可的部分。
04
一味斥責只會讓孩子失去勇氣、受到傷害,
一味地斥責和威脅,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氣,產生“是我不好”“我做錯了”“我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等負面情緒,一心想要逃避問題,做出更多的不當行為。與此同時,還會讓孩子心生怨恨,變得難以溝通,甚至獨斷專行。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以“斥責”“處罰”為根本,而要從了解孩子開始,以平等的視線與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
05
從旁守護比過度干涉對孩子更有幫助。
父母都習慣性地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這些太危險,不要去做”,事無巨細地過問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或者“這樣不行,那樣才可以”。
打著疼愛孩子的名義,過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為弱者對待,容易扼殺孩子的思維發(fā)展和行動能力。
因此,教育孩子,父母只要從旁守護,主動、親密地與孩子溝通,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能養(yǎng)成自立的能力,也更能與社會和諧共處。
這些事你不幫忙,信不信孩子比你更有辦法?
來自一位寶媽分享的開心事。
小區(qū)里的幾個孩子約好了周末下午都去一個小朋友家畫畫,可是正好家里那天有些事情耽誤了,等到她帶兒子去那個小朋友家的時候,別的孩子們早就已經(jīng)在各自的位置上畫了一陣子了。
這位媽媽觀察了一下,桌子上應該很難再擠下一個人了。她有點替兒子感到尷尬,正想去跟平時和孩子玩的好的孩子商量,看能不能讓那兩個孩子給兒子騰出一點兒小地方。
這時候兒子小軒開口了:“哇,你們畫得都好棒啊。那大家都好好畫,我給大家評分好不好,畫的好的有獎品哦!哎,樂樂,你畫得顏色可真豐富……恩,彤彤,畫得好像啊……”
這位寶媽沒有想到,兒子一邊圍著桌子轉著一邊還一本正經(jīng)的給點評起來了。更沒想到的是,小朋友們還挺買賬,紛紛把自己的畫舉起來讓他給打分。
兒子一個下午都跟其他小朋友們玩得特別好,回家了兒子還一本正經(jīng)的翻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說要給小朋友們當獎品。
這位寶媽說,真的好慶幸自己沒有急著去幫兒子找位置。有時候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真的比大人還要好。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己的信任
這位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馬伯庸寫過的,他兒子馬小煩的一件趣事。
馬伯庸夫妻二人帶著兒子去園林博物館玩。博物館后面有個小山,被刻意做成了崎嶇盤折的樣子。對大人來說尚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有點難度了,如果一腳踏空,很可能要連續(xù)跌幾個臺階。
夫妻二人如林大敵,緊緊牽著兒子的手,兒子幾次大呼:“我可以自己走”,卻毫無用處。
“你們放開我!”
“別惹事!你忘記上次是怎么摔傷的?”在夫妻二人的合力鎮(zhèn)壓下,孩子稍微安靜了一會。
但是很快又用懇求的語氣跟爸爸說:爸爸,你相信我,我不會摔跤的。
馬伯庸對這句“你相信我”驚訝,畢竟之前兒子也沒用過這句話。再看看兒子的嚴肅的神情,也就不情愿的同意了。跟妻子很警覺的跟在后面。
兒子果然開始生龍活虎,雖然走得幾次有點搖搖欲墜,但是一直保持著興奮和自信。
直到走到了平地,更是興奮的高舉著雙手大喊:“看,我沒有摔跤吧?。?!”,比看十部動畫片還高興。
擔心沒有小朋友跟孩子玩、擔心孩子被孤立、擔心孩子走路會摔跤、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幾乎是每個做父母的人的“必經(jīng)之路”。
太多太多的父母,無時無刻不關注著孩子,并且隨時準備著充當超人,為他處理各種大事小情。
可是有時候,我們的好心,恰恰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無形中讓孩子失去了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孩子們的成長,就來自于點滴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他所經(jīng)歷的所有的一切,共同組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和他自身的性格。他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越多,就越自信,他越自信,自己能做好事情的幾率就越大。
而讓他獲得自信的前提,就是父母愿意給他信任,愿意給他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機會。
你不與孩子“劃清界限”,孩子就永遠無法獨立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里的孩子今年讀高二,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寄宿學校。
因為她女兒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有次見面我就說了一句:還剩下最后一年多,熬過去你以后就省心了。
朋友嘆道:“我怕我熬不過去了?!?/p>
這位朋友跟我說,孩子特別不適應學校,沒事兒就打電話回來跟她哭一頓。什么寢室里的人怎么怎么了,班里怎么怎么了,班主任怎么了,都是一些針鼻兒大的小事兒,女兒卻總是能跟她聊一個多鐘頭。
“我多希望她能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別去想這些事兒啊。她從小到大都這么乖,現(xiàn)在卻一點都不讓人省心?!?/p>
我想我是可以理解孩子脆弱的,因為我的這位朋友屬于凡事都為女兒準備妥當,幫助女兒處理各種問題的家長之一。
還記得她女兒不大的時候,我們帶她出去玩,朋友就是對各種問題都幫孩子代答,一口一個小心點、慢一點的在后面保護著,并且隨時的叫孩子過來增減衣物……
如今孩子大了,一直庇護著她的媽媽有太多的事情都幫不上忙,出現(xiàn)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特別粘著自己,依賴自己當做很光榮的事兒。也把能夠幫孩子解決問題當做是判斷自己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標準。
這種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也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無論你是否愿意承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段緣分,最終指向別離。他終究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的庇護,飛向更遠的地方。
若是不能護他一世安好,就必須給他足夠多的歷練,讓他自己獨立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長出屬于自己的鋼筋鐵骨。
不要控制孩子,你來引導就好
也有不少爸媽們會問,不管孩子行嗎?我們家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的話,作業(yè)非得拖到晚上十點再寫不可。
不管孩子當然不行,但是最好的管絕不是拿著教鞭在孩子身邊指點、控制,而是潤物無聲的引導和啟發(fā)。
伊能靜曾經(jīng)在書中分享過一件兒子小時候的事情。
兒子6歲生日,約了許多同學來家里過生日。其中有一份禮物是立體書,兒子拆開后,一個同學一直搶著書看,雖然那么多禮物,但兒子還是不高興了,跑進房間問我,說,他為什么不給我看,那是我的禮物。伊能靜想了想回他,你看看怎么做比較合適,心里會舒服?
1、搶回來,那本來就是你的,但這樣做那個同學會傷心生氣,不搶回來,你會傷心生氣,所以搶來搶去兩個人一定有一個不高興。
2、讓給他,但心里很生氣,以后不跟他做朋友,你多一本書,但少了一個一起長大的同學。書會看完,你長大了,可能就會看大朋友的書,但朋友會跟你一起成長,你們還有很多可以分享。
3、讓給他,因為你有那么多禮物了,都是同學的愛心。你開心的分享,知道同學沒看過,又不能帶回家,所以很想在這里看完,書是你的,你有很多時間慢慢看,這樣你會有書、也有朋友。
分析完后,兒子選擇了將書借給朋友。
把道理和規(guī)矩教給孩子,把適當?shù)倪x擇權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想法,這就已經(jīng)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父母了,而孩子也一定會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尊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一個段子:“叫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做父母的,凡事為孩子考慮是一種本能。但是比起事無巨細的關心,孩子更需要的是獨立的能力和成長的空間,需要的是來自爸爸媽媽的支持和尊重。
畢淑敏說“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養(yǎng)出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各位爸爸媽媽們,與其費力不討好的對孩子干預幫助,不妨偶爾放手,看看孩子自己的“英雄本色”。
用這個方法,媽媽不用說第二遍,孩子就能乖乖聽話!
很多爸媽都很頭痛這種情況:讓孩子停止手中的事兒去做另一件必須做的事,如從玩玩具、看電視到去做作業(yè)、睡覺等時,孩子會無視我們說的話,讓我們不停的重復、嘮叨、威脅,甚至咆哮,往往還沒有效果。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今天小睿要給家長推薦一種方法“永遠別說兩次”,教我們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時,讓孩子輕松地從一件事過渡到另一件事,并形成配合的好習慣。
在執(zhí)行“永遠別說兩次”之前必須了解的幾件事:
1、為什么不要發(fā)出指令?
當孩子對我們的話無動于衷時,你很可能會更大聲、更不耐煩地重復你的指令。這些重復和提醒傳遞給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開口就聞令即動。因為知道你會重復一次又一次,甚至有可能在你說第四次時也不用聽,只有聽到我們聲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聲時,孩子們才會覺得自己必須當心點。
2、什么時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電視、ipad等顯示屏面前時。這種情況,首先你得想辦法把所有電子設備關掉;時間緊張,需要馬上出門時。一旦啟用這個方法,須確保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六步都堅持完。
3、多大年齡可以使用?
從孩子大約3歲起就可以開始使用這一方法,因為大多數(shù)孩子這個時候心智足夠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們做什么,并能專心足夠長的時間,遵守簡單的指令。
六個步驟讓你永遠不用說兩遍
六個步驟,一開始看起來似乎很煩瑣,但是隨著你練習的深入,所需的步驟將會越來越少,因為孩子會越來越快地配合,而通常,就只用前三步孩子就配合家長了。
第一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兒去,站著,看著他。
你是否曾經(jīng)人在廚房,從廚房窗戶喊你的孩子去做作業(yè)或者來吃晚飯?自己在一個房間,卻向另一個房間里的孩子問問題?
孩子看不到我們時,就會很容易無視我們。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停下手里的事,然后走到孩子身邊看著他們,孩子當然不把我們說的話當一回事。要站在孩子們面前看著他們,讓他們覺得我們很嚴肅、很堅決,以此表示“這很重要”。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著你。
這一步正是讓孩子專心于你要說的話。
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們正在專心于畫畫、寫卡片,我們卻在這時發(fā)話,孩子可能根本就沒聽,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說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會兒,等到他抬起頭來看著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頭看你時,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對他正在做的事很感興趣,并找點東西“描述式贊揚”他,會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從積極肯定的角度關注他,會讓他更愿意取悅你,樂意聽話并合作。比如:
“這個拼圖這么多片,你也沒有放棄”
“積木擺放很細心,平衡性把握得不錯哦?!?/p>
“這本書你都已經(jīng)讀完一半了啊?!?/p>
注意不要通過呼叫孩子名字的方式讓孩子注意自己,因為家長通常都是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許他做什么的時候,喊他的名字,所以孩子對家長的呼叫會盡量充耳不聞,不能讓他馬上徹底地集中起注意力。
第三步:把要求講給孩子聽,用語簡單、表意清楚、只講一次。
表達要求要清楚明了(要求不能太長,以免孩子變得躁動不安)。
孩子對自己正在做的事很投入,尤其是當從一件喜歡的事過渡到不吸引他們的事情時,這時可以通過“倒計時”來緩解這個過渡帶來的痛苦,這個方法不僅能幫你省時間,還能省掉麻煩和焦躁。
對生性急躁、固執(zhí)的孩子,先每隔三分鐘來一次倒計時,然后每隔兩分鐘,然后每隔一分鐘。每一次,你的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么,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圖像。甚至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當你說“時間到”的時候,或者當計時器響起來時,孩子便已經(jīng)習慣了必須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么要求。
通過前三步,大多數(shù)孩子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會配合,而如果仍不配合,下面還有三步,可把孩子的反抗抹殺殆盡。
第四步:讓孩子把要求重復給你聽要求他用自己的話準確、完整地說出來。
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么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當孩子聽見自己心底告訴自己必須做什么時,便有了主人翁意識。與由你說出要求相比,這樣他便更會把這個要求當一回事。
不要讓孩子僅僅只是鸚鵡學舌,因為他們即使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要做什么的情況下也能重復。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誰確地告訴你他必須做什么、何時做、如何做,那么毫無疑問他聽見了你說的話并且理解了你的要求。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找借口。
偶爾在有些情況下,孩子第四步之后仍然不聽話,那么家長就該把第五步用起來了。
第五步:站著,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后仍沒有開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樂意站著等待。
等待是一個很有效力的辦法;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把你站著等待孩子回應的時間當做是一種投資吧,一種很快就會帶來“更平和、更輕松、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資。
為了減少等待的壓力,注意早點開始你所有的日常事務,這樣你才能騰出時間進行“六步法”,而不會覺得自己總是在趕時間。在為數(shù)不多的情況下,孩子在第五步之后還是不配合,此時我們就得用上最后一步。
第六步:在你站著等待的時候,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不管這一小步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的贊揚他,并且“反思式傾聽”他的感受。
每天多給孩子一點“描述式贊揚”,孩子就越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并展示他們最好的一面。你可以這么說:
“你不吵了?!?/p>
“你沒有走開,這樣挺尊重人的?!?/p>
“我看見你已經(jīng)找到了你的鞋子?!?/p>
“你甚至可以‘描述式贊揚’孩子以前的優(yōu)良行為舉止?!?/p>
“我叫你做什么時,你的動作越來越快了。”
“我今天幾乎沒聽到你抱怨?!?/p>
也可以說一些更貼心的話:
“雖然你很可能希望我會讓你單獨呆著,但是你卻沒有吵鬧,也沒有叫我從你的房間里出去?!?/p>
“我看得出來你確實很心煩,因為家庭作業(yè)時間到了;但是你沒有尖叫,也沒有說任何不禮貌的話?!?/p>
“從你把拖車扔進玩具盒的方式,我看得出來你有多么生氣,可是你位置沒扔對。雖然你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你多么生氣,但是你總算知道要收拾東西了?!?/p>
堅持做第六步,直到孩子配合你。他們會配合的,而且往往比想象中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