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4-07-27 安妮日記觀后感安妮日記觀后感十二篇。
學(xué)生每次放假回家老師都會要求寫作文,寫作文可以把我們想表達(dá)的東西傳達(dá)給別人。優(yōu)秀作文的表達(dá)方式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高質(zhì)量的作文是什么樣子的呢?小編陸續(xù)為大家整理了安妮日記觀后感十二篇,請收藏并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1
寒假這一段時間,我讀完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對于《安妮日記》,其實我早有耳聞。這本書根據(jù)一個猶太少女寫的日記編寫而成。它對我的啟發(fā)非常大。
本書主要講了:一個猶太少女記述二戰(zhàn)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時,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成長經(jīng)歷,并對戰(zhàn)爭、反猶太主義、與父母的關(guān)系、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我了解到,自從1993年元首法西斯政權(quán)執(zhí)政以后,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一連串的專對猶太人實施的專制出臺。法律規(guī)定,猶太人必須佩戴一枚黃星;猶太人必須交出自行車,并且不許乘電車;猶太人只許在下午3點到5點之間去買東西,而且只許進猶太人開的超市等。
我覺得元首太殘忍了,猶太人也是德國人,為什么要這樣對他們?非要把他們趕盡殺絕才肯罷休?在為猶太人抱不平時,我真正地領(lǐng)悟到安妮熱愛生活和學(xué)習(xí)的人生態(tài)度,永遠(yuǎn)滿懷著理想,身處險境不氣餒、不屈服。我要學(xué)習(xí)她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的品格。
在此呼吁一句:愿天下永遠(yuǎn)和平!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2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wèi)軍查抄后不久。
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jì)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jì)的文筆產(chǎn)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記嗎?
《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zhàn)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zhàn)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nèi)容是:
恐懼、不安、奴役與饑寒交迫。一個16歲的女孩最大的愿望是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然而,由于希特勒發(fā)動了一場惡戰(zhàn),她在盛開之時死與納粹集中營。寒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生命的終點。她真摯的感情和卑微的希望把整個日記連在了一起。寫作時的孤獨與秘密的保存,卻轉(zhuǎn)為世人的廣大回響。
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栋材萑沼洝凡粌H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占領(lǐng)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報道。
戰(zhàn)爭的殘酷遠(yuǎn)非我等未曾經(jīng)歷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zhàn)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xiàn)在的“痛苦”的結(jié)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fā)戰(zhàn)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
戰(zhàn)爭是一種悲劇。它將摧毀我們生活中已經(jīng)知道和習(xí)慣的美好事物。也許在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是令人興奮的,但是在激動之后,等待和平將是漫長而痛苦的。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3
一本好書,如同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待人細(xì)細(xì)品味,似苦似甜;它,又如一杯美酒,讓人陶醉其中,若隱若現(xiàn);它,亦或一層層階梯,讓人穿梭自如,時上時下。
曾經(jīng),老師在上課時就向我們推薦過《安妮日記》這本書,當(dāng)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寒假中看完這本書,并認(rèn)真的寫一篇讀后感。
安妮13歲那天,她收到的禮物中,有一樣是日記本,那天,她就在日記本上寫下第一篇日記,后來,這本日記成為了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日記處了開頭一小部分外都是以假托寫給好友凱蒂的書信形式形成的。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日記中表達(dá)了她在密室中與母親的爭執(zhí)、她對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活潑熱情的天性以及她不為人知的寫作才華等等。日記中,對于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占領(lǐng)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后一則,所標(biāo)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安妮的父親決定完成女兒的宿愿,將日記出版問世。
安妮說: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樣的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我想:安妮可以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依舊可以學(xué)習(xí),可以寫作。而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卻不思進取,每天只是,做完作業(yè)就了事。這種環(huán)境的對比,態(tài)度的對比鑄成了一種反差,我認(rèn)為我們一定要改正這種現(xiàn)狀,像安妮一樣堅強,不想困難屈服,把困難當(dāng)做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完《安妮日記》這本書,我把安妮當(dāng)做自己的榜樣。我想,如果安妮還活著,一定會是一位作家,能帶給我們更多好書。
在《安妮日記》中我看到了許多安妮身上的優(yōu)點,她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邏輯,能用真、善、美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自我。我希望自己能從安妮
身上學(xué)到更多的優(yōu)點,并把它們用到平時的點滴生活中。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4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叫《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由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寫的。
這本書主要寫了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yōu)樽约憾鴮?。后來?944年有一天,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倫敦廣播電臺宣布說,他希望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能搜集有關(guān)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lǐng)之下的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dǎo),公諸大眾。他特別提到信件與日記,作為例子。
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于是決定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要根據(jù)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這就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文字,刪去她認(rèn)為不夠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nèi)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安妮日記的最后一則,所標(biāo)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個人被德軍逮捕。蜜普·吉斯與貝普·弗斯庫吉爾,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兩位秘書,發(fā)現(xiàn)安妮的日記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將這些紙頁收好,藏在一層抽屜中,未加閱讀。戰(zhàn)爭結(jié)束,安妮被證實已經(jīng)過世,她便將這批日記交給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
讀了《安妮日記 》之后,安妮她的每一種精神都使我感動,她的遭遇都使我傷心。安妮她渴望有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她渴望有一個沒有外人入侵的溫暖家庭。安妮她是一個猶太人,她原本有一個完美的家,可因為侵入者,她與家人不得不逃亡。但安妮沒有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她十分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各種苦難。
我要向安妮學(xué)習(xí)她對生活的樂觀!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5
勇敢樂觀成長——讀《安妮日記》有感
●范亦心
如果你處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一直隱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密室中,你會有什么感受?1942年7月,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和其他7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開始在密室里生活兩年多。
《安妮日記》這本書就是安妮在密室中真情實感的流露。
在與世隔絕的密室中,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音,不能打開窗戶,還要提心吊膽提防轟炸。安妮沒有屈服于命運,寫日記,從不絕望,從不放棄。1944年8月4日,安妮夫婦和他們的朋友因為一個告密被抓進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活了下來。
我真不敢相信安妮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環(huán)境中寫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日記。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見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無論如何我也要堅持下去,克服我的苦悶,給自己找出一條路來!
”你能相信這些話語出自一個13歲孩子之手嗎?這些話鼓舞人心,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安妮的勇氣和樂觀!
而我呢?媽媽去上班,爸爸有事要做,讓我一個人在家。我把房間里所有的燈都打開了,怕有人跳出來抓住我。
還有彈琴。那首復(fù)雜的練習(xí)曲我怎么也彈不好,這里沒彈正確,那里節(jié)拍沒對上……我又氣又急,火一下子冒了上來?!百M腦細(xì)胞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我重重地拍打琴鍵發(fā)狠地說。鋼琴發(fā)出很多吱吱的聲音。缺乏勇氣和樂觀是安妮和我最大的不同!
“希望已經(jīng)在我們的心中復(fù)活了,這希望給了我新的勇氣,使我再一次堅強起來!”安妮的身上,具備了許多我們身上缺少的東西。她從多個角度談?wù)搼?zhàn)爭、和平與人性。
她的幸福,期望,憤怒,孤獨,沮喪,恐懼和對現(xiàn)實的仇恨以及對未來的向往震驚了我們的心。更重要的是,安妮一直用真善美的眼光審視自己的眼行,不斷地批評自己,努力糾正自己是我們的榜樣!
一朵嬌嫩的小花凋謝了。我們要熱愛和平,學(xué)會在挫折面前不低頭,在黑暗中不屈服,勇敢地堅持下去!
(314300)浙江省海鹽實驗小學(xué)
簡評五年級習(xí)題六第二卷的中文版,需要寫一篇閱讀后的感受。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總有某個打動自己的點,抓住那個點,聯(lián)系實際抒發(fā)感想,就是一篇讀后感。這篇文章主要抓住《安妮日記》里的幾句話帶給“我”的心靈觸動,寫出了“我”從安妮身上學(xué)到的勇敢和樂觀,符合讀后感的寫作要求。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6
最近讀了一本書,《安妮日記》,它是一本世界名著。雖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紀(jì)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讀過之后,思緒萬千。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安妮日記》讀后感,來欣賞一下吧。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一 《安妮日記》讀后感 這幾天終于把《安妮日記》這本書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則則日記所震撼, 無法想象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因為戰(zhàn)爭,原本過著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范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yī)生,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后屋里,膽顫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他們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自由。他們每天還要忍受著恐懼、饑餓、病痛,這讓我們想都不敢想。 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遠(yuǎn)離戰(zhàn)爭的中國,每天過著自由自在、幸??鞓返纳睢T诩依锟梢噪S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電腦、看電視、畫畫……在學(xué)校里,也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跳繩、踢毽子……雙休日還可以約上小伙伴一起溜冰,看電影、打羽毛球……可是我們卻經(jīng)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業(yè)太多,沒時間玩,晚飯一吃好就要寫作業(yè)。有時多做幾道課外題,就會一百個不愿意。想想真是不應(yīng)該。 《安妮日記》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許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著一根胡蘿卜,從冰冷的家里跑出來,跑到風(fēng)吹雨淋的街上,進到一間潮濕的、沒有生火的教室里。孩子們?yōu)榱艘粔K面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討。多么令人心痛的畫面。想想這些孩子,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感到羞愧。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還挑肥揀瘦。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記》讓我反省了自己,讓我學(xué)會了思考。它像一盞明燈,將指引著我們前進。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二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人,雖然十分富裕,但是自由卻被嚴(yán)格限制,不能騎自行車、不能坐電車、晚上八點猶太人不準(zhǔn)在大街上或在花園里——最終,安妮必須躲藏起來—— 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和朋友等8名猶太人躲進了安妮的父親準(zhǔn)備好的密室,從此開始了暗無天日的生活。6月12日,也就是安妮13歲生日的那一天,她收到了一本粉紅色的日記本,安妮對它愛不釋手。從這天起,安妮開始寫日記,也從這天起,安妮愛上了寫日記,并給日記本取了個名字——凱蒂。 安妮的外婆去世了,父親為了讓她堅強起來,鼓勵她:“無論活在哪里或怎么活,只要生命還在,就有希望?!睆亩氵M密室的第一天開始,整個世界對于弱小的安妮來說,似乎都要翻過來了。從每天快快樂樂地上學(xué)到每天睡上整個早晨;從每天開開心心地在廁所里打水仗到每天小心翼翼的,直到晚上9點半才能上廁所;從每天一大堆男生圍過來企圖討自己喜歡到被全家人討厭,像看待一樣看著她—— 日子越來越難過,密室里避難的人越來越多,安妮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壞消息越來越多,盟軍也沒有一點進展——原來各自生活的兩家人在如此令人緊張和煩躁的情況下被強行扯到一起,生活越來越困難。 一天中,那一個晚上,安妮夢見了彼得。一個她孩提時愛慕的人。這個夢讓安妮對同住密室的、比她要大3歲的彼得·凡·達(dá)恩產(chǎn)生了特殊的情意。初見彼得·凡·達(dá)恩時,她覺得他是個又乏味又愚蠢的家伙。可是,過了大約一年半,安妮兩人走得越來越近了—— 安妮是個天生的作家,她生動的勾勒出幾間毫無舒適可言的房間,房間里的氣氛和夜里不斷傳來的槍炮聲,八個人同住一室的尷尬。這都參透出她天性里的活潑和漫不經(jīng)心的從容。 安妮雖然被別人罵,被別人說時不會哭,不會臉紅,也經(jīng)常裝傻。但是,她把這些都放到心里去,就好像來日無多,必須抓緊一樣,一路狂奔。就這樣,安妮在無人贊許的環(huán)境下學(xué)會了為人處事,學(xué)會了堅強。在僅僅一兩年內(nèi),她就在內(nèi)心成長的路上走了那么遠(yuǎn),并在日記里將自己的成長這么豐富地展現(xiàn)了出來。 安妮認(rèn)為到秋天或許可以離開這里。在秋天來臨之前,她真的離開了那里——但去的是集中營。 就在前四個月,安妮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安妮在192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1933年遷往荷蘭阿姆斯特丹,1942年7月6日躲入密室,1944年8月4日遭受背叛和逮捕,1945年3月初死于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就這樣,她,這位天生的作家永遠(yuǎn)閉上了眼睛—— 通過《安妮日記》,我們能看到一位花季少女在青春期的自我成長和人生定位,了解了一位猶太少女面對戰(zhàn)爭和種族迫害的恐懼、譴責(zé)與堅強,也見證了納粹反動勢力的殘忍手段與卑劣行徑。這是一本賜予人們希望的堅強天使,安妮說,“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蔚藍(lán)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薄?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三 當(dāng)我在新華書店尋找書來寫讀后感時,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記》所吸引。曾經(jīng)我不知在哪里聽說過,《安妮日記》主要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少女在二戰(zhàn)期間所寫的日記,但是具體的內(nèi)容我并不清楚。于是借著這次“品味書香,誦讀經(jīng)典”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就通過閱讀這本書來寫讀后感。 簡介:《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zhàn)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nèi),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長經(jīng)歷,并對戰(zhàn)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guān)系、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在我讀了《安妮日記》之后,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fā)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于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對我的感觸頗深。在我查閱了資料后,我深刻的知道:在二戰(zhàn)中,法西斯德國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場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惡行。 對安妮,我是同情的。作為一位花季少女,沒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學(xué)習(xí),與同學(xué)朋友嬉戲玩樂,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滿恐怖的密室之中,心情抑郁----“星期天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tài)最不好。這時屋子里的人們情緒都很壓抑,氣氛郁悶得令人窒息。我們聽不見外邊的一點聲音,屋子里這種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我,拖曳著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的最底層……我覺得自己像一只被關(guān)在籠子的小鳥,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籠子的欄桿上撞擊?!胺盼页鋈?”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鮮空氣、有歡笑的地方去!” 對安妮,我是敬佩的。 作為一名少女,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著作,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jīng)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并且該書已被作為二次大戰(zhàn)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為21世紀(jì)的小學(xué)生,我們更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將來成為國之棟梁,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四 安妮經(jīng)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xiàn)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對戰(zhàn)爭、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zhàn)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zé)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著人心。她在見證著戰(zhàn)爭與迫害。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fā)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chǎn)。安妮真正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 我想一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庇肋h(yuǎn)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發(fā)的空洞眼神,永遠(yuǎn)……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五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個世紀(jì)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zhàn)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xiàn)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贊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嘆調(diào)。 初涉《安妮日記》大約是在兩年前吧,好奇的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父親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華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有悲慘遭遇。希特勒發(fā)動了對波蘭的突襲戰(zhàn),二戰(zhàn)由此爆發(fā),接下來便是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無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進了父親公司中的一間密室,躲避戰(zhàn)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發(fā)現(xiàn)了。安妮一家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關(guān)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是,安妮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堅強,她努力。她每天在發(fā)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么一個對生活充滿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記突然中斷了,無奈的她終于含淚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沒倒,堅強的猶太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法西斯政策倒臺了,她們獲得了重生……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斗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tǒng)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難道在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戰(zhàn)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么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蒙太奇也好,烏托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zhàn)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zhàn)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聽,遠(yuǎn)處傳來了頌讀贊美詩的聲音,渾厚而圓潤的嗓音縈繞在我們耳際——人性的光輝! 讀書,總會有感想;但讀書,更是為了找到心靈的寄托。讀后感,就是這種寄托的外觀讀課外文學(xué)作品,要把自己融進去,慢慢體會,在思想上交流,在心靈上溝通。本篇讀后感,基于這種體驗,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觸動和思考,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融進去了,又跳出來了,固而“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zhàn)爭”的感嘆是深刻的,又是現(xiàn)實的;對“人性的光輝”的贊美,對人類良知的呼喚又是普遍的。就文章語言而言,由于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因而雖不華美,卻很準(zhǔn)確,也很豐富。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7
兩個月前第一次看此片我沒看的下去,也許是《指匠情挑》開發(fā)了我看英國古裝片的興趣,這次我能順利地把這部片看完。
我對于李斯特的感覺,從一開始的討厭,到后來的同情,再到最后的欽佩,她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好吧,雖然她骨子里就是個男人,很man很man,很有見識很有擔(dān)當(dāng)很有膽量。
李斯特去勾引布朗小姐我可以認(rèn)為她是寂寞空虛要慰藉么?那手邊就有提布為什么不滿足呢?后來布朗也沒什么戲份,就是個過客啊過客。不過這一小段插曲倒顯得李斯特很真實。
至于瑪麗安娜,我說怎么這么眼熟,塬來就是《靈契》的女主角啊。開始時是對她很有好感的,因為她澄澈的眼神,尤其是她結(jié)婚時在教堂跟李斯特握手時,我以為她是真想結(jié)束跟李斯特的同性情緣了。放棄也需要勇氣呀。oh~whoknows~塬來她結(jié)婚只是為了掩住悠悠眾口,她想李斯特依然做她的地下情人。= =從此開始不喜歡她。
還有提布,對她我真是又愛又恨,她的真情和執(zhí)著令我觸動,她妄圖從瑪麗安娜手中分一點李斯特的心,oh,so stupid~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即使我不想做俊杰,識時務(wù)還是不可缺的,做蠢事只能以大概率招來傷害。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即使在戀愛之中。
沃克小姐,在她說出“我想留下”之前,她閃爍的眼神我還以為是對李斯特壞名聲的恐懼呢。沃克是一個很理想的角色,在李斯特人生的低谷給了她強有力的支持,在缺錢時提供資金,在缺愛時獻上自己的真心,難怪李斯特會說,她很適合我。
(出去玩了,玩?;貋矶紱]有感覺了,容我倉促結(jié)尾吧)
好吧,昨天剛看了《前度》,在想,要是狗血一點,瑪麗安娜親吻李斯特的時候被沃克撞上了,沃克是否會介意呢?
哈哈,不過現(xiàn)實哪有這么多ifs。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8
我很少讀書,好書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卻堅信著《安妮日記》是一本好書?;蛟S作者不是著名的作家,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感人肺腑的友情,但是我依然這樣相信。
作者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人,她不幸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動蕩的時期——二戰(zhàn)時期。那一段歲月令所有人難忘,更何況是一名猶太人。安妮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名叫瑪戈,故事就從瑪戈被傳訊開始,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沒有人感覺到將會發(fā)生什么不幸的事,就在這個日子中,瑪戈接到了傳訊通知,弗蘭克一家立即決定逃走,找一個地方隱藏起來,于是便有了被安妮稱之“密室”的地方。那時的安妮才13歲,和我一樣大,但她的經(jīng)歷是我無法想象的。
她才13歲,對于一名向往自由的女孩子來說,密室生活是很殘酷的。每天都得提心吊膽,每天得得保持絕對安靜,每天都必須吃難吃的食物,這些,安妮都曾一次又一次在她的日記中提起,其中的艱苦我無法用蒼白無力的文字形容,但有句話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災(zāi)難、抑郁,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第二天你是否還活著?!边B天的炮聲,滿街的哭聲,任何一樣都足以使安妮崩潰,但她都忍受住了,只為了一個“活下去”的信念。
還有太多太多給予我震憾的東西,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無法體會,也不想體會。我慶幸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鮮血,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戰(zhàn)爭,但我還是想問: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讓人類自相殘殺?是貪婪,亦或是欲望?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9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饑餓的人的一塊面包”的名言。作為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眾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zhàn)爆發(fā)后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后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并被關(guān)進集中營,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并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為《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夸張,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內(nèi)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gòu)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nèi)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zhàn)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rèn)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rèn)識到人性內(nèi)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為現(xiàn)代業(yè)界的精神象征。
《安妮日記》給我?guī)砹颂喔形?,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游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愿與書香常伴……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10
《安妮日記》是猶太人在二戰(zhàn)時期寫的一部日記體小說。講述了一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原本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因為二戰(zhàn)期間在蓋世太保的“召集令”下,他們?yōu)榱朔乐贡患{粹士兵發(fā)現(xiàn)躲進了一間狹小的密室,在密室的這段時間里,她通過寫日記記錄下了她與家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情。
看完這本小說,我非常同情安妮,也憎恨那些德國士兵。安妮是個活潑開朗,樂觀的小女孩,并沒有在如此惡劣的生活中變得氣餒,雖然被迫生活在狹小的密室里,但她仍然如饑似渴地讀書學(xué)習(xí),用精神食糧充實著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安妮讓我很敬佩。我從她身上看到了很多可貴的品質(zhì):善良、樂觀、勤奮好學(xué)和勇敢。
在她1944年6月6日的日記中,寫滿了對解放的期盼,對和平的向往,對課堂的懷念??墒钦l又能想到呢?安妮在解放前的兩個月被害了,她終究沒有等到解放的那天,想到這,我不禁深深感到惋惜。
看到安妮堅持讀書學(xué)習(xí),我感到很慚愧,說實話,一到放假,我一心就只想著怎么玩,去哪玩,把學(xué)習(xí)拋在腦后,沒想過假期要好好看書學(xué)習(xí),或許,我應(yīng)該要改變一下學(xué)習(xí)態(tài)度了,向安妮學(xué)習(xí)。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11
如果你處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一直隱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密室中,你會有什么感受?1942年7月,13歲的猶太女孩兒安妮和其他7個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開始長達(dá)兩年多的密室生活。
《安妮日記》這本書就是安妮在密室中真情實感的流露。
在與世隔絕的密室中,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音,不能打開窗戶,還要提心吊膽提防轟炸。安妮沒有向命運屈服,堅持記日記,從不絕望,從不放棄。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安妮一家和朋友們被抓進了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
我不敢相信安妮居然熊在那么混亂的環(huán)境中寫出這么多優(yōu)秀的日記。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見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無論如何我也要堅持下去,克服我的苦悶,給自己找出一條路來!”你能相信這些話語出自一個13歲孩子之手嗎?這些文字鼓舞人心,讓我們看到了安妮在黑暗中的勇敢和樂觀!
而我呢?媽媽去上班,爸爸有事情,讓我一個人在家。我打開了房間里所有的燈,生怕哪里跳出一個人把我抓走。還有彈琴。那首復(fù)雜的練習(xí)曲我怎么也彈不好,這里沒彈正確,那里節(jié)拍沒對上……我又氣又急,火一下子冒了上來。“費腦細(xì)胞的事,我再也不干了!”我重重地拍打琴鍵發(fā)狠地說。琴發(fā)出了一陣陣吱呀吱呀的噪音……缺乏勇敢和樂觀,這就是我與安妮的最大區(qū)別!
“希望已經(jīng)在我們的心中復(fù)活了,這希望給了我新的勇氣,使我再一次堅強起來!”安妮的身上,具備了許多我們身上缺少的東西。她從多個角度談?wù)搼?zhàn)爭與和平,談?wù)撊诵浴K目鞓?、期望、悲憤、寂寞、苦悶以及對現(xiàn)實的恐懼、憎惡,對未來的向往,讓我們心生震撼。更可貴的是,安妮一直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言行,不斷地自我批評并努力改正……她是我們的榜樣!
一朵嬌嫩的小花凋謝了。我們要熱愛和平,學(xué)會在挫折面前不低頭,在黑暗中不屈服,勇敢地堅持下去!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12
我很少讀書,好書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卻堅信著《安妮日記》是一本好書?;蛟S作者不是著名的作家,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感人肺腑的友情,但是我依然這樣相信。
作者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人,她不幸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動蕩的時期二戰(zhàn)時期。那一段歲月令所有人難忘,更何況是一名猶太人。安妮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名叫瑪戈,故事就從瑪戈被傳訊開始,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沒有人感覺到將會發(fā)生什么不幸的事,就在這個日子中,瑪戈接到了傳訊通知,弗蘭克一家立即決定逃走,找一個地方隱藏起來,于是便有了被安妮稱之密室的地方。那時的安妮才13歲,和我一樣大,但她的經(jīng)歷是我無法想象的。
她才13歲,對于一名向往自由的女孩子來說,密室生活是很殘酷的。每天都得提心吊膽,每天得得保持絕對安靜,每天都必須吃難吃的食物,這些,安妮都曾一次又一次在她的日記中提起,其中的艱苦我無法用蒼白無力的文字形容,但有句話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災(zāi)難、抑郁,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第二天你是否還活著。連天的炮聲,滿街的哭聲,任何一樣都足以使安妮崩潰,但她都忍受住了,只為了一個活下去的信念。
還有太多太多給予我震憾的東西,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無法體會,也不想體會。我慶幸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鮮血,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戰(zhàn)爭,但我還是想問: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讓人類自相殘殺?是貪婪,亦或是欲望?
簡評:讀后感需要的是讀后敢想,富有真情實感,本文小作者對所讀內(nèi)容的描述簡練,感想敘寫具體,有自己的理解。
延伸閱讀
安妮日記觀后感匯總
寫作是我們必備的一項基礎(chǔ)能力,寫作文可以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而寫好一篇作文除了大量閱讀外也離不開“練習(xí)”,您為寫作文煩惱過嗎?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觀后感匯總”,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1
《安妮日記》觀后感(一):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xué)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邊緣,因為我比安妮更早熟,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fā)泄: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rèn)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xiàn)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F(xiàn)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讓媽媽多麼傷心難過。
是時候,給媽媽打個電話了。
嗯,就這樣。
以上。
記得小時候某個午后坐在家門口,坐在板凳上靠著家里的木門,一個奇怪的念頭冒出來:會不會,就在我的腳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個小姑娘也在跟我冒著同樣的想法,也在好奇通過地心直達(dá)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個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樣的疑問。這樣,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維里出不來了:我,另外一個小姑娘互為依存。
最多十歲吧,應(yīng)該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那時,如果能有人聽聽我的疑問就好了。因為當(dāng)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時,有一種痛苦冒出來那種痛苦和經(jīng)歷無關(guān),和眼前生活無關(guān),和學(xué)校無關(guān),和爸媽應(yīng)該也無關(guān)。
盡管這樣,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學(xué)校就是我去過最遠(yuǎn)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種可能性,一種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rèn)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于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后,因為別人告密被發(fā)現(xiàn),而帶往集中營。
雖然是避難,并且有著生命的危險,兩家人在這里也要面對日常生活的一切。13歲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間,開始和父親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做朋友--一個日記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都是些生活瑣事??此涗浀拿恳惶斓纳睿路鸷驼I畈o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兩家人在一個封閉環(huán)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物資的匱乏,行動上的不自由以及時刻擔(dān)心會被發(fā)現(xiàn),會是怎樣的窘迫和艱難。
因為知道故事的結(jié)局,從開始看就知道面臨什么樣的結(jié)果,只是在看書的過程中時常被安妮的文字帶到她當(dāng)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記結(jié)束。安妮所記錄的母親對她的不理解,父親對她的關(guān)愛,她對peter的'喜愛和擔(dān)心等等,對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個封閉的閣樓。
于我,每翻一頁,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來。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進行,心情越沉重,日記停止的時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個鮮活的生命被納粹發(fā)現(xiàn)時的慌張,以及被押往集中營的恐怖和后來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即使在那樣的生活下,學(xué)習(xí)也始終是安妮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那樣局限的環(huán)境下她也能通過觀察周圍人的言行而繼續(xù)生長。而局促的空間沒有填補安妮內(nèi)心的空白,反而使她覺得孤獨,她對生命,友情和愛情的理解,都寫在日記里。摘安妮的一些話:
“一到爸爸的床上,天大的驚嚇也就一掃而光”
“這位迂夫子已經(jīng)按著手表站在那里,因為我晚了一分鐘給他騰出桌子”
“他是善良的典范,坐在他旁邊的是后屋的神經(jīng)過敏者(安妮說她自己)”
“一個人五十四歲了,還是那么死板和小心眼,這是生來如此,永遠(yuǎn)也改變不了啦”
“做任何事都要受到雙倍的懲罰“一是受到訓(xùn)斥。二是我自己感到絕望”
“我想感受到父親的真愛,不是作為他的孩子,而是作為安妮這么一個人”
“有時,我相信,上帝想要考驗我,現(xiàn)在和以后,我要在沒有榜樣和言語的情況下變成一個好人,好使我以后變得特別堅強”
“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到別人黑”
“我根本無法想象,對我來說世界還會恢復(fù)正?!?/p>
{“1942年10月9日,我們的許多猶太朋友成群地被帶走,用運送牲畜的卡車把他們運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營,我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將會被殺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經(jīng)到了無所謂生死的臨界點,沒有我地球照常運轉(zhuǎn)……
“1944年7月15日,這真是一個奇跡,至今我還堅持我的信仰:盡管人們都有這樣那樣的荒謬和缺陷,但我堅信人們內(nèi)心的最深處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自百度}
《安妮日記》一度受到懷疑是偽造,荷蘭政府專門成立調(diào)查委員會。我看著這些就像是自己心里流淌出的文字,對安妮的存在沒有一絲懷疑,甚至她不被理解的痛苦,她對別人言行的思考,對很多很多事情的不解以及對人內(nèi)心美好的堅信,如同自己心里想的一樣。不想去追究細(xì)節(jié)的真實,每仔細(xì)想一下,都是命運對她的殘忍。
或許是歐洲教育的發(fā)達(dá),我羨慕安妮在十幾歲時讀過我沒有讀過的書,也哀嘆她作為猶太人在特殊時期所遭受的厄運。如果厄運沒有降臨,她應(yīng)該成為一名真正的寫作者了,而并不是因為記錄戰(zhàn)爭中猶太人的生活而出名。她應(yīng)該能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十幾歲,我開始念初中,離開家在學(xué)校住宿,學(xué)校的影響漸漸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家庭。如果我早一點讀到安妮,或許會鼓勵自己去讀課本之外的很多書,或許會更明白怎么看待除學(xué)習(xí)之外的很多事。
讀安妮寫的字,仿佛找到了午后門前那個問題的答案,的確有一個那樣的姑娘,就在地球的另一端;
放下《安妮日記》,有一種想要讓安妮的人生延續(xù)的沖動,想讓她停止的生命,在我的身體里繼續(xù)流淌。
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生命的停止。所有我們都相信的勇敢,堅強,美好,都要在我身上放大;所有她對人生的理解,鼓勵我繼續(xù)理解下去,而不苑囿于人生一時的痛楚。
不要叫安妮作家,她是那個小姑娘。
十幾歲時的我,應(yīng)該對號她日記中虛擬的好朋友,吉蒂。
《安妮日記》觀后感(三):記錄,從不是用來回憶痛苦 ——《安妮日記》影評
《安妮日記》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少女的視角反思戰(zhàn)爭與種族迫害的行為,讓我們再一次認(rèn)識到了人性的罪惡和人性的堅強與善良。密室外是無情的炮彈,但當(dāng)筆尖與紙張相遇的那一刻,一顆少女懵懂的心卻在戰(zhàn)火與硝煙中悄然綻放——安妮﹒弗蘭克的日記記錄了一個殘暴的時期,一個被冰冷的鋼鐵和熾熱的爆炸碾壓和吞噬的時期,一個依然擁有愛與希望的時期。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chǔ)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jì)錄片。
對于喜愛《安妮日記》的讀者來說,這部迷你劇展現(xiàn)了如此之多親切、細(xì)膩的細(xì)節(jié):安妮和雅克談?wù)摰摹凹s普和里奧”,是安妮最喜歡的《無憂的約普》系列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安妮曾經(jīng)在日記里說,她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讀西絲?凡?馬科斯菲爾特的作品);從亞琛來到阿姆斯特丹的祖母送給安妮的那支紅色自來水筆,后來“葬身”于密室的爐火之中,安妮還特別為它寫了一篇《筆頌》(她說:“我的自來水筆火化了,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如此?!保话材莸纳諘希蠹乙黄鹩^看的電影是《小狗林丁丁》;安妮在睡前卷頭發(fā)、漂白嘴唇上方的汗毛的習(xí)慣……等等。劇里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可以在安妮的日記里或安妮的傳記中找到對應(yīng),幾乎沒有一個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而這里面的每一個演員,多少都與ta所扮演的那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有一些樣貌上的相似,從密室里的八個人到他們的幫助者。這些都讓這部迷你劇如此真實,因而也就讓它更加令人痛徹心扉——當(dāng)密室里的八個人被蓋世太保帶走,安妮看著自己的日記散落一地,瑪戈痛哭失聲;當(dāng)安妮在奧斯維辛-伯克瑙被剃光頭發(fā),在前臂被刺上編號;當(dāng)安妮在卑爾根-貝爾森因為虱子而丟掉所有的衣服,僅僅裹著一張破爛的毯子四處尋找食物,面頰深陷、眼睛無神地告訴漢妮莉她不想再活下去了;最后的最后,瑪戈因為斑疹傷寒離開了人世,幾天以后,安妮跟隨而去……這一切的一切,都真實地發(fā)生在七十年前,發(fā)生在一個笑容比陽光燦爛的猶太小姑娘身上。
而片子結(jié)尾處的字幕說:納粹殺死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的猶太孩子。安妮?弗蘭克,只是這一百五十萬分之一。
七十年前,有一百萬個像安妮一樣活生生的、愛笑愛鬧的猶太孩子,有六百萬個凡?佩爾斯先生和太太那樣的普通猶太人死在集中營里。不管多少次想起這個事實,我都忍不住要問,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怎么會?
我找來了扮演安妮的演員Hannah Taylor-Gordon成年后的照片,她仍然是個美女,有著明亮的黑色眼睛。20,14歲的她與照片中的安妮如此相似,那么,如果安妮能夠長大,應(yīng)該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吧?她曾經(jīng)懷著多么美好的夢想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能一直像這張照片里一樣,這樣,說不定我能有機會去好萊塢呢。”
,如果說這部迷你劇在我這里還有一些什么遺憾的話,就是一些安妮本來只是寫在日記里的話,被改編成了她與家人之間的對話。雖說這樣的表現(xiàn)更加自然,但有些情緒與秘密是安妮不曾與家人分享的,她只向她的吉蒂訴說,日記里那個更加理智、更加豐富的“充滿矛盾的小妞”是不為人知的。
另外,安妮日記里的“普蒂”(Putti)本是凡?佩爾斯太太對凡?佩爾斯先生的昵稱,而在劇中反了過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對我來說,這已經(jīng)是非常完美的安妮·弗蘭克。
這部劇似乎只有一個央視配音的版本,英文原聲無中字,所以自己翻了一個字幕a/313186
這一版本在網(wǎng)上看到的是刪減版的。
黑白電影,安妮在劇中非常突出和顯眼,這樣的色調(diào)處理得很不錯,有很多安妮自己的對白
有關(guān)2001年版本沒有過多介紹,在安妮日記貼吧上得到了這個電影資源,長達(dá)三個小時。
前面一個小時基本上是安妮一家躲在密室的前期生活,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經(jīng)濟很不錯,父親很有經(jīng)商頭腦,母親很賢惠
中間一部分主要是安妮一家躲藏在密室中的生活,最后,這里告知了我們一點,就是安妮一家是被人告密而導(dǎo)致了他們被遣送到了集中營的
最后一部分還敘述了這些人在集中營的悲慘生活,特別是安妮瘦骨嶙峋的的病態(tài)樣子
影片最后用了兩分鐘從每個人物平時中幸福的樣子中以字幕和音樂的形式告訴了我們他們的最后結(jié)局,而最后只有父親一個人得以幸存
影片有一個很重要貫穿于全影片的主題的話:工作和希望。是父親常常教導(dǎo)安妮和他的家人的,在密室生涯中,他們靠這樣的信念活下去
這個電影時間短,沒有過多拖拉和過渡的片段,直接從密室生涯開始到最后密室被人舉報他們從密室中走出來
加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以挑起觀眾的恐懼和擔(dān)憂,更能體味密室中的他們過著的畏縮日子,但這些情節(jié)是我最不喜歡的情節(jié),因為讓我更喜歡01年版本的,因為最不喜歡導(dǎo)演這樣的“故意”。
《安妮日記》:一個花季少女因為希特勒發(fā)動的殘殺猶太人戰(zhàn)爭而死于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講述了這兩年來的成長心靈歷程,特別是與母親的口角和成熟的少女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安妮一家,唯有其父親是存活下來了的。
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味道和視角,看了三個版本,怎么說,各有所長,都很喜歡。
不太喜歡第三個版本,因為電影中很多情節(jié)是為了渲染緊張氣氛和觀眾的膽顫心里而鋪設(shè)的情節(jié),我最不喜歡這樣的“故意”,更喜歡前兩個版本。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2
如果說戰(zhàn)爭是一個黑色的主題,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落下的最沉重的一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買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每一次翻開它,看到那一行行刺痛人心的語言,我的心格外沉重,我替那些可憐的人兒深感倍憤,對無情戰(zhàn)爭和可惡的納粹也感到更加生氣。
《安妮日記》里面講述的是作者安妮·弗朗克的生活和經(jīng)歷。安妮·弗朗克于一九二九年生于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當(dāng)時的猶太人是受到歧視和排擠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厘,當(dāng)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是要遭到殘酷迫害的。就在安妮過完13歲生日不久后,他們一家就開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范·丹夫婦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曾經(jīng)辦公的大樓的一處隱蔽地方,被安妮稱為“密室”。
自從來到這里后,他們每天過著心驚膽戰(zhàn)、惶惶不安的生活,無論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聲音來被人發(fā)現(xiàn)了。窗戶拉上了窗簾,不讓一絲光線透出來或照進來。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氣,但更不能出發(fā)響聲了。本來,一個本應(yīng)在家里享受陽光、享受自然,在學(xué)校快樂學(xué)習(xí),一個擁有藍(lán)天、自由飛翔的花樣少女,現(xiàn)在卻因民族被歧視而躲在看不見陽光,享受不了生活快樂的小屋中,比鳥籠中失去自由的鳥兒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擊和折磨??!
在這種情況下,她用她的筆記,記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筆記陪伴安妮度過了26個月艱難而悲傷的時光,同時也在這樣的暴烈情境下,去糾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鍛煉自己的性格。雖然她很不幸,生活條件更差勇,但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喪氣,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胸有理想、頑強拼搏的性格真讓人佩服??!我記得安妮曾說過一句話:“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將會變好的,這種苦難必定會有盡頭,和平與安寧將重新降臨世界?!?/p>
安妮說得沒有錯,其實只有人們才會愚蠢地去斗爭,戰(zhàn)爭是無情的,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是痛苦的。如果人們用“善”,對待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一定可以成為朋友。要戰(zhàn)爭的,發(fā)動戰(zhàn)爭的,殘害百姓的,都是惡人。我想,不只是安妮一個人對和平的呼喚,那是千千萬萬的人都盼望的,呼喚著的世界成為一家,他們那些可憐的猶太人可重在同一個藍(lán)天下成長!只是安妮沒有那么幸運,就在戰(zhàn)亂和黑暗即將過去,和著光輝的來臨前,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在法西斯集中營悄然地凋謝了,一個終符無聲地劃過了那那短暫的生命。安妮,雖然你沒有看到今天世界的和平。
但是,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不是希望你的《密室》能成為作品嗎?雖然你沒有寫出,但是你的文章日記卻保留了下來,完成了你的“作家之夢”,也讓你的和平之聲漾起了激情。只要人們心中有愛,手牽手,心連心,通天塔也可以建起;
如果我們不團結(jié),斤斤計較,老想著自己得利,就算通天塔建了也會轟然倒塌掉。和平是人類發(fā)展的橋梁,一起加油吧!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安妮日記》。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日記,后來才印成書的。
這本書主要寫了二戰(zhàn)猶太人大屠殺時期,作者安妮·弗蘭克遇難前兩年的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 書的作者是安妮·弗蘭克,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人女孩,二戰(zhàn)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入選《時代雜志》“20世紀(jì)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為“5535annefrank”。
我十分佩服安妮·弗蘭克。書中的安妮·弗蘭克,兩年都沒有出過門,甚至在家也不能自由自在的,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她不能弄出一點動靜來,廁所都不能上!天哪,這簡直讓人無法想象!
現(xiàn)在的我們,只要不能出去玩,就亂發(fā)脾氣,一點都不體諒父母,即使在家,也是上蹦下竄的,淘氣極了。我自愧不如。雖然安妮·弗蘭克有時候也會鬧別扭,也會耍小脾氣,但她身上有很多優(yōu)點,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同學(xué)們,讓我們一起打開《安妮日記》這本書,一起來了解,安妮·弗蘭克這個20世紀(jì)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吧,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她的!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4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xué)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邊緣,因為我比安妮更早熟,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fā)泄: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rèn)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xiàn)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現(xiàn)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讓媽媽多麼傷心難過。
是時候,給媽媽打個電話了。
嗯,就這樣。
以上。
安妮日記觀后感 篇5
我很是喜歡安妮日記,更喜歡安妮這一人物。我感覺她就是一個小天才,無心插柳柳成陰!在密 室寫了兩年多的日記獨白,最后經(jīng)過爸爸的幫助下成了一本書!
在她的日記中,我看到的是安妮的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完全把自己的 心事告訴于日記朋友——Kitty!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安妮日記,喜歡安妮的理由吧!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安妮伴隨著淚水,耐心與歡笑,在自己身上不斷耕耘,幸福而真誠地微笑 人生!我相信這微笑,即使在貝爾松,即使在她無力抗拒人類的虛妄時,也不曾失去過!有一句話 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 不幸福!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寫了荷蘭被德國占領(lǐng),“希特勒”上臺后大力抓捕猶太人,取消猶太人的身份,,把大批大批的猶太人趕進裝牲口的大卡車?yán)?,拉去集中營,在哪里遭受非人待遇,直到死亡。本文作者安妮,也是猶太人。她的家人以及朋友也都是猶太人,因此安妮一家人到處逃亡;先是到爸爸的辦公室上面的密室中,過著沒有自由,只有恐懼和提心吊膽的生活。但沒過多久,他們還是被納粹人(“希特勒”派去的人)發(fā)現(xiàn)了他們,并將他們帶去集中營,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死亡,年僅十五歲。
讀完《安妮日記》使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日本侵略中國,有無數(shù)中國百姓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例如:南京大屠殺,活埋了三十萬中國人。我們痛恨戰(zhàn)爭,我們也希望全世界的兒童都生活在和平、自由、幸福的年代里。
安妮日記讀后感
只要我們?nèi)娜饩劬珪竦淖x書,我們可以學(xué)到很多的知識,在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以后,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使我很感動。將讀書時腦海中所想的寶貴思緒寫在讀后感里能讓我們更好的學(xué)習(xí)知識。以下是小編花時間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后感》,本網(wǎng)頁內(nèi)容僅為您提供參考!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1)
女兒今年10歲,最近她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安妮日記》回來讀,我沒有讀過這部作品,只知道他是反映二戰(zhàn)題材的,于是問女兒能不能看的懂,女兒說:“看得懂,語言很直白,”沒想到女兒看的很入神,都不愿意丟開這本書,于是我像他倡議,既然如此好的書,就寫一篇讀后感吧!女兒說:“媽媽,你也看看這本書吧!”我說,“好的,我們各寫一篇讀后感!掛在自己的博客上?!?/p>
小安妮確實是個與眾不同的女孩,13歲生日之后,由于納粹對猶太人的清剿,隨著家人開始了躲藏的生活,一開始,躲藏是令人興奮地,就像是冒險,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zhì)的匱乏,精神的緊張,戰(zhàn)爭的深入,躲藏變得岌岌可危,隨時有著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發(fā)現(xiàn)也就意味著死亡……
躲藏的時間太久了,小安妮在一天天長大,裙子、鞋子的變小,思維的成熟,感情的豐富,小安妮用她犀利的筆調(diào)描述了躲藏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形象,使我們從他們情緒的變化上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忍和無奈……
雖然日記中沒有戰(zhàn)爭的場面,卻從一次次的轟炸,電臺里的播報中我們感受到當(dāng)時戰(zhàn)爭的慘烈,和人民在水生火熱中的生活。
安妮是偉大的,安妮是真實的,雖然安妮最后也難逃納粹的魔掌,但是她的精神永遠(yuǎn)留在了人們的心里!
其實從日記里,還可以看出,戰(zhàn)前的猶太人還是很有生活品質(zhì)的,不像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可能很多東西都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是如今的中國人,也還有很多人沒有達(dá)到他們當(dāng)時的生活水準(zhǔn),真的是汗顏啊!
同時我們也要感恩那些保護人,他們的精神境界真的是太崇高了,難道僅僅因為他們是---嗎?我們的生活中好像少了這樣一些崇高的人!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2)
當(dāng)我又拿起安妮。弗蘭克筆下的《安妮日記》時,感動又漫上心堤。
安妮是猶太人,自小,她的自由就被嚴(yán)格限制了。后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她藏進了密室,她以書信形式,向假想的凱蒂展現(xiàn)了密室里的平凡瑣事,傾述了自己的真實感情。
安妮在密室的時光,艱苦而緊張,她卻說:“只要我還活著,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想象我自己,待在密室里,一臉的`頹然,可能摧毀了所有的信念與希望,等著德軍來抓捕,安妮對美好的向往和她必勝的信念,構(gòu)造了我對她的敬佩。
她能在密室里幸存兩年,依靠的是信心、快樂、熱情。她寫到:“我感覺我是個女人,一個擁有道德力量和勇氣的女人?!北说靡矊λf:“你一直在幫我,用你的快樂?!蔽覜]有安妮那份坦率的自信,受到沉重的打擊,我總認(rèn)為自己無藥可救。然而,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我想,為了活下去,就要變得強大,為了強大,就要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努力地放大。我也沒有安妮那份熱烈的歡樂,總是悲觀地為將來殫精竭慮,所以,我要跟上安妮的腳步,讓快樂萌生勇氣,讓勇氣造就生存的激情。
日記中,安妮表現(xiàn)了共居者怪癖的性格,面對他們針對自己的評論,安妮選擇了寫。因為她不斷重復(fù):“沒有人能理解我”、“紙比人有耐心”,所以她把日記當(dāng)做朋友吐露心聲。我終于和作者有了共同點,我認(rèn)為寫作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也是一個領(lǐng)會的過程。憶起一次英語比賽前,媽媽反復(fù)向我說教、叮嚀,我厭煩地吞下這一切,便在日記中隨心所欲地闡述,發(fā)表意見。懊惱在字里行間中流淌,在一頁頁紙里淡化,回過頭來品讀,我漸漸領(lǐng)悟了:這是媽媽的關(guān)心與憐愛。
安妮雖然有家人與朋友,但仍然倍感孤獨,她仍是選擇了寫。我時常傷感,因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我的內(nèi)心世界,孤單變成了文字。我深切地體會到:寫作是交流,是分享。
被《安妮日記》中的事感動后,我便要一點點地向安妮接近,用寫作與精神力量擺脫困難。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3)
一本好書不在于詞組有多么華麗優(yōu)美,而是在樸實的語言中讓你看到了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人應(yīng)該享有的權(quán)利,我們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著生命帶來的快樂,盡情揮霍這這寶貴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也許我們就會虔誠地、帶著感恩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安妮日記》是二戰(zhàn)期間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少女的戰(zhàn)爭生活記錄。在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記錄了對家庭成員的感受、與密室伙伴的相處、對愛情與戰(zhàn)爭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向往,一個成長期少女求知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讓這本戰(zhàn)時日記閃耀著熠熠光輝,一個早已歷經(jīng)世事的成年人都要為之感動。
安妮日記記錄了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長,她的感悟,她的反思。從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樣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壓迫,看到了熱心幫助他們的荷蘭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險之中也仍然樂觀向上的家庭。磕磕絆絆,爭爭吵吵,他們?nèi)匀豢鞓返厣钪?/p>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還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來同住的牙醫(yī)迪塞爾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難免要跟這些大人發(fā)生矛盾,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食物、生活習(xí)慣的爭吵,大人之間談?wù)撜闻c生活的言論,在這些平常的相處中安妮只有在日記里才能談?wù)搶λ麄兊目捶?,這個小大人對大人的態(tài)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見。對于威脅他們生命的戰(zhàn)爭,每次密室險些被陌生人發(fā)現(xiàn),每次外面槍林彈雨的聲音持續(xù)不斷,安妮與其他密室成員都陷入了驚恐,而安妮也深刻地體會了死亡的威脅。當(dāng)安妮看到窗外的猶太小孩,心中愧疚難當(dāng),這種“發(fā)現(xiàn)”仿佛是一種“舉報”。在恐懼之外,安妮也在認(rèn)真思考戰(zhàn)爭問題。
也許這就是生活最純粹的意義,拋開一切地物質(zhì),名譽,權(quán)利,最后只剩自己內(nèi)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