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精選7篇)
發(fā)布時間:2023-01-14 教資教學設計作為一名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在教學前就要寫好相應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教師們教學,讓教學效果更好。怎么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設計呢?為此,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特意呈上“教資教學設計模板”,歡迎學習和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平,掌握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史料并討論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感受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難點】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2017年5月39歲的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tǒng)后,微信朋友圈以馬克龍的名字為切入點流傳過這樣的一個段子:說真的,姓馬的都厲害,我這一生就服姓馬的人,第一個是馬克思,他改變了我的思想;第二個是馬化騰,他改變了我的交流方式;第三個是馬云,他改變了我的消費觀念……
教師引導:馬克思是誰?他有什么成就?為什么說他改變了人的思想?引發(fā)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提問:請大家結合課前預習,簡單介紹一下馬克思。
學生回答:卡爾·馬克思,德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教師補充:他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指的就是指導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理論。我國也正是因為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夠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且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之路。
教師出示史料并提問: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這樣的理論呢?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回答: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在德國開展起來,加速了社會的貧富分化。而且資產階級為獲取更多利潤,剝削壓榨工人,底層民眾生活悲慘,社會矛盾尖銳。
教師補充:正因如此,馬克思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思考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體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二)過程
教師出示有關馬克思的視頻,引導: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與馬克思個人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請大家觀看視頻,思考其創(chuàng)立的過程。(作文5000網 Www.zw5000.coM)
學生觀看視頻后回答:馬克思從小就有著較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歲時就提出“擇業(yè)的目標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他博士畢業(yè)后,他開始從事政治活動,結合當時社會的情況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許多抨擊政府和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文章,后來報紙遭到德國政府的查封。
教師繼續(xù)引導:被查封之后馬克思放棄了么?
學生繼續(xù)觀看后回答:沒有,他去往了巴黎,結識了恩格斯,二者繼續(xù)探索工人運動,不斷豐富和借鑒前人的思想,最終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
教師補充: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并不僅僅是馬克思一個人的思想,而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不斷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運動的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才形成的無產階級思想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質
教師出示史料,請學生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立影響世界的思想?他們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和品質?
小組代表回答: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運動,積極投身革命;不計個人得失,不畏艱難險阻。
教師補充:1839年馬克思移居倫敦后,幾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館和圖書館,積極學習和總結前人經驗。正是這樣的堅持與刻苦,才能夠創(chuàng)立指導全世界無產者的馬克思主義。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tǒng)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2.作業(yè):課下觀看電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下節(jié)課談談觀后感。
四、板書設計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2)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 能夠聽、說、讀、寫短語:on foot,by bike,by bus,by train。
2. 能夠聽、說、認讀短語:by plane,by ship,by subway。
3. 能用句子,How d0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Canada/…?'來替換關 詢問別人的出行方式;并能夠用句子,I go by…'進行回答。
4. 能夠聽懂、會吟唱Let’s chant的歌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掌握四會短語和A Let’s learn部分中運用某種交通具去某地的表達法,并能替換關鍵詞進行問答。
教學過程
1.熱身(Warm-up) Let’s start
(1) 教師說:Today I go to school by bike/bus.Usually I go to school by bike/bus. 教師利用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問學生:What about you?Do you go by bike or by bus?Do you go on foot?Or by car?師生之間自由會話,引出幾種常見的交通方式。
(2)自由會話之后,教師繼續(xù)說:There are many ways to go somewhere.Look at these pictures.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引導學生看本課時Let’s start部分的標圖并回答問題。
2. 預習(Preview)
(1)復習頻度副詞: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的tob_id_3091讀音與詞義。有關活 動可借鑒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一單元。
(2)Let’s chant 教師放本課時Let’s chant部分的錄音,學生先靜聽一遍,再跟錄音輕聲吟唱一遍。教師再放錄音,帶著學生一起邊唱邊做動作:唱到on foot時,全班跺跺腳;唱到by Car/bike/bus/plane/train的時候,學生舉起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后教師根據歌謠內容隨機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單詞卡片加深學生印象,全班學生再跟錄音邊唱邊做一遍。
3. 新課呈現(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教師拿出一輛玩具自行車,自問自答:,How do I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并在黑板上寫下:by bike。教師再重復剛才的句子并問某一學生:0j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學生如果回答:,Me too!'教師就繼續(xù)問下一名學生,直到有不同答案,教師幫助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I go。。to school by…'并將相應的短語寫在黑板上。
(2)看短語貼卡片游戲 教師依次出示畫著不同交通工具的短語卡片,讓學生迅速地貼在黑板上的,by’’短語旁邊,教師領讀短語和句子,l go to school by…'
(3),快速反應'游戲 教師說出某個短語,如:by bike,讓學生做相應的動作或迅速舉起相應的道具(單詞卡片)并說出句子,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
(4)教師拿出剛才學生可能沒有提到的交通工具的圖片,如:by plane/subway/ ship/boat等,呈現和練習這些短語。然后指著課本上的配圖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注意引導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理解,地鐵'的。含義:,It’s an underground railway in a city.It travels very fast.'教師領讀新學短語。
(5)學生聽錄音,跟讀Let’s learn部分的內容。教師注意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
(6)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單詞的拼讀競賽??煽粘鰡卧~中的元音字母讓學生填寫,也可打亂組成單詞的字母的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序,組成單詞。
(7)教師還可利用學生卡片背面的灰體詞引導學生進行單詞描紅,學生邊描邊讀,看誰又快又好。 Let’s play 教師請學生制作簡易的單詞卡片,一摞是地點,比如:school,Beijing,the US,the moon等;另一摞是交通方式,比如:by ship,by bike,by train等。教師鼓勵!生大膽想象出行方式和所去地點。然后學生兩人結對進行句型操練,一人問,How do you go to Beijing/the USA/the moon?'另一學生給出答案:,I go by train/plane/spaceship.'對于詞匯表述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提供幫助。對一些特別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教師可以寫在黑板上加以鼓勵。
4. 鞏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Main scene 教師引導學生看主情景圖,說出其中表現的交通方式。學生多能說出:on foot by bike,by subway。如有學生問及小丑騎的獨輪車以及幼兒騎的三輪兒童車教師可補充說明那分別是unicycle和tricycle;而自行車bike的另一說法:bicycle,意為兩輪車。
(2)學生做Let’s learn部分的活動手冊配套練習;教師指導學生規(guī)范書寫。新學伊始,教師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重申一下書寫的要求。
(3)學生背誦并抄寫四會單詞;復習說唱歌謠。 (4)學生預習c Let’s sing部分的歌曲。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1. 能夠聽、說、讀、寫短語:visit my grandparents,see a film,take a trip,go to the supermarket.
2. 掌握重點句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 am going to ...進行簡單的提問與回答關于計劃的相關動作,并在真實場景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交流和運用。
3.在對話交流中使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語音,語調和語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掌握四會短語和A Let's learn部分中進行簡單的提問與回答關于計劃的相關動作。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單詞圖片
四、教學步驟和建議:
Step1.Preparation
1.Greeting
2.Let’s talk about our life.引用學過句型?,操練交流。
Step2 Presentation
(1)展示本部分的圖片?,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并讓學生回答。 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教師組織學生分為3-4人一個小組,嘗試著猜想他們在討論什么,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討論的有關be going to表示將來時簡單計劃的話題。
單詞呈現
(2)教師展示本節(jié)課的短語圖片,引領學生學習這些重要的短語,并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記憶短語visit my grandparents,see a film,take a trip,go to the supermarket。
聽音正音
(3)聽錄音,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學習1中的內容,并指導學生記憶關鍵詞。
Pair work
(4)展示重點句型,并加以操練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組織學生講所學短語運用到語句中,進行交流練習。
Step3 .Practice
1、 聽音貼圖。
2、 看圖快讀單詞。
3、根據板書呈現的單詞,利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自編對話
4、聽力小練習,播放教師自編的錄音,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學習2中的內容。
Step4. Production
Make a plan
(1)根據上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加以總結,再次出示重點語句,帶學生朗讀并翻譯,理解其功能用法。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2)創(chuàng)編對話,指導學生制定一個簡單的周末計劃,完成任務。
(3)創(chuàng)設情境,小組內互相采訪,創(chuàng)編簡單的對話,討論周六日的周末計劃,小組內表演。
(4)小組內展示對話。
Step5.Progress
1、 做配套相應的練習。
2、 Summary: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 ?
3、 Homework :
(1)學生背誦并抄寫本課時的四會單詞。
(2)制定一個簡單的下周計劃,運用be going to短語加以交流。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the story
3.a song
能力目標:1. past tense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標: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學重點、難點: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2.hitting and throwing
教具、學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學過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Introduce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Use the student book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ractice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書: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bought taught thought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3)
一、教學目標
關于“事物發(fā)展的趨勢”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夠戰(zhàn)勝舊事物,新事物的成長壯大為什么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并能運用這一原理并結合具體事例論證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及兩者的分歧,并能結合典型事例,對兩者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表現做出判斷;了解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基本要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框教學,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以事物發(fā)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為指導去觀察、把握事物全局,預見事物發(fā)展前途的辯證思維能力,從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在當前和今后的改革事業(yè)中,提高理解、適應和參與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進行概括和總結,與形而上學的觀點進行對比和分析,并進而對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基本觀點進行概括、綜合、分析、比較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各項改革措施,對我國的改革事業(yè)抱有正確的態(tài)度。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及堅持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初步學會運用這一方法去分析、解決一些思想認識問題。
二、教材分析
(一)本節(jié)結構:
本節(jié)共兩框。既是對二、三、四課所學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方法論要求的系統(tǒng)和升華,因此,本節(jié)特別是第二框題的教學對于學生初步形成唯物辯證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在論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夠戰(zhàn)勝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在闡述原理的基礎上,教材又從“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兩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要求,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tǒng)一。
第二框《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首先運用中外哲學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觀點,對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觀點進行比較,進而歸納出兩者的分歧,并強調了它們之間最根本的分歧。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后,對青年學生提出了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并從個人成長過程和聯系當前社會實際兩方面舉例分析。最后,從總體上概括指出堅持唯物辯證法的意義和要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學的重點。
[原因剖析]
掌握這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發(fā)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方法論意義:
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共產主義前途充滿信心,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社會主義事業(yè),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問題,是本框教學的重點。
[原因剖析]
①從知識要求來說,這一問題是對第二、三、四課所學原理的概括和總結,學好這個問題,可以使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得到升華。
②從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來說,只有首先劃清兩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實踐中逐步學會應用。
它們的分歧是: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發(fā)展的觀點與靜止的觀點的對立、全面的觀點與片面的觀點的對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方法論意義: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唯物辯證法為我們正確地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總的指導方法,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緊密結合,加以靈活運用。學會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懂得一些唯物辯證法的道理,自覺地按唯物辯證法辦事,就可以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思想、學習和工作就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3、“學會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即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是本框教學的難點。
[原因剖析]
①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在前面已經分別論述過了,而本框的方法論要求更具有綜合性,需要緊密聯系以上幾課的內容,與形而上學的觀點加以對照,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怎樣恰當地處理這些觀點和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
②這一問題是唯物辯證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有意識地去運用唯物辯證法,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4、“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遇到的困難”,是本框教學,也是全課教學中的難點。
[原因剖析]
①這一問題作為本課思想教育的“熱點”問題之一,要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得到較好的解決,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
②由于中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絕對化的毛病,再加上黨內和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使這一問題的教學更增加了難度。
三、教法建議
(一)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突出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這一教學重點,應當注意:
①重視運用已知的道理。本框是在第二課學習了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以及發(fā)展的實質等問題之后,進一步回答發(fā)展的方向、道路和趨勢問題的。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把前后知識銜接起來,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明白,我們所說的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是指它的“總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謂總方向,是指事物發(fā)展全過程的方向,事物發(fā)展的總體方向和總的趨勢。至于事物發(fā)展中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則既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但這只是暫時的,它終究改變不了事物向前發(fā)展的總趨勢和總方向。
②以基本事實說明道理。教材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主要是以基本事實來證明基本觀點的。如說明新事物必然能夠戰(zhàn)勝舊事物,就舉了一個自然界和兩個社會領域的事例;講曲折性原理,列舉的基本上都是社會領域的事例。為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信服,教學中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具體而又生動的事例。
③搞好綜述,教材第16段,是對原理的綜述,既是對新事物必定戰(zhàn)勝舊事物、新事物的成長壯大都要經歷艱難曲折兩個觀點的概括總結,又是理論上的綜合、提高。限于《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和教材的要求,雖然不能在理論上擴充,但卻可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理解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可以采用圖示法,告訴學生事物的前進性不能用直線表示,因為其中不包含曲折性(其中就蘊含著要和形而上學的“直線論”,即否認曲折性的觀點劃清界限的思想);也不能用圓來表示,因為圓雖然包含了曲折,卻又否認了前進性,事物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只是舊事物的重復,實際上是否認了發(fā)展(其中又蘊含著要和形而上學的“循環(huán)論”劃清界限的思想)。那么,用什么樣的圖示表示才比較準確呢?一種是上下波動的曲線,另一種是螺旋式的上升的曲線,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運動,即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進。
為了使學生理解“任何事物”和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還可以舉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如一出好戲的劇情發(fā)展,總是有序幕、有中場和尾聲,有高潮,也有過場;一部文藝作品,必須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瀾起伏,才能引人入勝,如此等等。
(2)在講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時,要結合教材中“議一議”的內容,搞好討論。如前所述,通過本框教學,加強對中學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許多事實說明,當前不少學生缺乏經受挫折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
當然,能夠遇挫愈奮,鍥而不舍的典型事例,更是不乏其人,對學生也更具啟迪、教育意義。本框和第一節(jié)第一框(事物發(fā)展的原因)中的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的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的方法論要求,教學中應注意前后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防止簡單重復。
(3)對本課難點“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把握好這一難點(同時也是“熱點”)問題的角度,是以關于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原理為指導,學會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因此,一方面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要準備走曲折的路,而核心問題是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來對待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特別是正確對待我國的改革事業(yè)。
二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堅持以理服人。教材上的理論分析并不難理解,其中有些內容是學生早已耳熟能詳的。這里,是否能突破難點、取得良好效果的標準是學生是否信服。為此,必須破除“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
舉例法。針對有些同學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光明前途信心不足等,教學中可精選一二個典型事例來證明,許多在當地過去認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變?yōu)楝F實。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電視片、圖表等輔助教學。如,只要把20年前的紀錄片和今天的電視片各播放一段,然后讓學生自己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去進行對比,就可以生動地說明問題。
類比法。教材以火車的發(fā)展歷程來說明應當怎樣正確對待新事物,并配有插圖,生動而貼切?,F《火車和馬車的比賽》火車的不平常的經歷,充分地說明了一個哲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
談話法。為了使教學真正收到實效,教給學生看問題的正確方法,還可以根據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加以分析議論。例如,對于“發(fā)牢騷”這種“流行病”,就可以加以分析和引導。
牢騷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應當說,出于對自身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切,或是純粹對于社會某種不合理行為、現象的不滿,發(fā)發(fā)牢騷自有其合理及符合實際的一面,倒也情有可原。如對通貨膨脹、分配不公、假冒偽劣及各種腐敗現象的不滿等等。但是,也有許多牢騷是由于人們的人生閱歷、社會經驗、知識水平、認識角度等的局限而產生的較偏激的認識。中學生中的許多牢騷和不滿大都屬于這一類。應當指出,發(fā)牢騷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大發(fā)牢騷,對種種困難和問題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去評頭品足,抱怨挖苦,就會渙散人心,泄了民氣,丟了精神,消磨和瓦解人的意志,是逃避社會責任的表現。減少牢騷的關鍵是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盡可能辯證地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這樣,就不至于感情沖動,以偏概全,一次受騙,就認為世上沒有好人,一說腐敗就感嘆社會“暗無天日”,如此等等。
由于本課容量較大,可分為原理和方法論兩大部分進行教學。前者采用講授法,后者采取談話法。
(二)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本框教學的重點,在于使學生理解“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初步劃清兩者的界限;而難點則在于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比較自覺地、有意識地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在具體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不能截然分開。
1、由淺入深,歸納比較
第一層意思(第1~8段)即列舉哲學史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觀點的對立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并由此歸納出兩者的分歧。
可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簡要的啟發(fā)、點撥,這一內容就能被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
2、抓住關鍵,重點講授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劃清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界限,掌握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抓住兩者的根本分歧,重點進行講授。即綜合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講清為什么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最根本的分歧。
3、聯系實際,追求實效
本節(jié)的第二層意思(11~17段),即對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方法論要求,主要是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努力追求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突破這一難點,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①重視搞好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對比。教材列舉哲學史上的典型觀點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本身就體現了這種對比。盡管這些問題理論上的難度并不大,但教學中如何做到生動活潑,有的放矢,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思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議按照“議一議”的要求,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打開思路,進行廣泛的分析與思考。
②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分析和認識加強廉政建設、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問題,要防止面面俱到。可以選擇學生中疑問最多、最為關心的問題,如關于腐敗現象在黨和國家生活中到底是主流還是支流的問題,關于反腐敗斗爭的發(fā)展趨勢問題等,結合當前反腐倡廉的形勢,引導學生既要清醒地看到腐敗現象的嚴重性和反腐敗斗爭的緊迫性,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腐敗分子在我們黨的干部隊伍中是少數,絕大多數干部是好的,堅定戰(zhàn)勝各種腐敗現象的信心。
4、教學方法:建議采用“講讀”和“談話”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地說,原理部分先讀后講,以講授為主;方法論部分讀議和講解穿插進行,即先讀、議,后講解。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4)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過復習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體會和探尋用更簡單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應用因式分解法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重點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讓學生通過比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種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題更簡便.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師點評:(1)配方法將方程兩邊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數應為12,12的一半應為14,因此,應加上(14)2,同時減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口答下面各題.
(老師提問)(1)上面兩個方程中有沒有常數項?
(2)等式左邊的各項有沒有共同因式?
(學生先答,老師解答)上面兩個方程中都沒有常數項;左邊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兩個方程都可以寫成:
(1)x(2x+1)=0(2)3x(x+2)=0
因為兩個因式乘積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個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實現降次的?)
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上述兩個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開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為兩個一次式的乘積等于0的形式,再使這兩個一次式分別等于0,從而實現降次,這種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14=x2-2x+34(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條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邊為0,另一邊可分解為兩個一次因式乘積.)
練習: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確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兩邊同除以x,得x=1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4頁練習1,2.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邊為兩個一次因式相乘,另一邊為0,再分別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習題6,8,10,11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美蘇爭霸的背景;能夠說出美蘇爭霸的過程及階段特點;理解美蘇爭霸的影響和啟示。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蘇爭霸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和平與發(fā)展才是世界的主題,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美蘇爭霸的過程。
【難點】
美蘇爭霸的影響及啟示。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美蘇爭霸》的漫畫,提問:圖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學生回答:美蘇爭霸。
教師引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蘇通力合作,結成反法西斯同盟,打敗了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那么,在打敗了法西斯國家之后,美蘇關系又將何去何從呢?由此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美蘇由戰(zhàn)時的同盟,轉向了戰(zhàn)后的敵對,美蘇爭霸的背景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50年代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之后,對外開始爭取與美國取得平等地位,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美蘇開始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
(二)過程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美蘇之間的實力對比也在不斷的發(fā)展演變,美蘇爭霸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階段特征又是怎樣的?之后完成表格。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教師再次展示《赫魯曉夫和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較量》的漫畫,提問:掰手腕的態(tài)勢反映出優(yōu)勢明顯控制在美國一方,第一階段美攻蘇守的原因何在?最終的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原因在于蘇聯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后,美蘇雙方均作出讓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美國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危機遂告平息。
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檔案館,請學生結合史料思考: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在這一階段里,蘇攻美守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美蘇雙方分別實行了怎樣的戰(zhàn)略?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因美國深陷越南戰(zhàn)爭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執(zhí)政后,實行了戰(zhàn)略收縮。而蘇聯在7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轉而采取積極進攻戰(zhàn)略,把中東、非洲、南亞次大陸作為擴張的對象,特別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領了阿富汗。
教師展示圖片,提問: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美蘇雙方實力又有了新的變化,80年代,美國同意有限緩和的原因何在?雙方戰(zhàn)略又有了怎樣的變化?最終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里根決定啟動“星球大戰(zhàn)計劃”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
1.原因:長期的爭霸,使經濟力量相對薄弱的蘇聯負擔沉重。
2.戰(zhàn)略:80年代,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zhàn)略,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因為大規(guī)模擴充軍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它的經濟也遇到西歐和日本的激烈競爭。
3.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
(三)影響和啟示
教師提問: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蘇爭霸三十多年,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帶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同桌之間交流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影響:美蘇的爭霸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2.啟示:綜合國力決定國際地位;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主要內容。
2.作業(yè):蘇聯解體之后的世界格局將會如何演變?課下搜集相關資料,下節(jié)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the story
3.a song
能力目標:1. past tense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標: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學重點、難點: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2.hitting and throwing
教具、學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學過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Introduce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Use the student book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ractice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書: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bought taught thought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教資教學設計模板(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大學興起的背景,總結出中世紀大學的相關情況,能正確分析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史料并小組討論大學興起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教育對于社會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概況。
【難點】
中世紀西歐大學興起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牛津大學的圖片,并提問:牛津大學是世界著名大學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歷史悠久的大學?
學生結合經驗積累回答: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等。
教師追問:最早的大學在12世紀的歐洲就誕生了,大學興起的背景是什么?又帶來了哪些影響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并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要想了解這一時期大學興起的原因,就讓我們坐上時光穿梭機回到中世紀的西歐,看看當時西歐處于怎樣的發(fā)展階段?
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并回答問題:這一時期西歐城市有所發(fā)展,并且出現了早期的資產階級。許多希臘、羅馬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傳入歐洲,推動了大學的興起。
教師追問:西歐最早的一批大學于12世紀逐漸形成的,什么是大學?
學生思考后回答: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的權益的團體,后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
教師強調:大學是西歐教育和學術出現的新氣象,又被稱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概況
教師播放視頻《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興起》,提問:中世紀時期大學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過程?
學生觀看視頻,總結并講述:12世紀,教師私人辦校必須從教會那里獲得許可,為了維護自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直到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獲得羅馬教皇和過往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
教師繼續(xù)提問:大學的自治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體現在大學擁有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三方面。
教師提問:在當時國王和教皇對于大學的自治都持什么態(tài)度?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總結: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是不允許異端言論。
教師總結:總體來看國王和教皇都是支持大學的,歸根結底都想通過大學來控制思想,輔助自己的統(tǒng)治。
教師展示圖片《中世紀德意志大學課堂》,讓學生結合教材并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紀的西歐,在大學會學習哪些課程?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問題: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在內的基礎性課程,以及法學、神學和醫(yī)學這些專業(yè)課程。
教師追問: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課程如此設置,是出于哪些原因?
學生思考后回答:當時歐洲經濟得到發(fā)展,同時也受到了教會神學的影響。
教師強調:課程的設置反映出當時受__神學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三)意義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教材和史料進行小組討論:大學的興起又有什么意義?
小組代表回答:大學的興起促進了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促進思想解放,也為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教師補充講解:大學中設置的課程使得科技、文化、教育得到發(fā)展;知識的普及培養(yǎng)了社會新階層,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同時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做好了鋪墊。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tǒng)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2.作業(yè):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搜集資料來談一談教育對于當代社會的重要性,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四、板書設計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畫》教學設計(模板7篇)
每一位老師的教案都是根據自己的課堂整理出來的。教案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欄目小編為網友們搜集和分享了《畫》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并參考!
《畫》教學設計 篇1
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
設計理念: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地上才會長出紅的花、綠的草。教學這篇課文除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注意三點:一是把識字、寫字作為教學的重點,除了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和學會寫字之外,要充分體現學習漢語言的規(guī)律,注意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字詞義。二是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克服一字一頓地讀,重點學習疑問句的讀法。三是學會用“從……里(中)……”說一句完整的話。
教學目標:
1.認識“點、數”等12個生字,會寫其中的“方、半”2個字,理解、積累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相應的語氣讀疑問句。
3.感知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認字和朗讀是教學重點。要通過朗讀讓學生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謎:小朋友們,今天在上新課之前,老師想請大家猜個謎語,好嗎?
“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都不見?!保ㄓ辏┭菔緞赢嫛队辍?。
2.板書課題《雨點兒》。
(通過觀看動畫說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對雨的認識水平,并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關于雨的信息。在說話中注意引導學生將“雨點兒”這個詞讀正確,化解兒化音的讀音難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雨的課文。(板書課題并注音:12、雨點兒)
誰來試著讀讀課題?(指導讀準輕聲、兒化。)
二、初讀課文
1、這篇課文究竟講了雨點兒的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借助拼音自由地大聲讀課文,喜歡那一節(jié)多讀幾遍。
要求: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周圍的同學和老師。
2、指名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的同學幫助正音糾錯。
3、隨著讀文出示生字、生詞認讀。
三、看多媒體課件,學習課文。
1.認讀理解“數不清”、“云彩”、“飄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數”、“清”,看拼音讀準字音。
(2)出示詞語“數不清”,讀一讀,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數不清。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不清。
(4)認讀“云彩”、“飄落”。
(5)在文中找出帶有“數不清”、“云彩”、“飄落”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
2.出示句子“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結合動畫情景,展開想像,模仿句子說說雨過后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從泥土里鉆出來。
小花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__。
3.認讀理解“問”、“回答”。
(1)出示生字“問”,讀一讀,找一找,文中寫的是誰問誰?問什么?把有關句子畫出來。
(2)交流,指導朗讀,問:“你要到哪里去?”
(3)讀課文找一找,小雨點兒是怎樣回答的。出示新詞“回答”,指導學生讀正確。
(4)辨析:“你呢?”這句話是不是小雨點兒在回答大雨點兒。理解“回答”。
(5)讀課文找出大雨點兒回答小雨點兒的句子,讀一讀。
4.認讀“方”。
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中帶有“方”字的句子,讓學生明確“地方”這個詞中,“方”字讀輕聲。
四輕松一刻
播放《小雨沙沙》歌曲,讓學生邊聽邊想小雨都讓什么事物發(fā)現變化了。
五讀文感悟
〈1〉數不清的雨點兒飄落下來。這時,半空中,一個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說起悄悄話來,讓我們聽聽它們說了些什么。
〈2〉大雨點兒要去哪兒?小雨點兒要去哪兒?(板畫:有花有草的地方,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
〈3〉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筆找出大雨點和小雨點分別是怎么問的,用直線畫出來,讀一讀。指導學生體會“你呢”這句話沒說完整。
〈4〉分組讀對話,指導讀好疑問語氣。分男女生扮演大雨點,小雨點讀對話。
師:同學們,讀到這兒,你們想不想知道大雨點、小雨點去了那兒以后,那里的景色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去看看課文中是怎么說的吧?。ㄗ杂纱舐曌x課文,找一找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5〉指名說說有花有草的地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板畫)。
(播放多媒體)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6〉那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播放多媒體:荒地—有花有草)
師:有了雨水的滋潤,花更紅,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7〉(看圖)想象: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呢?〈小組討論后,指名說話?!?/p>
六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讀給好朋友聽,再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朋友為師生做朗讀表演。
七、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雨點兒〉一課,知道了大雨點兒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兒更紅,草更綠了;小雨點兒去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那兒就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你們喜歡雨點兒嗎?讓我們帶著喜歡雨點兒的感情,再聽范讀課文(課件播放)可以邊聽邊跟讀。
八、作業(yè)設計:回家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
《畫》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描繪了臺灣著名風景區(qū)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作者是按照這樣的游覽順序描寫的:首先介紹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優(yōu)美風光;然后介紹了日月潭名稱的來歷;最后介紹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異的秀麗風光。語言流暢優(yōu)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學生品詞析句的好文章,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文中還配有一幅日月潭風景的照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指導思想
根據新大綱的精神,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結合本教材的特點,我將教學本課的指導思想確定為:情境促讀,讀中悟情。
認知目標:
1、學會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弄懂課后思考、練習。
能力目標:
1、了解日月潭名稱的來歷和那里的秀麗風光。
2、感悟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邊品邊想象那里的美麗景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情意目標: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描寫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體會那里的美麗。
教學構想
1、給學生濃濃的“情”。
記得李吉林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倘若語文教學舍棄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教學,必然走進繁瑣、機械、無效的死胡同。這句話給我極大觸動,沒有靈魂、沒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雖有靈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靈魂和細膩情感相結合的生命才是豐富的。所以,作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給學生一個豐富的生命。在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地給學生最濃的“情”。
這里的“情”首先指我對學生的關愛之情,我對課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沒有我的拋磚引玉,又怎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呢?
這里的“情”還具體指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濃郁的情境,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導入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精心創(chuàng)設了“乘飛機旅游,聽導游介紹”的場景。這個情境再現的是兒童生活中的場景,當學生進入了這個情境時,必然會激起情感,進而激發(fā)起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有助于他們體會到課文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
這里的“情”還具體指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對日月潭之美的贊賞之情。要體會這種贊賞之情,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要他們從文中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覺得什么美?”是我教育的主線,只要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美,那么這種“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2、引學生細細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景色的秀麗和作者的贊美都蘊含于文章之中,隱藏于文字之下。為讓學生欣賞到這里的秀麗風光,感悟到作者的贊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如品讀第一段的第三句話。剛開始,學生只能淺顯地感覺到這句話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卻說不出所以然。這時,我讓學生再讀,讀后看看圖和多媒體畫面,再來體會哪里美,學生就能感受到“樹木茂盛”很美、“群山環(huán)繞”很美、“許多名勝古跡”也很美。并且學生還能用動作演示的方法來理解“群山環(huán)繞”這個難點詞。這時再指導朗讀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師的示范品讀意在以9小學教學設計2003年第6期教例評析jiaolipingxi(((“(情激情中調動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品”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在“品”中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導學生品讀之外,還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導讀。如第二段中對日月潭名稱的來歷的理解,就通過拼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讓學生真正地“活”
小語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語言的實踐活動。為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fā)展”,教學應是沒有強制的活動,禁錮的要解放,潛在的要誘發(fā),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中真正地活起來,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貼近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開課導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活躍起來。
(2)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重在引導。相信學生能把書讀好,一次沒有讀出來沒關系,讓他們繼續(xù)讀,直到能讀出來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边@句話,剛開始學生只覺著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卻感受不到。這時我就讓學生再讀,并且邊讀邊看圖體會。果然學生自己通過讀、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綠”很美,我及時肯定了他們的讀法,并鼓勵他們再讀看能不能又有新的體會。于是,學生又通過自己讀感受到了“很深”也說明日月潭美。就通過這樣短短的一句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讀書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一個結果。這種過程就是一種活動。
(3)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時空,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要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四人小組無疑是較好的一種形式,但一定要落到實處。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將他們的學習任務制定為:成立一個四人導游小組,用自己的方式為“客人”介紹日月潭。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指導背誦的過程。最后讓他們上臺介紹時效果相當不錯。
新世紀,人們疾呼,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呢?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fā)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這也正是我在這節(jié)課中努力追求的。
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咱們的祖國可美了。你們以前都去過哪些美麗的地方呢?
2、我一直都聽說臺灣島上有一處景色特別美,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這個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你們想同我一塊去欣賞那兒的美景嗎?(板題,讀題)
(二)情境體驗,整體感知
1、請各位小旅客們系好身邊的安全帶,我們的飛機就要起飛了。今天我們前往的目的地是臺灣省的日月潭,請大家觀看大屏幕,聽導游小姐為我們介紹日月潭的美麗風光。(多媒體畫面及音樂,師朗讀)
2、同學們,剛才聽了導游小組的介紹,有什么感受嗎!你們想親眼去看看嗎?請小朋友自由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感受日月潭的美。注意把字音讀準。
3、生字詞反饋。(多媒體出示生字詞)
(三)細細品讀,理解課文
品讀第一段
1、小聲自由讀,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麗的景色?
2、指名交流:
(1)體會1、2句。(板書:大湖高山)
(2)體會第3句。聯系畫面理解“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跡”。用動作演示理解“群山環(huán)繞”(多媒體輔助)
3、指導朗讀。
品讀第二段
1、自由小聲讀,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
2、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再有感情地讀出來。
3、全班交流,并指導朗讀。(利用多媒體和模具演示的方式體會日月潭形狀的美。)
4、指導背誦。(由四人小組成立為一個導游團,向游人介紹。)
(四)學習生字。環(huán)”“繞”“跡”(用多媒體輔助)
(五)結束:今天的旅程到此結束,明天我們再接著去觀賞日月潭
《畫》教學設計 篇3
《第一場雪》說課設計之一
一、教材分析:
《第一場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情溢言表,充分體現了作者由這場雪預見到明年糧食的豐收而無比喜悅之情。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深入研讀課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豐富學生對下雪的認識。
2、德育目標:激發(fā)學生對雪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想象力與探究能力。
三、學習重點: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四、教學難點:領悟作者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讀法利用極富感情的語言表達,緊扣重點詞、句細嚼慢咽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
學法:教給學生四讀的學習方法,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六、教學準備:利用多媒體教學。
七、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閱讀
先讓學生回顧下雪前,下雪時的情景,接著播放《雪絨花》課件,激起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
2、回顧學法,整體感知先復習上節(jié)課所總結的學習方法,再引導學生整體品讀文段,然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
3、精講細讀,釋疑拓展,體會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重點,采用感情朗讀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情感。先讓學生邊讀邊想,捕捉關鍵詞語讀出雪后景象的特點,再引導學生質疑并品析好詞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話語贊一贊作者遣詞造句的絕妙,最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悟景悟情,并結合課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著還會說什么?
4、揭示背景,情感升華。
先介紹本文作者峻青的寫作背景,接著以一個反問(如此:瑞雪兆豐年!作者能不高興?我們能不高興?)升華情感,最后讓學生匯報收集的資料。這一環(huán)節(jié),從部分回歸整體,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升華情感,完成教學任務。
5、研讀運用,深化發(fā)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師生共同總結寫作方法,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反復朗讀,達到背誦。
6、作業(yè)設計:以生為本,高度自主。
這次設計的作業(yè)是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在《小蜜蜂》積累本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7、板書設計。
19、第一場雪
雪前:驟然變冷一讀:呈現畫面
雪中:紛紛揚揚二讀:品詞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歡喜愛三讀:領悟情感
聯想:瑞雪兆豐年喜悅四讀:以情帶讀
這個板書既概括了全文的內容,又體現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學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層次條理,又體現了所述事物的特點;既新穎別致,又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畫》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內容
《荷花》這篇出自于葉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寫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學生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望,樂于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欣賞荷花那不同尋常的美。
我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挨挨擠擠”、“冒”等詞語的意思。
2、能力目標
(1)感受荷花的美麗,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課文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借助情境展開想象。
(2)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依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挨挨擠擠”、“冒”等詞語。
2、教學難點
理解白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tài),體會荷花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策略
以讀為本,讀寫結合,充分利用信息僅技術資源。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依據教學思路我診斷出四個整合點。
五、教學過程
(一)利用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
整合點:錄像引入,整體感知
教學這課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課開始時,(點)我就把一池美麗動人的荷花視頻展現在學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頌》的音樂,大家看,這美麗的荷花呈現了與課文有關的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其中。在這種美的力量的驅使下,他們一定會充滿熱情地學習課文并感悟課文情感,我相信,有了這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學生的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點,品位美麗
整合點:多元解讀,積淀語感
我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點)抓住重點詞語來感受荷葉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擠擠”。
(1)比較句子
(2)出示畫面理解。
(3)貼荷葉
(通過這三種方法理解“挨挨擠擠”,體會作者用詞準確恰當,以及感受荷葉的茂盛之美。)
2、體會“冒”的'妙處
(1)出示句子換詞體會,可以換成什么字?(如:長、鉆、伸、露、沖)
(2)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興高采烈地、激動地)
(3)出示冒出來的荷花圖
師:大家看,(點)這就是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急切、迫不及待、生機勃勃地冒出來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寫話:
白荷花在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________________。
(這樣通過多元解讀,不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開闊學生的思路,讓他們有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語言。)
(三)圖文并茂,品味語言
整合點:讀中感悟,熟讀成誦
1、了解荷花的三種姿態(tài)
師:在了解荷花的三種姿態(tài)時,利用多媒體找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應的荷花,圖文并茂,直觀理解作者的用詞。
(1)用手勢表示三種姿態(tài)的荷花。
(2)男生讀句子,女生做手勢。
(3)貼荷花(貼三種不同姿態(tài)的荷花)
(4)師生合作讀(老師讀第一句,全體學生讀二、三句,請三名同學分別扮演三種不同姿態(tài)的荷花)
(5)指導背誦
(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學生對優(yōu)美詞的.積累內化,從而抒發(fā)了學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師: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麗動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難忘!難怪作者面對滿池的荷花,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點)如果把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畫家是誰嗎?(指名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為我們造就了美麗的畫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讓我們感受到荷花那充滿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熱愛她?。ò鍟捍笞匀唬┳屛覀儫釔鄞笞匀坏耐瑢W一起來與大自然對話,夸夸這位了不起的畫家!學生激情朗讀。
(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加深了對荷花美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荷花強烈的喜愛之情。)
(四)體會意境,升華情感
整合點:角色換位,突破難點
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我將學生自身角色與荷花進行換位,讓學生們變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個教室的學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點)欣賞著美麗的荷花,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們進入無限的想象之中,這時讓學生們想一想會有哪些動物來告訴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青蛙跳上荷葉,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這時學生會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角色,在荷花池中盡情嬉戲,抒發(fā)內心情懷。
(這樣的設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并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荷花》教學反思:
回顧《荷花》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教學中,我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民主、平等、開放的氛圍空間,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必要的引導——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討論,把各自在獨立探究中的發(fā)現進行交流,從而生生之間互相啟發(fā),互動地學。然后,組織學生之間的交流匯報,學生在悉心傾聽中發(fā)現見解的異同,比如讓學生談談欣賞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書、 “冒”換成“伸”,好不好?等等。調動學生全身心投入,使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
從課堂總體效果來看,這節(jié)課還是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從中也折射出了一些問題,今后在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及好詞佳句的積累上,還需更加重視。
《畫》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F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保ā渡衷娫挕罚┲袊糯姼柘騺碛小芭d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畫》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奇妙的圖形密鋪”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的一節(jié)活動課,建立在學生對基本圖形的認識基礎上,包括“觀察與理解”、“思考與操作”、“欣賞與設計”三個部分內容。在后繼的學習中學生會在八年級下冊對此有更深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有關平面圖形的特征,理解什么是圖形的密鋪。
2、通過猜想、動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并了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征。
3、通過欣賞密鋪圖案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進一步感受圖形密鋪的奇妙,獲得數學美的體驗,體驗成功的樂趣。
4、通過信息技術的三大優(yōu)勢,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發(fā)展。
教學重點:探索并了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充分利用數字平臺的操作功能和交互功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通過自己選擇基本圖形,再根據圖形密鋪的特點,發(fā)揮想象,設計圖案。
三、教學設計:
根據以上目標和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有三大優(yōu)勢:傳達信息的,作為一種工具,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交互,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版塊:
1、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密鋪;
2、動手操作,探索密鋪,第二個版塊又分為三個層次:單個圖形的密鋪;兩種規(guī)則圖形的密鋪;兩種不同圖形的密鋪;
3、欣賞和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密鋪:
利用信息技術的信息優(yōu)勢,從生活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密鋪,再由理解概念到聯系生活舉例到欣賞圖案判斷圖案,感知密鋪概念的三大關鍵:無空隙,不重疊,鋪在平面上。
(二)、動手操作,探索密鋪:
1、單個圖形的密鋪:根據學生對基本圖形的了解,大膽猜測單個圖形是否可以密鋪,經過分類,動手操作驗證和再分類,明確基本圖形中單個圖形可以密鋪的特點,這是學生第一次簡單進地行圖形密鋪,通過操作和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密鋪的動態(tài)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平臺的交互,在在線聊天中交流自己的結果和!
2、兩種規(guī)則圖形的密鋪:通過分析和理解,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七巧板”中三種不同的可以密鋪的基本圖形,任意選擇其中的兩種也可以密鋪一個平面,而且圖案更美。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要求開始動手操作,因為有了單個圖形密鋪的基礎,學生可以更熟練的操作,所以要求也就更嚴格。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電腦的交互功能,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上傳到數字平臺的課件中,而后看一看其他同學的作品并且根據要求和自己的建議進行評價或者也可以利用在線聊天的功能交流想法和建議。
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概念,因此我補充了如下這個環(huán)節(jié)。
3、兩種不同圖形的密鋪:包括單個不能密鋪和單個能密鋪的圖形如(正五邊形和菱形);單個的兩種都不能密鋪的圖形(圓形和不規(guī)則的星形);通過對密鋪圖形的設疑和展示,讓學生能夠理解:單個的圖形存在能夠密鋪和不能夠密鋪,當可以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不同圖形時,我們總可以想辦法讓圖形密鋪,從而突破概念中“無論什么圖形”。引出最后的奇妙的圖形密鋪的欣賞和設計。
(三)、欣賞和設計: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不同的圖形密鋪的,可以是規(guī)則的圖形,也可以是不規(guī)則的圖形。通過欣賞激發(fā)學生對圖形密鋪的興趣和創(chuàng)作的欲望。一直延續(xù)到課后,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會使用的軟件創(chuàng)作奇妙的圖形密鋪,上傳到數字平臺的課件中,互相學習,交流,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網站或者自己搜索資料,對圖形密鋪的知識了解的更多而充實自己。
這是我今天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和理念,肯定有不到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畫》教學設計 篇7
一、說教材
《識字3》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拍手歌的形式,帶出10個本課學習的生字,這首拍手歌告訴學生“人和動物是朋友”“保護動物要牢記”,內容通俗易懂,讀音押韻,節(jié)奏感強,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滲透一些漢字的演變以及造字規(guī)律的知識,學用結合教給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從中受到保護動物、關愛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說學生
低年級的小學生都喜歡小動物,對小動物有著自然的感情,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更加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要求的10個生字,學習書寫“物”“牢”“貓”等字。
2、在自主學習,生生互學,師生互動中獲得多種識字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
3、有節(jié)奏地朗讀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會寫字”“唱不休”等詞句的意思,受到保護動物、關愛自然的情感熏陶。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會認10個生字,會寫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本課難點:讓學生領悟人與動物互相依存,激發(fā)學生保護動物的意愿。
五、說教法: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展示動物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句式,在動物里,我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完整地表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邊。
2、讀文,初認生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良好、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體會識字快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3、圖文結合,鞏固生字。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動物的喜愛,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4、朗讀兒歌、鞏固全文。本節(jié)通過拍手游戲,讓學生了解拍手歌節(jié)奏感強,押韻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動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保護動物的意愿。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談話: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非常喜歡小動物,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精彩的動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課件,學生欣賞感受。
(1)欣賞各種動物在不同環(huán)境活動的場面,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說說自己看到了哪些動物。
導語:多么廣闊、美麗的大自然啊!動物們有的在空中自由飛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無憂無慮地玩耍。他們生活的可真幸福??!今天,老師從美麗的大自然中邀請了5位美麗的客人來咱們班做客,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嗎?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美麗的客人吧!
(二)看圖、讀詞、識字
1、出示課件,看圖片,認識動物。
2、出示詞語,圖文對照,認讀詞語,與動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p>
(1)自由認一認,讀一讀。
(2)小老師領讀。
(3)開火車認讀。
導語:美麗的客人走了,它們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讓我們牢牢記住它們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識記生字“孔、雀、靈、鸝、錦、鷹”。
(1)同桌合作識記生字。
(2)交流匯報。
(三)出示課件“誰能幫幫我”,學習生字“叢、牢、嬉、護”
1、小組合作識記生字。
2、交流匯報。
3、組詞說話練習。
導語:你們幫了老師,你們這么喜歡幫助別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們一起來做“找朋友”的游戲好嗎?
(四)鞏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戲。
(1)教師示范。
(2)做游戲。
導語:孩子們,看得出來,你們不但喜歡猜謎語,還會編謎語,那我們就來一起猜謎語,好不好?
2、課件出示“我會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麗的鳥──鸝。女孩喜歡做游戲──嬉。火燒的山倒了──靈。手拿戶口本──護。兩個小人走獨木──叢。
導語:你們真是太聰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們一樣聰明,也非常喜歡動物,他根據大自然中動物的特點編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們想讀嗎?打開課本讀讀。
(五)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同桌互讀互聽。
3、分小節(jié)展示朗讀。
4、評價。
5、課件出示(拍手歌)練讀。
(1)自由模仿練讀。
(2)男女分小節(jié)接力讀
(3)師生拍手加動作表演讀。
(4)自由練讀,說說讀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導語:是啊,大家說得太好了,大小動物都有家,人和動物是朋友,我們人人都應該關心動物,保護動物。在這兒,我們可愛的大熊貓也提醒大家要保護動物,并編了一首保護動物的小兒歌。
(六)出示課件(稀有動物圖片),介紹認識稀有動物。
七、說教學效果
整節(jié)課氣氛活潑,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滿童趣,師生合作愉快,輕松,較好地完成了教學要求。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2000字8篇
教師作為知識種子的傳播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一般要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根據教學情況提出最優(yōu)教學方法的處方,可以保證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怎么才能把這一篇教學設計寫好呢?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精心為你整理的“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the story
3.a song
能力目標:1. past tense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標: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學重點、難點: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2.hitting and throwing
教具、學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學過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Introduce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Use the student book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ractice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書: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bought taught thought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大學興起的背景,總結出中世紀大學的相關情況,能正確分析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史料并小組討論大學興起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教育對于社會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概況。
【難點】
中世紀西歐大學興起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牛津大學的圖片,并提問:牛津大學是世界著名大學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歷史悠久的大學?
學生結合經驗積累回答: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等。
教師追問:最早的大學在12世紀的歐洲就誕生了,大學興起的背景是什么?又帶來了哪些影響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并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要想了解這一時期大學興起的原因,就讓我們坐上時光穿梭機回到中世紀的西歐,看看當時西歐處于怎樣的發(fā)展階段?
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并回答問題:這一時期西歐城市有所發(fā)展,并且出現了早期的資產階級。許多希臘、羅馬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傳入歐洲,推動了大學的興起。
教師追問:西歐最早的一批大學于12世紀逐漸形成的,什么是大學?
學生思考后回答: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的權益的團體,后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
教師強調:大學是西歐教育和學術出現的新氣象,又被稱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概況
教師播放視頻《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興起》,提問:中世紀時期大學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過程?
學生觀看視頻,總結并講述:12世紀,教師私人辦校必須從教會那里獲得許可,為了維護自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直到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獲得羅馬教皇和過往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
教師繼續(xù)提問:大學的自治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體現在大學擁有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三方面。
教師提問:在當時國王和教皇對于大學的自治都持什么態(tài)度?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總結: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是不允許異端言論。
教師總結:總體來看國王和教皇都是支持大學的,歸根結底都想通過大學來控制思想,輔助自己的統(tǒng)治。
教師展示圖片《中世紀德意志大學課堂》,讓學生結合教材并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紀的西歐,在大學會學習哪些課程?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問題: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在內的基礎性課程,以及法學、神學和醫(yī)學這些專業(yè)課程。
教師追問: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課程如此設置,是出于哪些原因?
學生思考后回答:當時歐洲經濟得到發(fā)展,同時也受到了教會神學的影響。
教師強調:課程的設置反映出當時受__神學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三)意義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教材和史料進行小組討論:大學的興起又有什么意義?
小組代表回答:大學的興起促進了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促進思想解放,也為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教師補充講解:大學中設置的課程使得科技、文化、教育得到發(fā)展;知識的普及培養(yǎng)了社會新階層,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同時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做好了鋪墊。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tǒng)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2.作業(yè):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搜集資料來談一談教育對于當代社會的重要性,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四、板書設計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3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過復習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體會和探尋用更簡單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應用因式分解法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重點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讓學生通過比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種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題更簡便.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師點評:(1)配方法將方程兩邊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數應為12,12的一半應為14,因此,應加上(14)2,同時減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口答下面各題.
(老師提問)(1)上面兩個方程中有沒有常數項?
(2)等式左邊的各項有沒有共同因式?
(學生先答,老師解答)上面兩個方程中都沒有常數項;左邊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兩個方程都可以寫成:
(1)x(2x+1)=0(2)3x(x+2)=0
因為兩個因式乘積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個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實現降次的?)
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上述兩個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開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為兩個一次式的乘積等于0的形式,再使這兩個一次式分別等于0,從而實現降次,這種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14=x2-2x+34(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條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邊為0,另一邊可分解為兩個一次因式乘積.)
練習: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確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兩邊同除以x,得x=1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4頁練習1,2.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邊為兩個一次因式相乘,另一邊為0,再分別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習題6,8,10,11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4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 能夠聽、說、讀、寫短語:on foot,by bike,by bus,by train。
2. 能夠聽、說、認讀短語:by plane,by ship,by subway。
3. 能用句子,How d0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Canada/…?'來替換關 詢問別人的出行方式;并能夠用句子,I go by…'進行回答。
4. 能夠聽懂、會吟唱Let’s chant的歌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掌握四會短語和A Let’s learn部分中運用某種交通具去某地的表達法,并能替換關鍵詞進行問答。
教學過程
1.熱身(Warm-up) Let’s start
(1) 教師說:Today I go to school by bike/bus.Usually I go to school by bike/bus. 教師利用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問學生:What about you?Do you go by bike or by bus?Do you go on foot?Or by car?師生之間自由會話,引出幾種常見的交通方式。
(2)自由會話之后,教師繼續(xù)說:There are many ways to go somewhere.Look at these pictures.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引導學生看本課時Let’s start部分的標圖并回答問題。
2. 預習(Preview)
(1)復習頻度副詞: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的tob_id_3091讀音與詞義。有關活 動可借鑒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一單元。
(2)Let’s chant 教師放本課時Let’s chant部分的錄音,學生先靜聽一遍,再跟錄音輕聲吟唱一遍。教師再放錄音,帶著學生一起邊唱邊做動作:唱到on foot時,全班跺跺腳;唱到by Car/bike/bus/plane/train的時候,學生舉起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后教師根據歌謠內容隨機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單詞卡片加深學生印象,全班學生再跟錄音邊唱邊做一遍。
3. 新課呈現(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教師拿出一輛玩具自行車,自問自答:,How do I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并在黑板上寫下:by bike。教師再重復剛才的句子并問某一學生:0j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學生如果回答:,Me too!'教師就繼續(xù)問下一名學生,直到有不同答案,教師幫助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I go。。to school by…'并將相應的短語寫在黑板上。
(2)看短語貼卡片游戲 教師依次出示畫著不同交通工具的短語卡片,讓學生迅速地貼在黑板上的,by’’短語旁邊,教師領讀短語和句子,l go to school by…'
(3),快速反應'游戲 教師說出某個短語,如:by bike,讓學生做相應的動作或迅速舉起相應的道具(單詞卡片)并說出句子,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
(4)教師拿出剛才學生可能沒有提到的交通工具的圖片,如:by plane/subway/ ship/boat等,呈現和練習這些短語。然后指著課本上的配圖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注意引導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理解,地鐵'的。含義:,It’s an underground railway in a city.It travels very fast.'教師領讀新學短語。
(5)學生聽錄音,跟讀Let’s learn部分的內容。教師注意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
(6)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單詞的拼讀競賽??煽粘鰡卧~中的元音字母讓學生填寫,也可打亂組成單詞的字母的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序,組成單詞。
(7)教師還可利用學生卡片背面的灰體詞引導學生進行單詞描紅,學生邊描邊讀,看誰又快又好。 Let’s play 教師請學生制作簡易的單詞卡片,一摞是地點,比如:school,Beijing,the US,the moon等;另一摞是交通方式,比如:by ship,by bike,by train等。教師鼓勵!生大膽想象出行方式和所去地點。然后學生兩人結對進行句型操練,一人問,How do you go to Beijing/the USA/the moon?'另一學生給出答案:,I go by train/plane/spaceship.'對于詞匯表述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提供幫助。對一些特別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教師可以寫在黑板上加以鼓勵。
4. 鞏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Main scene 教師引導學生看主情景圖,說出其中表現的交通方式。學生多能說出:on foot by bike,by subway。如有學生問及小丑騎的獨輪車以及幼兒騎的三輪兒童車教師可補充說明那分別是unicycle和tricycle;而自行車bike的另一說法:bicycle,意為兩輪車。
(2)學生做Let’s learn部分的活動手冊配套練習;教師指導學生規(guī)范書寫。新學伊始,教師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重申一下書寫的要求。
(3)學生背誦并抄寫四會單詞;復習說唱歌謠。 (4)學生預習c Let’s sing部分的歌曲。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1. 能夠聽、說、讀、寫短語:visit my grandparents,see a film,take a trip,go to the supermarket.
2. 掌握重點句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 am going to ...進行簡單的提問與回答關于計劃的相關動作,并在真實場景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交流和運用。
3.在對話交流中使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語音,語調和語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掌握四會短語和A Let's learn部分中進行簡單的提問與回答關于計劃的相關動作。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單詞圖片
四、教學步驟和建議:
Step1.Preparation
1.Greeting
2.Let’s talk about our life.引用學過句型?,操練交流。
Step2 Presentation
(1)展示本部分的圖片?,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并讓學生回答。 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教師組織學生分為3-4人一個小組,嘗試著猜想他們在討論什么,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討論的有關be going to表示將來時簡單計劃的話題。
單詞呈現
(2)教師展示本節(jié)課的短語圖片,引領學生學習這些重要的短語,并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記憶短語visit my grandparents,see a film,take a trip,go to the supermarket。
聽音正音
(3)聽錄音,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學習1中的內容,并指導學生記憶關鍵詞。
Pair work
(4)展示重點句型,并加以操練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組織學生講所學短語運用到語句中,進行交流練習。
Step3 .Practice
1、 聽音貼圖。
2、 看圖快讀單詞。
3、根據板書呈現的單詞,利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自編對話
4、聽力小練習,播放教師自編的錄音,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學習2中的內容。
Step4. Production
Make a plan
(1)根據上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加以總結,再次出示重點語句,帶學生朗讀并翻譯,理解其功能用法。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2)創(chuàng)編對話,指導學生制定一個簡單的周末計劃,完成任務。
(3)創(chuàng)設情境,小組內互相采訪,創(chuàng)編簡單的對話,討論周六日的周末計劃,小組內表演。
(4)小組內展示對話。
Step5.Progress
1、 做配套相應的練習。
2、 Summary: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 ?
3、 Homework :
(1)學生背誦并抄寫本課時的四會單詞。
(2)制定一個簡單的下周計劃,運用be going to短語加以交流。
高中教資英語意群和停頓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the story
3.a song
能力目標:1. past tense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標: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學重點、難點: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2.hitting and throwing
教具、學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學過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Introduce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Use the student book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ractice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書: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bought taught thought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第五冊第四模塊第一單元《It’s mine》。本單元主要學習物品所屬和名詞物主代詞的表達方法。學生通過學習掌握mine、yours、argue、matter等單詞。掌握并靈活運用句型It’s mine./It’s his/It’s lingling’s./It isn’t his 來達到學習目的。
教學目標:
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本冊教材的特點,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并掌握單詞mine、yours、argue、matter、wear等。
2.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句型對自己或他人的所屬物品進行描述。
3.情感目標: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學會與他人合作,敢于開口說英語的能力。
教法學法:
1.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求知欲考慮,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任務型”教學模式,以聽說、游戲活動為主線組織教學,并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2.學生通過游戲和小組活動,使他們在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聽、說、讀的練習,是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到更多知識。
教學過程:
一、Warming-up 熱身環(huán)節(jié)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個chant,由學生共同拍手來完成。
I I I ,my my my
He He He, his his his
熱身環(huán)節(jié)是英語教學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采用節(jié)奏感很強的chant不僅能夠凝聚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興趣,將學生很快的帶入到學習氛圍中。同時復習了以前學過的主格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引出了新知識名詞性物主代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presentation 新知呈現
首先,我拿起自己的書,問學生Whose book is it? It’s my book.可用It’s mine.來代替,然后帶領學生多讀幾遍,練習這個句型。再拿起Mingming的鉛筆盒,詢問LingHang(學生)Whose pencil-box is it?引導學生回答:It’s Mingming’s pencil-box.告訴學生It’s Mingming’s pencil-box 可用It’s Mingming’s 來代替,用同樣的方式教授his、hers。
接下來是課文教學
首先,讓學生聽一遍錄音,理解課文大意,并讓學生初步感知語音、語調。讓學生再次聽錄音,跟讀課文,回答我提問的問題。
It’s Amy’s T-shirt? No,it isn’t.
What colour is Sam’s T-shirt? It’s red.
讓學生聽第三遍錄音,并且跟讀,錄音播放完畢后,請2~3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環(huán)節(jié)是新知識的呈現和練習,充分利用課堂中有限的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們的興趣。這樣,讓學生在快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句型。反復的聽讀課文,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三、Practice 趣味操練、鞏固新知
用多媒體課件呈現Prat 3 的四幅圖片,圖下面分別注明Ms Smart’s sweater Lingling’s skirt Amy’s skirt Sam’s trousers分別顯示。老師問學生答或者學生問學生答,來練習句型Is this Ms Smart’s sweater? Yes,it’s hers./No,isn’t hers.
這一句型也是本課的重點,是一種否定表達方法。這樣師生合作完成教學曾今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達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反復練習鞏固并掌握了所學知識,小組合作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Consoludation 拓展延伸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各組學生把在家?guī)淼臅?、外套、裙子等物品放在一起,利用今天所學的句型進行對話,找出物品的主人。如果找對了物品的主人就給小組加分,進行獎勵,還可以去別組給物品找主人。
拓展延伸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御用所學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思維,提高英語的交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Summary and Homework
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單詞和句型。
讓學生將各種熟悉的物品畫在一張紙上,并且用英語標明這個物品是誰的。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美蘇爭霸的背景;能夠說出美蘇爭霸的過程及階段特點;理解美蘇爭霸的影響和啟示。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蘇爭霸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和平與發(fā)展才是世界的主題,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美蘇爭霸的過程。
【難點】
美蘇爭霸的影響及啟示。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美蘇爭霸》的漫畫,提問:圖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學生回答:美蘇爭霸。
教師引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蘇通力合作,結成反法西斯同盟,打敗了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那么,在打敗了法西斯國家之后,美蘇關系又將何去何從呢?由此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美蘇由戰(zhàn)時的同盟,轉向了戰(zhàn)后的敵對,美蘇爭霸的背景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50年代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之后,對外開始爭取與美國取得平等地位,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美蘇開始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
(二)過程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美蘇之間的實力對比也在不斷的發(fā)展演變,美蘇爭霸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階段特征又是怎樣的?之后完成表格。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教師再次展示《赫魯曉夫和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較量》的漫畫,提問:掰手腕的態(tài)勢反映出優(yōu)勢明顯控制在美國一方,第一階段美攻蘇守的原因何在?最終的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原因在于蘇聯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后,美蘇雙方均作出讓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美國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危機遂告平息。
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檔案館,請學生結合史料思考: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在這一階段里,蘇攻美守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美蘇雙方分別實行了怎樣的戰(zhàn)略?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因美國深陷越南戰(zhàn)爭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執(zhí)政后,實行了戰(zhàn)略收縮。而蘇聯在7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轉而采取積極進攻戰(zhàn)略,把中東、非洲、南亞次大陸作為擴張的對象,特別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領了阿富汗。
教師展示圖片,提問: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美蘇雙方實力又有了新的變化,80年代,美國同意有限緩和的原因何在?雙方戰(zhàn)略又有了怎樣的變化?最終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里根決定啟動“星球大戰(zhàn)計劃”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
1.原因:長期的爭霸,使經濟力量相對薄弱的蘇聯負擔沉重。
2.戰(zhàn)略:80年代,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zhàn)略,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因為大規(guī)模擴充軍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它的經濟也遇到西歐和日本的激烈競爭。
3.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
(三)影響和啟示
教師提問: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蘇爭霸三十多年,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帶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同桌之間交流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影響:美蘇的爭霸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2.啟示:綜合國力決定國際地位;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主要內容。
2.作業(yè):蘇聯解體之后的世界格局將會如何演變?課下搜集相關資料,下節(jié)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知道當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都固定這一事實.
(二)能力訓練點
逐步培養(yǎng)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知道當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這一事實.
2.難點:學生很難想到對任意銳角,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實,關鍵在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如圖6-1,長5米的梯子架在高為3米的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米?
2.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CAB為30°靠在墻上,則A、B間的距離為多少?
3.若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40°架在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
4.若長5米的梯子靠在墻上,使A、B間距為2米,則傾斜角∠CAB為多少度?
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回憶,并使學生意識到,本章要用到這些知識.但后兩個問題的設計卻使學生感到疑惑,這對初三年級這些好奇、好勝的學生來說,起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對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些問題單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是不能解決的,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于找到一種新方法,求出一條邊或一個未知銳角,只要做到這一點,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邊角就可用學過的知識全部求出來.
通過四個例子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每一位同學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別測量并計算30°、45°、6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
學生很快便會回答結果:無論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個固定的值.程度較好的學生還會想到,以后在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邊長,就可求出其他未知邊的長.
2.請同學畫一個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測量、計算4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學生又高興地發(fā)現,不論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當銳角取其他固定值時,其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嗎?
這樣做,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有了整體感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大膽地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過動手實驗,學生會猜想到“無論直角三角形的銳角為何值,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總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呢?學生這時的思維很活躍.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能解決它.因此教師此時應讓學生展開討論,獨立完成.
2.學生經過研究,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若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引導:
若一組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銳角相等,可以把其
頂點A1,A2,A3重合在一起,記作A,并使直角邊AC1,AC2,AC3……落在同一條直線上,則斜邊AB1,AB2,AB3……落在另一條直線上.這樣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獨立證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
通過引導,使學生自己獨立掌握了重點,達到知識教學目標,同時培養(yǎng)學生能力,進行了德育滲透.
而前面導課中動手實驗的設計,實際上為突破難點而設計.這一設計同時起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練習題為 作了孕伏同時使學生知道任意銳角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都能求出來.
(四)總結與擴展
1.引導學生作知識總結:本節(jié)課在復習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證明,我們發(fā)現,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師可適當補充:本節(jié)課經過同學們自己動手實驗,大膽猜測和積極思考,我們發(fā)現了一個新的結論,相信大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發(fā)揚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
2.擴展:當銳角為30°時,它的對邊與斜邊比值我們知道.今天我們又發(fā)現,銳角任意時,它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這個比值,已知一邊求其他未知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看來這個比值很重要,下節(jié)課我們就著重研究這個“比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習一下.通過這種擴展,不僅對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四、布置作業(yè)
本節(jié)課內容較少,而且是為正、余弦概念打基礎的,因此課后應要求學生預習正余弦概念.
五、板書設計
關于教資教學設計模板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平,掌握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史料并討論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感受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難點】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2017年5月39歲的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tǒng)后,微信朋友圈以馬克龍的名字為切入點流傳過這樣的一個段子:說真的,姓馬的都厲害,我這一生就服姓馬的人,第一個是馬克思,他改變了我的思想;第二個是馬化騰,他改變了我的交流方式;第三個是馬云,他改變了我的消費觀念……
教師引導:馬克思是誰?他有什么成就?為什么說他改變了人的思想?引發(fā)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提問:請大家結合課前預習,簡單介紹一下馬克思。
學生回答:卡爾·馬克思,德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教師補充:他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指的就是指導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理論。我國也正是因為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夠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且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之路。
教師出示史料并提問: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這樣的理論呢?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回答: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在德國開展起來,加速了社會的貧富分化。而且資產階級為獲取更多利潤,剝削壓榨工人,底層民眾生活悲慘,社會矛盾尖銳。
教師補充:正因如此,馬克思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思考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體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二)過程
教師出示有關馬克思的視頻,引導: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與馬克思個人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請大家觀看視頻,思考其創(chuàng)立的過程。
學生觀看視頻后回答:馬克思從小就有著較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歲時就提出“擇業(yè)的目標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他博士畢業(yè)后,他開始從事政治活動,結合當時社會的情況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許多抨擊政府和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文章,后來報紙遭到德國政府的查封。
教師繼續(xù)引導:被查封之后馬克思放棄了么?
學生繼續(xù)觀看后回答:沒有,他去往了巴黎,結識了恩格斯,二者繼續(xù)探索工人運動,不斷豐富和借鑒前人的思想,最終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
教師補充: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并不僅僅是馬克思一個人的思想,而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不斷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運動的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才形成的無產階級思想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質
教師出示史料,請學生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立影響世界的思想?他們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和品質?
小組代表回答: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運動,積極投身革命;不計個人得失,不畏艱難險阻。
教師補充:1839年馬克思移居倫敦后,幾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館和圖書館,積極學習和總結前人經驗。正是這樣的堅持與刻苦,才能夠創(chuàng)立指導全世界無產者的馬克思主義。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tǒng)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2.作業(yè):課下觀看電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下節(jié)課談談觀后感。
四、板書設計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通用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一般會被要求有寫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設計每學科都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基本要求,可以保證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要怎樣寫才能寫出來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現在向你推薦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1
一、 說教材
曹禺的劇作《雷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高中第一個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yǎng)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學好本文,將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沖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
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yǎng)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雷雨》是現當代戲劇單元的第一課,屬于課內教讀課文。鑒于教學大綱對本課提出的在戲劇沖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知識目標: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1、嘗試網絡環(huán)境中解讀經典文本,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
二、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我計劃共用三個課時來講授《雷雨》。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怎樣利用網絡環(huán)境解讀、把握經典作品。
難點: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三、說教法
《雷雨》的教學是戲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戲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1、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四、 說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借助網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約3分鐘)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沖擊渲染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chuàng)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么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独子辍?,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 資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約13分鐘)
1、 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采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tài),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fā)布在網絡討論區(qū)。
2、 信息收集處理
⑴聚焦問題
就是將學生剛才提出發(fā)布于討論區(qū)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A、 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鑒賞劇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簡介,《雷雨》故事梗概,創(chuàng)作背景
⑵資源搜索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
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信息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信息。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索引擎。
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 交流、匯報、討論
接著,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fā)布于他們自己的討論區(qū)。
之后,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后,教師作簡要小結 。并補充《雷雨》人物關系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復雜人物關系。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2
一、說教材
1、這個單元鑒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學習外國文學要注意解決語言障礙,要注意翻譯語言的特點。閱讀時,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會之。要注意外國小說中靜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會帶領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西方小說的心理描寫,也是把不同時空的情節(jié)高度集中起來的一種手法。從心理描寫中可以了解豐富的情節(jié)。以變形、荒誕的情節(jié)反映現實,是現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讀這個單元的小說,要注意對非現實的情節(jié)的欣賞。
2、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變形記》,寫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清早突然變成了一只甲蟲,因而失去了職業(yè),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贅,一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就變了,他在寂寞和孤獨中悲慘地死去。小說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人與人關系的冷漠,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這篇小說的鑒賞重點是荒誕的情節(jié)、真實的細節(jié)和心理描寫的藝術效果。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弄懂感到不習慣的譯文語言和不符合我們民族欣賞習慣的藝術手法,從而走進外國文學的殿堂。
3、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的空前浩劫及由此產生的知識分子嚴重的信仰危機,其理論基礎,則是這時期廣泛流行的種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戰(zhàn)爭的種種災難,使作家們原有的理性、正義、博愛、信賴等價值觀念全部倒塌?!麄儽阋环磦鹘y(tǒng)文學的理性思維、有序組合和對事物的現實描寫,而主張在非理性和反常規(guī)的格局下表現作家主觀的直接體驗。于是我們看到,現代主義文學不僅滲透悲觀情緒和虛無思想,且到處充滿潛意識、夢幻、象征、直覺、聯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寫常常非性格化,故事敘述常常非情節(jié)化,結構安排常常非層次化?!傊?,非理性、反傳統(tǒng)、重表現、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表現的基本特征。它是處于信仰危機的西方知識分子對現實的曲折反映。(《百科辭典·文學辭典》,學苑出版社出版,總主編:何立,第518 頁)
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種基本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四種關系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jié),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變態(tài)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思想。這四種關系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系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F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于此。(《外國現代作品選·前言》第5 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馬克思對"異化"下的定義:"物對人的統(tǒng)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tǒng)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tǒng)治。"(馬克思《資本論》第六章的初稿,轉引自《新德意志報》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說教法
設計思路:《變形記》的作者用荒誕、變形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學生理解小說反映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讓學生耐住性子反復讀,在了解大致情節(jié)和人物的基礎上,抓住理解小說的突破口進行討論:荒誕的情節(jié)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在討論中鑒賞,鑒賞主人公的人性,鑒賞通過荒誕的情節(jié)表現生活的真實的藝術效果。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卡夫卡及現代主義文學。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為閱讀作品掃清障礙。
2、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致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閱讀時,教師可做如下提示:讀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后的心情,變成甲蟲的原因。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虛構的故事情節(jié)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是可能的。讀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爾對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責任感,以及他的自責心理。讀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對格里高爾態(tài)度的變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學生熟悉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后歸納:情節(jié)的發(fā)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家里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3、討論: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的心理變化,以及家里人對他態(tài)度的變化,從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導學生找出揭示格里高爾變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爾失去了人的本質,異化為非人的原因。此為落實書后練習一的要求。
⑵結合書后練習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片斷所表現的格里高爾的內心狀態(tài)及其變化。此過程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語句來感悟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⑶討論:妹妹、爸爸和媽媽是怎樣對待格里高爾的,他們?yōu)槭裁磿@樣? 此過程在于了解親情異化而導致格里高爾被親人拋棄,從而反映出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⑴格里高爾是個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地干活,卻受老板的氣。他不幸變成甲蟲,失業(yè)了,然而他還為父債擔憂,還眷戀親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乖乖地、艱難地爬回臥室。這樣忠實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最終還是被親人拋棄。
⑵ 格里高爾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特點,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來表現的。心理變化大致有三個階段:
①突然發(fā)現自己變成大甲蟲。他驚慌、憂郁,但還想為還清父債而苦干。父親發(fā)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惡狠狠的樣子,把他趕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盡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順從父親。
②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傷后,遭親人厭棄而絕望、空洞、平和。一只蘋果落到背上,格里高爾身受重傷,終于被妹妹厭棄。他異常冷靜,面對變形,面對厭棄,面對死亡,他感到孤獨、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⑶格里高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yǎng)家,顯示了忠誠、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種超脫--死亡。
5、討論:這篇小說的主題。明確:一家人本該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格里高爾始終關心家庭,懷念親人,可一旦不能養(yǎng)家了,親人們就把他看作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了,親人們也無動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也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一是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了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yōu)榘灿诩紫x生活的自娛自賤;二是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的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描寫這種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異化、親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不合理性。
當然,對小說的主題,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業(yè):落實課后練習三的要求。
明確:
(1)小說借助荒誕的情節(jié)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形異化。文學藝術是虛構的藝術,作家大膽想象,虛構出荒誕的情節(jié),推動人物的沖突,表現人物的個性。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失業(yè)了,母親無奈,父親狂怒,妹妹厭棄,撕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家庭表面的脈脈溫情的面紗,顯示了人際關系的自私、冷漠和殘酷,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社會本質。
(2)作者用了寫實的手法,使荒誕、變形的情節(jié)真實可信。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3
逍遙游說課稿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fā),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跺羞b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六、說板書設計(略)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5
一、如何書寫教案
教案主要包括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在國考資格證中因為備考時間僅有20分鐘(建議10分鐘寫教案,10分鐘在心里把試講的內容形成試講逐字稿),所以要求各位考生完成的是教學簡案。所謂簡案就是教案中的各部分還是要具備的,只不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簡化,字數控制在300-400左右,基本格式可以參照教案范例。
二、好教案的要求
一篇好的教案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置須貼合教學內容,基本表述規(guī)范。教學目標包括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每一維教學目標設定的主語都為學生(也可以省略)。使用一些可操作性的行為動詞進行表述。
其次,教學重點由課題中教學的重要知識點構成,教學難點針對學生理解困難的部分去設定。具體設計教學重點時列出本篇課題中為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就可以,教學難點設定為較為抽象知識,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容,或偏向于應用的知識等。
再次,教學過程是教案中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導入,新授,鞏固練習,小結,作業(yè)五個部分缺一不可。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生的學習形式在課題中需要呈現有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兩種。教案中書寫教學過程,可結合課題內容通過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重要的提問等具體展開。
后,板書設計是教案中的點睛之筆,能夠突出教學重點且?guī)椭鷮W生建立知識體系是板書設計需要達到的目標。板書設計應力求簡潔,突出重點。
三、教案在面試中算分嗎?
評分標準中對于教案并未單獨給分。但是在備考過程中書寫的教案是要交給考官存檔的,教案的書寫也是考官評定各位考生的教師素養(yǎng)的一個部分,也會在隱性的出現在面試評分中,因此各位考生還是需要認真的書寫教案的。
四、教案4個備考建議
1.熟悉教材。對于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比如研究本篇課題的背景,分析本篇課題中的重要知識點,梳理課題中的對應的知識結構等,總結本篇課題的學習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
2.掌握教案的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項。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部分。
在書寫教案時條理性這部分的要求可以通過列點來展現比如(一)教學目標(二)教學重難點(三)教學過程(四)板書設計等。其中教學過程中又包括多個環(huán)節(jié)也盡量用列點形式來展示比如1.課題導入2.新知探究3.鞏固練習4.全課小結5.布置作業(yè)。
3.板書提前設計。板書部分可以選擇將本節(jié)課的重要知識或教學結構進行有效的呈現。板書設計類型優(yōu)先選擇圖示型板書,表格式板書,線索式板書。
4.考前多練習。在考試前針對部分課題可以限時書寫教學簡案。一方面可以熟悉教案書寫格式,也可以更好的掌控教案書寫時間。
五、教案范例
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除法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現實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難點: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xù)除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課題導入
通過學生口算引入42÷2420÷2引入筆算課題
2.動手操作、領悟算法
第一層:初步理解
例1:42÷2=
(l)動手分小棒,說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明確筆算的過程和豎式的寫法:
強調:1.從高位算起數位代表含義2.數位對齊
第二層:感悟算理
例2:52÷2=
(1)動手操作分小棒
學生匯報分的結果。問:這道題在分小棍時與例l有什么不同?
(2)讓學生獨立試算52÷2學生可能問:十位除后余l(xiāng)該怎么辦?
教師強調1.把剩下的1個十與個位上的2合并2.數位對齊
3.課堂練習
小練習:豎式計算。
4.總結全課
問:今天都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師生共同編法則歌訣:除數一位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5.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課下自編一應用題,并且用今天學習到的筆算除法將它計算出來,下節(jié)課跟同學們交流。
(四)板書設計: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6
一、 說教材
1、 分析教材的內容地位:
冬天到了,動物的蹤跡越來越少,螞蟻鉆進洞里,小燕子飛走了,這些現象無不引起幼兒的主意。戶外活動時,他們會不約而同的產生疑問:為什么小螞蟻不出來搬食物了?小燕子怎么不見了?呱呱叫的青蛙哪去了?動物們生活習性的變化讓幼兒產生好奇。《綱要》中也指出中班幼兒能夠主動照顧動物,并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觀察他們,了解其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因此為了順應幼兒興趣需要、發(fā)展需要,我認為通過活動《動物怎樣過冬》可以讓幼兒了解冬天對動植物們的生活習性產生的影響,以激發(fā)幼兒探究動物的興趣和愛護照顧動物的情感。
2、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和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我制定了適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的三個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初步了解動物對環(huán)境的依存關系和適應特點。
3)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和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
3、活動的重點、難點: 根據《綱要》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說出幾種常見動物是怎樣過冬的?難點是知道動物過冬的幾種不同方式。 我通過利用直觀、生動形象的課件并以故事的形勢以及啟發(fā)性提問,是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地了解動物是怎樣及其不同的過冬方式,使活動的重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二、 說教具、學具: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并記錄有關動物怎樣過冬的錄像、圖書,并豐富相關知識。
2、 物質準備:
1)課前引導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
2)提前飼養(yǎng)白兔、毛毛蟲等動物,隨時帶領幼兒觀察記錄小動物生活習性的變化。
3)和幼兒一起布置“動物過冬方式”的背景圖。
4)課件《動物怎樣過冬》。
這些準備活動一是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便與幼兒在和同伴的討論中大膽、自主、快樂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動中突破中難點,便與幼兒理解。
三、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中運用了啟發(fā)提問法、引導發(fā)現法、課件演示法、觀察法等,這些方法的運用,我克服教師說教的傳統(tǒng)形式,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究、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讓 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2、 學法: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游戲操作法、分類法、觀察法、歸納法來獲得知識。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chuàng)設各種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引導幼兒自己歸納出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四、 說教學程序:
1、通過談話活動,引發(fā)幼兒對動物怎樣過冬產生興趣。(4分鐘)
1)小朋友,冬天來到了,你知道人們是怎樣過冬的嗎?
2)小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已經收集過這方面的信息,所以就鼓勵幼兒大膽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講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樂,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2、 播放課件,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了解動物怎樣過冬。(6分鐘)
1)小灰兔遇到哪些小動物
2)它們是怎樣過冬的?
3)小灰兔和誰的過冬方式一樣?
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fā)幼兒說出故事里的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如,蝙蝠冬天睡大覺、小松鼠儲備糧食、小兔換厚的皮毛。
當幼兒說到蝙蝠睡大覺的時候,隨即豐富詞匯:冬眠。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課件的展示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而且生動形象地讓幼兒感知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3、 引導幼兒總結動物過冬的幾種不同方式。(5分鐘)
提出問題討論:
1)蝙蝠在冬天靠冬眠來過冬,還有哪些動物也是靠冬眠來過冬的?如,蛇、青蛙、烏龜等。
2)還有哪些動物和小松鼠一樣儲存糧食來過冬呢?如,蜜蜂、螞蟻等。
3)哪些動物在冬天需要要加上后皮毛或羽毛來過冬呢?
4)小燕子用什么方式來過冬?還有水和小燕子一樣飛到南方去?
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大膽的想象、思考,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是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的已擴展,在交流中總結出動物們不同的過冬方式。
4、 請幼兒互相介紹交流自己畫好的小動物的過冬方式。(5分鐘)
請你們拿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說說他們是用什么方式來過懂得,它和哪些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一樣?
給幼兒自由討論的時間,鼓勵 中班說課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幼兒大膽交流,分享彼此的快樂,在說中學,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發(fā)散了幼兒的思維,豐富了知識,進一步拓展幼兒的認知空間。
5、 引導幼兒將自己手中的動物送到布置好的背景圖中,并貼在相應的過冬方式里,鼓勵幼兒互相檢查,小動物被送到的過冬方式是否正確。(3分鐘)
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自己動手送小動物回家,不僅鞏固了幼兒所學的知識,了解了不同動物的過冬方式,而且有激發(fā)了幼兒愛護小動物、探索研究動物的興趣。
6、 延伸活動:
1)科學區(qū)提供動物圖片,引導幼兒相互交流。
2)墻飾中知道幼兒繼續(xù)添畫各種過冬的動物。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 篇7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下午好,我是安陽師范學院人文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工程系的教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第2章的第1節(jié)“word20xx的概述”。下面我將通過“說教材、說教學內容與重難點、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6個方面來進行說課,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第一方面說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我所選用的教材是“十二五”精品規(guī)劃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由查東輝、陳偉蓮主編,中國原子能出版社出版,20xx年第1版。該教材在內容上去粗取精,針對實際應用,每章都涵蓋了實用易學的知識點,易于吸收和運用。本節(jié)課是《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第2章的第1節(jié)“word20xx的概述”。根據新課程標準及計算機等級考試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的相關知識。本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是學好后面知識的基礎,它在整個章節(jié)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方面說教學內容與重難點
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知識,那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以實例的方式介紹word20xx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包括word20xx的啟動和退出、窗口的組成、工作環(huán)境的設置以及幫助功能。重點是“word20xx窗口的組成”,難點是“工作環(huán)境的設置”。第三方面說教學目標
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們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牢熟練握word20xx窗口的組成和工作環(huán)境的設置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
第四方面說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我認為應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以講解—演示—出題—實踐為主線,以講授法為主并配以任務驅動法和實踐教學法,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五方面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一、回顧復習上節(jié)內容
通過簡單的提問來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比如:“計算機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是什么?”從而提醒學生不要忘了課后復習。
二、展示作品、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份用記事本編輯的文檔,和一份用word編輯的文檔,其中,用記事本編輯的文檔中只含有文字,而用word編輯的文檔中含有文字、圖片和藝術字等。然后問同學們,對于這兩份文檔中的文章,他們的內容是一樣的,同學們更愿意閱讀哪一份文章呢?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將其導入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三、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應重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另外,還要重視教材中的疑問,并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和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實踐操作
根據前面所講的理論知識,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進行操作,最后再讓學生獨立操作,完成課堂操作要求。
五、布置作業(yè)
將課后習題按照要求做好并發(fā)送至老師郵箱。第六方面說教學反思
授課中我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線,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練中鞏固”。我會根據學生能力,適時地對他們加以組織調控,設置學習任務。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完成任務后再讓他們開展互幫互學,帶動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使他們共同提高。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又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動手操作,技術應用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對文字處理軟件的應用能力不斷提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專家和評委!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精選7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主題欄目精選:“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敬請訪問。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學時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情況對教學諸要素做出的有利于學習的安排,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們學習到知識。怎么才能把這一篇教學設計寫好呢?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1
一、教學現狀分析
英語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而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屬基礎教育?;A教育階段是人的終身教育和終身發(fā)展最重要的階段。小學英語教學應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從而使學生獲得必須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文化素質。以前學生未開設外語課,對外語充滿了好奇與興趣,對此教師要謹慎對待,并注意培養(yǎng)其興趣,不要挫傷其積極性。小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需要注意照顧大多數學生。
二、教材分析
一冊教材共同分為11個模塊,內含一個期末分析模塊。每個模塊分兩個單元。一般,第一單元呈現要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提供任務型練習,包括一首歌謠和小詩。歌謠和小詩的學習目的有三,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節(jié)奏感,二是提高學生發(fā)音準確性,三是通過這些英語國家兒童所熟知的歌謠介紹一定的西方文化。不常用單詞不要求掌握。希望學生結合語用和語詞的基本語義,逐步獲得最基本的運用英語的能力。課文呈現了一些新的語法內容,但不要求講解,更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要求初步運用這些語句。
三、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本冊教材使學生:
1.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在真實環(huán)境中使用英語進行活動的積極性。
2.能運用英語在日常生活和課堂情景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初步交際,如問候他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消息。
3.能參加運用英語組織和開展的日常課堂教學和生活游戲,及其它課內外活動。
4.能聽懂簡單的指令并作出適當的反應,能讀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進行口頭描述,唱一些英語歌曲,背一些小詩和歌謠。
5.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基本方法;形成英語學習的自覺性,和通過英語學習,獲得更多知識的求知欲。
6.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掌握基本的英語交際禮貌策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7.樂于了解英語國家兒童的興趣愛好,以及外國人的一般風俗習慣。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2.在課堂上盡量的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漢語。
3.合理確定教學要求。不要求學生自由地說出課文所有內容,甚至不要求能自由地朗讀課文。
4.糾正控制性錯誤,不糾正非控制性錯誤。
5.多表揚多鼓勵。
6.利用錄音帶、多媒體教學課件、掛圖等。
五、教學進度
第一周 Module 1Greetings
第二周 Module 2Introductions
第三周 Module 3Classroom
第四周 Module 4Colours
第五周 Module 5Numbers 1-12
第六周 Rest
第七周 Module 6School
第八周 Middle Review
第九周 Middle Review
第十周 Mid-term examination
第十一周 Module 7Birthday
第十二周 Module 8Friends
第十三周 Module 9Family
第十四周 Module 10 Body
第十五周 Story Time
第十六周 Review Module
第十七周 Final examination
12月以前完成全冊教學任務。
新標準外研版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教案
Module 1
Unit 1 I’m Sam
準備導入:
1.教師在走進教室時熱情地向同學們打招呼說:Hello或Hi.與近處的同學握手,向遠處的同學揮手。表揚那些用英語向師打招呼的同學說:Very good!Well done!或Clever boy/girl!
2.用英語告訴學生本人名字,說:I’m Mr Chen.并將名字寫在黑板上。
活動1:聽音指圖
1.打開并舉起書,讓學生看到練習。指著各幅圖用中文問學生圖中的情景(校園中Sam,Daming,Amy和Lingling在介紹他們自己;在離開學校時,他們互相道別)。問他們認為圖片上的孩子來自哪里?他們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每幅圖上的孩子在說什么?
2.放錄音或讀對話。學生看書聽錄音。放錄音時教師要舉起書指著圖上說相應話語的人物。再放錄音,要求學生們指著相應的說話的人物。
活動2:聽音說話
1. 讀出前兩幅圖的對話,要求學生跟讀。
2. 向學生解釋老師將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身份來介紹自己。每次老師說:Hello,I’m …(人物的姓名),他們要回答:Hello,…(同一人物的姓名)。
舉例:
老師: Hello, I’m Lingling.
學生: Hello, Lingling.
3.用Sam和Amy做更多的例子。每個名字練習多次。
4.告訴學生老師要點名讓一些學生做自我介紹。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句型結構。 老師:指向一個學生
學生: Hello, I’m Mr Chen.
全班: Hello, Mr Chen.
5.向學生說明Hi和Hello是一樣的。重復這一活動,用Hi代替Hello,讀出剩下的對話,每句都要停頓,讓學生跟讀。向學生說明Goodbye和Bye-bye是一樣的。
活動3:向同學問候及道別
1.讓學生們看書。告訴他們老師是A,他們是B。老師將會說:“Hello, class.”他
們必須說:“Hi, Mr Chen”。用Goodbye做同樣的練習。和學生單獨做練習。
舉例:
老師: Hi, Sam.
學生: Hello, Mr Chen.
老師: Byebye, Kim.
學生:Goodbye, Mr Chen.
2.要求學生向身邊的人說“Hello”和“Goodbye”。讓他們參照書中的例子。一個學生做A另一個做B。當他門說“Hello”時,必須握手,當他們說“Goodbye”時,必須互相揮手。和學生做一些例子。要求他們介紹自己,至少向班上四個同學說“Good-bye.”
補充活動1:
1.把四個生詞寫在黑板上: Hello,Hi,Goodbye,Bye-bye。
2.讀出這些詞,要求學生跟讀。
3.要求學生從中選出一個單詞,記住它。
4.點名,讓他們說出選的詞。其他學生要說出相同意思的另一個詞。
舉例:
S1: Hi.
全班: Hello.
補充活動2:
1.在紙上分別寫出Hello,Hi,Goodbye,Bye-bye。
2.將這些紙片放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告訴學生老師要讀出單詞,學生要指著并大聲讀出相應的單詞。
舉例:
老師:Hi.
學生:(指著寫有“Hi”的紙片)Hi.
3.告訴學生老師讀出單詞,他們要說出相同意思的另一個詞。
舉例:
老師: Hi.
學生: Hello.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2
我原以為“教學設計”就是“教案”。通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課程的學習后,改變了我的觀點,加深了對英語《課標》中“備課不是簡單的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理解。
教學設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準備(備課),因為一般的備課只是教師自己根據直覺和慣例進行教學準備的活動。而教學設計更多關注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發(fā)展,它體現的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通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課程的學習后,我對如何設定教學目標有了個清晰的認識。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教育部《課標》對教學目標的描述。我在備每節(jié)課的教案里都要提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還有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這是一個誤區(qū)。其實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目標不可能在每節(jié)課都能體現,所以教學目標要針對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容來定,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實是每節(jié)課都要關注的。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目標可以根據單元內容來確定,但不要硬性分配到每課時中,也就是不需要每節(jié)課都要落實每個方面的目標。
案例: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1第一課時為例。
這一課時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這個話題學生易接受,但由于地區(qū)差異,處于農村地區(qū),學生沒有坐過飛機,甚至輪船,火車,對距離遠近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所以在教學前應介紹相關的知識做鋪墊。體現了“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理念。
單元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詢問并回答乘坐某種交通工具去某地。
(2)能夠描述人們日常出行的方式,并簡單陳述理由。
(3)能夠辨認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了解并遵守交通規(guī)則,特別是要學會看交通指示燈安全地過馬路。
(4)能夠了解不同國家交通規(guī)則的異同。
2、知識指標
(1)掌握A、B部分中的四會短語和句子。
(2)能夠聽、說、認讀A、B部分的三會單詞和三會句型。
(3)能夠理解并會根據指令操作相關部分的內容。
(4)能夠區(qū)分涉及相關音標的發(fā)音。
(5)了解Storytime,Goodtoknow等部分的內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關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幫助學生了解交通規(guī)則,并在生活中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
(2)學習策略:學會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數據,并用扇形統(tǒng)計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3)文化目標:了解中西方交通規(guī)則的異同。
本課時教學目標
1、能夠聽、說、讀、寫短語:onfoot,bybike,bybus,bytrain.
2、能夠聽、說、認讀短語:byplane,byship,bysubway.
3、能用句子“Howdoyougotoschool?HowdoyougotoCanada/?”來替換關鍵詞詢問別人的出行方式;并能夠用句子“Igoby....”進行回答。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3
一、教學中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有力保證。據統(tǒng)計,三、四年級學生注意力可持續(xù)20分鐘左右,五、六年級學生則在30分鐘左右。那么,作為教師,應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
1、注意的對象要新穎、生動、形象、鮮明。
例如,教師在教授“蘋果”這一單詞時,如果能采用懸念的方法出示實物,并配以卡通形象的圖片和單詞。那么學生每次在吃蘋果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聯想起這個情景從而記起這個單詞。
2、注意對象的游戲化。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游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如果把所有的教學內容設計成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愉悅的游戲中學習,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動物單詞的時候,可以分組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或形象,以此鞏固和加深對單詞的記憶。
二、采用逐步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的情感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課外活動使活動與教學緊密結合,其具體方法如下:
1、熱身運動。
這屬于課前的一種導入形式:用一個有趣的游戲或者歡快的歌謠,讓學生將注意力從課余活動中導入到課堂。但同時熱身運動又需要一種輕松活潑的氣氛,讓學生感覺從一種游戲轉入另一種游戲。
2、單詞呈現。
作為所涉及到的新的內容的開始,單詞呈現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無形的東西。所以,教師在呈現單詞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要出“奇”招,出奇制勝,充分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首先把單詞卡片的一個角落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類型的單詞,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一些簡單的問題提示學生,最終呈現出單詞。
3、單詞游戲。
單詞游戲是教師在教授完新單詞后采用的一種鞏固和復習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使用的教具創(chuàng)設出輕松愉快的游戲環(huán)境,讓學生在開心的游戲中既能鞏固所學的東西,又能學到新的東西。但是在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時,教師特別要注意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中去。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掌握游戲所要達到的效果:對于低年級只要求會讀,所以創(chuàng)設游戲時,要側重于讀的方法。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既要會讀又要會寫,并要進行相應的聽寫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例如,在教授動物單詞時,教師就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比賽猜單詞,那樣既可以鞏固所學單詞,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教師能設立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小物品作為獎勵,就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
4、句子的導入及講解。
小學生接觸的句子一般分為陳述句和疑問句。教師在教授時,應該采用先教授陳述句,然后通過陳述句導入疑問句的順序。例如在教授“What is your favourite fruit?”時,可以先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My favourite fruit is---”的陳述句,在熟悉陳述句后,引出疑問句,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5、句子的游戲。
和單詞游戲一樣,句子的游戲也是對所學句子的鞏固和復習。同時,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活潑的游戲氛圍,并一定要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但與單詞不同的是,句子的游戲必須要包含所有學過的新單詞以達到鞏固的效果。
6、Chant and songs.
把所學的內容,如單詞、句子、語法點,以輕松愉快的歌謠和歌曲的形式呈現,這樣便于記憶,以此作為對所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
三、溝通
作為一個教師,授課的專業(yè)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懂得如何與學生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溝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知道課堂教學中是否還有學生不能接受的方法和方式。這樣有利與于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以便因材施教。
1、與學生的溝通方法。
A、每次上課時提前幾分鐘到課堂,與學生聊聊天,加強交流,不僅要做一個嚴師,還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B、熱忱相助。
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積極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當學生讀錯音、做錯題時,要耐心幫助他們,同時還要說一些鼓勵的話,如“It’s OK,no problem. That’s OK. Don’t worry!”等。
C、師生情感交融。
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之中,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2、與家長的溝通方式。
A、與家長建立平等的關系。
很多家長都認為,教師是權威,高與他們,所以在關于孩子的學習方面,他們完全依賴于教師。但是教師每周每個班就幾節(jié)課,雖然教學中盡量顧及到全體,但難免有疏漏,如果孩子所學的課程能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必然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要讓家長明白他們是平等的關系,都是可以督促孩子學習的。
B、采用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
此種方式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比如,最初的交流,定期的交流,電話交流等。但是如果采用電話交流,第一個電話一定要是褒義的,否則家長會產生一種心理障礙:每次老師打電話來,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學校做錯了什么事,老師找到來了。如果教師和家長在時間上都很方便,可以適當地進行父母與教師的討論會,那樣更有利于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的了解,也有利于教師對孩子在家復習狀況的掌握。有了這份了解,學生和家長就可以共同協商出一個更好的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4
一、學生情景分析
經過三年時間的英語學習,大部分的學生已掌握了良好的英語學習基礎,對英語的學習懷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上課認真聽講,進取舉手發(fā)言,學習的進取性高,語言模仿的本事強,并養(yǎng)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但仍有部分學生的英語底子較差,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有時甚至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本學期將繼續(xù)抓好尖子生的培養(yǎng)工作,同時做好后進生的輔導工作,盡量是他們從思想上重視英語,加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教材概況
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共有6個教學單元、2個復習單元。每單元分“A、B、C”三個部分,共12頁,復習單元為6頁。全書配有彩色卡通式插圖,設計新穎活潑,生動趣味。本教材的設計與編寫體現了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在比較、分析和研究多種國內外小學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取其精華,構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編寫體系。本套教材的編寫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主線,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意義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其具體特點如下:
1.強調語言運用。本教材體現交際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語言應用本事的培養(yǎng)。在起始階段采用“全身動作反應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唱中學,在玩中學。
2.注重本事培養(yǎng)。整套教材貫穿“學會學習”的主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的本事。
3.突出興趣激發(fā)。教學形式多樣化,其中包括對話、歌謠、小詩、歌曲、游戲、任務、繪畫等
4.重視雙向交流和中西文化的介紹。
5.重視靈活擴展。充分研究學校教師學生個體的差異。C部分可選擇學習。
三、教學目標
本教材的教學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學習英語的進取態(tài)度,使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必須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基礎,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本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本事。適當介紹中西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目標如下: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忙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進一步養(yǎng)成聽英語、讀英語和說英語的良好習慣。
7.能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完成某項任務。
8.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誦讀已學過的歌謠。
四、教學措施
1.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突出個人體驗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認知方面有啟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理解教育輸入。語言本事的獲得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外語交際的本事的決定素是學習者自我,教師不可能把本事教給學生,是學生自我在教師的引導幫忙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在外語教學的全過程中,師生共存,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根本,所以應把學生真正當成教學活動的主體。
2.做中學、做中用,強調英語的功能性
由于外語教學活動得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在人為的學校環(huán)境中非自然地進行,所以以往存在著學生上完課,以為就掌握了課本知識。其實不然,因為生活中的語言是活的,它不可能根據課本定下來,如果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只用于課本,不能活用于生活,知識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3.進取倡導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資料,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進取參與。學生經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5
一、課前系統(tǒng)部分
(一)課標分析
1、話題:jobs
2、課時說明:1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英語PEP,供三年級起始用六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es she
do ? Part A Let's learn.這部分內容有六個表示職業(yè)的新單詞,還有句型What does he/she/ your father/your mother do? He's/She's a/an….以及就此而展開的與職業(yè)有關的表達自己理想的問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 am going to be a/an….是四年級上冊Unit 6 B Let's learn的延伸,為學生進入初中階段與此類似的話題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學生分析:
本案例適合小學三年級起始用六年級學生,在四年級時已接觸過職業(yè)名稱,如:fa rmer,doctor,nurse,teacher,driver和baseball player,再學職業(yè)名稱,有一定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動詞+er/r"成名詞的構詞方式。學習并掌握表示職業(yè)的六個單詞:
singer,writer,TV reporter,actor,actress和artist。
2、能力目標:學習并掌握下列口語What does he/she/your father/your mother do? He/She
is a//an…并能在具體的情景中使用。
3、情感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勞動,從小熱愛生活,樹立自己的理想。
(五)教學策略
能積極和他人合作,運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較好地完成Group work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圈出相同的字母,熟練認讀26個英文字母。
2數出文具單詞的數量,聽說認讀AB部分Let’s learn的8個文具的單詞:crayon,pencil,pen,eraser,ruler,bag,book,pencil-box。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字母的認讀;
2聽說認讀8個文具的單詞:crayon,pencil,eraser,ruler,bag,book,pen,pencil box。
教學難點:
較準確讀出各單詞,尤其是crayon和eraser兩個單詞的發(fā)音。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ⅠGreetings
T: Hello,boysand girls. Ss: Hello, Miss Ren.
T: Hello,I’mMiss Ren. S: Hello,I’m....
T: Hello,What’syour name? S: My name’s.....
ⅡPresentation
1 I have somefriends.Let’s say hello to them.通過與字母打招呼,復習26個字母。
2 We have somany new friends. Are you happy? Let’s sing together.
師生齊唱字母歌,復習鞏固字母。
3 the letter“a”made some new friends.He has a show for us.通過字母秀的形式引出文具單詞,并通過短語Showme your..... Open your.... Close your.... Carry your....操練單詞。
Ⅲ Drill
1 The letter “a”is coming. Let’s help the letter find the same friends.教師先做例子,然后學生兩人一組圈出相同的字母。
2 The letters’show is great. Now it’s your show time.師生TPR活動操練鞏固單詞。
3 You did a goodjob.I have some gifts for you.教師將樹葉形狀的單詞卡片做成書簽的形狀,發(fā)給學生,操練單詞的認讀情況。
Ⅳ Consolidation
The letters’show is over. They are tired. We must send them home.
通過送字母回家的活動,鞏固所學文具單詞。
We should takegood care of your stationary.
觀看視頻,引出情感教育。
ⅤHomework
Draw a pictureof stationary,and introduce them to your parents.
用所學文具畫一幅文具圖片,并介紹給父母聽。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 篇7
一、工作目標
為全面落實教研室的工作計劃,本學期小學英語教研工作將根據英語學科特點,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進程,鞏固和推廣課改經驗,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追求課堂實效,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努力創(chuàng)立高效課堂,進一步提高我市英語教學水平。
二、工作措施
1、認真總結上學年度小學英語教學的成績和問題。狠抓課堂教學,研討小學英語聽力的提高,以提高課堂40分鐘教學效率為切入口,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
2、重視小學英語興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逐步構成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教學評估。
3、課題驅動,構成教研氛圍。組織我市小學英語教師參與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促進高效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4、建立小學英語博客,開展網絡論壇教學研究周活動。各校能夠經過“小學英語的博客”,針對教學行動周的課例發(fā)表自我的觀點,談所學所得或所思所想,進行一種更廣泛的互動式快捷式的全縣教學研討活動。請各小學英語教師進取參與跟貼,確保交流、互助、實效,經過學習、交流、探討,構成網絡論壇教學研討氛圍,促進教師學習、實踐、反思相結合。
5、實施“名師工程”。組織教師參與省、市級優(yōu)質課競賽及優(yōu)秀論文的評選工作。加大對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
6、開展送課下鄉(xiāng)活動,幫忙農村教師提高課改理念,使課程改革深入課堂、深入鄉(xiāng)鎮(zhèn)學校。
7、視導跟進,服務校本教研。經過團體視導和分散指導結合,努力做好服務校本教研工作。每到一所學校,除聽課、與教師交流外,還根據學校條件,指導校本教研。
8、提倡各校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
三、主要活動安排
9月份
1、制訂計劃
2、教學進度下發(fā)
3、荊州市小學英語優(yōu)秀論文評選
4、荊州市三年級新修訂教材培訓
10月份
1、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網上探討。
2、教學視導(東片)
3、荊州市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會
4、期中考試命題及成績統(tǒng)計
11月份
1、組織期中考試、成績統(tǒng)計
2、石首市小學四年級聽力本事競賽
3、教學視導(西南片)
12月份。
1、期末考試試題命制
2、教學視導。(北片)
元月份
1、期末考試
2、期末考試成績統(tǒng)計
3、檔案整理
4、期末考試工作總結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7篇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幼兒園教師經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參考資料有利于我們完成相應的學習工作目標。那么,你知道幼師資料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嗎?由此,小編為你收集并整理了教學原理設計模板7篇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容。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舊知
1、出示復習題: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哪位同學能幫助解答一下?
2、課件出示:把3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2個蘋果,為什么?
3、學生自由回答。
二、教學例2
1、出示:盒子里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幾個球?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你們能猜出結果嗎?
組織學生猜一猜,并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
學生匯報時可能會答出:只摸4個球就可以了,至少要摸出5個球……
教師:能驗證嗎?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紅球及藍球,組織學生到講臺前來動手摸一摸,驗證匯報結果的正確性。
(2)教師:剛才我們通過驗證的方法得出了結論,聯系前面所學的知識,這是一個什么問題?
2、組織學生議一議,并相互交流。再指名學生匯報。
教師:上面的問題是一個抽屜問題,請同學們找一找:“抽屜”是什么?“抽屜”有幾個?
組織學生議一議,并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使學生明確:抽屜就是顏色數。(板書)
教師:能用例1的知識來解答嗎?
組織學生議一議,并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
使學生明確:只要分的物體比抽屜多,就能保證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蕩2個球,因此要保證摸出兩個同色的球,摸出球的數量至少要比顏色的種數多一。
(3)組織學生對例題的解答過程議一議,相互交流,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不難發(fā)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3、做一做
第1題。
1、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同學交流,說明理由。其中“370名學生中一定有兩人的生日是同一天”與例1中的“抽屜原理”是一類,“49名學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則與例2的類型相同。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生日問題”轉化成“抽屜問題”。因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這366天看作366個抽屜,把370個學生放進366個抽屜,人數大于抽屜數,因此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兩個人,即他們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個月,如果把這12個月看作12個抽屜,把49個學生放進12個抽屜,49÷12=4……1,因此,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5(即4+1)個人,也就是他們的生日在同一個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四、總結評價
1、師: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或感想?
五、布置作業(yè)
1.做一做。把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讓你閉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幾根才能保證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證有2對同色的小棒呢?
2.試一試。給下面每個格子涂上紅色或藍色。觀察每一列,你有什么發(fā)現?如果只涂兩列的話,結論有什么變化呢?
3、拓展練習(選做)
(1)任意給出5個非0的自然數。有人說一定能找到3個數,讓這3個數的和是3的倍數。你信不信?
(2)把1~8這8個數任意圍成一個圓圈。在這個圈上,一定有3個相鄰的數之和大于13。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發(fā)現規(guī)律。滲透“建?!彼枷?。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感受到數學文化及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抽屜原理”,并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教學準備:教具:5個杯子,6根小棒;學具:每組5個杯子,6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初步體驗。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撲克牌嗎?下面我們用撲克牌來玩?zhèn)€游戲。大家知道一副撲克牌有54張,如果去掉兩張王牌,就剩52張,對嗎?如果從這52張撲克牌中任意抽取5張,我敢肯定地說:“張5張撲克牌至少有2張是同一種花色的,你們信嗎?那就請5位同學上來各抽一張,我們來驗證一下。如果再請五位同學來抽,我還敢這樣肯定地說,你們相信嗎?其實這里面蘊藏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原理,想不想研究???
二、操作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
(一)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數比杯子數多1的情況。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小棒和杯子來研究。板書:小棒杯子
師: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個杯子里,該怎樣放?有幾種放法?
學生分組操作,并把操作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一個小組匯報操作過程,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師:觀察這所有的擺法,你們發(fā)現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幾根小棒?板書: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
師: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里,又可以怎樣放?大家再來擺擺看,看看又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分組操作,并把操作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一個小組代表匯報操作過程,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師:觀察所有的擺法,你發(fā)現了什么?這里的“總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師: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個杯子里,猜一猜,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師:怎樣驗證猜測的結果對不對,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導學生不再一一列舉,用平均分的方法來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結果:6÷5=1……1
師:那如果用這種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個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個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個杯子里,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你又從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呢?
師:我們發(fā)現了小棒的數量比杯子的數量多1,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數量比杯子的數量多2、多3,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2、研究小棒數比杯子數多2、多3的情況。
師: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里,會有什么結果?
引導:先平均分,每個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該怎么分呢?
師:把7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里,會有什么結果呢?為什么?
3、研究小棒數比杯子數的2倍多、3倍多…等情況。
師: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個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個杯子里,分別又會有什么結果?
小組內討論,再請同學說結果和理由。
4、總結規(guī)律。
師:我們將小棒看做物體、把杯子看做抽屜,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總結:把m個物體放在n個抽屜里(m﹥n),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物體。
5、介紹抽屜原理。
“抽屜原理”又稱“鴿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紀的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狄里克雷原理”,這一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抽屜原理”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用它可以解決許多有趣的問題,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驚異的結果。
三、應用“抽屜原理”,感受數學的魅力。
1、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幾本書?為什么?
先思考: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體?什么看做抽屜?再說結果和理由。
2、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3、向東小學六年級共有370名學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學生。請問下面兩人說的對嗎?為什么?
(1)六年級里至少有兩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個月出生的。
4、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1環(huán)。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于9環(huán)。為什么?
5、師:開課時我們做的游戲還記得嗎?為什么老師可以肯定地說:從52張牌中任意抽取5張牌,至少會有2張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學的抽屜原理來解釋嗎?
四、全課小結。
說一說: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又學習了什么新知識?(師生共同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73頁練習十二第2、4題。
六、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抽屜原理
物體數÷抽屜數= 商……余數 至少數 =商+1
小棒 杯子 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學反思:
1、通過游戲,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我設計了從52張撲克牌(去掉2張王牌)中任意抽取5張,老師肯定地說:至少有2張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學生半信半疑時,師生共同游戲,讓學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奧妙,這樣導入,學生興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節(jié)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根小棒放入3個杯子里,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為后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于學生觀察、理解,有利于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于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yōu)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數除法” 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借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體盡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里,看每個抽屜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比平均分得的數量多1。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的數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3、解釋應用,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應用“抽屜原理”,感受數學的魅力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進2個杯子,把4根小棒放進3個杯子里,都讓學生進行了操作并做了記錄,但對學生的有序思考重視不夠,導致課堂檢測時,學生用列舉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同學把所有的可能都列舉對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還有兩個差一點的學生由于思維無序,因此沒能正確列舉出來。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里,有學生出現了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結論,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學容易出的錯誤:用商+余數。這時老師沒有抓住這個同學思維中的錯誤制造思維矛盾,因此感覺學生對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的數量=商+1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3學生在用“抽屜原理” 解決實際問題時,書寫格式教師指導不到位。有些題目是要先說結論,再說理由。那么說理由的時候,有的同學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還有的同學先列算式,再回答問題。在區(qū)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導下,我才明白這類題目的書寫格式是:因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個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總的說來,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全班學生針對這類問題都能快速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我也算圓滿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3
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數學廣角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2、引導學生用操作枚舉或假設的方法探究“抽屜原理”的一般規(guī)律。
3、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經歷從具體的抽象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提高學生又根據有條理的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體會比較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抽屜原理的理解和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找出實際問題與抽屜原理的內在聯系。
教學過程:
一、開展小游戲,引入新課。
師:在我們上課之前,先做個小游戲:老師這里準備了4把椅子,請5個同學上來,誰愿來?
師:聽清要求,老師說開始以后,請你們5個都坐在椅子上,每個人必須都坐下,好嗎?(好)。這時教師面向全體,背對那5個人。
師:開始。
師:都坐下了嗎?
生:坐下了。
師:我沒有看到他們坐的情況,但是我敢肯定地說:“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位同學”我說得對嗎?
生:對!
師:想知道老師為什么會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嗎?其實這里面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抽屜原理。
二、實驗探索
第一步:研究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你們又能從這些方法中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1、(出示)師:把4枝筆放進3個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請一生示范)你們又能從這些放法中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2、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并把放法和發(fā)現填在記錄卡上。
放法
文具盒1
文具盒2
文具盒3
最多放幾枝
A
B
C
D
我們的發(fā)現
3、小組匯報交流。
(4,0,0)、(3,1,0)、(2,1,1)、(2,2,0)
生:不管怎么放,總有1個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總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師:“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枝,可能是3枝或4枝。
生小結: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總有一個文具盒至少放進2枝鉛筆。(最多有2枝或2枝以上)
4、師:把4枝筆飯放進3個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鉛筆。這是我們通過實際操作發(fā)現了這個結論。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更為直接的方法,只擺一種情況,也能得到這個結論,找出至少數呢?
生:我們發(fā)現如果每個文具盒里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進哪一個文具盒里,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鉛筆。
(學生操作演示)
師:這種分法,實際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眾:平均分
師: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1:要想發(fā)現存在著“總有一個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個文具盒里,一定會出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這樣分,只分一次就能確定總有一個文具盒至少有幾枝筆了。
把筆盡量每個文具盒里都放,還要盡量平均放。怎樣用算式表示呢?
4÷3=1……11+1=2
5、那照這樣的思路:把6枝鉛筆放進5個文具盒,怎樣想?(用鉛筆操作演示)6÷5=1……11+1=2
把7枝鉛筆放進6個文具盒,怎樣想?……
100枝鉛筆放進99個文具盒呢?
師提問: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生小結,師整理:鉛筆數比文具盒數多1,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同桌之間說一說)
第二步:研究鉛筆數比文具盒數不是多1的現象。
1、師:研究到這兒,還想繼續(xù)研究嗎?還有哪些值得我們繼續(xù)研究的問題?(生自主提問:如不是多1,什么是抽屜原理等等。)
2、師:如果鉛筆數比文具盒數不是多1,而是多2、3……,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會有幾枝鉛筆?
(出示: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會有幾本書呢?)
生獨立思考,在小組內交流,匯報。
師:許多同學都沒有再擺學具,用的什么方法?
生:平均分。把5本書平均分到2個抽屜里,每個抽屜里放2本書,還剩一本書,無論放在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3本書。生:5÷2=2……12+1=3
(出示:5本書放進3個抽屜呢?8本書放進5個抽屜呢?)
5÷3=1……21+1=28÷5=1……31+3=4
師:至少數為什么不是“商+余數”?(小組討論,匯報)
4、對比觀察算式,你能發(fā)現求至少數的規(guī)律嗎?
物體數÷抽屜數=商……余數至少數=商+1
5、總結抽屜原理,運用抽屜原理的關鍵是什么?(找準物體數和抽屜數),閱讀相關資料。
a÷n=b……c(c≠0)把a個物體放進n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放進(b+1)個物體。
三、應用原理。
1、請你試一試。(口答,指出什么是物體數,什么是抽屜數)
(1)6只鴿子飛回5個鴿舍,至少有2只鴿子要飛進同一鴿舍,為什么?
(2)把13只小兔關在5個籠中,至少有幾只兔子要關在同一個籠里?
(3)有5袋餅干,每袋10快,發(fā)給6個小朋友,總有一個小朋友至少分到幾塊餅干?
2、下面的說法對嗎?說說你的理由。
向東小學6年級共有370名學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學生。
A、六年級里至少有2名學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370個物體,366個抽屜)
B、六(2)班只有5名學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49個物體,12個抽屜,“只有”就是一定)
C、六(2)至少有25位學生是同一性別。
3、玩“猜撲克”的游戲。
抽掉大小王,抽出5張牌,至少幾張是同花色?5÷4=1……11+1=2
抽15張至少有幾張數字相同?15÷13=1……21+1=2
4、學生把學生生活中能用抽屜原理解釋的現象寫下來。
留心觀察+細心思考=偉大發(fā)現
四、全課總結。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4
>教學設計
【知識技能】
1.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及抽屜原理的一般形式。
2.引導學生采用操作的方法進行枚舉及假設法探究。
【過程方法】
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理解抽屜原理,并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搶椅子的游戲嗎?現在,老師這里準備了3把椅子,請4個同學上來,誰愿來?
1.游戲要求:開始以后,請你們5個都坐在椅子上,每個人必須都坐下。
2.討論: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這句話說得對嗎?
游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你知道這是什么道理嗎?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
1.出示題目:有4枝鉛筆,3個盒子,把4枝鉛筆放進3個盒子里,怎么放?有幾種不同的放法?
師:請同學們實際放放看,誰來展示一下你擺放的情況?(指名擺)根據學生擺的情況,師出示各種情況。
板書:(4,0,0)(3,1,0)(2,2,0)(2,1,1),
問題:4個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4支筆放進3個盒子里呢?
引導學生得出: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筆。
問題:
(1)總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兩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我們把4枝筆放進3個盒子里,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這是我們通過實際操作現了這個結論。那么,你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更為直接的方法得到這個結論呢?
學生思考并進行組內交流,教師選代表進行總結:如果每個盒子里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進哪一個盒子里,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首先通過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個盒子里,一定會出現總有一個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問題:把6枝筆放進5個盒子里呢?還用擺嗎?把7枝筆放進6個盒子里呢?把8枝筆放進7個盒子里呢?把9枝筆放進8個盒子里呢?你發(fā)現什么?(筆的枝數比盒子數多1,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5
《抽屜原理》說課稿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抽屜原理》。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抽屜原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第一節(jié)。本節(jié)共三個例題,例1、例2的教材通過幾個直觀例子,借助實際操作向學生介紹抽屜原理,例3則是在學生理解抽屜原理這一數學方法的基礎上,用這一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的展示數學原理的靈活應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貫穿初步的數論及組合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2、能力訓練目標:
1)、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發(fā)展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個性品質目標:
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產生主動學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通過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總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難點:理解抽屜原理,并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以及觀看鴿巢原理演示圖,建構知識,從本質上認識抽屜原理,將抽屜原理模型化,從而突破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著重采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五、學法
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本節(jié)課學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魯賓孫航海故事引入:把三枚金幣放進兩個盒子里,至少有一個盒子會放幾枚金幣?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探索,繼而緊張地沉思,尋找理由,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題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于學生觀察、理解,有利于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6
讀了《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學生如何學習更有效和教師如何教學更有效。
有效學習可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聽說”。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多聽常說,提倡學生多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這樣就打破了舊式的“啞巴英語”。三是“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英語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是老師怎么講解,而應是學生怎么活動。四是“再創(chuàng)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記憶。
有效教學也可用六個字概括:一是“學生”,心里有學生。二是“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fā)展。三是“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教師能做到心中有學生,時刻關注他們的發(fā)展及學習過程,才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才會實現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一書,著重探討拉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入課堂之中。通過介紹西方課堂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國內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我們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幫助。
在此之前,我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大概念較模糊,通過學習,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學模式往往都包含內在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教學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實現條件,效果評價等幾部分。一般來說,教學模式是一種簡化的、理論化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的系統(tǒng)決策活動。它不同于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通過“調控”來指導教學活動,比起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其內涵更豐富。
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定型的教學范式,它有一定的實現條件,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與之相比,教學策略則相對比較靈活,它能根據目標的變化而調整,有時甚至會根據情境的變化,打破教學模式的束縛,并做出改變。同時,兩者也有一定的聯系,教學模式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策略的建構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的相互活動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活動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tǒng)一。教學大方法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
看完《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后,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相關知識。與此同時,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學方法和規(guī)律越來越難以應對教育改革的需要,時代的發(fā)展挑戰(zhàn)著教師的角色的定位,教師越來越成為一個學習著的角色。在這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我作為一名教師,要增強“終身學習”觀念,應該自覺、自主、自動的學習。終身學習不僅應成為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而且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學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不斷變革,才能使教育過程成為個人發(fā)展的過程。
總之,教師要學會教學的各種策略,如提問策略、練習策略、評價策略等,從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
教學原理設計模板 篇7
教材分析
《抽屜原理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五章內容。在數學問題中有一類與“存在性”有關的問題。在這類問題中,只需要確定某個物體(或某個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個物體(或哪個人),也不需要說明是通過什么方式把這個存在的物體(或人)找出來。這類問題依據的理論,我們稱之為“抽屜原理”。“抽屜原理”最先是由19世紀的德國數學家狄里克雷(Dirichlet)運用于解決數學問題的,所以又稱“狄里克雷原理”,也稱為“鴿巢原理”。、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我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結構。通過幾個直觀的例子,用假設法向學生介紹“抽屜原理”,學生難以理解,感覺抽象。在教學時,我結合本班實際,用學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真正去認識、理解“抽屜原理”學生學得輕松也容易接受。
教學目標
1、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發(fā)展 的類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數學思維。
3、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
理解“抽屜原理”,并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精選7篇
作為一名照亮學生前方道路的教師,要學會寫出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怎么才能把這一篇教學設計寫好呢?我們經過搜集和處理,為你提供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zhàn)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zhàn)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2)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復課堂教學內容為主,以布置作業(yè)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后續(xù)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為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松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后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zhí)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于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啟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為精神憩息的家園,那里雖然頹敗卻并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后,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為了讓母親驕傲,為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于自已的路,母親已經成為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獲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jié)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于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余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jié)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后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復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于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后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yǎng)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后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于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余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
如執(zhí)教《品質》一文時,懷著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職業(yè)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蘊藏在街道邊、巷弄里,正如羅蘭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周末等閑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fā)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為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為一次心靈的洗禮,發(fā)現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周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fā)現的美,發(fā)現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fā)現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為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zhàn)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目的。
2、誦讀全詩,了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yè)
1、根據課前布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制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fā)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復述全詩主要內容,并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辟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后,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jié)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tǒng)整理歸納后,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fā)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并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jié)課全班交流時發(fā)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回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后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jié)課發(fā)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xù)朗讀練習。
2、重點鑒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jié)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么這節(jié)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jié)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匯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于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并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jié)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于700字,下節(jié)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 《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 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 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 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 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么?
⑹ 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 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⑻ 主旨句在全詩中反復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⑼ 全詩的夸張。
⑽ 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fā)展的?
⑾ 本詩哪些情節(jié)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
⑿ 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xù)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yōu)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愿發(fā)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布置作業(yè)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 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xiāng)(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為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后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4)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意識和架構給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實施新課程標準??梢哉f,課程改革給教學帶來許多盎然生機。但新課改畢竟代表著一次語文教育轉型,這次改革之廣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許多老師難以在短期內適應,在教學實踐中就難以準確把握標準和尺度,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卻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fā)、挖掘和共鳴。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文本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游戲、表演、畫圖、采訪、辨證會、播放課件等眾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聽課者也倍感輕松??伸o心一想,這節(jié)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fā)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課文
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開發(fā)、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層的思維方向,結果這節(jié)課便只剩下活潑有余,扎實不足,空洞的熱鬧了。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yǎng)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1、熟背本詩,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詩經》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詩經》中的其他作品。
二、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原本只稱《詩》,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的歌謠,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成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tǒng)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與 風、雅、頌合稱為《詩經》六義。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
四、 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 字音和節(jié)奏(二二節(jié)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并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 語調,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詞匯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無—毋 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于 以為 泣涕 子 賄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量詞作動詞,經常改變。
4、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組討論 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明確:戀愛 婚變 決絕(板書)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jié),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jié)。
1. 學習“戀愛”部分(一二章)
⑴學生集體朗讀此部分后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明確:相見 定情 送別 約期 (布置作業(yè):將這一部分改寫成現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約送別”場景中的語言,概括兩人性情。
明確:氓:急噪 任性
姑娘:溫柔 體貼 癡情 遷就男子 這也預示兩人今后的悲劇婚姻生活。
[3]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女子的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于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為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又言“秋以為期”,說明女子沖破了“禮”
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4]朗讀第二章,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是什么?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時女子的心理細 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保?/p>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
明確:
A、當時的商業(yè)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絲”
B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讀第三章,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為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fā)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fā)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庇稚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n 朗讀4、5兩章,提問: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確:女子嫁給男子后辛勤勞作,任勞任怨,盡妻子的職責,而男子卻“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貳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為何嘲笑她?(學生討論)
總結:(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會對兄弟說什么話?)
a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違背當時禮節(jié)。
b兄弟認為女子不懂得順從丈夫。
③ 推測當時社會女子的地位和命運?(由于社會政治歷史原因,女子將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愛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聯系現實,不要喪失自我個體的獨立性。)
④ 面對男子的背棄,女子是否是忍聲吞氣,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轉意?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6)
【設計思想】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濃郁文化氣質的豐富資源?!都朗晌摹肥且黄槲牟⒚募牢?。明代茅坤評《祭十二郎文》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對待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本課的設計著眼于鑒賞陶冶,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其次,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自主賞析文”中的第三篇。單元教學目標是:一是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神的關系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二是運用提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本單元四篇自主賞析文分別是:《六國論》《伶官傳序》屬于議論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記敘文。
在這篇祭文中,作者韓愈通過記述一些家?,嵤拢磉_了對英年早逝的愛侄韓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優(yōu)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精讀此文對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閱讀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學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邊的親情與友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的重點應為深入領會其中的真摯情感。教學過程中,了解課文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是一些文言基礎知識點,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要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還應加強預習,反復誦讀,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自學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書或通過討論理解稍有難度的文言文;同時,他們十七八年的人生體驗也為深入領會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這篇祭文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瑣事的敘寫中,且文章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況且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有限,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較難理解。在當前學生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的情況下,要在兩個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顯得十分困難,所以處理教材要做取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與背誦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本文的內容要點,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3、領會本文在敘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寫作特點,培養(yǎng)古代散文的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這是一篇祭文,誦讀時要注意有濃厚的情感,做到口發(fā)其聲,心念其事,聲情并茂。
2、文言詞句的理解要結合語意,做到字句落實,不可眼高手低,憑想當然辦事。
3、充分發(fā)揮注釋的作用,結合注釋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知本文抒發(fā)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體會作者歷經患難后顯示的深厚情感。
【設計思路與步驟】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依照《教學大綱》,加強誦讀,故設計使用“四步誦讀法”,即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每一步,都首先指導學生自學(自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適當點撥,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同時,這四步各有側重點,又相互聯系,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下借助網絡等多媒體查閱有關韓愈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文體特點。有感情地、字正腔圓地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導入新課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調帶學生進入一種凄涼哀婉的意境。
2、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初中我們學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高中我們學習了以孝情動人的《陳情表》。今天我們來學習表現兄弟友情、骨肉親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進新課
檢查預習,下面知識由學生用多媒體展示。(具體內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識
二、寫作背景知識
三、祭文文體特征
整體感知
1、配樂聽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錯讀的字音。
2、帶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文字,然后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時,注意體會文中抒發(fā)的感情。本文采取韻散結合,以散為主的形式表達,運用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敘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誦讀時加以體會。
合作探究
在誦讀中積累,進行知識歸納:
1、重點實詞
銜哀致誠輟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澤吊慰何尤
2、詞類活用
成家以致汝業(yè)其家長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虛詞其乎矣
4通假字時羞之奠零丁早世斂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業(yè)布置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第五、十一段。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導入新課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ㄊ闈檣⑽?!凹牢闹星杲^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碧K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睂W習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深摯感情。
合作探究
一、誦讀、感悟
引導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吊慰之情
二、誦讀、賞析
1、賞析情思:
提問:本文自始至終哪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并作簡要分析。
點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
A、流露出一種遺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種深沉的痛惜、自責之情
C、流露出一種悲涼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問:本文主要表達對十二郎之死所產生的悲痛之情,這種痛主要表現于哪些方面?
點撥: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
3、抒情手法學生感知并總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過生活瑣事表達自己的感情。
(3)語言上借助虛詞的使用來表達情感。
提問:體會語氣詞連詞的表達效果(參照課后練習點撥:三個“邪”字、五個“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愿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之情。此段借助虛詞表達了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過程,尤其顯得哀婉動人。2)
課堂小結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拓展延伸
1、提問:比較本文與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體會本文自由體寫法與邊訴邊泣的表達形式。
2、相關鏈接:諸葛亮吊周瑜
活動與探究
活動目的: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及情感儲備,設計一場“親子”活動,體悟親情,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對話。
活動內容:利用雙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開展一次對話。話題可以圍繞個人的理想、學習、成長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談話的記錄。
活動步驟:1、首先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和父母進行交流,整理歸納談話的記錄。
2、學生根據記錄下的談話,整理成文。
3、小組交流,選取代表作典型發(fā)言。
4、教師對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及結果作評價。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學會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的閱讀方式;
2、能力目標: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2.學會“感知與領會”的閱讀方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法設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采用恰當的教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fā)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主要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和情感體驗法。同時,還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生動的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的教育。
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究,本節(jié)課確定的學法指導為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學生獨立閱讀,獲取文本信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走出文本后通過合作學習法充分發(fā)揮小組協作的能力,激勵誘導學生討論、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我是一顆星,璀璨的星空不會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會因我而干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群不會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離不開一顆顆星的裝扮;浩瀚的海洋離不開一滴滴水的匯聚;人類社會的文明離不開一個個人的勤勞創(chuàng)造。雖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們將一起走近畢淑敏的心靈吶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自我的關注和愛護的意識。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y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及注冊心理咨詢師。 1952年生于新疆。半歲隨母進京。16歲赴西藏阿里,11年軍醫(yī)生涯。1980年轉業(yè)回京。從醫(yī)20年后開始職業(yè)寫作生涯。曾獲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代表作眾多,《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但無一例外都是關于生命、死亡,近年逐漸關注心理學。
三、整體感知
(一)默讀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觀點。
思路:開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確:作者從“我不重要”說,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觀點: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著。
(二)找出依據,為什么“我很重要”。
1.“我”是由無數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萬物之靈。
2.“我”是人類歷史當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環(huán)”。
3.“我”是機遇的產物。
4.“我”是父母濃濃慈愛與希望承載。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6.“我”是替子女遮風擋雨的大傘。
7.“我”是朋友肝膽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業(yè)的主宰。
(三)歸納小結: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作為每一個個體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遺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潤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縷陽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所以,好好活著,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從擔心別人的批判到響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1.對自己小聲說——不習慣(但是我說了)
2.聲音放大一點說——激動(我這樣說了)
3.大聲對世界宣布——勇敢(我終于說了)
4.昂頭響亮地宣布——驕傲(我坦然說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嗎?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異常寒冷。大約下午4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男生因為英語四級未過,從5樓跳下,結束了讓他魂牽夢繞4年的大學生活。
思考:讀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如果天堂的兒子讀了母親的這封信,他會對母親說點什么呢?
明確:每個人的生命,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還有責任的承載與愛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難與挫折面前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那么還有一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們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是怎樣選擇的呢?
2、播放《千手觀音》的視頻。
播放視頻后教師總結說: 21位舞者是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啞人,她們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身為聾啞人,她們優(yōu)雅曼妙的舞姿強烈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她們對生命的熱愛詮釋了“我很重要”的內涵。與以上特殊人群比較,我們是身體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們也同樣熱愛生活,他們尚且能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呢?我們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覺得自己重要嗎?為什么?作為中職生,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呢?
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我的精神都振奮了,我也要大聲的說出“我很重要”,我是年邁父母牽掛的女兒;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諧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工作中,我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用愛溫暖我的學生。我們都很平凡,但我們都很重要,讓我們一起對著生命大聲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親情的紐帶;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有目標、有前途!我要奮斗!我要拼搏!我要創(chuàng)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學總結】
《我很重要》一文,該文新穎獨特的立意、層層推進的思路結構、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1、領悟作品獨特的立意。2、學習和體味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將本課教學難點定為:品味充滿哲理和情愫的語句。
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設計了“導讀-速讀-品讀-研讀-拓展-體悟-練習”這樣的教學流程,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領悟作者的觀點:“我很重要”,領悟畢淑敏作為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為醫(yī)生的關懷心——她教誨我們熱愛生命,熱愛自己,關注每一個“我”的意義與價值?!拔摇笔欠褐?,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個個體的人。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對生命的珍視、對他人的關愛為出發(fā)點的,而 “我最重要”則完全是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出發(fā)點,這些人只關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從不關心別人。我們應時刻努力,不懈奮斗,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學生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的同時,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帶領學生研讀課文、質疑探究的過程中還急躁了些,有的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充分。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厚實自己的教學功底,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機智,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