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重視兒童尿床現(xiàn)象
發(fā)布時間:2022-03-04 兒童歌謠 兒童成長 幼兒園吸水現(xiàn)象說課稿小孩尿床是臨床上經(jīng)常見到的現(xiàn)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幾歲才能自愈。
國外有關專家通過系統(tǒng)的跟蹤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于正常兒童,在身體發(fā)育方面比正常兒童遲緩,長大后身高、體重平均低于正常人,容易出現(xiàn)泌尿、生殖等諸多生理問題,且多數(shù)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如自卑、內(nèi)疚、膽怯、緊張等。家長對孩子尿床的問題不可等閑視之。
由于部分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孩子尿床,對孩子動輒訓斥打罵,結果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反過來又加重尿床,于事無補。
正確的辦法是應當幫孩子分析原因,想辦法克服。如果是吃飯吃得過飽引起的,應當提醒孩子睡前節(jié)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應當注意不讓孩子玩耍過度;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負擔重,壓力大的原因,應當多方開導孩子;另外,家長應詳細觀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時間前,及時叫醒孩子上廁所,使其養(yǎng)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
由于發(fā)育期的少年兒童肝腎功能不完善,一些有副作用的內(nèi)服藥物不易長期過量服用。家長可以考慮中藥外敷、按摩、針灸等治療方法。通過合理安排兒童的生活起居,結合適當?shù)闹委煟梢允剐『⒃缛战Y束尿床歷史,樹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入園后出現(xiàn)這6種行為,需要家長重視!
孩子剛上幼兒園初期會不適應幼兒園,有一些哭鬧現(xiàn)象,或者上了幼兒園的孩子也有可能害怕,一旦孩子出現(xiàn)了以下6種行為,爸媽要引起重視,務必幫助孩子及時調(diào)整心情。
在幼兒園不說話
寶寶在幼兒園里不說話,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參與游戲,也不敢與老師交流。
對策:媽媽送孩子上幼兒園后,要經(jīng)常與老師交流,并讓孩子看到這一親切情形,或者邀請老師來家里進行家訪、利用離園時間帶孩子和老師聊聊天,逐步將寶寶消除對老師的陌生感。
從不在幼兒園幼兒園大便,經(jīng)常拉在褲子上寶寶從來不敢在幼兒園大便,甚至小便也時常拉在褲子,或者有時候整天憋尿,一放學就立即拉。
對策:媽媽可以將事情向老師反映,讓老師經(jīng)常提醒、帶孩子上廁所,讓寶寶習慣在幼兒園如廁,當然老師是不會強迫孩子在幼兒園大便的,這個家長不必擔心。
一上幼兒園就大哭,拉著大人的手不放
寶寶早上看到媽媽拿起書包就哭,不肯上幼兒園,即使到了門口,寶寶也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對策:媽媽跟寶寶約定時間,什么時候會回來接寶寶,還可以跟孩子約定,晚上會跟寶寶一起做的事情。如果還不行,媽媽只能狠狠心走了。要相信寶寶的適應能力很強,也要相信老師是有方法的。
上幼兒園就喊肚子疼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幼兒園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y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寶寶會出現(xiàn)一些軀體性癥狀,如肚子疼、發(fā)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開始肚子疼。
對策:家長需要先帶孩子去醫(yī)院,排除身體疾病。如果表現(xiàn)嚴重,媽媽可以考慮讓寶寶暫時休息幾天,并帶孩子放松心情。
說害怕老師
寶寶經(jīng)常說害怕老師,甚至要上幼兒園時,會緊張恐懼,這種情況爸媽就要考慮老師是否曾經(jīng)懲罰寶寶,或者做了讓寶寶害怕的事情。
對策:媽媽要耐心詢問寶寶,為什么會害怕老師,根據(jù)寶寶反饋的情況,再進一步采取措施。
在幼兒園特別乖,對老師言聽計從
寶寶在家里很活潑,但是到了幼兒園之后,顯得特別乖,而且老師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
對策:媽媽可以有意識地找寶寶同班的小朋友,周末跟寶寶一起玩?;蚪加?,讓寶寶在幼兒園里有熟悉的小伙伴,消除恐懼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尿床?
尿床,在許多專家的眼里已不單純是種疾病了,因為,它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發(fā)展,因此,在幫助孩子治病的同時,父母或老師更應避免使孩子在自己不經(jīng)意間的言語、行為、態(tài)度中傷“心”。
1、尿床,不可太重視,也不能無視
許多父母或老師一直以為尿床是由于兒童發(fā)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視孩子的尿床現(xiàn)象。但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小兒外科部進行的嬰兒膀胱活動及睡眠腦電波研究顯示,即使在新生嬰兒,排尿也不是由簡單的脊柱神經(jīng)反射控制,而是與復雜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控制有關。超過1歲的小兒已不會在熟睡中排尿。除卻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遺傳、膀胱功能障礙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繼發(fā)性尿床的決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過分指責孩子,則很可能會加強孩子腦中的夜遺尿信號,使尿床次數(shù)變得日益頻繁,甚至持續(xù)到成年。
因此,陸老師建議父母別把孩子尿床當“大事”,但也千萬不能忽視對此的訓練。孩子尿床后,應該盡快為他換上干凈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幫他做清潔時小聲、溫柔地告訴他:“長大了,不該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責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憋不住想小便,父母則可先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告訴孩子,想小便的時候可以舉手,老師會同意讓他如廁。
2、尿床關聯(lián)孩子自尊發(fā)展的3個要素
尿床也稱為夜遺尿,是指5歲或以上的兒童于睡眠時不自覺的排尿現(xiàn)象。一般輕微(即不頻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種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尿床的現(xiàn)象通常都會自然消失。如果,5歲以上的兒童仍有每周超過兩次以上尿床現(xiàn)象,就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紹,兒童自尊發(fā)展共有4個要素:外貌、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而尿床問題與后3大要素關系密切。因此,為避免尿床兒童的自尊心受傷害,父母的態(tài)度十分關鍵。
3、尿床兒童不僅需要生理治療,更需心理輸導
一般采用抗利尿荷爾蒙類藥物和夜間警鈴訓練的方法。夜間警鈴訓練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內(nèi)褲裝上感應器,令它接觸到尿液時便會發(fā)出訊號喚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復訓練可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條件反射。 除了醫(yī)生的治療外,不能忽視心理方面的調(diào)節(jié)和疏導,對父母來說,希望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樹立信心;
2)應該理解孩子尿床并不是故意行為,而是一種疾病;
3)準備好小尿盆,讓孩子夜間可以隨時方便地起床小便。
4)禁穿尿褲,可在床單上作些局部預防;
5)晚餐后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飲料。
4、尿床的寶寶更容易孤獨
據(jù)香港《明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小兒外科部舉辦了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香港超過16,000名5-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約有2%的兒童有夜遺尿;而接受調(diào)查的5歲兒童當中,大約有16.2%的孩子經(jīng)常尿床。從比例上還顯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現(xiàn)尿床的情況。
孩子往往會因尿床而產(chǎn)生其它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如孤獨、畏羞、焦慮、反叛、精神不集中、對社交活動退縮,甚至不敢參加任何需要在外間過夜的活動。因此,陸老師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無論在對孩子實施任何一種行為訓練或當孩子的身上產(chǎn)生任何一種問題時,都應注意教育“適度”,置之不理或過激表現(xiàn)都會使孩子受傷。
家長應重視“幼小銜接”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新學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了小學的校門。對此,部分業(yè)內(nèi)人士提醒,離開幼兒園,步入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個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一些孩子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須引起家長和學校的重視。
幼兒園是一個五顏六色的童話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內(nèi)容就是與同伴做游戲。而當他們來到小學,看到墻壁是統(tǒng)一的白色、整齊的桌椅朝向黑板時,心里會會產(chǎn)生莫名的焦慮。在幼兒園階段,不會有人要求孩子成績的好與差,可是一旦進入小學,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們就有了新的期望。同時,幼兒園不會對孩子作過多約束,可是進入小學后,嚴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他們個體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視,孩子必須擺脫任性的習慣,在新的集體中重新認識自己,否則將會被同伴排斥。對此,老師和家長必須注意,如果處理不好,孩子有可能產(chǎn)生心理問題。
一些新生有喜歡游戲、不懂學習的現(xiàn)象。專家認為,孩子沒有很明確的學習目的,多數(shù)只是“不想比別人差”,或者為了得到物質(zhì)獎勵,其對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更感興趣。老師用新穎的形式可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但孩子們不太會考慮學習的目的、內(nèi)容和結果,這樣,學習就無法長時間吸引他們,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就會失去興趣與動力。
此外,一些新生還存在交往障礙。據(jù)介紹,初入學兒童的思維大部分還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維階段”。他們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順從自己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如果他們把這種情緒帶到學校,就會影響與同伴交往。
專家認為,如何做好“幼小銜接”,是小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對此,學校和家長應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開展“準備期”教育,以幫助孩子在心理、思想和行為上,逐漸適應新生活。
兒童教育要尊重成長規(guī)律
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兒童的教育問題都會引起家長、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最近這些年,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兒童教育領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變化,為學齡兒童減負的實際行動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書包的重量有所減輕,家庭作業(yè)有所減小,五花八門的考試有所壓縮,各種補課行為和課外活動的頻度也有所降低。
可惜好景不長,兒童減負工作還在漸進中,另一種比書包過重、作業(yè)過多、活動過頻的壓力來勢洶洶,讓剛透了口氣的學齡兒童重新陷入負擔過重的“水深火熱”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來勢洶洶的壓力,恰恰來自當初為兒童減負喊得最兇的家長們。一到周末,家長們忙著把孩子往樂器、書畫、舞蹈、英語、演講、作文、禮儀培訓班上送。有的家長甚至讓孩子同時讀二到三個培訓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些明星趕場子一樣參加培訓的孩子,頂著殘月出去,披著星光回來,一臉的疲憊,看著都心疼,不知這些孩子的家長作何感想。
筆者并非全盤否定各類課外培訓班,而是家長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下,選擇適合孩子的某項課外培訓,對孩子的成長才有積極的意義。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兒童教育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競爭力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質(zhì)量,怎么重視都不過分。但現(xiàn)實中,很多好的教育政策、教學措施、優(yōu)教案例,卻難落實、難推行、難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影響力。
造成以上窘境的原因較多,有主觀的、有客觀、有家庭的、有學校的、有社會的,在此不予羅列。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shù)家長對兒童教育問題的功利心太重,不尊重兒童作為人生特定階段的成長規(guī)律。
中國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愿,已在不知不覺間,把孩子當成了實現(xiàn)自我期望的工具和載體,甚至把自己沒能實現(xiàn)的人生目標,一股腦兒全壓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正是在這種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思想主導下,各種操之過急、矯枉過正、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教育手段競相出臺,孩子們非但沒能受益,反而盡遭其罪。
于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叛逆情緒、有了孤僻性格、有了攀比享樂的扭曲價值觀、有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識……
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兒童階段,我們也曾為父母的主觀武斷而無奈和傷感過,沒想到等自己做了父母,卻好了傷疤忘了痛,不愿意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想一想。
淘氣貪玩是兒童的天性,不能必欲除之而后快,應該順其自然加以引導,讓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興趣愛好有更好的發(fā)揮空間,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橫加干預或嚴加管束。就像一棵樹,只要沒病蟲害,樹桿也端正,適當給點水和陽光,它自然會成材;就像一朵美麗的花,你一直守在它身邊,總感覺盛開的速度太慢、盛開的方式太丑,給足了時間和空間,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過猶不及,對兒童的教育,何嘗不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是生命的春天,青年是生命的夏天,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老年是生命的冬天,這是必須遵從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
家長們少一些自作聰明的主張和自以為是的武斷,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無拘無束中感知生命和世界,讓他們逐步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孩子們的未來一定會比我們主觀設計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