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心理需求 年輕父母和孩子共成長
發(fā)布時間:2022-02-01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與老一輩教育孩子的方式大有不同。但幾乎每一個人都要面臨成為父母的角色轉(zhuǎn)換問題。對年輕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自己,認清自我的角色。
發(fā)現(xiàn)孩子說臟字 年輕父母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我
“有一天我畫工程圖時,漫不經(jīng)心地把筆含到嘴里,扭頭一看,發(fā)現(xiàn)兒子也像我一樣,叼著鉛筆頭。我還怎么告訴他含鉛筆頭不好?告訴他那上面有很多細菌?”說起快四歲的兒子,家住湯穎感嘆,“如今對言傳身教這四個字有了深刻體會”。
有一次,兒子動她的化妝品,她過去制止,兒子非但不聽,反而繼續(xù)。湯穎立刻提高了嗓門,結果兒子突然拍了一下桌子,“你以為自己了不起啊”。
“后來想想,我和他爸平時說話都很大聲?!睖f回憶道。
“我們開始注意,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好的形象出現(xiàn)。當我們說話不再大喊大叫,兒子也開始待人有禮貌了?!?/p>
27歲的侯捷捷說起女兒的教育問題同樣深有體會。有一次,侯捷捷的母親把外孫女從幼兒園接回家,在小區(qū)里遇到一些鄰居,大家夸獎了孩子幾句。母親就讓其中一個阿婆考考外孫女英語單詞,小姑娘馬上就問那位阿婆會不會英語。當那位阿婆回答不會時,小姑娘居然沖著那位阿婆說,“靠,你好笨啊?!碑敃r在場鄰居都愣了,侯捷捷的母親很尷尬。
“我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舉止,但她爸爸就不拘小節(jié)。結果,女兒跟爸爸學了,還跟老人家這樣說話。”侯捷捷反思后發(fā)現(xiàn),如果家長中只要有一個在孩子面前說粗口,孩子肯定會跟著學,“孩子哪會理解說粗口是很不對的”?
“有一次喂她吃飯,她邊玩布娃娃邊吃,結果嘴里就蹦出一句國罵來。問她,她說是跟爸爸學的?!闭f到這兒,侯捷捷又好氣又好笑。
“我當爸爸有5年了,對于爸爸這個身份來說,我和兒子是一樣大的?!辟F陽的張鈞表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時候,父母怎么做比告訴孩子該如何做更好。
張鈞以前有時會闖紅燈,但有了孩子后,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違反交通規(guī)則,于是開始遵守規(guī)矩。
29歲的徐先生前年作了父親,對于兒子,他準備實施溫和教育,盡量不采用體罰的方式?!昂⒆邮峭ㄟ^觀察大人來學習行為舉止的,當你在孩子面前揮舞拳頭時,就該想想當他生氣的時候,你希望他怎樣做,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打人?!?/p>
徐先生有這番感悟是源于自己的經(jīng)歷。他小時候犯了錯,父親就會一巴掌扇過來或者踢一腳,中學時代,徐先生在學校常打架,直到那時,他的父親才意識到總打罵孩子帶來的問題。
一所小學的楊小娟老師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學生愛打別的孩子。每次楊老師找他來辦公室談心,這個學生都會“虛心接受”,承認自己打人不對,并向小朋友說對不起?!暗^不了幾天,老毛病又會犯?!睏罾蠋熂以L后才知道,這個學生的父親就是用棍棒、拳腳教育孩子的。
“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愛打人的孩子大都有一個愛打人的家長?!毙煜壬f。
年輕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孩子出生之后,家長王珍開始每天寫“寶寶成長日記”,密切關注寶寶的成長。比如女兒第一次叫媽媽,女兒第一次走路,女兒第一次去舞蹈班,女兒第一次在少年宮跳舞,女兒第一次和學校的小朋友去香港參加舞蹈比賽……“這是寶寶的成長日記,也是我的成長日記?!?/p>
“我小時候,父母哪有時間給我們寫這些啊?!蓖跽湔f,過去的父母大多關心的只是孩子身體好不好、學習好不好,很少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這是非常欠缺的?!皬哪撤N程度上說,對孩子成長、發(fā)展的關注,也促進了父母的成長,父母和孩子的成長也涉及心理需要的成長?!?/p>
王珍說自己這代人當了父母之后,都認識到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除了做好榜樣之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要,“我們單位里的幾個同事閑暇時常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很有共識?!?/p>
對于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輕父母來說,往往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知識水平較高,關注信息較多。這些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發(fā)展也會付出更大的心思和精力,“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這些年輕父母的身上會表現(xiàn)出一種對孩子教育的極大焦慮?!?/p>
某位媽媽表示,她非常支持年輕父母注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做法,“這是很好的現(xiàn)象,說明新一代年輕家長已意識到自己的家長角色。”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第一步,因此要特別注意家庭教育?!?/p>
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與老一輩教育孩子的方式大有不同?!暗珟缀趺恳粋€人都要面臨成為父母的角色轉(zhuǎn)換問題。對年輕父母來說,除了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思考的方式,了解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自己,認清自我的角色?!?/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孩子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又該如何對待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呢?
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權利,不要讓孩子成為別人怎么想,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從的產(chǎn)物,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代替父母實現(xiàn)未盡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和興趣,向孩子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逐漸形成獨立的意識,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充分地發(fā)展,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已為他們設計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話,他們也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在補償父母遺憾的同時,留下自己的遺憾。
給孩子最后的決定權
對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覺得是合理的,就應給予尊重和支持。對孩子理想真正的支持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之上,以孩子的心理準備和接受能力為前提,然后進行適當?shù)膯l(fā)和引導,需要的是精心呵護,不是說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機提條件。即使孩子的理想與父母的意愿產(chǎn)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靜地與孩子溝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的商量和探討,讓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對孩子的要求不可過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問題: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和警示,這樣做很可能就會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
精心培養(yǎng)孩子的“理想之苗”
當然,對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長的做法也都是錯誤的。如果父母們用這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許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樹立穩(wěn)固理想。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樹立理想,并為理想而努力??傊?,父母對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點點地培養(yǎng)扶持,要細心澆灌滋潤。
孩子的成長之路本身是五彩繽紛的。對于社會來說,不僅需要高層次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勞動者。作為父母,培養(yǎng)孩子要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鐵就打什么釘。因此,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從精神上給孩子關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愿望發(fā)展,而不要一味地強行讓孩子按照父母設計的軌道生活。
年輕父母,你焦慮孩子成長嗎?
于杭(化名)的工作很忙碌,她查了一周的行程表,只能撥出一個午飯的時間接受采訪。這樣的工作強度到了周末也不停歇,自動轉(zhuǎn)為育兒頻道。周六早上要帶著4歲的孩子從北京的西四環(huán)開車到東三環(huán)外上雅馬哈音樂課,中午在車上睡一個半小時的午覺,下午繼續(xù)上美吉姆的運動課和藝術課,如果是不上藝術課的下午,孩子就要去上范陽畫室的繪畫課。周日上午要學一個小時的太極拳,下午全家到郊區(qū)租種的農(nóng)場種地。雖然于杭自己也認為周末的早教課程在所有參加早教的孩子里面算多的了,可是她并不認為這是盲目。她告訴記者,孩子周末的繁忙行程,是根據(jù)“自己經(jīng)濟情況和孩子的接受情況綜合判斷”。
育兒焦慮的源頭是親子之愛。在近代,隨著家庭經(jīng)濟能力的增強和市場專業(yè)分工的細化,各種針對孩子能力開發(fā)的市場產(chǎn)品多樣化,給親子之愛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培養(yǎng)理想化的完美孩子。當這個伴隨著家庭經(jīng)濟能力的增強,被商業(yè)力量催生出的豪邁理想,與生育低潮導致的“一孩家庭”結合時,親子之愛的負面效應被放大了。在商業(yè)力量和生育低潮的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了一代過度焦慮的父母。
“獨一代”和“獨二代”同堂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它創(chuàng)造了減少相當于一個歐洲人口的控制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1。6億左右的獨生子女。至今對這一生育政策的社會評價,多集中在新生兒減少造成的人口紅利降低、社會結構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等經(jīng)濟、社會問題,但如果結合成熟工業(yè)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可能會發(fā)現(xiàn),當?shù)谝淮毶优_始成為父母時,他們所經(jīng)歷過的育兒模式,會對他們今日的育兒心理產(chǎn)生強大的影響。
國家人口計生委前主任張維慶曾表示,“十一五”時期(2006到2010年)中國面臨著第四次生育高峰。這一次嬰兒潮從2005年開始,大約將到2015年后結束。相比前幾次嬰兒潮,這一輪新生兒高峰在絕對數(shù)值上并不引人注目,但特殊之處在于,父母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這正是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起點。這意味著,中國的家庭結構中,第一次普遍出現(xiàn)了兩代獨生子女同處一室的局面。
在父母的保護下,幾乎未經(jīng)風浪的“獨一代”們,因為育兒,要經(jīng)歷一個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的考驗。根據(jù)中國社科院2009年發(fā)布的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除了香港澳門外,白領收入最高的內(nèi)地城市是上海:5550元/月,北京白領的平均收入為5200元/月。在CPI指數(shù)連年上漲的情況下,白領的平均月工資僅比2007年上漲200元左右。我們姑且以這個不太準確的平均數(shù)據(jù)作為基礎,來計算一下育兒在這些年輕白領父母的家庭開支中占據(jù)的比例。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青年研究》曾刊發(fā)了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的《孩子的經(jīng)濟成本:轉(zhuǎn)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yōu)化》的調(diào)研報告。報告稱,從直接經(jīng)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yǎng)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估算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的子女的總成本達到49萬元――這可以說,撫養(yǎng)子女的總經(jīng)濟成本是驚人的。但是這個成本計算卻被輿論認為低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養(yǎng)兒成本,如果算上孕產(chǎn)期的支出以及從孩子孕育到成長過程中父母因孩子誤工、減少流動、升遷等自身發(fā)展損失的間接經(jīng)濟成本,孩子成年前的總成本估計要達100萬元。一個數(shù)據(jù)經(jīng)常被用于描述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國城鎮(zhèn)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36。7%。但對一個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的白領家庭,一個孩子的增加,每個月單奶粉費就要達到上千元,可以立刻讓我們在恩格爾系數(shù)上的社會進步消弭于無形。
不管是從育兒的經(jīng)濟成本,還是從和上一輩的感情聯(lián)系來看,讓老年人幫助育兒都成為城市白領普遍采納的一種方式。按照一項在線數(shù)據(jù)的調(diào)查,尤其在北京上海這樣消費成本居高不下的超大型城市,老年人幫助育兒的家庭占到70%~80%。
三代同堂,其中兩代都是獨生子女,這是中國目前比較特殊的家庭結構。從好的方面看,兩代人共同養(yǎng)育孩子,這有助于育兒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整個家庭財富的增長。但這種模式在積累兩代人財富的同時,也積累了兩代人的焦慮――它們將共同作用到對同一個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中。
緊缺之困
“獨一代”的父母,和“獨二代”的孩子之間相差了約30年。在這30年間,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資源的種類與分布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生產(chǎn),喂養(yǎng),上幼兒園,上小學……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育兒鏈條,但如果再循著傳統(tǒng)的路徑走,會發(fā)現(xiàn)意想不到的阻力。
孫楊是北京人,受過高等教育,在一家頗有聲譽的傳媒公司上班,不是舉目無親、全無資源,但當她從2010年開始懷孕后,她經(jīng)歷了從未有過的焦慮感。
孫楊和丈夫遭遇了育兒鏈條上第一環(huán)的資源短缺。以協(xié)和醫(yī)院為例,“產(chǎn)科只有一、三、五開診,而且每天只有5個號”。孫楊的丈夫馬宇馳對記者說。資源的絕對短缺,還在網(wǎng)上催生了協(xié)和醫(yī)院產(chǎn)科掛號攻略這類信息指南。“那些早就等在大廳的人是前一天晚上醫(yī)院下班后就去排隊的,每人按先后順序給一個排隊的號,然后不能回家睡覺,因為整晚隔些時候就會有人出來點名,不在的人就被劃掉了。像馬宇馳那樣第二天早上才去的,不管多早都是連進大廳的資格都沒有?!睂O楊對記者說。馬宇馳為此開了一個“一切為了孩子”的微博,他說:“我覺得我們就是現(xiàn)在最典型的父母,城市里長大的‘80后’、獨生子女、有一份收入還可以的穩(wěn)定工作,如果我們生孩子都這么難,北京城里那么多外來打工的,可怎么辦?我開一個微博是想跟朋友們交流、分享我的心情,也想記錄整個生命誕生的過程。”
如果把育兒焦慮癥的爆發(fā)點分為幾個階段,生育難不過是第一個門檻。嬰兒潮通常被用來解釋――70年代生人的平均生育年齡推后,導致與“80后”的生育高峰出現(xiàn)了重疊。但這種解釋可能夸大了生理上的不可抗因素,而掩蓋了我們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實際上,產(chǎn)科掛號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北京的產(chǎn)科大夫嚴重短缺。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產(chǎn)科主任醫(yī)師王琪告訴記者,作為醫(yī)療糾紛的重災區(qū),產(chǎn)科工作辛苦,風險較大,而待遇卻很低。產(chǎn)科醫(yī)生24小時接診,夜里常被叫起,精神長期緊張,容易發(fā)生差錯事故,導致產(chǎn)科醫(yī)生流失嚴重。一些大型三甲醫(yī)院產(chǎn)科床位不足40張,有些甚至與外科共用手術室。由于高級人才短缺,很多醫(yī)院產(chǎn)科缺乏處理疑難雜癥的經(jīng)驗,不愿接收危重病人。于是,大量產(chǎn)婦集聚專科醫(yī)院,出現(xiàn)了就醫(yī)難。
相似的情況出現(xiàn)在育兒鏈條的下一環(huán)。2007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兒有41。575萬人。他們將從2010年開始陸續(xù)進入幼兒園。而從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兒園的在園人數(shù)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兒園學位數(shù)約為24。8萬人。這意味著,北京的幼兒園學位缺口,約為17萬名。當然,在已經(jīng)市場化的學前教育領域,選擇收費在5000元以上的高檔幼兒園,可能會讓競爭減少,但會遭遇到老一輩父母生活經(jīng)驗的質(zhì)疑。要知道,在他們養(yǎng)育“獨一代”的80年代,正是計劃經(jīng)濟下公共資源的巔峰期。街道幼兒園、機關幼兒園、企業(yè)幼兒園、托兒所、學前班,各種形式和主體的學前教育琳瑯滿目。從全國范圍看,80年代光街道幼兒園就有10萬所(這一數(shù)據(jù)在2007年變?yōu)?萬所),而且收費低廉。一個學期的學費兩塊錢,這是讓上一輩父母念念不忘的收費標準。如果選擇眾多正規(guī)體系外的“山寨”幼兒園或者家托,在食品安全與治安問題頻發(fā)的今天,體制內(nèi)有監(jiān)管的尚不可靠,體制外的更難以信任――誰來為你孩子的安全負責?
這是中國育兒焦慮癥的核心。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最重要的上升通道,但如果循著上一代的既有路徑,卻要遭遇即便拿錢也難以解決的激烈競爭。
選擇之難
如果說學校教育是育兒的必需品,中國的年輕父母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困境,那在育兒的副產(chǎn)品上,他們面臨的則是選擇太多的焦慮。
一句有關育兒深入人心的說法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合“獨一代”的成長史,這句話足以成為鞭策新一代父母的警世恒言。70年代人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在競爭中長大并在競爭中持續(xù)前行,他們承受的壓力,是以前年代的人所無法相比的。雖然每個真心愛孩子的父母都會認同,孩子不應該成為標榜的工具,但如果孩子的競爭力就是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力量,以及對孩子負責程度的競爭,那么把孩子當成自己一件偉大的作品互相炫耀攀比,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經(jīng)歷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龍、考試激烈競爭的少年時代,他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被應試教育和功利性學習所壓迫,極力強調(diào)培養(yǎng)的是孩子們基本素質(zhì)和能力,可這些基本素質(zhì)又包括繪畫、音樂、體育等許多方面十八般武藝。于杭覺得,自己和丈夫都是體制內(nèi)的人,體制內(nèi)有體制內(nèi)的好處,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寶寶將來除了工作有自己喜歡的領域,還能自由度大一些,而這些都是以這些課程所培養(yǎng)的素質(zhì)為基礎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望子成龍。
父母要用心關注孩子內(nèi)心的成長!
父母要用心關注孩子內(nèi)心的成長!兒子這幾天又有感冒跡象,我懷疑是上次感冒未好,想讓他喝點我們熬制的苦藥,結果他不肯喝。我采取了各種方法均無效,奇怪了,以前兒子喝藥簡直可以用神勇來形容,無論多苦的藥,他都會一飲而盡,這次死活不肯喝,直嚷著:“太苦了,不喝不喝!”“啊呀,不苦了,媽媽給放糖了,你試試?”。小家伙半信半疑地看著我,然后伸出小手指蘸了點藥水放到嘴邊舔了舔說:“太苦了,不喝!”,嘿,真是進步了,現(xiàn)在不是喝一口嘗,而是蘸了點小心翼翼地嘗,我被他的神情逗樂了。后來換了一種‘猴棗散’給他吃,他笑著說:“這個可以,但是必須讓我自已來!”我笑著看他自已操作,問他:“這是為何?為什么不用媽媽來做?”他看著我說:“那是我自已的事情!自已的事情自已做!”我怔在那里。
上面是兒子吃藥時的一個小插曲,他由‘喝一口藥嘗試到用小手指蘸一下嘗試,由我?guī)兔Φ顾幍阶砸训氖虑樽砸炎觥@就是他自已成長的一個過程,他自主意識開始增強了,對于一個不到四周歲的孩子來說,我們看到了他內(nèi)心的變化,‘苦,不相信,自已小心翼翼地嘗試,自已動手親自去做’這一系列的動作恰恰是他內(nèi)心發(fā)展變化的一個外部表現(xiàn)。
我不是一個心理學研究者,看到形形色色的宣傳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吃喝拉撒睡、會哪些技能,需要學習各種藝術等等,也很動心,但我覺得其實多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發(fā)展變化才是最主要的,肯不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就單從心理承受力這個問題來說,也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情。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后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在經(jīng)歷生命已經(jīng)設定好的所有過程后,才能出現(xiàn)最終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地觀察,哪些是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正常反應,哪些是異常的情緒和情感波動,就像兒子吃藥這一系列心理過程,我認為這是他心智已經(jīng)成長的一個明顯例證,他拒吃很正常。如果他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無所謂,也不反抗,我們反而就應該擔心了。
關注孩子內(nèi)心的成長變化,做個細心的媽媽,所以有必要讀一些關于孩子成長方面的心理書,了解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所具有的特征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心理變化,這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具有差異性和階段性,不必對著成長表中孩子所沒有的事項大驚小怪,對于他些無關緊要的指標大可不必在意。
關注孩子四種“心靈”需求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