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解讀孩子粗心的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1-10-05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粗心的小畫家說課稿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這里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家長大學,專注K12階段所有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關注我,您的孩子會因為你變的不一樣。

孩子粗心只是一種表象。

期末考試結束后,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后,都會吐槽:“這孩子太粗心?!?/p>

有家長還不解,我孩子平時學習很不錯啊,但考試時偏偏粗心,這到底是什么毛?。?/p>

我以前就說過,孩子粗心只是一種表象,這個表象的背后絕對透露著他學習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問題。

如果平時孩子做作業(yè)時就認真審題、一絲不茍地做,做完作業(yè)又好好檢查,就不會出現(xiàn)粗心這樣的問題。

這當中有個訓練問題。

好習慣、強能力都是訓練出來的。

有一名優(yōu)秀的高中生的父母是這么對待孩子的粗心的:從初中起,媽媽就告訴他:粗心,就是能力差,學得不扎實的表現(xiàn)!

任何時候,都不要說是因為粗心沒考好,也請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找這個推脫責任的借口。

細心、沉穩(wěn)、腳踏實地是必備的能力。

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偶爾丟一兩分,可以理解,超過兩分,就是能力還欠缺,學得不扎實。

“粗心”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

1、不細看條件,看錯條件

2、數(shù)字結果錯誤。

3、推導錯誤。

4、缺少信心。

我認為學生粗心,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兩個:

1、考試粗心,壞習慣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是學習能力還欠缺,學得不扎實。

2、學習的責任感不強。

習慣上的粗心比知識上欠缺危害更嚴重。

聽到有家長這樣批評孩子:“你不是不會做,你就是粗心大意?!?/p>

這種批評的結果,往往會讓孩子心里產(chǎn)生潛意識:粗心只是一個小問題,至少是一個比不會更輕微的錯誤。

孩子有粗心的毛病,這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習慣,而是自小就養(yǎng)成的壞習慣。

從小學開始,學生的作業(yè)就由老師或家長檢查,學生只負責完成即可。

而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只要完成任務就可以了,至于效果怎么樣,那就不重要了。

02

解決粗心的方法和對策

1. 落實信息

題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讀取題目信息過程中聯(lián)想的東西。

不能邊看題邊想,而應該看完題再想。

2. 心理重視

無論學生還是成年人,都知道粗心大意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和生活態(tài)度,甚至有時候會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但是,有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改。

只有真正地從內(nèi)心意識到了粗心對你的危害,才會從行動上真正的體現(xiàn)出來。

3. 規(guī)范訓練

真正形成 “不完成每一步驟就不是真正的完成”的觀念。

做題時要邊做邊總結哪些步驟的表達是得分必須的,然而又是我在思維中一躍而過的。

比如物理題上必要的公式。

要養(yǎng)成精確表達的習慣,只要沒完成百分之百就不算完成。

規(guī)范答題格式與步驟,答題中的粗心往往是由“眼高手低”造成的,因為想、說、寫是不一樣的。

-->

4. 精確計算

規(guī)劃使用驗算紙。

平時養(yǎng)成在草稿上清楚、規(guī)律的表達所有信息的習慣。

如果你在平時心算練習不夠,考場上不可盲目用心算,否則得不償失。

如果一定要依靠心算節(jié)省考試的時間,那么平時就要專門練習。

驗算紙并非越隨意越好,中、高考中很多孩子出現(xiàn)的時間不夠問題,多由二次運算引起,而二次運算出現(xiàn)的原因直接和平時使用驗算紙的習慣有關。

在運算的過程中,不跳步,少心算。

5. 重視平時訓練

要從平時做作業(yè)開始,一點一點的注意,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

平時細致了,到考試時也不用擔心。

習慣會讓你細致的。

6. 考試做題要嚴謹

考試的時候每答完一道題,問問自己,這道題能不能保證拿分,如果能,繼續(xù)做下一道,如果不能,當場檢查一遍,這樣就不用留檢查的時間了。

但是用這種方法有個前提,做題要求準確和速度,這就要在平時練習的時候嚴格要求自己來提高。

7. 加強心理暗示,提高信心

不盲目自信但也不能自負。

很多學生越是臨近考試,越緊張,由于緊張,造成瞬間“短路”,往往會導致一些不該錯的題目出現(xiàn)錯誤,甚至一些錯誤都是低級的錯誤。

很多學生平時的時候成績都不錯,可是高考成績差距甚大,沒有發(fā)揮好的原因就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因此說每個學生都應該擁有一份自信。

當自己每犯一次粗心錯誤,就給自己一次懲罰,或是把毛病的原因用筆記下來,平時多看幾遍,并在心里默念:一個不認真、不負責任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業(yè),我一定要克服它,讓我學習、生活得更好,我一定能成功。粗心并不是我的專利,它控制不了我,我一定能戰(zhàn)勝它。

8. 時間分配

如何克服粗心大意,考試中由于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在一些題目上花費的時間過多,甚至一些難度不大的題目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

考試之后,把試卷再次放到面前,覺得題目都會,就是時間不夠了,甚至一些學生因為時間分配得因素導致答題卡都沒有來得及涂完。

這些“會而不對”的問題,全部歸納成粗心大意導致的,也有點牽強,但是確實在考試中能避免這樣的現(xiàn)象。

所以要合理分配時間。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虛榮心強的孩子的表現(xiàn)


孩子的虛榮心理,常表現(xiàn)為下列幾種攀比行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見別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買件漂亮的;穿了雙新鞋會時時把腳伸給別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調”、“音響”,自己和爸爸“乘飛機、住賓館”等等。

3.比“能”

以“神童”自詡,認為自己什么都會。常說:“這有啥稀奇,我會算幾百加幾百呢!”愛聽表揚、受不了批評,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大哭大鬧,失去心理平衡。

究其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1.孩子自我認識能力差,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幼兒時期,許多孩子往往過高評價自己,以為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強,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中的常見現(xiàn)象。

2.成人教育方法不當。認為只有一個孩子,又有經(jīng)濟承受能力,所以舍得買高檔玩具、流行服裝。父母對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讓孩子在一片贊揚聲中長大,從不受任何挫折。

孩子愛虛榮,有礙真正的進步,甚至會形成嫉妒成性、冷酷無情的性格。因此,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整教育方法,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


過年時聚會增多,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家里要是來了客人,孩子就會出現(xiàn)一些“微妙變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現(xiàn)欲被激起,喜歡在客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開始吵鬧,打斷家長說話,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些讓人尷尬的行為。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人來瘋”。本期,我們就從孩子的“人來瘋”談起,展開解讀孩子不恰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希望家長意識到,讀懂孩子的“心”,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反應,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人來瘋”背后的心理

媽媽的朋友來家里做客。五歲的小明特別興奮,不停地在媽媽和客人身邊跑來跑去,還不時地大聲嚷嚷:“媽媽,我的筆找不到啦,快幫我找找?!眿寢屇托牡睾逯骸靶∶鞴?,媽媽和客人說話,你先自己玩。”

“噢,知道了?!毙∶鞴郧傻鼗氐阶约悍块g??刹坏轿宸昼姡∶饔謥砹耍骸皨寢?,我覺得身上癢癢,快幫我看看?!眿寢屆鎸腿擞悬c尷尬:“這孩子平時挺乖的,今天不知怎么了?”

很多家長把類似小明的行為,稱為小孩“人來瘋”,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束手無策,嚴厲打罵自然于心不忍,好言哄勸又難以見效。父母還會擔心:下次家中來客人,孩子是否還會“人來瘋”。

客人來到家中,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新鮮刺激,客人一般會夸孩子,這就會讓孩子興奮地表現(xiàn)自己。此時,客人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表示寬容,但這又一次強化了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會鬧得更兇,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適當?shù)男袨?,使父母陷入尷尬的境地?/p>

從另一面看,孩子都有表現(xiàn)欲,“人來瘋”是可以理解的。況且有時候,有的家長只顧自己談天說地,孩子認為自己被忽視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可能會有所行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適當?shù)男袨?,可以歸結為一個主要原因:他們希望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覺得對父母來說,首先應該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解讀孩子的四類行為

有專家經(jīng)過研究,將兒童不適當?shù)男袨?,按照不同目的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獲得注意。例如,“人來瘋”的孩子,父母如果因此特別留意孩子,那么日后孩子可能會再以相同的行為來求得注意;如果父母用打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這可能會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有些孩子覺得,即使得到的是負向的關注,也比被忽視好。

第二類是有些孩子在“尋求權力”。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也想表達自己的意愿。在這場父母與孩子的“對峙”中,沒有贏家。因為,如果父母縱容孩子,孩子日后會變本加厲,如果父母嚴格控制孩子,孩子會覺得無力反抗,他們可能會放棄個人意愿,轉向第三類行為,那就是“報復”。

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其實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認為自己是被拒絕和被排斥的,只有當他們傷害別人,以負面和令人反感的行為出現(xiàn)時,才會被“重視”。孩子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父母會覺得受到傷害,認為應當懲罰孩子,但這可能會使孩子尋找更激烈的手段來反擊。如果孩子再次受到了挫敗,他可能會以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來尋求他人的原諒與同情。

這就是第四類行為,孩子開始自暴自棄。這些孩子往往用“我沒有辦法”或是“我無能為力”來保護自己,使別人不再對他存有希望,他們用“逃避”來省去責備與不安。

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

一般來說,孩子是通過家長等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因此,父母如果能細心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并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反應,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前文中,我們解讀了孩子的行為目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下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正確反應。

首先,當孩子企圖以不恰當?shù)男袨閬慝@得父母的注意時,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視而不見”是一種應對方法。比如,孩子想要買某件玩具,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大聲哭鬧,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不作任何表態(tài)。因為,如果父母不同意買玩具,那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如果父母去哄勸孩子,甚至滿足孩子的要求,那么以后,孩子一旦愿望不能滿足,就會以同樣的行為來“要挾”父母;如果父母生氣打孩子,過后又內(nèi)疚自責,孩子則“曲線”達到了被關注、讓父母心疼的目的,從而強化了孩子的哭鬧行為。要明白,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絕不能在孩子刻意要求得到的情形下給予。

其次,當孩子以拖拉、頂嘴等行為來對抗父母,或是發(fā)泄內(nèi)心不滿時,父母切忌用權威來壓制孩子,因為這種“權威”可能會增加孩子對權力的欲求。此時,父母可以借助充滿幽默感的語言化解危機,并通過贊揚的方式、滿懷希望的語調,引導孩子有所改觀。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當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在沒有危害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承受后果。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孩子會在自然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教育,從而改變自己。

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


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xx剛才來上班,還沒落座,就對我說:“今天中午快被孩子氣死了!”

事情是:中午xx給孩子洗了澡,希望他舒服地睡個午覺。而且孩子感冒未愈,她很怕孩子吹到風。于是,她想方設法哄著孩子躺到被窩里來。

可是,孩子卻被窗外樓底一個馬戲團給吸引住了,非要站在床上對著窗戶往外瞅。而窗戶又因為沒有及時打掃沾了很多灰塵。要給他穿上衣服讓他下地去看,不肯;讓他睡覺,不肯;讓他離窗戶遠點別弄臟剛洗干凈的手和剛穿上的衣服,不肯;轉移注意力,不買賬……因為硬把他抱開,他便大哭。xx火了,“想一巴掌摔他的臉,后來想想不能打臉,所以就在他屁股上來了幾下!”

最后,xx只好給孩子一瓶牛奶,總算讓委屈萬分的孩子漸漸止住了哭聲開始睡覺。

很理解xx那種怒火。是呀,帶孩子有時候真的很煩,孩子會做出一些與我們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馳的舉動,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耗費著我們的精力,更有很多時候讓我們感覺無可奈何。我也經(jīng)常會有這種怒火。甚至發(fā)得更厲害。不過,我真心地希望自己和所有媽媽,都能少發(fā)這樣的火。

其實,孩子也是很委屈的。xx的兒子那么“不聽話”,其實只是因為一點:他想看馬戲團。馬戲團對一個孩子的引誘力當然很大,而這個孩子恰恰還不是能理解媽媽的苦心和擔憂的時候——事實上,就算到我們現(xiàn)在這個年齡,又有幾次能真正聽得進去媽媽那關于“多穿點呀,別感冒了!”這樣的嘮叨呢?假如xx能冷靜下來,分析并理解兒子不聽話的原因,可能就不會發(fā)火,而會想出正確的辦法來對付。這場小小的母子沖突應該不會發(fā)生而變成很愉快的親子時間。之后,xx用牛奶安撫和“誘騙”孩子放棄馬戲團而睡覺,湊效倒是湊效了,但卻有可能會讓孩子今后使用類似的招數(sh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想xx可以這樣想:對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這說明我們的孩子有了解和探索世界的欲望,這其實是好事;孩子會因為一個其實只能遠遠地聽個聲響的馬戲團就如此執(zhí)拗,也許平時帶他外出游戲和活動的時間確實不夠……這樣的話,怒氣可能會消。

而給孩子一盒牛奶,對洗過澡后的孩子其實是適合的,但如果能在小沖突之前就給,可能就沒有“副作用”而只有健康效果了。

那么,以后,當我們被孩子“氣”到的時候,先檢查一下,我們是不是理解了孩子吧。

某一天,我?guī)е?*去一個朋友家里聚會。朋友的另一個朋友,也帶著一個女孩,比**小一個多月,一周四多點兒。

另一個朋友,我暫且稱為小A。小A可能因為從遠處趕來,舟車勞頓,臉上很疲勞。吃飯時,孩子也和大家一起就坐,這時,孩子抓著調羹就往湯盆里一挖。小手也隨著浸到湯里了;因為有孩子,朋友特意做了雞蛋面條,但小A喂了幾下就煩躁地放下筷子轉而舀起一個芋包:“面條太麻煩了,還是這個方便!”孩子一直不肯安靜下來,小A隨手抓了一個辣薰鴨爪塞給她:“快啃這個,給我安靜點!”

小A后來帶著孩子先走了。大家繼續(xù)聊天的時候談起了小A和她的孩子,一個朋友說:“這個孩子以后可能會越來越難管教?!?/p>

我也在想,我?guī)?*可一定要把握好管教和自由的尺度。小A的孩子無疑顯得聰明大方,但我個人不太贊成小A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她太缺乏引導。比如當孩子非要往調盆里自己舀湯時,我們確實不能打擊她自己吃東西的熱情,但一大桌人在,可以單獨給孩子一個盆或者碗,把湯盛進來之后再讓孩子自己吃;面條因為一根一根很長喂著不便,其實用湯匙搗爛些就會很方便,畢竟面條比淀粉做的包子更好消化更適合當主食一些;薰鴨爪因為味濃且香啃著很來勁,但這不是適合孩子的食物,偶爾讓孩子嘗嘗未嘗不可,不過應該撇棄那種不耐煩的口吻和態(tài)度。

一個不到一歲半的孩子肯定還缺乏管理自己和獨立的能力。但又正好是自我意識構鑄期,什么事情都想自己試試,有時候還表現(xiàn)得特別執(zhí)拗。適合培養(yǎng)一些技能(比如吃飯),卻又還離不開養(yǎng)育者的認真指導或者引導。這種指導與引導,需要的是耐心,需要堅持,需要技巧,孩子會在指導者的善意和耐心中,體會到興趣的。

和很多人都會理解的一樣:“孩子都是那樣,很煩人,很難對付。”引導得好,可能就會很可愛,很好對付了?,F(xiàn)階段很辛苦,但總有一天會輕松下來的。林怡說:“現(xiàn)在的教是為了將來不教。”那么,現(xiàn)在的累,是為了將來不累。

看很多育兒博客,經(jīng)常會對著電腦會心地笑。因為我覺得好多博客,尤其是初為人母的父母們寫的博客,總是顯得非常有激情,把孩子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寫得“熱情澎湃”,好似養(yǎng)了一個世界一流的孩子——事實上,哪個父母不是這樣過來,而且現(xiàn)在仍然如此呢?如今,我努力克制自己這樣沾沾自喜,自以為是。不過還是很感慨:沒有養(yǎng)育孩子,真的發(fā)現(xiàn)不了孩子的世界,那么神秘,那么有趣,那么煩人……

**三個月,有一天我把他放在躺椅上“坐”著,他爸過去哄他,但有所疏忽,導致**往邊上一靠,碰疼了頭。哭。然后我沖出來去抱起他安撫,他爸很內(nèi)疚地追過來也想看看“傷勢”,不想這家伙竟然明確地對他爸表示不滿:“哼!”至今我都想不明白,這么大點的人怎么就知道發(fā)泄不滿呢?

**前幾天在街上,硬是要下來自己走,結果碰到一個臺階,他轉過身來拖他爸:“幫幫忙!”我聽了有些發(fā)愣:“誰教他說這話的?”

**要拿牙刷玩,我立即悄聲對他爸說:“先把我新買的那只拿開。”結果在滿把牙刷中,**一個也不要,沖著他爸不停地說:“拿來!拿來!”到底什么時候我那么輕聲的耳語讓他給聽去了而且判斷出是關于牙刷的事?

……養(yǎng)育孩子實在很辛苦,這種辛苦一般人真不太能體會,不過快樂又終究回報了我們的辛苦,僅僅是你看著孩子這樣“無師自通”地成長,每天都讓你有一些發(fā)現(xiàn),就已足夠。

在辛苦中發(fā)現(xiàn)孩子吧。

解讀2-3歲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話是:兩三歲的孩子,連狗都嫌。是的,他們從那么乖的一個“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小魔頭”,不聽大人使喚了,攪馬桶是他們的強項,冰箱上有他們的手印,時不時要噘起小嘴說:“不!”……當他們終于上床睡覺了,你不覺輕松了半截,長嘆一聲:“小魚兒終于走出惡人谷了!”

2歲,情感開始豐富

當你正為工作的事情苦悶的時候,一臉失落地躺在沙發(fā)上,這個小不點或許已經(jīng)悄悄地爬上沙發(fā),沖你一笑呢!這個時候,可能你會驚訝,這個曾經(jīng)事事都讓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經(jīng)累了,給你安慰?

解讀:因為他們正學著去愛。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學著理解別人的情緒,比如,他能讀出媽媽臉上的表情,知道媽媽累了;看動畫片時,看到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會為孫悟空感到難過而落淚,這時,他不但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已經(jīng)能夠體驗到別人的難過。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能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tài)度,你就為孩子“愛”的情感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歡說不

“不”已經(jīng)非常頻繁地出現(xiàn)在一個兩歲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這個!”他們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讀:兩年的成長,已經(jīng)讓這個小家伙變得更有能力了,他們不再滿足于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到某個地方去,同時他們開始逐漸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分清楚,特別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時,他們成為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小大人”。當他們發(fā)現(xiàn)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媽媽有媽媽的想法,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會有那么一點點的焦慮,因此,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定自我的感受,說“不”是最常見的表現(xiàn),通過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來確認自我價值的存在。比如,當媽媽提出我們出去吃飯吧,他很可能說:“不!”然后你告訴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媽媽出去吃?!彼芸赡苷f:“不!”然后卻緊緊地跟在你們后面。

給父母的建議:切不可亂了方寸

在這個時候,千萬要堅持住,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大吼大叫。打罵是沒有用的,平靜地接受這場風暴,對待他們不要強制,不要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通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做充足的了解,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精神支撐。你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你積極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就會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同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分給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讓他們在吃飯前,擺擺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飯碗;或者,夏天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洗洗小手絹,沒洗干凈不要緊,關鍵是給他們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xiàn)和解決方法


有一位學生朋友這樣提問:“可我總不夠集中注意力該怎么辦?”這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也是一個困擾著很多學生的問題,從小學生到高中生,乃至成年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在此,我分析一下大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然后談談我的解決之道。

癥狀一:壓力過大、睡眠不足、過于焦慮

解決辦法: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學會減壓

可以說,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都有壓力,尤其是一線大城市的孩子,壓力更大。壓力來自哪兒?作業(yè)?考級?升學?歸根結底恐怕還是來自家長吧,來自家長望子成龍的期盼。一些孩子從小就“失去了自由”,被迫去上各種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其實還是家長的攀比心、虛榮心在作怪。對于這些可憐的小孩子的家長,我想說,真正了解一下你的孩子吧,和你的孩子做朋友吧。上了中學后,家長對孩子的強制性行為會稍稍減少,中學生比小學生成熟得多,也更有責任感,他們在學業(yè)上的壓力應該說主要來自考試,對于那些心理素質一般的學生,考前焦慮癥經(jīng)常會困擾他們。對于這些學生,我的建議是在平時就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學會給自己減壓,正確認識考試的目的和意義。無論何種考試,都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測驗而已,測驗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分數(shù)是次要的。同時,建議心理素質較差的中學生有針對性地做一些這方面的訓練。

癥狀二:對所學課程或授課教師興趣不足

解決辦法:主動找老師談話,先喜歡上老師,再喜歡上課程

很多同學在求學過程中會遇到換老師的問題。因為一門課程換了新老師,而這個老師的講課風格與之前的授課教師有很大差別,一些同學因為短時間內(nèi)接受不了新老師,上課時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對于這類同學,我的建議是,課下主動找老師聊天,問問題,同時也可以向老師提出你的建議,慢慢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老師越來越多的優(yōu)點,你也就慢慢喜歡上這個老師了,愛屋及烏,慢慢你就會喜歡上這個老師教的課了。當然,這種方法是被迫地主動解決問題,怎么理解呢?送大家一句話: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癥狀三:課前過度興奮與其他事物不能自拔

解決辦法:課前休息幾分鐘

有些比較活潑的中小學生,經(jīng)常在課前討論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某部新上映的大片啊,或者誰又買了一個新穎的玩具啊,等等等等,這些同學討論的話題涉及到方方面面。討論這些事情本身是無可厚非的,課余生活豐富一些是沒有錯誤的,只是如果影響到課堂上的聽課效率就不對了。在不改變課余生活的同時,為了不讓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打擾聽課時的注意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課前幾分鐘讓大腦充分休息一下,或者瀏覽一下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不要占用課間的幾分鐘和同學討論課外話題,把這種討論安排在放學后的時間更為適宜。

癥狀四:受到人際關系等外界事物的影響過大

解決辦法:求助長輩,看淡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關系,廣大的中小學生在心智各方面發(fā)育還未成熟,不會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這是正常的,人際關系發(fā)生一些變化,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與父母等長輩之間因為一些瑣事導致了關系有些僵硬,那你不必太在意,長輩是不會和你斤斤計較的,找個機會主動溝通一下,就可以化解矛盾了。如果是與老師或同學的關系有些惡化,也不用太在意,老師都是成年人了,不會在心里記仇的,與老師化解矛盾最好的辦法也是主動溝通。和同學有矛盾解決不了的時候,最好能夠把事情說給班主任老師聽,或者向家長尋求幫助,你要相信這些“過來人”,他們一定可以幫你很好地解決問題。朋友在青少年心中分量特別重,朋友關系稍有變化會引起較大的情緒情感波動,可能直接引起上課時注意力的分散。我只能對你說,如果你和對方是真正的好朋友,那對方是不會因小事和你計較的;如果對方是睚眥必報的人,那失去這樣的朋友對你也沒有什么損失,你說是吧,總之一句話,對于人際關系要泰然處之。在此,我借花獻佛送各位青年朋友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xiàn)竟是如此


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xiàn)竟是如此

對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錯過一頓飯,不過是過后再吃罷了,但是,對一個依賴別人給他食物的嬰兒,延誤吃飯時間卻會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那么,你怎么知道孩子感覺痛苦呢?當孩子感到壓力時,他們可能出現(xiàn)以下7種怪異的表現(xiàn)。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饑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里,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發(fā)展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這樣認為,她著有《流眼淚與發(fā)脾氣》一書?!翱奁且环N自然愈合機制”,當孩子受到太強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時,他們就垮了下來,然后大聲啼哭,這就是為什么在生日聚會上總會有很多哭成淚人的孩子。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眼淚仍然是他們在情緒激動時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哭泣,應該充滿愛意,心平氣和地對待。如是嬰兒啼哭,可抱著他們搖一搖,直到他們恢復平靜。研究表明孩子被抱著的時間越長,他們哭泣的次數(shù)就越少。即使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抱著他們也可使其恢復平靜。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在想象力豐富的學齡兒童腦子里,壁櫥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說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們。

賓州的喬伊·凱斯在上6年級時就開始經(jīng)受長期失眠的折磨。那個時期,他的母親蘇注意到:喬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無精打采,還會常常無故亂發(fā)脾氣。在醫(yī)療檢查無異常的情況下,喬伊坦言,他總在晚上擔心作業(yè)沒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著。為了讓孩子放松,蘇和校長談了一下,給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時間做作業(yè)。這樣,他晚上就不會再擔心作業(yè)沒完成了。校長答應了她的請求?,F(xiàn)在,喬伊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作業(yè),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給他們一個機會說出心里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復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頭疼,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jīng)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地去校醫(y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疼。作為父母,即使你懷疑孩子在裝病,也應該帶他去看醫(yī)生。

華盛頓特區(qū)國家兒童醫(yī)院的急診和社區(qū)兒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議,一旦診斷出疾病,應首先治療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而不是身體?!拔覀冃枰P心的是孩子,不僅僅是他的胃,”基特曼說, “我應該盡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單獨相處而又無人打擾的時間,和他一起度過這段時光,讓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賴的,因為你可以解決那些給他的生活帶來壓力的難題?!?/p>

4、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fā)脾氣,但這些行為不總是古怪的?!罢Z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或錄像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這就是阿利瑟·所特稱的“碎餅干現(xiàn)象”——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塊碎餅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將其作為借口釋放早晨郁積的沮喪心情?!斑@種行為傳達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說,“給你孩子安排的活動應當盡量簡單,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玩耍?!?/p>

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道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凱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醫(yī)療顧問,她建議孩子減輕恐懼和憂慮的方法就是正視他們。說“沒什么好怕的”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應該讓孩子集中精力應付他們控制范圍內(nèi)的事。

愛麗斯·安多斯在她6歲的兒子勞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學時不知所措?!皠诟鶈栁摇铱刹豢梢蕴^一年級的第一天?’”愛麗斯回憶說,“我問他擔心什么,他告訴我他整周都在擔心‘等于’,他說,‘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師問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愛麗斯告訴孩子,或許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師會教他們,因為這是她的職責?!拔业脑捠顾判亩嗔恕?,愛麗斯說,“他愉快地度過了上學的第一天?!?/p>

6、說謊和欺騙

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并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后果。他們只是在區(qū)分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jīng)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shù)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

8歲左右的孩子更關注自己在學校的一切。10歲的時候他們會有諸如“別人喜歡我嗎?”這樣的社交考慮。歸根結底,他們是想取悅于父母,擔心會辜負他們的期望。如果承認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他們會感到羞愧。因此,他們就編造一些父母喜歡聽的話,或讓他們高興,或喜歡講故事時自己受到關注和贊賞。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說謊或欺騙你,請記住他們在按著父母的暗示行事?!比绻愕暮⒆勇牭侥愦祰u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醫(yī)學專家了。

7、拒絕吃飯

很多專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飲食。如果出現(xiàn)厭食或其它表示不滿的肢體語言,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fā)展成飲食紊亂癥。

2—8歲的兒童十分挑食,這是人所共知的?!坝械暮⒆雍芴羰?,有的則害怕吃飯?!币晃谎芯匡嬍澄蓙y的專家卡洛里·戴雷解釋說。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沒有食欲。另一些明確表示不喜歡某些飯菜,但最終他們會吃掉喜歡的飯菜;而對于可能患有飲食紊亂的孩子,他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餓不餓。談到飲食,簡單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或過量運動以“燃燒脂肪”,可能意味著你的孩子正在試圖通過一種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達到控制壓力的目的。

1994年發(fā)表在《飲食紊亂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報道,1——5年級的學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減肥。孤立無助的感覺和自卑會引起對食物的反感,但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一方丑陋的體態(tài)或對別人胖瘦指指點點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并不總能正確判斷孩子是否患飲食紊亂癥。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jīng)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吃飯時的不良傾向持續(xù)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最好找治療飲食紊亂的專家尋求幫助。

溫馨提示:

認識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壓力,耐心地和他們一起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必要的。當然,你不可能解決孩子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你可以為孩子提供處理問題的建議,幫他們成長為快樂的、有著良好適應能力的人。

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行為表現(xiàn)


如果你家小毛頭有著成人的思維,知道該怎么樣跟你對話,那么,當你因為他的任性而責備甚至體罰他的時候,他一定會沖著你斷喝一聲:“任性不是我的錯!”或許你會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錯?難道是我的錯?”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不想為你幫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頭的一邊,直視著你的眼睛,認真而平靜地對你說:“沒錯,寶寶任性確實就是你的錯!”

我為小毛頭幫腔也許加深了你憤怒的感覺,不過請你息怒,我們不必急著爭辯,還是先來看一個寶寶任性的常見事例吧!

堅持進門順序的豆豆

爸爸媽媽帶著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開心,可是回家的時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鬧不休,鬧得一家子都十分不愉快,原因是大家進家門的順序搞錯了。平時媽媽帶豆豆從外面回家,都是媽媽用鑰匙把大門打開,然后讓豆豆先進,待豆豆進去以后,媽媽再跟著進入。如果還有奶奶一起出門,最后一個進門的就是奶奶。

但是,今天爸爸搶在第一個開了大門,并且第一個進了家門,于是豆豆不滿意了,不停地喊叫著:“豆豆先進!豆豆先進!”爸爸退回來,讓豆豆先進,看到豆豆進了門,爸爸隨即邁步走了進去。沒想到,豆豆又嚷嚷起來:“媽媽先進!媽媽先進!”爸爸有點不耐煩了,覺得豆豆太任性了,不治治唯恐慣壞了他。于是爸爸沒有理睬她,堅持要在媽媽之前進門。豆豆使勁推著爸爸,非要把爸爸趕出去,讓媽媽先進來。爸爸不僅沒有退出去,反而在豆豆的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不嬌慣?寶寶未必不任性

看了豆豆的事例,可能很多父母都會想:只不過是進個家門而已,還非要分什么你我,算什么先后呢?憑什么就只有你豆豆能先進,憑什么就必須要按照某個順序讓事情往下進行呢?這不是任性又是什么?如果是脾氣好的父母,可能會十分隱忍地、老老實實按照寶寶的要求重新來一次,而脾氣不好的父母,或者不了解寶寶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父母,很可能就會像豆豆的爸爸一樣,給寶寶一點顏色瞧瞧。

兩類不同的處理方式自然就會帶來不同的后果,不過,結果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順著寶寶就會讓他更任性,逆著寶寶就會讓他更乖巧。相反卻是反著個兒、擰著勁兒來的——第一類父母看起來是慣著寶寶了,但是寶寶并沒有因此變得更加任性,相反隨著一天天長大,他似乎越來越講道理、越來越乖巧、越來越自信;第二類父母看起來似乎對寶寶要求很嚴格,一點慣他的意思都沒有,可是他們的嚴格要求并沒有讓寶寶變得更懂事,卻會讓寶寶走入兩個極端:一是寶寶把父母的呵斥和體罰當成家常便飯,似乎存心就在找機會激怒父母,享受這種不同尋常的痛苦待遇,二是寶寶被修整怕了,變得特別膽小怕事,凡事都要看別人眼色行事,不敢自己當家作主。

任性是寶寶發(fā)展的心理需求

這種出人意料的局面似乎很令人費解,但是,只要我們了解到寶寶發(fā)展的需求,就會明白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其實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它們只是階段性的,過了這個階段,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式”。就像上述事例中豆豆的表現(xiàn),這只是寶寶在這個特殊的階段——秩序敏感期的一種特別的心理需求,他習慣了某個事物以某種固定的秩序運轉,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他就會失去安全感,變得很不合作。因此,滿足他內(nèi)心的這種秩序感,他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它本來應該有的樣子,他才會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安寧感、滿足感,也才會變得比較合作、比較乖巧。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他會有很多類似秩序敏感期這樣的特別心理需求,如果我們不理解寶寶,就很容易跟寶寶較勁,讓他感到很壓抑,或者學會以同樣的方式跟父母對著干。而寶寶一些典型的所謂“問題”行為,其實只是這種心理需求最突出的表現(xiàn)而已,諸如: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寶寶一出生,嘴就是他滿足口腹之需的器官,同時也是他探索世界的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不管他的小嘴碰到什么,他都會快速地將頭扭過去,或舔或咬。等他自己會用手拿東西了,更是要將隨地撿拾的東西都放進嘴里嘗一嘗。

*拿到東西就往地上扔

從幾個月大開始,寶寶就可能扔東西玩。到1歲左右,他的這種行為會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如果有人撿起來交給他手里,他還會不斷重復這種行為,看起來顯得特別頑劣。

*總是喜歡說“不”

到了2歲左右,寶寶進入他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說“不”。父母說東,他一定指西,父母說左,他非要向右,似乎他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跟父母對著干。

*書一到手就撕

撕紙也是寶寶幾個月到1歲半左右非常熱衷的一件事情,因此,只要你將書放到他手里,他立刻就會玩這個撕紙的游戲,把好好的一本書撕得體無完膚。

*抓、打、咬小伙伴

小家伙明明很喜歡某個小朋友,可是只要一見面,他就會立刻出手、動嘴,以我們最難以接受的方式去與他的好朋友交流。于是乎,兩個小家伙一見面,過不了兩分鐘就會你叫我喊、哭聲震天。而寶寶這種行為并非我們想象的“暴力”的范疇,他們不過是不懂得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跟同伴交往,甚至這還可能是他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方式呢。

尊重與理解:讓寶寶遠離任性

一個被父母理解、獲得最大滿足感的寶寶,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寶寶。既然如此,理解寶寶的需求、以恰當?shù)姆绞饺ヒ龑惋@得尤為重要了。要將育兒的水平提高到這個層次,我們就要學會觀察揣摩寶寶的心理需求,以最適合他的方式來應對他的各種行為。

事實上,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寶寶的各種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剛剛出生一個來月的寶寶,他也會有很多表達自己需求的特別方式。

玖玖一個多月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懂得以她自己獨特的方式跟媽媽交流了。每天晚上某個固定的時刻,只要給她洗漱完畢,把她放床上,不需要任何儀式,小家伙就會悄然入睡。然而,有一天晚上,到了入睡的時間,小家伙卻一直不肯入睡,嘴里哼哼唧唧的,使勁踢騰著小腿,看起來似乎很委屈。玖玖媽琢磨來琢磨去,覺得惟一的可能就是她尿了,可是這個理由明顯很牽強,因為小家伙在上床之前剛剛尿過呀!不過,無奈的玖玖媽還是把玖玖的小衣服解開了,這才發(fā)現(xiàn)她的紙尿褲比平時系得緊了點,難道這就是哭鬧的原因?于是,玖玖媽重新給她系好紙尿褲,掖好衣服。果然,小家伙立刻不再踢騰了,5秒鐘之內(nèi)就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雖然她才一個多月,但是她已經(jīng)懂得用踢腿的方式來告訴媽媽,她只是感覺腿部不太舒服而已。

如同上例中的玖玖一樣,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有許多這種原生態(tài)的“語言”,如果我們讀不懂寶寶的這些語言,就無從理解他。因為缺乏理解,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正確的回應,他就會產(chǎn)生一種挫敗感,而父母帶給他的這種挫敗感比其他任何事情帶給他的傷害都要更嚴重。最嚴重的影響就是,一旦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期望中的回應,他與人正常交流的熱情就會下降,轉而以哭鬧的形式或其他任性的行為來堅持自己的需求,試圖以此獲得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因此,在很多時候,任性不是寶寶的錯,只是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錯。認真觀察寶寶,揣摩他行為背后的真正意圖,學著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夠接受的、溫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導他,讓寶寶的需求得到尊重,任性就會遠離寶寶。

如何解讀兩三歲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話是:兩三歲的孩子,連狗都嫌。是的,他們從那么乖的一個“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小魔頭”,不聽大人使喚了,攪馬桶是他們的強項,冰箱上有他們的手印,時不時要噘起小嘴說:“不!”……當他們終于上床睡覺了,你不覺輕松了半截,長嘆一聲:“小魚兒終于走出惡人谷了!”

2歲,情感開始豐富

當你正為工作的事情苦悶的時候,一臉失落地躺在沙發(fā)上,這個小不點或許已經(jīng)悄悄地爬上沙發(fā),沖你一笑呢!這個時候,可能你會驚訝,這個曾經(jīng)事事都讓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經(jīng)累了,給你安慰?

解讀:因為他們正學著去愛。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學著理解別人的情緒,比如,他能讀出媽媽臉上的表情,知道媽媽累了;看動畫片時,看到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會為孫悟空感到難過而落淚,這時,他不但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已經(jīng)能夠體驗到別人的難過。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能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tài)度,你就為孩子“愛”的情感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歡說不“不”已經(jīng)非常頻繁地出現(xiàn)在一個兩歲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這個!”他們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讀:兩年的成長,已經(jīng)讓這個小家伙變得更有能力了,他們不再滿足于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到某個地方去,同時他們開始逐漸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分清楚,特別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時,他們成為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小大人”。當他們發(fā)現(xiàn)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媽媽有媽媽的想法,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會有那么一點點的焦慮,因此,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定自我的感受,說“不”是最常見的表現(xiàn),通過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來確認自我價值的存在。比如,當媽媽提出我們出去吃飯吧,他很可能說:“不!”然后你告訴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媽媽出去吃?!彼芸赡苷f:“不!”然后卻緊緊地跟在你們后面。

給父母的建議:切不可亂了方寸

在這個時候,千萬要堅持住,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大吼大叫。打罵是沒有用的,平靜地接受這場風暴,對待他們不要強制,不要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通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做充足的了解,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精神支撐。你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你積極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就會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同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分給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讓他們在吃飯前,擺擺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飯碗;或者,夏天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洗洗小手絹,沒洗干凈不要緊,關鍵是給他們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相關推薦

  • 虛榮心強的孩子的表現(xiàn) 孩子的虛榮心理,常表現(xiàn)為下列幾種攀比行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見別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買件漂亮的;穿了雙新鞋會時時把腳伸給別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調”、“音響”,自己和爸爸“乘飛...
    2022-03-18 閱讀全文
  • 用愛心解讀孩子的心靈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是一句多美的話語。我們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我們愛孩子要從關注每顆純摯的心靈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
    2020-12-08 閱讀全文
  • 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 過年時聚會增多,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家里要是來了客人,孩子就會出現(xiàn)一些“微妙變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現(xiàn)欲被激起,喜歡在客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開始吵鬧,打斷家長說話,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些讓...
    2022-04-04 閱讀全文
  • 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 導讀:父母如果能細心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并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反應,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你孩子想像力和學習能力的增強所引發(fā)的許多變化往往導致她的個性出現(xiàn)新的特征。這是給你的孩子擴...
    2021-09-23 閱讀全文
  • 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表現(xiàn)欲 我們在平時的活動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沒有較好的表現(xiàn)欲”,特別是針對平時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其實,“表現(xiàn)欲”應該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就看我們老師能不能抓住它們。就像我們班上的宇宇小朋友在班級故事賽中的表現(xiàn)...
    2020-12-10 閱讀全文

孩子的虛榮心理,常表現(xiàn)為下列幾種攀比行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見別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買件漂亮的;穿了雙新鞋會時時把腳伸給別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調”、“音響”,自己和爸爸“乘飛...

2022-03-18 閱讀全文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是一句多美的話語。我們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我們愛孩子要從關注每顆純摯的心靈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

2020-12-08 閱讀全文

過年時聚會增多,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家里要是來了客人,孩子就會出現(xiàn)一些“微妙變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現(xiàn)欲被激起,喜歡在客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開始吵鬧,打斷家長說話,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些讓...

2022-04-04 閱讀全文

導讀:父母如果能細心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并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反應,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你孩子想像力和學習能力的增強所引發(fā)的許多變化往往導致她的個性出現(xiàn)新的特征。這是給你的孩子擴...

2021-09-23 閱讀全文

我們在平時的活動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沒有較好的表現(xiàn)欲”,特別是針對平時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其實,“表現(xiàn)欲”應該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就看我們老師能不能抓住它們。就像我們班上的宇宇小朋友在班級故事賽中的表現(xiàn)...

2020-12-1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