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薩媽媽聊”膽小與內(nèi)向男生"
發(fā)布時間:2021-08-21 小烏鴉愛媽媽音樂教案 幼兒園教案媽媽 燕子媽媽笑了教案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個看起來帥帥的兒子穆薩。但再近點的人也都清楚,我對這個孩子的性格一度無比的糾結(jié)。真的,曾一度度讓我抓狂到瘋狂。那些抓狂是擁有外向性格孩子家長永遠無法體會,也不能理解的。
在聊故事前,對穆薩天生的性格特點做一歸納”內(nèi)向、膽小、極度敏感、害羞、喜靜“ (當然我相信性格的很多方面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有所改變的,所以這里我稱之為”天生的性格“。)
可以說在穆薩一歲以前我倆的日子是充滿歡樂無憂無慮的。
備受折磨的我
最早讓我對他的性格有些擔憂是從穆薩一歲多學習走路開始,其實他很早就學會了走路,而且能力已經(jīng)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就必須要拽著一個東西走,到最后,這個東西就是我的一個小拇指,有了這個小拇指,他就走的非常好,沒有這個小拇指,他寸步不前進的。這種拉小指的走路方式持續(xù)了3個月,真正獨立走路1歲4個月,是比較晚的了。這件小事體現(xiàn)出這個小孩自信心不強,膽子小,不愿嘗試新事物。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也不斷驗證我這個最初的判斷是準確的。于是從此以后我開始在這方面大力加強對他自信心的培養(yǎng)和膽量的鍛煉。
為了讓他多見世面,增強自信心,我總帶他接觸小朋友,參加各種公開活動,帶他去各地旅游,見各種新鮮的事物等等,但很明顯,往往事與愿違,他與人相處的能力非常弱,而且對陌生環(huán)境極度難適應(yīng),在任何群體中,他都永遠是那個最特殊的小孩,我舉幾個例子。
3歲半的時候帶他去個職業(yè)體驗中心玩,周圍所有孩子都開開心心,只有他所有項目都不參加,因為所有項目都不讓家長進去,好不容易排了30分鐘的隊排到一個他認可的項目,到門口他死活哭鬧不進去,問他原因,他就說我不想進了。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去科技館玩,那種小朋友單獨體驗的項目他絕對不參加,有大人陪的還湊合,以前我總認為他還小還小,結(jié)果等到他3歲多,人家一歲孩子都敢玩的他依舊不敢。(我說起這些來簡簡單單,輕輕松松,但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這樣,你絕對無法理解這些問題帶給我的困擾。)
再說幼兒園,為了讓他早接觸集體生活,不到2歲我就千挑萬選選了個幼兒園,結(jié)果到3歲半才徹底適應(yīng)了幼兒園生活。英語培訓班也是,哭了大半年。我記得我最不怕帶他去體驗各種課程,(我身邊總有媽媽說不敢?guī)Ш⒆尤ンw驗,因為什么都喜歡,啥都要報名)而我們這個,恰恰相反,甭管多有意思的課程,他都必須我陪著,不陪就不進去,更別提報名了。體驗課鬧場的場景更是時有發(fā)生。
再說我們的每次旅行吧,按理說他也屬于旅行老手了,但每次都會惹我生氣的。因為旅途中肯定會遇到小朋友,不管別人怎么表達善意想和他玩,他永遠不搭理人家,無論我在旁邊怎么解釋都不行。上次在新加坡,游泳的時候一個外國小孩無意拿走了他一個玩具,他發(fā)現(xiàn)后哭了,死活讓我去要,我說你自己去要沒關(guān)系的,**點,他就是不去,說害怕,然后就在那坐著大聲的哭,后來人家媽媽看見給我們送過來了。唉。。。
很多媽媽都帶孩子去過迪斯尼玩了,我一直沒去,因為我知道,以穆薩的膽,應(yīng)該是啥都不玩的,就是看著,在國內(nèi)的歡樂谷我們嘗試過,什么都不敢玩,以前是我陪著都不敢玩,現(xiàn)在我陪著能玩點了。所以估計能帶他去迪斯尼得6,7歲了。
每次帶穆薩參加活動或者出去玩什么,我都要認真考察半天,因為我有過太多失敗教訓了,比如人多的地方,他就會極度煩躁與不安,所有項目都不參加,然后狂哭不止。所以有些特熱門的地方,我都得等人少的時候再去,上次去PORORO,專門找了平日傍晚人最少的時候去,即便那樣,小火車上之前還猶豫不決,那個大船根本不敢上。
在外面,他能讓我冒火的地方太多了,在我家小區(qū)里,從不與任何人打招呼,別人和他打招呼,他從來沒有任何回復(fù),因為這個事情我說過他無數(shù)次,想了不少招,都不管用,后來我徹底放棄,不管他了。
有一天,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轉(zhuǎn)機
就在前些日子,我?guī)ツ蚧孟胪?,之前那些大型游戲機他都一律不敢,我怎么動員都沒有效果,必須我陪才敢玩的,結(jié)果這次他出乎意料的都敢玩了,我真的挺驚訝的。
然后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我不在的時候他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和我在的時候截然不同,他能和小伙伴談笑風生,能和老師聊天,也能正常的按照規(guī)定動作做操,一切看起來都是一個正常活潑的小孩。想想我單獨和他在街上碰到他們班小朋友,人家叫他,他一律不理的....
接著就是那些室內(nèi)游樂場,他都能很放肆的玩了,以前他的玩都是小心翼翼心懷緊張的,可是當他開始享受的時候,年齡又偏大了。
然后我發(fā)現(xiàn)再帶他去體驗課,他的表現(xiàn)也沒以前那么糟糕了,基本能配合老師說話了。對于我中途的離開,也不會再鬼哭狼嚎了。
小結(jié)
擁有內(nèi)向膽小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媽媽,千萬不要心急,不要過分擔心,更不能怨天尤人或者心懷怒火,這些都是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因為我也曾絕望過,我真的做出過在外面把大哭的他仍在廣場中間扭頭走的事情,那時的我,怒火中燒。事情的起因則就是人家邀請他上臺亮個相他死活不上去,搞得我無比尷尬。
但現(xiàn)在我正慢慢的發(fā)現(xiàn),他在改變著,雖然很緩慢很緩慢,正常觀察他依舊是那個愛哭,膽小,內(nèi)向的小孩,但我知道他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他能夠痛痛快快的玩迪斯尼,能夠開開心心的玩比如世界,也能夠獨立勇敢的走上臺。
請有和我一樣心情的媽媽來這里發(fā)泄一下,然后我要告訴你的就是”別著急,慢慢來,孩子會給你你想看到的一切?!?還有“堅信每個個體是不同的,別管別人怎么說,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時間能改變一切?!?/p>
——————————————————————————
補充今天的一個小驚喜:這兩天上暑期班,沒早餐,我讓那的老師幫忙買早點,我們早去,我會陪他在那里一同吃早餐,然后我再離開。今天我倆吃早餐的時候,有兩個小朋友進來了,穆薩立刻站起來說”媽媽我吃完了,你趕緊走吧,去上班吧?!斑@真是前所未有,無論這是他真實的內(nèi)心寫照還是他已經(jīng)學會掩飾自己的內(nèi)心所想,總之,他長大了。讓我有一次堅定了“孩子自己會成長”的信念。
忽然我想起來那個微信段子“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有點傷感,上幼兒園時分別是依依不舍,上小學是頭也不回,上中學已經(jīng)開始對父母不耐煩更愛和同學在一起。我覺得我已經(jīng)開始體會到了那種感受了,我更要珍惜他粘著我的時光了,因為在我們的一生中,粘著媽媽的時光是那么的短暫,短短的3,4年,穆薩,我不再抱怨什么了,你愿意粘在我身邊就粘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拯救男孩”從媽 媽做起
“拯救男孩”從媽媽做起讀過了《拯救男孩》這篇文章后,我感覺自己茅塞頓開,不再認為**是個淘氣頑皮的孩子,相反,覺得**越來越乖。
我也明白了,男孩的天性是什么。
引用小巫老師博文里的一段話:
“男性是一個空間的動物,他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實踐,來發(fā)展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相對于時刻有人陪伴的生活,男孩子更需要獨立的私人空間。相對于“安靜”“讀書”“寫字”這些女孩子比較適合的學習方式,男孩子更擅長在自由的空間里奔跑,經(jīng)由身體的感受豐富大腦的認知,他們需要身體的沖撞,強烈的運動,啟動大腦靈活運轉(zhuǎn)的開關(guān)。他們通過沖撞,通過奔跑,通過快速變化的景觀,活躍大腦的思維,認知身邊的世界。現(xiàn)在狀況時,獨立的空間被養(yǎng)育著,父母、老人完全侵占了,生活的經(jīng)歷也被壓縮到極其狹窄的范圍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男性的優(yōu)勢處于被抑制和弱化的狀態(tài),他們逐漸失去了個性成長的空間。”
我承認,**很頑皮,很不老實,總是不閑著,總是不停的在動。我甚至都懷疑過,**是不是有點多動癥啊?,F(xiàn)在總算是明白了,是自己不夠了解自己的兒子。身為男孩子,他們的天性就是好動、頑皮,這是他們的天性,我之前總是試圖要改變他,現(xiàn)在想想,我為什么要改變他的天性,那不是成了逆天而為了嗎?為什么要說自己的孩子頑皮,為什么要說他不聽話。不要總是找孩子的原因,試問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他們活動的機會,足夠他們活動的場所。既然要選擇接納孩子,就要承認這個好動的事實,就要陪他一起動起來。如果說,一個男孩子,從小就像一個小姑娘那樣的聽話,那我們是不是會更擔心。誰也不愿意,把一個男子漢培養(yǎng)出娘娘腔吧。
說了這么多,總結(jié)只有一句話,我要陪**一起動起來。
屢屢思緒,以前教育**的時候確實忽略了這點,我也說過“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這類的話語,現(xiàn)在想想,其實并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們提出的要求太多太高,孩子達不到我們要求的標準,不聽話是相對而言,如果我們換一種理解方式,是不是孩子都會變成聽話的呢?
男孩子本來就好動,再加上他們好奇心強的特點,就構(gòu)造出了一個“頑皮小子”,如果我們把“頑皮”看成是這個小子的優(yōu)點,那是不是就是另一回事了呢?
還有點一最關(guān)鍵,就是家長的耐心,在“拯救”男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因為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轉(zhuǎn)變這個觀念,事實上,“頑皮”這個概念在我們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頑皮”是男孩子的天性。切記!切記!
**喜歡在屋子里跑,一圈一圈的,之前,我總是怕他磕著碰著,不讓他亂跑。但是現(xiàn)在,在保護**安全的情況下,我和他一起跑,一起玩捉迷藏。我藏在屋子里的某個角落,他找不到我就會發(fā)出咯咯的笑聲,我不清楚,為什么找不到媽媽還笑得這么開心。但是只要他每天都開開心心的,我就滿足了。
加拿大:向六種媽媽說“NO”
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120余所幼兒園、2000余名不同年齡的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有6種媽媽不受孩子們的歡迎。
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大多活蹦亂跳,愛好廣泛。這是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們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而且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失望、沮喪。同時也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負面影響。
對此,父母不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好玩”的。
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盡管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孩子對母親的愛卻可能帶有種種“私心雜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母親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這種情況下,媽媽理應(yīng)有意識地向孩子作出種種表現(xiàn)或暗示,讓他增加“媽媽確實最愛他”的自信。同時爸爸也應(yīng)大度地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孩子的心靈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見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凈得多。故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媽媽作為孩子步入社會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wù)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
太肥胖的媽媽
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媽媽自然更是如此。
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于肥胖的媽媽最好還是注意節(jié)食、運動和減肥,并適當關(guān)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過于嚴厲的媽媽
嚴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壞事,但凡事都有個“度”。實際上,老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親大多屬于完美主義者。她們批評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還沒有盡力呢。
而家長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要擺脫自卑的陰影,并樹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
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說到底,“說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就是誠信。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公認的美德,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zhì)。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無形的“誠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學語時,并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故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理應(yīng)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而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孩子膽子小跟爸爸媽媽的教育是有關(guān)系的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孩子的膽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壓力和負擔,會讓孩子無法釋放天性,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很膽小。
那么,爸爸媽媽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錯誤的教育方式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夠讓孩子的膽子變大呢?
哪些誤教育區(qū)讓孩子變得膽小
沒有“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總會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很多爸爸媽媽有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于是就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想法。
沒有興趣的教學是失敗的,孩子的潛能也沒有辦法被挖掘出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了畏畏縮縮不敢堅持自己想法的個性。
過分保護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都特別寶貝,總是擔心孩子出去會遇到危險,所以不讓他出門。其實過度保護反而是錯誤的,這樣會造成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等到了孩子要獨當一面的時候,孩子就沒有足夠的能力了。
太嚴格
孩子要學會釋放天性,如果爸爸媽媽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或者對孩子過于嚴格的話,那么會讓孩子的天性無法得到釋放,讓孩子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跟著爸爸媽媽的想法來生活,自己會變得沒有主見,膽子也不大。
怎樣讓孩子的膽子變大
好的環(huán)境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所以爸爸媽媽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只有按照自然規(guī)律成長,孩子的天性才能夠得到釋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要充當糾正者的角色。
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爸爸媽媽不膽小,足夠自信的話,那么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變得勇敢。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類似的故事。
讓孩子有獨立性
要對孩子有信心,讓孩子經(jīng)常出去走走,多多交朋友,嘗試和陌生人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遇到困難時能夠自己解決,遇到選擇的時候也不要畏首畏尾。
孩子如果膽小的話,會影響到他以后的生活。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不再膽小。
孩子膽小內(nèi)向是怎么造成的?
最近有很多朋友的咨詢沒來得及回復(fù),其中有一部分問題集中是關(guān)于孩子膽小、內(nèi)向,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有什么想法沒有勇氣說,什么事情都要拉著媽媽幫忙……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給出大家一個看清問題原因的思路怎么能讓我的孩子外向、膽子大些?我看有的小孩有什么想法都敢說,我該怎么教我的孩子?其實關(guān)于這方面的問題,我公眾號里以前發(fā)過一些相關(guān)文章,我會在今天的文章尾部給出文章編號,大家可以看一看另外,我今天就聊一聊,面對孩子社交溝通等問題,我們?nèi)绾握页稣_解決方法的思路孩子的社交能力、與人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強弱都建立在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礎(chǔ)上。也就是說安全感越強、越有自信的孩子,他越有勇氣去嘗試、探索,面對外界的人、事和問題。敢于、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去試探著實施小巫在《給孩子自由》一書中有段記錄,他兒子Sam在2歲2個月時,在一家小型兒童樂園內(nèi)為了玩蹦床,如何面對五六個六歲以上的孩子的行為過程。他自己面對危險的觀察判斷、“賄賂”對方遭到嘲笑也毫不在意、執(zhí)著的研究蹦床門栓、耐心等待時機,最后終于痛痛快快的玩了個夠……(過程:較長,不在這里詳細描述了,明天我整理成圖,發(fā)在朋友圈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私人微信:36491788)這期間小巫一直在旁邊耐心的等待、觀察,中途有試圖勸說孩子放棄,去玩其他游樂設(shè)施,但被孩子拒絕后沒堅持阻止、或強行命令帶走孩子。孩子的表現(xiàn)也給了小巫非常大的震撼,同時也更令她確信了:當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時,當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時,他的內(nèi)心能夠迸發(fā)出超長的力量,他的身體能夠顯現(xiàn)出過人的能力,令人敬畏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來自于與安全感、自信、對自我的掌控,源自于養(yǎng)育者即父母對孩子的愛、尊重、接納、及給孩子的自由……一個生活在充滿著愛和自由,接納和尊重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體驗各種未知;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等等,都不會被壓制、否定、可以盡情釋放;他不用去看家長的臉色、察言觀色的去討愛,活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不用通過各種好的、壞的行為去反復(fù)試探、驗證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構(gòu)建內(nèi)在自我及自我成長上面……這樣的孩子相對于那些經(jīng)常被否定、壓制、限制管控的孩子,其內(nèi)心力量更強大,更自信!因為他有過自己更多嘗試和體驗的經(jīng)歷,所以更愿意也勇于去探索、嘗試、體驗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同樣年齡的孩子其表現(xiàn)會有很大不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主要因素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的膽小、內(nèi)向、不自信了,開始著急,想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你看到的只是一個“行為結(jié)果”,而真正產(chǎn)生這個行為結(jié)果的原因,是在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當孩子說話慢慢吞吞表達不清楚,家長急著替孩子把話說出來時。你剝奪了他語言表達能力鍛煉的機會,同時也讓他覺得自己和成人差距太大了,更不愿意去表達,失去了信心當孩子做事笨手笨腳做不好還耽誤時間,家長著急替孩子做事時。你剝奪了他動手能力鍛煉的機會,同時也讓他覺得自己反正什么也做不好,爸爸媽媽都能做的又快又好,那以后我也不用做了,失去了耐心當孩子對某件未知的事情興奮不已,觀察探索時,家長急著揭示了結(jié)果答案。你剝奪了他體驗發(fā)現(xiàn)的機會,同時也讓他覺得反正爸爸媽媽什么都懂,有事直接問就行了,失去了求知欲當孩子對某件實物說出自己腦子里的想法,或是按自己想法玩玩具時,家長總急著去糾正告知:“你想的是不對的”,“這玩具不是這樣玩的”。你剝奪了他自由想象發(fā)揮的機會,同時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失去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的勇氣當家長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經(jīng)常對孩子發(fā)脾氣甚至使用暴力時,孩子變的越來越膽小、懦弱,同時脾氣也變的急躁,習得了暴力解決問題的模式……還有關(guān)于孩子情緒接納的問題等更多因素(限于時間關(guān)系我沒辦法一一例舉了,以后有時間單獨寫)這些日常一件件小事的累積,最終決定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性格、能力,內(nèi)心的力量,及他們的行為表達方式、對人、事、物的反應(yīng)所以對于孩子的問題,我們不要只去關(guān)注“行為結(jié)果”,當你總想著如何去解決“結(jié)果”這個問題時,就會忽略了背后的真正起因,而且也沒辦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去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背后的訴求,找出行為結(jié)果真正產(chǎn)生的原因,才可能對癥下藥
誰說媽媽教不出男子漢?
男孩不一定只有像爸爸學習,才能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媽媽同樣可以培育出鐵骨錚錚的真男兒!如下是三條建議:
建議一:媽媽要有好品質(zhì)
堅強的媽媽教會男孩在困難面前不怯懦;心胸寬闊的媽媽讓男孩學會展望未來;善良的媽媽讓男孩懂得悲天憫人;冷靜鎮(zhèn)定的媽媽使男孩學會堅韌不拔;有修養(yǎng)的媽媽會鑄就男孩的深厚內(nèi)涵;文化高的媽媽會使男孩學會深刻思考。
媽媽尊老愛幼,男孩自然會上行下效;媽媽節(jié)儉有度,男孩自然會拒絕奢華;媽媽彬彬有禮,男孩自然會謙虛不傲。
每一個媽媽都在以自己的形象影響著男孩。擁有好品質(zhì)的媽媽,才能培養(yǎng)出品德端正的男孩。
建議二:媽媽要有好習慣
媽媽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因為這些習慣,也耳濡目染著男孩,使男孩在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同樣的好習慣,而這,將使男孩受益一生。
4歲的貝貝上幼兒園后,變得越來越懂事了。每晚睡覺前,他都細心地脫下衣服,并把衣服仔細疊好。有拉鏈的衣服拉上拉鏈,衣袖縮在里面了,就拉出來理一下,最后折疊整齊,有序地放在床邊。媽媽看著,心里暗暗高興,覺得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光學到了各種知識,還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
一天,貝貝突然說:“媽媽,你睡覺前怎么不把衣服疊好呀,隨便亂丟衣服可不好?!眿寢尩哪樍⒖碳t了,從此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決心給孩子留一個好印象。
正衣先正冠,正人先正己。媽媽期望男孩有好習慣,首先自己要修煉品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要與自己的懶惰作斗爭,才能最終成功養(yǎng)成。
建議三:媽媽要有好心態(tài)
孩子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父母的影子。如果媽媽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消極抵觸、不滿、怨聲載道,男孩就會感覺生活變成了灰色,當然內(nèi)心很難快樂起來了。
林林是個可愛的男孩。林林有時跟著媽媽出來玩,鄰居們看他可愛,總喜歡抱抱他、逗他玩,可是他除了媽媽和保姆外,誰都不讓碰,更不會對人笑,對鄰居的親切問話也不搭理,時間久了,大家也都知趣地不理會他了。
原來,林林的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很少回家,家里平常只有媽媽和保姆。而媽媽每天要上班,照顧她的人主要是保姆。林林媽媽在家里家外,總是抱怨丈夫不在家,對她們母子關(guān)心不夠等。媽媽這種不開心,無意中影響了林林,他變得悶悶不樂,臉上失去了笑容。
媽媽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做一個快樂媽媽,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里遇到困難,都要把情感發(fā)泄暫且放在一旁,相信困難是暫時的、一定可以解決的,同時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樂觀地看待生命中的一切,成為孩子樂觀自信的榜樣。
做男孩的媽媽要嗲一點
曾經(jīng)有人說,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媽媽,你腳下的路將很長很長。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樹,需要自然地成長,做媽媽的需要知道什么時候澆澆水、松松土,給予養(yǎng)分和足夠的空間,才能期待小樹自然舒展地成長,長成高大挺拔、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媽媽檔案:本文來自一位有24年教齡的媽媽,作為教師,更作為媽媽,她給了我們本篇建議,幫助我們的男孩成為更好的人。男孩子就是要吃點苦——生活教育我一貫堅持“男孩要窮養(yǎng)”。所謂“窮”,就是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過分的照顧。上學放學都是爺爺奶奶步行接送。生活上,我也是“窮養(yǎng)”。從小到大,兒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親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來的,學習用品、玩具買的也是最普通、傳統(tǒng)的。男孩要在未來的生活和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肯吃苦、負責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成敗。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對男孩“窮”養(yǎng),不要讓富裕的生活和特權(quán)毀了男孩。男孩子就是要野一點——游戲玩?!白尯⒆酉褚盎ㄒ粯幼匀簧L?!边@是冰心老人的話,對我影響很大。兒子剛會走路時,我就把他送到家住農(nóng)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兒子在沙子堆里捉蟲子,在樹下捉螞蟻,赤著腳在田埂上跑,整天臟得像個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滿身的痱子,但他快樂得像小鳥一樣。兒子最喜歡的游戲是撿石子,走到哪兒都要撿幾塊。每回幫他洗衣服,都會發(fā)現(xiàn)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褲子的膝蓋處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場批發(fā)了一大袋小動物貼布,專門用來補他的衣服。每回兒子和我說,媽媽,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支持和機會讓我們的男孩子體驗玩得臟兮兮、亂糟糟。而這樣的玩才是順應(yīng)孩子天性的,給孩子心靈的滋養(yǎng)才長久。兒子上高中時,繁重的學習任務(wù)壓得他沒有喘息的時間,不過他說“好在我還有一個自主的童年,讓我總算還有美好的回憶。”真是讓人又欣慰又心酸。男孩子就是要責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兒子懂事后,我和孩子爸爸達成共識,要開啟責任感教育。上中班時,我們送給兒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動物大圖冊》,兒子當寶貝似的每天捧在手里。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動物大圖冊》,發(fā)現(xiàn)恐龍那一頁不見了,就去問弟弟。兒子緊張地捂著自己的書,說:“不知道,你的恐龍自己走了吧。”姐姐說:“你讓我看看你的書吧。”“不給,你看自己的書?!蔽野l(fā)現(xiàn)是兒子把姐姐書里的恐龍撕下來,放到自己的書里了。我問兒子:“該怎么辦?”兒子說:“和姐姐說對不起,把恐龍還給她?!蔽覔u搖頭:“不行,除了道歉,媽媽覺得你應(yīng)該把你的書賠給姐姐,你損壞了別人的東西,自己只好看壞書啦?!眱鹤右荒樀奈?,眼淚汪汪地和姐姐交換了書?,F(xiàn)在他的書柜里,還放著那本修補過的《動物大圖冊》。承擔錯誤,是要承擔事情的后果,如果僅僅只是道歉,孩子體會不到他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當男孩的媽,要“嗲”一點我讓兒子從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時,兒子幫我拎包包,盡管有時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著、拉著。每次一起回家,總讓兒子去開門;有好吃的,我總是和兒子搶著吃,挑好的吃,因為“媽媽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顧?!睗u漸地,兒子的口頭禪是“要我?guī)湍阕鍪裁?”儼然成了姐姐、媽媽、奶奶的“護花使者”。只有讓男孩子眼里、心里裝著別人,才能真正成為男子漢,結(jié)婚后會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在寫下這些文字時,兒子已經(jīng)作為大一新生去學校報到了,因為他是學生黨員要為同學服務(wù),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讓我感動的是,高考前一晚,兒子還在給因緊張睡不著覺的同學做“心理咨詢”。兒子很普通,但因為他的善解人意、樂于助人,當媽的,倍感欣慰。
媽媽在男孩教育中的角色
孩子在人世間認識的第一個人是媽媽;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生病時最依戀的是媽媽;夜晚睡覺時尋找的是媽媽;放學回家,問的第一句話是:“我媽媽呢?”因此,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對自己的母親特別依戀。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媽媽過于對男孩精心照顧時,男孩往往會因為對母親的過度依戀,其“陽剛之氣”漸漸消失。
是什么原因讓越來越多的男孩開始變得唯唯諾諾,甚至膽小怕事了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把矛頭指向任勞任怨的媽媽。有人說,現(xiàn)在媽媽對孩子的愛就像雞媽媽溺愛它的小雞一樣,小雞餓了,雞媽媽給它們找食吃;風雨天,雞媽媽用自己的翅膀為小雞遮風避雨;當面臨外敵入侵(如狗、老鷹等欺負自己的小雞)時,雞媽媽會主動出擊……
其實,影響男孩男子漢氣概的因素,除了這種“雞媽媽”類型的媽媽外,還有“代辦型”和“滿足型”兩種媽媽。
代辦,除了給孩子帶來懶惰與無能、給家長帶來悲哀和失望之外,究竟還帶來了什么呢?很多媽媽用錢表達自己不能關(guān)心幫助孩子的歉意,卻不知道,無度地給孩子錢,是在害孩子。
給父母的建議:
《動物世界》常常會有這樣的片段:
母獅對幼獅關(guān)愛有加,但是并不過分嬌縱。幼獅剛開始蹣跚學步,母獅便讓它體驗生命中邁向自立的第一步——覓食。幼獅哭也好,哀求也好,母獅就是不將食物給它,還“殘忍”地將它推出門外。于是,看到依賴父母行不通的幼獅便鼓足勇氣、執(zhí)著地爬起來,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終學會了生存。也正是如此,獅子的勇猛特性才得以形成。
動物要學會自己覓食才能在弱肉強食的動物界生存下去,孩子要經(jīng)歷自己獨立處事才能長大成人。一位哲人說過:“經(jīng)過什么樣的洗禮,就能造就什么樣的靈魂?!币虼?,媽媽們,請大膽地撒開你們的雙手,讓孩子盡快自強自立起來吧!
管教男孩,權(quán)威是關(guān)鍵
也許,男孩都抓住了“媽媽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溫柔的”這一特性,他們往往更喜歡向母親挑釁。比如,媽媽越是溫柔地對男孩說:“兒子,別哭了!”他往往會哭得更起勁。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媽媽對兒子發(fā)出的溫柔警告——“兒子,別這樣做”,對于男孩的一些惡劣行為,如調(diào)皮、愛玩、好斗等,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因此在這時,管教男孩,有規(guī)則是必要的,而權(quán)威才是關(guān)鍵。
超市里,一位女顧客和她5歲的兒子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高興。原來,小男孩要媽媽給他買一個很高檔的文具盒,在媽媽表示拒絕時便發(fā)起火來,并且賴在文具盒旁邊不肯走。這時,這位媽媽不顧別人有沒有聽見,彎下身子,耐心地說服兒子。
“我本來準備給你買你想要的東西,”那位媽媽平靜地說,“但是現(xiàn)在我不買了,因為我不能對你的這種哭鬧進行獎勵。”
但是小男孩還是不聽話,他依然鼓著鼻子,嘴里嘟嘟噥噥著,這逼得母親說出她最不想說的話:“你知道我們回家以后會發(fā)生什么嗎?”
“知道的?!彼卮稹?/p>
“是什么呢?”母親問。
“一頓打?!?/p>
“沒錯,”她說道,“要是你繼續(xù)這樣的話,那就是兩頓打?!?/p>
于是,一場戰(zhàn)火平息了。男孩安靜了下來,模樣像個小紳士。
男孩在生人面前向母親的權(quán)威挑戰(zhàn),使她處于一種不利的境地。盡管這樣的情景使人很窘迫,但聰明的母親仍然保持沉著鎮(zhèn)定。與此同時,她還向孩子清楚地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家里的規(guī)矩在這個超市照樣執(zhí)行。在一個鬧事的孩子面前,她保持了她做母親的權(quán)威。
對父母來講,權(quán)威的尺度是最難把握的,因為把握不當,便會使教育走上極端——對孩子過于嚴厲,會壓制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過于寬容,又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力。因此,每一位家長都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總結(jié)出適合你的男孩的權(quán)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