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話里有隱藏的含義
發(fā)布時間:2021-04-15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的游戲有哪些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guī)則的獨特藝術,孩子的問話里有它自己的含義,孩子在交談時很少是無知的,他們的信息里經(jīng)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
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看到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于是他就這個問題發(fā)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后又去查了數(shù)據(jù)。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xù)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
最后,安迪的爸爸終于明白了,他的兒子并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并不是出于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shù)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被遺棄。
于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后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p>
南希五歲時,第一次去幼兒園,她的媽媽陪著她,她看著墻上的畫,大聲問道:“誰畫了這么難看的畫?”南希的媽媽感到很尷尬,她不滿地看著女兒,趕緊告訴她:“把這些漂亮的畫說成難看是很不友好的?!?/p>
一個明白南希問題含義的老師笑著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陋的畫?!蹦舷D樕下冻隽藸N爛的笑容,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得到了她隱藏的問題的答案:“如果一個女孩畫畫畫得不好會怎么樣呢?”
接下來,南希拿起一個壞了的玩具消防車,自以為是地問道:“誰弄壞了這輛消防車?”她的媽媽回答說:“誰弄壞了它跟你有什么關系呢?這兒你誰都不認識?!?/p>
事實上,南希并不是真的對那個名字感興趣,她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后,老師給了一個適當?shù)拇饛停骸巴婢呔褪悄脕硗娴?,有時候它們會壞,就是這樣?!?/p>
南??瓷先ズ軡M意。她面談的技巧讓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這個大人很好,即使畫畫得難看,即使玩具弄壞了,她也不會馬上生氣,我不需要害怕,待在這里很安全。南希和她的媽媽揮手告別,走到老師身邊,開始了她在幼兒園的第一天。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人來瘋背后隱藏的落寞
剛滿4周歲的小湯姆是個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將自己畫的畫、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給父母看,也愛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媽媽稱贊他幾句,他便會高興得眉飛色舞。平時在家里稱得上是個溫順、隨和、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每當家里來了客人,小湯姆就會一反常態(tài)。比如,在姐姐瑪麗的一次生日會上,當客人們紛紛向瑪麗送上鮮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禮物時,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還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滾來!有一年的圣誕節(jié),他竟然當著眾親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個價值不菲的中國花瓶,氣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頓。上個月在奶奶的壽筵上,他居然宣布絕不吃那些他稱之為“臟東西”的炸牛排,最后鬧得客人們也不歡而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其實這種“人來瘋”有別于一些孩子每每見到人多時的瞎胡鬧、亂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對自己不受“關注”的反抗,其“潛臺詞”是:如果你們還不把我當作一回事兒,我就會鬧得更兇!
要知道,幼兒要求受到成人的關注不僅是他們的一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采取自我表現(xiàn)等積極的方式來引起大人們的關注,他們也迫切希望大人們對他的作為作出認可和稱贊,從中獲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關注(如原本總是家庭“中心”的小湯姆發(fā)覺,在姐姐的生日宴會上姐姐成了“焦點人物”,在奶奶的壽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時),他們就可能產(chǎn)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負面感覺,進而作出一些在大人們看來極其
“怪誕”的舉動,如假裝生病、拒絕吃飯甚至破壞物品等。他們之所以這么干,其實只是想利用消極、隱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給大人們發(fā)出
“信號”:我不想受到冷落—盡管大人們實際上可能也并沒有故意冷落他。
幼兒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說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從中確認自己的存在。這一渴望是否得到滿足,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處于幼兒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這種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難以像其他種種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樣明白無誤地向大人們表示,于是他們轉而采用一些“胡鬧”的手段。對大人們來說,悟出孩子的“言外之義”—情感需求并給予必要的合理的滿足,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夢境的背后隱藏著什么?
心理學家勸告,父母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夢,耐心地傾聽,小心地詢問,盡可能多地了解夢的細節(jié)。德國心理學家格奧爾克·芬克有一本新作,破譯了兒童的夢之謎,解析了各種夢境背后隱藏的重要信號。
夢見深淵:夢見深淵時躲過了它,表明他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夢見掉下深淵,是感到孤獨,無人照管他。
夢見山峰:如果攀登艱難,意味著孩子擔心完不成某項作業(yè)。如達不到頂峰,表示他感到負擔過重,沒有余力。
夢見小丑:孩子把馬戲、雜技中的丑角看作是啼笑皆非的形象。夢見丑角是他不知道周圍世界是否真正了解他。
夢見巨龍:同神話中的巨龍搏斗是內心感情的搏斗,或者孩子下意識地認為父母敦促他學習的壓力太大。
夢見食物:夢見美食可以說缺少精神食糧,表示完成學習游刃有余。夢中不肯進食,是他厭惡日常生活中非做不可的某種事。
夢見跌落:掉進無底洞,表示孩子不善于與人接觸,難以適應。原因也可能是做了點壞事情后有負疚感。
夢見玻璃物品:表示孩子害怕以往的密切關系會破裂,如怕父母離婚等?;蛘咚抡f出可能挨罵的想法。
夢見貓狗:許多孩子夢見貓狗,表明他們缺少關注和溫情,希望得到撫愛。
夢見孤島:孩子要么感到孤單,要么把島嶼看成是逃避不公正待遇的地方。
夢見巨人:童話中的龐然大物往往是一個人人都順從的超人,這表明孩子感到壓抑,他的個性不能發(fā)展。
夢見溺水:反映出害怕感情“沉沒”,孩子怕失去父母或朋友的愛。
夢見隧道:孩子周圍一片黑暗,他正經(jīng)歷一個軟弱的時期,應鼓勵孩子重新認識自己。
夢見迷路:心靈在發(fā)生警告,你的孩子正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現(xiàn)在安全和愛。
“搞定”孩子真的有意義嗎
“搞定”孩子真的有意義嗎?
在湖南媽媽網(wǎng)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媽媽求助:四歲的女兒任性又膽小,自己工作家里兩頭忙,實在很煩,怎么辦?問題很常見,我首先感到這位媽媽雖然語氣是在指責孩子,但她更需要關懷。讓我感興趣的是另一位媽媽的回復:
還是家庭教育問題,是不是爺爺奶奶帶啊,我覺得她中班了,也應該懂事了,你就好好整她一會,讓她克哭,就不完全按照她的意愿,多幾次,她就知道不是大家都應該聽她的了!另外推薦你一套書(小鼠寶貝成長日記)我剛買的,里面用故事來教育小孩不能撒謊,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吃飯,不亂發(fā)脾氣,對很多小孩都有用,建議你可以了解下!
從這個回復中,我看到回復的媽媽的觀點的是:
1.孩子的表現(xiàn)是不懂事,無理取鬧,應對的方法,是不給孩子她需要的東西,拒絕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學會克制;
2.教育好孩子的標準是:不撒謊,好好吃飯,不亂發(fā)脾氣,聽媽媽的話。
如果我沒做這一行,也許會認為這個是標準的理想答案吧。畢竟我也是接受類似的教育標準長大的:不能對大人撒謊,要聽話,要乖,不能挑食,不能做父母師長不允許做的事情,不能任性,要體貼大人??涩F(xiàn)在看到這些文字,不禁想:那個被媽媽用軟硬兼施的方法教育得不撒謊,聽話,好好吃飯,不亂發(fā)脾氣的小孩子,她的內心充實嗎,平靜嗎?她快樂嗎,幸福嗎?如果她真的是一個女孩子,長大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媽媽?
太多這樣的育兒解決方案,教你如何搞定孩子的行為。往往這些方案被用干脆的,擲地有聲的語言描述出來,如果迷茫中的家長看到,會不會覺得這就是救星?這么想著的時候,想到去年有一次,跟祉熠媽媽一起從會所開車回家,到家前的倒數(shù)第二個十字路口,我讓車子順著最靠左的一條直行道慢慢滑行,想停到最前面的停車線旁等紅燈,這時旁邊一輛車飛速地插過來,試圖從左轉彎道跨越實線分道線擠到我前面去,嚇了我一大跳,他插隊不成,便猛地停到一旁,車頭仍擠到了我的車頭旁邊,架在分道線上。我又怕又怒,對著這個車的司機吼了一句什么話,不是臟話,卻足夠讓這個開車的中年男人和他身邊副駕駛座上的女人感到難堪。當時的情況,我吼他一句絕對合情合理,他無從辯駁。可綠燈一亮,我向前走時,他迅速從我身后插過來想要超我的車,速度之快,完全就是為了報我剛才吼那一句的愁。我也還在氣頭上,剛開始的一秒加了油門根本不愿意讓。眼看他可能會撞到路中央的安全島,我第二次被嚇到了,突然醒悟,回過神來馬上踩了剎車,讓他先過了。
第二次嚇到,我想到兩件事:一,我吼這個男人嚴重地傷害了他的尊嚴,他在這種情況下更不顧交通安全和道德,只想出一口惡氣;二,我吼他,除了被他嚇到,也是在借吼他發(fā)泄生活中的怒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被我吼一部分是無妄之災。我確實是對的,而他既違法,又沒禮貌。但完全占著理的我,用不尊重他的方式對他導致他更加瘋狂地危險駕駛,也讓自己心中的惡借著一個正義的借口萌發(fā)出來。自那以后,我便非常警醒類似的事情的處理,不能用這種不理智和不尊重人的方式。路上遇到亂插的司機,會自覺地踩剎車讓他們先過。后來慢慢地,遇到很過分的人,只要心情不太糟糕,會在心里替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安全。從這件事情我更堅定地相信:
1.要幫助一個我認為做錯了的人,我也需要用尊重這個人的辦法,才可能奏效;
2.用粗暴的方式來做對的事情,不一定會得到對的結果。
3.指向外的暴力,有一部分一定也是指向內的,兇別人的時候,我也在兇自己。
所以,我相信當一個孩子膽小又任性時,即使我們認定孩子這樣是不應該的,那么也需要用關愛的、尊重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變。到現(xiàn)在我甚至相信,對一個孩子來說,任性和膽小這樣的特質算不上缺點或者錯誤,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某些內心需要的外在體現(xiàn)。如果我們用真誠和關愛的心來理解孩子,跟孩子溝通,那么孩子的需要會得到滿足(盡管我們不一定能夠清晰地知道孩子的需要具體是什么);如果我們用忽視和壓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那么即使孩子的行為得到了改善,孩子內心未被滿足的需要卻仍然會在那里,而這些需要,將來或許會以家長更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又或者,在當下,用膽小和任性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真希望求助的那位媽媽能好好休息一下,看看自己,平靜下來以后,重新看看自己的女兒,一定不會覺得女兒有那么煩的。這個時候,她或許不需要幫助和指導,就能處理好自己和女兒之間的事情。
“搞定”這個概念在如今的世界太瘋行了。之前做銷售工作時,老板和同事都常說要搞定客戶?,F(xiàn)在,遇到這個概念就會反思一下背后的控制和自大的想法。一個人對自己愛的人,是永遠都不需要“搞定”的?!案愣ā绷藧廴说男袨闀r,我們也許就會失去愛人的心。
父母有告之孩子的義務
父母有告之孩子的義務同事和我說:“看你兒子教育得多好,多懂事,瞧我們家那個只比你兒子小幾個月卻不知體貼,好像不是太懂事呀?我生病時怎么說都纏住我不放,一點也不知道關心他人-----”她列舉了兒子的一串串行為,我聽完笑她:“這些都是你給他造成的?”“怎么能是我造成的?他就是不懂事?”“懂事是天生的?因為你沒有告訴他,教養(yǎng)他?”“?。?!”同事一時語塞。其實孩子從出生到現(xiàn)在,從一張白紙到涂滿斑斕色彩,從無到有,那是學來的不是天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從這一點來說,父母就有告之孩子應該如何去做的義務。
以前家里成員很多,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父母的言傳身教,兄弟姐妹的相互關愛禮讓就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到如何孝順老人,如何尊重長輩,如何關愛他人,可現(xiàn)在家家一個孩子,父母忙于工作,祖輩又溺愛孩子,結果指望小家伙從中學到什么反而很少,怎么辦?那就得靠父母多告訴孩子在什么情況下該如何去做。下面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教養(yǎng)孩子的幾個例子,從中也將孩子的親情教育、關愛他人,照顧他人的思想融入其中。
每到節(jié)假日給在外地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打電話,首先我們問寒問暖,然后喊兒子來說話,告訴他們我們過得很好,很是想念他們,希望他們來并多注意保重身體等等。放下電話還要跟孩子說:“他們年紀大了,需要我們晚輩的關心問侯!”等等,盡管有時兒子不說話但是這種做法我們從孩子出生到現(xiàn)在從未間斷,而且外出看見老人我們也經(jīng)常問好,并講如何對待老人,做車時要給他們讓座等等,結果時間一長,兒子自然而言就懂重如何尊敬老人了。
還有父母生病時,有些父母尤其是媽媽即使自已病了,但從不告訴孩子,而是強忍著不告訴孩子。其實這很不好,你不說孩子根本不知道而且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長期以往,想讓他有人情味,懂得關愛他人談何說起。一般這種情況,我都會告訴兒子,我生病了,哪不舒服,需要你的幫助,然后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就像你生病時媽媽照顧你那樣,所以時間長了,我一說不舒服他就會跑過來問:“需要幫助嗎?”然后端水給我喝,有一次還學著我照顧他的樣子拿著他的小紗布弄濕放在我的額頭上,這時我都表揚他,謝謝他,夸獎他是個懂事,懂得關心他人的人。每每這時兒子都像長大了似的驕傲地抬起頭。
遇到孩子從未經(jīng)歷的事情,我就會告訴他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啟發(fā)他應該如何去做才好,平時看電視看碟片我都會陪著他一起看,給他講解,并告訴他這些人物哪些是受人尊重的,哪些是被別人所不齒的,是不好的行為,要懂得明辨事非。結果時間一長每看一個碟片他都能從中學到東西并指出哪些不好,不要做。
日常生活其實最能讓孩子學到東西,除了培養(yǎng)他多注意觀察的能力外,家長的這一告之行為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孩子的小腦袋里隨著歲月的增長逐漸裝滿了東西,這些東西有很多是父母給他灌入的,好與壞,情與理,全在父母輸入的內容。
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嘴懶,要記得多對孩子說呀?!對孩子履行告之義務,你會收到倍事半功倍的效果?。?/p>
聽話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大多家長以為,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老師喜愛。
這可以說是家長們的公識,可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聽話"孩子很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因為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過于防衛(wèi),一切按大人指導辦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長中不能形成獨立的意識,缺乏獨立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往后發(fā)展很可能導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縛智力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和家庭不應對兒童管教過嚴,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氣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心理發(fā)展也比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規(guī)律,講衛(wèi)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說謊,其他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也有助于培養(yǎng)天真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