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好品質
發(fā)布時間:2021-04-06 什么是幼兒園的游戲 幼兒園好朋友的教案 幼兒園我的好媽媽說課稿難度對于不同的小朋友是有不一樣的要求,有的小朋友碰到一點點難度的事情就要放棄嘗試,選擇逃避,而有的小朋友則是選擇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我們都要將好的精神進行傳遞,讓小朋友明白堅持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好品質。
今天上午天空刮著一點小風,并伴隨著點點細雨,小朋友的戶外活動隨即也改為室內(nèi)活動。一早的區(qū)域活動后小朋友們陸續(xù)進行上課內(nèi)容,接下來就是餐點內(nèi)容~井然有序的進行著。接著小朋友們游戲了一會兒后開始進行早操。因為天氣原因,我們的早操在室內(nèi)進行,我挑選在了過道進行早操,孩子們跟著音樂心情依舊這么美麗。早操結束后開始了我們的晨間活動,孩子們一周一次的攀爬游戲現(xiàn)在開始啦。帶著孩子們來到了攀爬墻那里,剛說完,做好準備活動的他們已經(jīng)等不及了,已經(jīng)一個接一個地等待著位子爬上去,人太多就讓一部分小朋友先去玩兒邊上的平衡木游戲。攀爬游戲對于高怕的小朋友還是有點難度的,有的小朋友還是不怎么喜歡攀爬的,有的不是因為怕高,而是自身體重有點過于重了,就沒有怎么爬上去。而是選擇在一邊觀看,而有的小朋友因為自己臂力有限,而每次爬到一半就下去了,但是今天那個爬到一半的孩子竟然一直在向上爬,沒有停下來,中途停了一會兒,我問問他,累不累?還能再上去嗎?要下來嗎?敢情我比他還要著急。他不緊不慢的告訴我,“我還要上去,老師”。我心里一陣欽佩,這么小的孩子,心里的堅持能有這么大已經(jīng)不錯了。我在他身后,生怕他手抓不牢,慢慢的他竟然爬到了最高的地兒。他頭轉向一邊,想看我,但看不到,嘴里趕緊說:老師,我爬上去了我爬上去了?!毙闹袩o數(shù)感動,感覺他一下子長大了,跟他講可以下來了,他跟我講:“老師,我下不來了?!壁s緊把他接住,在我這兒他還是個孩子。笑著把他接了下來,他也笑著對我說了些許話,之后跑到平衡木游戲那里,告訴他的小伙伴,他爬到最上面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貴在堅持
對于現(xiàn)在的小朋友來說,要想讓他們做到“堅持”是十分困難的,他們都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原本在做的事情,看到別的小朋友已經(jīng)完成在做別的事情,就也不想做了。
情景一:
手工活動中,我們班的小朋友能力懸殊很大,能力強的小朋友剪刀使用的很靈活,沿著直線剪,沿著折線折……沒幾下就能完成一個手工作品。能力弱的小朋友連握剪刀也握的還不是很好,更別說沿著直線剪了。速度快的小朋友完成之后就圍在一起玩積木了,速度慢的小朋友越剪越?jīng)]興趣,到最后小眼一直盯著其他小朋友玩積木,忘記了自己手里還有手工沒有完成。
情景二:
區(qū)域活動中,萌小朋友選擇了美工區(qū),一開始他選擇了涂色,剛開始他涂得饒有興致,涂著涂著他開始東看看西瞧瞧,趁我不注意,將涂色的紙頭悄悄地換了一張,我問:“原來那張你涂完了嗎?”他羞澀地說:“還沒?!蔽艺f:“那你怎么換了一張新的呢?”他說:“因為我不想畫了?!?/p>
情景三:
在學本領的時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我們班已經(jīng)有5個小朋友能很熟練地拍皮球了,其他的小朋友還需要不斷地練習。但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有些小朋友表現(xiàn)出的厭倦的心態(tài),特別是佳怡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在練習,只有她一個人坐在那里,我問:“你怎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練?”“我不會!”她說。
小朋友養(yǎng)成的這種不堅持的習慣,往往都是家長或者老師在做事情或管理的時候沒有堅持。堅持不懈的品質對于現(xiàn)在的小朋友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此,我們可以在細節(jié)上來培養(yǎng)小朋友的這個品質。
1、堅持讓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催促,多鼓勵。
2、注重小朋友努力堅持的過程,而不應只注重結果。
3、家園共同配合。
有些事情能淡化時也是對他們更好的一種
一天幼兒洗手的時間,班級有一個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時,坐在他后面的另一個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這一過程被我看見,我想教訓他,因為以成人的眼光看,這明顯是在捉弄。但我卻發(fā)現(xiàn)兩位當事人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來,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這個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繼續(xù)停留在這件事上,轉而看別的東西,兩位小家伙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這件事。
事后我想,幸虧當時沒有教訓拉小椅子的他,這也許只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是“犯錯誤”。我選擇沉默也就是“淡化”了這件事情。而如果我當時教訓了他們,雖然當時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實上也就把這件事“強化”了。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就會形成這樣的概念:原來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捉弄別人。
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要明白當兒童的行為不適當?shù)臅r候,并不能將此作為錯誤行為,也許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們正在學習新的價值、規(guī)范、標準、文化等社會規(guī)則。因此,當兒童在無意的情況下做出一些不恰當?shù)男袨闀r,教師及家長要理解兒童的行為,選擇適宜的方法來對待這樣的行為。
傾聽也是一種能力——制造聲音
孩子們專注安靜看著我,等待我搖起手里的小罐子。聲音響起,一些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告訴我他們的猜測,有的說是沙子,有的說是豆,有的說是米……各不相同。當我打開罐子給他們看時,有些小朋友好開心地說猜到了。但更多孩子是驚奇快樂的眼神。
如此重復這一個游戲,孩子們卻樂此不疲,每一次他們都用同樣的專注來聽,來猜,來想看結果。當然每一次不同的結果帶給他們的都是快樂。這些結果是:米、沙、豆、棉花,紙片,石頭……
活動的目標是借用不同的材料來制造聲音,感受制造聲音的快樂。就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目標,而且在活動中有材料,應該是能讓孩子們操作起來,玩起來的。但事實不是這樣,因為記得第一次上這個活動的時候,我也是充分地準備了很多的材料,讓孩子們自己選材料,自己裝進罐子搖一搖,聽一聽??墒窃谀菢右粋€全班一起行動的環(huán)境中,得到的結果就是整個教室都是叮叮咚咚,聲音吵得很,孩子們根本不能聽到自己罐子里所裝的材料發(fā)出的聲音。那是一次失敗的教訓。
后來徐老師讓我去聽她上同樣的這一個活動,那時的震驚,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孩子們那樣的專注,那樣的認真傾聽,而且是那樣的快樂,整個活動非常有序,靜是靜,動時動真的是非常棒。那是作為新教師的我執(zhí)教不出來的一種活動氣氛。
看是認真地看,聽是仔細地聽,說是大膽地說,這些不都是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所要學的好習慣嗎?在后來我再執(zhí)教這一個活動的時候,我就很注意孩子們是否聽到聽清楚。所以我會把氣氛創(chuàng)設得很神秘,就是為了讓他們仔細地聽。聽出一些東西來,也是一種能力,雖然只是我在用這一些材料,但卻是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了活動中,聽也是一種參與,在聽的過程中,他們習得的是一種方法,一種習慣,當然更是一種快樂。
培養(yǎng)幼兒堅持的品格
區(qū)域活動時,小貝選擇了益智區(qū)。益智區(qū)有一樣小貝最喜愛的玩具——七彩拼圖。
小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張蝴碟造型的圖案開始拼圖。她看上去很投入,眉頭緊鎖,每一次都是很仔細地觀察過圖片上的圖形后再去盒子里尋找,找到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到相應的位置。
大約過了兩分鐘她好像遇到了一點小困難,原來盒子里根本沒有她要的圖形,這是什么圖形呢?原來這是一個多邊不規(guī)則圖形,她需要找出一個六邊形再找出一個菱形拼起來,這可有點難度,她能自己拼出來嗎?
我暗自為她加油。
終于她從盒子里拿起了一個六邊形,把它放在圖形上。呀,她驚呀的發(fā)現(xiàn)旁邊不正缺個菱形嗎?從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成功了,眼里閃著成功的喜悅。但小貝沒有洋洋得意地停止拼圖,她的小蝴碟才拼出了一半,她繼續(xù)專心地投入拼圖,尋找圖案中的一個又一個圖形。
呀,這個圖形盒子里怎么沒有呀?她又遇到困難了,圖形好像故意和她捉迷藏,無論她怎么努力地找她就是找不到,時間過去三分鐘了。小貝很著急,她看到盒子里真的沒有她要的圖形了,她看看對面的文文,原來那兒有好多梯形,這個梯形正是小貝要找的。
“文文,給我一個梯形,好嗎?”小貝好像在企求。
“不行,我這只小蝸牛需要好多梯形才能拼出來呢,給了你我怎么辦?”文文不讓借,態(tài)度還很堅決。
小貝無可奈何地抬頭看見了我。
“時老師,我需要一個梯形,可是我現(xiàn)在一個也找不到?!?/p>
“別著急,小貝。你再想想辦法!沒有梯形,可不可以請其它圖形來幫忙呢?”
聽了我的話,她似乎很受啟發(fā)。大約過了三分鐘,小貝終于想出好辦法了,她用一個菱形和一個三角形拼成了一個梯形。
“太棒了!”我豎起大拇指告訴她“只要肯動腦總能想出好辦法的!”小貝高興地端祥著手中的蝴碟,好象整個天空都是彩色的。
活動反思:
看似簡單的拼圖其實是有難度的,幼兒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感知覺,還需要一定的耐心。所以整個觀察中我都能體會到孩子找不到圖形時的心情。
教育隨筆:等待也是一種美好
美術活動開始了,希希小朋友馬上坐到了美工區(qū)的畫架旁邊,“老師,我想畫一個彩虹?!蔽尹c點頭。剛畫沒幾筆,碩碩跟秋語就搬著椅子坐在蛋蛋旁邊?!跋O?,我們可以看你畫畫嗎?”碩碩試探性的詢問,得到的是希??隙ǖ拇饛停骸翱梢园 !贝T碩跟秋語湊的更近了?!巴?,這個彩虹真漂亮!”“這個是什么?”三個好朋友不停的詢問著。不一會兒希希的作品就完成了,小伙伴們稱贊了一番。碩碩迫不及待的重新拿起一張紙開始畫起來。安靜的秋語一直坐在旁邊繼續(xù)等待碩碩的創(chuàng)作。旁邊的達達停下了自己手中正在畫的小人,也加入了欣賞等待的大隊伍。碩碩很有耐心的拿著畫筆,欣賞的人也很有耐心。就這樣,幾個好伙伴輪著,每個人都在畫紙上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作品。生活中的等待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等待分為消極等待和積極等待。在美術活動中,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也是美術活動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欣賞活動如果是被動的,很容易造成消極等待現(xiàn)象。本次活動中,這幾個小朋友主動的扮演欣賞者的角色,在等待的過程中還不停的進行語言上的交流。
愛玩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游戲一直以他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的孩子。這種個別化的教育形式既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又滿足了幼兒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小游戲的特點是游戲規(guī)則簡單,可以隨時開展,并且幼兒可以自由組合,自主游戲,如開展猜謎游戲、表演游戲、手指游戲等。教師還可根據(jù)幼兒建議編出新的游戲,滿足他們的興趣需求,也可讓幼兒自己編出一些簡單游戲,安排合適時間進行活動,這樣既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幼兒游戲的興趣,又發(fā)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所以,小游戲適合在過渡等零散的時間來玩耍,來替代幼兒的消極的被動等待。
一日生活中無論教師怎樣避免,等待的現(xiàn)象只能減少,還是不可避免。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學會如何積極的等待,鼓勵和支持一日生活中出現(xiàn)的積極等待的想象。
哭——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幼兒的哭是一種表達自身在安全、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時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是在幼兒特殊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不恰當?shù)摹罢Z言”。幼兒在不具備完善的表達能力又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產(chǎn)生的特殊的表達方式——“哭”。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幫助,教給幼兒這樣正確表達,如何應用詞匯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哭,以便使幼兒的語言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將影響到幼兒在性格及社交等多方面成長。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廣大家長朋友,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一定要區(qū)別對待,千萬不要將其這一行為視做無理取鬧,改變我們傳統(tǒng)認識中這一錯誤的認識,幼兒的哭更多情況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表現(xiàn),并且沒有引起家長及老師的注意。于是當我們面對這一情況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看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哭,往往這是我們最容易發(fā)脾氣的時候,你多次詢問,可孩子就是不說,你會認為是孩子在故意搗亂,其實不然,你越著急孩子也越著急,本來就不會表達,緊張之下更不知道怎么說。所以孩子更多的時候是不會表達,而不是在搗亂,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仔細觀察、耐心詢問。(孩子不會表達的時候我們可以猜孩子的心思,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為什么會哭?其實哭作為幼兒的一種不恰當?shù)谋磉_形式出現(xiàn)時,孩子的這一問題就到了必須給予重視的程度。在幼兒用哭這一手段引起注意前,他們是有一正確表達方式的,只是在那個時候個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幼兒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就可能引起哭的情況。如:某母子兩人去逛商場。孩子看見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于是向媽媽說:“媽媽,我想買哪個玩具”,媽媽一看,因自己不喜歡,就斷然拒絕了孩子,可孩子對來說,玩具太有吸引力了,可能會在大廳廣眾之下和家長鬧,然而中國的家長有太愛面子,怕遭人非議,什么都不說就給孩子買了。一會這樣。兩會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認識到與其給媽媽說還不如直接來哭鬧,因為在孩子的頭腦中醫(yī)竟認識到苦惱對于解決問題、滿足自己的需要來說更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的布道滿足的時候會哭,遇到難題的時候回哭,既我們長說的“愛哭的孩子”。對這樣的“哭”,我們站切稱之為“需要型哭”。幼兒的哭是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并非都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才采取“哭”這一行為,當幼兒在冷、熱、餓等生理上的不適時也會有“哭”這樣的行為出現(xiàn)。如一家長對我說孩子最近上火,嗓子不舒服,可是老是抓耳朵,而且強制性地將孩子的手放下也不會有效果。對有經(jīng)驗的人來說知道是喉管發(fā)炎引起的耳炎,于是我讓回去看一下孩子的耳朵。像這樣的事情很多,當孩子不會表達的時候就需要我們給于更多的幫助,正是由于交流困難,才引起我們對孩子“哭”這一行為的誤解,所以在面對孩子這一情況的時候,還請我們那出“放大鏡”的眼睛去觀察我們的孩子。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權且稱做“生理型哭”。有一種定義為“興趣性哭”,顧名思義即孩子在探索世界遇到困難時候的一種無助行為表現(xiàn)。孩子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什么都想去看看,什么都想去碰碰。。。。。。而我們大人是知道那些是可以碰的,那些是不可以碰的,但孩子不知道,于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老埋怨孩子,說孩子不董事,其實孩子就是“不董事”,家長也知道為什么還埋怨孩子呢?為什么不用一種可以讓孩子接受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呢?很多時候在幼兒期的孩子是可以聽懂大人話的。如:孩子老想摸墻上的電線插孔,而我們知道那是不能摸的,但你這樣才能做好著件事呢?是簡單告訴孩子不要去摸,還是編個故事讓孩子不再去摸呢?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安全型”,是孩子在安全方面的表現(xiàn),由于孩子小接觸的人比較少,對新的面孔,新的環(huán)境有抵觸心里,但是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如:有一同事對我說,每次送孩子回自己的房間,做的時候一關門,就會聽到孩子的哭,老讓人苦惱。與是我問他,關么溫暖的時候會什么?他說關等??!我說你再送孩子回自己房間的時候不關燈,你看會這樣?后來得知孩子是怕黑而哭。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經(jīng)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到鄰居家等,來擴大孩子的活動范圍。有什么影響呢?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沒有去及時地關心孩子這一問題,忽視這一情況?;蛟S就是這樣的問題影響了孩子一生的成長。孩子習慣了“哭”這樣的表達,對孩子以后的語言表達會形成一定的障礙,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表達,不能叫好地與別人溝通,社交能力欠缺。于是一些家長對我說,孩子大了自然就不會再這樣了,可您是否想過,孩子不在用“哭”來表達,那他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呢?一些孩子脾氣大的不可思議,一生氣就砸東西,離家出走;一些孩子很少與人交往,性格孤獨內(nèi)向,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在他門自己認識到,“哭”已經(jīng)不是他們那時的表達方式,又不能表達,無法交流時,所謂的問題孩子就不再奇怪了,(在此我想說,我們不應給家長過大的心里壓力,真正得自閉癥的孩子沒有幾個,一般說來,在幼兒的時候我們稱孩子的異常反應為:行為問題;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性格缺陷;在歲后那些行為不正常的孩子我們經(jīng)過測試后,才謹慎的稱:自閉癥),但是這樣的孩子很少。語言是一種最基本的交際工具,但孩子的“語言”卻不會社會所接納,因此——搭建一座由“語言”通向語言的橋梁就顯的尤為重要。
孩子讓我懂得什么是“堅持”
堅持是什么?往小了說,只是兩個簡簡單單的字;往大了說,是意志力的代名詞。
從小到大,除了當幼兒老師這件事,在我身上,似乎鮮有堅持到底的事,常常被生活中的風暴所打倒,總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然而,今天下午,兩個孩子對跳繩的“堅持”讓我深深地震撼了,讓我真正感覺到了“堅持”的力量。
大班要求孩子們掌握跳繩的技能。
亮亮和文文是僅有的幾個不會跳繩中的兩個孩子。
為鼓勵他們早日學會跳繩,每次運動我都提供繩子便于他們練習,還特意安排了幾個跳繩特棒的孩子作小輔導員。
可惜,一學期下來,這兩個孩子仍然沒能學會。
經(jīng)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每次他倆拿到繩子便躲到離我最遠的地方玩繩子,根本就不練習。
盯了幾次,就那么認真跳幾下,可明顯看到他倆是非常地不情愿。
確實,眼看著同伴們都已熟練掌握,失落感,加上找不到跳繩感覺的挫敗感,讓他倆越來越失去信心,采取了逃避的行為。
新學期開始了,我要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著手,先讓他倆愛上跳繩,能自覺地練習,然后才可能學會跳繩。
這不,兩人拿好跳繩又開始躲我了。
每個孩子都喜歡得到夸獎,所以我首先做到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肯定孩子的能力。
當兩孩子跳了第一下的時候,便及時地鼓勵:“呀,過了一年,長大一歲了,進步這么大。
”兩個孩子開心地對望一下,夸獎過后,我給孩子們指出了具體的建議:“腳抬得高一點,繩子甩一下跳一下,好,加油,真棒。
很快就能學會了。
”此刻,兩個孩子信心十足,積極地練習著。
為進一步激起孩子跳繩的欲望,我根據(jù)大班幼兒爭強好勝的特點,及時提出讓他倆比賽競爭的建議,比一比誰先跳會。
兩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叫一聲:“好。
”隨后開始你爭我趕的練習,“一個,兩個,跳過去了,耶。
”
文文用手擦了一下額頭上的汗:“好熱啊,再熱也不能放棄。
”
亮亮:“對,加油。
”
右邊亮亮說:“我已經(jīng)跳了20多個了。
”
左邊文文不屑地說:“你是一個一個跳的,不算。
”
亮亮不悅,稍顯發(fā)怒:“哼,不理你了。
”
不一會兒,兩孩子已經(jīng)大汗淋漓,我趕緊叫他們坐一邊休息。
于是又發(fā)生了以下一段簡短的談話。
亮亮:“明天我還要堅持練習。
”
文文:“堅持,才能學會跳繩,才能成功。
”
亮亮:“所以一定要堅持。
”
我:“堅持到什么時候呢?”
文文:“堅持到我們學會跳繩的那一刻。
”
亮亮:“那就讓我們一起堅持吧,耶。
”
孩子們,你們是好樣的。
為你們加油。
成功源于你們的堅持,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相信你們很快就能學會。
休息片刻,不經(jīng)意間,兩個孩子又開始了練習,但已不需要我的監(jiān)督。
孩子的好勝心產(chǎn)生學習動力,而意志、毅力、恒心便是保持動力的有力臂膀。
雖然他們目前為止還沒能學會,但我相信,離成功不遠了。
因為,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謙讓是一種美德
區(qū)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于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fā)現(xiàn)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fā)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jīng)驗運用于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里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么有意思。終于,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yǎng)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松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