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當代教育學筆記 中國幼兒教育 當代教育心理學筆記顧明遠,1929年10月生,江蘇江陰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師大二附中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北師大副校長、北師大研究生院院長等?,F(xiàn)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聯(lián)合會副主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魯迅的教育和實踐》、《教育學》、《比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集》等,主編了《中國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等。
2008年10月11日,北京師范大學舉辦顧明遠從教60周年慶典。顧明遠在發(fā)言時卻坦言,其實他從教不到60周年,其中有的時間在求學,有的時間被“文革”荒廢了。對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說要感謝他的學生,是學生給予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被稱為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
提及顧明遠,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
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教授曾說他是中國教育的“大哥大”,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人物、一個慈祥的老人。“如果顧明遠先生把家中的聘書堆起來,肯定會比他本人高得多?!?/p>
這樣一位堪稱中國“比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學代課。
顧明遠祖籍江蘇江陰,9歲喪父,幼時家境貧寒,上高中時靠親戚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加之時局動蕩,他歷盡生活的艱辛。1948年,中學畢業(yè)后想做建筑工程師的顧明遠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筑系。然而好夢難圓,他落榜了。當年才19歲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學任教。
顧明遠說:“我年輕的時候,起初并不想當老師!”可當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走近他后,他開始愛上了教師生活。1949年,他報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并被錄取。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lián)留學,赴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教育系學習。
5年后,顧明遠學成回國,在北師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認為,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開始。在這里,他接觸了很多優(yōu)秀的教師,并認識到教育是藝術,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還總結了關于教育的兩條真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1962年,他回到北師大,開始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并在1964年參與了《外國教育動態(tài)》(后改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創(chuàng)刊和編輯,因此走上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山西勞動。在他看來,下放不但鍛煉了身體,還讓他認識了勞動。
“文革”結束后,顧明遠針對“教育是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的極左觀點,提出“現(xiàn)代教育是現(xiàn)代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針對當時流行的“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的教育原則”提出“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是現(xiàn)代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批駁了教育理論的極左思潮,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對推動教育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很多專家認為: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主體客體統(tǒng)一論”、“比較教育理論”,是顧明遠對中國教育理論的三大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長期只介紹外國教育,而沒有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顧明遠是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中國催生了比較教育這門教育學科,他也因此曾擔任世界比較教育聯(lián)合會的主席(兩位主席之一)。他的“主體客體統(tǒng)一論”,是指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這也是顧明遠結合中國國情,對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他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等觀點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這些理論大大豐富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思想庫。
顧明遠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比較教育研究,打開了中國教育國際化的視野。改革開放以來,他參與了我國許多重大教育決策,比如“終身教育”等現(xiàn)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國的。
平和敦厚的長者
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謙和、樸實、平易近人,顧明遠就秉承了這種氣質和作風。
他從來不會輕易拒絕任何一個老師的請求——無論是請他去一所普通的學校講學,還是為一個普通老師的著作寫序。
顧明遠的平和作風有許多佳話。據(jù)說曾經(jīng)有一位小學生給他寫信,向他訴說自己學習困難、成績差、與同學關系不好、心情很憂郁的苦惱。顧明遠多次去信開導,直至問題解決。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學生給他寫信,訴說自己學習上的壓力、與家長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殺的,他及時回信開導、安慰;有的學生經(jīng)濟困難,面臨失學,他總是寄錢接濟。給顧明遠來信最多的還是教師。凡是來信,他都一一回復,特別是對第一線的教師。
為了拉近與基礎教育的距離,他還經(jīng)常參加各種義務的教育咨詢活動,甚至走上街頭擺攤設點,為家長教育子女釋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現(xiàn),他的攤前總是排滿了長龍。
他非常關注教師的專業(yè)化問題。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聽到有人說中小學教師特別是沒太多知識的農(nóng)村教師根本就不是知識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鼐┖?,他寫了《必須使教師職業(yè)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師的專業(yè)化問題。后來,經(jīng)過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通過決議,設置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為中小學教師獲得研究生學位開辟了道路。在他看來,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是提升其社會地位的關鍵。
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兩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從1986年開始,花了12年時間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他曾對人說過,這部800萬字的大辭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師一個一個字地看、一個一個字地改過的。
無論是呼吁為中小學教師設立教育碩士學位,還是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他最看重的就是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做實事。顧明遠說,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師的地位,而提高教師地位的關鍵是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精于研究教育理論,但對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更是孜孜以求,因此,顧明遠被他的學生稱為“真正的學者”。
■顧明遠語錄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教育的現(xiàn)代化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組成部分,而人作為教育的主體,人的現(xiàn)代化又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歷史使命是正確處理現(xiàn)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關系,正確對待外國思想和經(jīng)驗,創(chuàng)建中國的教育理論體系。
●現(xiàn)代化的教育過程中,教育是終身和全時空的。教育的現(xiàn)代化要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學校的狹小范圍之內,它包含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生產(chǎn)的結合,體現(xiàn)的是教育對人生存發(fā)展的全局性的影響。
●做人的態(tài)度,應該像小草那樣學習,隨處生根,不要埋怨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像大海那樣做人,海納百川,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像松樹那樣做人,堅韌不拔,不要見風使舵,要正直、誠實;像細雨那樣做事,潤物無聲。不要過分圖名利,要樹立高尚的人生。面對浮躁的社會,要珍惜時間,不要糟蹋青春,應在等待中積累力量。
●教育孩子要學會四個對待,即正確對待自己,要認清自己的優(yōu)缺點;正確對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社會,要對社會有責任心;正確對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明星如何安撫大寶:劉燁鼓勵諾一當大哥大
林志穎透露Kimi當哥哥有壓力
林志穎日前宣布太太陳若儀再懷雙胞胎兒子,一舉晉升成一家五口,還希望之后再添個女兒。但是,準備要當哥哥的Kimi似乎吃醋了,還會問:“你們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辦?”Kimi的擔心提醒了不少即將迎來二胎寶寶的家庭:如果遇到大寶“吃醋”,如何讓大寶快樂地迎接二寶?
林志穎自爆要安撫Kimi吃醋的心情
近日,林志穎在微博透露,妻子懷上雙胞胎弟弟,Kimi即將做哥哥了。隨后,他還曝光一張產(chǎn)檢4D照,“弟弟比了個贊,真是太可愛了”。林志穎透露,自己接下來還希望再生個女孩,“像貝克漢姆那樣,三個兒子后,再生一個小公主。”
作為“人生大贏家”,林志穎近日出席活動時卻透露,這樣的喜訊給6歲的大兒子Kimi帶來壓力,Kimi還會問:“你們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辦?”對于要安撫大兒子Kimi對未來弟弟們吃醋的心情,林志穎也下了一番工夫。他說:“現(xiàn)在開始我們會買一些小玩具給Kimi,告訴他‘這是弟弟送的禮物’?!?/p>
對此,有網(wǎng)友開玩笑說:“Kimi哥哥內心是崩潰的……說好的弟弟變倆,爸比還想要個妹妹。”網(wǎng)友們認為作為父母應該理解Kimi,“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很自私,不愿與人分享。”
怎么安撫大寶?
如今不少符合條件的家庭都選擇了二胎,怎么安撫大寶的心情?黃磊[微博]、孫儷等明星爸媽有妙招。
黃磊孫莉:“她對妹妹就像小媽媽一樣”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看出,黃磊與孫莉的大女兒多多總是不時照顧著其他孩子。多多在生活里也要擔任其照顧妹妹的職責。說到兩個女兒,黃磊笑稱:“她對妹妹就像小媽媽一樣,說家里最可愛的就是妹妹。”黃磊透露,自己會跟多多講姐姐和妹妹對于父母的不同之處,“一定要和大的說讓著小的,作為姐姐要愛護妹妹。等小的長大了,你要跟她講,姐姐已經(jīng)出去了,你還在爸爸媽媽身邊,所以你要讓著姐姐。其實大的占優(yōu)勢,她享受父母的青春更多,小的享受你的成熟更多。”
孫儷和鄧超:“哥哥常常親妹妹”
孫儷和鄧超的兒子小名叫“等等”,為了化解大兒子等等因為妹妹小花的降生產(chǎn)生的焦慮不安,孫儷專門向有類似經(jīng)驗的母親取經(jīng),“我會經(jīng)常給他看兄弟姐妹相親相愛的東西。有天,我抱著妹妹坐在他旁邊,看見電視里的有愛畫面,他親了妹妹,又親了我,說‘我好愛妹妹’?!苯?jīng)過父母的努力,等等對妹妹也非常愛護,近日孫儷在微博透露,哥哥常常親妹妹,“他們天天如此。妹妹每次面帶笑容地叫那一聲哥哥,感覺在叫自己的愛人一般?!?/p>
劉燁和鄒市明:鼓勵孩子當保護弟妹的“大哥大”
劉燁和鄒市明則是鼓勵孩子當保護弟弟妹妹的“大哥大”。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里,小男神諾一是個“妹控”,在妹妹霓娜參加節(jié)目時,他一直照顧年幼的妹妹,他把妹妹摟在懷里擦眼淚的那一幕,讓網(wǎng)友們感動不已,“明明自己也很無助害怕,但是為了安撫妹妹,強裝鎮(zhèn)定給妹妹依靠的感覺?!眲罱忉屨f:“諾一的英雄是孫悟空,而霓娜的英雄是諾一?!?/p>
鄒明軒則是“護弟小萌主”,他在節(jié)目中除了領著弟弟大吃特吃外,更是在做任務時對弟弟格外照顧,時時記得自己哥哥的身份,帶著弟弟努力融入游戲中。鄒明軒的媽媽冉瑩穎透露,教育軒軒時會告訴他要當“大哥大”。
胡軍: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
在教育“二寶”這方面,胡軍就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原因是太寵女兒,胡軍承認,自己跟康康不夠親近,所以才通過上節(jié)目的方式拉近彼此距離,“我也跟他解釋,爸爸也是非常非常愛你的。”
讓大寶參與到弟妹的成長中
對不少考慮二胎的父母來說,大寶會不會像Kimi那樣擔心“怎么辦”,真的是個問題。畢竟二胎不僅是夫妻的事,還要考慮到對大寶的影響。怎么照顧大寶的情緒?有專家建議要讓大寶參與到二胎的成長中。
一般來說,大寶都跟Kimi一般享受了好幾年“獨享”父母的幸福,孩子的心是異常敏感而脆弱的,他們會擔心即將到來的小寶分走了父母的愛,因此,在照顧小寶之余,如何及時滿足大寶的情感需求,并盡可能公平地對待兩個孩子,對家長[微博]來說是個必修課。
按照專家的建議,可以請大寶來照顧弟弟妹妹,參與到二胎的成長中來。比如說,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家里要多一位新成員”,幫助他做好接納小寶的心理準備。而且,可以帶著大寶一起幫小寶布置房間等,這樣能夠引導大寶進行角色轉變,便于他成為一個好哥哥或者好姐姐。小寶出生后,還可以讓大寶幫忙照顧,拿奶粉、丟尿片、親吻小寶等,在這些簡單容易的小工作中,讓大寶體驗長大的感覺。還需要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事實證明,良好的家庭氣氛,家人之間互相謙讓,會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也會變得更加寬容。
值得留意的是,進入二胎時代,父母往往會被各種瑣事弄得團團轉,這樣很容易讓大寶產(chǎn)生不被重視的感覺,父母要留意經(jīng)常營造與大寶單獨相處的機會,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以便于他更能接受與弟弟妹妹分享父母。
隔代教育四大誤區(qū)
調查證明,隔代人帶孩子,成功率不足30%。那么,為什么老年人付出了一切,收獲卻不盡人意呢?看一看下面的幾個隔代教育誤區(qū),也許您就會明白了。
誤區(qū)一:溺愛是祖輩帶孩子的主要問題。老年人出于對第三代的過分疼愛,常常對孩子百依百順,關懷備至,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有的老年人對孫輩有求必應。只要是孫輩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一律給予滿足。這樣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還有的老年人容易對孩子的缺點“護短”,與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生活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孩子容易形成兩面人格。之所以產(chǎn)生上面的這幾種情況,主要還是“隔代親”的“親”字泛濫,祖輩對孫輩常常包辦代替一切,有求必應,缺點包容,錯誤體諒。這樣的教育容易阻礙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和獨立行為的發(fā)展。
一些專家還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小學生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大,許多事都能在自己動手做,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會過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學生則不然,有的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能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干。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
誤區(qū)二:以經(jīng)驗代替科學,壟斷對孫輩的教育權。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歸結到祖輩們身上,年輕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種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但比較而言,祖輩們的確更容易靠經(jīng)驗來帶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輩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識面較窄,接受的又是幾十年前的教育。時至今日,他們學習新知識較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幾十年之前。而且,祖輩人由于帶過幾個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都多”。因此,“經(jīng)驗”與“科學”發(fā)生沖突就是必然的了。
誤區(qū)三:祖輩世界隔代傳播。祖輩們雖然經(jīng)驗豐富,但是他們的世界觀形成于多年以前,與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存在某些差異。通俗一點兒講,有不少老人看問題的眼光陳舊一些,與時代發(fā)展不合拍。如果孩子大多數(shù)時間都和這樣的老年人呆在一起,容易導致教育上的“脫代”。
誤區(qū)四:容易造成親子隔閡。親子隔閡可以說是隔代撫養(yǎng)的又一個不良后果。這里涉及到的親子隔閡包括兩層:一是祖輩們對父輩的隔閡,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或者為了籠絡孫輩的情感而經(jīng)常給孫輩一些“小恩小惠”,父輩看不慣就有可能從中進行矯正;父輩管教孩子,祖輩如橫加袒護與阻攔,這些都會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二是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加管教,會使兒童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愛我,爸爸媽媽并不愛我。于是,雖然是同樣的愛心,卻導致了雙重的傷害。心理學表明,幼兒時期是親情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親情就會發(fā)生轉移,把情感轉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態(tài)度會使孩子覺得用空子可鉆,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風港”,這種家庭生活狀態(tài)是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的。
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的隔代教育
當趙增青埋怨母親溺愛自己孩子諸般不是時,母親憤憤地說,“連你也是我?guī)Т蟮?,也沒見有多壞?!壁w增青一時語塞。
此時,中國的千門萬戶,正在上演類似的情景劇。做兒女的一邊埋怨父母不幫著照看自己的孩子,一邊又嫌他們將孩子慣壞了。弄得這些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們不知所措。
事實上,大約在5年前,社會上已經(jīng)開始流傳這樣的論調:隔代教育,是誤人子弟的一種教育方式。意思很清楚,被爺爺奶奶們帶著,孩子成為問題少年的幾率要增大很多。
此論調到現(xiàn)在幾乎成了社會定論。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模式受到了空前大范圍的質疑。
隔代教育的現(xiàn)實處境
趙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傳播公司的職員,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每天東奔西跑,愛人在一家網(wǎng)站工作,也沒日沒夜。他們的忙碌并沒有因孩子的誕生而稍減。剛開始,孩子由保姆帶,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親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帶。這樣,從2歲起,孩子跟奶奶一塊過,夫妻倆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漸漸的,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變了。對他們越來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卻活蹦亂跳。夫妻倆總結的教訓是,對孩子管得太嚴了。相反,做奶奶的無比寬容,一切順著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學4年級時,與趙增青兩口子的隔膜越來越深。有事沒事總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撒謊成性,花錢大手大腳等等。夫妻倆調教再三都無濟于事。最后,妻子忍無可忍,開始限制孩子去見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讓奶奶慣壞了。
于是,這個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關系出現(xiàn)了故障。當趙增青羞于和別人探討這些家庭瑣事的時候,他身邊的很多人正在經(jīng)受著同樣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產(chǎn)生的家庭爭議,成為當下中國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不久前一項關于“隔代教育”的全國范圍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
在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于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總數(shù)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調查說,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這項調查再次提醒人們,隔代教育在中國是普遍現(xiàn)象。這種教育模式的成敗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未來中國的人口質量。
另一項資料顯示,中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老人育孫不當有關。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護”著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近幾年來媒體不斷將問題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聯(lián)系起來,提到這種孩子,有意無意間都要問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帶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綜合癥時,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專家劉東剛副教授更指出,這種網(wǎng)絡成癮癥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發(fā)狀態(tài)。當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論時,這個問題就相當嚴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種類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現(xiàn)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另一方面,計劃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進入獨生子女時代。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根本上說,對隔代教育出現(xiàn)批判的聲音,是由于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數(shù)父母覺得孩子小學畢業(yè)就可以了?,F(xiàn)在,家家戶戶都嚷著讓孩子上大學,而且上大學還不夠,還得考研。 王極盛認為,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在獨生子女時代,人們對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時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代發(fā)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 王極盛在數(shù)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中國的家長們從來沒有將教育子女當作一門科學,認為是無師自通的。一切全憑直覺和經(jīng)驗?!蓖鯓O盛說。爺爺奶奶輩的人經(jīng)常稱,自己年輕時養(yǎng)活了五六個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現(xiàn)在,你們連一個也養(yǎng)活不了,還要我們幫忙。我們幫忙也就罷了,還嫌我們帶得不好。一方面,在觀念上,隔代家長認為帶孩子自己很有經(jīng)驗。另一方面的問題則是,他們的教育方法多半有問題。王極盛將隔代教育歸結為四種類型:
第一,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huán)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隔代家長們取消了; 第二,過分監(jiān)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jīng)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獎勵。使孩子產(chǎn)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溫暖和理解型。王極盛對此比較贊同。他發(fā)現(xiàn),隔代家長中也有人在采用這種方法,只是數(shù)量很少。
隔代之間,隔著兩代人不同的生活觀念,隔著不同的教育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給子女的直接教育雖然大多差強人意,但整體上是優(yōu)于隔代教育的。
隔代之墻,需要推倒嗎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托兒所,18歲獨立成-年-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
但中國爺爺奶奶的愛真有那么可怕嗎?理智的人們不禁要問。
王極盛說,無論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現(xiàn)實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當城市和農(nóng)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著賺盡可能多的錢疲于奔命時,當多數(shù)情況下,保姆不職業(yè)化,不堪看護重任時,孩子基本上就歸爺爺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國老年人已達到1.34億,再過20年還將增加到2.4億到2.6億人。人老了,認識的人就越來越少。如果老伴活著,還可相依為伴,但如果一方過世,老人惟一的寄托就只在孩子們身上了。眼看著子女們?yōu)樯钏奶幈济?,無暇顧及,于是,身邊只有孫子。倘若有一天,子女們又開始限制孫子和他們來往的話,老兩口會怎么樣呢? [!--empirenews.page--]
這種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來,人們紛言隔代教育存在嚴重弊端,所以,許多人開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過多接觸。盡管必須為此支付一筆不小的保姆費用,但他們更愿意讓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國傳統(tǒng)的“隔代親”現(xiàn)象將越來越多地面臨挑戰(zhàn),而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也可能為之改變。有社會學家認為,中國未來20年內的小康建設,必須抓好兩項工作,第一要解決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第二就是要幫助他們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艱巨工作。
王極盛也認為,現(xiàn)在還不到討論要不要隔代教育的問題,而是要想辦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國剛剛進入老年社會時,老少共融的問題曾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當時,有學者提出,每一個父母,每一個隔代家長,希望都能夠掌握讓自己的晚輩健康成長的知識。但5年過去了,社會還沒有研究出系統(tǒng)的操作性強的隔代教育辦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聲音卻一刻也沒有消停。 在這樣的吵鬧聲中,新一代孩子們誕生并且又成長起來。沒人告訴他們,隔代教育給他們帶來的是什么。
中國式家庭教育九大“瑕疵”
導讀:有一個關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chuàng)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p>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
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后。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無數(shù)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zhàn)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
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huán)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么,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yǎng)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jù)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jīng)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nóng)村孩子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學校里。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xù)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于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兇。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現(xiàn)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fā)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xiàn)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fā),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jīng)??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系不斷確立和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jīng)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yè)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xiàn)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么志愿???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yè)!此種后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xiàn)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jīng)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
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
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
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
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
五是節(jié)假期間打的小零工。
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并論。物質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