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強的孩子早獨立
發(fā)布時間:2021-04-03 幼兒感恩的心活動方案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摘要:到了1歲左右,寶寶的好奇心就迅速發(fā)展起來了。他什么都想摸摸、動動??匆妱e人吃飯,他要搶勺抓碗;看見別人寫字,他要拿筆;看見別人洗手,他就要玩水。你是不是覺得他好煩呢?是人都有好奇心啦!寶寶當然也不例外。剛剛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寶寶一定覺得一切都那么的新鮮、有趣。沒有好奇心的寶寶才不正常呢。那么,爸爸媽媽們是不是有義務滿足寶寶這個小小的要求呢?
好奇心強的孩子早獨立
到了1歲左右,寶寶的好奇心就迅速發(fā)展起來了。他什么都想摸摸、動動??匆妱e人吃飯,他要搶勺抓碗;看見別人寫字,他要拿筆;看見別人洗手,他就要玩水。你是不是覺得他好煩呢?千萬克制!
你不能讓寶寶這不許拿、那不準動,寶寶的好奇心會被一連串的“別動”壓抑住。正確的做法是:要耐心示范,有危險的要告訴他,并給他解釋。比如,有的寶寶總想摸摸火爐上的東西,甚至想去抓火苗。大人可以把著他的手在爐邊試一試,寶寶覺得燙手,就不會再摸了;有的寶寶可能還想用另一只手摸,直到兩只手都感覺到燙了才肯罷休。那你也只好由著他了。[零思考方案網(wǎng) wWw.ZHE135.cOm]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只要沒有危險,就要盡可能地讓寶寶多摸摸動動。因為這樣可以保護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能力大有好處。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不想讓寶寶將來過分依賴大人吧,那就讓寶寶充分發(fā)展他的好奇心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培養(yǎng)孩子獨立能力要趁早?
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重視分數(shù)之外的能力培養(yǎng)。更有媽媽反其道行之,表示堅決不給孩子上興趣輔導班,孩子必須早點扔向社會,學習吃苦耐勞……但當媽媽們紛紛夸耀自己孩子的獨立能力時,是否觀察一下內(nèi)心,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初衷是怎樣的?而讓孩子過早獨立,是否是另一種拔苗助長?
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天傍晚7點多,在重慶的一路公交車上,一個6歲的孩子帶著一個4歲的孩子,并沒有大人在旁。公交車工作人員沒敢大意,把孩子安置到了調(diào)度室。反倒是孩子十分淡定,清晰地告訴工作人員,這已經(jīng)是自己第四次帶著弟弟坐公交,父母都知道。孩子父親隨后趕來,證實了孩子的說法,并稱自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現(xiàn)在有一種“教育方法”漸漸流行,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越早越好。更多年輕的父母感受到獨生子女“性格脆弱”、“依賴性強”的毛病,希望孩子從小鍛煉能力和素質(zhì),也特別警惕自身及家中老人“溺愛、嬌慣”的傾向。爸爸媽媽們開始推崇獨立教育、吃苦教育,覺得這才是培養(yǎng)英才的必由之路。
每當家長驕傲地宣稱,“我家孩子一出生就自己睡”,“我家孩子上下學從不用接送”,往往會得到別的家長羨慕的眼神。不過,這樣真的好嗎?
缺愛的孩子,也無法給別人愛
蕊蕊媽媽信奉“科學喂養(yǎng)”,絕不溺愛孩子。蕊蕊今年10歲,幾乎從一出生開始,她就用各種方法訓練女兒的獨立性。蕊蕊在嬰兒期就是獨自睡一張床,一個房間;從小時候餓了要喝奶,到長大了想買個娃娃,都要實行“延遲滿足”,沒有痛痛快快地給予過;小學一二年級,蕊蕊就要過馬路去小超市給家里“打醬油”,自己上下學——學校離家并不近,需要換乘公交車;一放寒暑假,蕊蕊更是要參加各種訓練營,或是單獨送回農(nóng)村老家,幾乎一天都不在家待著……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蕊蕊在家也越來越待不住。一放假就想出去玩,一旦在家就百無聊賴,仿佛無法自主安排每一天。同時,越到假期,和媽媽的相處就變得越困難了,容易吵架,引發(fā)沖突;一塊兒出門呢,蕊蕊說了:我就算一個人在家宅著也不跟你出去!
一個夏日的晚上,媽媽想跟女兒散步,蕊蕊拗不過媽媽反復邀請,只好起身,但一路戴著大耳機聽音樂,走在媽媽前方兩三米處,始終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
“當你不陪孩子的時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陪你了。”兒童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說,“兒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樣對他,她也怎樣對待別人。一個人不可能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從小缺愛的孩子怎么給別人愛?”
多年培養(yǎng)的結(jié)果,蕊蕊的自理能力非常強,也顯得比一般孩子成熟,和同班女生玩不到一塊兒,只是入迷地玩iPad,或者看電視綜藝節(jié)目。
她關注的話題也比較成熟,當其他小女孩還在關心童話里的王子公主,她會問媽媽的同事:“如果你公婆春節(jié)要來你家過年,你是不是覺得特別難熬”?
有時候,蕊蕊的表現(xiàn)還讓人嚇一跳。她去同學家玩,問同學媽媽“你家WiFi密碼多少”,這媽媽一時沒想起來,蕊蕊說“你為什么就不愿意告訴我呢”,眼神里擺明了不信任。
尹建莉說:“過早獨立的孩子往往早早喪失了童真。也許家庭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錯,但家長人為制造了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叢林中獨立生活的小動物,需要時時保護好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p>
打開孩子的好奇心
“媽媽,我是哪來的?”“媽媽生的?!薄皨寢屖悄膩淼??”“媽媽的媽媽生的?!薄皨寢尩膵寢尅苯?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他們似乎有問不完的問題,闖不完的“禍”,弄得大人往往覺得他們挺煩。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便會從孩子問這問那,摸這摸那中看出,其實他們是對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個究竟。那么,如何打開孩子的好奇心? 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環(huán)境 環(huán)境刺激是豐富多彩的。當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事物具體地呈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時,要讓他們親自去看看、聽聽、聞聞、嘗嘗,以至摸、掰、拆等擺弄一番。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主動去探索生活中的奧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讓他們多玩些色彩鮮艷的或者能活動、能發(fā)聲的玩具,如各種娃娃、帶動力的小汽車、飛機及小鈴鐺、玩具樂器等等,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豐富他們的眼界。在節(jié)假日還可以帶他們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青山綠水都充滿了知識的奧秘,對孩子有著無窮的吸引力。 利用故事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語化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的,它有內(nèi)容,有情節(jié),形象生動,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不但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展孩子的視野,使他們從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價值,而且還能起到增強好奇心、豐富想像力,從而激發(fā)求知欲望的作用。有位兒童教育專家建議:當孩子剛滿6個月,可以坐在大人膝蓋上的時候,就應當給他們讀小人書或根據(jù)書、畫講故事給他們聽,這種撫愛和溫馨的氣氛能培養(yǎng)他們對書籍的感情。 鼓勵孩子積極探索 好奇、好問、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應加以愛護,并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大膽地去想像。即使產(chǎn)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應采取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討論,或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繼續(xù)思索。同時.要關心他們那些在大人看來是“錯誤”的行為,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錯誤”中的創(chuàng)造成分,幫助他們選用適宜的方法,繼續(xù)展示出來,及時肯定他們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推動寶寶好奇心的發(fā)展。 為孩子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 根據(jù)孩子模仿性強、愛動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利用手邊的工具,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比如讓孩子自己制作簡單的玩具,自己設計一種游戲等。他們對于自己動腦筋想出來、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因而類似活動有利于激發(fā)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逐漸培養(yǎng)起學習興趣。
不要挫傷孩子好問的積極性 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他們常會問我們,自己是怎么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為家長,我們應好好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不要隨隨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例如“路上撿到的”、“從石縫中跳出來的”等等。這樣不但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到害怕,也很可能會使他失去再提問題的興趣。相反,如果我們的回答既生動又活潑,例如直接回答孩子:“是從媽媽肚子里生下來的”,孩子也許會有一連串的聯(lián)想,例如“為什么媽媽的肚子里面會有我?”“媽媽又是從哪里生出來的呢?”無形之中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生命、未來的好奇。 所以,我們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童心和想像力,用淺顯、活潑的字眼來回答孩子的問題,不但可以使孩子能接受,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互信。
育兒心得: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育兒心得: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午睡起床后,小朋友們都各自迅速地穿著鞋子,黃嘉俊小朋友卻在那兒從床上跳到床下,從這個床到那個床跳來跳去的,就是沒有穿自己的鞋子。我跟袁老師說:“今天我們都不要幫他穿,一定要讓他自己穿,每次他都依賴老師。”一讓他自己穿鞋子,他就只會看你一眼,依然我行我素,不一會兒小朋友們都穿好鞋子坐到走廊上去了,可他還在那兒依然如故,分發(fā)點心時,他可著了急,哭了起來。我還是堅持讓他自己穿好了再發(fā)給他。
看到這個陣勢他知道只有自己穿鞋子了,當他拿著點心時,掛著淚珠的臉上又蕩開了笑容。此后,他的鞋子雖然有時穿的不迅速,但再也沒有讓老師給他穿過了,呵呵,真棒!
通過這個事情,讓我們看到,對于小孩子的教育,有時候應該狠點。人都具有懶惰心理,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想不勞而獲。小孩子在生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當遇到難題后,小孩子從心理上就產(chǎn)生了依賴。想依靠外力來解決問題。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母子兩個相依為命,兒子很依賴他的媽媽,媽媽也很寵愛這個自己唯一的兒子,從來不動手干任何事情。
有天,媽媽因為要出去幾天,她知道自己的兒子很懶,就特地給他做了一個大的餅套在他的頭上。出門前還特別囑咐他:“前面的餅你可以吃兩天,兩天后你把餅轉(zhuǎn)一下,后面的還能吃兩天。那時候,我肯定回來了。”
前兩天,兒子還記得媽媽的話,慢慢地吃著前面的一半。兩天后,忘記了媽媽的交代。時時想著媽媽去哪里了?怎么還不回來?我肚子好餓。但是卻不愿意動手把后面的餅轉(zhuǎn)一下。
兩天后,媽媽回來了,看到兒子一動不動。還以為他睡著了。到了晚上,去叫他吃飯,還是不動。一摸身體很涼了。已經(jīng)餓死了。
這個故事雖說有些極端,但是很形象地說出了其中的道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小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溫暖的懷抱中成長。沒有任何的挫折,所以,一旦碰到挫折后就不知所措。腦子里想到的只有爸爸媽媽,而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
在我們今后的教育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讓他自己去面對挫折,解決困難。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面對孩子的“長不大”,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我們可以嘗試做到這幾點:
一、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的時候,比如讓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襪子,確實會遇到困難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對幼兒來講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這些困難,就不干了,家長有時候心軟了,就包辦代替。所以當孩子獨立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
二、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我們有的家長經(jīng)常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yǎng)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fā)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quán)利,就很難培養(yǎng)孩子自我抉擇能力。
三、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養(yǎng)起來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愿望,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yǎng)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孩子獨立性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的這種基本能力、基本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養(yǎng)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動腦,不僅要孩子自己獨立動手去做事,還要孩子獨立的動腦去想問題。常??吹接行┘议L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給孩子講書,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全都是家長講,單方面輸入。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給他腦子里裝多少知識都重要。陳鶴琴先生有一條原則,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總之,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首先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獨立的環(huán)境,而不是一邊喊著學獨立,一邊又事事包辦。
孩子有好奇心嗎?好奇心是學習動力的本源
在平時和家長的交流中,許多家長都說孩子缺乏學習動力,不推動就不學習,對于未來似乎沒有任何打算,孩子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雖然說也在學習,也不能說完全不學,但是總是感覺不夠意思。其實啊,我們不妨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你讓他們理解中國夢是件很不靠譜的事情,而且現(xiàn)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場經(jīng)濟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不學習就沒飯吃”的理論越來越站不住腳;再加上現(xiàn)在的信息爆炸,我們小時候家長講的那一套理論已然對現(xiàn)在的孩子不太起作用了?!瓣犖椴缓脦О ?,不僅是家長,學校的老師也會有如是的困惑。
學習動力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通過說教解決的。對于孩子來說,其實學習的動力最根本的來源就是好奇心。當我們感覺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的時候,不要盲目去指責孩子為什么不努力學習,我們應該反過來想:他為什么要學習?如果孩子天性是不愛學習和探索的,那么人類社會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靠一群變態(tài)和天才?顯然不是。對于孩子來說,好奇心是天生的。從小時候他們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吃一下,到后來經(jīng)常問各種為什么,再到拿著螺絲刀把家里能拆的東西都拆掉——在他們沒有形成世界觀的情況下,只有好奇心才是驅(qū)使他們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中也是一樣的。我曾經(jīng)和獲得IMO金牌的一位同學的媽媽聊天,她說孩子三歲的時候到處找人問數(shù)學中的運算怎么算。我很難想象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學數(shù)學是出于遠大理想活著天賦異稟,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對這件事情“好奇”——就好像現(xiàn)在的孩子不用教就會用ipad一樣,這也是一種好奇。對孩子來說,數(shù)學和游戲是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只要是他們好奇的東西,就都會全力以赴的學習,去探索。在初中和高中數(shù)學上有很多新名詞,比如說“有理數(shù)”,我就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在沒學有理數(shù)之前,就會問一個問題:有理數(shù)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因為這個詞讓他們很奇怪,所以他們會天然的有興趣。
因為如此,我們一定要保護孩子在任何方面的好奇心,永遠不要覺得孩子“多管閑事”。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問的任何問題,網(wǎng)上都可以找到答案。我們應該非常大力的鼓勵孩子自己在網(wǎng)上找答案。很多時候孩子問的問題是非常深奧的,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越是這個時候,越要鼓勵孩子。孩子問這個問題并不是為了獲得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對他自己好奇心的釋放。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有成就感,會更加喜歡問問題。而如果他們的好奇心被壓制,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喪失自信——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在網(wǎng)上尋找自己想知道問題的答案。網(wǎng)上的答案不一定對,我們要繼續(xù)鼓勵孩子去甄別。即使孩子得到了一個我們認為錯誤的答案,這種探索也是極其有價值的。
有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沒有用在學習上,而是用在了我們認為的“不務正業(yè)”上,正如上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樣,興趣和專業(yè)本不是對立的,任何興趣如果深入研究變成專業(yè),這種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會成為一種通用能力。所以,無論孩子的好奇心用在哪里,都要鼓勵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jié)歸納。天天看路牌,能不能歸納出路牌設立的一般規(guī)律,進而能發(fā)現(xiàn)一些設置不夠合理的路牌;天天看堵車,為什么這段路堵車?可能提出集中假設,能否進行驗證?這一點孫鵬老師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在看了《地心引力》之后寫出了其中違反物理常識的若干錯誤——我覺得這就是好奇心,就是思考和探索。你說這對考試有用么?這對學習有用么?
另一方面,即使在學習中,我們也鼓勵順應好奇心的學習。在上課的時候我經(jīng)常問學生,你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獙W函數(shù)么?學生的答案異口同聲:考試要考。如果我們的學習都是這樣的動力驅(qū)使,我覺得學不好也很正常。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知識的設計師違背好奇心的。比如初中課本上對“負數(shù)”的描述,“小于0的數(shù)是負數(shù)”——在一個孩子的世界觀里,0就是最小了,如果他的好奇心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他是不會問:有沒有數(shù)比0小的。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用繩子上打結(jié)的例子問孩子:今天我給你一只兔子(又是兔子……體驗過大海的都懂的……),明天你給我一只兔子,怎么打結(jié)?如果一直打結(jié),合不合理?這時候孩子就會說:你給我打個結(jié),我給你解一個結(jié)——看,這就已經(jīng)是負數(shù)的精髓了,相反意義。教材上不順應好奇心的知識講解太多了,不順應好奇心,真正學懂的概率更低,遺忘的概率也越大。
再比如說,講直角坐標系,學生會問:兩個坐標軸必須垂直么?老師回答:必須垂直,記住。這樣的回答完全沒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那怎么回答?可以反問孩子:如果兩個坐標軸不垂直,那么那些我們學過的結(jié)論還能用,哪些結(jié)論不能用?為什么?然后帶著學生一個一個分析,這個分析會涉及到很多知識點,其中隱含了坐標軸旋轉(zhuǎn)的知識。滿足好奇心的探索,不一定以得到老一輩人的標準答案為目的,思考的本身,就是學習的價值所在。
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因為這是學習動力的本源。
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科學的啟蒙應該怎么進行?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讓他們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關于科學啟蒙的書籍有哪些?作為蒙氏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當當媽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兒子今年幼兒園大班,這半年幼兒園教了一些小學的內(nèi)容,如學拼音、練聽算、學珠心算等,這應該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這樣做好嗎?
當當媽:孩子生來就有一種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驅(qū)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每一件事直到掌握為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幼兒階段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探索周圍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幫助孩子發(fā)展對科學的興趣。我經(jīng)常和一些媽媽交流,她們說有了孩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如此貧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帶孩子,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掌握各種知識。其實,幼兒的科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從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知識,而是培養(yǎng)一種探索的熱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學家回憶童年對他影響最大的事情,是發(fā)現(xiàn)自己放在小瓶子里的蠶竟然結(jié)了繭,后來變成了飛蛾。這一事件,給他帶來的沖擊,使他終生對自然充滿濃厚的興趣。童年的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科學家。反觀我們現(xiàn)在早教中,老師帶著孩子養(yǎng)蠶,迫不及待地告訴孩子全過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
2、那什么時候進行知識的灌輸最合適?我的孩子喜歡玩土、玩石頭,不喜歡看畫報怎么辦?
當當媽:活的知識任何時候都不是灌輸?shù)?。孩子需要第一手的關于世界的體驗,而不僅僅是通過書報得到的二手資料。在蒙氏教育中,關于自然的部分,我們盡可能帶孩子去見實物,去摸實物,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概念,進而對書報中的知識感興趣。玩土玩石頭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呀!孩子接觸不同材質(zhì),對重量、形狀等等有了真實的感覺,就是孩子學習的最重要的第一步,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貝貝媽:當媽好!我兒子快6歲了,喜歡看科學類的電視節(jié)目,比如《藍貓?zhí)詺?000問》和《比克曼的世界》。一個是傳統(tǒng)的演示說教,一個是鬧哄哄的有趣實驗,你覺得哪類更好?你有什么好節(jié)目推薦嗎?
當當媽:坦率地說,我不是很喜歡藍貓,太灌輸了。比克曼可能六歲以上的孩子比較喜歡,對小的孩子來說有點太鬧了。其實,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有機會和自然接觸,和動植物接觸,對它們感興趣,了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歲之后,才會對其中的邏輯關系感興趣。我推薦一套圖書,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親親自然叢書》,很適合親子共讀。但孩子的第一手經(jīng)驗是最主要的。
我覺得不少媽媽還是想給孩子一個唯一的、最正確的答案。但實際上,首先幼兒需要得到的不是這種答案,而是你對他的探索的鼓勵和允許。而且,許多事情科學上并沒有最后的答案。
給大家講個故事: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美國的費曼,講過父親是如何給他做科學啟蒙的。他父親經(jīng)常帶他在樹林里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著告訴孩子這是一只什么鳥,那是一只什么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為什么有某種舉動。然后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生使用的方法,他沒上學時,父親就在樹林里教會了他。所以只有費曼成了科學家,而滿腦子都是標準答案的孩子卻沒有。
育兒心得: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育兒心得: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女兒有四歲多了,她在茁壯地成長。以下是我四年來積累的點滴小經(jīng)驗,自己覺得很好,故記下來和朋友們共享: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認真解答他(她)們的提問。最好在他們第一次對某個事情產(chǎn)生疑惑時,就幫助他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可以讓他們在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少一些混沌不清,少走一些彎路,便于他們更快地認識這個世界,為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打下基礎。
2、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多帶他們參加一些酒宴、聚會,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活潑、外向的性格,為孩子形成良好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打下基礎。
3、學會對孩子說“不”。對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堅絕地說“不”。當大人養(yǎng)成這個習慣后,孩子自然就會接受大人的拒絕了,不會再通過又哭又鬧的方式要脅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為在經(jīng)過兩三次的父母堅定地拒絕后他們知道哭和鬧是沒有用的,就不會再使用哭鬧的方法了。
4、從兩三歲時起,當孩子說不想吃你做好的飯菜時,表現(xiàn)出挑食的苗頭時,一定要堅定地對他說:“煮什么就吃什么,不然就沒東西吃?!边@句話說多了,并且父母在行動上也貫徹下來后,孩子就會接受這個觀點。只要飯菜不是煮得特別難吃,孩子都會把每頓飯吃完,離挑食的毛病遠遠的。
5、從兩歲起就可以教孩子數(shù)數(shù)了。先數(shù)1到10,學會數(shù)后,再學數(shù)10到20,然后10到50,10到100。再告訴他百、千、萬的概念。當他掌握了這些時,有事沒事時多讓他數(shù)數(shù)。比方說,他想要你開電視給他看,你就說,從1數(shù)到100我就開給你看。為了看上電視,他就起勁地數(shù)。或者他要你講故事給他聽,你就說從1數(shù)到200就講故事,他肯定也會起勁地數(shù)。通過這些方式,數(shù)字會在他幼小的腦海里不斷地加深,對他以后學數(shù)學很有幫助。學會數(shù)200后,就可以教他加法和減法了。
6、對于年幼的孩子要讓他們玩,盡量讓他們多出去玩,感受四季天氣的變化,讓身體適應天氣的變化。只有多玩,玩得盡興了,他們就會產(chǎn)生對學習的興趣,會把學習識字、寫字、數(shù)學、英語也當成一種玩,會對學習永葆興趣。
7、多給孩子講一些與實際生活真相相符合的兒童故事,就像這個博客里我記下的益智幼兒故事集里那些故事樣。少講一些虛無飄渺、過于浪漫、與生活真相相差太遠的神話傳說、一千零一夜那些故事,那些除了養(yǎng)成孩子愛幻想的個性,可能并不能帶來更多益處。
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心得體會
一個孩子越往上學,越需要自己獨立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到時候就自然具備的,需要家長從小引導,鍛煉孩子獨立判斷、獨立做事的能力。
1、學習棋牌類的東西。現(xiàn)在很多孩子學國象、圍棋等,棋類東西鍛煉思維,畢竟下棋需要自己下,別人幫不上忙,棋子走哪兒,必須要自己判斷,自己做決策,鍛煉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但有些家長沒時間接送孩子去學棋,而且學棋,畢竟是時間長、花費大的事情。其實,孩子在家打撲克,一樣起到鍛煉獨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出牌也必須自己做決斷,作用是一樣的,而且玩撲克更練習孩子的計算能力。我孩子在上小學前,口算多位數(shù)加減法、含負數(shù)的,已經(jīng)非常熟練了,主要是靠玩撲克拱豬給大家算賬練出來的?,F(xiàn)在,淘寶網(wǎng)上有一種分數(shù)撲克的,由55張分母從2-11的真分數(shù)組成,如1/2、1/3、、、、10/11。通過玩比大小、金鉤釣魚等,鍛煉孩子的計算能力和反應能力,當然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也不斷加強了。
2、放手讓孩子去做。生活中皆是各種能力和行為判斷的訓練場。比如生活中給孩子一定零花錢,讓他自己去支配。去超市,買水,孩子自己就會去比較,哪個優(yōu)惠,哪個打折,包裝大小,自己折算,看哪種合適。比較、思考、判斷,只要自己親自去做事,就能遇到,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難抉擇的時候,助分析利弊,最終讓孩子自己去決定,從小事做起,點滴培養(yǎng),孩子在大事時才知道怎樣去思考,怎樣自己做決定。
3、把孩子玩電子垃圾游戲的興趣引導到思考學習的軌道中來?,F(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平板、電子產(chǎn)品泛濫,孩子有時間就玩手機、電腦游戲,影響視力,浪費時間。這些東西也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產(chǎn)物,完全隔離、阻斷是不可能的。對孩子來說,學習兒童程序設計可能對孩子幫助最大。因為兒童程序設計主要鍛煉邏輯思維和數(shù)學知識應用。孩子在應用過程中既能得到游戲的快樂,也能提高數(shù)學學習效果。在中、小學階段blockly和scratch都是孩子學習的不錯的編程軟件。學兒童程序設計,好處是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編出來,想不動腦子都不行。
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融入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這個過程應當是漸進的,應當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yǎng)提高的。當然,有時候孩子理解、進展快慢不同,這時家長的心態(tài)最重要。一直平和心態(tài)地去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能力,最終會有好結(jié)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