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避免讓孩子被同齡人孤立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幼兒人物故事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被拐故事

哪個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可偏偏有些寶寶還是不行的成為了眾人眼中不受歡迎的那幾類人。為什么寶寶會成為別人不喜歡的小孩子?辣媽們應該如何教育寶寶?

雖然說要鼓勵孩子發(fā)展個性,但是太過另類的孩子往往難以合群,在幼兒園可能不會招其他小朋友喜歡哦,孩子經(jīng)?!白詩首詷贰焙苋菀赘械焦陋毮?!以下5類寶寶就是典型的個性另類寶寶,家長們看看你家寶寶有沒有以下類似的行為吧!

1、神秘的獨行俠

有時候聽老師反映,別的小朋友在嘻嘻哈哈一起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的時候,寶寶卻不喜歡參與,只是喜歡一個人在墻邊推積木。不合群的寶寶往往容易被別的小朋友忽略,但他們并不是有什么性格的缺陷,不合群的寶寶或許只是在這個小圈子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不喜歡他們的游戲方式。Yjs21.CoM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一些孩子喜歡安靜,一些孩子好動不已,家長嘗試從孩子的性格、興趣出發(fā),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小伙伴。

2、園里的小霸王

有些小朋友他喜歡跟別人一起玩,但是只要認定這個玩具是他的,他就絕不給別人碰它,更不要說是和別人分享了。孩子如果養(yǎng)成自私、霸道的行為習慣,別的小朋友都不會喜歡和他一起玩呢!

分享其實是建立友誼的基礎,0~3歲是寶寶分享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比如,家長可以將寶寶的玩具“借走”10分鐘,然后還給他。這樣來回重復借走幾次后,寶寶暫時失去的東西,所有權還是自己的,被拿走了但終究還是會回來,這樣寶寶就產(chǎn)生了一種物權安全感。

3、自尊心強的失敗者

有些寶寶的好勝心很強,即使是在玩游戲的時候都很較真。如果在集體游戲里輸了,他就會賭氣說不要玩了。寶寶這樣“輸不起”會讓別的小朋友感覺很沒勁,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戲了。

小皇帝在家里和爸媽游戲從沒有輸過,孩子的家人對孩子百般遷就使得孩子難免有點自我中心,孩子嬌慣成性,容不得自己失敗,為我獨尊的心理使得孩子的受挫承受力更低。

4、老師的小跟班

一些寶寶很黏人,他們在家里經(jīng)常黏著爸媽,在幼兒園就只能在老師身上找到安全感了,因此他們就想小跟屁蟲一樣,時時刻刻都黏住老師,還經(jīng)常撒嬌,搞到其他小朋友都很不是滋味。

老師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有財產(chǎn)”了,因此誰都想要在老師身上得到家長般的關愛和照顧,因此誰要是獨占老師的愛,難免會使得其他小朋友“側目”。你家寶寶很愛黏人,歸根結底是因為寶寶只有在成人身上才能找到這種特別的安全感。

5、愛炫耀的公主

一些寶寶總是喜歡把爸爸新給他買的小玩具車,或者穿著媽媽給她買的新衣服在別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成人的世界充滿拜金、物質(zhì)的味道,使得小朋友也逐漸受到物質(zhì)意識的影響,變得喜歡“炫富”,小朋友自然不喜歡和這種人成為好朋友呢!

家長要培養(yǎng)好寶寶正確的物質(zhì)意識,家長自身要以身作則的同時,要多與孩子交心談心,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們思想。同時家長不能對孩子用錢放任自流,對物質(zhì)有求必應,避免讓孩子過分地“闊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被孤立,責任在父母


“小家伙今年二年級,人挺聰明也很敏感,就是有點小氣,有點倔,有時愛撒謊,可能因此不討老師喜歡。之前他因為和同學有矛盾不肯認錯,老師就讓全班同學不理他一天,說是讓他嘗嘗孤單的滋味。”

“兒子今年9歲上三年級,老是說學校里沒有小朋友和他玩,我想可能是他比較胖所以不大跟得上小朋友,而且有些大一點的小朋友還要欺負他……”

這是兩位家長的焦慮。孩子在學校里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孤立”,令許多家長感到擔憂。

專家解題:

孩子有問題,責任在大人。

每個有問題的孩子后面,其實都有家長的責任,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論斷。而且孩子的社交習慣往往也是父母社交行為的折射。比如,“這孩子隨他爸爸,比較內(nèi)向”,這實際上證明了家長平日待人接物對孩子的影響。除此以外,孩子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特征”就被孤立或者認為自己受到孤立了:

*最容易受到孤立的是壞習慣,比如動不動就喜歡哭,打人、罵人,向別人吐痰等,或者遇事只知道向老師打小報告。有類似壞習慣的孩子,往往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們玩。

*比較羞怯和容易退縮的孩子。當孩子自己玩得很投入的時候,他們不會注意到邊上還有人可憐巴巴地看著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拉一個“很少有往來”的孩子加入他們的游戲。因此,那些性格內(nèi)向,不會主動去融入一個群體的孩子,往往玩伴比較少。

*缺乏交往技巧的孩子也比較容易被孤立。在希望加入別人的游戲時,有些孩子會找到“給他們遞上一個正缺少的工具”等機會順勢加入,而有些孩子永遠只會站在邊上看。

*學習成績特別不好的孩子也容易被孤立。小學階段,孩子們往往傾向于以老師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老師在課內(nèi)、課外對于成績不好的孩子的訓斥、冷淡甚至一個不耐煩的表情或眼神,都會讓周圍的小朋友認為,那個人或那幾個人是不好的。老師當時的言行也許是“恨鐵不成鋼”的不經(jīng)意流露,但久而久之,那些“壞孩子”就會被班上其他學生孤立。

兒童心理學認為,“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孩子約在兩至三歲的時候,發(fā)展到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往往從“自我”角度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交中以逐漸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就無法學會采用正確方式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而哭鬧、打人等這類“不成熟”的交往方式,只能讓別的孩子遠離他們。

還有幼兒園“老師游戲孩子”的原因。每個幼兒園都會組織孩子游戲。不得不提的是,現(xiàn)在普遍存在一種“老師游戲孩子”的現(xiàn)象。這種游戲活動往往完全由老師主導,孩子必須一切都依照老師的指令來,只能執(zhí)行,鮮有體驗。由于缺乏應有的教育理念和適當方式,這種本應讓孩子習得與他人互動的實踐機會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可以在幼兒園里看到老師在組織游戲時,有孩子嘆道“又要游戲了”!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真正的游戲只在一天里下課后在操場上撒歡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

專家建議:

1、父母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多和孩子說話聊天,一是在家庭里創(chuàng)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同時也是幫孩子分析和正確對待他與同學的矛盾。

2、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定期舉行朋友家庭聚會是個好主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讓他在親身實踐中習得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通過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

3、不要因為孩子還是一年級、二年級,就認為他們的“小自私”、“小倔強”、“不懂事”可以理解和縱容。好的行為和習慣是從小養(yǎng)成的,是靠平時的“雞毛蒜皮”積累起來的。

4、對于教師可能存在的不恰當處理方法,家長應當主動找老師溝通,避免對孩子產(chǎn)生更大傷害。因為老師對每一位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但老師考慮的不單單是一個孩子,而是班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家長的意見對老師來說也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5、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有了點滴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適當?shù)臅r候,更可以大大地嘉獎一番。相反,倘若孩子的舉動影響到了周邊的小朋友,一定要及時地制止,找機會與孩子溝通。

同齡不同級,孩子也會很孤獨


一些孩子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和好朋友的出生年份是同一年,但是生日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所以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好朋友因為出生在年頭所以順利進入了小學,但是自己因為出生在年尾,所以還要再等上一年。

雖然這件事情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很好理解的,但是要是想要讓孩子明白,這可是非常難了,孩子會想要知道,為什么他可以順利去上小學,自己卻不行。

怎么樣來回答孩子的問題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艾麗森博南諾說到,每年有這么多人進入小學,相應地,也會有一部分人是沒有辦法和好朋友一起進入小學的,這樣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好朋友。

博南諾說:“在幼兒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的小伙伴會和自己的同齡人或者是和比自己稍微年長一點兒的小朋友建立了很親密的友誼,但是一同經(jīng)歷了幼兒園以后,這些人可能就會開始了另一個階段的學習?!?/p>

博南諾解釋,那些上學比較晚的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消極情緒,他們會覺得自己被留下來了,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這主要是由于孩子所熟悉的日托或者幼兒園的環(huán)境改變了——因為和他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離開了。因此,怎么樣才能夠讓孩子適應這樣的變化呢?

爸爸媽媽可以邀請一些讀小學的孩子們在放學后和孩子說說學校的生活,讓孩子有所期待:具體可以有他們每天的日程安排、新老師、認識的新朋友等等。這樣一來,能夠讓孩子對于進入學校有所準備。

盡管鼓勵孩子們繼續(xù)維持友誼很重要,但是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上了小學以后同樣也會和班級或學校的同學們建立起新的友誼關系。

家長應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所以,在好朋友離開自己去上小學以后,雖然孩子在幼兒園里面仍會受到老師們的悉心照料,可是到家后,沒有人陪著自己一起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怎么樣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情緒呢?家庭顧問還有家長教育專家馬丁奧格爾索普說,爸爸媽媽感知到孩子悲傷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的專家表示,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明白他很難過,同時要采用最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不開心,因為你的小伙伴離開了。不過,這是非常正常的,爸爸媽媽在生活中還有工作中也會遇到朋友離開的情況。”

但是,爸爸媽媽也要知道的是,自己也不用太多慮。不排除有的時候,在孩子面對小伙伴升學的難受心情時,爸爸媽媽要是太從自己出發(fā),講述自己朋友離開的例子的時候,會把自己的悲傷情緒帶給孩子,這意味著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孩子,可能會加重了孩子不開心的情緒。

所以,奧格爾索普想要跟爸爸媽媽說的是,在調(diào)節(jié)孩子情緒的時候,最好是能夠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新學期的積極方面,讓孩子能夠明白,就算是小伙伴轉學是一件讓他很消沉的事,但面對新生活,還是有著很多未知的精彩在等待著自己。

另外,在周末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可以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與他一起做他感興趣的事、一同去公園、玩游戲,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避免孩子過早成為“小大人”


孩子應該是可愛無邪、天真爛漫的,然而,如今的兒童越來越顯老成,他們的言行舉止之成熟,時常讓大人嚇一跳。對此,心理專家提醒,別讓孩子成為“小大人”。

現(xiàn)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師和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會“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常常表現(xiàn)出一些超越他們實際年齡的行為。對此,專家解釋說,這是“兒童成人化”的行為表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還常常表現(xiàn)在孩子的成人化消費與裝扮、成人化愛好、心理早熟等方面。

兒童成人化是好是壞呢?專家認為,個體的心理成長、成熟是需要過程的,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說明孩子的心理成長出現(xiàn)跨越,那些不符合他們實際年齡的行為也恰恰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專家指出,孩子處于幼年時,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為人處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風格、習慣,他們對是非曲直并沒有那么清晰的判斷,做出的行為基本上是處于完全的模仿。若過早地被社會復雜事物影響,而丟失了兒童本該具有的探索心理、游戲心理等,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甚至會引發(fā)心理疾病。

造成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可歸納如下,首先是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若家長經(jīng)常談及功利關系、社會復雜現(xiàn)象,而忽視對孩子的正面引導,往往容易催生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第二,是孩子生活的小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

比如,老師常常會表揚哪位同學能考慮他人、能力強、懂事等,孩子就會以此來要求自己,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還有就是社會媒體的宣傳甚至過度渲染催生了孩子的成人化表現(xiàn)。如很多綜藝節(jié)目,小朋友們穿著時尚,模仿明星表演節(jié)目;天才兒童,10歲就能考上大學,出版小說等。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從崇拜漸漸到模仿。

怎樣避免孩子過早地成人化呢?專家給出如下建議,第一,家長對孩子要有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使其在游戲中、在親身經(jīng)歷中得到鍛煉、成長。第二,學校要重視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尤其不要忽視心理的針對性輔導。第三,社會上的教育組織應該多關注兒童的心理教育,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此外,專家還建議,小朋友們不要過多地自我要求,應多與同齡的小伙伴相處,融入自己的小環(huán)境,多參加文體活動,健康成長。

要避免對孩子說“NO”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一個簡短的“NO”字,是小人仔開始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覺醒——那率直的“NO”,是他訴求“自治”的吶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過,理查的母親不久便被孩子那聲聲的“NO”弄煩了!因為孩子對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說“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來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靈的孩童在考驗著大人的權威,向他們挑戰(zhàn)。不過,幼兒專家認為,幼童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這是孩子成長中自然和健康發(fā)展的表現(xiàn)。關鍵在于,大人如何改變和防治孩童這種說“NO”的逆反心理。

其實,孩子愛說“NO”,正是從大人那學來的。大人常脫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讓孩子聽慣了———天性愛模仿的孩子能不跟著學嗎?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說“NO”,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平時說話、對孩子,盡量減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會跟著少重復它們,那么我們也少聽到這句“NO”的反叛性詞語了。

但這不等于說,孩子總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來對孩子直說,除避免直接沖突外,更可減少他們模仿的機會。那么,如何運用“肯定語”來表達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幾點技巧:

技巧1:直接說出理由

一個初進幼兒園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運動場玩樂。他指著外面說:“我想玩?!蔽胰绻f:“不可以!現(xiàn)在你要去睡覺,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師不同意外,也學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應是:“吃完飯后,就要準備睡覺。我們下午才能出去玩。”從這個沒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現(xiàn)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達

午飯時間到了,吉吉正玩在興頭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鐘……”老師如果說:“不,現(xiàn)在就去!”這不僅讓孩子失望,更讓她感到否定詞的“力量”,說不定回家后,很快會用這個“不”來對付父母。所以我順著她的感覺說:“我也不想打斷你,因為你玩得正高興呢。但我們的午飯時間到了?!蔽覡科鸺氖?,把她帶離現(xiàn)場。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時,抵抗情緒會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陳述問題

布朗喜歡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碑敃r,烏云密布,看樣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說:“不能出去!待在幼兒園里玩吧?!昂⒆勇牭降氖紫仁恰癗O”,他以后自然會模仿的。所以我只會說:“我也想帶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氣好了再出去玩好了?!蔽覕[出困難所在,讓孩子意識到這時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實行

莎拉個性好動,也特別喜歡吃甜食,兩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崩蠋熤溃⒆映蕴鹗程嗖缓?。如果老師說:“不,你喝太多了!”老師的話,讓孩子經(jīng)歷一次直接被拒絕的體驗。這時,老師應搖搖頭,告訴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點心時再喝吧?!焙⒆勇牭降氖峭馐降幕貞皇且托牡氐鹊较挛琰c心時間。

技巧5:給自己時間考慮

珀爾原在捏泥土一組玩,但他很快不喜歡這活動了,向我請求道:“我要玩水球?!蔽乙粫r拿不定主意,便婉轉地對孩子說:“你給我時間想想好嗎?”這樣既可避免直接沖突,又讓孩子知道,老師正嚴肅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呢。

當孩子對你提出要求時,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決定,就清楚地說出你的決定,不要再改變主意。如果孩子還是纏著你,你采用“疏忽”態(tài)度,以沉默作答,讓他知道你說過的話是不能再改變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見難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應該如何穩(wěn)固其合作表現(xiàn)?

首先,馬上稱贊他的良好表現(xiàn)。列一個表,記錄下來,一天下來,讓孩子看看自己當天“可觀”的成績。然后,貼上“紅星”貼紙,孩子看了會很高興的,有時他表現(xiàn)得更好更順從的話,給他一個驚喜,貼上兩顆紅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記錄,家長可以獎給他一個小禮品。

別忘了,這是避免直說“NO”,但同樣達到“不”的效果———一個短短的“NO”字,與以上提的幾種避免辦法相比較,是顯得簡單得多了,家長都愛脫口而出,他們習慣這樣做了。但是,那隨之帶來的負面效果,卻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與體力啊。想想看,用哪一個辦法,更劃算呢?

育兒常識——如何避免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


有操不完的心,原本以為只要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能輕松一些了。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又開始擔心著:“到時寶寶能不能融入集體生活呢?會有小伙伴一起玩嗎?要是受欺負了可怎么辦?。繒粫粝滦睦黻幱鞍??”

確實,寶媽們的這些擔心是無可厚非的,我們教孩子要謙讓、要禮貌,但又害怕其變成“受氣包”,當其在幼兒園與他人起矛盾、爭執(zhí)時,只懂得一昧地退讓,甚至不敢說出“不”字。

因此,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們需教給孩子的是:怎么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交往;遇到矛盾時,該怎么處理。若孩子學會了這兩點,便會大大地避免許多矛盾和沖突,在學校的生活必將充滿歡樂。

一、為孩子尋個玩伴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我們需要在孩子入園前就為其尋找一個玩伴,對于這個玩伴的要求就是兩個人能玩到一起。

選好小伙伴之后,我們就要為兩位小朋友制造一些“相處的時間”,可以邀請這位小伙伴到家中一起玩耍,或者帶寶寶到小伙伴的家中做客。

玩具車、積木、過家家等都是小朋友的心頭喜好,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分享,體會到與玩伴在一起的快樂。屆時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能較容易接受“上學這件事”,入園后也能較迅速地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二、讓孩子學會這些交往“金句”

在第一點中我們提到了為孩子尋找一個玩伴。小伙伴找到了之后,媽媽們可不能就此全身而退,而應仔細觀察孩子們是怎么玩的?當他們之間有小沖突時,也不必急著上前勸解,先好好觀察觀察。

1、借助小沖突,判斷自家小孩的個性

孩子們在一起,經(jīng)常會因為“玩具”而起沖突,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處理方法看出其在交往中是否屬于容易受欺負的一方。

2、根據(jù)孩子不同的表現(xiàn)教會其不同的應對方法

情形一:

若是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被對方搶了玩具,但他沒有反抗而是不知所措快哭了的樣子。那么,此類孩子屬于不敢為自己爭取、較內(nèi)向,日后在幼兒園中也較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此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可以勇敢說“不”。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是正確的,但如果對方太霸道,或是要爭搶,你可以先說,“等一下,我再玩一會兒就給你了?!比魧Ψ竭€是一昧地爭奪,此時你可以大聲地說:“不要搶?!?/p>

情形二:

還是在玩耍,東東和明明都想要同一個玩具,雙方爭執(zhí)不下,東東便打了明明一個大嘴巴子。從此過程中,我們看出了東東有維護自己的意識,這一點是好的,但是他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

此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遇到矛盾時應先用言語溝通,要是一上來就使用暴力的話,恰巧碰到較強勁的對手,自家的孩子肯定吃虧。因此,家長可以教孩子說:“你也想玩嗎?那我們輪流玩,可以嗎?”

三、先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再則不能欺負別人

家長應教會孩子:不被別人欺負,但也不能欺負別人。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有些爭端是由我們自己的小孩先引起的。

可能是因為一個玩具或是一場游戲,由于落敗了,便去捅對方一下亦或是打一下,可能對方的小朋友也本能地想要去反擊,這時候,表面上看是我們的孩子被打了、被人欺負了,但實際上是由于我們的孩子先去招惹對方的。若是碰到較強硬的對手,是會吃大虧的。因此,要教會孩子不要仗勢欺人。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兩個鬧得很兇的關于熊孩子的事兒。一個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錦昊。另一個是亂翻網(wǎng)友電腦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時間惹人憐愛的小正太小蘿莉全變成了網(wǎng)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實大多數(shù)成為熊孩子的寶寶無疑就是家長陪伴的時間太少。小盆友們都是一群好奇寶寶,模仿力又強,沒有家長在身邊陪護指導教育很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一些陋習。

如何避免自家孩子變成熊孩子呢?

首先,你得陪孩子看電視。很多家長自己很忙就把孩子放在電視機旁邊,孩子模仿電視機里做一些不正確的事就把錯誤歸給電視劇、電視節(jié)目?;静粫J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但你想想,你陪在你家寶寶身邊一起看,每當看到寶寶可能模仿的危險動作就即可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危害,相信寶寶也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其次,就是騰出時間陪孩子玩。大多數(shù)家長都老是抱怨自己沒時間沒時間,其實時間都是可以擠出來的。像洗衣服,很多媽媽都覺得洗衣機洗得不干凈喜歡手洗,但是手洗很費時間,你就可以買那些去漬能力強的洗衣液快速把衣服洗干凈,騰出更多時間和寶寶玩。像做飯的時候,實在擠不出時間,你就可以讓寶寶何以一起洗洗菜、捏捏肉丸什么的相信寶寶們也很喜歡和你呆在一起做事,同時也能培養(yǎng)寶寶的家務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能防止他無所事事到處亂翻。

最后,盡可能地帶寶寶出去玩,最好是郊外、公園。但是一定要帶好寶寶,像丁錦昊那樣明顯是父母監(jiān)管不利,教育也有問題。去到一個地方,不是一屁股坐地上讓寶寶自己去玩,而是帶著孩子一起打打鬧鬧、放放風箏什么的,讓孩子玩出美好未來。

在沙雕大師的巧手之下,一堆平淡無奇的沙子竟變作一幅幅令人稱奇的3D立體大作。令每一個看到的孩子都“玩”性大發(fā),一起和沙雕大師們玩得不亦樂乎。你說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無論是創(chuàng)造力還是聯(lián)想力會有怎樣地提高呢?

與此同時,和寶寶一起玩時,也要時不時為其樹立良好形象,因為孩子總會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悄悄地開始模仿你,所以,時不時地給孩子一些小忠告,小叮囑,小建議孩子就會變得更優(yōu)秀,更討人喜歡。讓孩子健康成長,讓孩子玩出美好的未來,需要父母親用心的呵護。

避免給孩子創(chuàng)下教育“傷痕”


家長對于孩子批評分寸的掌握,最應回避的傷害有哪些呢?

傷痕一:不該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5歲的宣宣彈琴時表現(xiàn)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范,可宣宣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錯誤批評:

內(nèi)心的怒氣終于沖破了忍耐的底線,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宣宣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留下的傷痕:

從根本上說,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xù)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它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由于父母的壞榜樣,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沖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

教育有方:

將批評升級為“戰(zhàn)爭”,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兒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他們是通過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內(nèi)心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能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在于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所以,媽媽此時不如使用“表揚式的批評”方法,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長處,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這一遍強弱感覺掌握得不錯”,接著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樣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點,速度如果再放慢一點會更好。來,我們來試一試,我想宣宣一定沒問題!”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夸獎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yōu)點。

傷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畫筆、畫紙攤滿了桌子,床上也堆著他的各種小玩意兒,自己最喜歡的書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時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沒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觀。

錯誤批評:

屋內(nèi)的一片狼藉點燃了媽媽心中的怒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玩完了還放回哪兒去。你就是不長記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們?nèi)拥?!”說著假裝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扔了,接著是一陣急風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傷痕:

不是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聲調(diào)和結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yǎng)咆哮得無影無蹤。如果大人孩子都發(fā)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嘴上說“扔掉”,但是手上卻沒有真正“扔掉”,媽媽的威信也由此喪失。

教育有方:

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tài)度,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因為,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讓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養(yǎng)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東西就鼓勵一下。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著,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傷痕三: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種形狀的小珠子,串起項鏈漂亮極了;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幾個透明的圍棋棋子充當“夜明珠”時,哭著喊著要,對方不給,她就把人家裝“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錯誤批評:玟玟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好,你家里的玩具還少嗎?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不玩,一看到別人拿點什么就跟寶貝似的,真沒出息……下次再這樣,我絕不再給你買任何玩具!”

留下的傷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不能給孩子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而且,別看孩子小,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一點不差,“沒出息”、“占有欲”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內(nèi)心的反感,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抵御誘惑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她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并沒有錯,但他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更不能搶或毀壞。接著向孩子講清楚:世界上的好東西多得數(shù)不清,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特別想要,就得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比如如果對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換。

相關推薦

  • 孩子被孤立,責任在父母 “小家伙今年二年級,人挺聰明也很敏感,就是有點小氣,有點倔,有時愛撒謊,可能因此不討老師喜歡。之前他因為和同學有矛盾不肯認錯,老師就讓全班同學不理他一天,說是讓他嘗嘗孤單的滋味?!?“兒子今年9歲上三...
    2021-03-30 閱讀全文
  • 同齡不同級,孩子也會很孤獨 一些孩子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和好朋友的出生年份是同一年,但是生日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所以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好朋友因為出生在年頭所以順利進入了小學,但是自己因為出生在年尾,所以還要再等上一...
    2021-05-20 閱讀全文
  • 避免孩子過早成為“小大人” 孩子應該是可愛無邪、天真爛漫的,然而,如今的兒童越來越顯老成,他們的言行舉止之成熟,時常讓大人嚇一跳。對此,心理專家提醒,別讓孩子成為“小大人”。 現(xiàn)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師和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會“揣摩大...
    2021-12-14 閱讀全文
  • 要避免對孩子說“NO”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
    2021-12-31 閱讀全文
  • 被孤立的句子200句 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以實現(xiàn)偽原創(chuàng):無論如何,我都無法做到你所期望的那樣,但我卻會自然而然地展示最真實的自己,盡管我在掩飾著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句子能夠生動地展現(xiàn)出生活的多姿多彩,簡短的心情句能夠讓我們領略情感的廣袤世界。在這里,我整理了各種被孤立的句子的信息,歡迎繼續(xù)訪問我們的網(wǎng)站以獲取更多信息!...
    2023-05-14 閱讀全文

“小家伙今年二年級,人挺聰明也很敏感,就是有點小氣,有點倔,有時愛撒謊,可能因此不討老師喜歡。之前他因為和同學有矛盾不肯認錯,老師就讓全班同學不理他一天,說是讓他嘗嘗孤單的滋味?!?“兒子今年9歲上三...

2021-03-30 閱讀全文

一些孩子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和好朋友的出生年份是同一年,但是生日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所以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好朋友因為出生在年頭所以順利進入了小學,但是自己因為出生在年尾,所以還要再等上一...

2021-05-20 閱讀全文

孩子應該是可愛無邪、天真爛漫的,然而,如今的兒童越來越顯老成,他們的言行舉止之成熟,時常讓大人嚇一跳。對此,心理專家提醒,別讓孩子成為“小大人”。 現(xiàn)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師和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會“揣摩大...

2021-12-14 閱讀全文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

2021-12-31 閱讀全文

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以實現(xiàn)偽原創(chuàng):無論如何,我都無法做到你所期望的那樣,但我卻會自然而然地展示最真實的自己,盡管我在掩飾著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句子能夠生動地展現(xiàn)出生活的多姿多彩,簡短的心情句能夠讓我們領略情感的廣袤世界。在這里,我整理了各種被孤立的句子的信息,歡迎繼續(xù)訪問我們的網(wǎng)站以獲取更多信息!...

2023-05-1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