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與孩子的心靈對話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曾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家長向我反映,星期天他的孩子在家里把他養(yǎng)在魚缸里的十幾條金魚都曬成了魚干,完了,這位家長氣憤地說:我這孩子怎么了,一點沒人性,一點沒同情心。心態(tài)那么不好,那么殘忍。會是這樣嗎?我對這位家長的話產生了懷疑。晨間活動時,這位孩子走到我跟前悄悄地說:“老師,小魚和人不一樣,是嗎?”“是呀,你怎么會想到這個問題的?”“人不曬太陽會缺鈣,我媽媽告訴我的,小魚曬太陽它就會死的。”說完,孩子難過地低下了頭。原來如此,孩子是因為想讓金魚補充鈣而想到了這個做法。

有人說:教育在于才能的培養(yǎng),而非壓抑本能。正是為了了解,孩子才有了這樣的行為,這樣一個看似殘忍的實驗,至少讓這位孩子了解了魚和人是不一樣的。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實踐,幼兒的主動實踐則更可貴,只是幼兒的實踐常常不為成人所理解。其實,我們小時侯又何嘗沒有這樣的行為,我們也曾讓小雞學游泳,讓小鴨學爬樹。善待孩子的每一次行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獲得知識的手段,才能讓孩子主動發(fā)展,獲得經驗?;蛟S真是這些幼稚的故事,才讓他們一天天的在長大。

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俯視著孩子嗎?也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幼兒。曾有一位媽媽常帶孩子去逛商場,可孩子每次吵著要回家,媽媽有些不明白,這么多琳瑯滿目的商品,孩子應該覺的好玩呀,可當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帶時,她才豁然發(fā)現,當她以孩子一般的眼光看商場時,眼中看到的只是人來人往的腿或腳。蹲下身子,你才會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會走進孩子的心靈,你才會發(fā)現這里是片多彩的世界,孩子們正以自己的經驗去感受著這片藍天,這片土地。

21世紀的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種人類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當時這位家長能耐心地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的奇思異想,或許他就不會下這個結論。重視與孩子的對話,才能讓我們了解孩子。正是這樣一種對話精神才使教育真正成為人對人的教育,使兒童變的容易理解。對話意味著教師要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心靈的對話,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意味著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思想、觀點相互碰撞,相互激發(fā),教師會從兒童那里看到他們優(yōu)于自己的奇思、怪想和創(chuàng)意;對話使教育變得精彩、有活力,成為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相互學習,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的過程;對話使我們重視兒童,使兒童成為與教師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獨特精神世界的鮮活生命。yjs21.com

讓我們走近孩子,與孩子的心靈對話,去感悟那份童真,去領略那個世界!讓我們伴著兒童共同成長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溫暖孩子的心靈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有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或集體的尊重。我在工作中非常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溫暖他們幼小的心靈。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處處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視培養(yǎng)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所以我班的孩子形成了一種活潑向上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那怎么會形成這樣一種良好的品質的呢?下面我就兩個方面來說:一、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主觀臆斷每個到幼兒園來的孩子,內心都懷著當個“好孩子”的真誠愿望,希望得到老師的愛護和肯定,因此我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是非常慎重的,尤其是對少數缺點比較突出的孩子,更不能憑印象做出判斷。我班的崔俊豪小朋友平時比較散漫,常常跟不上集體的“步伐”,總喜歡溜達溜達,找點事磨蹭磨蹭。一天,小朋友剛排好隊,他又走出來了。我暗想:都提醒過多少遍了,怎么總是不改呀!心里不免有些冒火,但這時我要求自己保持冷靜,先看看他究竟想干什么。只見他輕輕地搬了把椅子請我坐下來,然后又回到隊伍站好。我不禁很內疚,責備自己差點錯怪了他。從這件小事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不能憑主觀輕易判斷孩子的行為。又有一次,我有些感冒、咳嗽,剛到盥洗室吐痰,就聽到活動室里吵了起來,是平時紀律較差的梁修俊引起的。幾個高嗓門的小姑娘說:“就是梁修俊不對,隨便離開座位,還打人。”梁修俊不服氣地說:“誰隨便離開座位了?誰打人了?”我讓孩子們靜下來慢慢說。梁修俊說:“我看見張老師(她)在咳嗽,想去茶桶里倒點茶給她吃,李凡武拉我的手,我一甩手就碰到了未良蕊?!痹瓉硎谴蠡镎`解了他的一片好心。幸虧我沒早下結論,否則會因為我的主觀臆斷或不恰當的處理方法,就可能不經意地扼殺了他關心別人的美好情感。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生硬粗暴無論何時何地,都應堅持正面教育,利用幼兒本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其消極因素。即使對待經常做錯事的孩子,也應該保護他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角落――自尊、自愛之心,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著想,讓他們昂起頭來做人。在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以下幾點是非重要的。防患未然在班級里,經常會表現出某種不良行為,而每出現一次,不良行為就會得到一次強化,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不良習慣。所以,我為孩子創(chuàng)設重復良好行為的情景,把工作做在前面。如蘇冉的伙伴關系比較差。在一次看木偶戲時,他正好與另一個伙伴關系也比較差的小朋友坐得很近。我想他倆在一起容易引起爭執(zhí),應該設法以不傷他們自尊的方法把他們調開。我就利用蘇冉愛畫畫的特點,對他說:“今天叔叔演木偶戲,有很多布景。咱們班也正在排木偶戲,你很會畫畫,我們一起看看布景上有些什么,以后請你給我們班畫布景好嗎?”他高興地在我旁邊坐下來了。這樣既保護了蘇冉的自尊心,又避免了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動之以情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老師千萬不能生硬粗暴地批評孩子,而要通過講道理,引導幼兒認識錯誤,并將已懂得的道理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次自由活動時,曹依巖正在玩小塑料人,李凡武玩踢沙包,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塑料人。他趕緊跑過去把小塑料人扶起來,還主動向曹依巖道歉,可曹依巖還是狠狠地朝李凡武后背捶了一拳。為了幫助曹依巖認識錯誤,我及時組織全班小朋友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曹依巖理由十足地說:“他把我的小塑料人碰倒了。”李凡武是個很能諒解、同情別人的孩子,他馬上承認自己的不小心,并如實地講了事情的經過。當時我也請小朋友評論了這件事誰錯誰對,并說說怎么做才是正確的。我要求小朋友以友好的態(tài)度,針對事實進行評論,不要用“他(她)經常欺負人”“他(她)最討厭”這一類話。孩子們一致認為曹依巖做得不對。曹依巖也認識到了自己剛才沒講道理,及時地向李凡武承認了錯誤,并保證以后再也不打人了。留有余地幼兒園的孩子具有言行不一、行為反復的特點,這主要是因為幼兒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我覺得不能操之過急,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幼兒的缺點或錯誤行為給予適當的諒解和寬容,給幼兒自我改正的余地。王可已經兩天沒在地上打滾了。這天快要吃午飯了,他又想在地上滾爬。我趕緊走過去,用體諒、愛護的語氣,小聲地對他說:“怎么?憋不住了,想在地板上滾一滾了?那好,我?guī)愕揭粋€沒有小朋友的地方去滾,只讓我看見,別讓其他小朋友看見,因為小朋友都知道王可進步了。如果再退步,多不好意思??!”王可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他不好意思地說:“張老師,我不想再滾了。”參加幼教工作已二十多年了,我越來越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了,同時我覺得對幼兒在生活、運動、游戲、學習等方面碰到的一些突發(fā)事件,處理的方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得心應手,也深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歡。

靜待心靈的溝通(不愛說話的孩子)


每一次和孩子的交流,都讓我對所交流的孩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很多時候,孩子在家的表現與在校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在同學面前的表現和在老師面前的表現也是完全不同的。與孩子單獨面對面的交流,讓我看到了孩子課堂上看到了某些東西。

雨在我眼中是一個特膽小文靜的孩子,上管是上課還是下課她總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從不和同學大聲說笑,也從不在教室里跑來跑去。課堂上更是安靜的坐著,仿佛想把自己隔離與整個課堂,如果碰到開火開非要她回答的時候,她的聲音也是那么的輕,那么的小,幾乎讓人聽不見。如果我聲音提高些讓她響亮說話時,她就會無聲的哭泣。孩子的這些表現到底是膽小還是害怕學習呢?我還真說不清。我總希望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活潑開朗的。我打電話希望孩子的家長來校更多的了解孩子時得知孩子跟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在別的省打工,一個月回來一次。聽她媽媽講,在家里孩子面對爸爸媽媽她也是很少說話的,父母問一句答一句,如果你不跟孩子說話,她是一句話也不會說的。我想孩子在家也是這樣的,那在校這樣的表現也算是正常的。后來開家長會,來的是雨的爺爺,我向他了解雨在他面前的表現時,雨爺爺說孩子很懂事,在家經常幫他們做事,而且和爺爺奶奶有講不完的話。除了跟他倆說話外其他人一般都不說話的,而且當她父母回家時孩子話明顯減少了。這點和孩子媽媽講的一樣。真是個奇怪的孩子。

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愿理睬,這什么呢?我想跟父母從小不帶她有很大關系吧。爺爺奶奶照顧她的生活她跟他們有話說,父母難得回來感情淡了也不愛說話了。在校面對我她可能也覺得我不是很熟,也就不愛和說話了。接下去還得跟孩子好好聊聊,希望找到突破口,改變她。

彩虹橋架起了老人與孩子的心靈


情景描述:“你在家?guī)椭先俗鍪虑閱?你做過哪些讓老人特別開心的事呢?”孩子們紛紛舉手,“我?guī)湍棠滩磷雷?!”“我給爺爺敲敲背!”“我去外公家的時候外公最開心!”……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笆茄?,老人們忙碌了一輩子,現在年紀大了,需要我們主動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比如幫爺爺拿報紙拿老花鏡,或是向他們主動問好,親親他們,聽他們說說以前的故事……雖然都是些小事,但老人們肯定會很開心,很滿足的。那我們送身邊的老人一幅畫吧。”于是我示范拿起粉筆在黑板中央畫了一條彩虹,孩子們每說出一個對老人的心愿就添上一條彩虹,彩虹橋架起了老人與孩子的心靈。接著請孩子自己畫上彩虹橋,并在左邊畫上自己,右邊畫上家里的老人,中間連著這條愛心彩虹

,每種顏色都代表一個心愿。

分析:

愛心彩虹用繪畫形式表現了自己與老人的情感聯系,進一步產生了關心、幫助老人的意愿?;顒拥淖詈?,我讓孩子們把這幅充滿溫暖的愛心畫帶回了家,要向老人贈送自己的作品。目的在于進一步體驗愛心交流的快樂。直觀的繪畫表現形式能使幼兒進一步產生關心老人的愿望,幼兒能在贈送禮物的過程中又真切地體驗老人接受禮物時的快樂心情。這種情感交流將產生良好的互動,會促使幼兒學會與老人交流。學會關愛長輩不是一個活動一個主題的事,而要靠家園長期結合及父母的以身作則。所以這個活動建議家長多與幼兒交談,鼓勵幼兒為老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小事中體現關愛與體貼,如幫老人拿報紙、向老人問好、擁抱老人、給老人捶捶背等。家長也可將孩子的想法和愿望記錄下來并制成表格,督促幼兒每天堅持做到。

走進孩子的心靈,展開心靈的翅膀


本網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白哌M孩子的心靈,展開心靈的翅膀”!

老師的愛不僅是情感上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責任感,孩子們更象一個五彩的世界,各自都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特點,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用不同的鑰匙來開啟心靈之鎖,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愛來滋潤孩子的心田。

肖秋涵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平時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是一個人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我一直想打開她那扇心靈之門,走進她的世界。

有一天孩子們在畫畫,郭篤娜跑過來說:“老師,肖秋涵哭了,沒有人碰她,不知道她為什么哭。

”我趕緊走過去說:“你怎么了?為什么哭了?”秋涵趴在桌子上一直哭,什么也不說。

我一看原來是褲子濕了,我對她說:“老師知道了,不要哭好嗎?”她看著我,眼睛充滿了淚水點了點頭。

我把他帶到休息室,幫她換上了干凈的褲子。

我問她:“肖秋涵,是不是剛才玩積木時忘了去廁所呀?”

“是的,剛才我在插建小房子,忘記去廁所了。

”肖秋涵紅著臉對我說。

“以后可不要忘了,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老師會幫你保密的。

”“我以后不會忘了。

”肖秋涵笑著說。

我接著對她說:“秋涵,以后有什么事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我們做朋友好嗎?”肖秋涵看了看我,眼里充滿了信任:“好的,老師像我媽媽一樣,也是我的好朋友。

”我牽著肖秋涵的手說:“秋涵,我們一起去畫畫吧。

”肖秋涵開心地答應了。

從那時起,我每天引導她和小朋友們相處,讓他打開心靈那扇門,迎接快樂的每一天。

慢慢地孩子們也走進了她的小世界,秋涵也變得活潑起來;每天聽著她那稚嫩的童語,看著她那可愛的身影,我從心里為她感到高興。

通過一點小事,就會讓孩子對我們有了信任,有了安全感,只要我們付出一點愛,孩子就會用他全部愛來回應;只要我們種下愛的種子,用愛來澆灌,就會在孩子們心中快速成長;只要我們用心去愛,孩子們也會用愛來回報我們,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開啟孩子的心鎖,展開心靈的翅膀。

關于“走進孩子的心靈,展開心靈的翅膀”的精彩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內容!

父母對孩子的真心與假意


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扮演言行一致的角色,但事實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卻常因為孩子的態(tài)度、事件的發(fā)展與時機的不同,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前后不一的看法。

七歲的小男孩不停地敲打著玩具鼓,母親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覺得小孩的天性就是如此,同時也樂得孩子可以暫時不黏自己;但父親卻被吵得無法專心看報,他對孩子的母親說:“你可不可以想辦法叫兒子停止制造噪音?”但如果母親照著父親的話做,就違背了她對兒子真正的感受。

天下沒有“無條件接受”的父母,無論他們所定的規(guī)則有多么寬松,都無法永遠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有些父母為了扮演完美、明理與包容的父母角色,表面上裝出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內心卻不這么認為,以致他們的某些接受態(tài)度變成了假意接受。

口頭上嬌寵孩子的父母,總想以“愛的教育”方式來教導孩子,看見孩子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時,他們不會要求孩子停止,因為他們害怕一旦要求就會不符合自己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父母會表現出“假意接受”,表面上假裝接受孩子不當的行為,內心卻因為自己真實的期待無法得到滿足而感到氣憤、沮喪。

別以為孩子真的無法察覺父母的“假意接受”。每天生活在一起,就算沒有言語,孩子也能敏感地從父母的肢體語言中感受到父母的真心或假意。從生活經驗的累積中,孩子會發(fā)現,當父母對自己的某些行為輕輕皺一下眉頭,或發(fā)出不耐煩的嘖嘖聲時,就表示父母不喜歡這些行為,天長日久,孩子會以為父母不喜歡他、不接受他。

父母的真心與假意的矛盾態(tài)度,常會令孩子感到進退兩難、不知所措,心理也因此受到傷害。假意接受不但會影響親子關系,也會使孩子質疑父母的誠信,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同時也促使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口是心非的性格。因此,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切記,若無法接受孩子的某些行為時,絕對不要假意接受。

用愛心解讀孩子的心靈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是一句多美的話語。我們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我們愛孩子要從關注每顆純摯的心靈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孩子們也只有沐浴著老師的愛的陽光和雨露,才能更……

-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是一句多美的話語。我們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我們愛孩子要從關注每顆純摯的心靈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孩子們也只有沐浴著老師的愛的陽光和雨露,才能更好地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煥發(fā)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記得有一次我組織我們托班的繪畫活動,我請小朋友畫出各種顏色的小花,我示范講解小花的畫法以后,就鼓勵孩子自己作畫。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下,都發(fā)揮想象,大膽地在畫紙上表現著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我滿意地巡視指導著,當我走到哲哲那兒時,發(fā)現他三下兩下地已把畫畫好了。哲哲每次畫畫都很快,一張白紙在他手里,幾分鐘他就畫滿了,但每次地畫都“慘不忍睹”,實在讓老師頭疼??山裉飚嫷眠€不錯,幾朵紅顏色的小花,讓人還看得懂?!罢苷?,今天畫的真棒!如果能多添點其它顏色的花就更好了,再去畫畫,好嗎?”我邊鼓勵他邊想,“等會要把他得畫展示出來,鼓勵鼓勵他?!薄昂玫?”哲哲愉快地答應了。一會兒,他又把畫遞到了我地面前。一看,我差點氣昏了,“哲哲,為什么你把畫上點滿了點?”沒等他回答,我又生氣地批評到“你為什么每次都這樣,沒有一次的畫的畫讓人看的懂,你怎么就不能畫一次象樣的畫……”在我的批評聲中,哲哲拿著畫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理解和保護幼兒的獨特表現方式,保存幼兒富有童趣的藝術作品”是新《綱要》的精神之一。我們平時認為一幅干干凈凈,能看出什么的才是一幅好的作品。哲哲的畫本來還是可以的,我也想讓他再畫好一些,在后面的評價中鼓勵一下他,希望他以后不在亂涂亂畫??僧斔弥爱嫕M點點”,變得面目全非的畫,滿心期待老師表揚,由于當時我看到亂七八糟的畫很生氣,我以自己的眼光否決了他的作品,在我嚴厲的批評中,哲哲只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如果這時,我能耐心地聆聽一下他的童“畫”,那一定會聽到和《花兒像滿天星星》一樣精彩的創(chuàng)作故事。哲哲是個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能力和神奇美妙的想象力的孩子,而缺少表現自己藝術想象的技能技巧。我們老師要理解、保護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好好呵護著他五彩的童心,同時交給他一定的表現技能,在創(chuàng)作中,為他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那哲哲的作品一定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孩子的心晶瑩透亮,無時不折射出霓虹般的幻彩。捧著這水晶一般的心,我會時時提醒自己要精心地努力,以維護它那非凡的美麗,并且讓它不斷地滋長豐盈。我愿以自己的雙手幫助每一顆童心,讓它們時時向人們呈現出它滿月般的清純和亮麗。

和孩子心靈交流


每次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時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占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牽手當小班長,以“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愿,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說:“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握一下他們的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說一“你的小手真干凈”?;蛘哒f:“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說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說:“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薄拔野职值氖直饶愕拇蟆?”隨后臉上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說:“站隊吧!”話聲剛落,孩子們個個忙著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對,沒有搶排頭的了。先搶一陣,再站隊的現象徹底地消失了?!耙粋€好的教育家,應該是半個心理學家?!贝藭r,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認識。孩子們搶排頭,主要是想站在老師身邊和老師親近,引起老師的注意,通過皮膚接觸,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關愛。老師主動給孩子們一些撫慰性言語和動作,是迅速縮短教師與孩子們的距離,親近孩子們,滿足他們愿望的好方法。

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本網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白哌M每個孩子的心靈”!

今天,我和往常一樣懷著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準備開始著一天的工作。

看見蔣涵鈺一臉苦惱地坐在角落,我忙問:“涵鈺,你為什么不高興啊?”她不理睬我。

我拉拉她的小手對她說:“告訴老師,或許我可以幫助你,你不告訴老師,那你會一直不開心下去的。

”可她還是無動于衷。

后來我向另一位老師了解到蔣涵鈺是因為玩桌面游戲時沒有找到積木里的輪子才不開心的,其實她因這種情況而不開心也不是一次了。

還記得有次晨間活動:玩沙包。

就因為奶奶給她縫的沙包破了而不開心許久,不管老師怎么勸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進行游戲。

孩子往往會認準一樣東西或意見事情而不愿妥協,這也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思維具有固定性等特點決定的,但有時對她的過于執(zhí)著而感到束手無策。

她就像一只小烏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學習用“縮頭”的方式來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這樣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為擔心的地方,因為我明白這樣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太重要了。

”是的,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

我一直在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親和力嗎?也不會啊,其他孩子和我還是比較親熱的。

也許是我仍缺乏關注孩子個體發(fā)展、態(tài)度、情感上的發(fā)展需要。

也許是我在引導其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產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輸,卻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認同。

看來要建立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路漫漫其修遠,需要時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師。

不知道本文“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

相關推薦

  • 讓教育與心靈對話 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教”與“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教學活動中采取“游戲化”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游戲與教學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游戲活動能解決教育中的哪些問題...
    2020-12-19 閱讀全文
  • 如何應對孩子的泛靈心理 導讀: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經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
    2021-09-25 閱讀全文
  • 別忽視對孩子的心靈關愛 “傷心是種說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卻不能戒除孩子的網癮?!边@是一位醫(yī)生在網上的留言。從一些統計資料看,患網癮青少年的父母多為醫(yī)生、教師、法官、公司經理等高...
    2022-01-01 閱讀全文
  • 專家與您對話孩子的世界 自斯賓塞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知識實用性的基本命題,在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也興起了實用主義討論風潮。而在一個工業(yè)化迅速擴展,甚至進入后工業(yè)化社會的時代,實用性和功利化似乎成了生活世界一個不成文的...
    2022-02-11 閱讀全文
  • 溫暖孩子的心靈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有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或集體的尊重。我在工作中非常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溫暖他們幼小的心靈。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處處注...
    2020-09-19 閱讀全文

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教”與“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教學活動中采取“游戲化”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游戲與教學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游戲活動能解決教育中的哪些問題...

2020-12-19 閱讀全文

導讀: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經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

2021-09-25 閱讀全文

“傷心是種說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卻不能戒除孩子的網癮?!边@是一位醫(yī)生在網上的留言。從一些統計資料看,患網癮青少年的父母多為醫(yī)生、教師、法官、公司經理等高...

2022-01-01 閱讀全文

自斯賓塞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知識實用性的基本命題,在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也興起了實用主義討論風潮。而在一個工業(yè)化迅速擴展,甚至進入后工業(yè)化社會的時代,實用性和功利化似乎成了生活世界一個不成文的...

2022-02-11 閱讀全文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有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或集體的尊重。我在工作中非常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溫暖他們幼小的心靈。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處處注...

2020-09-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