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復(fù)叨嘮自我訴求 家長要替孩子減壓
發(fā)布時間:2021-02-05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案例
微信公號粉絲提問:女孩7歲,一年級,對自己某些訴求得不到答應(yīng)時,一直翻來覆去地說自己的訴求,有時抓住人的手或衣服,有時要叨叨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比如學校要組織畫畫比賽,老師對孩子講,參加比賽要選拔畫得好的參加,如果你不努力就參加不了,孩子有時就會反復(fù)說:“我要參加,我要參加……”像這樣的孩子,這種行為原因是什么?作為老師和家長,該如何做,才能幫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求賜教,謝謝!
專家觀點
北京市東城區(qū)西總布小學校長李靜華:由于沒有跟孩子有過直接接觸,對她情況的了解僅限于有限的信息,很不全面,因此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孩子的實際,故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對于孩子在“自己的訴求不能滿足時就反復(fù)地說,有時可能出現(xiàn)抓住別人的手或衣服,嘮叨個不?!边@種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淺析及對策:
其一,孩子在以往的生活實踐中有過自己的訴求不滿足時,通過“反復(fù)說”“抓住別人的手”“嘮叨不?!倍@得成功的經(jīng)歷,在她看來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達到目的。對這種行為進行矯正可以采用“講清道理,規(guī)范行為”的方法解決。讓她知道訴求能不能得到滿足關(guān)鍵在于它的合理性,與“反復(fù)說、哭鬧……無關(guān)”;告訴她表達訴求取得應(yīng)允的正確方法,對她平時在這方面的正確行為要及時進行表揚,建立正確的行為導向。在出現(xiàn)“反復(fù)說”的情況時,可以采用“冷卻”的策略,以平時孩子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減輕其對現(xiàn)有訴求的關(guān)注度,不急于“規(guī)勸”。
其二,由于孩子對提出的“訴求”有很強的期待,達不到時就產(chǎn)生了焦慮,需要釋放。對這種易產(chǎn)生焦慮,又不會用正確方式減壓的孩子,首先家長和教師都應(yīng)注意與孩子交流談話的方式。還以參加畫畫比賽的話題為例,可以告訴她“有一個畫畫比賽,要選畫得好的參加。你平時畫得很好,這次咱們還要努力,畫得更好,爭取自己的作品能入選參賽”。談話中給她的信息是“有畫畫比賽,要努力,一定能參加”。我想這樣如果她還要叨叨的話,可能是“我要努力!我要參加!”其次在她出現(xiàn)了“反復(fù)說”的時候,應(yīng)該盡快轉(zhuǎn)移她的注意力,不要讓她總是說著一個話題,可以“打岔”說些別的,也可以給她一些平時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一些食物,喜歡看的圖書等,有條件的可以給她放點舒緩的音樂聽聽。在日積月累中教給孩子一些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
其三,要觀察孩子其他行為,進行綜合分析。個人認為家長和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或?qū)W生的問題,及早采取應(yīng)對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毛病”,還是心理或精神問題,都要從孩子本身的情況,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教育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綜合考量,進行客觀的分析,訓練、干預(yù)、矯治都要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操之過急;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點滴進步和改變都要給予鼓勵;還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會看到孩子的變化。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嘮叨也會傷孩子
經(jīng)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一件事講好幾遍也聽不進去;講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煩。其實,愛嘮叨的父母應(yīng)該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為了達到設(shè)定的目標,會不時的在孩子耳邊叮囑、提醒。但這種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使孩子產(chǎn)生厭煩情緒,還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父母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只講缺點,不提進步。其實,絕大多數(shù)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只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和毅力。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shù)落孩子的缺點,反反復(fù)復(fù)地教訓孩子,他們會將此視為不信任,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嘮叨的環(huán)境里,長大后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所以,嘮叨不但不能達到目的,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那么父母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呢?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導。指導不同于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復(fù)的單調(diào)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fā)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wěn)定、心情舒暢。聰明的父母從不去規(guī)定孩子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什么,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其次,學會尊重孩子也很關(guān)鍵。自尊心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傷害,他們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和對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須時刻注意保護并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要寬容,要給孩子說話和申辯的機會。即使是批評,話也不宜多。嘮叨,其實是不懂交流的表現(xiàn)。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時要充滿愛心和親切感,態(tài)度和藹。時間最好選在吃飯時和睡覺前,因為這是孩子情緒最為平穩(wěn)的時候。最后要提醒父母,對孩子講話也要經(jīng)過大腦過濾,要講在點子上,不要信口開河。說出去的話、下
達的命令要算數(shù),不能出爾反爾。
幫孩子減壓從家長自己做起
據(jù)報載,只因給孩子提前占好的座位被搶,兩位年輕媽媽在北京市少年宮食堂內(nèi)大打出手。撕扯中,座位被搶的家長手部受傷,前來勸架的一位孩子奶奶也被意外抓傷。專家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多數(shù)父母讓孩子“報班”都是因為焦慮。目前,孩子的學習壓力普遍較大,而父母要想幫孩子減壓,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首先,身教勝于言傳。我們相信,兩位媽媽都是出于對孩子的愛護,才會引發(fā)這種沖突,但面對突發(fā)情況,父母更要冷靜面對。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兩位媽媽的表現(xiàn)實在不值得孩子效仿。相比之下,搶座媽媽的小女兒非但沒被嚇哭,反而特別懂事,看到媽媽為了自己和別人打架,她用小手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阿姨手都流血了,咱們給她擦擦吧!”我們真該多向孩子學習,學習寬容和理解……想想自己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相信兩位媽媽都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學會與人相處,這比上一次輔導班重要得多。
其次,父母不要因補償心理而給孩子報班。不少父母工作繁忙,沒辦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因此就給孩子報輔導班,求個心安。這種做法其實并不可取。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班代替不了父母。尤其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最為重要。所以,做父母的要盡量多抽出時間陪孩子,無論是一起學習,還是游戲,都是親子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
最后,不要把孩子綁上學習的“戰(zhàn)車”。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快樂和健康更重要。在升學壓力面前,有的父母從小學甚至幼兒園起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皧W數(shù)”班也是屢禁不止。我們理解父母的苦衷,也相信他們的做法具有某種合理性,但還是想提醒一句,報班的時候請考慮孩子是否感興趣。如果孩子對輔導班產(chǎn)生厭煩、逆反心理,反而有可能影響正常學習,那就得不償失了。比如,大家都報“奧數(shù)”,最終能脫穎而出、獲得學校青睞的有多少呢?更不用說其中有幾個孩子長大會去學數(shù)學專業(yè)了。與其讓孩子白白去當“分母”,不如在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方面加以培養(yǎng)。在這里父母要勇敢一點兒,不盲目從眾,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總之,教育不是一種產(chǎn)業(yè),孩子更不是一種標準化產(chǎn)品。孩子的壓力,很大一部分源于父母。因此,父母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樂觀向上,和孩子一起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陪孩子長大,不要替孩子長大
現(xiàn)在家庭條件優(yōu)越了,很多孩子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生活在蜜罐里,沐浴在愛的陽光下,是家里的小公主,父母的小天使,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男母螌氊?,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委屈,事無巨細,勿需孩子動手,全部包辦代替,以為如此就是給孩子鋪就了一條通往幸福和甜蜜的康莊大道。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作為家長,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孩子長大,而要陪孩子長大,遇到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去思索,去嘗試,去體驗……在嘗試中鍛煉孩子獨立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體驗中感覺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當然,父母不能“置身事外”,要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引導,做智慧的父母。
1、告訴孩子:“你能行!”
生活中,多給孩子展示鍛煉自我的機會。孩子一次做不好,可再做兩次,三次,四次,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做好!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第一次做不好,就放棄讓孩子去嘗試的機會,父母可包辦孩子一次,兩次,甚至更多次,但你不能包辦孩子的一生,日久天長,就容易會讓孩子養(yǎng)成惰性心理。
2、鍛煉孩子的耐挫能力
欣賞、鼓勵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可過度的贊賞會讓孩子“飄飄然”,一旦遇挫,孩子沒有思想準備和心理承受力。沒有批評,表揚就顯得很無力,所以,在以激勵表揚為主的同時,孩子做錯事情,要讓孩子勇于自己去承擔后果,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責任感。父母沒有原則地包庇袒護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的意識,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挫折是鍛煉。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送給孩子的話: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幫著做,大家的事?lián)屩觥?/p>
送給家長的話:驕生不能慣養(yǎng),自做必須自受,獨立必須自主。
教育孩子,最忌諱嘮叨
很多爸媽在教育孩子時都會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反復(fù)嘮叨。家長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過猶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領(lǐng)情。過多的嘮叨,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厭煩情緒,甚至出現(xiàn)逆反心理,喜歡和父母對著干。
曾有教育機構(gòu)對學生進行過調(diào)查,主題是“說說你對父母有哪些不滿”。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對父母最大的不滿就是“太嘮叨”。由此可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非常忌諱嘮叨這種行為。
“路上小心!放學了就趕緊回家!別在路上亂吃東西,要不然就會生病的!”正上小學六年級的詩詩已經(jīng)走出家門口了,媽媽的叮囑仍然還在耳邊響起。
詩詩皺了皺眉頭,回頭說道:“媽媽,你別再啰嗦了,我已經(jīng)知道了!”
下午放學后,詩詩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媽媽走過來說:“詩詩,今天上課怎么樣?老師講課都聽懂了嗎?要不要周末給你請個家教?”
詩詩聽著媽媽的嘮叨,無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媽媽,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這么嘮叨!聽得我都煩死了!”
媽媽愣了下,有些生氣地說:“你怎么能這樣和媽媽說話?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知好歹呢?”
詩詩捂住了耳朵,喊道:“這種為我好,我可不想要,請你不要再嘮叨了!”
詩詩媽媽的這種舉動,在中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嘮叨在中國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順暢溝通的最大障礙。
爸媽們總是不斷地嘮叨,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這樣的行為孩子并不領(lǐng)情,而且還會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們會覺得父母總是嘮叨是因為對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復(fù)嘮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會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因此,爸媽在和孩子交流時,還是少些嘮叨為妙。否則,你將“收獲”一個拒絕交流、喜歡和父母對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嘮叨,爸媽可以這樣做:
1.叮囑點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經(jīng)一樣嘮叨的人。所以,爸媽在叮囑孩子某件事情時,應(yīng)該做到點到即止,不要反復(fù)說教,沒完沒了。其實,很多時候,爸媽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會明白了,講得太多了,反而會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2.別太信口開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嘮叨,很多時候是因為說話不考慮目的,只是為了“說”而說。例如,爸媽規(guī)定孩子做好作業(yè)再開飯,但是自己把話說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餓,于是就會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要不要寫完再吃?”這類自相矛盾的話。這些語言,會讓孩子感覺這是父母“無聊”的表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反感心理。
3.改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
很多爸媽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會表現(xiàn)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為父母的權(quán)威性,要求孩子應(yīng)該這樣做,不應(yīng)該那樣做。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的話語都是無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時候同一件事要反復(fù)說上很多遍,明顯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那么爸媽就應(yīng)該改變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方式,把“嘮叨”變成互動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間,你們不妨一同動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點江山”。只有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聽進去你的話,你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