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是你的養(yǎng)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內向

發(fā)布時間:2021-02-05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什么是幼兒園的游戲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安靜沉默,不善交談,缺少玩伴,只喜歡一個人玩。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內向不合群,那么各位爸爸媽媽們應該怎么辦呢?

什么是內向?內向屬于心理學上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于內者為內向。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于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內向

那么孩子的內向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除了天生內向,后天的經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位內向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閑事,做好分內的事?!奔议L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余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學校及家里。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兒童,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內向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案例

有位孩子的母親帶著兒子,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很是著急。她的兒子現(xiàn)在快上初中了,從小就不怎么活潑,當時以為沒什么,長大了就好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沒有絲毫改變,卻有越來越嚴重的態(tài)勢。在學校里,老師反映他比較膽小內向,上課從不發(fā)言,和別的同學很少在一起,獨來獨往。家長和老師們幾次談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辦法。通過和這個孩子的交談,了解一下情況。原來,這個孩子從小因父母離異,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內心深處有種自卑感,對現(xiàn)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時和母親又很少交流,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了孤僻性格。問到為什么不和其他同學說話時,他回答,“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靜,不想和外界接觸?!奔议L很擔心這樣下去,以后走向社會怎么辦?

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在孩童時代缺乏社交技巧的教育和引導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更多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玩伴,內心還是會著急的吧?那么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是個安靜內向的小孩時,你可以做些什么引導孩子逐漸變得開朗外向呢?

1制造與別人互動的情境與機會

要改善孩子的害羞內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尤其原來個性就內向的孩子,更不容易改變。家長能做的事,就是制造各種機會與情境,讓孩子必須和其他人互動,例如:客人來訪時送餅干給孩子,可以請孩子先向客人道謝,并當面拆開包裝,再學習分餅干給大家吃,自然與客人互動。

2周圍的人要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回饋

家長對于孩子曾經表現(xiàn)害羞與內向行為的事例,最好不要時常掛在嘴上,也不要在家人或友人們面前數(shù)落或嘲笑孩子,因為這種態(tài)度不但對改善孩子個性沒有幫助,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害羞與內向。家長最好能在孩子表現(xiàn)較不害羞時,馬上給予鼓勵贊美,例如:友人來訪送禮,當孩子會道謝,會分餅干給大家吃時,就應該即時贊美孩子,肯定他的行為,這樣下次他一定會更愿意在友人面前分享食物,甚至開口說話。

3運用故事教導正確的合群觀念

家長可以運用故事、將合群、有禮貌,或和別人和睦相處的故事,用圖畫書、DVD、CD等不同的方式,朗誦或放映給孩子欣賞,當孩子聆聽故事或觀賞故事畫面時,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影響,知道和別人相處的禮節(jié);如果故事能打動孩子,一定可以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以不要只用口頭說教的方式,那是比較不具效果的方式。

4教導正確合宜的社會技巧并練習運用

許多孩子害羞內向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并不是天生就害羞內向;所以如果能先教孩子社會技巧,并在幼兒園或家中演練,那么孩子會比較有自信,也就會改善內向的行為。所謂“社會技巧”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的技巧,例如:何時打招呼、何時說謝謝、對不起等。

5慎選幼兒教育機構并與老師保持聯(lián)絡

孩子上學前要慎選幼教機構,一般立案的幼兒園或托兒所,通常會聘用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幼教老師,他們會用更專業(yè)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當家長比較忙碌,或者感受到孩子并不很聽話,也可以拜托幼兒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幫忙,他們可以更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并給予正確的教導。家長再多方配合,相信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會慢慢改變害羞與內向的行為。

總之,孩子的社會行為需要后天的教養(yǎng)來引導,害羞與內向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希望家長能以平常心,制造良好社會人際互動的機會,并教導孩子社會技巧與實地演練,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贊美孩子良好的表現(xiàn),相信孩子良好的表現(xiàn),相信在家長正確的引導下,孩子一定可以慢慢的增加自信,不再過分害羞或內向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6個方法教你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1.不要以為孩子 “故意找事”

“天空是藍色的!”

“魚是在水里的!”

“看什么螞蟻,快去上學!”

如果你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那么很遺憾,你可能就是在阻礙孩子的好奇心、激情和想象力。

長大成人的我們,腦袋已經被各種條條框框限制而不自知,更可怕的是,還失去理解孩子的耐心。孩子表現(xiàn)出閃光點的時候,在我們眼里卻是不懂規(guī)矩,不聽話,甚至是故意搗蛋。

下面這部8分鐘的短片,就在不斷警醒父母,不要“害”了孩子。這是一個關于父親試圖教兒子走“正確道路”,而最終他卻被孩子點亮,明白孩子成長找那個最重要的是什么。

2.當心,這樣的才藝班有毒!

前面也說了才藝是技能,并不等于創(chuàng)造力。

一些父母讓孩子去上很多的才藝班,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些老師會給孩子一些技巧或方法,這些技巧或方法卻會限制創(chuàng)造力。

有的家長還會因為孩子畫的不圓、不方、不正而懊惱,這實際是沒有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fā),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興趣的培養(yǎng)。

兒童畫畫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在i2國際私塾,外教們從來不會單純教給孩子們繪畫技巧,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更重要。

(i2小學員畫作:“半魚半人半蝴蝶半鰻魚”)

以為嗎,孩子們畫畫是從來不懷疑自己技巧的,他們沒有不能畫、不敢畫的東西。再復雜的人物景象,只要經過了他們的頭腦,就會變的簡練起來;再簡單的食物只要經過他們的手畫出來,就會變的豐富起來,這就是兒童畫。

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什么音樂體系,繪畫門派等條條框框,他們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在創(chuàng)造。

3.不要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

爸爸媽媽已經習慣了有問題百度一下的方式,但這樣的做法不能運用到培養(yǎng)孩子上。

當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你要這樣鼓勵他:“你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這樣做,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不要給孩子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這會讓孩子不再繼續(xù)思考。也不要在聽到孩子幼稚的答案時,就反對、糾正……很多情況下,站在孩子的視角,每一個問題都有很多有趣好玩的解答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胡思亂想”的過程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重要。

4.做玩具的過程才是“玩”

童年少不了玩具,但我們家長習慣了買買買,買很多現(xiàn)成的玩具。買東西最便捷、最高效,但有得有失,這也是最沒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你不能期望批量生產的玩具能培養(yǎng)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肖邦”“梵高”……

并不是反對買玩具,而是可以多讓孩子自己動手。還記得80后小時候的各種手工玩具嗎?它們是童年不可抹別的印記,手工制作帶來的樂趣和能力的發(fā)展,超乎想象。

5.學著自己做“編劇”

講故事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幾個問題,讓他自己發(fā)揮想象力,講出新花樣。

拿小紅帽的故事來舉例

你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問他:

如果你是小紅帽

你會帶什么禮物去給外婆,為什么?

如果你是外婆

平時應該做些什么來防備野生動物闖進來?

如果你是大灰狼

能不能找到其他食物來吃呢?

故事雖然有既定的發(fā)展情節(jié),但你完全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如果換一種方式”……發(fā)展孩子廣泛而多元的思維能力,同樣的開始,不一樣的結局。

6.世界那么大,帶Ta去看看

i2國際私塾的很多爸爸媽媽,在假期的時候很樂于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歐美的高校,爬爬巍峨的高山……到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中旅行,父母和孩子面對的都是未知的新鮮事物,讓孩子把自己當成是一個探險家,在你的陪同下,探索這個世界。

旅行的價值在于暫時脫離熟悉的環(huán)境,去體驗新事物,每當孩子感受到不一樣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去到草原,為什么要住蒙古包,而不是建造房子;為什么在沙漠里要騎駱駝,而不是騎馬…… 你可以給他很多很多的提問,刺激他思考,但是不要直接給答案。

放下“父母”的身份包袱

爸爸媽媽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沒辦法改變,只要好好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行了,自己沒所謂。其實并不是,孩子不僅會模范你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他也會潛移默化的被你的思維方式所影響。

所以,爸爸媽媽不妨也陪同孩子一起,重新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怎么做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放下你作為父母的角色,把自己當成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時,一起想想還有什么新的角度看待世界,不要用已知的答案的和方法“糾正”孩子。

在畫畫、游戲過程中,在生活的方方見面,多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說不定,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創(chuàng)意種子,就悄悄埋下了。

別再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你更應感激孩子內向


你會覺得孩子內向不好嗎?你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嗎?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老實告訴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錯的。

小沐媽媽是我見過的最外向的媽媽,但她有個內向的兒子小沐,每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覺得小沐這孩子內向、安靜、禮貌。別的小朋友在嘰嘰喳喳地一起玩耍,唯獨他喜歡坐在一旁看漫畫書、擺弄著手中的小玩具。小沐媽媽很著急孩子的性格,認為孩子不合群,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交往。所以每當周末、節(jié)假日,小沐媽媽就會帶著小沐拜訪朋友,讓小沐跟其他小朋友爬山、做游戲,甚至逼著小沐在眾人面前表演、唱歌。

但小沐的舉動把媽媽氣瘋了,小沐要么干脆不開口,要么站著不動,甚至經常躲在廁所不出來。折騰了一番后,小沐不僅沒有變得外向,還變得自卑了。因為所有大人都希望他變外向,但他每次故意想讓自己活潑一點就會很別扭。以至于每當別人說他內向時都會低下頭,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不能變得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活潑。

經常有爸媽說,他們家的孩子內向,詢問該如何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從字里行間看得出,他們的價值觀認為內向是不好的,其實是社會對內向人格特點的偏見。

內向是天生的氣質

上帝在把天使送往人間的時候,他把孩子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外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歡樂;一種是內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恬靜。也就是說,內向是一種“從娘胎里帶來的”人格氣質,并且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本性。當然不排除嚴重精神挫折后的自我封閉,這種內向一般在孩子中少見。

哈佛大學神經科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xiàn)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也發(fā)現(xiàn),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和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存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內向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皮質的蘇醒水平更加高,即內向的孩子對外界刺激會做出更加敏感的反應,他們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就能讓大腦處于高度運作。

強扭內向的孩子變外向的后果

內向是一種人格特征,無所謂好壞,我們在日常中也常見不少內向型的人,但他們的性格很好。內向型的孩子天生會獨處、懂得遵守規(guī)則、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愛傾聽、值得依賴、有豐富的內心生活、耐心、細心、認真負責……但如果父母逆孩子的內向性,通過逼迫孩子到處交際活動企圖扭轉孩子的人格,不僅會導致他們緊張不安,還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嚴重的會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礙,比如社交恐懼癥、焦慮癥,甚至因此導致這個世界少了許多天才。

內向孩子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

美國科羅拉多英才中心的琳達·西爾弗曼經過30年對社會英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無獨有偶,韓國學者對專門培養(yǎng)科學精英的首爾科學高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學校的學生對比研究后,得出的也是同樣的結論。

這些內向型的英才,在大千世界中不乏他們的身影:拿破侖、愛因斯坦、凡高、畢加索、卓別林、托爾斯泰、塞特、黑格爾、希特勒、甘地、達爾文、奧黛麗赫本、巴菲特、邁克爾戴爾、比爾蓋茨、杰奎琳肯尼迪、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周星馳、梁朝偉、周杰倫……你還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好嗎?內向的孩子,其實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

內向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閉,也不等同于孤僻

內向的孩子可以面帶微笑地看著別的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忽略周圍的喧鬧。正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相比起通過跟人打交道獲取能量的外向型的孩子,內向的孩子需要獨處來恢復能量,因為人多的時候,內向的孩子消耗的能量會更多,他們更容易在熱鬧的環(huán)境里感到疲憊,所以他們可能會在別人玩耍時,在自己的內心里靜靜地吸收能量。

珍視你家內向的孩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內向,請再也不要強迫他們變得外向了。請珍視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給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內向,因為內向不僅是一筆財富,更是他們與眾不同的特質,是值得尊重與理解的品質。內向不僅是他們挖掘內心潛能的優(yōu)勢,更是他們排除干擾的最好屏障。內向也可以跟人交往、也可以有自己的社交和圈子,有自己的知己朋友,有自己的舞臺和天地。他們可以踏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追逐生命中的無數(shù)燦爛,也可以有他們自己的小空間,只要時間的沉積,便能綻放自己。

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45個方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創(chuàng)造力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熱切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很多父母都很茫然,因為創(chuàng)造力這個詞看起來有點虛,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詮釋清楚,西奧多·萊維特曾經說過:“創(chuàng)造力就是想出新鮮事物。創(chuàng)新就是制造新鮮事物?!逼鋵?,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擁有純真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對萬事萬物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善于從全新角度去看待事物,而父母,只需要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的空間和環(huán)境,運用適當?shù)姆椒ê鸵龑?,就能激發(fā)小小創(chuàng)造家的各種奇思妙想。

看看下面的做法,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事情在平時都陪孩子實踐過,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都有益于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創(chuàng)造力并非高高在上,它其實就是由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累積而成,家里家外,處處都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這45條具體而又容易的方法,你都和孩子做了哪些呢?

1 隨 身 攜 帶 一 個 繪 畫 本

無聊時,本子可以隨時承載小朋友的各種奇思妙想。

2 為 孩 子 們 舉 辦 一 個 舞 會

在音樂聲中舞動身體,快樂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最好的調味料。

3 在 石 頭 上 畫 畫

石頭彩繪,最好使用丙烯顏料,便于著色

可以組合的石頭造型

4 抓 昆 蟲

對于種類繁多的昆蟲家族,孩子們總是充滿了各種好奇。

5 去 自 然 中 行 走

大自然中處處都是寶,樹葉,果實,樹枝,沙石......

等著孩子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

6 收 集 樹 枝 和 落 葉,用 它 們 做 點 什 么

將樹葉放于紙下,用彩鉛或蠟筆摹出紋理

做個樹葉燈罩,很唯美哦

把樹葉想像成一個小精靈,賦予它性格

7 建 造 一 個 城 堡

用家里廢棄的衛(wèi)生紙筒,做個壯觀的城堡,

能把想法通過動手的過程得以實現(xiàn),實在太有成就感。

8 自 制 家 用 粘 土 或 彩 泥

原料:面粉1杯, 溫水1杯, 2匙鹽, 2匙塔塔粉(在烘焙商店中買),2匙植物油,食用色素

如何自制?

1.將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放在平底鍋內。

2.將原料攪拌,一直到攪勻。

3.用中火煮,不斷攪拌直到濃稠成一個面團,最后變稠變硬。

4.將面團放在案板上冷卻。

5.約20-30分鐘后,揉動面團,再加入面粉,讓它不再粘手。

6.用面粉自制的彩泥成功了,可以自制不同顏色的彩泥哦。

小提示:這些自制彩泥可以分顏色貯存在小容器里,放入冰箱,想玩的時候就拿出來,這些彩泥至少能在冰箱里存放好幾個星期(如果每天都玩的話),如果拿出來有一點硬,可以放在蒸鍋上稍微加熱,如果手感粘,也可以再加入面粉。

9 經 常 去 圖 書 館 閱 讀

10 編 一 個 故 事 ,并 且 畫 下 來 做 本 小 書 !

孩子腦袋里的情景故事太多了,鼓勵他們大膽畫下來吧!

11 過 不 插 電 生 活,遠 離 電 視,不 玩 手 機 或 電 腦

12 培 養(yǎng) 記 日 記 的 習 慣

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幫他們來記錄。

13 多 問 問 題

14 學 習 一 門 新 樂 器

15 利 用 紙 盒 做 個 東 西

16 試 著 做 沒 做 過 的 食 物 或 新 菜

做好吃的食物,對小朋友來說具有天然的誘惑力。

17 參 觀 展 覽 館

把孩子帶到經典面前,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和感受。

18 在 別 人 有 需 求 時 提 供 幫 助

19 試 著 在 某 個 場 合 銷 售 親 手 做 的 東 西

20 和 小 伙 伴 建 立 一 個 主 題 俱 樂 部

21 堅 持 做 喜 歡 的 事 情

幫助孩子堅持一個愛好,讓它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22 用 粘 土 或 橡 皮 泥 做 點 什 么

23 用 彩 色 的 顏 料 去 創(chuàng) 作

24 看 著 鏡 子 畫 一 幅 自 畫 像

畫自畫像是小朋友提高觀察,發(fā)現(xiàn)自我的好方式。

25 做 一 個 科 學 小 實 驗

26 自 制 一 個 玩 具

這么好玩還不花錢,善用生活中的廢物,是一種智慧。

27 玩 一 個 棋 盤 游 戲

棋盤游戲,有助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以及專注力。

28 學 習 一 項 新 的 運 動

29 自 創(chuàng) 一 首 歌

30 將 一 天 內 要 做 的 事 情 寫 下 列 表

31 每 天 想 一 個 好 點 子,然 后 將 它 寫 下 來

32 向 一 個 陌 生 人 介 紹 自 己

33 舒 展 身 體,以 最 快 速 度 奔 跑

34 制 做 一 個 立 體 雕 塑

35 玩 拼 圖 游 戲

36 玩 玩 換 裝 游 戲

37 和 小 伙 伴 排 一 場 戲 劇,并 在 其 中 扮 演 角 色

38 保 持 小 睡 的 習 慣 ,讓 身 體 得 到 休 息

39 安 靜 的 呆 上 5 分 鐘

40 看 一 個 大 開 眼 界 并 學 到 新 知 識 的 電 影

41 做 和 科 學,技 術、工 程 及 數(shù) 學 相 關 的 事 情

42 用 廢 舊 物 品 設 計 一 個 很 酷 的 東 西

43 去 工 廠 參 觀,了 解 商 品 被 制 作 出 來 的 過 程

44 在 花 園 里 種 植

從一株植物的生長,感受神奇的生命體驗。

45 創(chuàng) 造 一 個 特 殊 的 空 間 去 閱 讀 或 做 白 日 夢

“一個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

他可能被一聲恥笑或一個呵欠扼殺,

可能被一句嘲諷刺中身亡,

或者因某位權威人士皺一下眉便郁郁而終”

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父母要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更多!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touchBox小創(chuàng)客

藝術啟蒙從親子陪伴開始

專為3-8歲孩子分齡設計

全年12個主題訂購,每月快遞到家

1堂視頻課+1個教具盒+N種生活藝術延伸啟發(fā)

共72堂系統(tǒng)連貫的藝術課程

深入淺出介紹藝術大師及各種藝術流派

這才是培養(yǎng)孩子真正興趣的正確方法,你也錯了嗎?


孩子上了興趣班,不久便不要上了,這怎么回事?這到底是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呢?我們如何避免找錯孩子的興趣?

有媽媽說,女兒2,3歲的時候很喜歡涂鴉,這里畫畫那里涂涂,到處都是孩子蠟筆的痕跡。媽媽很高興,看來孩子喜歡畫畫呀,她就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便張羅著給孩子報了興趣班。一開始孩子很興奮也很積極,連續(xù)上了4節(jié)課后突然說不想上了。這位媽媽很著急,畢竟交了這么多學費,不上了很浪費啊,因此她千方百計逼著孩子上,結果孩子每次上課都要鬧別扭,剛開始時的熱情已經沒了蹤影,回到家再也沒見到孩子拿起蠟筆到處涂了。后來讓孩子學舞蹈、學彈鋼琴也是這樣。

難道自己找錯孩子的興趣了嗎?

這是很多父母已經遇到的事情。為什么孩子一開始看似喜歡,但做了幾次后就不熱衷了呢?到底孩子的興趣是發(fā)掘出來的還是培養(yǎng)出來的?幼兒說想到了孩子喝粥,某個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喝豬肝粥,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吃,很高興地經常做、每天做,甚至當孩子膩了不想吃了還強迫吃……孩子能不看到就吐嗎?避免孩子吃東西厭倦,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經常做同一種,保持某種食物的新鮮感和誘惑力,那么就能產生持久的吸引力。

但是對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來說,這樣做的方法不可行啊,不可能讓孩子偶爾學一學便停下來,這不叫培養(yǎng)興趣,頂多只能算消遣,怎么辦呢?

多種興趣同時來怎么樣?

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可以這樣做,為了不錯失孩子真正喜歡的事兒啊,并且孩子還能在多種興趣中切換,不會因為太集中太頻繁而讓孩子對某種興趣產生厭倦,還能在對比篩選中發(fā)現(xiàn)孩子持續(xù)得最久的,這很可能便是孩子的興趣點。

但這種方法也有弊端,不夠專注啊,孩子的寶貴時間都浪費在試錯中了。并且多種興趣班同時來,多了容易給孩子造成壓力,這可是要耗費精力的,孩子會不會因為過于超負荷從此抗拒做任何父母安排的事情?除此之外,最根本的不足,是這種方法是從外力推動孩子進行的。

內因是驅使持久動力的根本原因,維吉爾說,人們之所以做得到,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到,這就是內因。那么父母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內因呢?

培養(yǎng)孩子發(fā)自內心的喜愛

孩子之所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那是因為孩子對某件事情未有足夠的興趣時,父母便匆忙介入。是否有某種興趣是孩子天生就會瘋狂愛上,會讓年幼的他們每天自動自發(fā)不用監(jiān)督催促都在做的呢?不能說沒有,但鳳毛麟角。

有句話說得很好,吃遍天下美食,總覺哪里不夠好,便會忍不住自己做一頓;博覽天下群書,總覺哪里不夠有勁,便會忍不住自己寫一篇;賞遍天下畫作,總覺哪里不夠完美,便會忍不住自己畫一副;聽遍天下音樂,總覺哪里欠缺,便會忍不住自己唱一曲甚至創(chuàng)作一曲……

不少行業(yè)的頂級成功人士,或是那些耗費大半生精力從事愛好并以此為事業(yè)的杰出人物,他們都不是從小就被父母發(fā)現(xiàn)了興趣繼而讓他們投入而成就自己的,相反,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是半路出家的,比如40歲才拿起畫筆的法國偉大畫家亨利.盧梭,曾是搬磚工的世界著名球星拉米雷斯,曾從事英語教師后來創(chuàng)作《哈利波特》的作家J·K·羅琳,棄醫(yī)從文的魯迅,最早是個窮畫畫的知名導演馮小剛,以前從事銷售的主持人樂嘉……

他們一開始一定是在某方面長時間的浸染,從而產生一種試一試的沖動,正是因為有巨大的熱情、發(fā)自內心的喜愛,所以能讓他們克服路上的所有困難和阻攔,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因此才成就了一個個的偉大和璀璨,否則只能是過眼云煙白折騰。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克森通過多年的研究,他總結出杰出人物的路線圖,他把“產生興趣”列為最重要的一點,并且他還強調,當這些杰出人物還在懵懂階段時,受到某方面的熏陶,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這是他們最終對這件事情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所以,“熏陶”是發(fā)現(xiàn)孩子們真正興趣的最正確的途徑。

那么具體到我們家庭的教育,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呢?

發(fā)現(xiàn)孩子一開始喜歡看、喜歡搗鼓的,不要功利性地、唯恐落在起跑線上地讓孩子著手做,就如同孩子喜愛時髦的服裝,你就著急讓他們學設計一樣,只會消耗盡他們的熱情。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的這股熱情越漲越洶涌,直至外溢才有可能轉化為行動。

對于喜歡時髦服裝的孩子,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參加各種時裝周,經濟條件不好的,就各個商場轉溜、觀看各種時裝畫冊書籍或展覽,讓孩子一飽眼福,盡量地滿足他們喜愛的熱情。

而畫畫呢?多帶孩子參觀畫展、觀看各個畫家不同風格的畫作、研究歷史上畫家們的人物傳記喝杰作等。

音樂呢?常帶孩子觀看音樂會,歌劇舞劇、古典的現(xiàn)代的,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音樂的有趣之處。

寫作呢,毫無疑問地是讓孩子博覽群書……

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能讓孩子長期浸染熏陶的途徑,一切興趣將會自然而然便達到了。

否則,如果一開始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投入,尤其是那些家庭環(huán)境不寬裕的父母,用盡吃奶的力氣把僅有的一點錢把孩子送進了興趣班學習具體技能,因為這點錢來之不易,父母便會逼迫孩子學習,結果是苦了自己、更可能耽誤了孩子。

即使看似能堅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孩子,他們很可能是在用毅力做著不喜歡的事情,或者等學費消耗完了讓父母誤以為沒有浪費后,便再也不愿碰。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朗朗,但你知道有多少個失敗的朗朗中才出了一個成功的朗朗呢?有多少孩子只是為了興趣而興趣最終不了了之的呢?

所以,想要找到孩子真正喜歡的興趣,那就要先給他們足夠多的熏陶,自然地,他們便能找到將投入終生精力的愛好。

【育兒觀念】你養(yǎng)孩子,不是為了生氣!


【育兒觀念】你養(yǎng)孩子,不是為了生氣!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里——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里找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沖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而不是養(yǎng)花!”

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干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么要把湯倒在花盆里?。俊毙∧泻⒊槠f:“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yǎng)……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數(shù)不清的父母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憤怒:剛換的窗戶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爛;沒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衛(wèi)生間的卷筒紙成了孩子身上的“飄帶”,飄得屋子里哪兒都是;茶幾上擺的東西,全被孩子當成玩具蹂躪得不成樣子:煙灰缸、鮮花、報紙、指甲刀、水杯、書……無一幸免。

父母們請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熱湯燙死的花一樣,這些東西已經死了、破了、碎了、毀了,我們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純凈的心靈也搭上吧!如果說孩子有什么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里學到的呢?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廳里等朋友,鄰桌有一個媽媽和她女兒在吃飯,那女孩兒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小家伙對裝果汁的半圓杯子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停地看過去摸過來,直到“嘭”的一聲,果汁連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灑上了不少果汁。

“你這個孩子怎么回事兒?你就是手癢癢!跟你說沒說過???吃飯的時候不要玩,你就是不聽,告訴你啊,你再這樣,我以后再也不帶你出來吃飯了!還不快跟我去洗手!”媽媽大聲地斥責小女孩。

戲劇性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這個媽媽起身的時候太急,沒有注意到餐巾還搭在她腿上,她剛一轉身,那塊餐巾就扯著盤子、刀叉、杯子、水瓶“咣當”一聲全摔在了地上!

聲音之大,引來了所有人的張望,媽媽難堪極了,她怒視著女兒:“都怪你!這下你高興了吧!盤子都摔碎了,還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著的嘴,終于頂不住了,“哇”地大哭起來!

一頓本來開心的晚餐就這樣在孩子哭哭啼啼、媽媽怒氣沖沖中變了味道。其實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她自己也被嚇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連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會那么做的??上?,這個孩子才五六歲,她還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來指導自己的動作。

作為媽媽,這個時候如果是用輕柔的聲音說:沒關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來玩,知道了嗎?

如果是這樣,結果會怎樣?孩子在心里會感激媽媽沒有罵她,也會更珍惜下一個玻璃杯子;媽媽自己也不會生那么大的氣,當然也就不會心急火燎的,那堆盤子和杯子也不會集體犧牲掉了。

等那個媽媽拉著小家伙從洗手間里出來,服務生已經給她們換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媽媽和女兒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盤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特意繞到這個媽媽的面前,我笑著說:“別沮喪了,我也和你一樣,經常打碎東西,這沒什么大不了?!?/p>

這個媽媽愣愣地看著我,可能在想,這話什么意思?

我補充了一句:“一個杯子、一個盤子,和你們的好心情相比,沒什么大不了,簡直一文不值!”

孩子媽媽這才會心一笑,說了聲謝謝。

有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在這里也很值得講一下。這是一位在醫(y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fā)現(xiàn)和突破的科學家。記者采訪他,問他為什么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兩歲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fā)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親看見了,但她并沒有對我大叫大嚷,也沒有懲罰我,她只是說:“哇!羅伯特,你制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一攤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那么在我們把它打掃干凈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后,母親對我說:“羅伯特,你知道,今后,無論什么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干凈,并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你想用哪一種呢?”

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干凈了。

科學家說到這里,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

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后,我母親說,羅伯特,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現(xiàn)在我們到后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里滑掉了!”

“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記者感嘆道。

“是啊,從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p>

這就是科學家羅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不是養(yǎng)花、養(yǎng)玻璃窗、養(yǎng)盤子、養(yǎng)牛奶瓶……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為那些已經毀壞的、無關緊要的物品而遷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習使用膠水,把自己的頭發(fā)粘成了大餅;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用剪刀,讓你給他新買的牛仔褲千瘡百孔——請都不要生氣吧。如果你確實有渾身的勁兒使不出去,那就用來感謝這些曾經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它們曾用“自我犧牲”的悲壯,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小塊兒碎石。

家園共育:內向不是錯,別把你的孩子逼成社交恐懼


你是否有一個孩子,在家里嘰嘰咯咯講個不停,出門人一多就失聲;

你是否有一個孩子,拒絕加入一群孩子的玩鬧,只喜歡和固定一兩個熟悉的小朋友相處;

你是否有一個孩子,在親戚朋友聚會的場合,永遠端著一張臭臉,誰逗也不理;

你是否有一個孩子,好像永遠游離在群體之外,很冷漠的樣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這樣的,那么別懷疑,你擁有一個“內向型人格”的孩子!

作為一個內向孩子的家長,帶孩子社交就總要面對很多尷尬,尤其面對比較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孩子的表現(xiàn)總是非常讓人失望,感覺自己教育很失敗。

內向型人格,并不等于有缺陷的人格

比起外向的人更喜歡呆在人群中間,從外界刺激中汲取力量,內向的人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內向的人如果社交,也更喜歡和一兩個熟悉的人在一起,進行比較深度的有質量的交流。

換言之,內向人群和外向人群其實只是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是不同的,這兩種性格特質其實就像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一樣,并無正確與錯誤之分。

最重要的是,內向或是外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顯現(xiàn),并持續(xù)一生,難以被真正改變!

內向者之所以普遍會有自卑和社交恐懼的問題,并不是內向本身的問題,主要是源于內向的人童年的時候最親近的父母對他們的否定

因此,很多內向的孩子內心都充滿自我肯定,他們心里知道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做的和外向孩子一樣,所以他們深深感到自卑。

內向不是孩子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對于他們的態(tài)度

他們本來可以快樂滿足的長大,成為一個自信而內心強大的人,他們會與人溝通,他們會口才甚好,他們感情豐富,他們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只不過他們跟起外向者比起來,更寡言,更喜歡獨處罷了。

內向的孩子值得被更好的對待,他們更加謹慎細心,喜歡深入思考并且善于自省,更容易專注于問題的探索和自我提升。這么好的性格特質,為什么要讓他們改變呢?

比起讓自己的面子光鮮,“讓他們喜歡自己原來的樣子”,這件事更重要!

讀懂孩子原本的獨特

孩子的天性或內向,或外向,他們或者更具情感能力,或者更具思維能力。他們根據(jù)自己天生不同的心理類型,發(fā)展出不同的、和外界互動的方式。

然而,我們卻常常讀不懂孩子們的獨特。

我們要求熱情活潑的孩子,安靜一些,要求安靜溫和的孩子,更加外向起來,父母看不懂孩子,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與人和諧相處,成長為一個社交能力強,充滿自信的人呢?

相關推薦

  • 6個方法教你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1.不要以為孩子“故意找事” “天空是藍色的!” “魚是在水里的!” “看什么螞蟻,快去上學!” 如果你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那么很遺憾,你可能就是在阻礙孩子的好奇心、激情和想象力。 長大成人的我們,腦...
    2022-01-18 閱讀全文
  • 別再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你更應感激孩子內向 你會覺得孩子內向不好嗎?你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嗎?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老實告訴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錯的。 小沐媽媽是我見過的最外向的媽媽,但她有個內向的兒子小沐,每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覺...
    2020-12-31 閱讀全文
  • 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45個方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創(chuàng)造力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熱切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很多父母都很茫然,因為創(chuàng)造力這個詞看起來有點虛,很...
    2022-01-18 閱讀全文
  • 這才是培養(yǎng)孩子真正興趣的正確方法,你也錯了嗎? 孩子上了興趣班,不久便不要上了,這怎么回事?這到底是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呢?我們如何避免找錯孩子的興趣? 有媽媽說,女兒2,3歲的時候很喜歡涂鴉,這里畫畫那里涂涂,到處都是孩子蠟筆的痕跡。媽媽很高興,看...
    2021-08-07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你養(yǎng)孩子,不是為了生氣! 【育兒觀念】你養(yǎng)孩子,不是為了生氣!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里——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里找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
    2020-11-13 閱讀全文

1.不要以為孩子“故意找事” “天空是藍色的!” “魚是在水里的!” “看什么螞蟻,快去上學!” 如果你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那么很遺憾,你可能就是在阻礙孩子的好奇心、激情和想象力。 長大成人的我們,腦...

2022-01-18 閱讀全文

你會覺得孩子內向不好嗎?你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嗎?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老實告訴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錯的。 小沐媽媽是我見過的最外向的媽媽,但她有個內向的兒子小沐,每個去過她家的人都會覺...

2020-12-31 閱讀全文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創(chuàng)造力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熱切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很多父母都很茫然,因為創(chuàng)造力這個詞看起來有點虛,很...

2022-01-18 閱讀全文

孩子上了興趣班,不久便不要上了,這怎么回事?這到底是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呢?我們如何避免找錯孩子的興趣? 有媽媽說,女兒2,3歲的時候很喜歡涂鴉,這里畫畫那里涂涂,到處都是孩子蠟筆的痕跡。媽媽很高興,看...

2021-08-07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你養(yǎng)孩子,不是為了生氣!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里——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里找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

2020-11-1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