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十個壞習慣會毀掉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2-01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jié)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優(yōu)良的回報,當真我們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嗎?如果你是一個充滿困惑的家長,又或者你是一個不希望未來遭遇這種困惑的家長,請你和我們一起,撥開這團困惑的迷霧,看到迷霧后面藏著的真相——賞識教育著名的親子專家魏建惠老師,經(jīng)過大量案例的積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原本自信快樂的孩子的十條共性問題,您不妨對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這樣的優(yōu)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皟?yōu)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tài)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得來的“優(yōu)秀”!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yōu)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jīng)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xié)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你要讓我有面子,你不能丟我的臉!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規(guī)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聽!鵬宇老師家的寶貝女兒在有一個假期剛開始的時候天天打游戲,晚上打到12點才睡覺。家里的媽媽、姨媽和姥姥都沉不住氣了:這天天打電腦,作業(yè)不寫怎么辦!指責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聲,依然故我。鵬宇老師那次出差回來,正趕上妻子為此事犯愁。他進了女兒的房間:女兒回頭叫了一聲“爸爸”。他說:玩電腦呢,沒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兒的頭上,半開玩笑說:爸爸給你傳送一些愛的能量,別耽擱你玩,你繼續(xù)玩吧。十幾分鐘后,他松開說:好了,不想玩了就早點休息啊,別累壞了!那天晚上,女兒十點半就睡了。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tài)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持更顯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鵬宇老師說:當你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游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后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鵬宇老師對女兒學習從沒什么要求,甚至戲謔說:“不要考前幾名,考前幾名被老師盯上就麻煩了!”可是有次女兒考了第三名,心里還是很高興的。她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請我吃肯德基吧!這個爸爸說了:好啊!不過爸爸不是因為你考第三名才要請你。爸爸愛你,即使你考倒數(shù)第一倒數(shù)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會請你的!孩子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樣,還用說嗎,幸福著呢!
5.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shù)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里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后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jīng)]出息,完全喪失斗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xiàn)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有一個農(nóng)村長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個哥哥。從小父母就偏愛哥哥,認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氣。所以自我砥礪,一定要爭口氣給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來她果然比哥哥成績還好,考上大學,有不錯的工作,成家立業(yè)。但是因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證明給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無可忍,要和她離婚……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么樣!
9.總是擔心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結(jié)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你擔心孩子早戀,孩子一準早戀;你擔心孩子網(wǎng)癮,孩子一定網(wǎng)癮!有個媽媽在孩子還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經(jīng)過一間網(wǎng)吧時警告孩子:看見沒,這是網(wǎng)吧,很多孩子一進去就變壞了,你可不能進去!一天又一天,一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極了,終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這間網(wǎng)吧看看。再后來孩子網(wǎng)癮了!孩子是否自信,取決于父母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yè),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yǎng),致力于培養(yǎng)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以至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多。鵬宇老師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diào)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tài)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父母小小的改變,孩子大大的不同。他會一點一點從父母那里學會“比較”,并且用“比較”殺掉自己的自信,讓自己永遠被“比較”來的“痛苦結(jié)果”所折磨。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每個孩子都自有一份屬于他的優(yōu)秀之處!不要用比較殺傷孩子的自尊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知識:父母會慣壞孩子的壞習慣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后長大成人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臟”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時,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準反應會是措手不及。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后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后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臟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yǎng)成他日后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凈,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nèi)绾文芰私狻板X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象這種心態(tài)“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臺階下,孩子們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干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父母5個行為慣出孩子壞習慣
年幼孩子難免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對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給予嚴厲的責備,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點都是源于父母的過失。
為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時時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統(tǒng)的學習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于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shù)谋頁P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jié)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里,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zhí)、任性,源于父母過于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曉之以理”,結(jié)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zhí)、任性、為所欲為。因此,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于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于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yǎng)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于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并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shù)膱鏊驎r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墻上亂畫畫,本來父母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獎勵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墻上畫,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憋@然,這種方法會縱容孩子今后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從管教,源于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tǒng)一。
由于各種原因,絕大多數(shù)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tǒng)一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zhí)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后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范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nèi)。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fā)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yōu)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
最易毀掉寶寶的5大壞習慣
最易毀掉寶寶的5大壞習慣
都說學壞容易學好難,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如此,家長一些不經(jīng)意的小動作或者不當?shù)慕逃绞蕉己苋菀鬃尯⒆羽B(yǎng)成不良的習慣,有些壞習慣就像一個魔鬼,你不留神就會毀掉你寶寶的一生。
1、穿衣太慢,幫他穿
一些家長早上趕著時間上班,因此會覺得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很耗費時間,便自己動手幫孩子穿衣服,但是穿衣服是寶寶應該要學會的一種技能,父母既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穿衣的興趣,也要耐心教導孩子學習好這個技能。
提前讓寶寶選擇要穿的衣服。家長可以在前一晚睡覺前讓寶寶選擇第二天想要穿的衣服,家長可以盡量引導他選擇自己容易穿的衣服,則能夠在第二天早上節(jié)省一些時間。
耐心教導孩子穿衣技巧。寶寶年齡比較小,穿衣服還需要媽媽的幫忙,因此一般以配合動作為主。媽媽可以一邊穿一邊用語言指示寶寶加以配合。比如穿袖子的時候,你可以拿著袖子,然后讓寶寶把手伸進袖子。家長買衣服時盡量還一些套頭的衣服,讓寶寶比較容易穿,另外媽媽還要讓寶寶學會區(qū)分前后,教他有商標的是反面,應該穿在里面,商標應該在脖子后面。
如果早上時間真的很緊,媽媽不得不幫孩子穿衣服,那么你要把事情的原委講清楚,告訴他你很為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而感到自豪,但是今天特殊,你們得快點兒行動,讓她知道她下一次可以自己穿衣服。
2、吵著要買某個玩具,趕快買
家里明明已經(jīng)有很多玩具了,但是家里的小少爺還經(jīng)常吵著要買新的玩具,面對這樣的“玩具控”家長應該怎么辦?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受不了孩子的吵鬧攻擊,趕緊滿足孩子的玩具需求。但其實家長的這種“有求必應”往往會讓孩子養(yǎng)成驕縱的性格。
堅定立場
孩子在大街上大吵大鬧要買某個玩具,一些家長很容易因周圍環(huán)境而屈服于孩子的要求。長時間如此孩子很容易會形成一個意識,只要堅持大吵大鬧讓家長尷尬那么自己的愿望往往很容易被實現(xiàn),因此下一次孩子為求達到目的吵鬧得更厲害。因此,家長應該要鑒定立場,無論孩子吵鬧到什么程度都絕不要讓步,讓孩子知道這一哭二鬧來買玩具是不成功的。
制定購買計劃
家長可以和孩子制定買玩具的計劃,跟孩子說每個月只有一定數(shù)額的零用錢可以用來購買玩具,如果想買的玩具超過每個月的預算,則告訴他積攥到下個月才買。另外孩子想要獲得玩具資金,要完成爸爸媽媽布置的任務,例如晚餐過后要幫忙收拾餐具一個月要達到20次。讓孩子知道有付出才有收獲。孩子完成任務得到玩具,媽媽要記得祝賀孩子哦,這樣能夠很好地強化孩子的成功感呢。
3、打破杯子,大怒打罵
有時孩子粗心大意,喝完水的杯子放在桌子邊緣,后來又不小心撞到摔破;有時孩子想要幫媽媽的忙在晚餐過后收拾碗筷,但是一時手滑摔破碗。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小意外,作為家長的你是怎么對待孩子的呢?其實孩子打破杯子也是很受驚嚇呢,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事肯定要受到家長的責罵,因此意外過后孩子便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在那里一臉無辜的眼神。
孩子做錯事,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越幫越忙”,類似這樣的責罵其實讓孩子很受傷呢。他們并不是故意去打破杯子的,他們甚至一開始是出于好意去幫媽媽的忙,可是卻換來責罵,下次孩子就肯定不會再愿意去幫媽媽的忙了。
媽媽應該在意外發(fā)生后,蹲下來摸摸孩子的頭,溫柔地跟他說“不要緊,沒受傷就好,不過下次記得要小心一點,現(xiàn)在去拿掃把把它清理干凈吧”,家長要讓孩子懂得打破杯子是他的責任,做錯事要道歉,同時也要承擔責任后果,采取積極的行動彌補錯誤。要記住,孩子犯錯誤就發(fā)火,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創(chuàng)。
4、總是尿床,拿來當笑話
8歲的鐘鐘晚上尿床了,第二天媽媽當著爺爺奶奶的面笑話鐘鐘,“這個月你都尿了8次了,總不能尿到娶媳婦的年齡吧!”家里人都笑個不停,鐘鐘羞得就想找個地縫鉆進去。鐘鐘于是一整天都很不開心,連小朋友喊他出去玩,他都不去。鐘鐘想,我愿意尿床嗎?可我為什么尿尿時就醒不了呢?于是,強強的心理壓力增大。
通常,經(jīng)常尿床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心、處世能力差、焦慮、恐懼集體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成年后難以與他人溝通、偏執(zhí)、具有暴力傾向等。孩子尿了床,父母把孩子尿床的事當成笑談,尤其是在很多人面前談論,不注意對孩子隱私起碼的尊重,不僅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逆反心理和自閉現(xiàn)象。
所以如果孩子尿床了,家長應該理解,以愛心去對待而不是到處宣揚。家長還可以用控制孩子睡前飲水量、夜間勤于叫醒孩子等矯正手段幫助孩子。
父母5種行為慣出孩子壞習慣
為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時時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統(tǒng)的學習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于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shù)谋頁P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jié)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
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里,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zhí)、任性,源于父母過于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曉之以理”,結(jié)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zhí)、任性、為所欲為。
因此,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于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于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yǎng)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于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并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shù)膱鏊驎r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墻上亂畫畫,本來父母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獎勵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墻上畫,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憋@然,這種方法會縱容孩子今后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從管教,源于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tǒng)一。
由于各種原因,絕大多數(shù)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tǒng)一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zhí)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后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范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nèi)。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fā)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yōu)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