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差別如此驚人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教育筆記鼓勵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一句話即可區(qū)分表揚與鼓勵
曾經有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
“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p>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
“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p>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受到鼓勵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戰(zhàn)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fā)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边@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挫折會讓接受“表揚”的孩子倍受打擊
第三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孩子們都失敗了。
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表揚與鼓勵的不同結果,差別令人震驚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眣JS21.cOm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
“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p>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面對孩子,你必須要懂得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
“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真為你驕傲!”
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
“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真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而輸不起。不讓表揚成為孩子的“緊箍咒”,要讓鼓勵變成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定海神針”。其實家長有時候分辨不清鼓勵和表揚的區(qū)別,就像唐僧也分辨不清真假美猴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美國的小學老師已經制定了一個專門的“話術表”,當遇到學生表現突出的時候,就用這10句話來替換。對于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其實也是可以借鑒一下的。
1.你很努力
當孩子將他的勞動成果拿給你看的時候,除了要表示對成果的認可,也要表示對孩子的汗水的認可。
2.盡管很難,但你始終沒有放棄
當孩子完成了一件對他而言非常艱難的事情時,家長一定要肯定孩子的堅韌心態(tài)和永不言棄的心。
3.你做事的態(tài)度非常不錯
有時候,失去了成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正確的態(tài)度,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保持端正的態(tài)度。
4.你又進步了
當孩子能力有所提升的時候,家長應該從具體的地方表揚孩子的進步,讓孩子養(yǎng)成注重細節(jié)的習慣。
5.這個方法很有創(chuàng)意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想法很胡鬧,其實天馬行空的思維才是孩子的優(yōu)勢,家長應當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新力而不是扼殺。
6.你和小伙伴的合作很到位
未來社會一定離不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合作其實也就是一種溝通能力的表現,贊賞合作能力,也是提升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7.這件事情你很負責任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領導者的話,就一定要從小刺激孩子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讓孩子體會到,領導一件事情的感覺有多么爽。
8.你幫同學完成任務,很棒!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幫助別人,其實也是讓自己進步的一種方式。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幫助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9.你很重視別人的意見,非常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別人的意見對自己的決策會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夸獎孩子重視別人的意見,其實也能幫助孩子擁有更寬廣的胸懷。
10.很高興你做出這樣的選擇
能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有時候是因為一個人的努力和細心,有時候是因為一個人做出了正確的決策,表揚策略,實質上就是表揚聰明,但效果很不同。
表揚與鼓勵教育的差別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答案會讓你正視孩子教育方法的。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绷硗庖唤M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p>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fā)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边@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⒆觽兌际×?。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倍切┍槐頁P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p>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那么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⒈頁P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p>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绷硗庖唤M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p>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fā)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
表揚=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身體接觸表揚是讓孩子繼續(xù)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須做對動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完整的表揚,必須按程序做對每一步:(1)陳述事實即孩子做對了什么事情,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對了,什么行為被肯定和欣賞。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為什么被表揚,他下次可以繼續(xù)做下去。(2)確認事實的可貴性即讓孩子知道家長為什么要表揚他,讓他知道被表揚的真實理由,知道自己行為的真實尺度,從而對自己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評估,產生自豪感。(3)表達感受家長一定要表達為孩子高興的感情。這種為孩子取得成績而替孩子高興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使孩子會繼續(xù)把事情做下去。這里的關鍵是家長為孩子高興(即家長說“我真的為你高興!”),而不是家長自己高興(即家長說“我真高興!”)。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家長為孩子高興,表明良好的行為和成績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只是替孩子高興,家長是旁觀者而不是當事人。而家長自己高興,傳達了一個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績,家長就高興,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績,家長就不高興。家長無形之中把自己牽扯進去了,家長成了孩子學習的當事人,孩子的學習是為了家長,這就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4)表達期望即家長表達完為孩子取得好成績而高興的感受之后,還要表達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訴孩子,只要他繼續(xù)努力,他會做得更好。這里的關鍵是家長要表達宏觀的期望,就是說家長應該籠統(tǒng)地說:“我相信你以后會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體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長提出具體的要求,孩子就認為家長對自己目前的成績還是不滿意,由此產生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的壓力感,這就使得表揚的作用大打折扣。我們在這里一定要記住,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絕對不能讓孩子感到他是為家長學習或為家長做事。家長只是為孩子高興,他學習不好,家長也沒有什么,這樣孩子才能夠輕裝上陣。表達期望,實質是暗含著告訴孩子,學習無止境,他還得繼續(xù)努力,同時也表達了家長對孩子學習潛力的信任。(5)身體接觸在表揚孩子的場合,家長如果能夠擁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撫摩孩子的頭發(fā),那效果會倍增。我們知道表揚的目的是讓孩子有向上的動力。身體接觸,會讓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長所傳達的力量。人是一種奇妙的動物,身體的接觸會比語言更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很多家長,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與孩子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冷淡,很少與孩子有身體接觸。甚至,連溫柔體貼的話都不說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責埋怨與批評。在這種關系狀態(tài)下,孩子的動力已經喪失殆盡。所以,家長們要記住,要想讓孩子改變,那么家長必須先改變。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應的動作,我們才能指望孩子有優(yōu)秀的表現。批評公式: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期望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該掉缺點,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夠做對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必須把批評的步驟都做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要實施一次有效的批評,必須做到:(1)陳述事實就是說要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這是批評他的前提。(2)確認可罰性這是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批評他,確認錯誤的嚴重性和對孩子以及別人傷害性,給出批評的理由。(3)表達感受主要是表達痛苦與憤怒的感受,這是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讓孩子找到痛苦,讓他把他的錯誤行為與痛苦連接在一起。(4)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這是說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了,但是你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并沒有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改變了你對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為”雖然出了錯誤,但是他的“人”還是個好人。這樣他才有改變缺點和錯誤的動力。(5)表達期望這是告訴孩子,盡管他犯了錯誤,但是你依然對他有信心,并且你還期望他能夠好起來。這是他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并且將他們的優(yōu)點盡量放大。而對孩子的不足保持寬容和接納,你的孩子會過得快樂一些。
育兒心得: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
育兒心得: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
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我們做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啟蒙的第一課堂,孩子的性格、愛好、品德養(yǎng)成乃至長大后走向社會,都與家長給予孩子的感悟和教育的方法息息相關,所以,做為父母,無論有多忙,我都堅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更多的陪伴,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我是茹欣的母親,我把我這幾年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品質,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眾不同的長處和優(yōu)點,看到她的一點點進步,肯定她,堅持鼓勵她,耐心引導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實際行動支持她,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發(fā)揚光大,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2、加強與班主任及老師的溝通和聯系。經常向班主任及老師了解情況,將孩子的點點進步向班主任及老師匯報,這樣便于和班主任及時溝通。
3、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及時發(fā)現孩子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
4、不要輕易對孩子發(fā)火。我覺得,經常對孩子發(fā)火,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她已經習以為常了,覺得你發(fā)火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她可能會因為膽小而懼怕你,對你望而卻步。如果經常發(fā)火,孩子就會報喜不報憂,這樣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這樣教育起來就會被動。
5、鼓勵孩子多運動,陪孩子玩球、騎腳踏車、跳舞…..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她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tài)運動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并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并從運動中發(fā)現樂趣與成就感。
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從孩子出生到成年,我們做父母的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該怎樣教育孩子,成功的教育孩子,這將是我們送給他們最大的財富。
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竟是如此
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竟是如此
對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錯過一頓飯,不過是過后再吃罷了,但是,對一個依賴別人給他食物的嬰兒,延誤吃飯時間卻會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那么,你怎么知道孩子感覺痛苦呢?當孩子感到壓力時,他們可能出現以下7種怪異的表現。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饑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昂⒆釉囍鴮⑺幸姷降囊磺醒b進心里,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卑l(fā)展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這樣認為,她著有《流眼淚與發(fā)脾氣》一書。“哭泣是一種自然愈合機制”,當孩子受到太強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時,他們就垮了下來,然后大聲啼哭,這就是為什么在生日聚會上總會有很多哭成淚人的孩子。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眼淚仍然是他們在情緒激動時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哭泣,應該充滿愛意,心平氣和地對待。如是嬰兒啼哭,可抱著他們搖一搖,直到他們恢復平靜。研究表明孩子被抱著的時間越長,他們哭泣的次數就越少。即使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抱著他們也可使其恢復平靜。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在想象力豐富的學齡兒童腦子里,壁櫥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說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們。
賓州的喬伊·凱斯在上6年級時就開始經受長期失眠的折磨。那個時期,他的母親蘇注意到:喬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無精打采,還會常常無故亂發(fā)脾氣。在醫(yī)療檢查無異常的情況下,喬伊坦言,他總在晚上擔心作業(yè)沒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著。為了讓孩子放松,蘇和校長談了一下,給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時間做作業(yè)。這樣,他晚上就不會再擔心作業(yè)沒完成了。校長答應了她的請求?,F在,喬伊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作業(yè),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給他們一個機會說出心里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復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頭疼,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地去校醫(y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疼。作為父母,即使你懷疑孩子在裝病,也應該帶他去看醫(yī)生。
華盛頓特區(qū)國家兒童醫(yī)院的急診和社區(qū)兒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議,一旦診斷出疾病,應首先治療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而不是身體?!拔覀冃枰P心的是孩子,不僅僅是他的胃,”基特曼說, “我應該盡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單獨相處而又無人打擾的時間,和他一起度過這段時光,讓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賴的,因為你可以解決那些給他的生活帶來壓力的難題。”
4、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fā)脾氣,但這些行為不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或錄像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這就是阿利瑟·所特稱的“碎餅干現象”——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塊碎餅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將其作為借口釋放早晨郁積的沮喪心情?!斑@種行為傳達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說,“給你孩子安排的活動應當盡量簡單,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玩耍?!?/p>
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道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凱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醫(yī)療顧問,她建議孩子減輕恐懼和憂慮的方法就是正視他們。說“沒什么好怕的”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應該讓孩子集中精力應付他們控制范圍內的事。
愛麗斯·安多斯在她6歲的兒子勞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學時不知所措?!皠诟鶈栁摇铱刹豢梢蕴^一年級的第一天?’”愛麗斯回憶說,“我問他擔心什么,他告訴我他整周都在擔心‘等于’,他說,‘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師問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愛麗斯告訴孩子,或許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師會教他們,因為這是她的職責。“我的話使他放心多了”,愛麗斯說,“他愉快地度過了上學的第一天。”
6、說謊和欺騙
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并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后果。他們只是在區(qū)分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
8歲左右的孩子更關注自己在學校的一切。10歲的時候他們會有諸如“別人喜歡我嗎?”這樣的社交考慮。歸根結底,他們是想取悅于父母,擔心會辜負他們的期望。如果承認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他們會感到羞愧。因此,他們就編造一些父母喜歡聽的話,或讓他們高興,或喜歡講故事時自己受到關注和贊賞。
“如果你發(fā)現孩子在說謊或欺騙你,請記住他們在按著父母的暗示行事?!比绻愕暮⒆勇牭侥愦祰u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經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醫(yī)學專家了。
7、拒絕吃飯
很多專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飲食。如果出現厭食或其它表示不滿的肢體語言,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fā)展成飲食紊亂癥。
2—8歲的兒童十分挑食,這是人所共知的?!坝械暮⒆雍芴羰?,有的則害怕吃飯。”一位研究飲食紊亂的專家卡洛里·戴雷解釋說。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沒有食欲。另一些明確表示不喜歡某些飯菜,但最終他們會吃掉喜歡的飯菜;而對于可能患有飲食紊亂的孩子,他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餓不餓。談到飲食,簡單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或過量運動以“燃燒脂肪”,可能意味著你的孩子正在試圖通過一種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達到控制壓力的目的。
1994年發(fā)表在《飲食紊亂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報道,1——5年級的學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減肥。孤立無助的感覺和自卑會引起對食物的反感,但多數情況下,父母一方丑陋的體態(tài)或對別人胖瘦指指點點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并不總能正確判斷孩子是否患飲食紊亂癥。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吃飯時的不良傾向持續(xù)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最好找治療飲食紊亂的專家尋求幫助。
溫馨提示:
認識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壓力,耐心地和他們一起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必要的。當然,你不可能解決孩子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你可以為孩子提供處理問題的建議,幫他們成長為快樂的、有著良好適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