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四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1-25 幼兒園禮貌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禮貌 中國幼兒園教案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這4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的錯誤。

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的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fā)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tǒng),去背負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tǒng)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tǒng)禮貌規(guī)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fā)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比如小區(qū)里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fā)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p>

其實在孩子發(fā)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比绻€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并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p>

如果是公共的游樂設施,你就可以這么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fā)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說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么這么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基礎禮儀,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臺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于是媽媽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后,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后躲得更緊了。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向”的標簽,于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實際上,要培養(yǎng)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yǎng)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yǎng)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愿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后就會表現(xiàn)得好很多。

3.面對別人的夸獎,“哪里!哪里!”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qū)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夸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焙⒆勇犃耍荒橑鋈?。

聽到夸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里!哪里!”,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夸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自卑情緒,并且懶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性格。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么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蹦敲春⒆泳湍苈牫鰜恚簨寢屨J同了阿姨的夸獎,并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夸獎,慎用“哪里!哪里!”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夸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4.礙于面子不會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jié)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喂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么吃?!睘榱祟櫦坝H戚面子,媽媽沒有堅決制止。不料,開心果卻卡在寶寶氣管里,到醫(yī)院做了氣管切開手術也沒有挽回寶寶的生命。

這是春節(jié)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二歲半的孩子被開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見,可能當時孩子在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說話,又或者是別的什么情況。不過,媽媽如果不是出于禮貌,對親戚的喂食能夠堅決制止,那么就不會產生這個悲慘的結局了。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么都要??墒莿傇诩页蕴橇耍瑡寢尣辉敢庾屗B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可是老人家給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fā)生。大人在給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時候,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一點,以顯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媽又經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許,或者雖然口里說著感謝,可心理卻充滿了擔心。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比如,“謝謝??!不過他經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并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父母應警惕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父母應警惕

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fā)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NO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fā)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tǒng),去背負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tǒng)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tǒng)禮貌規(guī)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fā)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比如小區(qū)里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fā)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p>

其實在孩子發(fā)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比绻€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并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樂設施,你就可以這么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fā)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墒呛⒆拥搅死霞?,怎么說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么這么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基礎禮儀,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臺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墒?,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后,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后躲得更緊了。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向”的標簽,于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實際上,要培養(yǎng)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

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yǎng)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yǎng)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愿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后就會表現(xiàn)得好很多。

NO3.面對別人的夸獎,“哪里!哪里!”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qū)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夸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 边@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焙⒆勇犃耍荒橑鋈?。

聽到夸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里!哪里!”,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夸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自卑情緒,并且懶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性格。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么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夸獎,并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夸獎,慎用“哪里哪里”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夸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NO4.礙于面子不予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jié)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喂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么吃?!睘榱祟櫦坝H戚面子,媽媽沒有堅決制止。不料,開心果卻卡在寶寶氣管里,到醫(yī)院做了氣管切開手術也沒有挽回寶寶的生命。

這是春節(jié)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二歲半的孩子被開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見,可能當時孩子在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說話,又或者是別的什么情況。不過,媽媽如果不是出于禮貌,對親戚的喂食能夠堅決制止,那么就不會釀成這個悲劇了。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么都要??墒莿傇诩页蕴橇耍瑡寢尣辉敢庾屗B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可是老人家給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fā)生。大人在給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時候,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一點,以顯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媽又經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許,或者雖然口里說著感謝,可心理卻充滿了擔心。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比如,“謝謝??!不過他經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并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長大方式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xiàn),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可謂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雖然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通過與當?shù)孛绹私涣靼l(fā)現(xiàn),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的父母對與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視。一次乘機從紐約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個小時,坐在后排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與自己2歲和5歲的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途中孩子問的問題十分有趣,如飛機為何在雪上飛?飛機在飛的時候怎么不動?飛機上的窗子為何不能打開等等?

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打開美國的報章,也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shù)牡谝徊?,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然后,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最傷害孩子的四種“稱贊”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認可,然而,對孩子的贊美或表揚,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本文中就列舉四種表揚孩子時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元素,家長可要格外當心哦!

禁忌一:好話壞說,明褒暗貶

父母口頭禪:“你今天終于沒有做錯,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從明天開始不要再做錯了!”

傷害指數(shù):★★★★★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顧金魚和給盆栽小西紅柿澆水的任務交給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兩次金魚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給小西紅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您心里雖然滿意,嘴里卻說:“你這幾天終于記住了自己該做的事,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明天可別再忘了!”

孩子“傷”情:

這樣的表揚很勉強,而且隱含著批評,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讓他覺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媽媽的眼睛總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上,不得翻身。

糾錯處方:

孩子有了進步,本來是好事。如果給表揚加上陰影,就是家長的不是了。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不如將他的點滴成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掛在嘴邊,突出他的長處,讓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所以,對孩子責任心的提升,媽媽要一項一項地肯定:“嗯,給魚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適,水也換好了,還刷了魚缸;給西紅柿早晚澆了兩次水,看它的葉子都笑了,它們肯定會越長越壯!”孩子雖小,但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夸獎,希望家長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點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無的放矢,盲目比較

父母口頭禪:“你做得真棒,比××強多了。”

傷害指數(shù):★★★★

情景回放:

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他在幼兒園畫的畫給您看,是《小白兔拔蘿卜》的填色圖,他的眼神期待著您,您煞有介事地說道:“畫得真棒,你一定是你們班上畫得最好的!”

孩子“傷”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條件不一樣,起點也不同,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顯然有失公平,況且今天你表揚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沒能達到今天的水平,內心會很沮喪,這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壓力。這樣大而空的夸獎并不能給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覺,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樓閣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負。他盲目地認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進而難以形成對事物恰當?shù)呐袛嗪头直婺芰Α?/p>

糾錯處方:

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比表揚他獲得的結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視他是否努力,關注他的點滴進步,慢慢地幫助他建立起自信。通過細化過程,強化他所取得的每一個小小的成功,找出對付弱點的辦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個挫折,平和地面對困難,避免被小小的不順擊得一敗涂地。

所以,這時您不如說:“你這幅畫畫得很仔細,顏色一點也沒涂到線的外面;顏色也好看,能跟媽媽講講為什么選這幾種顏色嗎?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從而引發(fā)孩子講一講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畫筆表現(xiàn)的,最后不妨再提一點建議。

您對作品的評論和指點能引發(fā)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因為您給予他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好”與“不好”的判斷,而是對過程的關注,使他明確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滿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歷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頭禪:“你居然得獎了,真是媽媽的驕傲!你以后一定還能得到更多的獎!”

傷害指數(shù):★★★★

情景回放:

輝輝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競賽得了“第一”,輝輝媽滿心歡喜,不論時間,不論場合,經常在客人面前表揚輝輝,把輝輝的“光輝歷史”掛在了嘴上,并常對輝輝說:“我們家輝輝在全校的比賽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賽上得獎?!?/p>

孩子“傷”情:

輝輝媽這樣做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績?yōu)楹⒆哟_立一個“高標準”,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須達到,否則就是“驕傲、退步”。此時的表揚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為了孩子的“緊箍咒”,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糾錯處方:

家長應該注意,我們表揚孩子“已經取得”的成就,是為了激勵他獲得更多的“還沒有得到的”成就。表揚,是為孩子樹立一個“前進的”奮斗目標,而不是為孩子確立一個“不能退下來”的標準:家長在孩子取得好成績之后,不要用“你必須保持現(xiàn)有狀態(tài)”來要求孩子。

面對孩子已有的成績,家長應該向孩子說:“你干得真不錯,能不能再來一個。”“你已經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繼續(xù)努力,進一步克服不足,進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獎之后,緊接著幫助孩子制定一個“高半步”的新目標,使他不會停頓下來,也不會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無度

父母口頭禪:“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個好孩子?!薄澳憔尤豢剂说谝唬媸莻€聰明的孩子?!?/p>

傷害指數(shù):★★★

情景回放:

在勞動課上,老師要求同學們回家?guī)图议L做一件家務。于是強強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雜亂的書桌。媽媽看到了高興地說:“強強能做家務了,真是個好孩子?!?/p>

星星考試得了第一,揮著試卷給媽媽看,媽媽說:“星星真是個聰明孩子,將來準能考上清華。”

孩子“傷”情:

這樣的表揚,是做父母最常說的,表面上看,對孩子有一定的鼓勵作用,可是這樣隨意的話說多了,會使孩子順著家長的思路進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個高分,因此我是聰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長的思路,還可能進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錯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個壞孩子;我在一次考試中得了低分,就是一個笨孩子。這種“以偏概全”式的獎勵,會使孩子錯誤地把一件事情成敗的評價,當成了對自己整體的評價。而且過度的表揚,會造成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經不起外界的批評,在競爭中經不起挫折與失敗,對孩子造成所謂的“捧殺”。

糾錯處方:

一些被評價為“好孩子、聰明孩子”的家長要特別注意對孩子不要“過度表揚”:家長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只是對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進行評價,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結果作為對“整個人”的評價。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講講“量變到質變的關系”。

比如,孩子考試得了高分,家長應該說:“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驕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斷獲得好成績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薄盀榧依镒饕淮魏檬鹿倘恢档帽頁P,只有一次次地不斷地為家里貢獻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對家庭負責’”。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fā)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產生緊張、焦慮、抑郁、敏感、膽小、恐懼等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發(fā)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經衰弱、偏執(zhí)、強迫等癥狀。

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長追求完美,忽視孩子的努力,僅僅因為孩子沒達到“最佳”或“理想”標準,就抹煞其成績。

不良影響: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為自我評價,長期對孩子持否定評價,會影響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張歪曲事實影響孩子。家長往往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辭中帶有夸張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響:長大后容易犯錯。家長對事實的歪曲和夸張會影響到孩子的為人處世,為以后的許多不良行為,諸如撒謊、愛吵架、欺騙、偷竊及攻擊性行為等埋下禍根,孩子長大后也容易犯錯。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一面好鏡子。當孩子不聽話或調皮搗蛋時,家長靠“言語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卻是深遠的,老師和家長們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

這五種真正傷害孩子的爸爸,中槍否?


既然決定成為這個小家伙的爸爸,就勇敢的承擔起做一個好父親應有的角色吧!話雖簡單,卻道出了父親的重要性。

傷害而不自知,才是最大的問題!總結了一下,真正傷害孩子又普遍存在的爸爸,主要有下面5種類型:

永遠在玩手機的爸爸

不知什么時候,手機成了爸爸和寶寶之間最大的“小三”。要么就在上班,即使下班回家,吃完飯就鉆進書房或者臥室,躺在床上、窩在沙發(fā)里玩手機。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帶著孩子去游樂園、海洋館、親子聚會,卻根本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去陪伴孩子。更多的是名義上在“陪伴”孩子,實際上只是“陪著”孩子而已,真正的注意力,全在永遠都拿著的手機上。北京幼升小網

總在不停的玩手機的爸爸,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傷害。明明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卻根本沒有體會到高質量的陪伴,反而會有更重的逆反心理。另外,父母總在玩手機,容易造成孩子也對手機的癡迷,不僅影響視力,更嚴重的會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和自閉。

下班沒事不愛回家的爸爸

不管是應酬,還是娛樂,或者跟三五朋友的喝酒聚餐,反正隔三差五的總有下班以后不愛回家的理由。家人打5、6個電話催促,還戀戀不舍的不肯往家走。在有孩子以前,也許就是夫妻之間為這事拌拌嘴。但有了孩子以后,這樣的傷害就不只是夫妻之間吵吵鬧鬧而已了。

有這種行為的爸爸,多半都是心態(tài)還沒有調整過來,雖然已身為人父,但心理上還沒有做好準備。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下,往往還希望通過保持以前的生活狀態(tài)來拒絕承擔為人父之后的責任。這種心態(tài)對于孩子來講的傷害是無形的。如果母親在家中扮演的形象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習慣,那么父親的形象則直接影響了孩子未來的性格。如果一個爸爸一直以愛玩、拒絕長大、不負責任的形象出現(xiàn),孩子難保不會出現(xiàn)同樣不愿意承擔責任,隨便反悔做出的承諾的行為。

覺得養(yǎng)孩子是女人事情的爸爸

“換紙尿褲、給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覺、陪孩子讀書?No!這些都是媽媽應該干的事情,當爸爸是要干大事的,光掙錢養(yǎng)家就夠不容易了!”你家的爸爸是不是也天天發(fā)表著這樣的言論?如果是,就讓他面壁去吧!養(yǎng)孩子從來都不是媽媽們一個人的事情,傳統(tǒng)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內”的理念也早就被證明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如果是全職媽媽,一個人既要負責孩子,又要負責家務,幾乎比上班還要累。爸爸們下班回家應該理解并贊揚老婆的努力,同時承擔一些照顧孩子的事情和家務,比如給孩子換紙尿褲、洗澡、陪孩子睡前閱讀,孩子夜醒的時候起來沖奶或者拍哄。如果是班媽,與爸爸同樣的勞累一天后回到家,如果爸爸還擺出一副“我是男人照顧孩子都是女人的事”的樣子,把所有事情甩給媽媽一個人,就可以踢下床了!

不陪孩子玩的爸爸

或許是忙,或許是覺得自己大男人不會陪孩子玩,除了給孩子立規(guī)矩擺臉色之外,從來不全身心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耍。曾經看過一首歌的MV,叫《孤獨小男孩的爸爸在月球上》,以一個爸爸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幾乎每次都爽約了陪孩子一起玩耍的邀請。等到自己老了閑下來想讓孩子陪陪自己時,卻發(fā)現(xiàn)兒子已經長大了,每天忙忙忙,爽約和自己的約定,就像當年自己一樣。

由于男性和女性先天的不同,對孩子的成長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說媽媽的陪伴能給孩子安全感,照顧孩子的生活,培養(yǎng)孩子細膩和善良,那么爸爸的陪伴則更多的給了孩子獨立、堅強,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面對挫折的樂觀性,缺一不可。爸爸陪孩子玩耍,往往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如果在童年的時候爸爸缺位了孩子的陪玩,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孩子長大以后的軟弱和逆反。

總跟家里人吵架的爸爸

有一種爸爸,天生就有指手畫腳的基因。媽媽在家?guī)Ш⒆?,他嫌老婆沒把孩子帶好;外公外婆過來幫忙,他嫌老人沒按照他的要求來。老婆產后抑郁,他嫌人家事兒多龜毛;老婆產后發(fā)體,他又嫌人家不注意保持身材。反正只要有他的地方,別人總是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完美的達到他的標準。家里爭吵不斷,如果趕上婆媳關系不合,他非但不能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在一旁煽風點火,加深矛盾。

有了孩子的家庭,吵架是最大的忌諱。女人生完孩子之后的幾個月,因為雌激素水平驟降,加上照顧孩子的勞累、與老人的溝通欠妥,很容易進入產后抑郁期。這個時候爸爸的作用異常關鍵。從男人的生理構造來看,往往能夠比女性更加理性和隱忍,所以爸爸在家里應該起到一個排解矛盾和潤滑關系的作用,而不是與老婆爭吵。有證據(jù)表明,爸爸媽媽經常吵架的家庭,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兒童。自閉、自卑、打人,孩子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xiàn),都或多或少跟家庭經常出現(xiàn)爭吵甚至動手有關!

孩子在身體上的健康成長,心靈上的自尊自信和自強,都不單單只是媽媽的責任。真正的好父親,絕不僅僅是提供好的物質條件那么簡單!既然決定成為這個小家伙的爸爸,就勇敢的承擔起做一個好父親應有的角色吧!

韓國的禮貌教育無處不在


記得一本書上說:禮貌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幾年的韓國生活,我不敢說韓國人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他們良好的禮貌禮儀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和韓國人打交道時,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大人小孩,在問候別人的時候一定會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帶微笑的問候。與人握手的時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時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眾場合的迎賓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時候,一定是鞠躬后上身在下面停留幾秒鐘,然后才直起上身的姿勢。韓國人的問候無處不在,走在韓國,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醫(yī)院、百貨商店,你都能聽到他們親切的問候聲,感受到他們的良好禮貌。雖然只是一聲簡簡單單的問候,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被尊重和被關心的感覺,心情也會變得很愉快。

“韓國人怎么會這么講禮貌?”“韓國人從什么時候開始養(yǎng)成這個好的習慣?”……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中,直到兒子上了幼兒園,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兒子初來韓國時剛滿2周歲,對于韓國人的禮貌和語言一點不懂,但幾個月的幼兒園生活后,我卻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變化。以前看見大人無動于衷的他,看見熟人會主動上前鞠躬問候了,遇到不認識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問候,“爺爺好!”“奶奶好!”“老師好!”“小哥哥好!”……才2歲的小人給人家鞠躬也是腰彎得很低,頭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為媽媽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興又覺得好笑,不禁感嘆幼兒園老師教育作用之大了。

記得那時每天早上送兒子去幼兒園,是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級門口,每次老師只要在,看見我們到來,一定是馬上迎上來,雙手握著放在小腹部,很正規(guī)的和我們鞠躬問候。剛開始,兒子不懂得和老師也要這樣問候,但幾天幼兒園生活后,他也能做到見到老師也象老師那樣問候了。每一次當我要離開時,老師還會要求兒子向我鞠躬道再見,在老師每天這樣的教育下,我也象進行了一次禮貌禮儀的學習。每一次,在幼兒園的走道里,無論遇到哪一位老師,認識的也好,不認識的也罷,她們都一定會主動和父母問候的:“媽媽,您早!”“媽媽,請慢走!”……她們良好的禮貌總讓我有些許的感動。我想老師課堂的教育固然是很重要,但老師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作用也一定是忽視不了的。

春節(jié)時小侄子小侄女見面,發(fā)現(xiàn)他們對長輩十分尊重,給他們禮物或者壓歲錢時,他們一定是雙手接過,鞠躬道謝的。后來,看見兒子從幼兒園帶來的照片,是兒子接過院長頒發(fā)的獎狀的情景,只見照片上的兒子也是雙手接過獎狀身體鞠躬狀的,覺得小孩子從小一點一滴禮貌教育的影響灌輸,也是他們韓國人能夠長大以后這么講禮貌的一個原因之一。

另外,我想孩子良好的禮貌習慣的養(yǎng)成和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開的。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和一位鄰居在電梯里碰見,當時她十歲的兒子也在一旁。我們大人互相問候后,只見鄰居馬上示意兒子向我問候,孩子很聽話,馬上向我鞠躬問候。路過門衛(wèi)時,媽媽也不忘提示孩子向門衛(wèi)叔叔問候,我注意到媽媽也是一同問候的。自那次后,那個孩子不管在哪里看見我,都一定會主動和我鞠躬問候。不只是這個孩子,只要是認識我的孩子,一般都能主動或者在大人的提醒下,和我問候。還有一次去一位韓國朋友家玩,看見了她15個月的兒子,孩子當時還不會說話,但媽媽還是馬上叫他向我問候,只見那個小不點還真的模仿媽媽的動作和我鞠了一個躬。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韓國父母對孩子的禮貌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從孩子懂事起、從孩子還不會說話之際,禮貌教育滲透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禮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難怪……

時常的,在電視、電臺會有一些公益廣告,有教育孩子要孝順父母的,也有教育大家節(jié)約用水的,也有教育公司職員接電話的禮儀的……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大氛圍中,孩子每天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就如同我們古代的孟母三遷一樣,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之大也是不可忽視的吧。

總覺得,一種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靠一天兩天的突擊學習就可以學到的,而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反復強化、鞏固,才能形成一種習慣,相信禮貌教育也如此。

相關推薦

  •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父母應警惕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父母應警惕 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fā)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NO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
    2020-09-29 閱讀全文
  •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長大方式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
    2021-04-25 閱讀全文
  • 傷害孩子心理的牢騷話 大四班 從寶寶降臨媽媽肚子里那天起,媽媽就對寶寶充滿無限疼愛。 然而當寶寶把媽媽弄得筋疲力盡,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媽媽都或多或少會對寶寶出言不遜。 媽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責罵,在寶寶心中可能會留下深深的傷痕,所以...
    2020-10-28 閱讀全文
  • 最傷害孩子的四種“稱贊”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認可,然而,對孩子的贊美或表揚,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本文中就列舉四種表揚孩子時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元素,家長可要格外當心哦! 禁忌一:好話壞說,明褒暗貶 父母口...
    2021-12-20 閱讀全文
  •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fā)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產生緊張、...
    2022-03-25 閱讀全文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父母應警惕 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fā)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NO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

2020-09-29 閱讀全文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

2021-04-25 閱讀全文

從寶寶降臨媽媽肚子里那天起,媽媽就對寶寶充滿無限疼愛。 然而當寶寶把媽媽弄得筋疲力盡,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媽媽都或多或少會對寶寶出言不遜。 媽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責罵,在寶寶心中可能會留下深深的傷痕,所以...

2020-10-28 閱讀全文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認可,然而,對孩子的贊美或表揚,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本文中就列舉四種表揚孩子時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元素,家長可要格外當心哦! 禁忌一:好話壞說,明褒暗貶 父母口...

2021-12-20 閱讀全文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fā)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產生緊張、...

2022-03-2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