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大多數(shù)家長會表揚不會鼓勵
發(fā)布時間:2021-01-20 家庭教育 小班家長會活動總結 幼兒家庭教育當孩子玩完玩具把玩具放回原處你會怎么做?可能大多數(shù)家長會立刻伸出大拇指對孩子說“你真棒”,可在專家看來,這樣的表揚顯得空泛,沒多大作用。
加州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國家首批親子關系溝通師蘇靜指出:多數(shù)家長會表揚卻不會鼓勵,表揚和鼓勵看似都是從正面肯定,但二者還是有區(qū)別的。
常接受表揚 孩子會“尋求認可上癮”
婷婷媽是位80后媽媽,自認比較重視孩子的感受,也會及時表揚孩子,以至于“寶貝,你真棒”這句話都快成了口頭禪?!耙婚_始,寶寶聽我夸她‘你真棒’時還會很高興,可最近寶貝對這句話卻越來越?jīng)]有反應了?!?/p>
對于表揚、鼓勵的頻率,周寶紅認為,這個并無嚴格的說法,如果孩子保持了某個好的習慣就不必再頻頻表揚了,當他出現(xiàn)新的好習慣或行為時再進行適度表揚、鼓勵。對孩子的表揚不宜太隨意,要說到做到,建議少用物質獎勵,可以用貼片的方式進行表揚,比如貼夠多少還可以升級。
張敏認為,只有30%-50%的家長能夠做到適合有效的表揚,表揚過度和很少表揚都是誤區(qū),表揚的時機和次數(shù),應該是建立在你能夠真正地關注和觀察孩子日常行為表現(xiàn)的前提下。“一旦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他有進步的地方和有待于改進的問題的時候,你都可以用鼓勵的方式提出明確目標——你應該怎么做,你還可以怎么做……推薦家長讀一讀《窗外的小豆豆》、《愛和自由》?!緕FW152.com 趣祝?!?/p>
如何鼓勵?蘇靜建議家長不妨試試這樣的句式:我看到了或我聽到了……+我感到了……+致謝。比如,早上孩子沒有賴床及時起床去幼兒園,那么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起床很積極,能夠自己穿衣服,及時出門上幼兒園,我感到很快樂,我感謝你自己的事自己做,沒有讓媽媽上班遲到,謝謝你的努力?!?/p>
“家長表揚或鼓勵孩子時一定要讓他知道為什么”,蘇靜說,關于表揚和鼓勵的不同,以孩子考了100分來舉例說明,比如有的媽媽會說“寶貝,你考了100分,媽媽覺得挺驕傲,獎勵你一個玩具”,這屬于表揚,而家長對孩子說“寶貝,你得了100分做到了自己的最好,媽媽看到了你的進步”,或者說“你得了100分,你真的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這屬于鼓勵。
“首先,表揚針對的是人,鼓勵針對的是行為。仍以孩子考了100分為例,家長說‘你考了100分,真是個好孩子或者你讓我太高興了’,就是對孩子的肯定,而如果家長表達‘你確實得到很大的進步’肯定的就是孩子努力這一行為”,蘇靜說,對孩子,不僅要表揚還要鼓勵,讓孩子獲得“為什么會表揚我”的信息。
“其次,表揚和鼓勵所處的位置不同。仍以孩子得了100分為例,家長給予物質獎勵是父母凌駕于孩子之上,即只有孩子滿足了某個條件才會給予獎勵,這是施與,而家長表達‘你考了100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雙方就是平等關系,孩子更容易接受?!?/p>
蘇靜指出,表揚和鼓勵的后果也是不同的,對于表揚,孩子會學到“尋求認可上癮”,經(jīng)常受到表揚的孩子抗挫能力差,并且會導致孩子對學習不是真正的喜歡,而為了尋求家長或老師的認可去學習,容易討好他人,這樣會使他忘掉學習本身的樂趣,越到后面表揚的力道越不足,物質獎勵也沒有效果。而如果給予的是鼓勵,那么孩子會專注于事情本身,努力的方向也會更為持久。表揚只具有短期性的效果,而鼓勵則是長效。
表揚時敘述原因不是啰嗦
“我覺得孩子做得好時立即表揚‘你真棒’,孩子肯定知道我為啥表揚他,如果再把事情說一遍不顯得啰嗦嗎?”像陳女士這樣有疑問的家長也不少,很多家長認為表揚時再把事情敘述一遍顯得多此一舉。
“這不是啰嗦,對幼兒來說,如果表揚者不說出具體的原因,孩子是不知道的。當孩子做得好時,家長或老師有必要把事情概括一下再進行表揚,而不是泛泛地說‘你今天表現(xiàn)真好’”,陜西省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西安市學前教育專家?guī)斐蓡T、西安文理學院幼兒心理專家周寶紅說。
“家長口中的表揚一般不帶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對孩子在哪一方面提高給予幫助,這樣的表揚孩子聽多了就會習以為常,也不會對孩子能力的發(fā)展和品質的建立有更好的刺激和幫助。表揚應具體,還應提些孩子夠一夠能達到的新目標和要求”,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guī)斐蓡T、西安蓮湖慶安幼兒園副園長張敏說,比如孩子平時吃飯很慢,當天吃飯表現(xiàn)較好,老師會說“今天你比昨天吃飯快了多少,所以老師要表揚你”,要讓孩子感覺到通過我的努力是能夠改進的。老師再提出:“明天你在你們組吃飯能不能是最快的呢?”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三大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三大家庭教育
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xiàn)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xiàn)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長學校則肩負著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xiàn)代家教理論,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協(xié)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過去,家長的養(yǎng)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tǒng)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傳統(tǒng)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shù)輕實際水平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fā)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fā)展能力并重,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fā)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
③態(tài)度一致,教育統(tǒng)一。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tǒng)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恒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經(jīng)驗
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家教文章:家庭教育小體會
家庭教育小體會
我們的女兒并不是很優(yōu)秀,在這里淺談幾點家教的小體會:
一、監(jiān)督。二年級的孩子畢竟懂得不多,自主能力不強,辯是非能力差,首先最基本是要監(jiān)督孩子自覺地不著不扣自主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yè)和預復習。其次是讓孩子在家多一些課外預讀,其三,當然是對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要予以監(jiān)督、指正。
二、溝通。其實我們平時要和孩子多一些拉家常式談話,在輕松的談話氛圍中聽取孩子的想法、觀點,給予評點和指正,傳輸我們的想法和要求。同時,我們也要和其他家長多溝通,以從其他孩子身上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一些更好的教育方法,或許也可解決一些孩子的攀比心理。還有與孩子一起游戲,手工、勞動、學習也是溝通的一部分。
三、批評與鼓勵。對于孩子的成績和長處,要給予肯定和鼓勵。有時也可以借機采取要求孩子改正某些壞習慣,給予一些可行的獎勵的方法。對于孩子的錯誤,我們應給予理智的教育,千萬不要火冒三丈,以引導為主。
四、正確對待成績和錯誤。千萬不要以孩子的成績好差來評定孩子。100分不是最好,也許80分也是最高分。更應注意的是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錯誤可能是孩子不經(jīng)意的行為,具體事情具體對待,主要是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可能會加強他們的逆反心理。
五、可以通過外出旅游、影視、參加展覽,給他們一定自由時間、空間來接觸新事物。
總之,我們要以身作則,以平和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德與失、錯與對。在不給孩子太大壓力的同時,也要不失時機進行理智的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吃苦教育要不得,家庭教育需多元
中國自古是一個重視“吃苦教育”的國度,中國人堅信“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信條。對孩子進行適當?shù)摹俺钥嘟逃辈粌H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任何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積極探索。
但與此同時,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家長進行過分的“吃苦教育”,例如一些不合要求便體罰,使學生身體、心理都不堪負重。這種所謂的“吃苦教育”,不僅會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且也是違背教育宗旨的。一起來聽聽專家怎么說吧!
謹防“吃苦教育”極端化!
2012年初4歲“裸跑弟”爆紅網(wǎng)絡。一名來自南京市、跟隨父母到美國旅行的4歲幼童,以他自己的獨特裸跑方式在美國紐約-13℃的暴雪中迎接2012農(nóng)歷新年。這個4歲的小男孩脫掉自己的內外衣褲,僅穿一條嫩黃色的小短褲和運動鞋,全裸快速地跑入美國紐約法拉盛暴雪肆虐的大街。跑步大約持續(xù)了5分多鐘。小家伙剛開始帶著點哭腔跟爸爸要“抱抱”,不想再跑了,很快孩子的頭上都掛滿了雪花,可最后還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勇敢地在雪地上裸身做了個俯臥撐才結束,身體上沾滿了潔白的雪。
專家有話: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因為“溫室效應”,依賴思想嚴重,意志薄弱,遇到一件小事便畏首畏尾。因此,我認為對孩子進行適當?shù)摹俺钥嘟逃辈粌H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任何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積極探索。但與此同時,要警惕“吃苦教育”的極端化傾向,一些不合要求便體罰,使孩子身體、心理都不堪重負的教育方式,必須予以禁止。因為這種所謂的“吃苦教育”,不僅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且也是違背教育宗旨的。吃苦教育不等于體罰教育!
2006年暑假,位于杭州四宜路的“西點男孩訓練中心”引來了人們關注的目光。這是一家只招收6歲至13歲、家庭有經(jīng)濟實力,且調皮搗蛋男孩的培訓機構,因其準軍事化、全封閉管理和“獎罰分明”的特殊訓練方式,尤其是罰吃辣椒醬、黃連甚至挨鞭子的另類懲罰手法,在讓一些家長收獲“欣喜”的同時,也著實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專家有話:針對“西點男孩訓練中心”,如此多的家長趨之若鶩,卻在事實上反映出當前教育的一大問題——培養(yǎng)意志力教育的欠缺?!拔鼽c”的出現(xiàn)從某個角度反映了當今社會對青少年“磨難教育”的需求。然而在我看來,“磨難教育”決不等于“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須知,在教育、管理中采用體罰,無論是否得到家長的口頭或書面授權,都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氨薮颉苯逃芸赡軙C枉過正,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孩子的心里其實已經(jīng)夠“苦”
2011年網(wǎng)絡上曾報道過,九江市廬山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中心送來3名小學女生,個個臉色慘白,不斷呻吟,一人臉上還有明顯的擦傷,嘴巴不斷出血。據(jù)了解,這三名女生都才10歲左右,相約跳樓后被送醫(yī)院急救。據(jù)稱,她們覺得“跳樓死了就不要寫作業(yè)了”。
小小年紀,天真活潑的年代卻因為作業(yè)做不完而痛苦,值得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思考,這也警醒人們要高度關注學生作業(yè)量過大的問題,切實給學生“減負”已成了刻不容緩的工作。
專家有話:現(xiàn)在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嬌生慣養(yǎng)、獨立性差等。但是,這些毛病無一不與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因此,與其送孩子去接受“吃苦教育”,還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
此外,雖然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讓人感覺他們生活得十分幸福,但實際上他們卻壓力很大,心里有很多苦楚。目前,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老師、家長所關心的只有學習成績而已。孩子平時沒有休閑娛樂的時間,到了節(jié)假日,又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在等待著他們。沒有玩耍、沒有自由,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的成長過程能說是幸福的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僅不應該讓孩子去接受什么“吃苦教育”,反而應該想方設法消除他們的苦惱,讓他們快樂成長。
表揚與鼓勵教育的差別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答案會讓你正視孩子教育方法的。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shù)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绷硗庖唤M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xiàn)得很出色?!?/p>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p>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边@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chǎn)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倍切┍槐頁P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shù)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p>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xiàn),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xiàn),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那么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⒈頁P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p>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哪些國外家庭鼓勵獨立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經(jīng)驗值得借鑒。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xù)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guī)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chǎn)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在美國,即使是家里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愿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并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yǎng)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把餐桌當課堂的英國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shù)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英國人普遍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的遷就造成的。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慣”,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yǎng),而且還會誘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兒在長到1周歲至1周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菜。3歲以上的孩子如進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家長會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家長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心旁人,二可幫助他們養(yǎng)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歲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少爺小姐,而樂于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家務勞動的負擔,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孩子健康成長同樣具有正面意義。
英國家長還教育孩子從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并且在制造過程中還盡量不摻入可能污染環(huán)境的化學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此外也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xiàn)成食品,并注意節(jié)約用電用水,因為他們經(jīng)常被告知,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huán)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長包辦了,而是為其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濕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養(yǎng)的日本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
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矩。為培養(yǎng)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比如,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另外,“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jīng)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