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確定自己的興趣愛好
發(fā)布時間:2020-12-31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游戲觀察孩子的興趣,并給予他們鼓勵。舉例來說,如果他們喜歡收集籃球卡,不要禁止他們買包裝內裝有卡的口香糖。如果他們喜歡玩滑板,不要說他們把時間浪費在了無聊的活動上。如果孩子要你送他們去一個漫畫書市,試著去包容他們。如果孩子喜歡喂雞,請給他們準備些谷物……不要隨意地批評孩子的興趣。
?給孩子發(fā)言權。比如你認為孩子會喜歡越野滑雪,但他們所有的朋友都喜歡速降滑雪,請讓孩子兩者都試試。問一問孩子,要是你跟他們一起玩速降滑雪,他們是否也想和你一起玩越野滑雪?如果你不會滑雪,安排孩子和朋友或者滑雪團一起去。
參加你們可以一起加入的活動,如手工課、烹飪課或者戶外活動(一起去捕蝦)等等。很多選擇。
?如果孩子對某個愛好感到厭倦了,不要責罵他,也不要強迫他繼續(xù)下去,讓孩子知道,即使你花錢給他買了裝備,他也有權改變主意。
如果孩子想參加一個團隊運動,要提前和他談一談一個人對于團隊的責任,如果有人不參加訓練,或者半途而廢,會給團隊造成很大的損失。堅持,選定了某項興趣一定要幫助孩子一起堅持下去!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何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許多事實證明了,小時候培養(yǎng)的興趣往往為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有些做父母的對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去“規(guī)定”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學習興趣的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孩子,這樣往往會延誤孩子的發(fā)展。如果能夠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喜好,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
孩子學習做功課需要有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一張自己的書桌是必不可少的。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就會使孩子對經常在書桌上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書桌要整潔,抽屜里要備有做各門功課所需的工具,這樣當他需要時,立刻就能找到,不會因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斷作業(yè),心生煩躁。書桌美觀舒適,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坐到這里開始他的學習活動。有的家長經常向老師反映到孩子在家做作業(yè)速度慢,經常做作業(yè)做到十一、二點,不知如何是好?當老師問及孩子在家怎樣做作業(yè)的時候,有的講孩子一邊做作業(yè)一邊看電視,有的一邊玩一邊做作業(yè),還有的一邊做作業(yè)一邊聽大人講話等等。這些原因都是造成孩子作業(yè)速度慢的因素。由于外界干擾大,孩子的精神難以集中。有大人在他身邊講話,就不能夠好好地集中精神做作業(yè),速度就會慢。無論什么原因,家長都必須消除可能影響孩子完成作業(yè)的干擾原因,給孩子一個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去學習。
鼓勵孩子獲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就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一旦獲得成功,就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xù)學下去。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長應該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時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就不斷取得進步。孩子樹立目標,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的。家長要耐心引導,具體幫助,使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樂趣。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后,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短信,并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嘗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增強其求知欲
孩子是學習的當事人,被迫學習,被迫考試,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生厭是可以理解的。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換一種方法,不是經常讓孩子去解答問題,而是采取讓孩子嘗試創(chuàng)造問題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會改變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會激發(fā)討厭學習孩子的學習興趣。
試著讓孩子創(chuàng)造問題,孩子會考慮什么地方是要點,父母也可以在指導孩子學習時以此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會對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覺得意的地方提出問題,這對父母來說,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較擅長,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如果堅持這種學習方法,孩子就會在平常的學習中準確地抓住學習的要求和問題所在。此外,這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學習自然會好。
如何幫助拖拉的孩子
說到懶散,就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沒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結果。其實,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為“懶散”的朋友,往往這類朋友融入社會后,很難與身邊的朋友達成共識,更別說在工作中嶄露頭角了。
懶散是個特別壞的毛病,如果孩子懶散的話,就有可能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必要麻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在老師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懶散而造成的。
那么,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呢?身為家長我們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即時伸出援手,幫助孩子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1.父母當然要設法一一克服。
當然,孩子維持集中力的時間會隨著年齡成長而遞增,因此對于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兒的學習要以游戲的方式來帶動,引發(fā)興趣以增長集中時間。
2.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方面,父母除了慎選玩具外,還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與發(fā)展,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簡單,他就不會感到興趣,更不能培養(yǎng)注意力了。
3.要轉移孩子對于游戲的注意,專注于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視和參與孩子的學習,讓孩子感覺到只要專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業(yè),即會有肯定與鼓勵。比如能堅持完成某項任務,就給以小紅花的獎勵,孩子心中有了“任務”或是期盼的“目標”,就會克制自己。當孩子產生做的意愿,注意力也自然轉移,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也就能培養(yǎng)出專注的態(tài)度。
4.父母在孩子學習時,盡量避免環(huán)境因素干擾、分散其注意力。
如學習的房間不能布置得過于花哨,父母看電視、聽音樂、與客人談話的聲音太高,都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饑餓、吃得過飽、疲乏也是導致兒童注意力渙散的最常見的原因。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不可放任兒童無休止地看電視。
5、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的游戲。
比如看圖找缺失部分(剪刀只有一扇刀片,兔子只有一只長耳朵、汽車少一個輪子等)、四人轉圈搶坐三只椅子、“三猜一”或“四猜一”(桌子先放三件玩具或四件玩具,讓他看一分鐘,然后蒙上眼睛拿走一件,打開他的眼睛,讓他看少了哪一件)等。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經常練習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體育活動。如果孩子能夠熟練地在平衡木上走動,或者玩滑板時,可以在他玩的同時,訓練他接投給他的球,這樣既訓練其動作,又訓練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1. 作為家長要“身懶心不懶”。
通過談話、講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 美國家庭會給孩子灌輸Responsibility(責任感)的問題,比如大孩子可以做babysitter(臨時照顧幼兒者),幫助照顧小寶寶;家里制定一個Chore Challenge(家庭事務挑戰(zhàn)),分配給孩子一定的家務活。
2. 幫助孩子制定目標,與孩子一起忙碌起來。
研究證明忙著的人比懶著的人更快樂,但是沒有目標的瞎忙所帶來的罪惡感,會扼殺快樂。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目標。比如給孩子制定“6點鐘起來晨讀”的目標,第一周先克服賴床的習慣,第二周在平時起床的時間上早起5分鐘,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礎上再早起5分鐘,依此類推。在孩子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幫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標,讓他享受目標達成的成功與喜悅。
孩子懶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3. 保持孩子情緒上和體力上的活力。
在學習的時候,可以采取“分段學習”的方式,學習半小時休息十分鐘;采用問答的方式整理資料,避免孩子一個人學習的時候打瞌睡。 這一點,美國老師就做得很好,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她們特別注意和孩子的交互,常常是將小朋友們聚攏過來,坐在地上,姿勢隨意,坐著也好,趴著也罷,這種方式交流起來特別自然,就像和朋友自由交談一樣。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積極性都很高!
4. 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
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孩子協(xié)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及獎懲措施,并嚴格按照計劃來執(zhí)行每一項。可以制作一個列表,然后每個星期把做得事情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讓孩子感受有效利用時間所帶來的成就感及獎勵。如果沒有按照計劃做事,也務必根據設定對孩子進行懲戒。
5. 讓孩子承擔懶散的后果。
當孩子因為惰性出現了如起床晚了,來不及吃飯、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幫助孩子找借口,而要讓孩子自己承擔懶惰的后果,體驗這樣的“挫敗感”才能讓他自我反省,記住教訓。
這就是因為讓孩子承擔了后果,才能改變他懶散的生活習慣! 其實,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 “懶”不是不作為,而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父母需要的只是提供環(huán)境,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說對不?
小編的話:其實,有時候孩子懶散是受到外界影響的干擾,一般當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可以思考的環(huán)境,還有和孩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形為也很重要。
本來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較低,再加上家長疏于管教的話,就更加錯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機。身為家長我們應該隨時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當發(fā)現孩子有不好的形為習慣時,一定要即時加以更正引導。
如何幫助孩子們塑造自信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自信的性格對于其未來的成長很重要,尤其是孩子上幼兒園時期,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造就孩子們自卑的心理,這時,媽媽們就要學會多鼓勵孩子,并且多與孩子的老師相溝通,以下就來看個實例吧!
一天,女兒從幼兒園回到家,我讓她唱一下老師教的歌。不想,女兒歪著腦袋小聲地說:“媽媽,老師說我們班的真真唱得最好,我唱不好,我不想表演。”
“怎么會呢?你一定能唱好,媽媽相信你,唱吧?!蔽矣H親女兒的小臉,堅定地鼓勵她。女兒小聲地唱起來,還不時擔心地瞟我?guī)籽?。大概看到我贊許的目光,她終于放松了表情,聲音也大了許多。我想,女兒可能是在幼兒園沒得到老師的認可,缺少了自信才如此,我決心幫她重塑自信。
從那以后,每天一回到家,我們都要求女兒為我們表演幼兒園里學到的東西。全家人也一致認為要多鼓勵孩子,讓她找回自信。因此,每次表演完畢,不管她唱得如何,大家都會送給她真誠而熱烈的掌聲,還夸獎她唱得比真真好。
一次,女兒聽完我們的夸獎后,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你們說我唱得好,可老師怎么不夸我呢?”我趕緊告訴她:“不是老師不夸你,是你自己不主動。如果老師再叫唱歌時,你勇敢地舉起手,大膽地唱,老師一定會夸你的!”女兒將信將疑地點了點頭。
入園指導,第二天,送女兒去幼兒園,我特地找到老師,把我想讓女兒在班里鍛煉的想法告訴了她,誠懇請老師配合教育,老師愉快地答應了。
果然,晚上一到家,女兒竟主動邀請我們觀看她的表演,開心地說:“老師今天夸我唱得最好,還獎給我一朵大紅花呢?!蔽页脵C對她說:“老師對我說,你是班里唱得最好的孩子?!?/p>
“老師真說我比真真唱得好嗎?”女兒瞪大眼睛問?!袄蠋熣f你比她唱得還好呢,說你的嗓音是最好的?!蔽胰隽藗€善意的謊。女兒聽了,小臉卻笑成了一朵花。
那天晚上,女兒的歌音色洪亮,表情豐富。看著面前這個聲情并茂地大聲歌唱的女兒,我知道這是自信的力量改變了膽小的她。
從此,只要幼兒園有活動,我總是鼓勵女兒踴躍參加。女兒每次被我夸贊,總是一臉的甜蜜表情。每天回到家里,女兒還樂此不疲地跟著少兒卡拉OK光碟練習唱歌,竟學會了不少歌呢!
不久,幼兒園舉行幼兒歌唱大賽,女兒以她大方的表演、洪亮的嗓音獲得了第一名。從此,女兒更加自信了。碰到家里來客人,她總會主動要求給客人唱歌、朗誦、表演舞蹈。有時表演完了,還得意地向人炫耀:“媽媽說,我的聲音是最好聽的!”客人自然是夸獎一番,這又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為她下次的表演積累了信心。
明年,女兒要進入小學了。我相信她會順利地走進新的學習環(huán)境,并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我已經教會了她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自信!
孩子們的好性格,好習慣,都是一點一點培養(yǎng)起來的,這就需要父母們要做個有心的家長,時時的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的幫助孩子解決所遇到的心理問題等等,相信自信的寶寶更加容易接近成功!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好書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好書“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句古老的神訓,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內涵可深了去了。不過,對孩子來說不需要想那么深,認識自己,就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吧!
《小眼睛大發(fā)現》系列叢書中有一本“人體”,對孩子就大有幫助。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身體都是這樣來的。
這本書先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介紹,由內而外、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皮膚和毛發(fā)的作用、血液與心臟的關系
肌肉與運動、身體的自我修復,這些看似復雜的知識,都配合著精美的圖片和簡短的說明,讓人很快認知和理解。
書中通過一些小貼士,把關于身體的趣事介紹給我們。
為什么要打哈欠?因為身體需要休息了。
為什么會有鼻涕和噴嚏?因為身體在抵抗異物入侵。
食物在身體里經過漫長旅程,最終被吸引了能量,變成了糞便;身體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你很多信息。這些有趣的知識通過簡單直觀的思考,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財富。
身體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讓孩子從小認知自己的身體,更好地保護和使用自己的身體,是非常重要的啟蒙課。從這一課開始,孩子將會逐漸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
如何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因素、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模式,這些決定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與人不同的個體。如果我們給孩子一個目標是成為最好,那就注定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不盡的孩子注定在我們眼中是“失敗”的,因為最好在一個群體中只能有一個,而且這個最好很多時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們可以引導每個孩子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憑借自己的聰慧、就是在自己遺傳因素確定的發(fā)展空間里面努力發(fā)展到一個較高的程度。
1、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作為具有群體性生存屬性的個體,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他人的接納和與他人的和諧相處對其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在群體接納的人,在情緒上往往是消極的,在狀態(tài)上往往是缺乏活力的,在行為上往往是主動性不強或者是叛逆的。作為高中生而言,他在身心方面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完全區(qū)分和正確對待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時,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過巨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
長對孩子的接納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去討厭他,不去打罵他,不去用言語或體態(tài)表達自己厭惡的情緒,接納他的好,也接納他的不足,把他整體接納下來。
不是說對孩子的不足和問題聽之任之、視而不見,無條件接納的目的是為了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正視問題并最終克服不足、超越自我。
2、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和優(yōu)勢,引導孩子學會接納自我。
作為一個有智慧的家長,應該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和優(yōu)勢,并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并且欣賞他的長處。這一點很重要,對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孩子的自我認識以及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都重要意義。作為父母我們要從孩子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僅僅從孩子的學業(yè)發(fā)展出發(fā)來看待和評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接納自我,無論自己是優(yōu)秀還是在橫向比較中處于劣勢,首先應當接納自己,對孩子而言這實際也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并正視自己的不足。
孩子出現問題的誘因,家長要引導引導孩子放棄一些絕對化的觀念,比如,我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會成為最好的等等……
3、讓孩子學會體驗成功,引導孩子認識到經過努力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成功。
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贊賞?!弊鳛楦咧猩侨绱?,他們更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肯定和贊賞,需要通過他人的引導和自身參與,獲得最強烈的、成功的內心體驗!這不僅僅有利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樹立和強化。作為父母我們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導孩子體驗成功,在孩子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認識到成功不是難事,成功不一定要人人皆知,成功未必是驚天動地,當我們?yōu)橐患赂冻隽伺Σ⒆罱K有所收獲,這就是一種成功。我們經過努力學會了修理汽車是成功,經過努力學會折紙飛機也一樣是成功;我們升入了理想的大學是成功,我們經過鍛煉克服了面對眾人發(fā)言膽怯的問題也是成功。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并堅持下去,每個人都可以有屬于自己的成功。
4、困境中給孩子以信心和勇氣,引導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希望孩子一帆風順,不遭遇任何困難和挫折,但是,現實生活中誰也不可能真的一帆風順,誰也免不了遭遇困難和不順。作為身心發(fā)展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遭遇挫折時更容易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和勇氣。這時,作為家長就應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找到自己遇到的問題是什么以及該如何去解決和應對,讓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在此基礎上付出努力、超越自我,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5、別把學業(yè)成就作為孩子唯一的目標。
作為現代人,學校是我們成長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huán)境之一,學業(yè)發(fā)展的好壞對人的發(fā)展、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就人生而言,學業(yè)發(fā)展只是人生成長中很少的一部分,學業(yè)輝煌者人生未必成功,學業(yè)平平者人生發(fā)展也未必平平。作為父母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什么樣的成績,而是要考慮如何讓孩子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在學業(yè)上達到自己能力所及的較高水平。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交際
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當他們剛剛走出家庭,試著與家庭之外的同齡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時,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而在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學會正常地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一些父母在帶著孩子見到自己的朋友時,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或在自己的要求下打招呼,他們就會當著朋友的面指責孩子不聽話,或者自嘲地說:“我孩子太內向,見到陌生人不敢開口”。
事實上,孩子在3~5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內心的自尊心就已經萌芽了,如果父母總在外人面前指責、抱怨孩子或者說孩子“太內向”,一方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還會使孩子的性格過早地定型。例如,如果孩子總聽到父母認為自己“很內向”的評價,他就會逐漸認同父母對自己的這種評價,并以此作為自己見到他人不打招呼的理由,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越來越內向,人際交往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差。相反,如果父母多鼓勵、肯定孩子,幫助孩子學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孩子才能有信心與他人接觸。
一般來講,由于內心恐懼感的存在,在3~5歲年齡左右的孩子大多都不愿意主動與他人接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鼓勵,以此來獲得足夠的信心。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將人際關系的基本技能教給孩子,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呢?
第一,切記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際。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以后,父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人欺負或者去欺負別人,是否能夠交到朋友......然而有一些父母,當孩子在交際方面的狀況不盡如人意時,就會幫助孩子去交際。例如,父母買了好吃的送給孩子的同學,讓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當孩子與同學出現矛盾和摩擦時,親自出面去幫孩子擺平......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可能會讓孩子擁有朋友、不受欺負,但是一旦面對新的環(huán)境,孩子還是不明白如何與他人交往。事實上,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們不能采取“越俎代庖”的辦法,而應針對問題,告訴孩子應當怎么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讓他們通過自己一點點的嘗試和摸索,逐漸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第二,向孩子傳達與他人分享的思想。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總是愿意和為人慷慨大方的人做朋友,在孩子們的世界也是一樣。因此,努力讓孩子變得大方,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才能使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也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分享的實踐機會,例如,當家里只有一個水果時,父母們可以讓孩子來分配這個水果給誰吃,并借此機會向孩子傳遞分享的理念,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不必強迫分享。
第三,“察言觀色”等交際知識不需刻意地向孩子教授。例如,父母們經常這樣對孩子說:“當別人主動熱情地跟你聊天或者送你小禮物時,說明這個人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當別人在為某些事心煩,或者表現出不高興的神情時,盡量不要與他開玩笑,這會使他們越來越煩”;有的家長在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之前就告訴孩子“在別人家不能大聲講話,不能隨便翻別人家的東西,進每個房間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等等。想通過這些語言讓孩子逐漸掌握交際技巧,學會禮貌待人。這些語言聽起來沒有錯誤,但當家長通過這種方式教孩子判斷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時,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過于細膩敏感。更好的方式就是言傳不如身教,家長自己先做到,就能影響到孩子,在恰當的時間跟孩子不斷確認好的交際方式,經??洫労⒆幽硞€做得好的方法,以此柔和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腦中輸入正面交際信息。
人際交往是兒童的一種基本能力和需求,而3~5歲正是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父母有意識地傳遞給孩子一些交際的技巧,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給孩子以信心,他們很快就能擁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擁有自己的好朋友。當然,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個人天性,對于偏內向型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納,不要過分強求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主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健康、快樂、自由地成長。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h2>
(1)生活范圍小。有的孩子從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圍內活動,不常與外界接觸,使孩子認生。 (2)教育方法不得當。如當孩子不聽話時,成年人就恐嚇孩子,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失去安全感,從而膽小。
(3)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別動,看,摔了!”;孩子摸摸掃帚,大人就說:“扎著你,多臟,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從而膽小。
膽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創(chuàng)造性也差。因此,應培養(yǎng)教育小兒不該做的事不做,應該做的事就要勇于嘗試,不要傷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決孩子膽小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擴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觸生人,多認識世界。
(2)讓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還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3)鼓勵小兒的探索與嘗試精神。不要一個勁兒地發(fā)布禁令,這也不行,那也不許。
(4)在生活中不要恐嚇孩子。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家庭對孩子習慣的形成擔負著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家長并不知道具體要怎樣做,經常是立了規(guī)矩卻無法有效實施。兒童心理學專家王文娟博士日前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家長學校告訴家長,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家長要約束自身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切實可行,科學地獎勵和懲罰孩子,不要羞辱和責罵。
王文娟說,培養(yǎng)好習慣首先要從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開始。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穿衣服,學會生活自理。另外,還應讓孩子從小承擔一部分家務,比如倒垃圾、掃地等。孩子對生活有了責任感后自然就會對學習有責任感,并且懂得照顧人,會受到同學的歡迎,孩子的領導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來了。
第二,上課要專心聽講,提高課堂效率。
鼓勵孩子在學校解決問題,盡量不回家復習。同時,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孩子年齡越小,發(fā)展的差異越大。
第三,讓孩子養(yǎng)成專心做作業(yè)的習慣。
家長在孩子做作業(yè)時要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安靜的環(huán)境,避免孩子分心。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精力不容易集中,家長可以準備一個鬧鐘,規(guī)定孩子學習10分鐘之后玩20分鐘,不搞疲勞戰(zhàn)術。
第四,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
多和孩子討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讓孩子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現象。
第五,堅持和孩子一起運動。
運動有利于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第六,少讓孩子參與成人活動,多與同齡人交往。
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互換、互惠的。與同齡人交往能夠學會妥協(xié)、付出、協(xié)商,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的過程。過多參與成人活動,會導致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最后,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亂花錢的毛病。
經常給孩子花錢會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錢來得太容易,這樣孩子干什么事情就不肯努力了。王文娟說,好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從小就要給孩子立下規(guī)矩,否則長大后會處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