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吃虧”的思想要不得
發(fā)布時間:2020-12-07 幼兒園不得教哪些內(nèi)容 幼兒園不能教哪些內(nèi)容 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xué)內(nèi)容 “絕不能吃虧”的思想要不得據(jù)報道,一所幼兒園的小班,在新學(xué)期安排的第一節(jié)集體活動課是,讓孩子們玩玩具。老師把裝玩具的箱子搬到活動室以后,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玩玩具,好嗎?”“好——”小朋友們齊聲回答。
老師繼續(xù)提出要求:“小朋友們,等一會兒,大家按照先后順序,一個人一個人地到前邊來取玩具。每人只取一個玩具,記住了嗎?”“記住了——”孩子們大聲說。
誰知,孩子們嘹亮的“記住了”的話音還沒落,全班三十個孩子,就一窩蜂似地爭先恐后地上前去搶玩具。盡管孩子們的家里都有許多許多好玩的玩具,但在孩子們的心里,總認為別人家的東西是好的,別人家的玩具一定是很好玩的。
那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玩具,對孩子們可以說是“擋不住的誘惑”。剛才老師的要求全都當(dāng)成耳旁風(fēng),有的孩子一下子拿了好幾個。剩下的玩具沒有什么好玩的了,后邊的孩子沒有拿到,上手就奪,拿到幾個玩具的孩子就緊緊抱著不放。孩子們扭成一團,玩具也散落了一地。
出現(xiàn)這種局面,是老師始料未及的。老師一個勁兒地大聲說:“小朋友們,不要搶,不要搶!”但孩子們似乎什么都沒有聽見,繼續(xù)玩命地爭搶。當(dāng)時,竟然有十多對孩子,為了爭奪玩具雙方僵持著,四目怒視,各不相讓。
有的小孩子為爭搶自己喜愛的玩具,甚至對其他小朋友玩起了“全活”——連推帶打、又踢又抓等。有哭的,有鬧的,哭聲吵鬧聲交織在一起,活動室一下子就亂成了一鍋粥。
家長的訓(xùn)示:“誰要打你,你就更厲害地打回去!”
更使在場老師驚訝的是,當(dāng)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硬搶走時,那小女孩毫不示弱,竟然上手就“啪”地一聲,給了那個小男孩一個干脆、響亮的耳光!把老師嚇了一跳。
當(dāng)老師趕緊把那個小女孩叫到旁邊,低聲但很嚴肅地問她為什么打小朋友時,她竟然振振有辭,理直氣壯地說:
“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可不能吃虧!”
聽了孩子這樣一番辯解,老師一臉無奈,只能苦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據(jù)幼兒園小班老師反映,現(xiàn)在的家長和過去的家長可不一樣。過去,家長教育孩子都是說遇事要互相謙讓,不要掙搶,讓著小朋友的乖,是好孩子。
現(xiàn)在可好,九成以上的新生家長,都曾經(jīng)直接明示或者暗示過孩子:“該爭的時候要爭,該搶的時候要搶,不要怯陣。不爭不搶就要吃虧?!鄙踔林甘拐f:“遇到有人打你,你就要更厲害地打回去!不要手軟!”
坦率地說,我是不贊成這樣教育孩子的。小孩子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這是為將來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演習(xí)”,幼兒園應(yīng)當(dāng)是個“演習(xí)場”。要與別人和諧相處,沒有謙讓的品格是不能被社會所接納的。
家長明示“不能吃虧”、“不要手軟”的原因分析
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不能吃虧”、“不要手軟”的意識,這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年輕父母的“身份”和經(jīng)歷有直接關(guān)系。
現(xiàn)在的學(xué)齡前兒童家長身上,有兩個令人矚目的標簽:一個是“八0后”,一個是“獨一代”。基本上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絕大多數(shù)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出生在特殊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身上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他們出生在盛世,很早就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受教育年限多,文化程度高,思想解放不保守,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沒有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對己對人沒有承擔(dān)過責(zé)任,社會責(zé)任意識差,心理年齡年實際年齡不相符。他們成長的年代,陳舊的道德傳統(tǒng)被打破,新的道德思想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對傳統(tǒng)美德并不很了解,盲目地全盤否定,道德思想狀況比較混亂。
他們是家里“絕無僅有”的一棵“獨苗”,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共處、合作,謙讓、友愛、團結(jié)、互助的經(jīng)歷。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無上”,是在“被關(guān)注”、“被呵護”、“被恭維”中長大的,自我中心意識突出,眼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當(dāng)他們做了父母以后,面對寶貝似的“獨二代”,他們自身的經(jīng)歷和道德修養(yǎng)狀況,不能不影響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養(yǎng)態(tài)度。
第二,跟孩子數(shù)量少也有關(guān)系。
過去,家里孩子多,家長沒有心思把孩子看得那么珍貴。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終究有人替自己看孩子,可獲得了解脫,感到非常放心。
現(xiàn)在可不同了。絕大多數(shù)家庭還是只有一個孩子。常言說:物以稀為貴。孩子少更寶貴。在許多年輕父母眼里,孩子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疙瘩,“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愛才好。
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雖然能學(xué)到在家里學(xué)不到知識和能力,但很不放心。生怕孩子過不慣集體生活,受別的孩子欺負。孩子要是受到別人的欺負,疼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
為了避免在家長看不到的時候受委屈、遭磨難,便鼓動孩子遇事不要示弱、謙讓,該爭要爭,該搶要搶,要還擊,不能吃虧。
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不是對孩子的愛護
其實,這樣教育孩子,不見得能占什么便宜?,F(xiàn)在有的獨生子女真夠可以的,小霸王似的,不管什么好處和利益,就得自己是頭一份兒,別人都得讓著他,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誰也不能侵犯?!霸摮鍪謺r出手,不該出手時也出手。”
孩子在家里,大人可以一切都順著、讓著??傻搅擞變簣@,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你說:誰該順著誰,誰該讓著誰呀?
要是遇比自己弱的對手,大打出手,那是以強凌弱,不道德,要受到輿論的譴責(zé);打傷了別的孩子,家長不僅要負責(zé)賠償,還得要丟人、現(xiàn)眼。
可要是遇上勢均力敵的對手,相互斗毆,會兩敗俱傷;如果要是遇上比自己更兇猛、更狠毒的,更不要命的,最后吃虧的恐怕還是自己。
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就灌輸“絕不能吃虧”的思想,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這不僅不是對孩子的愛護,還會埋下別的隱患。
比如,有一個小孩子特別的任性,當(dāng)著外人的面讓媽媽下不了臺,把媽媽給氣急了,媽媽揚手就打了他一巴掌。
媽媽萬萬沒想到,孩子反手就給了媽媽一個脆生生的、響當(dāng)當(dāng)?shù)亩狻?/p>
媽媽一下子愣住了,捂著火辣辣的臉,氣勢洶洶地質(zhì)問:“你怎么敢打媽媽?!”
孩子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你教我說,誰要打我,我就打誰嗎?”
媽媽瞠目結(jié)舌,好久沒有緩過神來。自己種下的苦果,還得自己吞咽。
我很希望孩子的這個耳光別白挨,能讓家長從中明白點兒什么。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寶寶吃虧到底是不是福?
華仔身體不好,看起來比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歡欺負他,華仔媽媽跟老師談了很多次,但是華仔還是屢次戰(zhàn)敗而歸,請求媽媽援軍出動,華仔媽媽總是會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鬧一場,這時華仔才會甘心。與華仔媽媽比,小璐生活在單親家庭,媽媽總是教育女兒謙讓,但是沒想到女兒膽子越來越小,特別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負,只知道哭。寶寶吃虧了,到底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吃虧到底是不是福?
“吃虧”是一道社交題
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占便宜的情況發(fā)生。這種吃虧有時是物質(zhì)上的,有時是身體上的,有時是精神上的。但是這只是人生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寶寶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會影響到他們一生處理這類問題的行為模式。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寶寶能否積極地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擔(dān)起社會的責(zé)任,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個時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育狀況至關(guān)重要。因此,需要幫助寶寶很好地面對“吃虧”這道試題。
答題者應(yīng)該是寶寶自己
網(wǎng)友“山下清一軒”認為,孩子小時候吃虧并不是什么壞事。Sam從小性格很溫和,就沒有看到過他主動和別人爭嘴打架。幼兒園時代,經(jīng)??吹絊am被鄰家孩子追得滿院子狂奔。從幼兒園回家,經(jīng)常臉上、脖子上、手背上帶著些許傷痕回來,但他從來都說沒關(guān)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問起是誰干的,他的小臉上會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說的神情,幾次以后我們也不再問了。
起初我們認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學(xué)以后發(fā)現(xiàn),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為他不主動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經(jīng)常碰到一些同學(xué)的家長說起來,讓他們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聽到這樣的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有自己的應(yīng)對策略。細細思量,的確,Sam這樣比較溫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不去惹麻煩,遠離讓他感到有危險可能的環(huán)境,這不是一種智慧嗎?
“吃小虧”有價值
何為“大虧”、“小虧”,每個人的評價標準有所不同,寶寶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媽媽認為沒什么大不了,有些媽媽則會大發(fā)雷霆,找上門去興師問罪。其實,只要不危及寶寶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嚴,這種源于外界的行為或語言致使寶寶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稱為“小虧”。不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吃點“小虧”,有助于培養(yǎng)寶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對挫折的適應(yīng)能力和學(xué)習(xí)與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寶寶社會化的進程。
“吃虧”有底線
“吃虧未必是?!?。凡事應(yīng)實事求是,具體分析,應(yīng)有分寸,“過”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時,媽媽就應(yīng)及時介入,避免寶寶“吃虧”了。
貝貝和妮妮鬧矛盾。一天貝貝和媽媽在小區(qū)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媽媽、姥姥、姥爺全都圍住貝貝訓(xùn)斥,可憐的貝貝嚇得哇哇大哭。貝貝媽生氣了,對方的做法已經(jīng)對女兒造成了傷害,已經(jīng)不是吃點小虧的問題,貝貝媽嚴肅地對對方說:“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應(yīng)該由她們自己解決,你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訓(xùn)斥我的女兒!”然后把女兒攬在懷里安慰著:“別怕,有媽媽在!媽媽知道你從來都是一個好孩子!他們訓(xùn)斥你是不講理的。媽媽相信你,即使有錯誤也會改正好!”
當(dāng)吃虧變成莫大的傷害時,你一定要給脆弱的寶寶一個堅強的支持,幫助他們走出陰影。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育兒心得:孩子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個人育兒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馬,我要散養(yǎng),絕不圈養(yǎng)。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嬌氣,吃飯說不吃就不吃,要東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著就發(fā)脾氣。這些習(xí)慣當(dāng)然也有家長的責(zé)任,因為家長沒有用到合適的方式去引導(dǎo)孩子們,反而一直在慣著,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不良的習(xí)慣。現(xiàn)在的孩子們聰明著呢!他們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飯大人們就會哄自己說:“你把飯吃了,我給你買什么什么的。”反正說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種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會哭鬧,最后還是大人妥協(xié),這樣一來而去的孩子們就知道這樣的方式好用,就會一直用下去??墒谴笕藗冞@樣遷就依從孩子們,真的只會出現(xiàn)“恃寵生嬌”的壞習(xí)慣的效果,并沒有教會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習(xí)慣。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寵生嬌”的習(xí)慣,所以沒有辦法的我,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但最起碼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決吃飯的問題:吃飯是時候我?guī)退⒑蔑埐?,然后喊他吃飯,如果他說不吃那我就會故意用激將法我說:“你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覺得吃飯沒有我快啊!所以你不吃,(哈哈哈)”這時候他內(nèi)心肯定動搖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厲的說:“(語氣放緩點,表情無辜點)你就和媽媽比比看嘛”這時候他會來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軟的一方便感覺被挑戰(zhàn)了不服氣,還有一方面感覺估計舍不得媽媽吧(裝的可憐樣子騙了他)!如果他已經(jīng)答應(yīng)來吃飯了別高興的太早,因為吃飯才開始并不是吃完了。邊吃邊和他聊下,說一說吃飯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個好法。比如:會變聰明啊,會長高,長的很帥。大人也喜歡,別的小朋友也喜歡你!中間偶爾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阋豢陲埑缘恼娑?,媽媽都沒有你吃的快,媽媽沒有你聰明媽媽好笨對吧?”依這樣的進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飯的,吃完了心情好還可以問問要不要加點湯喝喝,80%都會答應(yīng)喝點的。以后吃飯按這類方式培養(yǎng)習(xí)慣估計會好點,千萬不要有條件的答應(yīng)孩子們吃飯。
小時候(沒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個頭疼啊!進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數(shù)量也不在計算范圍內(nèi),心里確定要了哪有心思聽我講話?。≤浻布媸┦裁捶绞蕉加昧耍▋?、騙、哄)根本就沒辦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著他的。那時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這么難帶??!更不就無法溝通,(家里老人太慣了,教育理念不一樣)后來孩子上學(xué)了(小班)上學(xué)后的他感覺長大了好多,畫畫、折紙、手工作業(yè),還可以給自己穿外套、褲子、鞋子,擦桌子,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業(yè),他現(xiàn)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這些都是老師教的小本領(lǐng),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他的好習(xí)慣了,放學(xué)回來只有老師有作業(yè)布置,他就會第一時間喊我教他作業(yè),沒有的情況下他也告訴我今天沒有作業(yè),意外的是他會問我要不要給他畫畫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學(xué)真的學(xué)了很多小本領(lǐng)?,F(xiàn)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樣,進去之后他依然會這要那的,我覺得他沒有辨別能力,所以我不會答應(yīng)他買一些不適合他的。通常他只會哭鬧非要,聽不進我說話?,F(xiàn)在我會跟他溝通他不會像之前那樣無視我的。我跟他講的不會太復(fù)雜的,我是把自己當(dāng)個孩子一樣,用幼稚點的語調(diào)跟他說:“這東西今天我們不能要的,再說媽媽沒有錢,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說(注:"它"指的是某種物品)我們下次再來買你回家哦!”孩子聽我這樣說一定覺得有點意思,每當(dāng)我說完我就會跟他互動下讓他也參加我我跟孩子說:“你跟它再見吧?。ㄎ⑿Γ边@時候他會擺手說再見的。他覺得這個像個游戲挺好的,有點交朋友的感覺!
其實孩子內(nèi)心很有愛的,跟誰都想當(dāng)好朋友,我就是利用這點來引導(dǎo)他的?,F(xiàn)在只要去超市我沒有答應(yīng)他想買的東西,他就會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說:“你在這里等我哦!我下次來找你。”看了這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為什么不給他買呢?有不是買不起,其實不是那樣的。其實我在間接性的引導(dǎo)他,錢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亂花的,他要買玩具,要買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就先跟他說好,錢少不一定能買到,如果可以我們只能買一個,這樣一說他就會知道,媽媽沒有說不買。因為他估計只會記一個關(guān)鍵詞“就買一個”所以他知道媽媽會買的,后面他買了一個就不會接著買第二個了,因為之前跟他說了,錢少就能買個了。時間長了就會從買物品的數(shù)量上減少,以后不會亂要。時間長了,看見貴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說錢不多,你換個小點的便宜點的吧!按這樣下去,他以后會知道個大概,錢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買的。這樣做不是因為讓他認識人民幣的面值是什么數(shù)值(10塊、20塊、50塊、100塊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個少的簡單分別能力,孩子畢竟還小不想他腦子里記一些復(fù)雜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會硬去教的。就像現(xiàn)在在學(xué)校老師會教詩詞兒歌,他也記的蠻好的,有時候嘴里還念叨著一些詩:《靜夜思》、《詠鵝》、《憫農(nóng)》,還會來幾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詩歌里面蘊含的意思嗎?所以我都會用簡單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學(xué)一些基本的好習(xí)慣孩子,記憶什么的問題就讓他自己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吧!
對不起,我不能讓孩子不挑吃穿
在朋友圈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以貌取人,絕對科學(xué)。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tài)可見自我認知。表情里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歲月。衣著顯審美,發(fā)型表個性。職業(yè)看手,修養(yǎng)看腳??伞案F”會從全身散發(fā)出來,那些騙來的名牌穿戴再多也無法遮蓋!
看起來有些絕對化,卻也頗有道理。我贊同“衣著顯審美”這句,也很支持寶爸寶媽們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自己的孩子穿上得體整潔的衣服,因為從小養(yǎng)成的審美,會影響他的一生。
01、美是永恒的競爭力,我們有責(zé)任給孩子一張不被憐憫的臉。
前段時間有個很火的視頻,視頻內(nèi)容是同一個小女孩,穿著不同的衣服走在公共場合,測試人們的反應(yīng)。
當(dāng)小女孩穿著看起來整潔干凈的衣服時,路人們會停下來跟她聊天,非常禮貌的問她是否需要幫助,小女孩得到了路人的關(guān)心與喜愛。
隨后,工作人員把小女孩打扮成了一個衣衫襤褸、滿臉灰塵的“小邋遢”,這樣的她看起來比之前更加可憐。但是,當(dāng)她孤獨的站在路邊,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停下來看她一眼。
后來實驗場所從室外轉(zhuǎn)移到了餐廳,小女孩穿著花衣服獨自走進一家餐廳,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充滿了慈愛與溫柔。
人們給她擁抱,跟她聊天,還會折紙飛機逗她開心。
然而當(dāng)小女孩再換上那身破爛裝扮出現(xiàn)在餐廳里時,全世界仿佛變了一個樣似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人們把包拿的遠遠地,生怕被她給弄臟了。
人們的態(tài)度全都發(fā)生了360度的大轉(zhuǎn)彎,沒有了和顏悅色的笑容,有的只是滿臉的嫌棄與厭惡,大家把她推來推去,誰都不愿意搭理這個臟兮兮的流浪小女孩。甚至有人讓服務(wù)人員將她趕出餐廳。
最后,小女孩因為太過委屈,傷心的跑出了餐廳,拍攝也被迫終止。小女孩哭著說:我覺得很難過,大家都叫我快走開。因為我的臉上有臟臟的煙灰和我穿著骯臟的衣服。
這段視頻,意是在告訴我們“人不可貌相”,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衣著外貌,動作神態(tài),都在綜合而復(fù)雜的共同營造著別人對他的看法。這種“以貌取人”,是不分年齡和地域的。
穿著破爛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可憐和無助,哪怕只是短暫的表演,也難從小女孩的臉上看到屬于孩子的無憂無慮的神采。
而穿著得體大方的孩子,卻能通過他們的精神面貌傳遞出一個信息:我是有人關(guān)心有人愛的孩子,我的父母對我很負責(zé)任,同時也很用心的教我為人處世和社交禮儀,我有良好的教養(yǎng),跟我溝通你可以很安心。
我們無法左右孩子的容貌,我們卻能通過給孩子合適的打扮,給孩子一張不被憐憫的臉。
所謂合適的打扮,并不是要父母們給孩子穿上滿身的名牌,戴上多么貴重的飾品,而是在保證孩子穿的干凈得體的條件下,盡量讓孩子的衣著更加有色彩感和審美情趣。
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更加自信,而且當(dāng)讓孩子以一種整潔得體的形象出現(xiàn),就是給了他一張贏得他人親近和認可機會的名片。
02、你今天給孩子的審美教養(yǎng),會融入進他明天的氣質(zhì)。
著名書畫家徐悲鴻先生在孩子只有四歲時,開始教他們練字。
據(jù)他的三兒子,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院長的徐慶平回憶說,徐悲鴻會給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張猛龍集聯(lián)》,當(dāng)時每天要寫兩頁大字本,是對著字帖臨摹。
他說,父親之所以選擇張猛龍碑帖給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們能從中體悟到做人的品質(zhì),那種大度、開闊、堅實、雄強,父親希望我們從小就學(xué)會欣賞壯美的東西。而這些,我在自己已過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為此我終生感激父親。
可以說,徐悲鴻先生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審美啟蒙。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常發(fā)生于2.5~5歲之間,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本能地嘗試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且,他們也會執(zhí)著地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來打造自己。而他們的審美標準,就是來自于成人世界。
所以我們??梢钥吹?,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會特別熱衷于學(xué)媽媽化妝。她們會用口紅涂嘴唇,用腮紅涂滿臉,會熱衷于戴各種各樣的小首飾。而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則可能比較容易搶其他孩子的東西。這并不是因為他不乖,而是他有了審美觀,開始覺得他人的物品比自己的好看比自己的美。
如果寶爸寶媽們抓住這個時期,多讓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帶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詩詞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服飾之美甚至飲食之美,孩子就特別容易受到影響,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品位。
相反,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審美觀,那么他以后想要補上這一課,學(xué)費就相當(dāng)高昂了。
03、審美是條起跑線,越早重視越易贏。
徐慶平先生還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了這樣一件讓他“受到極大震動”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徐先生去歐洲求學(xué),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個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訪了盧浮宮這座藝術(shù)殿堂。
當(dāng)時,有一群七八歲的法國孩子和徐慶平先生一起進去,孩子們由一位戴眼鏡的女老師領(lǐng)著去參觀一間建筑模型展廳。進去的時候,他聽到老師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仔細看,然后,要給我講講,希臘羅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這次的經(jīng)歷讓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
他發(fā)現(xiàn)在歐洲國家,孩子們從小就有去觀賞藝術(shù)活動的習(xí)慣,每到周末和假日,他們總是去看展覽、聽音樂會、欣賞演出。他們到任何一個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總是首選參觀博物館,而且是美術(shù)博物館。
楊瀾也曾講過自己25歲時候在英國的一段經(jīng)歷:
她面試失敗以后,披頭散發(fā)穿著睡衣裹著外套就去了咖啡廳,咖啡廳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麗莎白女王一樣尊貴和精致的英國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沒有看她一眼,寫了一張便簽給她:洗手間在你左后方拐彎。
當(dāng)楊瀾再回到座位的時候,那個老太太已經(jīng)離開了。那張留在鋪了細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箋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寫英文:“作為女人,你必須精致。這是女人的尊嚴。”
她想起自己面試被拒的理由是穿著隨意,憤慨于對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卻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邋遢,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看起來這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實際上卻是一回事:我們常常會告訴孩子,內(nèi)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與學(xué)習(xí)無關(guān)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別人不同。
而歐洲國家會告訴孩子們: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圍的建筑風(fēng)景,你的談吐氣質(zhì),你的衣著服飾,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所以當(dāng)有人說給孩子買那么多衣服,看那么多繪本、展覽,到最后衣服還是會穿舊變小,繪本展覽的內(nèi)容他也不一定都記住,何必要浪費這筆錢的時候,我總是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風(fēng)景那些感覺,都融入進了他的氣質(zhì)里。對于孩子來說,他是會長大,但是那些童年的美好不會腐壞,只會幫他照亮未來。
家長不要輕易拒絕寶寶
近日前,黃女士反映自己3歲的兒子毛毛自尊心很強。如果父母的態(tài)度讓毛毛覺得自己“沒面子”,他就以不高興、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反抗。
比如,剛吃過晚飯,黃女士在廚房洗碗,毛毛就搬著小凳子過來,也要一起洗碗。如果黃女士堅持不讓他洗,他就會很不高興,甚至?xí)醽砟棠坍?dāng)“靠山”,一定要洗碗。
對此,廣州市早教中心的吳老師指出,2~3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獨立性也一天強似一天。無論做什么事,寶寶總要說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幫忙,自己獨立完成,其勇氣足以令大人們吃驚。
而這時的孩子,也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被人家說“好”。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獎,大有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的架勢。就像毛毛求助于奶奶,這時孩子的心理是“媽媽總是對我說‘不’,還說我小做不好,可她越這么說我就越想試試。奶奶不一樣,她幾乎每次都能滿足我的要求,有時還教我做,我能像大人一樣做事,讓我覺得很自豪?!?/p>
吳老師指出,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們向上的內(nèi)在動力,父母一定要細心呵護才對。因為,“不讓做”、“不放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它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產(chǎn)生自卑感,并對家長產(chǎn)生不滿情緒,甚至使雙方的關(guān)系對立起來。
建議1 適當(dāng)滿足寶寶愿望
對于那些寶寶力所能及、沒有危險的事情,如洗碗、洗菜、擺碗筷、拿東西、扔垃圾……則盡量讓孩子去嘗試,父母還應(yīng)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多做。
當(dāng)然,寶寶做這些事情時,有很大的游戲成分,但只要孩子玩得高興,得到了“鍛煉”,又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爸爸媽媽何樂而不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煩一點“返工”,也是值得的。
建議2 溫和語氣解釋原因
當(dāng)然,也要讓2~3歲的寶寶明白,確實有很多事情他們目前還不能做,比如獨自搬比較重的東西、自己倒熱水、自己安電插座、自己過馬路等。
但父母在向?qū)殞氄f“不”時,最好同時向?qū)殞毥忉屧?,并借助一些看得見或摸得著的事實,讓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記住。另外,爸爸媽媽的態(tài)度一定要溫和、耐心,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
育兒心得:不要臆斷孩子的能力
育兒心得:不要臆斷孩子的能力
要拼好96塊畫面復(fù)雜的無敵機車族拼圖,對我來說,著實是一件有點困難的事。
當(dāng)初,小子在新華書店看到這塊拼圖,便硬要買回來。回到家里,他便迫不及待地拆開,把一塊塊的拼圖紙片挖下來。老公想阻止,擔(dān)心他一下子拼不好,但為時已晚,小子動作及其迅速,早就把拼圖拆成了一堆。
哪知兒子只對拆感興趣,拆完了,就拋開自己玩去了,后來據(jù)說(老公如是說),老公和兒子整整拼了兩個多小時才拼好的(大多時候老公拼,兒子在一邊袖手旁觀)。
在隨后的幾天里,小子一逮著我有空就拉我陪他玩拼圖。拼了我才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能還真是平平,還是小子厲害,一邊拿著原圖看,一邊在一堆制片中尋找他需要的。
發(fā)現(xiàn)小孩的思維跟大人(至少跟我的)還真不一樣,我是拿來一塊,看看放在哪里合適,而小子呢,從他最喜歡的那個機車戰(zhàn)士開始拼,目光在一堆紙片中搜尋他缺少的那個部位,而且一找一個準。
受我的影響,小子也學(xué)會了全局攻略,看到會拼的先拼,然后各個攻破。雖然陪小子玩了很多次,但真心發(fā)現(xiàn)小子的觀察力比我強,他已熟知大部分拼塊在整個拼圖中充當(dāng)?shù)牟考?/p>
第一次讓小子單獨完成拼圖時,他有些懶,拼一會便拉我去幫他。我呢,坐在他旁邊,佯裝思考,幫他找,實則呢,觀察一下,到全部拼好,大概花了1個半小時左右(比他老子強)!
今天,由于太忙,沒能在學(xué)校里做好明天要上的課件。晚飯后,以前一直都是陪小子的專屬時間,今天怎么辦呢?我拿出了拼圖,還有一包挑豆,對兒子說:"挑豆放這里了,拼好圖后再吃。"小子本來就喜歡拼圖,聽說拼好后還有東西吃,便開心地在床上開始拼起來。
在隨后的一個多小時里,他一直都在安安靜靜地拼圖,偶爾有時候去拆一拆挑豆,怕我說他,小子狡猾地說:"媽媽,我怕等會拆不開,我先拆開一點點。"
等我做好課件后,小子已經(jīng)在吃挑豆了,我看了一下時間,比前一次還要快一些
先前,總以為這是小子一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但我錯了。所以,有時候,尊重孩子的選擇,放手讓他們?nèi)プ?,他們會完成得超乎你想象,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