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喜歡在我身上找缺點讓我沒有自信
發(fā)布時間:2020-10-21 幼兒園我喜歡教案 我在幼兒園教案 中班教案我在幼兒園剛才和媽媽通了電話,心里有些不高興,很想說出來。
從上小學(xué)開始,我一直是個優(yōu)秀的學(xué)生,學(xué)習(xí)成績出色不說,美術(shù)、體育都不錯。教過我的老師,對我印象都很深,爸爸總說我是他的驕傲??墒?,我卻很少聽到媽媽表揚我。媽媽最喜歡在我面前說“誰怎么樣,誰怎么會做事,誰長得怎么好看……”仿佛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雖然媽媽也沒有說我不好。從小到大,媽媽沒有罵過我,沒有打過我,對我很好,可是我卻是個很沒有自信的人,我想這和媽媽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雖然她非常愛我。
我覺得媽媽喜歡在我身上找缺點,然后和別人比較,這只會讓我越來越?jīng)]有自信。長大后,我也和媽媽交流過我的感受,媽媽也有所知曉,可是她似乎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xí)慣?,F(xiàn)在,我家諾諾成了她的話題。正好娘家那邊有個孩子和諾諾差不多大,媽媽以前總是說那個孩子是雙眼皮,諾諾是單眼皮,比不上人家。剛才電話里她又說那個孩子什么都會說了,像個大人了,很懂事,很可愛,我聽了很不舒服。(Ys575.COm 述職報告之家)
不是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好,我家諾諾長得也很可愛,雖然還不是很會說話,但現(xiàn)在她也努力地在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東西都認識了,會表達了,還會學(xué)著我上班的樣子,手上搭著一個包,和我們說“再見”呢!孩子的發(fā)展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這很正常,就像諾諾14個月會走路,但那個孩子16個月才會走,媽媽怎么就不想想呢?人家都說自己的孩子好,可我媽怎么就不會說呢?她會說,諾諾的腳很大,不好看,腿短,不好看,可這些有什么關(guān)系呢?孩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再說孩子還小,“女大十八變”,說不準的。
想起媽媽總是說我很寵著弟弟,那是因為我懂事后,我就不想讓弟弟像我一樣不自信。然而,我失敗了,優(yōu)秀的弟弟比我還要內(nèi)向,這讓我很自責(zé),我應(yīng)該多關(guān)心弟弟的。有時候,我真想和媽媽好好談?wù)?,好好說說她這個“壞習(xí)慣”,可每次看到她任勞任怨,那么辛苦,我就說不出口了。媽媽都是最愛自己的孩子的,出發(fā)點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方法是很重要的,用怎樣的方式愛孩子,值得我們這些新媽媽們?nèi)ニ剂俊?/p>
我就覺得媽媽她看不見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我決不能讓自己也像媽媽一樣去陪伴諾諾成長。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讓諾諾陽光、可愛、充滿自信。說起來有趣,19個月大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表揚了,每次諾諾有一點進步,我說:“諾諾真棒!”時,她就特別高興。我要讓諾諾知道,媽媽關(guān)注著她的每一點成長,媽媽欣喜地感受著她點點滴滴的進步,媽媽希望她能快樂健康地長大!我會告訴諾諾,媽媽不在乎她是不是最聰明,是不是最漂亮,媽媽在乎的是諾諾身心都健康,諾諾是媽媽心中最棒的孩子!當(dāng)然
,媽媽也允許諾諾有一些小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呢,但媽媽會陪著諾諾慢慢改正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孩子性格的鑄造只有一次,快樂、自信是多么重要??!好的性格能讓孩子一生得益呢!
現(xiàn)在,在家庭教育中很注重“賞識”,什么時候,真該給媽媽上一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我在等媽媽愛我
代父母是一邊養(yǎng)孩子,一邊修行。有的父母在養(yǎng)孩子中參悟人生,有的父母在糾結(jié)的親子關(guān)系中苦苦求索……所以,上帝給每個匆忙趕路的靈魂分配了可愛的天使,小天使的到來,安撫了匆忙的腳步,讓急匆匆趕路的旅人有了反觀自我內(nèi)在的時刻。牽起那只慢蝸牛去散步吧!它會給你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吃完晚飯,老婆在洗澡,我在廚房洗碗,2歲的兒子端一把小椅子坐到浴室門口。
我問兒子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我在等媽媽。”
頓時,我的心頭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一種溫暖中帶著酸楚的味道。
我們?yōu)槭裁匆⒆?/p>
問下自己,你要孩子是為了什么?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看到書里一個很感動的答案說:“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yǎng)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多么美麗的答案呀!
是的,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從一粒種子在我的身體里發(fā)芽,慢慢長大,感受到那有力的小胳膊小腿這搗你一下,那踢你一腳,直到有一天,她拼命地鉆出來,來到這個世界上。
一個生命在成長,自她有成長的力量。我們還記得每晚換尿布、喂奶,照顧生病的寶寶的辛苦嗎?
不,我們能記住的就是她向你綻開的第一個微笑,她喊出的第一聲“媽媽”,她長出的第一顆小牙,她邁出的第一步……她上幼兒園了,她上小學(xué)了,她成為一名初中生了……我,有幸參與了她的每一個歷程,每一個酸甜苦辣。有歡笑,也有淚水。
上輩子我們有怎樣的交集才換來今生的母女之情呀。孩子是上天派來幫助我們完成父母這個角色、這個任務(wù)的。她讓我們更深層次地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愛的又是什么?如果我們一直向外尋求自己的力量,就會把孩子看成我們的“成績”,我們的“面子”,我們只允許她健康、聰明、漂亮、成績好,好象唯有這樣,我們臉上才有光彩,我們才覺得活得有價值??墒?,可是,孩子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嗎?我們只愛她的優(yōu)點,而不能容忍她的缺點嗎?孩子從來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她的當(dāng)下應(yīng)該就是她最好的狀態(tài)。
可是,我們也只能陪她走一段,當(dāng)她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就不再是她們的家庭成員,她們的一家三口已經(jīng)不包括我們在內(nèi)??墒?,無論孩子身在何方,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是不是很傷感?我們能陪的,只有這二十多年,為什么不盡全力,不拿出全部的愛來陪伴呢?
傷感。初二的女兒還有一年就要升入高中,住校,一個周才能回來一次。每天下午盼望門鈴叮咚響起的聲音,也就只有一年;之后,每天的盼望就會變成每周的期待。珍惜,珍惜吧,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每分每秒,也許她會跟你頂嘴,也許她會淘氣,也許她會不聽你的話……但,在一起總是好的。
我們要孩子是為了什么?我們要感恩老天,是她,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成為了我們的兒女,這是我們的緣分,讓我有機會把愛的種子撒播在她的心靈,讓我有機會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讓我有幸成為她最親最愛的那一個人。還求什么?
當(dāng)我們不滿孩子的現(xiàn)狀時,記?。核邪l(fā)生的,都是必定要發(fā)生的,它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內(nèi)觀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唯一的可行道路是修行和改變自己。當(dāng)我們有了內(nèi)在的智慧與力量,空間增大了,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受到我們的影響,走向更適合他們的人生道路。
無論孩子帶給我多少困難、煩惱、甚至挫敗,無論讓我失去多少睡眠、時間、金錢、精力,我仍然豁達,因為,這都是上天的恩賜,當(dāng)孩子在身邊的每一天,我都會努力讓我們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體會在一起的幸福。
孩子,抱抱……
對不起,寶貝,我不夠愛你
每個人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其實咱們真的做得不夠?如果真心的把孩子當(dāng)做孩子去要求,去尊重,你和寶寶都會更加快樂!
看著你熟睡的面容,眼角還帶著淚痕,我的心底泛起深深的內(nèi)疚,對不起寶貝,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你發(fā)脾氣,甚至?xí)荛_你。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卻阻止你對我發(fā)脾氣,還會批評你,而你不但不討厭我,還要想方設(shè)法討好我。
當(dāng)我累了的時候,我就想自己一個人待著,不許你來打擾我。
而當(dāng)你累的時候,我卻還希望你不吵不鬧,自己入睡,而你即便不情愿,也照做了,只是闔動的睫毛在訴說,你多么需要我的懷抱。
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我總喜歡對你指手畫腳,做不到就大聲喊叫,還美其名曰“批評教育”,而你不但不敢對我指手畫腳,還努力地憋回眼眶里的淚,克制自己的恐懼來討好我。
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我總喜歡用哄騙、恐嚇的手段來讓你做一些事情,而你依然對我信任有加。
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多少次對你說:“我不理你了”
而你的心從沒離開過我,連視線也沒脫離過;
多少次我把你推開,而你依然抱著我的大腿。
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有的時候,我不想吃飯就不吃,或者想辦法換口味;
你也有不想吃飯的時候,可是我讓你必須吃;雖然你不情愿,還是一口接一口咽下去了。
我想我不夠愛你,至少不如你愛我!
我總是很忙,不是忙家務(wù),就是忙工作,空下來的時候,忍不住拿起手機,卻忽略了其實應(yīng)該抱一抱你,給你講個故事;
但是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來找我,甚至愿意跟我一起看自己看不懂的手機,只要在我的懷里,你就滿足了!
寶貝,抱抱……
謝謝你那么愛我;
我會向你學(xué)習(xí),像你愛我那樣的愛你。
爸爸媽媽,我喜歡你們這樣「吵架」
天下沒有無分歧的家庭,夫妻爭吵對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種真實而又強烈的體驗。
「媽媽,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當(dāng)著3歲的女兒吵架。
我扯著嗓子,把枕頭扔向老公,女兒剛好從房間出來,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絆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馬翻,360度大回環(huán)。
女兒嚇壞了,緊緊地扶著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驚恐地看著我們。
我迅速爬起來,顧不得沒有發(fā)揮完的唇槍舌戰(zhàn),把女兒帶回房間,離開第一現(xiàn)場。女兒突然大哭,「媽媽,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辦?」
我以為她會問爸爸媽媽為什么爭吵,為什么亂扔?xùn)|西,為什么打架,結(jié)果3歲的女兒問的是這句。
我的心理防線一下子被擊破,鼻子酸了眼圈紅了,心中的委屈、難過、對孩子的愧疚全部傾瀉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從來不吵架」。生活習(xí)慣差異、思維方式、財務(wù)因素、隔代關(guān)系、育兒觀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諧等等各種理由都會成為夫妻關(guān)系危機的導(dǎo)火索。
而育兒,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戰(zhàn)場,很多中國媽媽最心寒的喪偶式的育兒,往往都是媽媽做多、管多、批評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各自為陣,就像拔河,情緒的對峙很容易兩敗俱傷。
然而一邊責(zé)備對方,一邊用彼此的沖突來懲罰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父母吵架,為何受傷的總是孩子?
一對夫妻,從最初連體嬰一般相愛,再到走向沖突的獨立個體,最終成為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夫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每一步都伴隨著彼此差異的磨合和沖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溝通「陷阱」,特別容易導(dǎo)致激烈的爭吵和對抗:
1.責(zé)備和問罪:(都是你的錯)
2.謾罵:(你是不是腦子壞了)
3.威脅:(你再這樣就離婚)
4.命令:(你必須聽我的)
5.說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訴你一次)
7.控訴:(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8.比較:(你看看別人家的老公)
9.諷刺挖苦:(就你這樣的,還挑三揀四)
10.預(yù)言:(不聽我的,你總有一天會后悔)
這些陷阱翻譯過來就是:「我是對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為你好」,本質(zhì)都是控制。
這些暴力語言不僅使得夫妻關(guān)系鬧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雙親都是廝殺和博弈。
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激烈爭吵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消極的感受,對孩子影響深遠:
1.父母吵架是因為我,引發(fā)錯誤歸因;
2.最親近的人激烈沖突,失去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不知所措;
3.情緒上的連鎖反應(yīng),就像「踢貓效應(yīng)」一般,負面情緒被持續(xù)傳染、醞釀、升級,強烈的負面情緒又會引發(fā)應(yīng)激反應(yīng),繼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問題。
父母的暴力語言示范,會讓孩子認為處理沖突和問題的方式就是謾罵、暴力溝通。
孩子成長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溝通」特別容易被孩子習(xí)得,即便是無意識狀態(tài)下孩子也會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有時候創(chuàng)傷還會代際傳遞,孩子因為習(xí)慣了父母對爭執(zhí)的暴力溝通方式,日后容易在親密關(guān)系和社交中變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當(dāng)孩子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年父母吵過的架,都進入了自己的靈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會「好好吵架」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當(dāng)著孩子面吵架?當(dāng)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兩種:
一種是所有情緒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達和合理溝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種是,避免溝通,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種是真和諧,第二種是假和諧。
真和諧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練,假和諧的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為了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不是流動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協(xié),而看不到?jīng)_突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缺乏真實的「沖突體驗機會」。
孩子長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會很好地表達自己、應(yīng)對沖突。
我曾經(jīng)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說話,分房分餐,連家里老人出殯這樣的大事都是靠別人傳話,相互之間不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這樣的假和諧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較封閉,親密關(guān)系也很有問題。
當(dāng)夫妻遇到問題,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發(fā)爭吵時,如果可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反而是對孩子很好的情緒訓(xùn)練。
首先需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兇,深呼吸,暫停幾分鐘都是讓情緒降溫很好的緩沖辦法。
其次,對事不對人,善用「我式」溝通法,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親子中的共情,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靜下來后,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非暴力溝通」的底線是不對彼此進行謾罵、人生攻擊,不惡語傷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太過激的言行,容易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對于孩子而言,沒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媽媽是個混蛋、壞人」更具破壞性了。
每對夫妻溝通模式不同,有人習(xí)慣熱吵,有人喜歡冷戰(zhàn),無論哪種方式都應(yīng)該留一段時間讓情緒平緩下來,然后再交流溝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夫妻關(guān)系就像雙人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特模式,然而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和彼此的和解。
「災(zāi)」后重建,重點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過程,并且真誠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釋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有沖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這次爭吵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guān),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永遠愛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爭執(zhí)后已經(jīng)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甚至異常行為,有攻擊性,可以通過安全的攻擊性游戲幫助孩子宣泄情緒,比如打枕頭、打沙袋等高強度游戲。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重演現(xiàn)場,比如孩子當(dāng)爸爸,玩具做媽媽,讓孩子可以理解真實的沖突和情緒。
當(dāng)然,通過講繪本、玩畫畫、玩音樂、模擬角色演動畫等表達方式也都可以幫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緒感受。
其實,在一段「完美爭吵」(沖突-和解-重建-修復(fù))中,父母真實地呈現(xiàn)了自己在親密關(guān)系、社會交往中的沖突與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沖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緒的爆發(fā)、感受的表達、情緒的描述處理與控制、問題的溝通與解決.....可以說是最好的實戰(zhàn)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過對立走向和解的過程,讓孩子也獲得了這樣的情緒經(jīng)驗。
在「完美爭吵」或者「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會學(xué)習(xí)到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好好說話,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實流動的情緒中,給孩子穩(wěn)定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一個孩子的自白:這樣的媽媽再愛我,我都不會喜歡她!
各位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用對了方法嗎?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反感的,然而父母們未必會注意到這一點,下面這位小姑娘就在言語之中充滿了對媽媽的不滿。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是小女孩描述的場景:
周末的一天,小女孩在臥室寫作業(yè),媽媽在客廳看電視。
小女孩的作業(yè)本用完了,需要去樓下不遠的商店購買。她走出臥室,看到正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媽媽。
小女孩希望媽媽能夠陪同她一起去,就站在門口喊:“媽媽,有沒有時間陪我一起去商店???”
電視機里播放著媽媽最愛看的電視劇,但是聲音并不大,她的媽媽一直沒有回應(yīng)她,小女孩尷尬的站在那兒。
或許是媽媽沒有聽到吧,小女孩走到媽媽身邊,又問了一遍:“媽媽,我的作業(yè)本用完了,陪我一起去商店買吧?”
媽媽仍然在聚精會神的看著電視,絲毫沒有想要理她的意思。
小女孩頓時感到十分委屈,眼睛澀澀的有點想哭,不過還是強忍著眼淚問:“媽媽,你沒有聽到我說話嗎?還是不想理我???”
“???我聽到了啊,我在考慮要不要陪你一起去呢?!眿寢屵@才回過神來。
“那媽媽要不要陪我一起去商店?。俊毙∨⒀劬t紅的問。
“嗯,一起去啊?!眿寢岅P(guān)了電視,陪小女孩一起去了商店。
我問小女孩:“媽媽不是最終陪你一同去了商店嗎?為什么還會對媽媽不滿呢?”
小女孩回答:“我也可以自己去商店,我問媽媽愿不愿意陪我一起去,只是想得到媽媽的一個回復(fù),不論回答是去還是不去?!?/p>
原來小女孩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獲得媽媽的關(guān)注。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心理,渴望獲得家長的關(guān)注,這種心理被稱為“關(guān)注需求”。孩子會本能的做出一些行為,來獲取家長的關(guān)注。
在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孩子時,孩子會主動的跑到家長面前,咨詢問題或者只是簡單的說兩句話,只為了讓家長注意到他。
家長長期冷落孩子,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甚至與同學(xué)打架,在家里摔東西。孩子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guān)注。
其實在有些時候,我也是這個小女孩口中的媽媽。趕了一下午的稿子,晚上還要做飯,難免有些疲憊。正在做飯的時候,睿睿突然跑到廚房問我:“媽媽,我可不可以看會電視?”
“拜托,你想看電視就打開看嘛,我真的很累?!毙睦镫m然這么想,卻一句話都不想說,繼續(xù)炒菜,睿睿倚著廚房的門看著我。
我這才意識到我還沒有回答睿睿的問題,我轉(zhuǎn)過臉很認真的看著他說:“可以!去看電視吧?!鳖nD樕系奈暱涕g煙消云散,揮著手臂跑了出去。
很多情況下,孩子的纏人、頑皮、好動、甚至闖禍的根本原因,是想借此引起家長的關(guān)注。當(dāng)家長們指責(zé)孩子不聽話的同時,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不聽話,恰恰是因為家長的不關(guān)注造成的。
針對孩子在生理上出現(xiàn)的“關(guān)注需求”,我們給各位家長分享兩個解決辦法:
教給孩子正確獲取關(guān)注的方式
孩子年齡小,并不能分辨哪些獲取關(guān)注的方式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在他們的意識里,能夠達到被家長關(guān)注的目的就可以了。在孩子看來,頑皮、搗亂、闖禍往往是最簡單有效的。
家長要通過反饋的態(tài)度,來讓孩子選擇正確獲取關(guān)注的方式。當(dāng)孩子通過頑皮、搗亂、闖禍的方式,試圖獲取家長的關(guān)注時,家長應(yīng)該及時給予批評和糾正。
主動的教孩子去做一些積極的事情,并及時的給予孩子關(guān)注和反饋。比如,讓孩子去幫家長洗菜,并在孩子洗菜的過程當(dāng)中,多次口頭鼓勵孩子,當(dāng)孩子完成家長吩咐的任務(wù),再給予獎勵。讓孩子明白,主動的幫助家長,能夠獲得跟多的關(guān)注和積極的反饋。
家長要多主動關(guān)注孩子
當(dāng)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guān)注,就說明了家長平時對于孩子的關(guān)注過少。增加對孩子的關(guān)注,滿足孩子的“關(guān)注需求”,就能讓頑皮的孩子變乖。
睡前對孩子說“晚安”,早起對孩子說“早上好”。這是一個讓孩子感到被關(guān)注的好習(xí)慣,也能加深親子關(guān)系。
吃飯的時候為孩子夾菜,把孩子愛吃的菜擺到孩子面前。這并不是家長對孩子溺愛,而是家長愛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生活當(dāng)中遇到小問題,主動喊孩子幫忙。除了多主動關(guān)注孩子,還要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在家庭當(dāng)中的地位,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內(nèi)心是極其細膩和敏感的,不要被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所迷惑,找到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夠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讓我們一起做孩子的點燈媽媽吧
圖畫書實在是一個很特別的花園。圖畫書的出現(xiàn),圖畫書的豐富多彩,使得兒童文學(xué),兒童文學(xué)的書籍,有了真正的豐富多彩和童年面貌。一個孩子,尤其在今天的社會,沒有看見、閱讀過圖畫書,會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是童年不完整
的表現(xiàn),和沒有看見過玩具、沒有看見過草地一樣。
圖畫書應(yīng)該是年輕父母們都應(yīng)該知道、并且十分喜歡的一種書籍。他是最適合擱在年幼的孩子們面前的,讓孩子坐在我們的腿上,或是我們坐在他的身邊,孩子自己閱讀,看著圖里的故事,還可以摸摸里面的表情、摸摸顏色。能夠和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父母的機會和幸福,因為,它是給年幼的孩子們的一種最快樂的閱讀和聆聽。
我想做孩子一生成長道路上的點燈媽媽。你不想嗎?你不想讓自己和孩子擁有很多的笑容、很多的善意、很軟和的目光和心腸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孩子大聲地閱讀,走進童話的世界,和孩子一同成長,體驗閱讀的幸福,體驗做母親的幸福------
兒童不喜歡的8種媽媽
最近,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全國各地120余所幼兒園中2000余名兒童做了一次專題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xiàn)?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有8種媽媽比較集中地不受孩子們歡迎。
1.只顧自己玩的媽媽
5歲的湯姆說,“我媽媽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顧家,也不顧我。有不少時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實際上她回家時我往往已睡著了。我不知道媽媽究竟是不是愛我?!?/p>
專家評析:其實這類媽媽稱得上是“自私媽媽”,缺乏對孩子的責(zé)任感。建議應(yīng)該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時間在才5歲的孩子身上。
2.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還不到3歲的琳達哭著說,“媽媽只有見到爸爸時才眉開眼笑。她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爸爸,而不是留給我。她說我什么都不好,而說爸爸什么都好。我很生氣?!?/p>
專家評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媽媽視作“私有財產(chǎn)”,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對這么愛“吃醋”的琳達,媽媽理應(yīng)有意識地作出種種表現(xiàn)或暗示,讓她增加“媽媽確實最愛她”的自信。同時當(dāng)爸爸的也應(yīng)大度地適當(dāng)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3.愛體罰的媽媽
5歲的小頑童布尼透露,“只要我淘氣,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臟了衣服啦,在墻上畫畫啦,媽媽就會罰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彈弓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窗,媽媽更是生氣,不僅不給我飯吃,還狠狠地擰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于是我再也不愛媽媽了,因為我覺得她并不愛我?!?/p>
專家評析:體罰可能成功地強迫孩子服從家長的意志,但這一定只是暫時的、局部的,帶來的問題遠比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因體罰而導(dǎo)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一般在幾周后即會顯現(xiàn)出來,其中包括:經(jīng)常撒謊,偷盜,愛欺負弱小同學(xué),難以與小伙伴友好相處,缺乏同情心,不服從教師教導(dǎo),有時可能極度自卑等等。在2年后則可能發(fā)展至斗毆、搶劫、鬧事等更為激烈的暴力行為甚至反社會傾向,并增加成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險。
4.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4歲的貝克嘟著嘴說,“媽媽一直不喜歡我周圍的小伙伴。她說湯尼說話結(jié)巴,彭努長得丑,肖斯腦筋不好使,尼爾嘴又太饞。反正在她嘴里沒有一個好的。更讓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們玩,還生怕我被他們‘帶壞’。而實際上他們都是既可愛又誠實的好孩子。我為媽媽感到害臊?!?/p>
專家評析:媽媽是孩子步入社會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wù)須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而讓孩子在你以身作則的指引下學(xué)會尊重他人,是他寶貴的人生財富。任何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或缺點。就讓孩子自由地選擇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憂天地擔(dān)心孩子會被“帶壞”。
5.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5歲的海倫埋怨說,“媽媽總是說話不算數(shù)。她曾答應(yīng)馬上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沒有買。她還保證在外婆生日那天帶我上外婆家,但后來又說不去了。還有許許多多事情她都說得到卻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話了。這樣的媽媽真叫人掃興!”
專家評議:“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是誠信。誠信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其實,“誠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學(xué)語之時,而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應(yīng)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遺憾的是,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6.過于嚴厲的媽媽
5歲的丹尼說,“媽媽老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說我寫的字不端正,畫的狗一點也不像,還批評我洗碟子不干凈。我真的什么也不行嗎?想到這里,我很泄氣?!?/p>
專家評析:父母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義的態(tài)度作出了過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時時處處被包圍在批評、埋怨之中難以自拔,長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遺憾地喪失殆盡。最后當(dāng)他每每開始做一件事時,他在潛意識中往往會對自己作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腦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討別人的喜歡等等。不妨將對孩子的“你洗不干凈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歲就能洗碟子啦!不過要是你能再多花點時間沖洗,碟子會洗得更干凈的”。這么一改,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外要認識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樣樣都棒的“全才”(其實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繪畫方面不如別的孩子,大可不必為此而憂心忡忡,因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勝過別的孩子。
7.太肥胖的媽媽
3歲的瑪麗哭著說,“媽媽實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兒園開家長會時,小朋友們都會暗暗地笑話我。我很難過,但又不知怎么辦才好?!?/p>
專家評析: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母親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對“心靈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論還難以理解。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于肥胖的母親應(yīng)該注意節(jié)食、運動和減肥,并關(guān)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8.不好玩的媽媽
4歲的亞裔孩子阮埋怨說,“我能歌善舞,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我。我還會作畫、剪紙、彈琴、捏泥巴,可是媽媽不僅都不會,她還瞧不起我的愛好。媽媽早出晚歸,空余時就只知道讀書。她還老叮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因為只有讀好書以后才有出息。其實,我很希望媽媽能夠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掃興,為什么我的媽媽這么不好玩?”
專家評析:孩子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失望很沮喪。同時這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有負面影響。對幼兒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強迫他多多讀書。其實在阮這樣的年齡段,理應(yīng)通過多玩來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因為玩實際上也是學(xué)習(xí),而且是一種提升智力的極好學(xué)習(xí)。此外不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語言交流。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是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