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造紙術》及教學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0-03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大班科學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3、蔡倫畫像4、視頻(造紙術過程)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 離不開經紙)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 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 一個比一個好。

三、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在用機器造紙,科學 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并不能夠讓孩子們全部接受,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

幼兒百科:紙,用植物纖維制造,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wèi)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復寫紙、衛(wèi)生紙、面紙等等。纖維無規(guī)則交叉排列的紙發(fā)明源于中國。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延伸讀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中國的造紙術》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 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 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紙)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 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 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 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三、 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 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 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 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并不能夠讓孩子們全部接受,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中國的造紙術》及教學反思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紙)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1、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2、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4、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三、結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并不能夠讓孩子們全部接受,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

幼兒百科: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讓紙站起來,并探索讓紙站得穩(wěn)得多種方法。

2.探索通過改變紙的形狀,增加紙的支撐力。

3.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白紙人手若干張、書若干本、記號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書和紙

1、老師:書和紙這對好朋友,今天發(fā)生了爭執(zhí)。

瞧!書神氣地說道:"當我站起來的時候,能穩(wěn)穩(wěn)地站住!"老師操作:書本穩(wěn)穩(wěn)地站著。

可是,紙聽了很不服氣,說:"你能站,我也能穩(wěn)穩(wěn)地站著!"

2、猜想:你們覺得紙能站起來嗎?

請幼兒交流介紹自己的猜測,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二、幼兒第一次實驗。

1、到底你的好辦法能不能幫助紙穩(wěn)穩(wěn)地站起來?

2、老師在后面的每個桌子上都放了許多紙,待會請你去試一試你的辦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在記錄紙上。(出示記錄紙)

3、幼兒操作,老師巡回了解幼兒操作情況。

4、集合幼兒,請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小結:紙真神奇,大家通過折、卷等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后,使紙站了起來,紙開心極了,它在你們的幫助下終于穩(wěn)穩(wěn)地站起來了。

三、幼兒第二次實驗。

可是,書又說了:"我不僅能站站住,而且還能把你紙穩(wěn)穩(wěn)地托起來呢!"老師演示,書托起一張薄薄的紙。

1、紙也能托起書嗎?幼兒猜測。

2、教師交代操作要求請幼兒再次實驗。

幼兒根據記錄表講述,教師進行小結。

四、提升難度(幼兒第三次實驗)。

你們聽,書又說了:"你才托起一本書,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紙呢!"老師演示,書托起好多紙。

1.紙也能托起很多書嗎?幼兒猜測。

2.教師交代操作要求,幼兒實驗。

小結:教師統(tǒng)計托書最多的是哪一種形狀的紙?

五、總結。

紙的支撐力跟它接觸的地方、高度都有關,上下接觸的面大,它的支撐力就大,相反,接觸的面小,力就小。在這個活動中,還有好多科學知識呢,我們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經驗。

1、在生活中有好多東西也使用這種方法使它們的力氣大起來的。

2、教師舉例講述。

七、延伸活動。

請幼兒找找幼兒園里有哪些東西也是使用這種方法的?

活動反思:

我一走進教室,學生眼睛一亮,大聲拍掌歡呼“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分別兩個月的第一次見面,學生讓我很感動。教室里剛安靜下來,立刻又有學生站起來說,“高老師,你不在的時候,老師都不讓我們到外面去觀察!”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解釋。是不是他們把科學課理解成了游戲。

紙張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陌生,他們一口氣說出了紙的很多特點:很滑、有點硬、有點軟、很白、什么顏色都可以。

我讓他們把我提供給他們的實驗紙揉成一團,然后再展開,觀察有什么變化,他們又說出一大堆來;我讓他們將紙撕開一個邊,觀察邊緣有什么特點,他們驚喜地跳了起來:“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開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斷地揉紙,然后驚喜地舉手告訴我,不用撕開,只要使勁地揉,紙也會“生毛毛”的。教室里立刻出現了“嚓嚓嚓”的揉紙聲,立刻又出現了一大片的驚嘆:“真的有毛?。 薄袄蠋?,‘紙毛’是從哪來的?”“從樹上來的,因為紙是樹做的,對吧,老師?”“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無奈而又欣喜地看著這群調皮蛋,心里好開心。教室里的聲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將紙的特點向科學本上記錄了。這個習慣,是我最想他們培養(yǎng)的:及時記錄,及時思考。

下課了,一個孩子突然跑上前來,摟著我的脖子,附在我耳邊說,“老師,我知道一個秘密,明天,有一個人要送你禮物?!闭f完,他飛似地跑回座位。

幼兒百科:紙,用植物纖維制造,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wèi)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復寫紙、衛(wèi)生紙、面紙等等,由于紙的發(fā)明和推廣,才使人類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屬等材料記錄文字或圖畫,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傳播和保存。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張魔術師》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玩紙張游戲,了解簡單的力學原理。

2、在操作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愛動腦思考、愛嘗試的意愿。在嘗試操作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各種紙張、剪刀、書本等。

活動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張

教師提出游戲的問題:“怎樣才能讓你手里的紙站立起來。”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嘗試不同的辦法讓紙站起來。

(二)站立的紙張承受力量

提出問題:“怎么才能讓紙撐起一本書?”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折疊方法是紙張有力量。

(三)用紙撐起一個人的力量

提出問題:“一張紙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總不能達到撐起一個人的力量吧?”嘗試動手讓紙變一變讓紙能撐起一個人的力量。

活動反思:

以變魔術為題材,我還是第一次上這種類型的課,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光光是變碎餐巾紙還原的魔術我就練了好久。師傅跟我說:“上這節(jié)課的關鍵就在于,你要相信你就是魔術師!你要把變魔術的感覺上出來?!睘榱诉@句話,我又摸索了好久,摸索著魔術的感覺,我看了很多劉謙的魔術視頻,學習他的那種魔幻、迷惑、手勢、眼神、吸引人的感覺。這節(jié)課上,我盡力呈現出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希望可以吸引幼兒。課上幼兒也很配合,他們地一驚一乍,一聲聲“哇”,一個個期待又迷茫的眼神是我想象中幼兒感覺神奇的樣子。

但是我在課堂上缺乏一種機智,或者說是缺乏一種應變能力,我不能很好地處理幼兒拋給我的“球”。比如,我問幼兒“相不相信我”之類的問題時,有些幼兒說相信,有些幼兒說不相信,我對他們的回答就一帶而過了,課后想想,我可以先對相信我的幼兒表示一句感謝:“謝謝你們相信我?!币矐搶Σ幌嘈盼业挠變河兴貞骸拔艺媾宸銈兊膽岩删瘛!边@兩句話不僅可以對幼兒的猜測有個回應,更是對不相信我的幼兒有了一種肯定,不相信是實話,現在的幼兒更多的都很相信老師,不管老師怎么樣,他們都相信,所以我覺得這種“懷疑精神”是很值得表揚的,這樣下次他們就更加敢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另外幼兒給我的回答,我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提煉,或者說是不懂得“見好就收”。比如,我在問幼兒知不知道魔術里的小秘密時,我請了幾個幼兒來回答,但是不管他們說沒說對,我的回應都差不多,可是如果我請到的小朋友說對了,我及時表揚他,并讓他來演示一下或者怎么樣,總比忽略他的思考好吧?這樣他就會覺得“我很棒”,就會更有自信。

這節(jié)課后面部分,幼兒會離開座位走到桌子前進行操作,操作完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這種情況不可避免的是,肯定會有個別的幼兒操作的比較慢,遲遲沒有回到座位。我的課堂處理方法是,就讓操作完的幼兒在座位上苦苦等待,其實沒操作完的幼兒心理肯定也急,課后,我想:為什么我不讓操作完的幼兒一起鼓勵還沒操作完的幼兒呢?這樣一舉兩得,既不讓已完成的幼兒消極等待,以至于他們互相講話,沒事情做;而且也不會讓未完成的幼兒那么緊張,讓他們感覺幼兒都在為自己加油,也是給幼兒一個動力。

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一直在改進,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樣的錯。以后我還要多挑戰(zhàn)挑戰(zhàn)自己很少接觸過的領域,累積經驗,經驗是前進的良藥!

幼兒百科:魔術是以不斷變化讓人捉摸不透并帶給觀眾驚奇體驗為核心的一種表演藝術,是制造奇妙的藝術。更簡單的說,他是一種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表演。

相關推薦

  •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中國的造紙術》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2021-12-18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中國的造紙術》及教學反思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2020-10-03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讓紙站起來,并探索讓紙站得穩(wěn)得多種方法。 2.探索通過改變紙的形狀,增加紙的支撐力。 3.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
    2020-10-06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張魔術師》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玩紙張游戲,了解簡單的力學原理。 2、在操作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愛動腦思考、愛嘗試的意愿。在嘗試操作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
    2020-10-13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船》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紙的吸水性和滲透性。 2、嘗試操作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及探索事物的興趣。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
    2020-10-03 閱讀全文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2021-12-18 閱讀全文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2020-10-03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讓紙站起來,并探索讓紙站得穩(wěn)得多種方法。 2.探索通過改變紙的形狀,增加紙的支撐力。 3.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

2020-10-06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通過玩紙張游戲,了解簡單的力學原理。 2、在操作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愛動腦思考、愛嘗試的意愿。在嘗試操作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

2020-10-13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紙的吸水性和滲透性。 2、嘗試操作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及探索事物的興趣。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

2020-10-0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