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如何對待“頂嘴”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游戲

如何對待“頂嘴”的孩子

為人父母大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不聽話真氣人,孩子頂嘴更氣人。遇到孩子頂嘴,用有的父母的話說,簡直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是真的沒有辦法嗎?不是的。因為父母們所用的方法在解決孩子頂嘴問題上沒有奏效,所以說沒有辦法。沒有奏效不等于沒有辦法。為什么父母們不說自己沒有找到好辦法教育孩子,卻把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這就是父母們感到生氣和沒有辦法的愿意所在。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父母首先要冷靜,要控制住情緒。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給孩子一樣“頂”,必定是矛盾激化,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在孩子看來頂嘴的目的,并不是把父母壓下去,想戰(zhàn)勝父母,而是想通過說理來讓父母改變最初的想法。在父母看來,目的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孩子頂嘴,太沒有禮貌了,也丟了父母的面子,如果不把孩子震住,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沒有威信了,以后也難以教育,甚至有的父母感到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孩子將來難以成人。這是父母們主觀的想法。那么客觀上講,父母的要求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應(yīng)該說還有待于進一步檢驗。

頂嘴是雙方的事,如果有一方面冷靜一下可能就頂不起來。假如父母的說法不對,那么孩子的頂嘴就另當別論了?,F(xiàn)在看來,頂嘴的結(jié)果是很難有效解決問題的。還可能因為孩子不服,父母大打出手,破壞了家庭和諧的氣氛。

在孩子與父母頂嘴的情況下,父母要認真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頂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父母一旦得出頂嘴的孩子就是壞孩子的結(jié)論,會減弱教育孩子的信心。事實上,頂嘴的孩子并非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并且是正確的或者是有道理的,父母就不要隨便給孩子下不聽話的結(jié)論。父母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意見,承認自己的不足。如果是孩子不正確,或者說,針對頂嘴這件事有探討的余地,父母可以有以下三中處理問題的方法。第一種是,父母控制情緒,不與孩子頂嘴,給孩子充分講話的機會,讓孩子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如果孩子說的正確,父母應(yīng)該改變自己的想法采納孩子的意見。

但是父母應(yīng)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不要跟他人頂嘴,說話與其要和藹。如果孩子說得不正確,父母應(yīng)該心平氣和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第二種是,父母應(yīng)該跳出頂嘴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共同與孩子爭論"頂嘴"問題。這種爭論絕不是頂嘴的延續(xù),而是把激化矛盾的頂嘴,轉(zhuǎn)化為一種討論,通過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明辨是非。

這樣做,孩子辯論的才能得到發(fā)揮,正確的觀點能夠得以顯現(xiàn),錯誤的認識能夠得以糾正。第三種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段時,包括一開始的家庭教育,父母應(yīng)該確定正確的方法。比如,孩子頂嘴,無論是孩子正確,還是父母正確,都要通過一定方式方法來促使雙方接受正確的要求,這就是我們提倡的民主式的家庭教育。

這就是說無論做父母的還是做子女的,都要服從正確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說話語氣很重要,這關(guān)系到孩子接受父母意見的程度。如果語氣生硬,正確的意見孩子也很難接受,應(yīng)該說父母的誠懇態(tài)度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如果孩子頂嘴對父母不禮貌,父母也不要發(fā)火,而是應(yīng)該教育孩子,無論對誰,包括對待自家人都應(yīng)該講文明懂禮貌。

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不存在誰勝誰負問題的,但必然地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問題。因此,當孩子與父母發(fā)生頂嘴時,就發(fā)映出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反教育問題,如果方法得當就能夠接受教育,或者改變教育內(nèi)容,另行施教。這里核心問題是教育的態(tài)度、方法和內(nèi)容問題。做父母的應(yīng)該從教育子女的全程高度來看待孩子頂嘴問題。不斷確定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充實切合孩子實際的教育內(nèi)容,把頂嘴帶來的教育阻力變?yōu)榇龠M孩子進步的動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如何面對“愛頂?!钡暮⒆?/h2>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有溫順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驁不馴的。桀驁不馴的孩子往往愛頂牛,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使家長或者老師傷透了腦筋。事實上,面對孩子的“頂牛”,作為大人一方是絕對強勢的,在很多時候,大人的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往往就會以強制性的高壓態(tài)勢平息事態(tài),解決問題。不過,粗暴的處理方式,得到的只能是表面上“勝利”的果實;“愛頂?!钡暮⒆右廊粫^續(xù)“頂?!?。那么,面對“愛頂牛”的孩子,怎樣做才是恰當?shù)哪??我結(jié)合自己從教多年的經(jīng)驗,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要尊重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作為未成年人,其心智還未發(fā)育成熟,社會經(jīng)驗不足,他們心里怎么想,就會怎么做。但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都是一種本能。如果你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時時把“尊重”二字掛在心上,那么,再處理其他問題的時候,肯定會事半功倍。

第二,要了解孩子。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其需求也千差萬別。在我們大人看來是無理的要求在孩子看來也許是天經(jīng)地義的。有的孩子說話很沖,頂撞大人,其實在其內(nèi)心深處,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故意那么做的。即便是故意的,如果仔細調(diào)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頂撞大人并非無緣無故,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

第三,處事要公正。如果你尊重孩子一分,那么孩子就會尊重你十分。那么當你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一碗水端平,對事不對人,在孩子心目中就會樹立起一個公平公正的權(quán)威形象。遷就絕對不是孩子需要的。我曾經(jīng)有一個家長因為孩子的事兒找我,她當時說的都是自己孩子的委屈。我經(jīng)過綜合調(diào)查,事實和家長說的有出入。當我進行處理后告知家長的時候,該家長和她的孩子都給予我很高的評價,說“張老師和別的老師不一樣,不是誰找就向著誰。”

第四,注重個別談話。這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也是處理“頂牛”問題的操作層面的問題。古人說,“人怕見面,樹怕扒皮”。這里說的“人怕見面”并不是大庭廣眾之下的見面,而是個別見面。見了面,就有個“面子”問題。發(fā)現(xiàn)有頂牛傾向的孩子在課堂上違反了紀律,可以暗示他一下;暗示了還不管用,就把他找出教室,心平氣和地和他談一談。一般來說,孩子犯了錯誤,他都是知道的,他只不過是控制不了自己而已。你如果在課堂上當中疾言厲色批評他,他會以為你故意給他難堪,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會出現(xiàn)裂痕。你把他找出來說呢,他覺得你維護了他的尊嚴,保全了他的面子,他自然也要投桃報李。

第五,注意事項。作為大人,有教育好孩子的義務(wù)。要教育好孩子,必須有大海一般寬闊的胸懷。多原諒孩子。和孩子談話談心或者批評教育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進步而不是為了“懲罰”他。孩子在和你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感受到這一點。經(jīng)過幾次“沖突”,久而久之,他不但不會再和你“頂?!?,還會和你以心交心,不告訴別人的事情也會告訴你,把你當作知心人。你呢,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家長,也會更及時地掌握孩子的動態(tài),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成才成人及時地出謀劃策,盡到我們作為師長的責任。

如何對待孩子的“牛脾氣”


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2~5歲個特殊的發(fā)育時期,表現(xiàn)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愿意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行為為特點的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為反抗期。這是兒童智力發(fā)育和人格培養(yǎng)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并不是壞事。如果能順利度過,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發(fā)育和開發(fā),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都大有益處。

2~5歲的年齡期為第一反抗期。是兒童心理迅速成長的表現(xiàn),是發(fā)展兒童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期,由于孩子已經(jīng)獨立行走,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逐步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總想親自去用自己的小手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讓他做,就會又哭又鬧。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現(xiàn)不夠成熟,有些行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敗,不合家長的意愿,如果父母強行阻止、責備乃至懲罰,將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壓抑,出現(xiàn)反抗心理,表現(xiàn)出反抗的言語和行動。即使是歷來溫訓的孩子到了此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和調(diào)皮。這時父母對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問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態(tài)度,會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對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一味地退讓,長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為控制局勢的最佳手段,就會常常施展出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無形中促使孩子養(yǎng)成常發(fā)脾氣的壞習慣。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強的。如果父母動輒火冒三丈,勃然大怒,當著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也常常發(fā)脾氣。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應(yīng)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嬰兒時期,孩子哭鬧是餓了,母親會給孩子喂奶。那么,5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了,家長應(yīng)當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即使不滿意孩子做的,也要避開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興,而失去動手的興趣。

2~5歲兒童有游戲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勵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建立正常的社交關(guān)系。不要事事對孩子管教過嚴,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時或有出格的情況下才給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氣時,父母除了表現(xiàn)對他理解和關(guān)懷外,要盡量設(shè)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導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壞脾氣已經(jīng)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強硬、粗暴的處理方法??梢詫ζ涔室獠焕?、不問,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然后通過說服引導,將怒氣中的合理成分轉(zhuǎn)化為自我鼓勵。再者,父母和老一輩人對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個批評,另一個袒護。對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個態(tài)度,明天又是一種態(tài)度。否則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增加反抗性和不穩(wěn)定性。

如何對待孩子“搶玩具”


如何對待孩子“搶玩具”有不少人很困惑,也很苦惱,該如何處理3歲左右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其實對這個問題,成人也有類似的情況。當我們看到一件喜歡的東西時,在內(nèi)心中都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不管開不開口,你的心態(tài)都會被身體語言暴露無遺。對于孩子,也是如此。

幼兒搶玩具是一種交往方式

3歲的幼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主意識,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特點,同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剛建立屬于“自己”的概念,但對物質(zhì)需求度不高。4-5歲是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折期,自律開始建立。

這個階段強調(diào)自我,符合自己需要就是正確的。在習慣方面,6歲前的孩子無定性的表現(xiàn)很正常,想讓一個不到4歲孩子有很強的自律,基本不可能。

所以,3歲是孩子發(fā)展的一個“坎”。幼兒好奇心強,所有權(quán)概念剛剛建立,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見到好東西就渴望擁有。幾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在一起玩,往往會發(fā)生搶玩具的現(xiàn)象。這種行動在前、思維在后的方式,導致孩子對“搶玩具”這一行為的對錯雖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實際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只有在比較理解物權(quán)概念,確信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會被奪走,并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以后,才愿意與其他人分享。

正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強,3歲左右的孩子搶玩具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也是孩子交往的種方式,是孩子已經(jīng)成長、脫離嬰兒期的標記。孩子的自我保護的意識,使孩子和其他孩子玩玩具時,理所應(yīng)當認為所有玩具都是自己的。所以,這個階段發(fā)生了“搶”玩具,不僅無害,且還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

雖然3歲左右幼兒搶玩具是很正常的,可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而想讓孩子學到分享,就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如:

1)家中不要過度以孩子為中心,要建立平等對待每個家庭成員的環(huán)境。

2)對非孩子專有的東西,如水果,一定要先切好與家人一起分享,不單獨給孩子,甚至可按年齡大小,最后一個給孩子。

3)灌輸物品所有權(quán)概念,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可以給別人,也可以不給。

4)尊重孩子,在征求同意的基礎(chǔ)上,找機會借用孩子的東西,而且有借有還。

5)對自己的某個物品,明確告訴孩子不能動,如書桌上的東西不經(jīng)允許不能拿。

另外,針對孩子容易搶玩具,做一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

1)去別人家做客,可讓孩子帶著一樣玩具去。

2)由于3歲孩子不會共同游戲,因此類似玩具最好有幾個,減少被“搶”的可能性。

3)不要強迫孩子與其他人分享玩具,或批評孩子自私,否則會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自我保護,更不能讓他變大方。

4)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走,且拒絕歸還,父母要幫助孩子把玩具要回來,讓孩子感受到呵護。同時告訴搶玩具的孩子,要先得到玩具主人的允許,才能玩,不能搶。

5)自己的孩子搶了別的孩子玩具,如果孩子拒絕歸還,你要馬上拿過來,并還給人家,不管孩子是否哭鬧。等孩子長大些,就會明白與自己的好朋友分享東西,比自己一個人玩要有趣多了。

針對4歲以上孩子搶玩具

如果4歲以上的孩子還搶玩具,這說明孩子自我中心感強,依然沒有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按理說,4歲孩子對于物品的所有權(quán)已有較清楚的概念,這時,孩子還不會分享玩具,是其成長滯后的“信號”,那就需要進行各種對應(yīng)教育了:

1)搶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溝通的技能。平時要鼓勵孩子,讓其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先說出來,逐漸養(yǎng)成思維在前、行動在后的好習慣。

2)對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找機會適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3)對孩子不恰當?shù)囊?,該拒絕的時候必須說“不”,要讓孩子能夠承受被拒絕。

4)不與孩子玩打人、爭搶東西的游戲,而要把排隊、輪流、規(guī)則等概念貫穿到游戲里。

5)通過繪本,讓孩子體會被搶、被欺負的痛苦,學會同情憐憫。

6)孩子想要屬于你的東西時,適當要求進行“交換”,借機要求孩子把喜歡的圖書或玩具借給你。另外,當孩子玩玩具時進行分享教育是不可取的,分享教育是家長通過平時生活場景來進行。比如家里買的水果、食品等,不要明確對孩子說是給他們的,而是在食用時分好份,一定保證每個家人都有。

家長需要關(guān)注的事情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玩具,借走后還會還的這個道理后,自然會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在共同玩的過程中感到快樂。當然,孩子們在一起玩玩具時,家長還是有事情需要關(guān)注和處理的:

1)其他孩子來自己家,允許孩子先將最珍視的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的感受,減少孩子之間因為不愿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

2)最好是參與孩子的玩耍,同時將分享與合作的概念傳遞給孩子,并讓孩子理解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大家起玩。

3)搶玩具也是種交往,不要隨便替在子做主。只要不哭著求助,或發(fā)生打人情況,都可以暫時旁觀。孩子在一起玩就會有爭執(zhí),但從中也可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和如何處理爭執(zhí)。

4)如果真發(fā)生搶玩具的糾紛,不管哪個孩子動手打人,都要抓住孩子的手,溫和而堅持地告訴他這樣不對,直至孩子不打人為止。

5)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家長要鼓勵他去和小朋友協(xié)商,可以建議孩子拿一樣自己的玩具和對方交換,或者陪著他去和對方商量,答應(yīng)過一會兒一定還。如果對方不愿意交換或者分享,要讓自己孩子尊重對方的意見,同時也讓他學會接受現(xiàn)實。

如果你的孩子已習慣了“獨占”最好的物品,介紹一個方法,看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買一個孩子喜歡的新玩具,告訴他這是屬于全家人的。玩的時候,用鬧鐘聲響來控制玩玩具時間。如先定一個長時間段,讓孩子玩,鬧鐘響后,輪換其他人玩。此時孩子也許會耍賴或是哭鬧,但家長定要堅持約定的規(guī)則,只不過態(tài)度定要溫和。等到孩子讓出玩具以后,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吻,或者一張小貼紙作為獎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循環(huán)后,逐漸縮短每個人玩玩具的時間。堅持段時間,孩子就可以適應(yīng)鬧鐘限制加獎賞的方式,也會知道按順序來輪流玩了。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


“我的孩子脾氣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這恐怕是家長憂慮較多的一個問題。其實,小兒的任性與家長很有關(guān)系。小兒到1~2歲時開始有了一些獨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歲前的小兒雖自我表達能力較差,但已經(jīng)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達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發(fā)“脾氣”,就用跺腳、打滾、哭鬧等方式表示抗議。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弄清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處理。

對于小兒的一些正當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飯等,家長可設(shè)法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對不正當?shù)囊笠膊慌c他(她)討論“你這樣作對嗎?”,因為這時小兒還沒有發(fā)展到認識錯誤的水平,家長可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緒,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處理態(tài)度。

如果小兒一哭鬧家長就滿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會認為這是達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會重復這些行為??傊?,家長對孩子不正當?shù)囊蟛恢浦?,?jīng)常無原則地依從、遷就,無意中就培養(yǎng)了小兒任性的壞習慣。

對2歲以上較任性的小兒,家長及時的給予教育是可以糾正的。對小兒正確的要求,家長要給予滿足;對無理的要求則要明確的回絕。

家長要一貫堅持同一態(tài)度,不能以家長自己的情緒為轉(zhuǎn)移,如自己不高興時,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興時又一切聽之任之。家庭成員之間的態(tài)度也要一致,否則會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態(tài)度對小兒的是非觀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家長要以自己的榜樣作用及正確的態(tài)度使小兒明事理,能控制自己,這樣才能使孩子為今后適應(yīng)社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打好基礎(chǔ)。

如何對待孩子的過錯――懲罰


你的舉止應(yīng)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還是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教育漫話》

對于孩子特別的過錯,懲罰也是不能缺少的,關(guān)鍵在于把握懲罰的尺度,發(fā)揮處罰的積極作用,防止和消除消極作用。

懲罰的分類

就懲罰實施的主體而言,懲罰可以分為自然懲罰、社會懲罰和父母懲罰。

自然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自然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自然的懲罰。如沒有記住父母的教導,被火燒傷、被水燙傷,都屬于自然性懲罰。天氣太冷而不愿多穿衣服所導致的挨凍,過分挑食或不認真吃飯要挨餓,都屬于自然性懲罰。

社會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社會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社會的懲罰。如打碎鄰居家的玻璃要賠償,或者要為鄰居更換;弄壞伙伴的玩具,要向伙伴道歉并賠償;都屬于社會懲罰。

父母懲罰是指孩子不聽父母的教導而導致過錯,特別是任性、堅持過錯時,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的懲罰。

有些懲罰是不能選擇的。但從孩子的教育來說,應(yīng)該自然懲罰優(yōu)先、社會懲罰次之、父母懲罰最后。因為自然懲罰會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愛、感受到父母教導的意義。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圍內(nèi)、不給孩子留下身心遺憾,自然懲罰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社會懲罰會讓孩子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會懲罰的過程中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體,要共同承受過錯的責任,這對形成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并遵循社會規(guī)則,乃至成年后遵紀守法,都是有益的。從客觀上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最難掌握的。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免受自然懲罰和社會懲罰,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過分、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誤解,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對抗。懲罰過多,還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形成自卑感和無能感,失去主動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動機。而如何懲罰孩子,也是令父母十分頭疼的問題。

就父母懲罰的動機來說,懲罰應(yīng)該分為以懲為主、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和以罰為主、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無意過錯,應(yīng)該實施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有意過錯,應(yīng)該實施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父母懲罰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包括“關(guān)愛撤出”、“權(quán)力維護”的成分。

關(guān)愛撤出是指失去父母關(guān)愛、以及由此失去特權(quán),如沒收兒童的玩具或糖果,取消帶他們?nèi)タ措娪暗挠媱潯?/p>

權(quán)力維護是指運用父母的權(quán)力,讓兒童引起注意、停止過失舉動。在這些活動中,維護父母的權(quán)力。

在使用懲罰時,要有口頭言語的伴隨,讓兒童知道行為的后果。這些言語既有警告性后果,“你要如果,我就……”,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的憤怒。也要有關(guān)愛性的后果提示,“你如果這樣做,就會……”,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可能造成的傷害對孩子的關(guān)心。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從認知和情感上影響兒童。

以下方法供家長參考:

語言批評。當孩子犯有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先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guān)注他;然后詢問孩子爭執(zhí)、吵架的原因,并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他們講述自己行為的過程,往往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并且會越說聲音越小。因此,父母耐心聽孩子的講述,既是尊重的表現(xiàn),也是教育的過程。等孩子講完以后

如何冷靜對待倔強的孩子


一般家長都喜歡乖、很聽話的小孩,但有一種小孩卻恰恰相反,任憑父母好說歹說,就是不理不睬,總是以白眼看人,你愈大聲吼他,他就愈不聽話。

有些母親看小孩倔強,就跟著發(fā)火,好像和小孩斗氣似的。小孩倔強也許還可以原諒,因為在他小小的腦袋里以為自己是對的,但一個成熟的大人也跟著鬧別扭而不讓步,那么你們可能一輩子都是半斤八兩的對手。

小孩倔強,大人也跟著倔強實在不應(yīng)該,跟小孩一起吵鬧,是極不理智的。家長面對倔強的小孩首先要平息自己的情緒并冷靜地處理。

當然小孩倔強時也一定很任性,一方面你必須斷然拒絕小孩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這才是最理想的管教方式。千萬不要棄此原則不顧,索性地大聲吼叫,說出傷害孩子自尊的話,這樣不但無法達到效果,反而破壞了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小孩也可能更不聽話,故意氣你。

對待倔強的兒童,不妨試試這個方法,以慈祥和藹的態(tài)度、語調(diào)和他交談,并了解他的動機,相信在你溫柔的詢問下,小孩一定會一改無理取鬧的態(tài)度,把心里的話告訴你。

家長與孩子之間常為了一件衣服而爭執(zhí),這實在大可不必。小孩想穿他喜歡的衣服就順從他嘛!反正只要他覺得舒適,好看就行了。家長對這種事不必太堅持己見,不必大動肝火。假如他的選擇實在太離譜,必須拒絕時,你干脆跟小孩說明不好的原因,是太小,太大,或衣服太厚,太薄,只要語氣溫和,他一定能接受,而他了解之后,就不會再鬧了。

假如你總否定小孩的每一個要求,那么小孩也會以不講理的態(tài)度反抗你。這樣僵持下去,不但父母吃不消,也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

如果父母一味地讓步,那又是小孩日后的悲哀了。大家一定看過一則報道:一個青年犯罪被逮捕后,他媽來看他時,他說:“為什么小時候您不好好的管?!”這個人間悲劇實在應(yīng)該引以為戒。教育是神圣而偉大的工作,做父母應(yīng)該有這樣的觀念,用愛心、耐心來教導子女,不要孩子一不聽話就又打又罵。要知道,你發(fā)脾氣的對像是一個不懂事的幼兒啊!

如何對待孩子恐懼心理


幼兒三歲時開始懼怕黑夜,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決不是好辦法。正確的做法是向他講明事情的真相,當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語點破,他就會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證他的安全,恐懼感自然隨之消失。

1、當孩子害怕的時候,切勿責備、嘲笑或愚弄孩子。

幼兒三歲時開始懼怕黑夜,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決不是好辦法。正確的做法是向他講明事情的真相,當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語點破,他就會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證他的安全,恐懼感自然隨之消失。

2、不可強迫、誘使孩子將恐懼隱藏在心里,或否認它的存在。

兒童無論擔心、害怕什么,你應(yīng)當告訴他們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多和孩子交談,經(jīng)常給孩子講些常識,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對可能發(fā)生的困擾做好心理準備。

3、注意觀察,及時處理。

孩子一旦產(chǎn)生恐懼感,要考慮這是否與他的年齡相稱。日常生活中要關(guān)心孩子思想感情的變化,恐懼持續(xù)的時間。他是否因恐懼而什么事都不想做——不肯獨自睡覺,不愿去上學,甚至不敢離開父母?問清原因,進行處理。

4、培養(yǎng)孩子具有堅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這包括幫助孩子養(yǎng)成依賴別人和相信自己的健康心理,同時覺得自己有辦法對付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人生總是充滿著挑戰(zhàn),做父母的要以行動來引導子女。

相關(guān)推薦

導讀:孩子漸漸長大了,可他們也越來越難管了,有時候他們還會反抗家長,家長讓往東,他們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長作對。 李老師,我的兒子3歲多,是個很調(diào)皮但又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只是個性太強,而且逆反心理特別重...

2021-10-15 閱讀全文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有溫順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驁不馴的。桀驁不馴的孩子往往愛頂牛,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使家長或者老師傷透了腦筋。事實上,面對孩子的“頂?!保鳛榇笕艘环绞墙^對強勢的,在很...

2021-01-18 閱讀全文

區(qū)域活動時,宇宇把凱凱的臉給抓傷了,對于孩子犯錯,作為老師應(yīng)該給予批正。我批評了他,并且讓他向小朋友道歉。臨放學時,我怕他帶著情緒,讓家長誤解,我說把今天你抓傷凱凱臉的事跟媽媽說說。 在第二天入園時,...

2021-11-24 閱讀全文

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2~5歲個特殊的發(fā)育時期,表現(xiàn)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愿意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行為為特點的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為反抗期。這是兒童智力發(fā)育和人格培養(yǎng)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并不是壞事。...

2022-01-24 閱讀全文

導讀:孩子的占有欲,實際上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正常心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自私自利”,說成是思想品德有問題。 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chǎn)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fā),而不知道還...

2021-10-3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