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給孩子報班補習,酷暑可能讓孩子大腦變遲鈍!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別急著給孩子報班補習,酷暑可能讓孩子大腦變遲鈍!
暑假來臨,比炎炎酷暑更火熱的可能就是家長們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心了,但是筆者在此也想提醒各位家長做好“降溫消暑”工作,因為最新的研究表明,酷暑可能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遲鈍,減緩孩子的認知功能和學習能力。
據《公共圖書館醫(yī)學》(PLOSMedicine)發(fā)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酷暑可能會減緩我們的大腦運轉。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44名大學生分為兩組,其中一半住在高溫宿舍中,另一半住在空調宿舍中。每天早上醒來后,所有大學生都要在智能手機上進行數學測試,為期兩周。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住在氣溫接近27℃宿舍的學生基本算術測試的性能降低了13%,每分鐘正確回答的數量減少了近10%,而且答題的速度比住在空調宿舍的學生慢得多。
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個證明高溫減緩認知的研究。早在2006年就有研究指出,員工表現(xiàn)不佳就是因為辦公室溫度接近27℃。而最近的研究也證實,辦公室的高溫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高中生之所以在高考中成績不如平時也是因為考試當天的天氣非常炎熱。
相比于前人的研究,艾倫教授的團隊除了強調在教室中保持空調正常運轉的重要性之外,同時也證明了,通過經常補水等防暑措施,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緩解高溫對于大腦的沖擊。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別急著給孩子貼上“被欺負”的標簽兒
很多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點虧或受到半點兒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經常聽婆婆和媽媽講她們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看得緊緊的,見到孩子稍微有一點兒紛爭就開始護著各自的孩子,結果孩子的紛爭卻不禁意間升級成了大人之間的“戰(zhàn)爭”。
也經常聽身邊很多人對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們會問:“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得彬彬有禮,不去打人,別人會不會欺負我家寶寶?”于是告訴寶寶:“如果別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別人打你,你就告訴我!”
又或者他們會問:“如果我家寶寶樂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會不會吃虧?”于是告訴寶寶:“千萬不要把東西分給XXX,要不你就吃虧了?!?/p>
又或者,有一天,寶寶被其他寶寶打了一下,哭了,他們就會直接了當的說:“不要欺負我家的寶寶!”
......
他們這樣做自以為盡到了保護寶寶的義務,實際上卻在無意間培養(yǎng)了一個自私自利又窩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虧”?什么算作“被欺負”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聽到大人說,他“被欺負”,實際上等于是毀了一個孩子,特別是當他的親人經常這樣對他說的時候。實際上,在無形間也給他貼了“容易被欺負”的標簽。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這樣的暗示著,恐怕,他也會經常考慮自己是否又被欺負的問題,那么,他還能勇敢、無畏的面對著實際上微不足道的紛爭嗎?
在我看來,世間有很多成年人,他們慷慨、正派,卻又從來沒有人敢觸碰他們的底線;也有很多成年人,他們小家子氣、自私、粗魯,卻照樣經常被人欺負,且被人鄙視。
這就是,我在之前所說的,為什么不贊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樣自私的態(tài)度面對這個社會”的做法。
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為何一定要將視野鎖定在“被欺負”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呢?
雖然,看了無數類似的文章,可是面對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時候,依然有些素手無策。隨著添翼的成長,他也漸漸地開始接觸起與他同齡的小朋友來。
和添翼接觸最多的小朋友是樓下的比他大2歲整的小朋友樂樂。樂樂雖然剛滿3歲了,但依然還處于比較自私的年齡。他的奶奶又住在傳達室,所以下了樓,他總是以“老大”自居,什么東西都不愿意給別人碰一下。
雖然在樓上,樂樂對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樓以后,小家伙立馬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次,看到樂樂的自私舉動,我就會感到為難。有時候也在想,是否要為了添翼,親自出手和樂樂“談判”,要他讓點東西給添翼玩?還是,當他自私的時候,拉著添翼,對他說,過一會兒再找他玩?
直到后來的一天,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添翼處理這件事遠遠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樂樂和添翼都在樓下玩。樂樂一個人在玩一個大紙箱子,奶奶們給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長豆角,讓他們抓著玩。結果,樂樂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長豆角,不高興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長豆角從他倆手里奪了出來,然后又“自私”地塞進了自己的大紙箱子里。
一般時候,大人們見到這種情況多少有點兒想插手,可是,那個時候,奶奶們都在忙著擇豆角,沒有一個人顧得上這幾個娃。沒想到,被搶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沒有生氣,還很高興的撿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徑直走到了樂樂哥哥身邊的大紙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進去。
于是,樂樂沒轍了,開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來……
原來,很多時候,大人看上去很為難的紛爭,也可以用其他途徑很簡單的化解。看到了添翼對這件事情的解決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對一些事情的無限思考。
孩子為什么會被“欺負”呢?或許,我們過多的將關注點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負”這件事情上面,而沒有引導他們掌握更好的處世技巧。
以前,也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有個孩子經常被班上另一位個子高的同學打,后來,家長沒有為他出面,而是讓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決辦法,結果,孩子和那個高個子同學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實,孩子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單純,有時候,之所以孩子會被人欺負,是因為我們把欺負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遠遠超過了欺負本身。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孩子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為孩子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中會潛移默化的被我們不知不覺之中流露出的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周圍人和事的態(tài)度所影響。
再一個,就是多和孩子談心。每天放學回來,多關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當他覺得自己被欺負的時候,好好開導他,讓他的心豁達起來,再通過聊天,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后,處理問題的還需要是孩子。畢竟,成長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們再能干,也只能保證他的前半輩子,后面的路還需要他自己走。與其幫他一時,不如讓他自己多去嘗試。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將事情處理得越來越完美。
育兒觀念:別處處讓著孩子
育兒觀念:別處處讓著孩子
宋xx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當她講到“如何促進孩子的情感發(fā)育”時,讓我感覺到身為幼兒老師職責的重大與光榮。
隨著421型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當然的變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孩子說的話就是圣旨,家長們也習慣了對孩子處處謙讓,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母愛,父愛的溫暖。久而久之,孩子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我就應該吃最好的,我就應該玩我最喜歡的,我就應該是這個家庭的核心……
生活中充斥著這樣的場景。公共汽車上,坦然的坐在座位上的是孩子,母親卻在旁邊毫無怨言的垂手站立;飯桌上,最好吃的飯菜孩子一伸手就拉到了面前,家長也就自覺的縮回了伸向那菜的筷子;電視機前,媽媽正在饒有興致的看電視劇,孩子進來了,不由分說的換成了動畫片……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著,也許有些家長已經習慣了,習慣了“處處讓著孩子”。
其實,一個孩子站一路或坐一路對他的身體發(fā)育可以說是毫無影響的,但養(yǎng)成貪婪、自私的習慣卻是貽害無窮的。
孩子變得貪婪起來,謙讓的想法少了。一旦要讓他做出一些讓步,他就會感到十分委屈,一旦不能受到特別的照顧,他就會感到受到了冷落,他對被關注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就非常容易產生挫敗感。
一個愛子心切的母親為了滿足五歲的兒子的愿望,在寒冬臘月,跑遍了整個北京城去買香蕉,當母親說想吃一口香蕉時,兒子卻一把搶過香蕉說“這是我的,你不能吃?!?/p>
這就是你那捧在手心里的寶貝!這就是你那用一切溫暖培育出來的花朵!母親掩面而泣,但她是否知道,孩子這么自私都是她長期自我犧牲,處處讓著他的結果。孩子已經習慣了接受照顧,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已經習慣了母親的謙讓,孩子已經認為那才是最合理的。
讓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學會關心,讓孩子從小就在愛和貪欲之間做出明確的選擇。孩子學會了愛,第一個愛的會是我們,孩子學會了貪婪,第一個傷害的也會是我們。這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關注,也無需處處讓著他,要讓他們從小樹立起平等的意識。所以,當孩子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說“媽媽,你吃一個”的時候,請接受它。
愛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
真的是愛的教育,讓孩子變得不可理喻嗎?
這兩天一則新聞,看得我怵目驚心!"教養(yǎng)壓力大,幼兒多半被打罵!",新聞指出,在國內5歲以下的孩子,10個有7個,是被用打的教養(yǎng)長大,爸媽們有不得不的苦衷,讓"不打不成器"的話題,再次浮上臺面。
很多家長會在很多演講后直接問我,以前我們也都是被打罵教育長大的,我們心理既沒有創(chuàng)傷,行為的表現(xiàn)也很好,看來以前的打罵教育是對的?,F(xiàn)在凡事講道里,用愛的教育,才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
我趕緊澄清說:這是爸媽們對民主教養(yǎng)的定義,有很深的錯誤解讀啊!
第一:
我不支持對孩子體罰,因為很少家長可以在心平氣和下,進行體罰,這樣失手的機會非常高。但孩子有錯,當然可以罵,當然可以處罰,應該讓他們知道爸媽生氣了。如果你不是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體罰,倒不至于因為一次體罰,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終生影響,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別讓孩子因為被體罰而心生恐懼。
第二:
"我們都是打罵教育之下的成功產物",這句話只看到一部份的孩子,因為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因為你動手了,他跟家的距離變得更遠了,一直在等待長大之后,逃離這一個陰影。
第三:
爸媽的教養(yǎng)行為,會影響下一代的教養(yǎng)判斷。打罵教養(yǎng)代代相傳,不是有效教養(yǎng),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絕非好事。
第四:
很多孩子被打了,你問他犯什么錯?他不一定能說出來!看來被打的當下,只是因為皮肉痛而投降,而跟你說"我下次不敢了~"根本沒有學到什么經驗及教訓,這絕對不是教養(yǎng)的真正內容。
第五:
先跟孩子講道理,再進行處罰,這個順序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緩和爸媽的情緒,降低你動手的機率,做出正確的下一歩判斷;一方面,在刺激孩子思考,同時也讓孩子記住下次不要再犯。
第六:
當爸媽的,應該要去找到,除了體罰之外,對孩子最有效的處罰或刺激好行為的方式。大家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能乖乖聽老師的話,而老師也不會出手,所以用對方法,孩子永遠都可以被教育。
3歲前被打罵教養(yǎng),5歲后出手打人是5倍!
兒童心理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但不見得是立即表現(xiàn)起來,有時候是先烙印在腦子里,有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3歲前被用打罵教養(yǎng),5歲后打人的機率,高達一般孩子的5倍,而且烙印在潛意識里的打人行為,跟你當下教育孩子說"你怎么可以打人?",會讓孩子很混淆,腦袋里產生很大的抵觸,修正行為自然要花上好幾倍的功夫!這張圖提醒爸媽們,遷怒也可能是被教出來的,值得大家好好看看!當老一輩的說,孩子不乖就要打,爸媽們真的得好好的溝通一番喔!希望大家一同推廣正確的育兒教養(yǎng)
不用打的,爸媽可以怎么有效處罰?
打孩子,孩子只是皮肉痛,為了逃避處罰,當下立刻跟你說下次不敢了,可是經常連自己犯什么錯都不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養(yǎng),你應該用其他的懲罰方式
1.帶孩子去罰站讀秒,結束時,讓他說對不起,并完整的說出"我下次再也不敢再打弟弟了!"等錯誤行為!
2.把孩子抓到面前來,時間暫停,限制他接下來的活動,請他好好看著你,跟他說你現(xiàn)在非常生氣,因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準嘻皮笑臉,請他自己觀察他做了什么,"例如他動手,讓人家痛到哭,他喜歡這樣嗎?"
3.罰勞務活動"收玩具","整理家理","幫忙當小幫手"等,來換取原諒!
4.禁止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當作懲罰,"亂丟玩具沒收拾好,就不會有再玩下一個遙控車的機會","鞋子亂丟,就不要出門,戶外的活動是你自己擔誤的,你越慢,玩的時間及項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還打人,我們得將弟妹跟你隔離一下,因為你動手,他會怕你,你必須嘗到沒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復說出自己下次該做出的好行為!例如:不告而取,或搶人家的東西,邊罰站邊說出"我下次會先問,不會先動手!"
「遷怒」可能是被教出來的
你知道嗎?打從嬰兒時期,孩子就具有模仿能力?。?/p>
那么……您還會這樣教小孩嗎?
別當著孩子面夸人家孩子
眾人皆知,國人以謙虛為美德,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自己孩子面前隨隨便便夸獎別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對10歲以下的幼兒,他們的反應如何呢?鄰居一位年輕媽媽一次隨隨便便地說:“?。∧慵倚∶妹谜婵蓯?,真乖,不像我家樂樂吵吵鬧鬧,只會淘氣,讓人心煩?!痹谝慌缘臉窐返纱罅搜劬η勇暵暤卣f:“媽媽我乖”,不料媽媽卻大聲說:“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氣煩人,一邊去!”過了幾天,人們發(fā)現(xiàn)樂樂變了,天真活潑的樂樂看到媽媽回來,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媽媽說:“樂樂過來親親媽媽!”樂樂小心翼翼地親親媽媽后竟然冒出一句:“媽媽我乖,你別心煩?!彼性趫龅娜寺犃硕即蟪砸惑@。小東的爸爸請幾位哥們兒來家吃飯,幾杯酒下肚幾個人夸起誰家兒子如何如何,誰家女兒如何如何。這位爸爸不在意地說:“我特喜歡兒子,我家小東要變成兒子,我就樂得跳樓了!”小東迅速跑到廚房,用她那尚不太利落的話問媽媽:“我變成兒子嗎?”媽媽說:“瞎說什么呀,不變?!毙|原來睡覺很好,媽媽不知為何小東這幾天夜里總是睡不安,驚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進門沒看見爸爸,就哭著說爸爸跳樓了,真把奶奶嚇了一大跳,待這位爸爸回來說了事情的前后經過,家人當笑話一笑了之,然而小東卻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語地說:“不變,不變,爸爸不跳樓?!痹谟變盒⌒〉男撵`中,父母最愛自己,最疼他們,一旦他們聽到父母夸獎別人家的孩子,就可能會認為父母親不愛自己,產生很強的失落感。一些年輕爸爸媽媽總認為他們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談不上什么自尊心,可從上述一些例子來看,孩子們不僅能聽懂,而且還在自己心靈
中產生了激烈的反應,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十分珍視自我。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必須處處注意這些“小事”,否則會嚴重傷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如何讓孩子變大方
有些父母很自豪:“我孩子在八九個月大時,就能把手里好吃的東西或玩具給其他小孩兒。”其實,這種行為跟孩子是否“大方”并沒太大關系,因為1歲內的嬰兒還不知道某一樣東西只屬于某一個人,他們沒有物品歸誰所有的概念。所以大方跟孩子年齡有密切的關系。兩歲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開始意識到有一些東西是自己特別喜愛的,一旦他注意到了這個東西,他非常喜歡,那么這個東西就是他的了,兩歲半的孩子同樣如此,他們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等孩子長到三四歲,隨著孩子日益獨立,他們會把自己喜愛的東西當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大人以身作則并且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他們也會很聽話,但不是自覺自愿的。父母該怎么教孩子懂得分享?一、兩歲孩子的父母該怎么做父母們應該明白:“我的”通常是兩歲孩子常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孩子把東西都看成自己的并不表明他自私,而是一個學習新知識的信號,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權”這個概念,他才能開始慢慢學習與他們分享。給你們的建議如果一個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的小伙伴,那么他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所以,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換一種方式說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訴兩歲的孩子:“你玩這個球已經很長時間了,亮亮一直在等著呢?,F(xiàn)在輪到他玩了。”當亮亮玩完了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看,他不玩了,你還可以繼續(xù)玩?!边@樣,孩子從中能夠學到兩點,一是亮亮和他一樣喜歡玩球,二是屬于他的東西最終還能夠回到他手里。二、三四歲孩子的父母該做些什么鼓勵孩子與你分享。因為他知道你不會搶他的玩具,也不會因為得不到而大發(fā)脾氣,所
以他愿意與你分享。經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給你玩,并且要讓他知道你是有權利再把玩具要回來的。給你們的建議不要強迫分享每一件東西。在小朋友到家里玩之前,允許你的孩子決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給小朋友玩,給孩子一點保留的空間,能讓他更容易地放松。輪換玩具要公平。他們會接受父母這樣的說法:“飛飛先玩這個汽車5分鐘,然后就該佳佳玩了。”最好有時間的限制。設定時間就會讓孩子知道過一會兒肯定就輪到他玩了。
改變孩子飲食習慣,讓孩子健康成長
寶寶飲食的不良習慣,很多時候是在家長不合理的飲食帶動下形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讓孩子們恢復健康呢?
1.盡可能自己做著吃
如今,為節(jié)約時間,人們更喜歡在外面就餐,或直接購買半成品或成品食物。此類食物一般熱量及脂肪含量較高,在制作過程中造成大量的營養(yǎng)素流失,從而易造成人體營養(yǎng)素不足或營養(yǎng)過剩。所以,我們提倡有規(guī)律的家庭飲食,一天三餐中,爭取能有兩餐在家解決,從而既能讓孩子們更多地享受愉快的進餐氛圍,也能改善其健康狀況。
2.吃飯要定時、定量
一天三餐或四餐的時間要相對固定,進食量也要相對固定。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飽,并攝入一定新鮮果蔬,食入總熱量應為一天的30%。同時適度減少晚餐的進食量,如孩子睡前有饑餓感時,可讓其喝一杯鮮牛奶,這樣既不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又有助于孩子的睡眠。
3.替換零食種類
對于已習慣吃零食的孩子,可將其常吃的糖果、巧克力、口香糖、汽水、蜜餞等高糖、高熱量的點心、零食更換成純牛奶、酸奶、水果等低脂高纖維類食品,同時減少其飲料的攝入量??诳蕰r盡量選擇白開水,因為白開水才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分來源。
4.烹調口味盡量清淡
食物烹制時,盡量少加入刺激性調味品,食物宜采用蒸、煮或涼拌的方式烹調,讓寶寶減少食用油的攝入。
5.放慢進食速度
細嚼慢咽有助于孩子細細品味食物,并提高對饑餓的忍耐性和食欲敏感性,找到吃飯的自然停止點,避免飲食過量。還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如我們比一比誰咀嚼的時間更長,來培養(yǎng)寶寶細嚼慢咽的習慣。
別讓孩子過一個孤獨的暑假
別讓孩子過一個孤獨的暑假暑假給孩子找玩伴,一起復習功課,玩,一個月差不多付兩千塊的工資,真以為是奇聞,那天看網上的一個貼子。可是仔細一想,身邊暑假孤獨的孩子真不少。
放假前,幼兒園通知有暑假班上,提前報名。孩子上暑假班也沒有不好,爸媽都上班,家里又無人帶孩子的,這暑假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不上暑假班,或者沒有安排其它活動,興趣班之類的,或者平時一起玩的小朋友有回老家,或外出旅行,你的孩子沒有安排,那只能大人全天候著了,大人陪孩子一起玩,和孩子跟孩子一起玩,那是不一樣的。今年幼兒園一放假,只我們一棟樓認識的,平時一起玩的三個孩子全回了老家。落單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只能另找小朋友玩,或者只能大人陪著玩了。這段時間孩子就顯得特別孤單了。
前幾天在樓下和一個奶奶說了會兒話,知道了她的孫子就正上輔導班。奶奶還要帶個小孫女,沒太多精力,總關家里也不行,沒人玩,很無聊;出門沒人看著,又怕不安全,爸爸媽媽上班忙,最后決定送輔導班,還能認識新朋友??戳诵^(qū)的幾個小朋友,其實大家一起玩的時間不多,都有爺爺或奶奶帶著,玩會也就回家了。
唉,想想我們小時候,那個暑假真真一個自由自在,就是現(xiàn)在我覺得住在農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要幸福,跟大自然更親近,玩伴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這兩年暑假都帶**寶回老家,就是想讓孩子親近一下大自然,在家里,幫姥姥摘豆角,西紅柿,黃瓜等,也是**寶最樂意的事。家里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很多,孩子也很快玩到一起了。今年的暑假我們安排也比較輕松,回老家十天,和寶爹相聚半月,再回深圳的時候,小伙伴們全回來了,小朋友們再相聚的一刻也是很驚喜的,他們已經會描述自己在暑期所見所聞了,到時候在旁邊聽孩子相互“吹牛”也是很有意思滴。呵呵。
有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我感覺**寶平時并不孤單?,F(xiàn)在樓上樓下幾家有孩子的,認識,相熟,孩子放學回來,樓下樓下,這家那家相互竄,跟自己家一個樣,孩子有玩伴,自在,開心,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一起分享,這種鄰里之間和睦友愛的氛圍也會伴著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晶晶吃飯撒飯粒,無論大人怎么批評,他都改不了這個毛病,有時甚至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頓飯,他有兩頓飯的時間要挨罵,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覺無招了,便求助于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你們不必去理會他。
”父母遵醫(yī)囑,當孩子再用腳擦桌底的飯時,佯裝沒看見。幾天下來,媽媽發(fā)現(xiàn)晶晶沒再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干凈!”“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孩子見父母對自己擦飯粒的事不聞不問,不擦飯粒倒獲得表揚,便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即使掉了飯,也會彎腰撿起,晶晶受表揚的次數越來越多。漸漸地,晶晶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這一毛病。
正面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后愿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于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碑斨说拿鏀德浜⒆拥娜秉c,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fā)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著孩子缺點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或是覺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負面行為,而不愿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父母關注什么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面,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肯定與獎勵,淡化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使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淡化孩子的缺點絕不意味著為孩子的行為護短,也不是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缺點時,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設法替孩子開脫辯解,而是策略地對孩子進行正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