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知識:孩子上幼兒園了,因為說話不利索被小朋友嫌棄,都自卑了該怎么辦啊?

發(fā)布時間:2020-09-12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幼兒園中暑了怎么辦教案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說話不利索,會影響到孩子的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對孩子來說,孩子確實會感到低價值感,不被別人喜歡,會產生自卑心理。怎么辦呢?我來談談一些方法。

一、父母要花時間多教孩子說話。

說話不利索有多種情況。有的孩子是說話不清晰,發(fā)音不準,讓別人聽不清。我們院也有這樣的孩子,說話說不清,而且說得又快。有時要問他幾遍,每次我都告訴他說慢一點。父母在家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放慢語速。自己在與孩子說話時,也放慢語速,多讓孩子模仿。孩子慢慢說時,不要催他。平時,還可以讓孩子多聽聽簡單的兒歌。聽是說的前提,經常讓孩子聽,孩子會漸漸模仿的。

二、父母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當我們看到孩子被別人孤立時,都很想在第一時間去幫助他,免受這樣的傷害。但這件事也正好是一個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梢韵葐枂柡⒆?,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大家與你一起玩嗎?如果孩子能想到辦法,父母可以讓孩子去嘗試。如果孩子想不到,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比如,可以慢慢說,并用善意的行為去和其它小朋友交往;可以對小朋友笑一笑;小朋友有困難時去幫助他。

三、告訴孩子不需要去取悅他人。

我相信您的孩子不會被所有的小朋友嫌棄的。有的孩子還是會與他做朋友的。孩子可以先和幾個愿意與他做好朋友的孩子玩。那些嫌棄他的孩子就隨他們去吧!不需要去取悅他們,在以后的交往中慢慢去產生友誼。在我們的成人世界中,也是這樣。當我與一些人相處不愉快時,那就離遠一些。取悅別人只會讓自己產生更強烈的低自尊。告訴孩子:他們不跟你玩,那不是你的錯。

四、父母要與老師溝通。

不要認為孩子說話不利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與老師溝通,是希望老師在與孩子溝通時能考慮到孩子的特點,能照顧一下孩子的自尊,能多鼓勵孩子說話。一般來說,家長找到老師溝通時,老師也會多關注您的孩子的。說話時會考慮到您孩子的情況。也會教育其他孩子不要嘲笑您的孩子,大家要團結友愛。如果您不與老師溝通,老師會錯認為您自己都不關心孩子。

五、父母要充分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勢。

每個孩子都是有優(yōu)點的。雖然孩子說話不利索,但是仔細找找看,孩子有哪些優(yōu)勢呢?可以把這些優(yōu)勢說出來,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比如:孩子的觀察力是不是很好?孩子是不是很有耐心?他是不是對別人很有禮貌等等。這樣孩子會更加有歸屬感和價值感。他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大學生范文網 1467.COm.cN]

就算全世界都嫌棄您的孩子,我相信父母都會一直愛孩子的。但這種愛必須要對孩子表現(xiàn)出來。讓他知道您愛他,給孩子充足的心理養(yǎng)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知識:孩子“威脅”不去幼兒園了怎么辦?


孩子每次到幼兒園,總喜歡提條件,家長不滿足,孩子就不去幼兒園。該怎么辦?

孩子威脅父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經常出現(xiàn)。為什么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威脅”父母了呢?

出現(xiàn)的原因:

1、親子溝通方式出現(xiàn)問題:家長平時跟孩子說話時,常用“如果……,那么……”的結構與孩子對話,比如,“如果你乖乖地去幼兒園,那么,下午媽媽來接你的時候給你買棒棒糖”,“如果你按照爸爸說的做,那么爸爸就滿足你一個愿望”……那么,孩子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了講條件。

2、家長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面對孩子又哭又鬧滿地打滾的狀況,家長會覺得頭疼:為了這點錢讓孩子忍受委屈,實在有點于心不忍啊。因此,家長就會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學會了通過談條件、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3、孩子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與家庭環(huán)境的差異是很大的,如果孩子對幼兒園產生了抵觸情緒,但孩子又覺察到父母堅決送自己去幼兒園的態(tài)度,會在內心做出妥協(xié):我去幼兒園,但你們也要滿足我一個條件。

給家長的建議:

1、家長要“溫柔的堅持”:面對孩子提出的種種不合理條件,家長可以采用溫和的口吻,如果講道理已經沒有效果了,此時家長要堅持的自己的立場和看法,斷然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明確告訴孩子“不可以”。

2、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絕后,孩子會拿出自己的殺手锏——哭、鬧、糾纏。此時家長要保持平靜,對孩子的哭鬧不說教、不制止、不發(fā)怒、不批評,給孩子釋放憤怒情緒的時間。

3、家長要相信孩子:“如果……那么……”,其實是向孩子傳達了家長對其能力的懷疑。如果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去幼兒園,周末的時候我會帶你去看電影。”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認為你不想去幼兒園?!?/p>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回憶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幼兒園里的玩具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孩子對條件的關注。

5、多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家長可以從老師那里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適應狀況,要及時做出反應,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育兒知識:孩子被叫“小偷”父母應該怎么辦


如果我們家長帶著懷疑到孩子身上求證反復詢問“是不是你偷的?”,這不是聰明的教育方式。人往往有個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認定的某些事情,總會千方百計找證據論證,但往往這樣的證據已經不夠客觀了。懷疑孩子偷東西,父母如果采用不恰當?shù)膽獙α撕⒆?,即使孩子真的是偷了,也會因為大人錯誤的處理而讓事情更糟糕。

沒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慫恿一個孩子變得不誠實

孩子偷東西家長應該怎么辦

當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么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愿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有一點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知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出現(xiàn)的行為都有不同的含義。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孩子對于“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并不知道拿走屬于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你我有別這件事情,只要我們后續(xù)慢慢幫助孩子完成“你”、“我”、“他”三者的割裂,這個現(xiàn)象自然會解決。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yǎng)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就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借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孩子偷東西的常見原因

孩子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于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于“自取所需”。

孩子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xiàn)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孩子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孩子對于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來自同齡人的行為誘導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進入到校園這個小社會團隊,朋友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我們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朋友什么樣的品質是好的,應該如何交朋友。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來自同伴的壓力一定要及時溝通發(fā)現(xiàn)問題。

如果懷疑孩子偷東西家長應該怎么處理

我們要知道沒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慫恿一個孩子變得不誠實。所以千萬不要去跟孩子當面對質啊什么的,更不要往孩子身上貼小偷的標簽,偷拿東西就只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千萬別上升到人格人品。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東西丟失的事實告訴孩子,這樣說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了,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覺。如果孩子偷了東西后,當父母提起時會有這樣的特征:表情不自然、不敢直視父母、眼神閃爍甚至緊張冒汗等,家長可以從這些小細節(jié)探出端倪。旁敲側擊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如果通過告知孩子事實發(fā)現(xiàn)孩子并沒有偷,一定要選擇相信孩子。

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可以用以下這幾種方法委婉的試探:

善良的孩子→激發(fā)同情心

通過渲染孩子的偷拿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真糟糕呀,爸爸這個月丟了50塊,如果找不回來就不能吃早餐了”,激發(fā)孩子的同情心;

固執(zhí)的孩子→告知后果

通過讓孩子知道偷拿行為的后果,“如果再找不出來,我得叫警察叔叔來調差了,警察一定能找出小偷”,讓孩子更謹慎地做出選擇;

愧疚的孩子→聲東擊西

通過聲東擊西,“前天鄰居娜娜偷拿了媽媽的唇膏藏起來,后來主動拿出來承認錯誤,娜娜媽還表揚了娜娜呢,好孩子就該這樣”,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原諒自己的一時魯莽;

冷靜的孩子→透露端倪

通過透露父母發(fā)現(xiàn)的某些異常,“冬冬,老師說你最近買了不少零食,能告訴媽媽零食哪里來的嗎?”孩子們很聰明,通過聯(lián)想,就能知道自己已經被父母懷疑。

有時候很多錯誤不見得一定要讓孩子說出口,我們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以后不再犯了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孩子真的是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怎么辦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小伙伴那偷拿了東西,家長發(fā)現(xiàn)后必須監(jiān)督孩子歸還物品。要求孩子進行道歉并求得對方的諒解和原諒。在道歉時,爸爸媽媽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去,告訴孩子別害怕我們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樣他更容易改正錯誤。

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就讓它過去,不要以后時不時就拿出來擠兌孩子,私下爸爸媽媽兩個人需要仔細分析找出孩子偷拿東西行為的根本原因。如果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家長就要更加關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長需要給他更多零花錢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東西來融入自己周圍的同齡人,那么就買給他吧。適當?shù)淖稣{整。

我們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都需要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很多錯誤都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犯錯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會產生的問題,我們需要正確的看待。當然了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我們也需要善意的引導千萬別傷害別人家的孩子。

育兒知識:孩子說粗話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說粗話怎么辦?

說粗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育的表現(xiàn),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發(fā)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孩子學罵人的一種普通心理。作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誰學的,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孩子剛學說話,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臟話,他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父母切忌覺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這樣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而應該告訴他:“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寶寶不學。”把不文明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

(2)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粗話。這樣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嚴于律己,從頭做起,為孩子營造文明、禮貌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教會幼兒學用禮貌用語。如果父母偶爾再犯,那么就應該坦誠地跟孩子檢討:“剛才是由于不高興,說出了那句話,我們是不對的,你也不要學,今后我們誰都不說這種話了?!?/p>

(3)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父母對此要采取一些相應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盡量讓孩子避免接觸周圍不良的語言環(huán)境,讓他們聽不見臟話,學不到臟話;另一方面又要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訴他們,罵人、說粗話是不文雅的行為。另外,父母要關注孩子周圍小伙伴的情況,為孩子選擇講文明、懂禮貌的伙伴,以減少相互學罵人的機會。

2.被迫罵人。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小伙伴之間:發(fā)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或袒護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教孩子用謙讓的態(tài)度來解決小伙伴之間的糾紛,并應明確表態(tài)。孩子怕失去父母的愛,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會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3.習慣罵人?!氨鶅鋈?,非一日之寒?!背隹诔伞芭K”的孩子雖為數(shù)不多,但影響不好。對這樣的孩子,應采用暫時的冷漠,不理睬他,不高興的臉色,嚴厲的語調等來對待,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減少他的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不良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過程的,在幫助孩子糾正罵人的壞習慣時,也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努力改掉壞毛病。例如,可把“不罵人”列入“一天行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揚,堅持下去,定會有成效。

育兒知識:孩子為什么不愛叫人了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場景一:“小甜嘴”不見了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qū)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給他,摸摸臉蛋、親親他,明明很開心,我們也覺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明明變得不愛叫人了,爸爸媽媽要不住提醒,有時候勉強叫一聲,有時候做個鬼臉。對別人摸他臉很不喜歡,會生氣或不理別人。大家都納悶,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見了?甚至別人給吃的、玩具時,也不說謝謝。我有時挺生氣的,就批評他,說這樣做不是好孩子,大家會不喜歡他的。

場景二:不喜歡,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歲了,一向活潑開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電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時,她都會回應說“阿姨好”。但最近她有點奇怪,別人打招呼時她躲媽媽身后不吭氣,事后媽媽說,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歡你,你怎么不跟阿姨問好呢?她說我躲起來不讓她看我衣服,或者說我不喜歡她,她穿皮草,小動物多疼啊。上次去媽媽辦公室,因為半年沒來了,一個原來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見了她,走過來想攬她,她一下子躲開了,同事覺得有些尷尬。后來孩子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阿姨的發(fā)型和眼鏡。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兒園接送的時候碰到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歡的也不回應。

對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車會跟售票員打招呼,在小區(qū)見到陌生的奶奶提沉東西時會主動說:奶奶我?guī)湍恪?/p>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后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孩子長大,觀察能力更強,注意力范圍更廣,他們會注意到原來沒有關注的細節(jié),對于一些成人的著裝、說話的方式、對自己的態(tài)度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感知和判斷,如果有些作法讓孩子不歡喜,像場景一中,明明對別人摸自己的臉感覺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興,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不再熱情地回應別人。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和別人的評價

一般孩子到了2歲多,開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時對別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fā)展,對自己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別人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行為就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場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對自己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還不確定,所以出現(xiàn)回避的行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孩子3、4歲情感體驗迅速發(fā)展,體驗到更加復雜的情緒,如喜歡、愉快、生氣、厭惡、悲傷等,一些情感細膩、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有更加復雜的感受。比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覺得阿姨穿皮草就是傷害小動物,所以會體驗到強烈的厭惡感。同時,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和評價傳遞給家長,家長又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孩子。因此,孩子對熟人的態(tài)度會比較謹慎,而對于陌生人,孩子還是想給別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們面前更容易出現(xiàn)打招呼的行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作法的影響

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愿意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成人只顧自己說話,忽視了孩子,還有的家長總批評孩子說,看看別人,嘴巴多甜呀!還有些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擁抱、揮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不要:在眾人面前強迫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愛跟別人打招呼,能給自己掙面子,別人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成為家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覺察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xiàn)得更逆反。

二不要:強求孩子“表面順從”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長的壓力表面順從,但是內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長往往見到熟人后,都會首先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而沒有給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樣,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跟誰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還是一次就好了?因而會感覺很茫然。

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么做。

二要:積極及時強化孩子的行為

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贊賞和認可。因此,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表現(xiàn)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為,如叫人、身體靠近對方、微笑等,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或強化,不必局限于口頭肯定,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對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過游戲扮演角色,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對人的態(tài)度會受某些細節(jié)的影響,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的感受,體驗不被別人理睬的尷尬,讓孩子能夠換個角度體驗。同時,可以在游戲中讓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動物,看看可以怎樣打招呼。游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松,有利于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

育兒知識:孩子愛說臟話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愛說臟話怎么辦?

最近一段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孩子在進行自由活動時,無意間聽到小朋友在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也常常聽見有孩子來向老師告狀:“老師,xxx說臟話啦!”在跟家長朋友們溝通的時候也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里也會不經意的說一些臟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開始認真思考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對策。

我們班的孩子年齡基本上集中在六到七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了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能力強一些的孩子能講較為復雜的句子了,抽象思維也已經開始萌芽,能夠憑自己的經驗去評價事情的好壞對錯,在認識活動上,正從無意注意、無意記憶和無意想象向有意方向發(fā)展。再加上寶寶上幼兒園后,接觸到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語言環(huán)境自然也更加復雜,他們可能從周圍的成人或幼兒園的同伴那里無意中聽到和學會臟話,無意間記住,再在類似的場景下無意中使用出來。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也很苦惱,在找到問題的根源后,我嘗試了很多辦法試圖糾正孩子的這種不良習慣,首先,給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孩子們的榜樣,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好榜樣,不僅要杜絕臟話,而且要經常對孩子使用“謝謝”、“請”等禮貌用語,假如不慎當著孩子說出不雅的詞,事后要勇于認錯,告訴孩子老師這樣說是不對的,下次一定不會這樣了。然后,要向幼兒說明講臟話的壞處,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其實他們大多并不明白臟話的真正含義,但他已經有分辨好壞的能力,所以我們老師可以用簡潔的話告訴他,說臟話是不好的行為,不是好孩子,老師不喜歡聽,盡力讓他理解和接受。其次,告訴幼兒正確的表達方式。臟話通常是人們表達不滿、否定和憤怒等負面情緒時使用的一種語言方式,孩子在學會臟話的同時也明白何時何地可以說這些話,所以在告訴他不能說臟話的時候,要同時說明如何用文明和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比如可以說“你錯了”、“我生氣了”、“我不同意”,等等。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制定獎懲規(guī)則,老師和班里所有幼兒一起商量獎懲規(guī)則,假如某個幼兒說臟話,會受到懲罰,比如停止游戲、扣掉一個小粘貼等,若幼兒能做到一周不講臟話,則可以給予承諾的獎勵,幾周以后,幼兒的自我約束可能就會變成習慣,再也不講臟話了。還可以用冷處理的辦法,對于一時還改不了說臟話習慣的幼兒,當他說出臟話時,可以引開其他幼兒的注意力不予理睬,幼兒發(fā)現(xiàn)老師和小伙伴的冷淡態(tài)度后,會覺得沒趣,慢慢地也就不說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的教育初見成效,以前愛講臟話的孩子已經改掉了這個不好的習慣,為了讓每一個寶貝都講文明、懂禮貌,讓我們的兒童成長宣言為公約,共同努力,一起加油吧!

孩子在學校被打了該怎么辦?


今天一早打開家長群,彈出上百條消息,什么話題引起了大家這么大的討論興趣呢?打開一看,一個并不愉快的話題:孩子在學校被打了該怎么辦?

具體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家長上初一的孩子騎電動車上學,被一名初二的孩子看到眼紅,結果就被打了。家長找學校反映,學校表示會處理,但一直還沒看到后續(xù)的處理結果。據家長的了解,那名打人的初二孩子曾因打人要被學校開除。

從個人經驗上判斷,孩子在學校被打了,雖然不至于經常發(fā)生,但應該還是比較普遍的情況。鑒于此,我就以今天群里的這個案例來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種事的觀點。

一、檢查孩子被打(欺負)的傷勢

孩子被打了,首先要檢查孩子的傷勢,特別是一些孩子吱吱嗚嗚的地方。除了檢查孩子比較明顯的外傷,還要注意檢查有無造成內傷。對于家長感覺比較嚴重的情況,一定要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檢查,并做好相應的維權準備。同時關注孩子在被欺負的過程中,有沒有留下心理傷害或者是陰影,如果有,一定要及時讓孩子走出來。

二、弄清楚孩子為什么被打了?

凡事總是有原因,分析原因的結果無非兩種:主要是孩子自身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對方的原因。如果是前者,有不足首先要改正,另一方面要注意,畢竟是孩子被打了,打人者肯定是有錯在先的。如果是后者,保留追責權利,根據實際情況處理。

三、如何保護孩子,避免再次被欺負?

弄清原因是為了采取什么樣的維權方式作參考,具體說來有這樣幾個途徑:如果是認識對方,除了直接和對方溝通,還應和老師、對方家長溝通,表明家長的態(tài)度,能夠調和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認識對方,可以找老師、校領導反映,并明確要求校方跟進處理,關注相關處理結果;如果超出學校的管理范圍,根據具體情況,如事情的嚴重程度,看是否需要報警讓相關部門介入,觸及到法律的一定要學會使用法律工具。

四、教給孩子相應的自我保護技巧

通常情況下,孩子被欺負反映出的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夠,因此學會一些必要的自我保護方法還是很必要的。如上學路上盡量可以結伴而行或者走大道人多的地方,這樣避免因落單給那些壞人以可趁之機;盡量熟悉上下學的路段及周邊情況;學會一些應對的說話技巧;學會向周圍的人求助……最后比較重要的,要學會在受到欺負后,一定告訴孩子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一定不要被施暴者的威脅恐嚇住。

五、其他

有家長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的顧慮,比如擔心向學校反映施暴者知道后會變本加厲,不反應又擔心孩子繼續(xù)被欺負。確實有施暴者會在知道自己被家長告發(fā)后,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也確實會有人專揀軟柿子捏,打一次看到沒有嚴重后果就還會有第二次。那怎么辦呢?我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這么多十全十美的好辦法,因為孩子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也沒有一種辦法適用于所有情況。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而不是不了了之,選擇家長認為最有效的,但一定不能讓孩子繼續(xù)遭受欺負!

育兒知識:孩子撒謊應該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撒謊應該怎么辦?

兩三歲的寶寶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會撒謊,但是他們那時候可能還不能理解說謊話與說真話的概念,這種無傷大雅的謊話雖然不會造成什么很大的影響,但是一旦孩子形成了撒謊的習慣就會不利于今后的發(fā)展。孩子撒謊應該怎么辦呢?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

1、因害怕受到懲罰而撒謊

孩子不小心弄壞了什么東西,害怕媽媽會責罵,所以通過說謊來尋求避難所。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事時,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選擇撒謊。特別是已經有過做錯事被懲罰的經歷,就會通過捏造謊話來掩飾錯誤。解決方式: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說真話的寬松環(huán)境,告訴孩子人都會犯錯,但是犯了錯應該勇敢地承認。當孩子主動說了實話之后,家長應該先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后再去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

2、因表現(xiàn)欲萌動而撒謊

幼兒時期,孩子的表現(xiàn)欲會愈發(fā)強烈。當孩子學會了一首新歌,或是學會了一種新的游戲時,就會高興地向父母展示。表現(xiàn)欲強的孩子希望能夠在父母這里得到自我的認同感,在表現(xiàn)欲的驅使下,孩子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大話”,這種“大話”往往被父母理解為說謊。解決方式:父母首先要在言語上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們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與積極性。然后再對孩子給予客觀的評價,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于自我客觀的認知。

3、受成人言行影響而撒謊

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在社會交往中一句漫不經心的謊話,都有可能會被孩子模仿。特別是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這些謊話,孩子以后更容易出現(xiàn)類似的說謊情況。還有可能是家長答應了孩子什么事但是沒有做到,這樣孩子會覺得大人在說謊,那他以后也會不自覺地說謊。解決方式:家長一定要在寶寶面前樹立良好的威信,要知道身教勝于言教。當父母告訴孩子要說實話時,也要注意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同時,許諾孩子的事情就要認真履行,如果不能兌現(xiàn)要向孩嬰兒紙尿褲排行榜子說明理由,取得孩子的諒解。

4、為取悅父母而撒謊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孩子如果表現(xiàn)得好就會非常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對孩子大聲訓斥。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為了取悅父母而說謊,而父母還可能因為不了解情況而強化孩子的說謊行為。解決方式:父母對于孩子的期望應該盡量合理,只有適當?shù)钠谕拍艹蔀楹⒆忧斑M的動力,否則只會成為孩子的壓力,讓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同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尊重,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育兒知識:孩子做錯了事后要怎么辦?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誤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家長對他的錯誤將如何處置。如果這種心理狀態(tài)得到強化,就會妨礙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因此,家長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懼感,應該像對待生病的孩子那樣熱情關心、鼓勵孩子有信心和勇氣改正錯誤,并嚴肅認真地指出其錯誤的性質、危害,使孩子從父母的盲行中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對錯誤的重視。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錯誤的認識,產生痛恨自己錯誤行為的感情,使糾正錯誤有了內動力。

孩子做錯了事后要怎么辦?

其次,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找危害,幫助孩子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決心,改有信心。家長的這種說教,要力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滲透在有趣的故事里。否則,簡單從事,圖一時痛快,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間題,而且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那樣做對小一點孩子,對初犯錯誤的,可能有暫時的效果,但對大一點的孩子,對多次重犯錯誤的,就無濟于事了。有的會使孩子與家庭的關系疏遠,甚至導致情緒對立,矛盾激化,釀成意想不到的家庭不幸。

再次,要鼓勵孩子說實話,自己提出補救的辦法。當孩子做了錯事后,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實話,如實匯報事情的經過。孩子講了實話后,家長應及時予以肯定,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諷刺與挖苦。如果這樣做就是變相鼓勵孩子說假話,搞欺騙。只有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才會愿意聽取你的意見。在采取補救的辦法時,最好讓孩子自己提出。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恰當,家長可引導孩子補充修訂。

最后,孩子做錯了事,家長還要誠摯地分析和承認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應當承擔的貴任。如果家長閉口不談自己的過失,年齡稍大已初步具有評判標準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一種不信任和厭惡的情緒,那樣,就會削弱家庭的教育作用。

相關推薦

  • 育兒知識:孩子“威脅”不去幼兒園了怎么辦? 孩子每次到幼兒園,總喜歡提條件,家長不滿足,孩子就不去幼兒園。該怎么辦? 孩子威脅父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經常出現(xiàn)。為什么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威脅”父母了呢?...
    2020-08-04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孩子被叫“小偷”父母應該怎么辦 如果我們家長帶著懷疑到孩子身上求證反復詢問“是不是你偷的?”,這不是聰明的教育方式。人往往有個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認定的某些事情,總會千方百計找證據論證,但往往這樣的證據已經不夠客觀了。懷疑孩子偷東西...
    2020-10-09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孩子說粗話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說粗話怎么辦? 說粗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育的表現(xiàn),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發(fā)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
    2020-09-25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孩子為什么不愛叫人了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場景一:“小甜嘴”不見了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qū)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
    2020-08-06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孩子愛說臟話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愛說臟話怎么辦? 最近一段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孩子在進行自由活動時,無意間聽到小朋友在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也常常聽見有孩子來向老師告狀:“老師,xxx說臟話啦!”在跟家長朋友們溝通...
    2020-07-27 閱讀全文

孩子每次到幼兒園,總喜歡提條件,家長不滿足,孩子就不去幼兒園。該怎么辦? 孩子威脅父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經常出現(xiàn)。為什么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威脅”父母了呢?...

2020-08-04 閱讀全文

如果我們家長帶著懷疑到孩子身上求證反復詢問“是不是你偷的?”,這不是聰明的教育方式。人往往有個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認定的某些事情,總會千方百計找證據論證,但往往這樣的證據已經不夠客觀了。懷疑孩子偷東西...

2020-10-09 閱讀全文

育兒知識:孩子說粗話怎么辦? 說粗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育的表現(xiàn),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發(fā)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

2020-09-25 閱讀全文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場景一:“小甜嘴”不見了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qū)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

2020-08-06 閱讀全文

育兒知識:孩子愛說臟話怎么辦? 最近一段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孩子在進行自由活動時,無意間聽到小朋友在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也常常聽見有孩子來向老師告狀:“老師,xxx說臟話啦!”在跟家長朋友們溝通...

2020-07-2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