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孩子的重復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2-01-18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行為故事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其實,嬰幼兒“喜愛重復”的行為,不是“固執(zhí)”或“一成不變”,而是他們的特性。一般來說孩子“喜愛重復”有著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歲了,特別聰明乖巧,可有一個“壞”習慣讓媽媽非常擔心,就是月月喜愛重復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復地看某一個動畫片,聽同一本故事。月月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復下去會不會阻礙孩子的發(fā)展?媽媽應該幫著月月改變嗎?
孩子的重復行為揭示什么
第一、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而“喜歡重復”,這種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會發(fā)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著同一本書讓父母念給他聽,其實他們并不乎書中是什么內容,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是:“請你時刻注意我,愛我!”
嬰幼兒從重復行為中獲得關注,爸媽也在孩子的這種重復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因為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里,充滿著愛和關注!
第二、在重復中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有時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較差,他們想在重復中不斷地以自己地速度學習。較細心或替孩子做成長記錄的父母可以發(fā)現(xiàn):嬰幼兒的重復行為總會在持續(xù)一段時間后的某天,出現(xiàn)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時候他會翻身了……在親子共讀中,這種“突然”發(fā)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復閱讀的行為后出現(xiàn)??梢哉f,在重復共讀的環(huán)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蓋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嬰幼兒可順著這框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并在發(fā)展成熟之際展現(xiàn)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復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或許您在重復一段時間后,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會背一整段兒歌了。
專家建議:
雖然嬰幼兒喜歡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孩子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嬰幼兒通常就會失去往下再看的興趣,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當你察覺到孩子還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么?”或請他們自己“念”給你聽。有經驗的爸媽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復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孩子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后,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
4.直接誠懇地告訴孩子:“媽媽累了,現(xiàn)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坦誠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習慣。孩子從小獲得大人坦誠的對待,就有機會學習坦誠的方法和態(tài)度。父母對孩子坦誠,往往會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即使是1歲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誠相告下的決定。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解密孩子10種不聽話的行為
一、頂嘴
4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有詞。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電視,爸爸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彼驼f:“我有權決定什么時候收拾玩具?!卑职謿獾藐P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
專家解密
孩子的話顯然來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且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行為本質沒有錯。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沒有尊重他。
一對一支招
在孩子回答“我有權決定什么時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語。事后與孩子討論: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應該接受?他希望什么時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二、批評就摔門
每次批評女兒時,她會在你面前“砰”地把門重重關上。
專家解密
這是個模仿力強、對人際關系敏感的孩子。若處在良好家庭人際環(huán)境中,孩子的人際能力將得到卓越的發(fā)展。父母忽視家庭人際(夫妻之間、與長輩之間等)溝通或大人之間戲謔、嗔怪的行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就學會了。
一對一支招
成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溝通。孩子將很快學會并反饋給你,令你欣喜萬分。
三、耍脾氣
下班回家,兒子第一句話就問:給我買玩具了嗎?他爸爸出差,從外地打來電話,他搶過話筒就叫:給我買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兒子還是不斷地說要買。
專家解密
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探索欲,同時喜歡新玩具,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種“新”的玩法,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這與父母購置玩具的特性也有關,如漂亮的玩具汽車只能開來開去玩,孩子玩兩天就厭了;若是可拆裝可變換造型的汽車,孩子就能反復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導和鼓勵,孩子就更能玩出創(chuàng)意玩出名堂。
一對一支招
多提供結構性玩具,讓他們拼拼拆拆。引導孩子舊玩具新玩法或把廢棄物當玩具,他也會興致勃勃的。如把舊報紙揉成球當足球踢,孩子一定大為開心。
四、故意做壞事,還做鬼臉
吃飯前讓4歲的女兒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卻故意將筷子丟到地上,媽媽罵她,她還自得其樂地向你做鬼臉。
專家解密
有兩種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別是有客人時,孩子有時會感到被忽視,而故意“不聽話”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罵。做鬼臉,很可能是有次她偶爾做了,獲得成功: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氣為樂,不再處罰她。
一對一支招
對她的鬼臉不予理睬,平靜而堅決地要求地把筷子撿起來。若孩子堅決不撿,也不要堅持,自己處理好,飯桌上權當沒發(fā)生這一幕。因為即使2歲的孩子也會產生內疚感。事后溝通,讓她知道,生氣時可以扔靠墊(不會摔壞);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語言表達,如“我覺得沒人理睬我!”平時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五、纏人撒嬌
女兒常提出種種煩瑣的要求并夸張地訴苦。比如說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時她準會哭哭啼啼地說:“我腳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講好該熄燈了,她又嚷嚷著叫媽媽過去,一會兒說怕黑,一會兒想喝水,一會兒又哭叫:“要媽媽陪呀……”
專家解密
早期母子依戀沒得到滿足,孩子就可能特別粘媽媽。
一對一支招
媽媽要注意主動親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時候才予以滿足。如果必須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學會粘你。每天約定一個特定時間,讓孩子知道這個時間媽媽屬于她。如果孩子總是處于不知媽媽什么時候會陪伴她的焦慮狀態(tài)中,媽媽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六、上幼兒園哭
周一早晨上幼兒園,總要哭鬧一番……
專家解密
這是分離焦慮,多發(fā)生在剛入園或因病長時沒上學的孩子身上。若非上述情況,原因就比較復雜,可能是老師、小朋友令他不愉快,甚至害怕,也可能是孩子自身依賴性太強,不習慣幼兒園環(huán)境對孩子獨立、規(guī)范的要求。
一對一支招
和老師溝通,老師對孩子是否喜歡幼兒園起關鍵的作用;若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在家要逐步培養(yǎng)其獨立性。比如孩子在家吃飯要喂,那么,他會因“吃飯”的挫折感而想賴學。改變就要從家里做起。
七、 乖孩子換了一個人
5歲的兒子越來越懂事,常安靜地自己玩或畫畫、看書,可欣慰之時,發(fā)現(xiàn)他又突然不聽話了,嘟嘟嚷嚷地纏人,動不動就蹬掉鞋子跺腳,仿佛退回到2歲。大人十分納悶,那個“大孩子”哪去了?
專家解密
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信號?!安宦犜挕北赜性?。請仔細回顧家里或幼兒園有無重大事情發(fā)生?幼兒表達痛苦、悲傷情緒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發(fā)時,他們好像無動于衷,事后,當大人逐漸淡忘時,他們常以非正常行為表現(xiàn)出來,看起來像“換了個人”。特別是很乖巧的孩子,他們因為太聽話,也更加容易受到傷害。
一對一支招
如家里沒有重大事故發(fā)生(親人病、亡,父母吵架、離異等),要和孩子或老師細談,有些事情大人不經意,孩子在意。
八、罰站逃走
爸爸制止兒子用石子扔小貓,說:“你想罰站墻角嗎?”他仍舊扔。爸爸把他拉到墻角,讓他站好,但一松手,他就跑掉了。
專家解密
不聽媽媽的話,是父母造成的。給幼兒立規(guī)矩,只要父母認真,孩子是不敢輕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學會“跑掉”(操作條件反射)。
一對一支招
引導孩子扔合適的對象,如向小河里扔石頭或將報紙揉成球,投擲樹干。通過故事教育孩子與小動物友好相處及攻擊動物的危險。
九、 當眾大哭大鬧
在超市排隊付賬,女兒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鬧著要吃,媽媽不理會,她就大聲哭叫“我要吃……”,讓媽媽感到自己被眾人不贊成的目光所淹沒。
專家解密
巧克力對孩子具有特殊的誘惑力,抗拒誘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養(yǎng)。若孩子因哭鬧而得到滿足,他將學會以哭鬧要挾你,控制你。
一對一支招
傾聽孩子并適當滿足他。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場所,帶孩子去一趟,給他買塊巧克力也不算過分。若肯定不能滿足他,就不要帶他去超市。面對超市琳瑯滿目的誘惑,孩子若什么都不要,也非正?,F(xiàn)象。
十、霸道的孩子
在兒子眼里,玩具永遠是別人的好??吹洁従蛹液⒆油媸裁矗⒖套愤^去搶著要玩。別人騎木馬,竟會把別人拽下來,自己騎上去。
專家解密
若孩子2歲,這種行為屬于正常,4歲值得注意,8歲就是霸道。說明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孩子自我中心沒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仍然停留在2歲的水平上,認為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
一對一支招
態(tài)度堅決、口氣平和地制止搶奪行為,但不能訓斥打罵(不可以暴力對待其半暴力行為)。孩子哭,就讓他哭一會兒。事后再就事論事講道理。請給孩子溫暖的關懷與理智之愛,這種氛圍會讓他不輕易動武,且不可事事以他為中心。
孩子的這些行為你誤解了嗎
生活中孩子總是有大大小小許多“問題”,總是會受到大人們的“指點”。其中有不少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問題,而是你我一樣曾經歷過的事情。下面這些事情你都誤解過么?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鏡像:
媽媽叫喬喬把小凳子搬來,喬喬走向凳子準備搬,這時姥姥拿起凳子,遞給喬喬,喬喬大叫著:"不是這樣的。"他把凳子放回原來的地方,再搬起來。姥姥笑到:“這孩子可真笨?!?/p>
專家分析:
喬喬不是笨,而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講究完整性。在他們的設想中,事情應該是這樣辦,一旦他們設想好的東西被打斷,便不愿接受。這是他們從初步建立計劃做事的意識,到掌握較強的思維能力的一個過渡。這時家長在給予必要的指導時,不妨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寬容一些。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二、實施破壞不是錯
洲洲常常損壞家里的物品,撕毀過爸爸的稿紙,拆散過媽媽的化妝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對洲洲大聲地指責,試圖阻止他這樣的行為。
專家分析:
其實,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孩子的智力發(fā)育,需要不斷地信息刺激,他們四處探尋各種事物來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從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毀壞了一件物品,而實際上孩子從中調動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輕易阻止孩子的探索過程。對的確不能讓孩子嘗試的事情,也要盡量向孩子說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給孩子做。如果父母經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會漸漸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所以有些家長更愿意對孩子實行“放養(yǎng)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如何解決孩子間不友好行為
需要老師和家長長期耐心地進行指導,堅持一貫性原則。孩子之間的不友好行為是幼兒成長階段的正?,F(xiàn)象,老師和家長對此都要有正確認識,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fā)展。
在幼兒園里出現(xiàn)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在家長的眼里確實另外的一件事,往往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過于擔心,使得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很容易就上了弊端。下面讓我們從老師的角度來看看這類問題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我認為作為老師,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形為,同時也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但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當出現(xiàn)爭執(zhí)、鬧別扭現(xiàn)象時,不要馬上出面干預,而是要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進一步觀察,因為孩子只有在自己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fā)生糾紛的過程中,才會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孩子之間的爭執(zhí)是兒童交往的一種調味劑,在爭論中,孩子會慢慢體會與人相處的一些基本道理,也由此學會如何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老師還應該留心事情的發(fā)展和結果,如果孩子們對這件事處理得很公正,應及時給予肯定,但如果受欺負的孩子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那么老師就應該借這個機會幫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讓孩子們懂得,不能縱容野蠻的攻擊別人的行為,同時要注意幫助那些性格懦弱、對別人的攻擊一味退縮的孩子,樹立起勇敢、堅強的品格。
幼兒入園有些家長對這些問題采用極端的處理方法,認為是培養(yǎng)孩子競爭意識;還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與其交往,這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前者會使孩子滋長不良的行為習慣,后者則使孩子喪失了鍛煉交往能力的機會。
作為家長怎樣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呢?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家長首先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戲時,發(fā)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家長不要把小問題當成大問題,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zhí)等同于成人之間的矛盾。
二、家長應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告訴孩子,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被認為是膽小怯懦的表現(xiàn)。當別人打過來時,要知道用手去擋開,或者避開,不能呆在那里讓人打,還要及時將這一情況告訴老師,在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來敢于制止,必要時包括還手。
三、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zhí),家長應持冷靜的態(tài)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yǎng)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對,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面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于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分析實情,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他雖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師也批評了他,我們不生氣原諒他。”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家園共育:別誤解孩子的這些行為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感覺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現(xiàn)孩子膽子越來越小;有時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煩躁;有時候明明是挺開心的,不知道為什么一下子就開始哭鬧了;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但家長是否想過,是不是可能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孩子的這些行為一直被你誤解成是”不好”的,才導致困惑。下面列舉幾種常規(guī)的情況(只是挑選部分),也許對新手父母會有所幫助。
01、關于孩子”膽小”
這里的膽小,不是指孩子從小都比較膽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膽大,大些了反而越來越膽小了。
舉個現(xiàn)實中的例子,有一個孩子,二歲的時候會用手去抓各類小昆蟲,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蟲等,抓來了還很開心,有一天父母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小孩子三周歲的時候看到七星瓢蟲會躲開了,你硬要拿給他,他反而會哭起來。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可能會開玩笑的說,越長越倒退了,小的時候不怕,長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繼續(xù)鼓勵他去抓,這個時候你去鼓勵他,他情緒會越激動。家長就會覺得怎么這么膽小了啊。
其實這個時候對孩子來說是好事,家長不應該這樣說孩子,為什么呢,這個行為表明,孩子的認知越來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對他來說是害怕的,哪些對他來說是安全的。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去”強迫”孩子接觸他認為害怕的東西。02、孩子突然”煩躁哭鬧”
煩燥哭鬧打了引號,指的不是真的因為撞了、摔了哭鬧,也不是因為遇到傷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聽我慢慢解釋,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xiàn)的三歲之后(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為3-6歲的孩子是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3歲后的孩子慢慢會有自主性的意識,會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嘗試,有時候在做一件事,但總是失敗,就開始煩躁了,甚至哭了。
舉個例子,有位孩子剛開始會用筷子吃飯了,但不是太熟練,有時候夾一個菜總是夾不起來,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會就煩躁,甚至哭鬧。為什么呢?因為在3歲以前孩子認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會有吃的,會就有人來。但當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識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這樣,甚至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好沒用”。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很簡單,在安全的情況下,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邊看著他去完成,鼓勵他。只要傳遞給孩子”你需要幫助可以找我,我就在這里”這樣的信息就行了。其實是告訴孩子,你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會協(xié)助你;你不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也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與你一起面對這個世界。這個很重要,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他會覺得雖然世界與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樣,但有人會一直陪著我。
要重視孩子不正常的攀比行為
在如今的孩子中間,互相攀比的現(xiàn)象已是屢見不鮮。一件新衣服,一樣新玩具,都會引起一些孩子的相互攀比,有的孩子還就此去要挾家長去買其他孩子所擁有而他沒有的東西。
攀比之風的盛行,應當引起我們幼教工作者和家長的重視。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是會滋長有害心理的,還會引起互相嫉妒,鬧不團結,甚至導致?lián)p害他人的利益。比如,我班有個女孩,故意把食物撒在別人身上,弄臟別人的花裙。經了解,原來她往常的穿著總是班內最漂亮的,因而常受到其他孩子的贊賞,久而久之,她便有了一種優(yōu)越感。而今天,另一個小朋友的新裙子很美,這就使她心理不平衡而采取了上述的行動。還有一個男孩,當他發(fā)現(xiàn)別人的玩具比自己新穎、好玩時,就悄悄地把別人的玩具損壞或偷偷藏起來??梢姡@種由攀比造成的不正常行為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實際上,在攀比的后面,是有孩子好強的心理在起作用的,它包含著孩子對外界事物敏銳的觀察和注意,從這些方面來講,這種出于競爭意識的攀比是正常的,值得保護的。這里關鍵在于如何告訴孩子應該和別人比什么,怎樣比。我們應當讓孩子知道去比誰的身體好,有良好的品德、習慣,學習進步快,有理想有志氣。同時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勤勞、節(jié)儉之類的作品教育孩子,并引導他們去利用廢舊物品自制玩具,使他們有各種物品“來之不易”的親身體驗,從而為孩子具有健全人格打下好的基礎。當然,要教育和開導已經習慣于攀比行為的孩子,是要花點功夫的,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