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我們的幼兒園活動方案 我們的城市幼兒園說課稿 小學(xué)語文教案我們的祖國真大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
周六上午我們一家三口跟劉洋的同學(xué)一塊兒打球,劉洋和爸爸一組,我和他同學(xué)一組,我們雙打。劉洋輸球時愛批評爸爸,他的積極性不高。
比賽還差幾分鐘結(jié)束,劉洋想回家,但他同學(xué)還想繼續(xù)打。我看到他的樣子心里有點火:“干嗎非得自己早回去?神經(jīng)吧,等他們一塊兒走吧!”劉洋也火了:“你才神經(jīng),你是無可救藥!”嘴里罵罵咧咧的。
我沒理他,生氣地說:“給你鑰匙,愿意走就走吧!”
劉洋馬上軟了:“行了,我等一會兒吧。”
這是一位媽媽的日志片段,我問這位媽媽:“看到孩子的樣子,為什么會發(fā)火呢?”媽媽說是因為孩子一點兒活力都沒有,老想回家看電視。我繼續(xù)追問:“孩子想看電視,這算錯誤嗎?”媽媽說:“不算錯誤,但讓我不舒服?!?/p>
那么,媽媽“舒服”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我推測,一定是學(xué)習(xí)主動認真,對看電視保持克制,甚至不看,做運動勁頭十足,沒有負面情緒,聽從媽媽的安排……總之,不讓父母操心,一切都天遂人愿。一個孩子如果能始終做到這一點,還是孩子嗎?那簡直是神仙!
從道理上講,我們都知道不應(yīng)該用完美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孩子,但是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大人們心中的期望不知不覺便飄到了云端。前一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的一個段子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游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xué)習(xí)。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考試年級第一,不讓人操心……
這“別人家的孩子”固然是一種調(diào)侃,但也確實是家長的口頭禪。我們小的時候,也最痛恨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教育我們,如今我們?yōu)槿烁改?,忍不住用同樣的主題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到底,這“別人家的孩子”,就是無數(shù)個小孩兒的優(yōu)點拼湊起來的一幅“理想小孩”的畫像。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達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但我們都希望擁有這樣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從來不制造麻煩的“理想小孩”。
這個虛擬的理想小孩,讓現(xiàn)實中的每個孩子都黯然失色、錯誤百出。比照這個“理想小孩”,每個孩子的行為都不完美,都能挑剔出許多“不應(yīng)該”。比如在這位媽媽看來,劉洋“不應(yīng)該”提出早回家的要求,“不應(yīng)該”熱愛電視——熱愛學(xué)習(xí)還差不多,這才符合媽媽的期望。說到底,這是一種最不費力的期待:自己付出最少,讓對方來迎合我們。
許多家長心中都有這樣一個模糊的期待:希望孩子的表現(xiàn)自動符合我們的愿望。如果真能這樣,父母就可天天度假、日日狂歡啦!以看電視為例,對于特別喜歡電視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約束,他們恨不得全天守在電視前面。全天守候,我們肯定不答應(yīng),不過我們也理解孩子熱愛電視的心情。對于孩子的愛好,我們常常從功利的角度區(qū)分出“有用”和“沒用”。比如,看漫畫沒用,看電視沒用,看名著則有用,如果愛做習(xí)題,那就更有用啦!對孩子而言,愛好就是愛好,無所謂有用或沒用,喜歡電視,當(dāng)然希望多看,這本身不是錯誤。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行為過度,就可以行使管理權(quán),不讓孩子看那么多便是,沒必要為這件事情在心中慪氣。另外,如果孩子提出我們不愿意答應(yīng)的要求,也特別容易與孩子慪氣,父母的潛臺詞是:你怎么就不能提點合理要求呢?其實,孩子有提任何要求的權(quán)利,無論多么離譜都沒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我們有管理權(quán)和否決權(quán),合理的答應(yīng),不合理的拒絕。正是在這樣的磨合中,孩子確定了自己行為的尺度。最后,套用一下那句名言吧:我可能會拒絕你的要求,但誓死捍衛(wèi)你提要求的權(quán)利!
關(guān)于劉洋想回家的事情,解決方法也非常簡單,同意就給鑰匙,不同意就不給,讓他等一等,沒必要責(zé)備孩子。以后他就知道,這樣的情況下想早回去也沒用,媽媽不允許他看那么多電視,他也會保持克制。也就是說,媽媽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確定了孩子行為的尺度。
我又問媽媽:
如果孩子真的拿著鑰匙走了,你心里會接受嗎?
回家是否會繼續(xù)找茬?
這是否會成為新沖突的導(dǎo)火索?
而且,孩子雖然承受了不愉快,卻達到了目的,這反倒破壞了孩子的自控能力。鼓勵孩子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特別難纏。
當(dāng)然,這次孩子看媽媽發(fā)怒了,就軟了下來,說到底,孩子是迫于壓力而放棄行動,而媽媽是在用怒氣控制孩子。當(dāng)我們用負面情緒來處理問題,孩子也會用負面情緒回應(yīng)我們,比如責(zé)備爸爸,回擊媽媽。
古往今來,這世界上都不曾有過“理想小孩”,但這個形象卻像幽靈一樣,干擾我們對孩子的判斷。請放下這個形象,回到人間,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我不希望孩子被欺負,也不希望孩子欺負人
電影《我們的世界》講得是十歲孩子間的友誼。有人短評,堪稱兒童版甄嬛傳,里面說盡了女孩間的羨慕、小心、祈望被喜歡、嫉妒、沮喪、害怕被孤立……也有人說,看的過程中不禁痛哭,想起過去的種種,即使沒有被明確孤立、霸凌過,童年的孤單與對友誼的不確定,誰又沒經(jīng)歷過呢?
影片從游戲開始,從看起來小心翼翼的女孩李善在等著同伴選自己,但一直都沒有等到叫自己的名字…….她是一直默默地看著歡迎女寶拉與伙伴閑聊的女孩,她是被叫到名字會很欣喜仿佛天大好事降臨的女孩,她是默默幫媽媽照料弟弟,明知家庭狀況而不敢妄自滿足自己欲望的女孩……
就是這樣一個女孩,一直孤單著,沒有人聊天,沒有人游戲,自己編織的手鏈不知送給誰…….
暑假開始的時候,班上新轉(zhuǎn)來了一個女生--智雅,她們在班級外相識,沒有過去他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她們一起游戲,一起買東西,一起住,李善小心地經(jīng)營著這份來之不易的友情,很開心!
開學(xué)了,智雅開始莫名地疏遠李善,親近寶拉。這時,關(guān)于霸凌與孤立,開始真的漸漸露出端倪,甚至愈演愈烈……
1、友誼背面的惡
很多十多歲的孩子身邊會有一小群已經(jīng)來往多年的朋友。他們是透過鄰居或家族建立起來的朋友關(guān)系,大約8、9歲的時候,孩子會更清楚自己喜歡和誰作伴,通常是由分享共同的興趣開始,伴隨一種渴望要和自己所認同的對象一起成立一個強大的社群。力量和歸屬感對8、9歲的孩童而言特別有意義,對她們在面對實際上仍無法完全掌控環(huán)境的事實,提供一種庇護。
在這個年紀(jì),最要好的朋友代表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就是情緒從兒童階段的發(fā)展轉(zhuǎn)化到成人階段前,一個透過親近友誼來探索關(guān)系本質(zhì)的重要節(jié)點,這個節(jié)點可以強化和確認逐漸形成的自我認知。
2、霸凌者是為了轉(zhuǎn)移對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學(xué)家芮貝佳.伯格斯說“有時,女孩們對待友情的方式雖然不至于到霸凌或公然不客氣的地步,但許多女孩會傾向惡意批評,因為這種行為可以進一步鞏固與新朋友的連接,同時將其他人排除在外?!比缰茄湃谌氲綄毨男F體時,仿佛需要分享秘密一般,告訴她們李善的種種不好;而當(dāng)寶拉因為嫉妒智雅的成績想要將智雅排除到群體外的時候,也在不斷地說智雅的壞話,她偷過東西,就好像說她并不如她成績般那么優(yōu)秀,而這仿佛也加劇了小團體的凝聚力?!斑@樣的行為也會在男孩身上看到,他們通常會將這樣的感受以公認的慣例和行為模式呈現(xiàn),例如社團所定的規(guī)矩,或體育活動的比賽規(guī)則?!?/p>
這是霸凌者的雛形。由于孩子對自己在社交和團體當(dāng)中的位置相當(dāng)敏感,也會煩惱自己的弱點,因此她對是否能夠擁有歸屬感和被接受是相當(dāng)在意的,他們會對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各種事物抱持相當(dāng)嚴(yán)苛和焦慮的批判態(tài)度。自覺脆弱的孩子們常會借由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他人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感受,尤其是針對那些她認為比自己還更不能適應(yīng)的孩子們。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公然霸凌,但通常是不自覺的,一般孩子們會透過批評和選擇游戲或隊友來傳遞出對其他人的疑慮。電影中排擠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也是這兩類:批評和選隊友。
霸凌者比較容易出現(xiàn)在具有某種特質(zhì)(有自卑感或有困擾)的孩子身上,這些孩子不知道才能夠幫助自己克服渺小、無能或妒忌的感覺。尤其是那些特別擔(dān)心歸屬感,在家中找不到安全位置,或覺得被忽略而感到焦慮的孩子們。智雅剛剛轉(zhuǎn)到新的學(xué)校,知道李善被孤立,而自己父母離異,長期缺乏母愛,這樣的情境在擔(dān)心自己被孤立時,不禁融入了霸凌者的大團。
3、被霸凌者怎么被選上的?
因某種原因而沒自信的孩子,會先吸引那些麻煩制造者的注意,他們將身體或情緒的力量強加在缺乏自信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比較不會向外尋求援助,或讓大人覺察到他們遭受到的惡意行為。
李善家境中下等,父親勞碌賺錢,酗酒,對父輩充滿怨恨,母親忙做小生意,她的生活處處精打細算的場景,盡管她被愛著,但生活情境上的困窘讓她沒辦法與其他小伙伴一樣心無牽掛的買買買(看中的彩筆,一次次拿起知道無法購買);游玩(照看弟弟);甚至說心事也無人傾聽(當(dāng)興高采烈告訴媽媽自己交到好朋友時,媽媽因為勞累早已睡著。)
4、請為自己發(fā)聲
當(dāng)?shù)艿鼙恍∨笥哑圬摰臅r候,李善很憤怒教訓(xùn)了他的小朋友,結(jié)果他們接下來又一起玩了,李善說以后不要一起玩了。
弟弟說:不,他打了我,我也打了他。
李善:那然后呢?
弟弟:他又打了我。
李善:你打回去了?
弟弟:沒有,我們就一起玩了。
李善:那你怎么甘心被打?
弟弟:打過來,打回去,那什么時候一起玩???
對于被霸凌的受害者,告訴他們霸凌者內(nèi)在其實是恐懼的或那樣的行為的荒誕的,僅能提供一丁點的支持。
或鼓勵受害者去尋求一個更狠的角色,并不是馬上就有幫助的辦法。其實有時候,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問題的臨時解決,而是遇到了新問題怎么辦?上完了小學(xué),會上初中?不在學(xué)校,會在游樂園?不是友情,或者是親情?
面對霸凌,大部分仰賴于自信心。有能力的溝通和正確認知價值感和歸屬感。
那些可以在家中很自在分享,或在固定時間討論感受的孩子們,很自然地會在心中培養(yǎng)出堅定的歸屬感。來自這樣家庭的孩子因為比較能自在地與人相處,即使遇到了困難,也會因為可以找到支持自己,以及可以相互討論和思考的對象而充滿自信,這幫助孩子保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困難,仍有大人關(guān)心自己,他們當(dāng)然也比較愿意向大人尋求協(xié)助。
遇到不公不義的事,一定要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的權(quán)益而戰(zhàn),否則霸凌的噩夢永遠不會停歇!
孩子,請為自己發(fā)聲!
當(dāng)你明明不喜歡這件衣服的顏色的時候
當(dāng)你真的不想上輔導(dǎo)班的時候
當(dāng)同學(xué)叫你一起逃課的時候
讓我們帶給孩子愛和希望
讓我們帶給孩子愛和希望一天,我從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到了樓門口的時候,正好遇到樓里的一個奶奶帶著她的孫子**也從幼兒園剛回來。我家女兒高興地問了聲:“奶奶好!”那個奶奶也趕緊提醒自己的孫子說:“**,叫阿姨?!?*竊竊地看了看我,并沒有出聲?!澳氵@孩子,怎么不說話呀?”奶奶有點著急地訓(xùn)斥**,我說:“阿姨沒關(guān)系的,我家xx也經(jīng)常不叫人呢?!蔽覍?*笑了笑,打算上樓。
就在我走到樓梯口的時候,就聽見那個奶奶開始罵**:“你這個死孩子,一點兒出息也沒有,你瞧人家xx,見到誰都知道打招呼,就你,什么也不會!笨死了,上什么幼兒園還不都是一樣?。?*原來和我的女兒在同一個幼兒園,后來轉(zhuǎn)到了他們認為更好的幼兒園。)”我當(dāng)時就怔住了,這個阿姨,怎么能這么罵孩子呢,孩子幼小的心靈怎么能接受得了。我對阿姨說:“阿姨,你別罵孩子了,這挺正常的,小孩子都有這個階段的?!蹦莻€阿姨氣呼呼地拽著**上樓了,我隱約聽到了**抽泣的聲音。
回到家,我和婆婆說起了這件事兒,婆婆說:“唉,這個**,也真是可憐。他的爸爸早些年因為車禍成了植物人,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現(xiàn)在她的媽媽帶著他住在姥姥家,剛才罵他的就是他的姥姥。他的姥爺身體也不好,癱瘓在床,已經(jīng)很久沒下過樓了。這個姥姥估計也是心煩,所以經(jīng)常罵孩子。她的媽媽也從不帶孩子出來玩兒,不帶孩子去看爸爸,估計也挺痛苦的?!蔽衣犃耍睦镆惑@,植物人,沒想到,我身邊還真的有人變成植物人!以前只是在電視上或者報紙上見到過類似的報道,現(xiàn)實生活中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墒牵矣X得這應(yīng)該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關(guān)愛,而不是更多的責(zé)罵。
大人會因為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而痛苦、煩躁,可是孩子并不理解這些苦難。植物人爸爸已經(jīng)讓他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份愛,如果周圍的其他親人再不能給他更多的關(guān)心、耐心和愛心,我想,孩子會養(yǎng)成孤僻、膽小、自卑的性格,就像這個**。**已經(jīng)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比同齡的孩子要孤僻,膽小。他很少參與到別的小朋友的游戲當(dāng)中來,只是遠遠地看著,如果招呼他一起來玩,他通常會遠遠地跑開或者拉著媽媽、姥姥的手,離開!
還有,就是千萬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尤其不能拿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來指責(zé)自己的孩子的缺點。孩子就像是千差萬別的花朵,每種花的顏色、模樣、味道以及選擇開花的日子,時間等都不會相同,各有各的優(yōu)點,也各有各的不足。比如,有的花,雖然很好看,但是味道卻不怎么樣;有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汁液卻有毒,根本不適合家養(yǎng)等等。我們要做的是鼓勵、發(fā)展孩子的優(yōu)點,幫助他們改正缺點,而不是利用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來打擊自己孩子的缺點。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措,進而產(chǎn)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嚴(yán)重地還會自閉,這也許是大多數(shù)打罵孩子的家長在沖動的時候所沒有預(yù)料到的。
所幸地是,在我們大家的勸解下,最近孩子的姥姥不怎么罵孩子了,孩子媽媽也經(jīng)常帶孩子出來玩兒了,有的時候還帶著孩子去看看爸爸,孩子的小臉上終于出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天真無邪的笑容。曾經(jīng)有人問他:“去看爸爸了嗎?”**會很認真地回答:“去了,可是爸爸不和我說話?!蔽抑?,**的媽媽已經(jīng)開始嘗試著告訴**爸爸成了植物人的事實,她想讓**知道,**也是有爸爸的,爸爸現(xiàn)在沒有和**說話,那是因為爸爸太累了,他想多睡一會兒。早晚有一天,爸爸會面帶笑容地起來,舉起**,對**說:“”寶貝兒,爸爸愛你!
我們帶給孩子愛和希望,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就是帶給了孩子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風(fēng)箏
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風(fēng)箏
前幾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樂高”的玩具給lulu。之前一直覺得lulu玩樂高還早了點。但這次lulu看到后很感興趣,于是決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輛摩托車
這輛摩托車的拼裝并不復(fù)雜。我讓lulu幫忙找零件,由我來組裝。主要是想讓他學(xué)會看圖紙。
2、完成一輛小汽車
這輛小汽車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車進程十分順利,lulu很有興趣。這次我鼓勵他自己拼。他的小手還是很不聽使喚的,我在旁邊主要是指導(dǎo)和幫忙。但在幫了幾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車
這部汽車是整套玩具中最復(fù)雜的一個,開頭我還是讓lulu嘗試但由于復(fù)雜,在多次的失敗之后他對拼裝不再那么有興趣了。為了保持他對樂高的興趣我們打算以我們組裝、lulu幫忙的方式,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拼好了。之后用這3輛車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戲。lulu重新有了興趣。
4、完成“戰(zhàn)士”
今天帶lulu去反斗城,lulu對樂高中的“戰(zhàn)士”系列產(chǎn)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套玩具適合的人群是6~16歲的孩子,在他的堅持和旁邊銷售小姐的蠱惑下我們還是買下來了。但我們和lulu的約定是“要自己拼裝起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叫爸爸媽媽幫幫忙”。晚飯后lulu很認真地開始了他的工作。我們僅僅在旁邊作一些必要的指導(dǎo),不斷地提醒了自己“動口不動手”“鼓勵+鼓掌”。漸漸地,lulu要我們幫忙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有時甚至還會因為我們的“幫忙”而生氣。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堅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驟,同時他也品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的驕傲”---而這恰恰是我們無法給與他們的。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lulu的堅持和他的潛力。我們往往把他們當(dāng)成是小孩子,在不經(jīng)意間他們長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放開我們的手,讓他們成為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鷹,而不是我們手中的風(fēng)箏。
孩子交往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怎么做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處于發(fā)展過程之中,當(dāng)他們在交往中出現(xiàn)問題時,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決。成人常常會用所謂“成熟”的方式去干預(yù)兒童的朋友圈規(guī)則。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成人的“吃虧理論”,另一個是成人的“自我強大理論”。成人怕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吃虧”而變得“窩囊”,于是當(dāng)孩子遇到人際矛盾與沖突時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為孩子“打抱不平”“討回公道”。長此以往,孩子越來越依靠大人,結(jié)果很可能會變得膽怯、不自信,甚至“窩囊”。
有的家長則用“自我強大理論”來回避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變得優(yōu)秀與強大,才能讓同伴服氣,因而減少與同伴交往的機會,獨自增強自己的其他本領(lǐng),等有朝一日讓大家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兒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這樣的。他們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規(guī)則是“有趣”,也就是說相處帶來輕松與快樂,就可以成為好朋友。這個“有趣”也許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歲以后,孩子越來越靠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交往能力給人帶來快樂,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媽 媽們,請用行動教會孩子說不
媽媽們,請用行動教會孩子說不
昨天晚上帶孩子在小區(qū)里玩,和幾個寶媽聊到孩子被欺負的問題。
一個平時關(guān)系不錯的寶媽就說她女兒太老實,白天去游樂場玩,一個小男孩堵在滑梯口不動,她女兒就一直站在那里看著。男孩的媽媽就在一邊也不管。
我問這個寶媽,你在干嘛呢?她說她背對著那母子和女兒小聲說,讓他起來。可她女兒根本就不敢說,她對女兒膽子小感到郁悶。
我問你為什么要悄悄和女兒說呢?為什么不直接和那個孩子說呢?讓他不要擋小妹妹打滑梯?
她說人家媽媽在旁邊,她一個大人不好意思說,怕被認為欺負小孩子。
我說你這想法不對,她眼見著自己兒子擋了小朋友的路都好意思不管,你為什么不好意思替她教育一下孩子?誰也沒讓你打罵孩子,態(tài)度溫和的請他讓開,不要擋著能小朋友打滑梯,能怎么樣呢?你女兒還小,平時家里就她自己,她沒有機會面對這種局面,你那樣的舉動會不會給孩子一種不好的暗示?你該大大方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該怎么辦。
我們總不自覺的將孩子置入攀比的世界
前幾天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路上開車有些快,孩子有些不舒服,到我家之后孩子開始哭鬧。媽媽抱著哄了一會兒還是不太好,哭的還兇了起來。孩子爸爸在旁邊看到了,很生氣的說:“這是怎么了,在自己家好好地,一出門就這么沒出息,還不如小弟弟(我兒子)”說完,孩子鉆到媽媽懷里哭的更加兇猛了。爸爸一共重復(fù)了這句話三遍,然后這孩子在我家哭了整整一天,怎么哄都止不住,都不讓媽媽離開身邊。本來我們約好的一起出去逛商場也泡湯了。期間媽媽不斷把孩子抱到我兒子身邊跟孩子說:“你看小弟弟好好的,玩玩具,你為什么要哭呢?”然后小孩又開始哭了。
因為是別人家的孩子,人家父母都在,我也不能說什么。但每次一說完“別人的孩子表現(xiàn)好,你怎么就這樣”之類的話,孩子就會再哭一輪新高潮??赡?,到后來讓孩子大哭不止的,并不是身體的不舒服,而是在自己情緒脆弱以及面對陌生環(huán)境后的恐懼的時候,爸爸媽媽為了面子并沒有跟他在一起,而是從心理上把他置于很孤立的位置,這種恐懼,孤立,被比較之后的落后感,讓他覺得痛苦。
我們都曾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我們都無比痛恨被“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然而,但我們成為了父母,這樣的噩夢,就真的消失了嗎?當(dāng)8090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小心翼翼的讀了很多書這些書真讀到了腦子里了,還是在不由自主的延續(xù)了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
上周帶孩子去打預(yù)防針,在醫(yī)院的游樂園里,我把兒子放進小墊子上玩。我兒子第一次去公共場所的墊子上玩有點放不開,小心翼翼的看看這里摸摸那里。這時候有個一歲多的孩子跑過來很自如的瘋玩起來。于是姥姥說:“那你看小哥哥玩的多好,你怎么就這么擔(dān)心。”說完,兒子抬頭看了看我,伸手要我抱。當(dāng)我重新把他放進小墊子里的時候,盡可能的鼓勵他到中間去玩,跟別的小朋友拉拉手,及時玩的時候互相碰到了對方的身體,也都沒關(guān)系。過了十分鐘,兒子就high了起來。
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讀了那么多的育兒書,聽了那么多的大道理,但在行動上,我們到底能做到多少。我們是被父母攀比長大的一代,這種攀比,有時候被認為是一種謙虛。比如見面的時候會說:“你看你們的孩子長的多大,看我們才這么小?!钡聦嵣?,兩個孩子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個體差異呈現(xiàn)出非常大的不同,這種攀比毫無意義。但對于無知的孩子來說,這種攀比一直持續(xù)到他懂事的時候,會一直認為自己比別人差特別多,跟誰比都有缺點,比這個矮,比那個瘦,沒鄰居聰明,沒同學(xué)大膽,總之人生處處是槽點。這樣的孩子,他怎么可能有滿滿的自信。
都說80年代是最自我的一代人,唯我獨尊,誰都看不上。但這僅僅是一種表象,一直被攀比之下對內(nèi)心脆弱和不自信的隱藏。當(dāng)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盡管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依然無法讓全新的革命性的理念,壓得住內(nèi)心深處從父母被沿襲下來的習(xí)慣和內(nèi)心創(chuàng)傷。我們不是要攀比孩子,而是在攀比自己,害怕輸,害怕養(yǎng)的不如別人好,害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害怕因為自己的無能讓孩子落后。因此,當(dāng)別人家孩子買了一件好看衣服,自己也要去買;別人孩子買了新玩具,生怕自己孩子沒有的玩;聽說別人上了早教,一年好幾萬都要去上。
那怎么辦,這種情況如何改變?總不能小心翼翼的生活,說一句話都想三思半天吧。事實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當(dāng)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些想法想要干預(yù)什么的時候,設(shè)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這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是怎么樣的回應(yīng)?是恐懼之后想要被緊緊的抱住,是對陌生環(huán)境被緊緊拉著手?是害羞膽小之后的親親鼓勵,還是對表現(xiàn)特別好后的大加贊美。這樣想來,你就會明白,你的孩子在人生每一個遇到困難的時候,最想要的是什么。而孩子,就是你心里那個小小的自己。你想要如何對他,其實也是你想要如何對待你心里的那個小小的,脆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