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不要盲目地逼幼兒學外語

發(fā)布時間:2021-06-21 教育學筆記 教育學高分筆記 教育學復習筆記

隨著外語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很多中國家長開始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制定“零歲”學外語計劃,送孩子去雙語幼兒園,從孩子會喊“爸爸”、“媽媽”,就教他“Daddy”、“mummy”……總之,家長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學外語的環(huán)境,殊不知,他們的良苦用心卻不一定對孩子有利。

美國幼兒園不教外語

據記者了解,美國幼兒園一般不教小孩子說外語,他們覺得這么小的孩子學第二種語言是不可思議的。新澤西州黑格斯頓市中心幼兒園的芭芭拉老師告訴記者,英語是幼兒園里的官方語言,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也都用英語來進行。由于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幼兒園并不反對孩子回到家里說母語,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幼兒園只教英語,而且從字母開始。芭芭拉表示,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個過程,幼兒的發(fā)音器官不成熟,發(fā)音尚處于較幼稚、未定型階段,雖然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新知識,但如果學的是純正的外語還好,如果走了樣,將來改都不好改,反而不利于以后的外語學習。

幼兒園里一名華裔兒童張多多的父母也說,美國兒童一般都是從十多歲起才正式開始學習外語。美國家長對孩子沒有中國人那種“望子成龍”的思想,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學外語的事情可以慢慢進行。

多語言環(huán)境可能讓孩子變“啞巴”

此外,過早接觸外語還容易讓孩子患上失語癥或自閉癥。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癥發(fā)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中,因不適應這種復雜的語言環(huán)境而患上自閉癥。

家住曼哈頓的李女士是講廣東話的香港移民,請的保姆是講方言的武漢人,先生是講普通話的北方人,電視里的動畫片則是純正的美國英語。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里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到后來干脆什么都不說,只是終日低頭玩自己的玩具,變得像啞巴一樣。本以為過一段時間會慢慢好起來,誰想今年都6歲了仍是“金口難開”,并拒絕上學。經醫(yī)學專家診斷,在混亂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孩子無所適從,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癥。

紐約州教育廳官員羅漢中近日表示,幾乎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聰明的孩子,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在教育上也應考慮因人而異。即使對在1—2歲間就具有較強表達能力的“資優(yōu)兒”,家長也不要過早地強迫他們學外語。

幼兒學外語要有地道的雙語環(huán)境

語言學家指出,母語學習能力可以轉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種不同的語言上,只要引導得法,又有地道的語言環(huán)境,就不會有干擾的情況出現。像美籍華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漢語環(huán)境,學校和社會提供了英語環(huán)境。

張多多的父母告訴記者,很多中國移民看重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黃香蕉”。所以,他們在家里一直與多多說漢語,而多多在幼兒園接受的是英語教育。長期堅持的結果是,多多不僅英語流利,用漢語與父母溝通也沒有問題。看到多多有“雙語”的本領,還能到臺上表演背唐詩,幼兒園里其他孩子的家長非常羨慕。一些意大利裔的家長后悔不已地說:“早知我們也從小教孩子學意大利語了,現在孩子只能說英語,我們不遷就他,他就不與我們交流,想扭轉也來不及了?!钡侨绻麤]有這種地道的雙語環(huán)境,家長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不要逼著孩子"懂事"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其實生活在很深的絕望里”。這句話讓我看的很心疼,但是也無法避免的贊同。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的節(jié)選,也是作者自身經歷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其實活在很深的絕望里】

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媽媽說,我小時一直哭,必須抱,一放下就哭,哭到一歲四個月,突然就不哭了,以后再沒怎么哭過。我記事很早,最早記憶只有幾個月,但從記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爾才有做小孩的感覺。

一直不明白,按說我得到的照顧很好啊。因爺爺奶奶死活都不會給我家?guī)Ш⒆?,哥哥和姐姐的經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出生后,媽媽干脆不掙工分了,做全職媽媽帶我,在農村這是絕無僅有的事。

記事起,我沒被打一次,沒被罵過一次,父母也從不否定我的意志。好像是,我得到了充分的愛與自由,但怎么就那么乖呢?難道是因對父母共情才這樣嗎?但我的活力去哪了?一副好嗓子,卻逐漸不能唱歌了,從來都不能跳舞,現在才可以跳點激烈的。

直到今年一天,做了三個很深很深的夢,第二天發(fā)現長了五根白發(fā),才明白這一切是怎么回事。原來的哭,是對媽媽喊,看著我,關注我,和我呼應。一歲四個月時,突然不哭了,是絕望了,再也不發(fā)出這個意愿了。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小編有話說】

看了這一段,小編的心里其實也是百感交集的,小編突然想起了曾經去非常窮苦的一個地方,那邊的孩子小小年紀都非常的懂事,當然,這也是生活所迫。

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都非常懂事,不要求玩具,不會胡鬧的要好吃的,朋友經常和我們說,從小就給孩子立好了規(guī)矩,不會買給她很多好吃好玩的,所以現在孩子看到別的小孩有的小玩具,也不會吵著要爸爸媽媽買。

當時,小編和其他朋友一個勁的夸孩子懂事,朋友會教育,還紛紛的要學習。

但是此時此刻,我想來,卻覺得這個小女孩有些可憐,因為她早早的失去了孩童的任性和快樂。

當然,小編說的不是一味的讓孩子任性,滿足她的無理要求,而是正確的適當的教育引導孩子,但絕非要她一味的“懂事!懂事!懂事!”

所以,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們,教育孩子是一件深奧的事情,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專家有什么要說的~

【聽聽專家怎么說】

陳慧:教育孩子,眼光要放長遠點

養(yǎng)大一個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孩子讓我每天都面臨很多問題和課題,通過孩子我們需要時常檢視自己的教育行為。

我們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教給他(她)堅強、勇敢,別忘了教他(她)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別剝奪他(她)選擇的權利,別限制他(她)探究的腳步。偶爾的跌倒未必不是好事,畢竟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的,而應該是終生的教育。

下面,我來說說怎樣在生活中正確的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而不是強迫的逼孩子成為一個“懂事”的人。

不要采取過激的方式。有的父母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說。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很有可能會在心里留下陰影,性格容易變得偏激。

要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空洞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大。不是有這么一則公益廣告嗎,母親給外婆洗腳,小兒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樣學著要給母親洗腳。同樣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說不是一個失敗的復制品。可見大人的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

大人的意見要統一。有的時候父母之間相互要通氣,對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爭取一致,態(tài)度也要統一,切忌你說東我說西,你扮白臉我扮紅臉,更不能當著孩子面就相互數落。否則的話孩子往往會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時間一長,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會蕩然無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較困難了。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學業(yè)固然重要,但是興趣是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F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讀書機器,而是全面發(fā)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愛好,千萬不要干涉,而是應該鼓勵他,說不定還能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

不要逼孩子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


我現在總算知道女兒為什么不愿意上學了,小小班的時候她可喜歡去了,到了小班以后每天早上都不太高興,尤其是星期六的時候她總要問:"媽媽,今天還學舞蹈嗎?"只要學舞蹈她就會哭,一開始我沒太在意這些,可是越往后越厲害了,這個星期放學后老師每天回排練舞蹈,老師教了多久她就哭了多久,嗓子都哭啞了,看著怪心疼的,我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媽媽,我不喜歡學舞蹈了,好不好啊."看著女兒那樣,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說:好,我們不學了."到家以后,她又問了我好幾遍,我想大概她真的不想學了,第二天早上剛醒,她就說:"媽媽,今天你告訴老師我不學舞蹈了."到了學校我跟孫老師說了一下,老師說:"現在只是培養(yǎng)一下孩子的興趣,她不愿意學就算了吧."下午放學的時候老師說今天她可高興了,也沒有哭,表現很好.

我想可能以前我把女兒逼的太厲害吧,她不愿學的東西非得逼著她學,她還不敢跟你說她不愿意,我覺得我太對不起女兒了,自從跟她說不學舞蹈她可好了,就像她身上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看著她可高興了,我以后再也不會逼女兒了,只要是她不喜歡的,我不會再逼她學習了

不要把孩子學習英語當科目來學


曉華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英文老師——胡老師。他在教學中實踐自然習得,效果顯著。這篇文章中,他結合自己教學生的經驗,把心得體會來和大家分享,讓大家避開誤區(qū),少走彎路,更高效地帶娃學習英語。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現在是一名英語培訓老師,教齡六年。三年多前,開始以“自然習得”理論為基礎,來開展教學,效果明顯。

我的改變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學英語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與母語者自如交流,以及專業(yè)領域話題;

第二:在教學上,由深陷應試,無所適從,到突破傳統誤區(qū)、成功引導很多學生獲得英語高能、高分。

我的教學之路

三年多前,我開始嘗試用“母語習得方式”教小孩。一開始只是做家教,后來,到我這里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學生家長們的鼓勵下,自然而然辦起了班。

作為兒童自然習得的新手,我很幸運接觸了一些語言學家和英語習得類書籍。關于英語自然習得的書很多,其中,尤其是“曉華親子英語”平臺,對我教學幫助最大。分享的方法,專業(yè)又接地氣,易于操作。

在這里,我也看到很多媽媽的經驗分享。類似不會說三句英語的Sara媽媽,說自己帶娃啟蒙的過程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但整體上符合了自然習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關書籍后,也知道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發(fā)現英語啟蒙階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導方式,比自身英語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師只有在家長理解和支持下,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果。畢竟,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父母也是最能影響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語當科目來學

英語啟蒙階段,其實就是學說話,學說話的前提是有效地的聽。

有人覺得一周上一兩次英語課就夠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覺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語老師一個人的事。其實語言學習不是這樣的。

試想一個中國的孩子,一周聽說一個半小時就夠了,其他時間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學會說中國話? 沒有大量聽,說起來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聾子的人,嘴巴根本沒問題,但卻是又聾又啞。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訓班英文學習,一周兩次課,一般也就2小時買這里面能去說的時間,又得打個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聽說,那么算起來:

一個月12小時

一年144小時

三年才432小時

想想1-2歲的中國小孩花了多少時間聽周圍的人講漢語呢? 除了睡覺就是聽,一年少說也有3000小時!

所以,為什么學生中每天堅持聽的孩子,語感都好?并且,口語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為,一定要有大量時間浸泡在聲音中。

有人覺得沒時間聽,這個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時間了。其實學英語初級階段就是大量輸入,這個基本可以隨時隨地。

事實證明,只要利用時間聽了的,并聽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課聽,課下不聽的,一年接觸英語時間是144個小時,三年只有432小時。

上課后還每天聽30分鐘的,一年接觸英語時間是326.5小時,三年就是979.5小時。

你不聽,三年就432小時。別人每天多聽了30分鐘,三年就是979.5小時。

其實,一天再忙,家長們平均能利用的時間,也基本不會少于一小時。一定要好好利用起來

不要讓男孩過早地進入幼兒園


由于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講究競爭的社會,家長們常常過早地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對此,他們還給出了各種合理的理由:

“讓孩子去幼兒園學點東西,增強他的競爭力?!?/p>

“為了孩子將來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趁著孩子小,我們要努力奮斗幾年,所以不得以只能把他送入幼兒園?!?/p>

……

從表面來看,家長們的這些理由既合情又合理,但很多教育專家卻給家長們提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建議:男孩在3歲之前應該留在家里,由家長照看。對此,專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理由:幼兒園不適合3歲以下的男孩,這是由他們的本性決定的。

的確,我們都知道,與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是脆弱的,他們更需要家長的關注。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讓男孩過早地經歷分離,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拋棄了,從而會變得很焦慮,嚴重時,他們甚至還會在情感上封閉自己。另外,由于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很容易煩躁,很容易表現出好斗的行為,長久如此,將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養(yǎng)。

因此,專家們一直呼吁,3歲以下的男孩要由細心的親人來看護。從出生到3歲,男孩要與看護人一起度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對于男孩來講,看護人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她(他)要給男孩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課:學會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評價男孩:不會關心人、冷血動物……其實,男孩表現出的“冷血”除了與他們的表達方式有關外,還與他在3歲之前的看護人有關。因為男孩的看護人除了要照顧孩子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讓男孩感受到溫暖,理解自己的善意,并與自己建立親密的關系。

一位4歲男孩的爸爸這樣分享他的經驗:

我家兒子4歲才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里,老師常??洫勊?,很多家長也向我請教教子經驗。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們夫妻倆的確下了真工夫。

由于我和妻子的工作忙都不能脫身,在孩子足夠大時,我們?yōu)樗伊艘晃挥胸熑涡牡谋D?。當然,保姆的工作不僅僅是照看孩子的生活,還包括教育孩子,我們也常常會把在書上學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講給保姆聽。由于教育得當,兒子身上的壞毛病很少。

另外,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中我了解到,在3歲之前,男孩需要與看護人學習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于是,每天回家后,我都會用講座中所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當兒子對我們的某些行為不滿而發(fā)脾氣時,我們會及時地引導孩子把心里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你是不是覺得爸爸媽媽這樣做不對?”

當我們?yōu)閮鹤淤I了他喜歡的玩具,他正高興得手舞足蹈時,我們會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你幸福嗎?”“你覺得爸爸媽媽愛你嗎?”當然,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時,我們也會示意他親親我們,以表示感謝。

……

正因為如此,我家兒子不但不“冷血”,還常常會主動關心我們和別的小朋友。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科學,與送幼兒園相比,為孩子請一個有責任心的保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在幼兒園,雖然孩子能夠學到一些比較科學的知識,但老師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孩子被關注的心理需求,也不可能與每一個孩子都建立十分親密的關系。因此,要想使這些小男孩正確地感受和理解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一對一是最合適的教育方式。

另外,這位家長教育方式的科學之處還在于,他會引導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并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不僅彌補了男孩不善表達的缺點,而且會極大地推進了男孩對情感的感受能力,從而使男孩很快就與家長建立親密關系。

對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有這樣一個觀點:在生命初期,男孩需要親密關系。也就是說,男孩需要明確地知道家長在關注他們,在愛他們。

然而,大多數的家長都持有這樣一個陳舊的觀點:如果男孩哭泣時立刻前去安慰,就會慣壞他,從而使他變得嬌氣、沒有男子漢氣概。

其實,這些家長的觀點不但陳舊,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科學性。嬰幼兒時期男孩的情感往往會比女孩更脆弱,他們需要在與父母身體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得到安慰。因此,當一個3歲的小男孩哭泣時,家長更應該抱抱他們、撫摸他們,或者耐心地引導男孩說出自己的心聲,讓他們感受到家長的愛與關心,從而建立起更為親密的親子關系。

男孩們是很聰明的,當他們年齡稍大一點,他們很快就會將在家庭中學到的親密關系運用到他的人際關系中。例如:

當幼兒園的老師幫他們擦掉鼻涕時,他們會在內心真誠地感謝老師,有時甚至還會習慣性地親親老師以表示感謝;

當幼兒園的小朋友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熱心地伸出援助之手;

……

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再也不會有人說男孩“冷血”了。當然,這一切都得益于在男孩進入幼兒園之前,家長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育兒心得:育兒不能盲信科學


育兒心得:育兒不能盲信科學

我想大多數媽媽會和我一樣,翻閱大量的書籍上百度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包括孩子如何加輔食,早期教育等等。之前的我也是這么做的。由于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所以自認為書上說的網上說的都是科學的。按照書上說的孩子就一定會健健康康的。4個月孩子開始加輔食了,我規(guī)定了一系列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東西。按照書上說的這個月份孩子不能吃的東西很多。婆婆扭不過我也只好按照我說的給孩子弄的吃,每頓就吃點米粉和蛋黃喝一個蘋果汁。結果5個月的時候缺鈣,現在想想為什么缺?我想媽媽們都經歷過孩子缺鈣但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寶寶會缺鈣呢?因為孩子的生長迅速補充的營養(yǎng)跟不上,能不缺嗎?后來回到奶奶家住了3個月,我扭不過我奶奶,老太太壓根不管什么科學育兒。菜啊面條米飯西紅柿稀飯魚蝦肉的都給娃娃吃。我那個擔心啊,這不科學啊!·可是怎么著晨晨不缺了,頭發(fā)長了不說腿上也有勁,睡覺也好了很多。所以事實證明,科學育兒沒有錯,但不能盲信。

外國教育不需要表揚


外國教育不需要表揚

在中國倡導多年的“鼓勵教育”終于變得深入人心之時,科學家卻發(fā)現,過度的表揚和鼓勵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 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發(fā)現,相信“天生智力決定成功”的人會低估努力的重要性。這些人的邏輯是:我很聰明,我不需要努力實踐。如果讓別人知道我是靠努力才獲得成功的,那簡直就是對我的天賦的侮辱。 德威克曾用10年時間對400名5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實驗,發(fā)現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缺乏自信、不敢冒險。后來,她在重復實驗時將每個社會經濟階層都納入自己的實驗,最后都發(fā)現了同樣的結果,不論男女。連學齡前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揚聰明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研究歸研究,實踐歸實踐 吉爾?亞伯拉罕是紐約斯卡斯代爾鎮(zhèn)一位3個孩子的母親,她的觀點很典型,在我告訴她德威克關于表揚的實驗結果后,她斷然表示她對沒有長期跟蹤的研究結果不感興趣。亞伯拉罕相信表揚自己的孩子聰明很重要。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成長得很好,所以這就證明了表揚在現實世界中很管用。亞伯拉罕對德威克的研究不以為然: “我不在乎專家怎么說,自己的日子還是得自己過?!?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這一實驗結果,在實踐中還是遇到了問題。蘇?尼德曼既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又是一位有著11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去年,她任教于新澤西州帕拉姆斯鎮(zhèn)的山脊牧場小學,教4年級。她從沒聽說過卡羅?德威克,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還是在她的學校被貫徹了下來。

尼德曼學會對學生說:“我喜歡你不斷嘗試的勁兒?!彼囍阉谋頁P具體化,這樣孩子就能明確地知道自己如何能夠贏得表揚。她偶爾也會告訴孩子“你很擅長數學”,但她永遠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他不擅長數學。 但這只發(fā)生在學校,尼德曼只有在作為教師時才會這么做。在家里,她還是積習難改。她8歲的女兒和5歲的兒子倒也確實聰明。她會對他們說:“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聰明!”當我向尼德曼講述了德威克的研究后,尼德曼說這些學術研究總是令人感覺不現實?!拔易x這些模擬對話的第一反應是:‘哦,拜托,太假了!’” 改變“三觀”也能提高成績 在紐約東哈萊姆區(qū)生命科學中學任教的教師就不存在這種疑慮,因為他們已經在高中生身上親身實踐了德威克的理論。

上周,德威克和她的學生麗莎?布萊克維爾在《兒童發(fā)展》上發(fā)表了一個研究報告,探究一個學期的干預對于改善學生數學成績的效果。 生命科學中學是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學校中擁有700名少數裔族和低水平學生。布萊克維爾把她的學生分成兩組參加了一個有8期課程的工作坊??刂平M接受學習技能培訓,實驗組除了要接受學習技能培訓外,還要學習“大腦發(fā)展觀”——智力不是天生的。這些學生輪流大聲朗讀一篇關于大腦在挑戰(zhàn)下如何長出新的神經元的文章,并觀看關于大腦的幻燈片,還要排演短劇。 “就在我講授這些知識時也還是能聽到學生們互開玩笑,叫對方‘笨蛋’或者‘傻帽’?!彼圆既R克維爾在講授“大腦發(fā)展觀”后查看了學生的分數,想知道這么做到底有沒有效。

不久,即使不知道哪些學生分到了哪個組,老師們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學習過“大腦發(fā)展觀”的學生,因為他們改善了自己的學習習慣,提高了成績。布萊克維爾用一個學期挽救了學生日漸下降的數學成績。 實驗組和控制組唯一的不同就是兩節(jié)總共加起來50分鐘的課。這50分鐘不教數學,只教一個觀念:大腦像肌肉,努力練習就能使你更聰明。僅這一點就可以改善學生的數學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兒童拒絕敏感度專家杰拉爾丁?唐尼博士點評道:“這是很有說服力的發(fā)現。這一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觀’,從而影響你的人生?!?同領域其他學者對于唐尼的點評頗有同感。哈佛大學研究刻板印象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澤瑞?班尼基博士告訴我說:“卡羅?德威克是個很有干勁的天才。我希望這項研究被嚴肅對待。它的結果會讓人嚇一跳的?!?“鼓勵教育”該反思了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認為自尊(自我評價的高低)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方面。

自從1969年《自尊心理學》發(fā)表了他的這一觀點后,不遺余力地幫助人們提高自我評價變成了一場廣泛的社會運動。任何潛在的損害孩子自我評價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競爭變得令人難以接受,足球教練不再計算進球,轉而給每個人發(fā)獎品,教師扔掉了紅色鉛筆,批評被無處不在甚至名不副實的表揚取代。 “表揚、自尊和表現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學界的主流觀點,但現在正在經受大規(guī)模的挑戰(zhàn),德威克和布萊克維爾的研究正是這些挑戰(zhàn)當中的一個。

從1970年到 2000年,有超過15000篇有關自尊的學術論文,涉及從性到職業(yè)發(fā)展等等任何事情,但結果多是矛盾或結論不明的。因此,從2003年起,美國心理學大會(APS)就邀請著名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牽頭對自尊研究進行綜合審查,發(fā)起了“反自尊”運動。他的團隊發(fā)現,自尊被不嚴謹的科學研究污染了,這 15000篇論文中只有200篇可以達到嚴格的科學論文標準。 在審查了這200篇研究論文之后鮑邁斯特發(fā)現,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績和職業(yè)成就,甚至都不能減少酒精濫用,也沒有降低各類犯罪(高攻擊性的人恰恰自恃甚高,這就批駁了人們通過表現得具有攻擊性來彌補低自尊的理論)。鮑邁斯特甚至把這當做“職業(yè)生涯中最失望的時刻”。 現在鮑邁斯特和德威克站在了一邊,他們的研究頗為相似。不久鮑邁斯特就會發(fā)表_篇論文揭示通過表揚建立自信的方法會使得面臨掛科危險的大學生成績更差。鮑邁斯特發(fā)現,孩子的成就讓父母驕傲,“表揚孩子就是表揚父母自己”。 過往的研究普遍認為表揚是有積極激勵作用的,比如圣母大學的一個研究測試了表揚對于輸球的大學冰球隊的影響。實驗成功了,因為這個隊伍最終進了季后賽。但德威克卻認為,這并不能說明表揚都具有積極作用,因為表揚和表揚是不同的。效果會因為表揚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產生天壤之別。

研究者發(fā)現,只有當表揚很具體時才有效。在圣母大學的這個研究中,表揚的剛好是冰球隊員成功攔截對手的次數。 真誠在表揚中同樣重要。就像我們可以嗅出諷刺挖苦的評價或者不真誠的道歉一樣,孩子也在審視著表揚背后隱藏的意思。只有不到7歲的孩子才會按表面的意思理解表揚。大一點兒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多疑。 這個領域的另一位開拓者,心理學家沃爾夫一烏維?邁耶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揚時的表現。邁耶發(fā)現,12歲的兒童認為老師表揚你并不是因為你做得好,實際上是表明了你能力不足,老師認為你需要額外的鼓勵。而在青少年中邁耶發(fā)現,學生覺得表揚不值錢,老師夸你實際上是抱有積極態(tài)度的批評。

認知科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的觀點認為老師表揚孩子可能不知不覺地傳達了學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訊息,而老師批評學生則表達了他可以進步的意思。 紐約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朱迪斯?布魯克解釋說,問題的關鍵是表揚的可信性?!氨頁P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須基于一些真實的事情——些孩子的技能和天賦。” 一旦孩子認為自己得到的表揚是無根據的,他們就會不管這表揚是由衷的還是不由衷的,一律對其大打折扣。 來自里德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學者綜合審查了150個關于表揚的研究。他們的元分析結果顯示,被表揚的學生變得更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和缺乏獨立精神。學者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口頭表揚越多,學生堅持任務的時間越短。他們會經常用眼神向老師尋求肯定,并用帶有詢問的語氣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

相關推薦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自家的孩子很聽話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實,孩子盲目的“聽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欺騙,造成辦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又感嘆現在的孩子多么不讓人...
    2020-06-08 閱讀全文
  • 教師不要盲目地去干涉孩子的活動 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們之間時不時地發(fā)生起“戰(zhàn)爭”:不是你搶我玩具我不高興了,還是故意的挑逗,再或者是不小心的觸碰,都可以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自然而然最著急的還是老師。 上好課后,戶外活動時間到...
    2021-04-20 閱讀全文
  • 不要盲目阻止寶寶上竄下跳 導讀:要求孩子“不要動,安靜下來”,實際上是成人以愛的名義,包辦代替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讓孩子行動,就等于不讓孩子思考。 丁丁喜歡爬來爬去,一會兒爬到柜子里,一會兒爬到桌子底下,還喜歡玩沙發(fā)墊子,一個一...
    2021-11-20 閱讀全文
  • 不要逼著孩子"懂事"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其實生活在很深的絕望里”。這句話讓我看的很心疼,但是也無法避免的贊同。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的節(jié)選,也是作者自身經歷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其實活在很深...
    2021-02-15 閱讀全文
  • 不要逼孩子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 我現在總算知道女兒為什么不愿意上學了,小小班的時候她可喜歡去了,到了小班以后每天早上都不太高興,尤其是星期六的時候她總要問:"媽媽,今天還學舞蹈嗎?"只要學舞蹈她就會哭,一開始我沒太在意這些,可是越往...
    2020-10-12 閱讀全文

自家的孩子很聽話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實,孩子盲目的“聽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欺騙,造成辦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又感嘆現在的孩子多么不讓人...

2020-06-08 閱讀全文

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們之間時不時地發(fā)生起“戰(zhàn)爭”:不是你搶我玩具我不高興了,還是故意的挑逗,再或者是不小心的觸碰,都可以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自然而然最著急的還是老師。 上好課后,戶外活動時間到...

2021-04-20 閱讀全文

導讀:要求孩子“不要動,安靜下來”,實際上是成人以愛的名義,包辦代替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讓孩子行動,就等于不讓孩子思考。 丁丁喜歡爬來爬去,一會兒爬到柜子里,一會兒爬到桌子底下,還喜歡玩沙發(fā)墊子,一個一...

2021-11-20 閱讀全文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其實生活在很深的絕望里”。這句話讓我看的很心疼,但是也無法避免的贊同。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的節(jié)選,也是作者自身經歷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其實活在很深...

2021-02-15 閱讀全文

我現在總算知道女兒為什么不愿意上學了,小小班的時候她可喜歡去了,到了小班以后每天早上都不太高興,尤其是星期六的時候她總要問:"媽媽,今天還學舞蹈嗎?"只要學舞蹈她就會哭,一開始我沒太在意這些,可是越往...

2020-10-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