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半拍”的媽媽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0-12-09 幼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 大班幼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 幼兒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慢半拍的媽媽,或許看起來不像其他媽媽一般負責,但是慢半拍給了孩子很多自己成長的空間,也給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看看慢半拍的媽媽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的孩子毛豆自理能力很強,一歲多會拿著勺子自己吃飯,會自己剝橘子、雞蛋皮,還會扭著小屁股,把雞蛋皮扔到垃圾桶,讓我省心不少??偨Y秘訣,那就是“做一個慢半拍、而不是無微不至的媽媽?!?/p>
體會到“慢半拍”父母的好處,還要從睡眠說起。毛豆六七個月的時候,只剩下每晚上12點一次夜奶。為了不讓夜奶腐蝕乳牙,我尋思著如何把這次夜奶斷掉,但沒什么太好的辦法。有一天,毛豆12點哼唧的時候,我想磨蹭一會再給他喂奶。結果,就在我賴床的兩分鐘內,毛豆睡著了!原來,是我的過度響應打擾了他的睡眠,而不是他夜里醒來打擾了媽媽。
就在這個“懶人斷夜奶”法后,我發(fā)現(xiàn)”慢半拍“真真是個極好的教育理念。
1)“慢半拍”,因為不能低估孩子
父母總是低估孩子,認為他們弱小、無能、依賴著父母照顧。可是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學會著很多本領。如果媽媽愿意用信任來等待孩子,不隨時代勞,孩子的表現(xiàn)會大大超出你預期。
毛豆1歲多就會剝雞蛋皮了。某一天,我發(fā)現(xiàn)毛豆把煮蛋在桌角磕破,等我給他剝著吃。我靈機一動,讓爸爸和奶奶都不要出聲,各忙各的。毛豆嚷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沒人可以求助,就用小手一點點把雞蛋皮摳開。第一天只剝了四分之一。第二天我們如法炮制,裝作有事在身,不能幫忙,他就接著用手摳雞蛋皮。一個星期下來,基本上能夠把一個雞蛋剝的光光滑滑的,放嘴里吃。
扣扣子、穿鞋子也都是如此。很多家庭,在孩子出門的時候恨不得一人拿外套,一人系鞋帶,就像皇帝出門,貼身侍衛(wèi)們前呼后擁。而毛豆出門時,我把衣服放在旁邊,毛豆呼叫我的時候,我總是慢上半拍,留給他自己穿衣服的機會。如果這件事在他的能力范圍內,我選擇后知后覺,等我“反應”過來,孩子已經做好了。
毛豆的自主進食也是這么學會的。他讓我喂飯時,我經常說“媽媽要在廚房忙,你自己試試看吧?!泵箾]轍了,只好先是用手抓著吃、然后用勺子蘸飯粒吃、再后來勺子抓的穩(wěn)穩(wěn)當當。孩子總能想出辦法來自己解決,就看你給不給機會。一個“慢半拍”的媽媽,最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慢半拍”,讓孩子去嘗試
孩子從出生起,就有照顧自己、保護自己的本能了。一個好媽媽,無需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當孩子嘗試他想做的事情時,父母要縮回保護的雙手,很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慢半拍”。
我們小區(qū)有一個孩子,兩三歲還不會滑滑梯,媽媽很著急。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和媽媽的互動,說:
“毛豆最初學滑梯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教他怎么滑。他也曾在滑梯口猶豫害怕。我就在一旁袖手旁觀,讓他遇到困難時,一定先自己想辦法。這樣,往往還沒等我伸手幫助,他已經雙腳試探,一溜煙滑下來了?!?/p>
這位媽媽若有所思,終于明白是她每一次“及時、好心”的幫忙,剝奪了孩子學習運動技能的機會。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飯,朋友家的三歲小女兒學著擺餐桌,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同樣很智慧。小女兒拿著一個溫水瓶,笨拙想往玻璃杯里倒水,媽媽沒有馬上相助,或者告訴孩子“你不會做”,只是悄悄觀察孩子,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有的媽媽問“要是水灑了一地怎么辦呢?”我要說:“真的把水灑了又怎樣?清潔地面和損失孩子的信心,哪個更嚴重?”
3)“慢半拍”,請放棄“周到”
一位英語老教師,曾經這樣告訴我:“班里英語成績前十名的孩子,父母都不懂英語?!?/p>
這個現(xiàn)象令我很吃驚。仔細一問才知道:父母不會英語的孩子,因為知道回家后沒人輔導他們,所以格外努力。而父母精通英語的孩子,由父母為他們列出計劃、甚至背哪些單詞都寫好,他們學習動力不是那么足。
每個人都希望什么事都由別人處理好,自己不用操心受累。孩子也有惰性,如果她背后有一個強大的靠山,她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明明自己獨立可以完成的事情,總想著有人可以替她分擔。而媽媽,就是那座可以時時賴以依靠的“山”。媽媽越周到,越無微不至,孩子的獨立性也越差。
我問老教師:那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老教師說:“孩子有不會的單詞自己查、不懂的句式自己想。別像個電子詞典似的隨時告訴孩子答案,這樣的孩子英語才棒!”
4)孩子的小傷,也請“慢半拍”
孩子正在愛動的年紀,小傷小蹭是常事,無需大驚小怪。我曾見到一位小姑娘學步,剛剛摔倒,媽媽以光速跑過來,把她抱起來使勁又吹又揉。
其實小姑娘只有手上有些紅印,媽媽是小題大做了。久而久之,她會一點疼痛都不能忍受,只要跌倒受傷,就有人安慰。她的勇氣和調整能力會慢慢受損,時刻需要媽媽的保護??墒菋寢屇鼙Wo她一輩子嗎?
真實生活里充滿不舒服和痛苦,如果孩子們學不會自己忍受痛苦和挫折,那么今后他們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媽媽的“干預太快”,其實是阻礙了孩子靠自己痊愈的必經之路。
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淡定一點,也可以跟在后面靜靜等待,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不要不停的安慰寶寶,你的淡定才是寶寶平靜下來的定心丸。
慢半拍,母愛的節(jié)奏才剛剛好。媽媽要學會信任和等待,孩子才能自己探索著成長。從今天開始,做個“慢半拍”的媽媽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領導能力
程明進入幼兒園,老師讓大家自我推薦競選班干部。程明回家和媽媽商量,有班長、勞動委員、紀律委員、音樂和體育委員以及各科小組長。程明想當勞動委員,他的任務是分配每天的值日生,并協(xié)助他做好衛(wèi)生工作。
媽媽聽后卻說:“這個活又臟又累,你還是別當了?!边@樣一來,他就放棄了競選勞動委員,但是其他的班干部職位程明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不是最佳人選。班干部成員馬上就選出來了。
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馬上就在各項學習及活動中,以班干部為“領頭羊”,積極地配合在他們周圍。程明看著班委們很有領導氣勢,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完成各種活動任務,他頓時覺得自己形單影只,后悔沒有競選勞動委員。
在這個案例中,程明的媽媽錯過了培養(yǎng)孩子領導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什么是孩子的領導才能呢?
一群十一二歲的女孩在美國華盛頓卡斯德山脈郊游時迷了路。經過一個驚恐之夜后,一個女孩哭著說:“大人們不會找到我們了,我們都會死的?!倍?1歲的埃文托絲堅定地說:“我們不會死。我聽大人說,順著小河走,就會走到大河,然后就可找到城鎮(zhèn)。請大家跟我走?!彼齻冄刂舆吂嗄緟财D難跋涉,終于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孩子們齊聲呼救,被人們救了出來。
你的孩子像埃文托絲那樣嗎?如果像的話,那說明你的孩子有領導才能。領導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有領導才能的孩子主動性強,好奇心強,喜歡嘗試新的活動并起帶頭作用,有一定的號召力,有熱情,有感染力,充滿勇氣。
孩子們也是喜歡當“頭頭”的,在孩子的打仗游戲中,孩子們常為了誰當“頭頭”而爭執(zhí)不休。當上“頭頭”,孩子從中找到自我價值和說了算的感覺,也把別人都聽自己的當作一種榮耀。
媽媽在培養(yǎng)孩子領導才能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鼓勵孩子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孩子多采用“我認為”、“我想”等句式,以突出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意識。
(2)教會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自如地表達。這要求訓練孩子的發(fā)音技巧、姿勢與神態(tài)的使用方法。
(3)給孩子一個機會。領導才能需要在實踐中磨煉。要讓孩子在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城里鍛煉領導才干,如有些孩子是室外玩耍的“頭頭”,有些孩子是課堂上的組織者。
(4)家庭“虛擬”領導才能訓練。訓練孩子學會如何安排會議、如何引導與會者討論、如何組織課堂討論??勺尯⒆又鞒旨彝h,最后讓他進行總結。
(5)經常詢問、傾聽孩子說自己的夢想。領導者富于幻想,有豐富的想象力,并能合理向別人解釋,從而影響別人,為其他人指明方向。所以,應鼓勵孩子去幻想。
(6)預測思維訓練。當孩子遇到困難來謀求幫助時,父母不必馬上去辦,而應鼓勵孩子:“你能再想別的辦法嗎?”教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預測思維是領導才能的標志之一,要設法鼓勵你的孩子問自己:“如果我去干那件事會怎么樣?”
(7)鼓勵孩子去爭當班干部。媽媽應適時鼓勵孩子爭當班干部并幫他謀劃競選,中選后可與之謀劃治班目標和策略。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
貝爸:昨天發(fā)布了“教會孩子邏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所謂教育受益,應是在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思維能力。人的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和開發(fā)的,人的思維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因此,學校教育,無論是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還是“學會合作”,只有“學會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好奇與較真生下的孩子叫"邏輯思維",理解力和興趣決定這個孩子能長多大!那么很多的家長會問了,我家孩子不喜歡理工科是否就不好培養(yǎng)邏輯思維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非要求孩子只讀偏理的書籍,而應該讀的雜一些,下面分享的文章中很多的物理學家和數(shù)學家小時候非常愛讀文學書籍而不喜歡理科的書籍,更重要的是他們從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的習慣習得了非同尋常的思維能力,也就是俗稱的“得方法”。因此孩子閱讀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才是我們家長應該關注的。
理工科學生更善于邏輯思維嗎?
2009年起,上海交大管理專業(yè)正式停招本科生,轉為從全校大三工科、理科專業(yè)學生中選拔讀研究生。對此,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解釋說,有理工背景、邏輯思維強的畢業(yè)生更受企業(yè)歡迎。很明顯,王院長及很多企業(yè)都認為理工科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在中國,這種認識很普遍,很多人都認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維,理科用的才是抽象邏輯思維。果真如此嗎?
前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1897-1969)被稱為“文學天才,數(shù)學白癡”,考大學時數(shù)學考了零分,卻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絕對不差。很多著名的學者數(shù)學都不好,或者沒受過現(xiàn)代數(shù)學的訓練,但邏輯思維能力卻強于多數(shù)人。這說明,一個人即使缺乏數(shù)學等理科的訓練,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并不是確定的,他的邏輯能力仍然可以很強。
有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沒有經過理工科的訓練,他們照樣有很強的思維能力。甚至,錢偉長中學時一直學文科,理工科很差,上了大學才改學物理,結果成了大物理學家。
可見,理科更有利于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這種觀念只在中國流行,沒有哪一本心理學著作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也沒有什么切實的證據(jù)能夠證明這一點。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中國人形成理科生善于邏輯思維、文科生善于形象思維的認識?有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一些人誤認為文科只是文學藝術,如詩歌、小說、繪畫,那確實需要形象思維。但這只是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極小一部分,很多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邏輯學、法學、經濟學都需要強大的抽象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
要說形象,我看理工科的形象更多,因為他們研究的對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質,甚至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在很多時候面對的都是眼前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而所有的實驗都要求眼見為實,都是通過觀察得出結論的,即使肉眼看不到,也要用儀器觀測到。而許多人文社會學科面對的并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復雜多變、難以把握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邏輯思維。
數(shù)字和文字,本身都是抽象符號,數(shù)字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種。漢字雖然是從象形字發(fā)展而來,但是漢字中的象形字已經極少,并且變形極大,早就不再象其所代表的事物了,漢字同樣是抽象符號。至于西方語言的字母文字,則更是抽象的。所以,不能說整天接觸數(shù)字,他的思維就會抽象。
第二,一些人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當文、理兩種背景的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傾向于把思維的差別歸結于文理的差別,但實際上,這種差別在文科生之間、理科生之間都同樣存在。試想,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同樣會存在,但人們不會想到把這種差異歸結于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很多人把男女之間思維方式的差別等同于理科生與文科生之間的差別,當然是不準確的。很多理科男生談到文科生的思維方式時,實際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樣,很多文科女生談理科生的思維式,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們所談的思維差別實際上是男女之間的差別,而不是理科生與文科生的差別。
更荒謬的是,人們在談論理科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時,拿出的證據(jù)卻都是文科類型的問題,比如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對政府政策的討論等等,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文科研究的東西,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難道他們的理解與看法還不如理科生?這是很荒唐的。如果說文科生做數(shù)學題不如理科生,這很正常;但如果說文科生連解決人文社會學科的問題都普遍不如理科生,無疑是荒謬的。
人本身就很復雜,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并不比對自然的認識更清楚。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問題和分析數(shù)學難題一樣困難重重。這種困難表現(xiàn)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哲學上,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不同的認識;史學上,人們對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卻有著不同的評價;文藝學上,對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經濟學更是如此,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家眾說紛紜,甚至觀點完全相反。
所以,中國人所謂“學理科的人更聰明,邏輯思維能力更強”的觀念是毫無道理的,更是沒有任何證據(jù)的。當然,這種觀念發(fā)生在中國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中國人由于文科學生掙錢少、對文科的性質認識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學等原因,造成人們不愿意學文科,聰明的學生就不會選擇文科。勿庸諱言,就中國來說,學理科的聰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發(fā)達國家,就不是這樣了。經濟學家郎咸平說:中國的一流人才,基本上是念理工科,像我都是當初比較差的,才去念商科、經濟,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如果稍微聰明一點的話,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因為我的父母告訴我,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們有沒有想到,這句話就是錯的,胡說八道。你們想到的幾乎都是錯的,我跟你講,為什么中國人到美國去,和美國人競爭,你這么優(yōu)秀呢?我可以跟你講,因為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而美國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念什么?法,商,醫(yī),他們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郎咸平在這篇演講中國還談到,中國的教育培養(yǎng)的只是解題高手,而不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筆者對此深表同意,中國把很多聰明的孩子都培養(yǎng)成了理工科的解題高手,卻很難培養(yǎng)出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比較強的人才。雖然我們是最聰明的人學理工科,美國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但是我們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太差了,把許多天才都培養(yǎng)成了庸才;而美國正好相反,把庸才培養(yǎng)成了人才。
我想,這正是中國教育輕視文科的結果,他們錯誤的認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沒有認識到文科在培養(yǎng)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聰明的學生,如果沒有經過充分地文科課程的訓練,他的思維能力就不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即使他學的是理工科,由于受思辨能力不強的限制,也很難取得出色的成就。這一點,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認識,但是這個認識并沒有被普遍接受,學校里更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感性思維”是心理學中不存在的概念,是部分中國人編造出來的模糊語言。所謂文科生是“感性思維”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在心理學中,只有“感性認識”這個概念,與“理性認識”相對應,指的是人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對事物一些個別特征與表面特征的認識,是認識活動的低級階段。而理性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lián)系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在心理學中,“感性”一詞與感情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兩個概念。而在中國人的日常話語中,感性成了另一個概念,指的是重感情的、情緒化的言行方式。所謂“感性思維”的說法是混淆了“感性認識”與“感情”這兩個毫無關系的概念。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感性思維”這個概念,這正是一些思辨能力極低的中國人杜撰出來的。這正說明了很多中國人不善于辨析概念的缺點,中國人的很多概念都是糊里糊涂,很不精確。
文科只需要背誦嗎?
在很多中國人眼里,人文社會學科似乎是只需要背誦知識點的學科,只要記憶力好,就能學好文科。在高中分科時,很多人不愿意學文科,除了將來不好找工作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為文科需要背誦很多的東西,學起來枯燥乏味。對于許多男孩子來說,文科是無聊的東西,他們沒有興趣。而女孩子相對更有耐心,更刻苦,更認真,不象男孩子那么懼怕背誦,再加上女性在學習理科時有點先天的劣勢,選學文科的學生中女孩子占了多數(shù)。在很多中國人看來,能學好理科是聰明的表現(xiàn),而學好文科則不過是死記硬背的結果。
有位學理科的男生,在談到高中時學文科課程時說:“對于理科生而言,上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簡直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從抽象的公式、實驗中解脫出來,放松一下。因為理科生學習文科是比較簡單的?!边@種認識非常常見,許多理科生都認為文科課程是些簡單的、虛幻的、無用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人說什么文科的課程使得學文科的學生浪漫、不切實際、虛幻甚至是愚笨。
毫無疑問,中國人對文科的這些認識是非常偏頗和錯誤的,文科絕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學科,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邏輯學、經濟學、管理學、文藝學等等都需要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
中國人之所以對文科形成了這種死板的印象,是老師們教出來的,中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部門的決策者難辭其咎,他們自己就沒有能夠深刻地理解文科的真正作用。我們的教育中,文科教材的制定、教學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自己都認為文科是死記硬背的學科,對學生提出的也是死記硬背的要求,學生當然也這樣認為。
其實,對于中國教育來說,文理科靠的都是死記硬背,不同的是,文科背的是知識點,理科背的是定理、公式、解題方法而已。
而在發(fā)達國家,文科不是背誦來學習的。
發(fā)達國家基礎教育以文科為主
我想,數(shù)學題當然能夠鍛煉人的思維,但數(shù)理方面的邏輯和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邏輯有巨大的差異,甚至是兩回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數(shù)學家,但每個人都要生活。一個善于證明數(shù)學題的人不一定能對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正確的看法。我們能夠看到,一些理科高才生在實際生活時存在許多問題,不善交際,不善表達,對社會問題難以正確客觀地評價。
不是每個人都要做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但是每個人都要生活,并且要在社會中生活。所以,對于普通人來說,文科更為更要。
人文社會科學就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學問,它與人自身的關系無疑更加緊密,它與我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人們時時刻刻不能離開它。比如語言、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管理、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都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接觸到的。我們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
我們也注意到,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他的文科修養(yǎng)都非常深厚,甚至足以稱得上是文學家或是藝術家。而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他們的理科能力卻很一般。沒有文科很差的科學家,卻有理科很差的文學家、學者。這足以說明,文科訓練對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為重要。
特別是語言的訓練,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在基礎教育上,中國的中小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數(shù)、理、化上,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中小學生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文科上,按理說,我們的科學技術應該很發(fā)達,但結果恰恰相反,美國是科技強國,中國是落后國家。我們的學生做的數(shù)理化習題已經夠多了,但這沒有能夠培養(yǎng)出中國人的思維能力。
美國中小學數(shù)學課與我們相比要簡單得多,近年美國大學在中國招生,很多中國考生覺得其數(shù)學試題簡單得可笑。然而,他們的語文、閱讀、寫作試題卻讓中國學生深感困難。他們的寫作重視思想的深刻、邏輯的周密和行文的流暢,讓很多中國考生無從下筆。很多在中國讀了小學后到美國讀中學的孩子,在學習數(shù)理化方面非常輕松,但在學習語文、閱讀、寫作等方面卻非常艱難,可見美國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水平遠高于中國孩子。但美國并沒有因為中小學數(shù)學難度低,而失去科技強國的地位,依然是人才濟濟,領先世界。反觀我們,中小學生深陷數(shù)理化的題海,考試成績上來說確實不錯,在國際奧賽中經常獲獎,但他們最后卻很難成為突出的科技人才,中國的科技水平更是遠遠落后。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美國人清楚地看到了文科教育在提高學生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從小學開始便加強文科教育,美國孩子在中小學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用在了文科的學習上,其中語文課又最受重視。美國小學生花在語文上的時間遠遠多于其他課程,文科的教學時間占據(jù)了絕對的多數(shù)。而在學習數(shù)學、科學等課程時,也會要求學生寫作研究報告、論文等,同樣有閱讀和寫作的內容。
法國高中生畢業(yè)時,有一場世界有名的“哲學大考”,18歲的中學畢業(yè)生必須毫無選擇地面對試卷上關于“自由”、“權利”、“欲望”、“國家”等問題的題目作答,這是思想的教育,更是思維的訓練。
挪威也是如此,《中國青年報》2009年2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挪威中學生:不忙考試整天思考人類問題》。文章說,中國的中學生在不斷地背誦大量的知識點,而挪威的中學生卻在“享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思考如何做出“產生重大影響的人類行為”。作者感慨道:“這對于我來說無異于一次教育觀念的地震——是對幾十年堅定不移、以刻苦讀書為己任的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質疑?!蔽覀兊膶W生天天背誦知識點,人家的學生天天自己思考問題,未來誰的思維能力會更強是顯而易見的。
在寫作方面,美國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比中國要高得太多。中國現(xiàn)行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初中“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高中才開始進行較多的議論文寫作訓練,但已經太晚了。中國在中小學主要是進行記敘文的訓練,所以中國的學生總是感覺到寫議論文困難;而美國學生則是從小學開始就寫論文,一直在進行思辨的訓練。
美國小學生從一年級就寫劇本、寫研究報告,二年級開始寫傳記,三年級開始寫勸說性論文,這些寫作訓練特別是議論類文章的寫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更加嚴密、條理,邏輯性強。一些中國學生到美國之后,在寫作方面困難重重,他們寫的論文美國老師都看不懂,不是因為語言的問題,而是因為這些論文邏輯混亂、表達模糊、條理不清,這正是從小缺乏訓練的結果。
目前,中國國內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有“恐議癥”,不想寫議論文,害怕寫議論文,更寫不好議論文。許多記敘文、散文寫得不錯的同學,卻很難寫好議論文。很多同學寫出來的議論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或者有論點不明、論據(jù)不足、論證不力等諸多問題。寫不好、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到了大學同樣如此,我們的很多本科生不能寫出一篇象樣的畢業(yè)論文。他們走上社會之后,思考問題就會傾向于程式化、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夠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看問題,也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討論問題時往往不能展開,不能深入。
說了這么多,我們并不是要討論文科生和理科生誰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只能說是各有千秋。筆者只是對流行的認為“理工科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說法進行反駁。
筆者更想說明的是,在中小學階段,要把學生從繁重的數(shù)理化習題中解放出來,數(shù)理能力不是一種必須從小就高強度訓練的能力,而語言能力和運用語言思維的能力則必須從小就訓練?!吨袊嗄陥蟆酚幸黄恼抡劦?,數(shù)學家蘇步青孫女上小學,蘇認為小學數(shù)學太難,并且認為小學數(shù)學沒有必要這么深。中小學,特別是初中和小學,教學內容方面,文科應該更多一些。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
方法一: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
很多父母總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這樣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造成很壞的影響。明智的父母不僅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更重視孩子的能力發(fā)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改變以考分來判斷孩子的標準,因為孩子的素質不是單純由成績來表現(xiàn)的。在一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爭取高分是遠遠不夠的,其他方面的素質也需要父母的培養(yǎng),尤其是孩子的動手能力?,F(xiàn)在社會越來越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這是很多終日埋頭苦讀的孩子所欠缺的。
愛迪生小時候成績特別差,被老師譏笑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親并不這樣認為,也沒有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在母親的精心引導和教育下,愛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室,每天動手做各種科學實驗,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家之一。
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也曾因為學習成績差被老師認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相對論,為世界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xiàn)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只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面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視孩子的分數(shù),而忽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父母要重視發(fā)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沖破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理論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為天才。
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fā)現(xiàn)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嘗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勵下,孩子的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要想培養(yǎng)出知識和能力兼?zhèn)涞暮⒆樱改妇鸵o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他對小海明威的教育既嚴格又靈活,他會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而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認為,事事依賴別人,會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為。
于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時候,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別老是跟著我,自己玩去吧!”說著,就給小海明威一根魚竿,鼓勵他說:“你能行,自己去吧?!焙髞?,父親又給他一枝獵槍。小海明威在父親的指點和鼓勵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
最終,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長大,并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在豐富的人生體驗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多部杰出的作品。
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培養(yǎng)出獨立精神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樹立“我能行”的心態(tài),并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最終干成一番大事業(yè)。
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為自己立足于社會的基礎和資本。所以,空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將知識具體為實際可操作的實踐。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和準確,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得對自己的積極評價。
因此,父母的態(tài)度對于孩子來說就顯得格外關鍵。當孩子信心不足時,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信任,告訴孩子:“你能行?!?/p>
方法三: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孩子如果對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賴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情也推脫給父母,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惰性,難以自覺地動手實踐,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動手。
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沖動,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在學習上,也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父母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理解消化,這樣孩子會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具備較好的動手實踐能力。
王偉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論,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來做。
一天,王偉遇到一道數(shù)學難題,拿來問他,他只是給孩子說了三句話:“一是老師是怎么說的就怎么看,二是定義定理怎么講的就怎么做,三是例題怎么運算的就怎么辦?!?/p>
王偉開始不理解父親話語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訴孩子:“告訴你方法,比告訴你一百個答案都重要。如果只是告訴你答案,下次你還是不會,因為你從此對爸爸就有了依賴。”王偉聽懂了爸爸的話,通過自己的能力獨立把難題解決了。?
王偉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幾句話就輕松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鑒的。減少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的依賴,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親自動手能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孩子會在父母的放手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優(yōu)秀孩子。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
由于語言對幼兒的發(fā)展,尤其是智力的發(fā)展意義重大,故家長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chuàng)造條件,讓兒童有充分交往與活動的機會。語言是在交往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只有在廣泛交往中,幼兒感到有許多知識、經驗、情感、愿望等需要說出來的時候,語言活動才會積極起來。
2、幫助幼兒擴大眼界、豐富生活、增加詞匯。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幼兒生活范圍狹小,生活內容單調,語言發(fā)展就遲緩,語言就貧乏,因此要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幼兒擴大眼界,增長詞匯。
3、加強語言訓練。
成人語言規(guī)范的榜樣作用。
1、理解孩子。
幼兒有自己獨特的心理,如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想象有時和現(xiàn)實混淆;以無意注意為主,自制力差等等,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興趣,且興趣不穩(wěn)定。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多讀一點幼兒心理學、幼兒衛(wèi)生學等方面的書,從理論入手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2、尊重孩子。
幼兒也有自我意識,有一定的自尊心。家長在平時,要時時處處注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平等的人來對待,切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或使自己以一個“家長”的面孔居高臨下地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選擇,才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3、相信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不久能增強孩子的信心,加強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賴,同時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時,父母要堅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交談,利用假期和孩子一起郊游,溝通感情,加強彼此的信任感,同時注意及時肯定、鼓勵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
導讀
對于孩子,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永遠保持快樂,溫暖地度過一生。但您是否知道,快樂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與生俱來,卻往往因為我們大人的忽視而夭折
“孩子8歲前,如果沒有一個陽光 快樂 正確的母親,那么這個孩子會在12歲的時候將他母親的影子浮現(xiàn)在自己身上。”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當時的感受!因為現(xiàn)在的我,經常因為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而變得不快樂。曾經被周圍的朋友們鑒定為“無憂快樂派”的我,已經變成了兒子的“反面教材”,特別是最近,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小寶真是不容易讓自己“快樂”了!
就拿昨天發(fā)生的事情來說吧。放學后,他寫完作業(yè),又蠢蠢欲動地想和同事的兒子一起玩電腦游戲,被我拒絕了。我和同事趕他們下樓去操場玩,他有些無奈地去了,但很快就跑回來,說操場上沒有小朋友玩??吹轿液退职謭詻Q不容許他玩電腦,他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一個勁兒問我那還能玩什么。我和同事建議他們倆動腦筋自己發(fā)明一些玩法,都被他拒絕了。自己坐在辦公桌旁生氣,掉眼淚。任憑我努力轉移他的注意力也沒用。一坐就是半個小時,自己生悶氣了半小時!
我不禁想到前不久看到的這句話:法國兒童教育家說:“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一個能自主的孩子,他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快樂是一種能
孩子小時候無憂無慮,快樂是他們的天性,無需培養(yǎng)。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愿望越來越多,愿望達不到時,自然就變得不快樂,這也是正常的情緒變化。有的孩子會較快的從不快樂的情緒中擺脫出來,想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但有的孩子,就會久久的沉浸在這種郁悶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從而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真是極其重要!
結合我自身的體會,我在想,一個有能力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孩子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愛好廣泛,具備容易轉換注意力的能力
這件事情不能做,沒關系,我還可以玩另一樣游戲。讓孩子將自己能玩的、愿意玩的事情按照最喜歡、其次喜歡、第三喜歡的順序寫下來,列一個表。今天雖然很想玩電腦游戲,但是不能天天玩,這條不能選,我就玩第二條、第三條……。列表的同時,孩子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我有這么多可以玩的事情哈,有什么理由不讓自己快樂起來呢?
其次,心態(tài)陽光,具備抗挫折的能力
“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夠承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那些挫折和失望?!?/p>
從小我就有意識的注意訓練小寶的延遲滿足能力,小時候效果我自認還是不錯的。但現(xiàn)在看來,他的表現(xiàn)反而不如小時候??磥?,不管何時,都不能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和要求。有位兒童精神病科的醫(yī)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更有助于他獲得精神的平靜?!?/p>
平時,我們還是要有意識的使孩子接受“不如意的現(xiàn)實”的訓練,讓他明白,生活中不可能你都事事順心如意,當現(xiàn)實不能滿足你的欲望時,你就要學著接受現(xiàn)實,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轉移注意力,重新快樂起來!只有具備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很好的面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
再次,大膽表達,具備與人溝通的能力
“坐在那里生悶氣長達半小時,我都替你可惜了這段時間?!蔽疫@樣對小寶說?!耙悄愦竽懙母覝贤?,把你心理的想法和打算跟我談一談,或許結果和現(xiàn)在會是不一樣。但你一直拒絕跟我溝通,不給我機會了解你的計劃,你就失去了一個可能實現(xiàn)自己愿望的機會!”小寶委屈的回答我:“我說了也沒用,你也不會同意的”。“我是不會同意你現(xiàn)在玩,但是你可以努力的動腦筋說服我,沒有嘗試過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培養(yǎng)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學著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溝通的能力十分重要,即便是知道,我說了對方也可能不會同意我的想法,那我也要勇敢的說出來。這個角度不行,我就換一個角度去說服對方。
“這個時間我不能游戲,那我可以先玩別的活動,等明天我寫完作業(yè),我可以玩嗎?或者媽媽讓我什么時間玩電腦游戲呢?”等等,學會與人協(xié)商,而不是消極的抵抗!這一點,小寶同學是“時好時壞”型的,清醒的時候也能做得很好,有時候卻又做不到,應該還是年齡小的緣故吧,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寶同學一定可以越做越好!
第四,樂于付出,具備愛的能力
有一段時間,小寶中午在我們辦公室吃完午飯,就主動拿起掃帚打掃辦公室。掃完地再拖地。拖完辦公室再去拖教職工廁所!前天拖完廁所的地面,他居然又拿了一塊海綿擦廁所墻上的瓷磚。我很驚訝于他的勞動,他高興的告訴我:“媽媽,我就是很想干活?!边@時候,我覺得孩子非??鞓?!因為他在付出同時得到成就感,所以他快樂。如果我們引導孩子更多的關心身邊的長輩、老師、同學、同伴,樂于助人和奉獻,他同樣會有成就感。
愛也是一種能力!當他付出愛、也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的時候,他更容易快樂!
善于發(fā)現(xiàn)愛,感受愛,把愛的細節(jié)當作“珍珠”一顆顆串起來珍藏的人,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這‘珍珠’使他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不斷產生生命的激情。這樣的人一定是容易快樂的人。這些愛,有父母長輩對他的無私奉獻,有老師對他的辛勤付出,用心栽培,有同伴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如果孩子總是將這些視為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感恩,不會覺得天天都有快樂的事情;反之,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個有能力感受到愛的孩子,自然會是一個容易快樂的孩子!
總之,快樂是一種能力,我們應該經常和孩子一起尋找、總結身邊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的小事情,讓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積極的一面,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樂觀的應對。和孩子一起多做些積極的心理暗示,經常告訴自己“我是多么幸運的孩子呀”“生活真美好呀”“沒什么可難過的,反正已經過去了”等等。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努力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具備“快樂的能力”的人,這個過程,也會是我們自身修煉的過程呢!